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8级行政管理市政学复习大纲

2008级行政管理市政学复习大纲

2008级行政管理市政学复习大纲
2008级行政管理市政学复习大纲

市政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市政学概述

第一节市政的含义与特征

一、市政的涵义

市政,即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

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域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从一般意义上讲,自从产生了城市,便相应产生了对城市的行政管理活动,但当时城市与乡村是合治的,也没有专司城市事务的城市政府,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市政是在城市政府产生后,城乡分治、市政与乡政明确分开后才出现的。

总结前文,我们给市政下的定义为:市政,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治安、秩序等多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发挥整体的功能。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6.双重性。既要保证中央的权威和全国的利益,又要代表本市的利益。

第二节市政学的涵义与由来

一、市政学的涵义及内容

市政学,是研究市政的科学,即研究城市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城市政府机构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学。

(W.B.Munro)于1921年和1923年分别出版的《美国城市的市政府》和《市政府及管理》。这两本书被沃思称为市政学的标准教材。所以,市政学形成的标志是美国学者孟洛的两本著述问世。

市政学的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是城市政权机关,即市政主体。

在我国,市政主体包括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城市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以上是市政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市政主体中起核心作用。此外,政协、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以及市民个人从广义上看也是市政主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参与市政管理。

2、是城市的有关公共事务,这是市政客体或对象。

包括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城市治安与公

共秩序的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财政和税务管理。城市社会保障等公用事业的管理,其中也包括城市政权建设管理、城市民主法制建设等。

3、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管理。

二、市政学与相关学科

市政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与一些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市政学的产生

随着城市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因而产生了城市政权机构,早期的城市管理并没有理论指导,更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为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而且必须以相当长的历史实践和成熟的实践为基础才能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这种成熟的实践的标志是近代的城市政府。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概念

由于城市是个巨大的系统整体,其要素、结构、层次和功能都显现比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对城市的概念很难讲其内涵的唯一性。

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或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二、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1)城市总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这集中体现在城市管理职能上。

(2)城市的聚集性使得社会政治权力总是集中于城市而作用于乡村,城市政治权力与政治组织构成城市对周边区域实施管理职能的基础。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三、城市形成的条件

城市形成的前提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此而出现的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分离相对立。

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城市的形成,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间,主要分布在西亚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地球上最早的城市约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

城市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两个: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1、经济条件。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内在动力。

(1)第一次社会分工,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2)第二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发生分离。

(3)第三次社会分工,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末期——商业从手工业中分离,对城市的历史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2、社会条件。

(1)战争性质的变化,构筑高大厚实的城墙取代以防范野兽或小股复仇者为目的的壕

沟,“城”的空间形态得以形成。

(2)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对居住区域的改造,使“城内”文明有了比“城外”文明更快的进步,标志着城市萌芽的发生。

(3)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产生了部落城堡向“城邦”的过渡。

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首要前提条件,社会分工是基础,商业生产与交换是直接原因。也就是说城市的形成,是由众多的因素而综合形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方面,离开哪一个因素,城市的产生就将成为不可能。

2.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代背景奴隶社会,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公元476年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代背景封建社会,特征:城市的范围分布更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1640年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类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社会范畴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的产生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这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展了城乡之间一定区域的商品交换,城市的工业和手工业生产者与农村的农业生产者,都是为自身私有的经济利益进行着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通过商业活动,交换着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的产品。这样就便城市与农村,手工业者与农民,商人与农民、手工业者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对立不断加深和扩大。由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它的许多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优越于农村,吸引着剥削者和统治者,成为统治者的消费、享乐的中心。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在城市设置行政机关、警察、军队等政治统治机构,来加剧对农村的统治和剥削。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早期城市

早期城市产生迄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那时的城市系统结构和功能很不完善,很不齐全。城市总是在水利、农业、产品、交通等城市要素较为优越的社区或居住点首先形成和发展。从早期城市的结构来看,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品交换比较活跃,政治统治集中;从功能来看,一方面是进行农产品与手工业产品交换,是流通与生产的中心;另一方面它又是统治阶级一一奴隶主对周围区域进行剥削和压迫的中心。从城市系统整体来看,凡是生产力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就比较集中,商业与手工业也比较繁荣,城市的规模也就越大。

早期城市的产生,手工业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人则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

手工业与商业,手工业者与商人就有可能在地域空间上集中,这种地域空间的集中,就是早期城市。因此我们说早期城市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早期城市产生和存在的时期,基本属于奴隶社会,因此它的兴衰同奴隶社会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早期城市除了手工业商品与剩余的农副产品的交换功能外,还是社会、宗教、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手工业作坊的中心。由此可见,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作用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中世纪城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入中世纪。中世纪是指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年代大致是公元476—1640年,前后约11个世纪。这一时期的城市叫做中世纪城市。

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制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和完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愈加频繁,交通运输手段增多并广泛利用,交通条件更加方便。这时在一些主要河口和海岸出现了一些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中世纪城市的主要特征:—是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二是初步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是对城市管理的法律条文开始产生;四是生产以手工业为主,规模小、产量低、生产技术落后;五是城市人口增长总的看很缓慢。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我国唐代的长安城已有8万户居民,人口约100万、市内店铺众多,商旅云集。北宋的东京(开封),人口最多达150万——l70万。

13世纪之间,这是欧洲中世纪城市长足发展的时代。

我国封建社会大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鸦片战争即1840年共计2300多年的时间,比欧洲长得多。在这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城市也随朝代的更叠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城市的分布由北向南转移。城市兴于黄河流域,逐步向淮河流域、汉水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转移。随城市布局的南移,我国的经济重心也由北向南转移。

二是城市的行政职能比较突出。因诸侯争霸、封建割据,王都与郡县大那是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和掠夺的需要而兴建的,城市经济表现出对行政的依附性。

二是南方城市出现相当规模的商业城市。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水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广州、扬州、武昌、南京、长沙等城市都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城市。

四是以手工业和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比较薄弱。

五是多次出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局面。

以上特点,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相比。有其明显的落后性和局限性。这种落后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对行政的依附件,这样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表现出封建闭守的僵化性。至今不难看出。在我们的现有经济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城市的特性仍在影响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近代城市

所谓近代城市,是指从l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端到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所史时期的城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以蒸汽机发明、生产和推广应用为基础的城市工业迅速崛起,大工业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这就形成了近代城市。

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中世纪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时期内,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工业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人口大量集聚;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工业生产的功能和商品经济的功能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物质与精神的财富巨大集中,成为资产阶级的经济中心,剥削和统治着农村。

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以棉纺织工业为代表的机器大生产的兴起,使英国很快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而一大批新型现代化城市都是工业中心和贸易中心同伴相随。到1900年城镇人口的比例己达到70%,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国家。当时的英国首都伦敦已成为全世界的商业首都。

19世纪后,德、法、美、葡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而使近代城市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其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革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极度增长,新产业的出现带动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出现。

二是近代城市出现了生产力的高度集中,社会财富的高度集中,规模企业的高度集中,人口消费的高度集中,城市建设规模的高度集中。

三是工厂的规模经济、城市的聚集经济与先进的生产手段和集约化的经营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城市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中心。

四是城市的结构趋于合理化,功能趋于多样化,城市经济功能已成为城市结构的主体。近代城市已成为工业生产中心、科技中心、商业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经济对行政的依附逐渐削弱,经济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和控制明显加强。

五是专业化分工协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厂企业之间、城市行业之间、区域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经济联合得到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生了新的生产力。

