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地理学作业

人口地理学作业

人口地理学作业
人口地理学作业

第五章人口、性别和年龄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及意义?

答:(一)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构成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二)意义:

1.性别构成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口的基本构成之一;

2.性别是人的最基本、明显、恒定的特征之一。对于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而言,性别结构在其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人口性别构成对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人口自身的增长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4.性别构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因为许多行业或职业对于劳动者的性别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要求;

二.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1.出生婴儿性别比;

2.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

3.外界因素的干扰,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意识;

4.战争的影响,使得性别比下降;

5.人口的年龄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对总人口。的性别比结构影响很大。老龄化国家,出生率低,人口性别比较低;年轻型人口国家,出生率高,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年龄结构对婚龄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6.人口迁移,迁入人口中男多于女者,迁入区性别比上升,反之则下降;迁出人口中男多于女者。迁出区性别比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简述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区差异。

答:1.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人口转变,出生率低,老龄化程度深。平均寿命长,性别比较低;

2.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人口偏于年轻化,加上重男轻女意识比较浓厚,

故性别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特点及负面作用。

1.变动特点:峰谷相间。

2.负面作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各种社会设施的合理配置;还增大

了婚姻配偶年龄选择上的不平衡—独身、早婚。

五.如何面对我国老龄化到来这个现实问题?

1.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孝道的传统美

德,是解决老龄化的重要途径;

2.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

成果;

3.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

老年社会救济;

4.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5.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6.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家庭保障安全网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

7.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第六章人口的素质

一.人口素质的涵义及其重要性。

(一)涵义:

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体魄、智力、思想道德的总体水平。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从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地域差异性及其与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研究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

(二)意义:

1.人口素质作为构成人口总体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2.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素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3.在一个国家内部,人口素质是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且最具能动性的方面;

4.人口素质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制约,存在地域差异,发展社会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

二.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1.文盲率;

2.大、中、小学入学率;

3.成年人中不同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

4.其他:1)经济活动人口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及其比重;2)生活质

量指数(PQLI);3)人类发展指数(HDI)。

三.影响人口文化的主要因素和分布差异?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文化素质的需求程度以及培育这种素质的社会能力,因而对各国各地区之间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

2.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历史传统、社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城镇化和非农化水平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城镇化和非农化水平对人口文化素质影响很大,这在城乡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国家表现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人均收入等因素制约;

4.人口文化素质的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

四.试述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的差异性

1、男性高于女性(传统,重男轻女的影响);

2、青年高于中年更高于老年(社会进步的表现);

3、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历史原因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4、城镇高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5、东部高于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五.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发展中国家亦仅处于中游,总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仍占相当比重,全国的教育重心明显地偏于较低层次,且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2、学龄人口远未得到充分的受教育机会,新的文盲正在继续产生,在全国真正普及义务教育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受教育水平在两性之间、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地区之间出现显著差异

第七章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

一、研究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的意义

1.经济活动过程通过它对不同质和量的劳动力的需求及其开发程度制约着人口过程;

2.人口过程则通过不断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劳动力和形成消费力而对经济过程施加影响;

3.劳动力和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素质、构成、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其数量适当,素质优良、构成和分布合理,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将成为消极因素。

二、经济活动人口的涵义

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某一年龄下限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由从业人员(在业人员)和失业人员组成。经济活动人口=从业人员+失业人员

三、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区别

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经济范畴,是以是否从事或要求从事职业活动为划分标准;区别:劳动人口:于社会范畴,基本以年龄为划分标准;

在劳动年龄人口中,有些人不属于经济活动人口;相反,在经济活动人口中也包括一些不在法定年龄范围以内的人口。

四、简述影响人口经济活动率的主要因素

1.它和经济文化、社会福利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有关。

2.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政策、社会习俗等有关。

3.年龄结构对此影响。

五、中国从业人口结构特点

1.性别:反映了两性从业率的不同,即女性单一从事家务劳动而不参与职业活动的人数显著超过男性。

2.年龄:从业人口年龄构成的显著特点是年轻。

3.文化构成:在业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高于不在业人口,中国增长得过多过快的只是低素质的劳动者,而高层次人才则严重匮乏