六是近代城向经济的发展,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对立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激化看城乡之间的矛盾。

七是随着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得到明显改善。例如道路、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电讯达到了集中化的程度。防洪、排涝、防火都已成为城市内部结构不可分期的—部分。

综上所述,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为现代城市的产生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前提。

四、现代城市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进入了现代城巾的发展阶段。这是整个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特大都市、大都市区、都市带和都市系统等。

现代城市是日益扩展着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心,它拥有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系统、商业贸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科技文化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也就是以现代城市结构复杂而合理、功能多样而齐全,它聚集着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结构、层次、功能都呈现出城市的整体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现代城市就是通过强有力的政权机构、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各种先进的设施来实现对其它地区的统治和联系,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城市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双向作用出发,跟踪城市发展的轨迹,来探索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的。这是涉及到两个问题:现代化城市和城市化。

现代城市不全是现代化城市,但必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城市现代化同人口城市化、乡村城市化一起,构成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三大发展趋势。

1.城市现代化的含义

城市现代化是指城市是建立在当代先进科技基础上,具有合理、优化的市政管理体系和城市产业结构,符合同国内外开展广泛经济、文化合作的需要,拥有先进齐备的城市基础设施、繁荣昌盛的文化教育、高素质的市民群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等。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国际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它随着世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涵。作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有其国际公认的确定的内容和标准。

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大,则服务业就业人日比重越高,而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则逐渐降低,同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高。

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的功能也在不断地优化,城市功能优化的途径是:

1、参照环境因素,因势利导,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2、实现以市场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城市现代化的标志

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大体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八个方面。

3.城市现代化的指标

与上述城市现代化八个方面的标志相对应,城市现代化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十四个方面。

发生数,重新犯罪率,重大刑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初犯率,安全感和安全度等。

在我国,实现城市现代化,必须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科学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坚持教育和科技的优先发展地位,以新技术改变城市现有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起一支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劳动大军。

五、人口城市化

城市现代化是指已有城市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或者一种展望,而人口城市化则是全国总人口中现有乡村农业人口的一种发展趋势或者必然走向。这一部分现在仍住乡村的农业人口,或者将进入现有的城市,或者将进入新建的城镇。

一、人口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城市化简称“城市化”或“城镇化”。它是指乡村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它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在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深刻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化的水平一般是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主要标志。

我国目前城市化的方针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城市化的特征:有四个方面

1,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农村人口比重减小。从全世界来说,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是29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3.0%;1850年,城市人口80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6.4%;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22440万,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6%;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7064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28.6%;196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99400万,占世界总人口的33%;197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I3.9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8.6%。2008年是33亿,超过50%。

从发展中国家来说,1950年城市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15 8%,1980年达到 30%,2008年达到45%。

从发达国家来说,1950年城市人口占53.6%,1970年达66 8%,1980年超过70%。

2,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大和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已大大加快。在美国与英国的东海岸,出现了沿海区域的城市带,这一区域内己实现了城市化;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在内的城市群体;还有以某一个特大都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建有不同层次的城区与城镇,使城市系

统的结构层次不断地向周围区域传输物质、能量、信息,使周围镇、区、村的生产与生活都纳入中心城市的辐射环内,协同运转。这种城市化现象,我们称之为城市环,不论是城市带、城市环、城市群体的出现,还是城乡一体化道路,都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可行模式。

3,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在70%以上者,称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如英、美、法、日本、联邦德国等;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50%以上者,称为城市化国家,如苏联、南斯拉夫、墨西哥、巴西等。这两类国家的就业人口比例通常为:农业就业人口比重约为10%一40%,工业就业人口比重约为25%一40%,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约为33%一55%。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上和50%以下者,称为发展中的城市化国家或接近城市化的国家;凡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者,称为非城市化国家。这两类国家,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高达70%左右,服务和工业只占约15%一20%左右。这表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大,则服务业就业人日比重越高,而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则逐渐降低,同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高。

4,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里的问题是在广大农村实现水、电及城市化,手工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的方式。衣、食、住、行、用同城市——样,并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比重很小,而从事工业性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数比重占据70%以上。如果农村逐步加快这一进程,即农村城市化,那么,这一天的到来将是城市化的彻底实现,也是城市衰亡的日子。

三、人口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几乎直线上升。城市化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探究它的动因,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1,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这是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工业化引起资金、科技、信息、交通、建筑、文化的聚集,带来巨大的聚集效益,从而形成许多优于乡村的就业机会以及物质文化条件,吸引着大量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18世纪6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物质生产结构。这场在城市中发生的工业革命,反过来,又极大地刺激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传播,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钢铁、纺织、机械、玻璃等近代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大规模地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农业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从首位退居第二位;城市成为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标志着城市化的开始。

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工业生产成倍增长,使新的生产部门和产业部门得到开拓,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邮电通信、文化教育、科研等第三产业部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就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每一个农业劳动者供养的人数。例如,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供养人数::1946年为16、4人,1960年为25.8人,1970年为47.l人,1977年为56人。1977年比1946年提高了2倍多。2000年的124人,只有不到3%的美国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我国是一个半农民养活一个城市人)。这就使乡村劳动力越来越过剩,促使大批乡村人口涌进城市。

2,人口剧增。

这也是人口城市化的一个原因。经历漫长的缓慢发展,世界人口总数到1830年达10亿;从此经历100年,到1930年达到20亿;此后经历30年,到1960年达到30亿;尔后只经历14年,到1974年达到40亿;尔后仅过12年多,到1987年已达50亿了。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分钟150人、每天22万人、每年8500万人、每12年10亿人的旷古未有的

速度增加着。人口的增加势必造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使地球上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呈递减趋势。这就迫使人们生产经营活动向集约化、聚集化方向发展,以提高利用效率,这就迫使大量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3,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

这也是人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亚非拉地区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发展了独立的民族经济,从而有力量发展自己的城市。2008年11月4日,参加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的外国专家在此间表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平均每月大约要新增500万人口。目前,亚洲、非洲、拉丁美州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分别占其总人口的36%、36.9%、74.8%。

四、人口城市化的形式

从世界城市化的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化的进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1,集中性城市化形式。亦称点化形式。这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从空间上的分散状态向空间上的集中状态发展的一个社会过程,这主要发生在城市化的早期。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在一些社会经济环境良好、地理位置适中以及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城市,由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各种工厂、学校、科学文化机构不断向城市集中,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2,分散性城市化形式。这是指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外扩散的一种社会过程。也就是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向乡村扩散,城市人口和工商企业及事业单位向四周扩散,使中心城市人口减少。分散性城市化形式,又可细分为两种:一是面化形式。即中心城市的发展停滞、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转移。二是群化形式。即以高度聚集点的大城市为依托,以紧密相连的中小城市为扇面,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群体。例如,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市群,日本的东京都城市群等。

六、乡村城市化的趋势

人口城市化是现在尚属乡村农业人口将进入现有城市或新建城镇的一种发展趋势或者一种展望;而乡村城市化则是现有的尚属乡村农业人口另一种发展趋势,这就是既不进入现有城市,也不进入新建城镇,而是基本上“原地不动”、“原地改造”,实现现有乡村的内在性的质的飞跃,使乡村与城市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即乡村城市化,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还胜过城市。这自然是一个漫长、艰巨的发展过程。但现今我国某些地区农村的发展势头,完全展现了这一美好前景。作为当今有远见卓识的市政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这一战略眼光。

所谓乡村城市化,是特指在乡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受城市生活的影响作用,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型的过程。这是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乡村城市化的标志,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其一,经济上实现商品化、社会化、集约化。这就是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转化为在细密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它的前提条件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社会商品化程度高。达到三个密集:一是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做到“劳动密集”,即在单位产品上投入更多的活劳动,精耕细作;二是“知识密集”,即采用新技术,应用新的科研成果,实行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等,在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产品中投入更多的科学技术;三是“能量密集”,即在单位产品中投入较多的能量和物质。

其二,社会管理上实现高效化。这包括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如乡镇企业中的管理设备现代化等),村镇管理科学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权威结构现代化,领导作风现代化以及沟通渠道现代化等。

其三,思想观念上实现现代化。这就是乡村居民具有系统整体观念,改革开放观念,时

间时效观念,法制纪律观念以及强烈的环境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其四,居住形式上实现集中化。乡村居民相对地逐步向集镇、中心村庄聚集,至少应由当前全国农村88万多个村庄,逐步合并。改建、新建为40多万个;而且村庄建设具有规划性,布局紧凑,功能分区明确,居住形式向高空发展,楼房成为普遍形式,拥有城市型的公用设施(供水、供电、供热、排污等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等。

逐步实现乡村城市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体系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市政体制

一、市政体制的涵义与内容

1、市政体制的涵义

市政体制,是指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责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市建制体制

又称城市行政区划体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设市的标准

前面谈到过“城市”与“建制市”的区别,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通常所说的“市镇”、“乡镇”也与“建制镇”有区别。

城市或者市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靠行政手段人为地确定的,长期以来法国人认为“市镇正如家庭一样,国家发现了它,但它并不是国家创造的”,正是基于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建制市和建制镇则不同,它是在发展形成的城镇基础上,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经上级政府批准而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因此,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是建制市,也并非所有的市镇、乡镇都是建制镇,它们的设置是有一定标准和条件的。

建制市通常称为“市”,建国以来,我国的设市标准作过多次调整。

第二、市的行政地位

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

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分为4个层次,即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和县级市。

直辖市是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其行政地位相当于省一级的市。目前我国有4个,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副省级市的行政隶属关系仍属原所在的省,但行政地位高于地级市,略低于省级,故称副省级市。

地级市是指其行政地位相当于地区(原称专区)或自治州一级的市,建国之初称为省辖市,其行政隶属关系直接归省管辖,1983年正式称为地级市。

县级市是指行政地位相当于县一级的市,过去曾经叫“专辖市”、“地辖市”,属地区管辖,地区撤销后,一部分归省辖,一部分归地级市、副省级市等代管。1983年正式称为县级市。

总体说来,县级市的建立,是各县谋求发展和机会的一种方式,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对这种方式不太赞同。

第三、市的设置模式

市的设置模式是指建制市设置的空间组织模式。我国当前的城市设置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切块设市模式

(2)多中心组合模式

(3)整县改市模式

(4)市领导县的模式

与县改市不同,市管县模式并不是增设新市,而是在市的建制模式上产生了变化,形成一种新的地域型的市,这一点与整县改市相类似,不过比整县改市所设置的地域型市的行政区域更大。与整县改市模式一样,市管县模式在一定时期中曾起到过积极作用,有利于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的作用。但也同样暴露出许多弊端,

一是多余的环节和抽水机。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多是起上传下达作用;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在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地步,而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级市成了抽水机,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一些大项目也安排在市区,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是增加了编制和人员。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只有小部分是地市合并的产物,大部分则是地改市的结果。地市合并可以减少一套行政机构,而地改市却要增设机构、扩大编制。一个地区改为市,马上五套班子就出来了。三是地县关系不清。由实力比较雄厚的原有地级市领导县,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大马拉车”。由县级市或县所在地的镇新升格的地级市领导县,人们比喻为“小马拉车”。后一种情况下,地级市往往汲取本地区资源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心城市,因而也就产生“市刮县”、“市挤县”。

四是增加了行政成本。现在地级管理层级行政成本过大,以一个中等地级市的市级为例,一般地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人以上,每年光工资就要财政支出2亿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左右,而全国共有260多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单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300亿以上。

有的专家认为,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没有一个国家有成功实行“市管县”的先例。

第四、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县级市,辖区的市为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

市辖区是由市管辖的一级行政区域单位,是市的下级行政建制,其行政地位相当于县。直辖市的市辖区地位高于县,或相当于自治州(即地级),或介于自治州与县之间。

市辖区设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区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区委员会。市辖区的政权机构其独立性相对较小,主要是作为市级政权机构的助手,协助市级政权机构对城市进行管理,但区市之间,尤其是区政府与市政府之间,应当有明确的权限划分。

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两级政权即市、区两级,三级管理即市区、街道。

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在我国,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不具有正式的市政决策和执行权。

第三章市政职能

第一节市政职能概述

一、市政职能与政府职能

(一)市政职能是政府职能在城市的体现

市政职能是政府职能在城市的体现,并随着现代化,特别是城市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显示

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市政职能的涵义

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市政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

而狭义的市政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市政职能的履行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通过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对城市公共事务这个客体进行管理。

市政职能状况和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联系在一起,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

单一制国家的城市政府职能与联邦制国家的城市政府职能就存在很大差异。

市政职能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市政职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在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有规划职能、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

(1)规划职能,即城市政府制定一定时期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蓝图的职能。规划既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南。它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建设职能,即城市政府促进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职能。建设既是城市规划的落脚点,也是满足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手段。从整体上,可分为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管理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管理职能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规划、决策、监督、指挥等,包括决策管理、运营管理、效益管理、法制管理等。

狭义管理职能指城市政府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秩序的维护,对各项建设事业的保障,对各类建设成果的保护和对秩序混乱、灾害的治理,包括城市环境管理、市容卫生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市政工程和设施管理、市场秩序管理等。

二、市政职能与城市职能

市政职能与城市职能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三、市政职能的分类

我们从不同角度把市政职能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从各角度透视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市政职能。

(一)按产生的时代可以将市政职能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两种类型

(二)按职能的作用方式可将其分为消极职能和积极职能两种类型

消极职能又称为防御性职能。是指通过限制性、保护性的手段,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和生活环境以及谋生条件的职能。例如,治安管理、环境保护和减灾救济等。

消极职能在城市发展早期曾是主导性的市政职能,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依然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积极职能又称建设性职能,是在基本的秩序和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采取鼓励。计划、组织、导向、指挥等主动手段,谋求为城市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便利的条件、更富足的生活的职能。例如,城市土地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等。

消极职能和积极职能是相对而言的,消极职能主要是限制事物向环的方向演化,积极职能

是使事物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按职能的服务方向可将其分为内向职能和外向职能两种类型

(四)按职能作用领域可将其分为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类型

1、经济职能是指有关经济方面的职能,其出发点在于促进物质的丰富、经济的繁荣、生活的优裕。

2、社会职能是指有关社会秩序、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职能,其目的是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风尚的净化。

例如,治安管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是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现代城市市政职能

一.现代市政职能概述

根据城市管理涉及的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我国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市政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专业职能。

1、所谓一般职能是市政管理必须涉及的基本职能,如管理职能、经济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等;

2、专业职能是政府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所履行的专业性职能,如城市的规划、交通管理、土地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职能。

二.主要的市政职能

1、管理职能是一个城市政府任何时代都具备的基本职能,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管理职能一直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副产品,但即使在统治职能占绝对优势的古代社会,城市的管理职能仍有一席之地而且不可或缺。

当时代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城市的管理职能已从根本上压倒了统治职能,成为城市政府的根本职能之一。管理职能使城市政府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市民社会生活的质量。