六、分析中国产业转移的农业劳动力特点和形式

1.男性为主

2.青年为主

3.文化程度低

4.80%左右未经过专业或职业培训

七、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作用;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其在不同产业和行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是促进经济活动人口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是不断提高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因素;

3.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程度

4.其他:地理、历史、经济结构因素

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

2.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城乡壁垒;

九、造成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经济活动人口绝对减少的原因

1.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形式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科学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工业结构调整

3.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的条件,加速向外输出资本,其重点主要放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上

4.第三产业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十、简述第三产业的分布特点

1.在地理分布上,各国的第三产业都主要集中于城市;

2.在城市中,第三产业又主要集中于大城市;

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相对规模从大城市到小城市再到乡村逐级递减。

第八章人口的地域分布

一、人口的地域分布的概念、内容及研究意义

1.概念:人口的地域(地理)分布是一定时点的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

现形式。

2.内容:各种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如人口再生产、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城镇

化、人口迁移和流动、人种和民族)分布等。有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之

别。一般讲的人口分布为人口数量分布。

3.意义:研究人口的地域差异和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订区域人口

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起指导

作用,这也是人口地理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二、人口分布的基本属性

1.不均匀性——因为人口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稳定性——就是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动,人口分布的变动是极为缓慢的;

3.均衡变动性——宏观、广域的人口分布虽然具有稳定性,变化极缓慢。

三、简述度量人口地域分布的指标

1.人口密度、广狭度和接近度

2.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和再分布指数

3.人口分布重心

四、试述人口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人口分布主要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

1.史前时代——人口极度稀疏、分散、流动;

2.农业时代——人口定居于村落,人口密度与农业产量成正比,人口流动性微弱,

分布格局变动迟缓;

3.工业时代——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工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人口流动性增

强,分布格局变动较快;

4.后工业化时代——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性更强。(二)人口分布是扩散和聚集的对立统一

1.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趋于扩散;

2.工业社会趋于聚集;

3.后工业化社会为扩散和聚集并存。

(三)人口分布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

五、分析人口地域分布的趋向性

1.趋向暖湿地区

人口分布有对于温暖湿润气候的趋向性。人类起源于旧大陆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人口分布虽已扩散到六大洲的几乎每一个角落。

2.趋向低平地区

人口分布有对于低平地势的趋向性。大量的人口高度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区。3.趋向岸边

人口分布有对于河流与海岸位置的趋向性。与内地相比,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沛,尤其是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条件优越,这些显然都对生产力发展有利。

六、影响人口地域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体、土壤、地质和矿产资源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布局特点:

1.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

差异;

2.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促使生产布局不断变化,这一点对人口分布

的影响很大;

(三)历史、社会和政治、宗教因素。

第九章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

一、城乡人口差异的特点

1.城市或城镇:“点”,其特点是集中;很高的人口密度。

2.乡村聚落:“面”,其特点是稀疏分散;平均规模、密度远不能同城市或城镇相比。

二、什么是城镇、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聚落类型,其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在所在地区不同程度地起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由行政机构实施的建制,或者是城市,或者是镇。居住在城镇行政界线或聚落地理实体范围内的人口为城镇人口,其余则为乡村人口

三、联合国统计处提出的划分城乡人口的原则

1.行政区;

2.人口规模;

3.建制;

4.城市特色;

5.占优势的经济活动。

四、简述中国城乡人口统计口径的演变过程

(一)1955年:4条标准

(二)1963年:调整市镇建制的指示

(三)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改变城镇人口统计口径

(四)1984年:国务院放宽了建镇标准

(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新口径

新口径存在的问题

五、什么是城镇化、城市化、城镇化过程?

城镇化: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沿着两个方向演进:集中场所的增多和各个场所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具体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

业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实现城市化的途径,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地区分布的变化,工农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结构和现代化

水平等五个方面内容。

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

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

变革在城镇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含城市文化、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

过程。

六、简述度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

答:1.城镇化率;

2.非农业人口比重;

3.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七、造成城镇化超前的原因有哪些?