当然,政府的管理职能并不是指把城市的一切事务都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城市的政府管理应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合理地划分政府与社会的界限,将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治结合起来。2、经济职能

这也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城市在总体上是一个生产系统,通过社会生产满足广大市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其作用就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料。

城市的经济职能,在以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式管理,市场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调节变成了经济领域的最主要手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从此退出经济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还是有所作为的,但并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主要是利用财政、金融、法律和一定的行政手段,从宏观上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维护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企不分,一切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企业没有自主权,积极性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压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政府与企业需要重新定位,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将自主权真正还给企业,而政府则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以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市民素质,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健康的社会道德风尚。第三节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

市政职能是不同市政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市政职能表面上是市政府的职责与功能,但

任何一项职能都需要多个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否则就很难顺利履行。市政职能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是整个政治体系运行的结果。

一、市政职能体系取决于城市政府的行政地位

如前所述,我国城市按行政级别可以分为四类,即县级市、地级市、副省级市、省级市。同时地级市又可分为两类,包括能够制定行政规章的城市人民政府,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一般的地级市。

直辖市属于省级单位,产业结构比较齐全,规模也较大,一般都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辐射作用;

副省级市主要是以计划单列市为主,外加济南与杭州两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具有省级的经济管理权,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直接纳入全国计划。

副省级市一般是某一大区域内的政治或经济中心,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级市是受省级政府直接管辖,是具有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的较大城市,地级市数量众多,是我国城市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县级市的数量增长迅速,县级市脱胎于县,其职能与县相似,主要以农业、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和较小规模的公共服务为主。

二、城市的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与工作重点

我国城市的特点较为明显,如工业城市、港口城市、旅游城市等。

不同特色的城市,其政府职能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政府职能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政府在职权划分、机构设置和职能实现方式上的诸多不同。因此,市政职能体系要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和工作重点的具体情况确定。

三、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

国家对城市实行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我国的城市按经济政策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城市和一般城市三种。经济特区城市如深圳、厦门等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享有很大的经济自主权的城市。

对外开放城市也拥有较大的对外开放方面的管理权限,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实行经济优惠政策。

而其他城市则一般不享有上述特殊的经济政策,这样的城市在我国占大多数。

第四章市政过程

第一节市政过程概述

一、市政过程的含义

1、概念:所谓市政过程,是指市政体系中的执政党、国家机构等市政主体围绕城市管里活动的运行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

二、我国的市政决策主体

在我国最主要的市政决策主体是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市政府。

1.中共市委

市委是重大决策的最主要作出者。其核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市委会。

共产党组织参与政府决策,并且是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我国政治决策过程的一大特色。

2市政府

市政府一般被认为是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其承担的决策任务也最为琐碎繁重。

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城市管理中的各种具体的规定、办法、计划以及预算、规划等一般都由市政府首先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再交由中共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讨论、批准或通过。

3市人民代表大会

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典型的立法和议决机构,其主体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其决策内容侧重于制定规范性文件;审查和批准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其他重要事务;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的主要领导人。与中共市委、市政府的选择性决策不同,市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是一种确认性决策,它不是从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抉择,而是对市政府提请审议的成形方案进行确认,只有通过。不通过和修改三种方式。决策一经通过即获得了一定的法律效力。

三、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

如前所述,市政府是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市政府决策的形式进行探讨。目前,我国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市政府决策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

2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

3、市长办公会议

4、专题性会议

5区、县长会议

第二节市政决策过程

在我国的市政决策过程中,对于重大问题,一般由党委决定,政府执行,涉及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事务的,其负责人也要参与;对于一般问题,由政府自行决定。

一、市委决策过程

如前所述,市委的决策主要是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的。

会议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市委常委会与市委全体会议,有时也召开一些扩大会议,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市委常委会在市委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市委职权,是处理市委工作的领导机构,全市绝大部分重大问题都由常委会研究决定。

二、政府的决策过程

市长一般兼任市委副书记,少数城市市委书记与市长由一人兼任,因此市长肯定是市委的重要组成人员之一,必须服从市委的决定。在市委就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后,一般由市长召集有关人员就如何执行进行讨论,然后组织实施。但政府并不是完全的执行机构,因为市委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将所有的公共事务都纳入其管辖范围,而只是就某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因此,市政府对于大部分公共事务拥有决策权。

市政府的决策也是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的,如前所述,主要有五种会议方式,

3.关系与利益的协调

决策一旦形成就必然影响到各方面的关系与利益,有些个人与集团为了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与预期利益,会努力对决策过程施加影响。对于一个决策,有人赞成也总会有人反对,这些意见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这就决定了在正式决策作出之前,权力系统内部必然存在一个沟通与协调问题,否则决策就很难通过,即使通过了也会在执行中遭到抵制。为了减少决策阻力,在正式决策作出之前,党委、政府、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为代表的权力集团一般都要就有关问题进行关系与利益的协调,以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与谅解,使决策能顺利通过并能较好地执行。

4.决策的形成

在经过以上三步:问题的提出、方案的拟定、关系与利益的协调之后,一个决策的雏形就已经具备了。

第三节市政的执行过程

市政执行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的职务行为,是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

策的过程。这是城市行政权力系统中最广泛、最常见的职能活动,没有执行过程,市政决策就难以实现,决策意图就难以彻底、有效的体现。

市政执行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由一系列环节组成。在实际活动中,由于执行活动性质的不同,执行的具体环节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市政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准备阶段

1.实施方案的制定

2.组织、人力的准备

3.思想动员

4.物质经费的筹备

二、市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市政执行的实施是具体的直接的行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市政执行的发动

2.市政执行的强化

为使市政执行能够顺利进行,必须对执行行为不断强化,使执行者能更好的执行,使执行客体都能较好地接受。强化手段主要包括: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激励手段。

3.执行过程的协调与控制

现实的执行总会受到一定的人为阻力,总会与预期目标和预定方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时还会出现偏离,这就要求对执行过程进行协调和控制,使执行过程能够向既定目标前进。

(1)协调。在市政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与困难,影响目标的实现。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计划不能适应变化的需要,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原因之二在于执行影响到某些组织或个人的既得利益,引发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原因之三在于条块分割,各方面关系没有理顺,条条块块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协调就是平衡各方面利益,理顺各方关系,使决策能顺利进行。

(2)控制。就是按照既定计划,对方案实施中的偏差予以纠正,使执行过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防止执行结果偏离执行目标,保证目标的实现。

三、市政执行的沟通

1.市政沟通的作用

在市政执行过程中,为了加强不同部门与人员之间的联系,取得彼此之间的了解、信任与支持,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沟通,信息得以较好地传递与交流,使不同组织。单位与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易于达成共识,以利于目标的实现。

沟通有两种方式,即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第四节市政的监督过程

所谓市政监督过程是指各监督主体对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行为与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的监察与督导的过程。

一、市政监督的主体

市民参政的意义:

市民参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内容,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保证和力量源泉。主要有五个方面:

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提高市政的透明度。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

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二、市政监督的类型

市政监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市政监督主体有不同的监督方式,综合起来,可以将监督方式分为两大类即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

第五章城市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和我国城市规划的特性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涉及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各个领域,问题错综复杂。要妥善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把城市用地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纳入统一的科学规划,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遵循统一的行动规范,以保证城市的合理发展。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空间的布局和各项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一致,最终实现城市总体效益的最优化。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总是处于“龙头”地位。

二、现代城市规划和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区别

现代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在内涵、对象、内容、理论、模型和成果六个方面有根本区别。

1、内涵不同。现代城市规划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人力、财力、物资信息的最优分配和利用为手段,以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需要为导向,以建立一个人群、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持续发展的社会,所做出的经济、社会、科技和生存总体最优的规划为目标;

而传统城市规划是以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为中心,寻求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统筹安排区域城市各项工程建设,是城市目标期内发展的蓝图和时空连续的依据,是市政管理的依据。

2、对象不同。现代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系统,它通过规划,探索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最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传统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城市土地、城市的计划工业项目和工农业建设设施。它通过规划寻求城市的最优布局,合理使用城市土地,确定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发展。

3、内容不同。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考察调查规划,通过勘测调查、综合考察、专题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深入地搜集城市土地状况、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情况;二是发展规划,含自然规划、人口规划、科技规划、教育规划、能源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经济规划、环境规划等。

而传统城市规划一般指城市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工程规划等。

4、理论不同。现代城市规划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有区位理论、集聚经济理论、集核理论、增长极限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城市化理论、城市规模理论、经济规划理论等;

而传统城市规划所依据的理论是空间布局理论。

5、模型不同。现代城市规划使用的模型是经济数学模型、图形模型、仿真模型、推理模

型。而传统城市规划只有仿真模型。

6、成果不同。现代城市规划提供的最终成果是达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必须采取的方针、政策、手段的建议、咨询的意见以及未来发展状态的描述,如城市产业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社会政治生活状况等;

而传统城市规划提供的最终成果是市政规划总平面图、道路规划图等。

三、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

(1)政策性。城市规划既关系到城市中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关系到城市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组织,涉及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些重大事项的解决,都牵涉到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方针、政策。如城市的性质、规模、工业配置、居住区的用地指标。居住面积定额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城乡关系、积累与消费等重大政策问题。

(2)预见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要求。城市里的各项建设安排,都必须服从长远的发展目标。城市的规划工作要充分估计未来城市发展中各种因素和条件变化,使规划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工作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以作为一定时期内指导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3)综合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由多种物质要素组成的系统。城市的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物质和精神两大对应方面。规划工作要统筹安排好城市的各项建设,如在确定城市的性质。规划时,要把可能遇到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在设计城市的空间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时,则应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交通条件、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所以,城市规划不仅要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计划,而且还要正确适度地处理各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关系。既为各单项工程和设计提供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要统筹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

(4)区域性。每一个城市都具有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建设条件、历史发展特点以及已经形成的区域经济联系、城市经济和用地结构特征等。城市规划必须按照各城市自身的条件特点,从现实出发,根据城市生产和规模发展的速度及城市化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市建设(包括各项设施)的标准,保护并利用反映不同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物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统筹安排城镇的合理分工和城市内部各物质的合理发展与布局等。

四、城市规划的作用

1.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密切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建设规划;而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的部署和建设,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从城市建设上保障经济建设的发展。

2.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它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城市的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生产力布局等因素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规模,确定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根据产业、人口和用地的规模,配置基础设施。科学的城市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规模,对城市建设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

3.促进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效益

城市规划是用地和建筑的规范,是城市政府的规划部门审批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法律依据。它处理城市整体的、区域的和个别的用地、建筑之间的效益关系,并塑造城市平面和立体的形象。

4.保障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城市政府的规划部门负有制止和处罚各种损害市民生活质量的行为的职责,保障和发展公共绿地、道路、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住宅区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还可以通过指导产业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规划建设图书馆、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公园、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第七章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和配套服务的各类公共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在生产和消费上的特征同私人设施不同,因此传统上一般由政府来组织供给、投资和经营。政府直接投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注重社会效益,筹措资金通过税收进行,不受私人资本数量的影响;另外,在消费上基本不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潜在效用。

由于缺乏投资竞争压力和投资破产风险机制,所以政府投资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具体表现为:投资成本高、效益差、亏损较为严重(按照公共支出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产品的效益原则,一方面投资要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应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求得社会效益不言而喻,而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政府投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大发展的要求和公众的需求。因此,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体制势在必行。

新的投资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投资,所有权属于政府,由法人团体按商业经营方式运营。这种方式可以保留政府投资的某些优势,同时又使政府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政府确定目标后,将具体计划的实施交给某些法人团体。法人团体拥有的自主权较大,成本收益透明度高,投资效益较高。采取这种体制的关键是理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2、政府管制下的私人投资。对于单位投资额不大的基础设施,如公共汽车、电车、电力、电信等,可以由政府授予企业特许投资权,然后对其价格、数量、利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管制,如规定价格的上限和企业的盈利标准等。这样既能照顾基础设施的社会效益,又能促使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主要适用于具有明显外部性而投资盈利较低或风险较大的基础设施,其中政府起着引导私人投资的作用。比如,可以采取投资参股、无偿赠款、提供优惠借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低价提供土地和减免税收等方式。

4、在政府允许的条件和范围内,完全由私人投资。该投资方式仅限于不存在直接收费困难而且具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私人投资完全受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情况调节,政府不给予直接投资和经济资助。BOT投资方式就是一个例子。BOT方式可以有效地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减少政府的主权债务和投资风险;政府还可以从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中收取一定的税收,借鉴和利用私营机构高效的经营管理方法,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自考行政管理学试题答案历年试题及答案汇总考试必备

200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1.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韦伯 B.法约尔 C.威尔逊 D.雷格斯 2.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 A ) A.孟德斯鸠 B.洛克 C.古立克 D.亚里士多德 3.早期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结构和程序,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D ) A.“自然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由人”假设 D.“经济人”假设 4.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类型是( D ) 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社会环境 5.雷格斯对各国社会环境进行分类的标准是( D ) A.经济体制 B.科技发展水平 C.经济力量 D.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 6.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目的是( B ) A.公共利益 B.行政效率 C.国家意志 D.党派利益 7.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 C ) A.权威性 B.强制性 C.公共性 D.程序性 8.行政职能必须体现和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行政职能带有很强的( B ) A.强制性 B.公共性 C.谋利性 D.服务性 9.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的法律是( A ) A.《行政许可法》 B.《行政处罚法》 C.《行政监察法》 D.《行政编制法》 10.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具有( D ) A.权威性 B.主体性 C.系统性 D.合法性 1l.在美国,既属于白宫的直属机构,又属于总统的助手和顾问班子的机构是( A ) A.总统办事机构 B.内阁和各部 C.独立机构 D.中央统计局 12.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 13.A.监督和控制 B.培训和管理 C.使用和开发 D.奖励和惩罚 13.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预算编制 B.预算执行 C.决算管理 D.预算管理 14.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精神要素 B.行政体制 C.行政活动 D.行政人员 15.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关系依据情况变化而不同 D.不成比例关系 16.提出渐进决策模式的是( B )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埃佐尼 D.杜鲁门 17.典型的事后监督是( C ) A.行政复议 B.听证会 C.国政调查 D.司法审查 18.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首先必须要加强( C ) A.思想教育 B.平等原则 C.法制教育 D.奖惩制度 19.经济方法的核心是( A ) A.物质利益 B.边际效益 C.等价交换 D.市场规范 20.行政系统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体制得以形成的制度前提与保障是( D ) A.行政管理依据 B.行政管理原则 C.行政道德规范 D.行政法律规范。 21.依法行政的核心与精髓在于法律规范的( B ) A.利益性和法治性 B.规范性与约束性 C.法治性和平等性 D.规范性与政治性 22.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和自身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积极效果称为( A ) A.行政绩效 B.行政效率 C.行政效益 D.行政成果 23.行政绩效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 D ) A.设计评估问题 B.确立评估程序 C.发布评估效果 D.确立评估的指标体系 24.行政发展的手段和措施是( D ) A.行政管理 B.行政调节 C.行政控制 D.行政改革 25.主张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的行政发展模式是( B ) A.法德模式 B.英美模式 C.希腊模式 D.发展中国家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第1次作业答案