1.主要是城镇化过程未能受到适当的社会调控。

2.除社会经济原因外,某些地理因素和产业特点也可能造成城镇化的超前。

八、城市过度膨胀产生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1.失业严重

2.住房奇缺

3.治安恶化

4.环境污染

九、现代世界人口城镇化的主要特点

答:1.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2.大城市的高速膨胀;

3.最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

十、简述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答:1.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2.北方高于南方;

3.平原高于山区。

十一、城镇人口的实质性变动途径

1.新城镇的建立,或某些老城镇撤销建制;

2.城镇辖区范围变动;

3.城镇人口自然增长;

4.乡村人口通过迁移转化为城镇人口。

十二.建成区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是一个连片的完整的地域范围,是目前城市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轮廓界线所包括的地区,其中也有一些农田、空地和水面,但基本的空间已由人工建筑所占据。

作用:建成区标志着一个城镇实际达到的用地规模。

十三.居住区包括哪几部分?

包括以下5部分

1.住房、宅基地

2.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用地

3.各街道、里弄居民委员会所属的企事业单位用地

4.主要为本地区服务的各类文教、体育、卫生事业用地

5.上述单位之间的小块道路、空地

十四.乡村人口的特点

1.零星分散,有的受职业制约,还过着流动的生活方式,如草原和荒漠地带的游牧民。

2.同整个人口一样,乡村人口也有一个经济活动的结构问题。

十五.乡村聚落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类型:根据形态和分布特点,乡村聚落一般可分为集团性聚落、非集团性聚落和特殊聚落等几类。

分布规律:乡村人口密度高、人均占有耕地较少者,聚落规模一般较小,但分布较稠密;反之,规模则较大,分布较稀疏。

第十章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在两个地区人口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二.人口迁移的理论与模式

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2.“引力模型”;

3.“推—拉理论”;

4.成本—效益理论;

5.流转理论;

6.发展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

三.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或主要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

2.淡水;

3.土壤;

4.矿产;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

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3.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婚姻和家庭;

(三)政治因素

1.政策;

2.战争;

3.政治变革。

四.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和移民特征

1.性别与迁移;

2.年龄与迁移;

3.文化程度与迁移;

4.迁移流向选择与人口迁移圈;

5.人口迁移与距离的关系。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作业 课题: 《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姓名:贾斌学号:2012141234 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02 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 学期:2013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

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贾斌 (地理科学1202 2012141234) 摘要: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4个方面26个指标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及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为初始因子的主成分变量,并计算出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分值。最后根据综合分值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1. 引言 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大,甘肃省又是少数民族广泛聚居的地区。甘肃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也关系到地区稳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因此研究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对于促进甘肃省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所处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具有吸纳力,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及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力的城市[i]。中心城市以其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辐射范围、影响程度及吸纳能力等的不同,区分为世界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等等[ii]。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着它的区域带动力。评价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对于规划城市布局、确定城市等级、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建城市产业链等具有基础意义。 目前对中心城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观赋值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主观赋值法是由相关专家根据主观经验评判给分或给出相关指标的权系数,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的评价方法。主观赋值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缺点是人为干扰因素多,尤其是在指标较多时,很难确定指标权重客观赋值法是根据客观对象构成要素的因果关系设计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采集原始数据,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指标权重,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的评价方法。客观赋值法的优点是克服了主观赋值法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在不损失有价值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简化或结构简化。近年来,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观点

竺可桢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1.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2.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即研究地球外壳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转化与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都很重要; 4.地理学家必须对地理学的全部内容有一定了解,对其某一部门要有深入的研究.; 5.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地理学的宝库,要十分重视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 6.研究地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自然辩证法。 林超地理学家,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林超最早提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探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认为,我国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所以他不断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在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开篇中写到:“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科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黄秉维地理学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黄秉维长期从事地貌和自然区划的研究,开拓了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地理和生物地理群落等自然地理3个方向;先后组织了水土保持、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热量与水分平衡的大规模研究,倡议开展陆地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新方向。 胡焕庸地理学家,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关于地理学的主要观点: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作业

贵州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公选课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姓名:邹磊 学号:4201210000429 专业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 ----------------------------------------------------------------------------------------- 论文成绩:评分人: □9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85: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合理,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7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60: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占有资料较少,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不及格:不予评论。