1、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思想是由( A 提出的 A. 孟德斯鸠B。洛克C。潘恩D、杰斐逊 2、公共物品的最显著特征是(B A. 大家共同占有 B. 消费的非排他性 C. 消费的排他性 D. 国家拥有 3、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B A. 积极方案 B. 追踪方案 C. 临时方案 D. 应变方案 4、西方行政学发展的新古典时期,也称为(C A. 传统时期 B. 成熟日期 C. 行为科学日期 D. 现代管理时期 5、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D

A. 聘任制 B. 委任制 C. 考任制 D. 选任制 6、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是(A A .决策权力 B. 归属权 C. 合法权力 D. 奖惩权力 7、公共预算过程的阶段不包括(C A. 编制 B. 执行 C. 控制 D. 决算 8、1980年,我国着手财政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实行(A 体制 A.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B. 划分税种、核实收支、分级包干 9、我国许多地方行政法规都附有实施细则,制定实施细则的行政立法属于(A A .补充性立法

B. 执行性立法 C. 试验性立法 D. 自主性立法 10、从国家行政法规的效力看(A A. 它高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B. 它等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C. 它低于行政规章的效力 D. 它不能与行政规章比较 11、行政文化在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和行政对象之间建立信任、沟通关系这表现了行政文化的(B 功能 A. 规范 B. 维系 C. 引导 D. 选择 12、处于行政活动起始阶段的行政文化构成形态是(C A. 行政规范 B. 行政意志 C. 行政心态 D. 行政评价

行政管理学自考记忆重点

自考行政管理学记忆重点 第一章概述 一、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威尔逊《行政研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和怀特《行政学导论》;法约尔《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泰罗。) 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性的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下管理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果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等。)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规范方法; 2、经验方法; 3、案例方法; 4、比较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二、行政环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三、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以把行政不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因素还常常被分成:国际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监督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一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党组织监督的特征是( )。 A.层级性与系统性 B.单向性与相互性 C.强制性与有效性 D.全面性与广泛性 2.党内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 )。 A.党的各级委员会及其委员 B.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委员 C.党员 D.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 3.江泽民( )的监督思想是有机的统一体。 A.以德制权 B.以法制权 C.以权制权 D.以制度制权 4.国际反腐败运动的发展趋势是( )。 A.越来越重视惩治与预防腐败相结合 B.越来越重视依靠刑事侦查解决腐败问题 C.越来越重视反腐败中的社会公众参与 D.越来越重视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协作 5.法律规定不予受理的行政行为包括( )。 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B.抽象政治行为 C.内部行政行为 D.终局行政行为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6.人民代表大会执法监督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审判机关和一的司法活动进行的监督。 7.孙中山曾反复强调监察权必须独立于____ 机关,由独立的监察机关行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国监察制度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弊端。 8.中国权力监督思想的哲学基础是____。 9.中国古代的____机制以“道德制约为主、法律制约为辅”。 10.解放战争时期,监察制度在华北解放区得到了较大发展。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 设置了人民---------。 11.澳门廉政公署是专门负责反贪和------------.申诉的部门,其最高长官为廉政专员,由特区行政长官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12.在当代台湾的监察体系中,最主要的是监察院的监督,另外____院和行政法院也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1 3.____程序是指对已经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14.我国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及其____ 人员。 15.行政复议职权是基于行政系统内部的____ 关系而设置的一种职权。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6.人大执法检查 17.质询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8.简述腐败的主要特征。 19.简述民主党派监督的形式和途径。 20.简述舆论监督的功能。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试述检察机关监督的主要内容。 22.试述审判机关的审判监督。 试卷代号:252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监督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汇总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汇总 案例2-1 阳光下的服务 ——天津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务公开这个词,人们越来越熟悉,老百姓申请公租房、办理注册企业等各种手续,常常要和政府部门打支道。对政务公开带来的好处,就更有发言权。政务公开了,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就更方便了,查找信息的渠道也就更多了。政府的决策更透明,服务也会更主动。对政务公开的新变化,天津当地的老百姓有着很多新感受、新体会。 这几个月来,天津市民粱虹心情一直不错。三个多月前,她和8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搬进了新房。梁虹住的房子,是天津市政府专门为困难群众建的公租房。屋内设施齐全,住在这里,每个月只要付少量的租金。梁虹说:“这房子54.68平方米,政府给我补贴每月450元,我自己每月只掏420元左右。”梁虹身体不好,没有固定工作,搬到新居前,曾经和家里十几口人挤在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房子里。今年3月,梁虹向房管部门提出了租赁公共住房的申请。原以为办理过程会很复杂,没想到申请当天,工作人员审核完材料,当场就给她发了选房证明。之后的选房,更让她印象深刻。选房采取的是公开摇号的方式,梁虹作为住户代表,当时就在现场。梁虹说:“选房要按顺序,在受益人群里,我们通过摇号来排顺序,选房的时候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证处在场,都是通过公正公开摇号,透明度也高,大家心服口服。”公租房住户汪美说:“公平公正就在那搁着,没有什么可作假,也作不了假。”公租房住户肖金玲说:“每道手续办得都特别轻松,也不用费好些曲折去办,一看证明符合,‘啪’就盖戳,特别痛快、特别透明。” 公开透明,是天津市政府为老百姓办事遵循的基本原则。2007年以来,天津市政府每年坚持实施20项民心工程,每一项从确定到实施,都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听取市民意见。 2010年,政府想对珠江公园进行改造,改造前专门在周边小区召开了听证会。河西区汉江里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保节说:“当时公园里有个门球场,已经用了十多年了,很旧了,每天老人们还得拉沙子碾那个场地。当时我们提出,这个场馆是不是提升一下、改造一下?政府后来就采纳了。”居民姜秀敏说:“政府采纳了,我们很高兴,这样变成塑胶的,像绿地毯一样,多漂亮。” 在天津,有个大家都熟悉的便民服务热线8890,三万多家企业通过它,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8890的谐音是拨拨就灵,服务平台设置在天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开通六年来,已经办理群众求助事项900多万件,群众满意率始终在99%以上。8890家庭网络服务中心主任朱晓利说:“8890的服务内容有26类,350个子项,涉及市民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群众和企业都是不收费的,是一个公益性的平台。”’在天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除了8890这样的社会服务平台,还设置了为企业法人服务的行政审批平台、公共资源公开

《市政学》作业--答案

1.第 1 题 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2.第 2 题 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是() A.市人大与市政府的关系 B.共产党市委与城市的国家机构的关系 C.市与区县的关系 D.市委与区县委之间的关系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3.第 3 题 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 A.社会救助 B.社会优抚 C.社会保险 D.社会互助 您的答案: C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4.第 4 题 经济区形成与否的标志和能否顺利运行的前提是()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0.0 5.第 5 题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A.积极型城市 B.消极型城市 C.向心型城市 D.离心型城市 您的答案: B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6.第 6 题 社会保障目标是() A.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B.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 C.达到城市社会稳定 D.发展城市经济 您的答案: A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7.第 10 题 城市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 A.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B.国家财力 C.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D.户籍制度改革 您的答案: D 题目分数: 2.0 此题得分: 2.0 8.第 11 题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 A.公众 B.市民 C.市委

自考行政管理学历年试题及完整版答案

2008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传统的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D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D.官僚制理论 2.早期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C ) A.社会人假设 B.理性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道德人假设 3.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威尔逊 4.雷格斯认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B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5.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D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价格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6.“受限市场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 A.价格不可决 B.异质性 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7.现代理论认为,现代政治的核心是( B ) A.人民当家作主 B.主权在民 C.君民同治 D.天赋人权 8.一切权力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是( C ) A.诱导力 B.组织制度 C.强制力 D.信息 9.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行政决策 B.行政绩效 C.行政职能 D.行政方法 10.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行政职能相对于立法职能,具有明显的( A ) A.执行性质 B.控制性质 C.领导性质 D.服务性质 11.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 C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2.下列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信息机构的是( D ) A.监察部 B.国务院办公厅 C.公安部 D.档案局 13.实行阁制的主要代表国家是( A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 14.人事行政管理中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

电大行政管理学A考题及答案

注:2013年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七月份期末考试试题多出于此试卷代号:220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行政管理学(A)试题 2009年1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2.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3.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4.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B )。 A.瓦特 B.亚里士多德 C. 史坦因D.马克思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作者是( B )。 A.德鲁克 B.里格斯 C.西蒙D.高斯 3.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 A )。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B.前资本主义时期 C.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D.垄断资本主义

时期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D ) A.美国 B.埃及 C.巴西D.美国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 A )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A.英国 B.美国 C.日本D.法国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 C )。 A.信息支持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 领导决策系统D. 专家咨询系统 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D )。 A.实施阶段 B.总结阶段 C.协调阶段D.准备阶段 8.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 B )。 A.侦查监督 B.跟踪监督 C.工作报告D.专案调查 9.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 C )给予党纪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 A )。 A.《行政学导论》 B.《政治与行政》 C.《行政学原理》D.《行政学》

精选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施行。 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服务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专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设置专利工作机构的通知》。专利管理机关具有执法和管理的双重职能。 据此,广州市于1984年l0月成立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属事业单位,定编10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利纠纷案、专利侵权案、假冒专利案也逐年上升,专利处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广州市人大两次检查广告专利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市委、市府有关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决定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局级单位管理,编制增加至25人。 1992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修改。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执法的力度,增加了打假的内容、手段,给专利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专利法的调整,专利工作量的增加,得到市委、市府的关注。考虑到广州专利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广州市1995年机构改革时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局.编制增至35人,归口市科委管理,并明确:市专利局是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专利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安排有13项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增加:参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参与重大经济政策的专利保护评价、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合同、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以专利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估等内容;专利执法方面增加:查处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并做出处理决定等新的内容,并定性专利局就是行政管理和执法。 问题: 1.广州市专利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了机构和人员,为什么专利管理机构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呢? 2.广州市专利机构经历了专利处、专利办、专利局的变化,人员编制由10人,25人.再增至35人。机构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是否是所有行政机构发展的必然规律?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1.答案要点: ???????? (1) 广州市专利机构的设置是根据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而设立的。 ???????? (2) 专利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其一,尽管在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机构和人员,但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相应地裁减,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有没有必要。一些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当然要削减。相反,有些机构“势单力薄”,当然要加强。其二,专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它的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 2.答案要点: ???????? (1) 并非所有行政机构都象广州市专利机构那样经历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的。有些机构则恰恰相反甚至取消。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变化应符合行政环境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原则。 ???????? (2) 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精简原则、统一原则、效能原则和编制立法原则等。?

最新市政学试题及答案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 案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狭义的市政客体是城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的对象和内 容 1.经济管理 2.社会管理 3.行政管理 4.司法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取决于() 1.人口规模 2.产业规模 3.城市经济建设的规模 4.教育规模 3:我国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法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水污染防治法》 3.《城市绿化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城市规模扩大引起交通拥挤、地价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营运效率,提高企业单位产品的成本,这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1.内部成本 2.外部成本

3.门槛成本 4.疏解成本 5:根据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的大小,广州市应划分为()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国际性中心城市 3.地区性中心城市 4.省区中心城市 6:西方发达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是() 1.经济职能 2.规划职能 3.公共服务职能 4.管理职能 7: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 1.郊区城市化 2.逆城市化 3.向心型城市化 4.过度城市化 8: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 1.社会救助 2.社会优抚 3.社会保险 4.社会互助

9:我国的小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 1.10万以下 2.5万以下 3.25万以下 4.20万以下 10: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1.法定社区 2.自然社区 3.功能社区 4.公共社区 11: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是() 1.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 2.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 3.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 12:我国的大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城市。 1.100万以上 2.50-100万 3.20?50万 4.20万以下

2016年4月自考行政管理学(00277)试题及答案解析

行政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77)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4页,共4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 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页至5页.共1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 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 C.最高人民法院D.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是 A.规范方法B.经验方法 C.案例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3. 1916年,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管理理论是A.管理过程理论B.组织行为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D.官僚组织理论 4.行政环境的构成、影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体现了行政环境的 A.层次性 B.复杂性 C.动态性D.综合性 5.与行政系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是A.人造环境B.自然环境 C.国际环境 D.经济环境 6.行政权力的直接目的是 A.国家机关自身利益B.行政效率 C.少数特定人员的利益 D.掌权者的利益 7.我国中央与地方在财政关系上正式推行分税制改革始于 A.1992年B.1993年 C.1994年D.1995年 8.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各种学派中,以哈耶克、罗宾斯为代表的学派是A.供给学派B.理性预期学派 C.公共选择学派D.自由主义伦敦学派 9.弱势政府时期政府“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 A.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B.国家公共开支日益庞大 C.社会福利耗资过多 D.国家财政赤字越来越大

行政管理学模拟题A卷及答案

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考试试卷(A卷) 2010年(秋季)学期 科目:行政管理学考试形式:闭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分级制 2.行政领导 3.行政实施 4.诱导性行政方法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是威尔逊1887年发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我国第一部行政学专著是1935年出版的《行政学的理论和实际》,作者是____________。 2.国家公务员的人口是____________,出口是____________。 3.对公务员监督的渠道,一般可以分做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两种,前者包括立法监督、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监督等形式,后者包括专门监督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 4.协助行政首长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是__________________机关。

5.行政组织典型的结构模式有直线集权制、_______________、直线职能制、_____________________、直线分权制和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 6.行政实施主体包括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两方面。具体的行政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指挥、____________、控制和___________等四个环节。 7.法制监督是一种___________监督,它主要有两大类,即国家法制监督和___________________监督。 8.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举制、_____________、考任制和_____________。 9.构成指挥者权威基础的第一个要件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要件是指挥者一定的威望和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个人专断式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决策体制的主要形式。() 2.行政领导主体是被领导者和行政管理的部分对象,包括个体领导者和群体领导者。() 3.在我国,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办及直属总局,地方政府所属各厅、局、处、科,均属于职能机关。() 4.行政协调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作用就是要解决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所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5.机关管理的首要原则是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公务员较理想的工资制度应体现哪些原则? 2.行政直协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题汇总