浅析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中文摘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要实现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土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文化是实现国家关于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途径,老一辈的土家族文化研究者,例如陈国安、严天华等都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做过细致深入研究。可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以前研究的理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前人工作的总结结合现实情况认为,政府应该在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少数民族技艺传承人应该起到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土家族文化;城镇化;工业化;问题;措施 【Abstract】Party and state leaders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especially since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ujia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the protection anddevelopment Tujia culture Tujia culture of the countries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in an important wa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researchers, and Guoan, Yantian Hua are Tujia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depth protection work done Research.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reviously studied theor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real need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work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work, minorities skills the heritage people should play Inheritance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Keywords】Culture of Tujia nationality;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blems; measures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贵州省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所以要研究土家族文化,我们一定要重视对贵州省土家族的重视。贵州省土家族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生动局面。可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土家族文化发展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优秀民族技艺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1.1.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件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指明“保护”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有价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地延续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一些都市文化的冲击,现在年轻人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小,年轻人脱离以前的生活区域进入城市生活感受不到民族文化的氛围,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原先那片土地上诞生的、传承的民族民间文化并没有带入到他们新的生活,另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中国地理学习方法

中国地理学习方法(怎样学好地理?)引子:区域地理普遍感觉难学难教,甚至有人认为很简单: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如此而已。《房龙地理》,又名《地球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房龙独到地从地理的角度来讲述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阐释人与地球——我们惟一的、共同的家园——的关系。房龙曾评价传统地理“不讲理”(“不讲理的地理”好好学习网)。地理的区域性、基本国情、优越的地理位置、高中国与低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分区、重要的地理(地形、气候、农业、经济、文化等)界线、珠穆朗玛峰缩水、区域大开发、乡土地理、区域问题、临国边界纷争、爱国主义等。高考中国地理占的比重比较大,特别是我国的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国情、国策、国土开发整治当中的问题中国地理占的比重略大一些。 1、优越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评价) 2、多山的地形(地形骨架、高低中国、地形界线、地貌特征) 3、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特点、优越性、灾害天气) 4、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寒区) 5、各地农业差异很大(秦淮线、长城线) 6、东中西部经济差异(范围、差异、优势及劣势) 7、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发)

8、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工程、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建设) 9、乡土地理 ?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 ?利用图文材料和历史档案、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 ?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 ?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 ?举例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10.中国地理学习方法(怎样学好地理?) 1、字头记忆法: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例1、有关长江的长度、流域面积、流经省市名称以及长江上中下游的分段等系列知识,地名数据多,硬记有困难,可用字头法编成顺口溜:两湖两江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

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 )不确定性 3 )多种时空尺度 4 ) 多维性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5)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6)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 7)来自遥感数据。 8)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如室内实验分析数据。 9)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空间数据和海量数据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GIS相关软件如ARCGIS等将空间数据域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处理起来更方便。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 年份19 55 19 57 19 80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总 计 已 故 现有 人 数 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 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编 号 姓名简介 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陈旭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

计量地理 课后题答案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

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 )不确定性 3 )多种时空尺度 4 ) 多维性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5)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6)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 7)来自遥感数据。 8)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如室内实验分析数据。 9)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空间数据和海量数据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GIS相关软件如ARCGIS等将空间数据域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处理起来更方便。

初一地理学习资料:中国地理之最

初一地理学习资料:xx地理之最 初一地理学习资料:xx地理之最 1、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xx——xx 4、最大的盆地——xx 5、最热的地方——xx盆地 6、最大的岛屿——xx 7、最低点是xxxx盆地中的xx 8、最长的河流——xx 9、最长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最大的广场——xx 11、最长的内陆河——xx 12、海拔最高的xx——xx 13、最长的地下河——xx 14、最大的瀑布——xx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xx 16、最大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我的家哦~) 17、最大的xx——xx 18、最大的xx——xx 19、最北的村庄——xx

20、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最大的沙漠——xx 22、最大的xx——xx 23、最大的岛群——xx 2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 25、xx是最大的淡水湖. 26、最深的湖-xx 27、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28、xx最大的盐水湖是xx 29、我国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约40公里. 30、降雨量最大的地方——xx火烧寮 31、我国最低的冰川是云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为2650m 32、最大的狭谷——xx大峡谷 33、还有一个地球上最北的热带雨林——位于中国西藏的墨脱 34、xx最大的xx——xxxx 35、xx最高的盆地——xx 36、最南端——xx 37、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38、中国最早的运河——秦朝的灵渠 39、中国最长也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东北师范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汇编

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柯恩在其1973年出版的《分裂世界中的地理与政治》一书中把世界分成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 . 地缘经济区 . 地缘政治区 . 地缘战略区 . 地缘贸易区 正确答案: 2. 在人地关系理论中,()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ry?Roxy,1880—1947年)提出。 . 人地相关论 . 人定胜天论 . 适应论 . 环境决定论 正确答案: 3. 语言的分界经常与自然环境有关,下列哪个山脉()是法语和西班牙语的界限。 . 阿尔卑斯山 . 比利牛斯山脉 .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 乌拉尔山脉 正确答案: 4. “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是哪位地缘政治学家的名言()。 . 克莱因 . 马汉 . 斯皮克曼 . 柯恩 正确答案: 5. 美国地理学家M.I.格拉斯纳根据领土大小对当今世界上的国家作了分类,其中面积在15万-35万平方公里的为()。 . 小国 . 中等国 . 大国 . 特大国 正确答案: 6. 从购物行为方式上,()消费者也可以说是情绪型消费者,他们的购物行为不定形,具有随机性,这类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变化较大。

. 马歇尔消费型 . 巴甫洛夫消费型 . 弗洛伊德消费型 . 维布雷宁消费型 正确答案: 7. 美国学者()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 . 森普尔 . 苏尔 . 哈特向 . 艾萨德(W.Isr) 正确答案: 8. 首位度是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城市人口的比值。 . 第三位加第二位 . 第二位 . 最后一位 . 第二位加第三位加第四位 正确答案: 9. 城市地域结构中的()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 年提出的。 . 同心圆模型 . 多核心模型 . 扇形模型 . 点轴模型 正确答案: 10. 在地缘政治学说中,“多极世界”模型的代表人物是()。 . 克莱因 . 马汉 . 斯皮克曼 . 柯恩 正确答案: 人文地理学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1921年美国地理学家奥隆索以城市的专门化职能作为分类依据将城市分为行政城市、生

计量地理第二章课后题答案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点击这里 1. 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1)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2)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 6. 对表2.4.1 中的分组数据,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3) 7. 查阅2011年的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3) 8.某一地区各个亚区的GDP 数据如下表所示。 (7) 9.如果我们在作罗伦次曲线时,不是把某要素各组分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序, (13) 11. 根据第10 题中的数据,计算锡尔系数L 指标和T 指标。 (21)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 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doc

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地理学也如此。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及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地理学家充分利用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地理学家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一系列重大的关于中国自然结构和国家发展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大量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应用价值和科学内容,成为诸多分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 同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建议,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中国地理学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地理学家的工作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的方法逐步为社会所了解和应用,地理学的成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为社会所认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世纪后半叶,在为国家需求服务所进行的工作规模和发挥的巨大作用方面,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理学能够与中国相比。大规模的全方位的理论成果不仅创新性地体现了中国地理的基本特点,也丰富和发展了当今现代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地理学的发展成就和影响已经明显超越了专业的界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逐渐走向世界,通过广泛交流引进了发达国家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体制、评价指标、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发展条件获得大幅度改善,新人才大量涌现。许多学者逐渐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地理学发展应该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正在转变为由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即转移到自然过程、生物

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这种变化应该是具有统领性质的。但是,正如黄秉维先生当时所反复强调的,这种环境变化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全球气候变化。 近10多年来,许多地理学家将视角转向地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发展的国际前沿,也有一批学者继续将重点置于国内新的重大领域的研究。这期间,中国地理学发展方向和研究工作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在研究工作中开辟了下列新方向和新领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温室气体变化与大气层增温、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生态经济、对地观测、地球系统、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资源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及城镇体系、功能区等。在地理学的区域性方面,研究的区域尺度表现为微观的更微,宏观的即为全球尺度。在上述新领域和新方向近年来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中国地理学的这一重大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的响应是基本一致的。早在20 世纪70年代,土壤学、林学等学科即进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当时研究的目标是揭示农作物、森林、草地等肥力维持机制和生产力。1986年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启动,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布,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学术界20世纪90 年代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循环机理研究。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诞生后,研究工作明显扩大到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区域的碳收支、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及反馈的研究方面。 陆大道,著名经济地理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经济地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