行政管理学 (课程代码:027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国家的议事,行政,审判活动进行过研究和探讨的哲学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格拉底 D.马基雅维利 2.行政管理的对象是 ( ) A.私人事务 B.企业事务 C.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部事务 D.政府部事务和国际事务 3.确定行政环境的构成,首先就必须界定特定行政系统的 ( ) A.构成 B.开放性 C.封闭性 D.边界 4.行政权力的主体是 ( ) A.法院 B.政府 C.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D.军队 5.在行政权力所有手段中,最有效的手段是 ( ) A.强制手段 B.法律手段 C.政策手段 D.领导手段 6.随着天赋人权观念的深人人心,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就是 ( ) A.上帝 B.统治阶级 C.人民群众 D.无产阶级 7.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 ( ) A.个人 B.私人组织 C.公共机构 D.政府 8.政府法定职能的前提和容是政府的 ( ) A.政治统治职能 B.国家管理职能 C.部管理职能 D.社会功能 9.在西方,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言,在强势政府时期,从政府的行政职能上来看;这一时期属于 ( ) A."守夜人"时期 B."积极干预"时期 C."有限政府"时期 D."有效政府"时期 10. 行政管理机构存在的依据是 ( ) A.行政权力的存在 B.国家的存在 C.行政管理组织的存在 D.阶级的存在 11. 行政职能的主要载体是 ( ) A.国家机构 B.立法机构 C.行政管理机构 D.企业管理机构 12. 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国家是 ( ) A.瑞典 B.挪威 C.瑞士 D.冰岛 13. 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制度被称为 ( ) A.国家公务员制度 B.国家组织制度 C.国家人事制度 D.国家干部制度 14. 文官制度产生的国家是 ( ) A.美国 B. 法国 C.西班牙 D.英国 15. 我国公务员的分类制度的主体是 ( ) A.品位分类 B.民族分类 C.职位分类 D.教育层次分类 16. 从管理心理学上来看,行政管理行为属于 ( ) A.个体行为, B.群体行为 C.个人行为 D.自然行为 17. 从行政组织的结构类型来看,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属于 ( )

行政管理学模拟题A精选答案版

行政管理学模拟题 A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管理?它有哪些特点? 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特点:(1)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在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一切行政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 (2)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正面或反面的巨大作用,事关国计民生。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 (3)行政管理必须从始至终体现民主法治的原则精神。 (4)行政管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古典自由主义作为弱势政府职能的理论基础,其内容是什么?古典自由主义是指17 世纪末自由主义形成以来至19 世纪末被功利主义、特别是格林、霍布豪斯等人的所谓现代自由主义改造之前的“原型”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者既主张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又坚持自由市场经济,认为没有不可动摇的私有财产权,自由就等于

J— | —A 零 因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全力为目的,通过政治统治职能对新生 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守夜人”的作用,奉行“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信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一)职能重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的号召。此后,各级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二)职能方式的理顺。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三)职能关系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市政学作业及答案

单选题第1 题(2.0) 分一个城市的工业生产中心功能叠加上商业中心的功能后,不仅增强其工业中 心功能的能量,而且其商业中心功能的能量会迅速放大,被称为城市功能的( ) A、叠加性发展规律 B、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 C、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D 、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第 2 题(2.0) 分 城市政府用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进行管理称为( A、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 B、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 C、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 D 、城市土地的规划管 第 3 题(2.0) 分我国实施的退休养老制度属于( A、社会救助 B、社会优抚C 、社会保险 D 、社会互助 第4 题(2.0) 分在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为克服城市设施的瓶颈所需要的巨额投资称为城市 规模成本中的 () A、内部成本 B 、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 、疏解成本 第 5 题(2.0) 分 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属于(

) A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B 、单一市场制 C 、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D 、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第 6 题 (2.0) 分 我国市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A 、 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行协调、灵活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 B 、 彻底转变城市政府的经济与社会职能,整合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C 、 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 D 、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的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能力 第 7 题 (2.0) 分 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称为( A 、 法定社区 B 、 自然社区 C 、 功能社区 D 、公共社区 第 8 题 (2.0) 分 各国普遍采用的衡量城市规模的基本指标是( A 、 城市的GDP B 、 城市的国民收入 C 、 城市土地面积 D 、城市人口数量 第 9 题 (2.0) 分 现代环境污染的核心是( A 、自然环境污染 B 、城市环境污染 C 、人工环境污染

行政管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以下哪个不是行政管理的特点() A、执行性 B、政治性 C、强制性 D、权威性 2."行政学"一词,最早主要是指() A、法学 B、社会学 C、行政法 D、行政管理学 3. 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A、泰罗 B、怀特 C、古德诺 D、威尔逊 4. 行政职能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统治职能和()。 A、专政职能 B、民主职能 C、经济职能 D、社会管理职能 5. 行政职能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行政职能的范围、内容、主次关系等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体现了行政职能的()特点。 A.服务性 B.阶级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6. 能够最有效地实现对行政环境的调控的行政系统是() A.开放型行政系统 B.半开放型行政系统 C.半封闭行政系统 D.封闭型行政系统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职能方式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手段为主。 A、教育 B、文化 C、经济 D、军事 8. 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导者应尽量采用的领导方式是() A 强制方式B激励方式 C 说服方式D示范方式 9.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 中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10. 国家公务员所在单位在一定条件下解除其在行政机关的公职关系的行为是() A 辞职 B 辞退 C 退职 D 惩戒 11. 尤其适用于社会治安、交通、食品、卫生、环保等领域管理的行政方法是()

A、行政指令方法 B、法律方法 C、经济方法 D、心理行为方法 12. 检验行政决策正确与否的最好尺度是() A、行政结果 B、行政执行 C、行政目标 D、行政实践 13. 政协对行政监督的内容主要是() A、会议监督 B、工作监督 C、日常监督 D、法律监督 14. 办公室的日常化工作也称为() A、固定性工作 B、会议工作 C、程序化工作 D、综合性工作 15. 法制的前提和条件是() A、人治 B、礼治 C、德治 D、法治 16. "解剖麻雀"的方法关键是() A.要选好有代表性的典型 B.要组织好调查会 C.要细致研究 D.要确定好几个重点单位 17. 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行政道德问题 B、行政效率问题 C、行政效益问题 D、行政效能问题 18. 我国历次改革的难点是() A、行政法律建设 B、机构精简 C、观念利益问题 D、人员分流 19. 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是()。 A 行政总结 B 行政目标 C 行政实践 D 行政执行 20. 制定行政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下列哪个() A、民主集中原则 B、量力而行原则 C、弹性原则 D、可行原则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法约尔在《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中提出“理想型官僚组织体系论” 2. 控制职能是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各个机构、各个环节和各类人员的沟通、联系和合作,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3.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现代行政管理有重要作用。。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分析一: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提问: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又是为什么?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答案: 1.答案要点: (1)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因为会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用于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会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思广益,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贯彻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 (2) 适当的会议是必要的,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甚至“祸害”。这是因为过多的会议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浪费。行政人员忙于“开会”而无暇顾及工作。虽然开会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工作绝不是开会。甚至有借开会之名,行吃、喝、玩之实的现象,变相贪污公款。这是绝不允许的。“会海”必须填平,“会害”必须清除。 2.答案要点:针对“会海”、“会害”,对会议的科学管理提出两点意见: (1) 会议管理必须以提高会议效率、重视会议质量为核心。 (2) 遵循精简节约原则。 案例分析二: 某市一化工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 提问: (1)请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 (2)这种监督具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而实施的监督。 (2)舆论监督的特点: ①广泛性。舆论监督是社会各方面都能普遍运用的监督方式,它是以社会所有阶级、阶层、组织、利益集

市政学作业--答案

1.第1题 部分城市企业和人口迁出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和成本属于城市规模成本中的() A.内部成本 B.外部成本 C.门槛成本 D.疏解成本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2.第2题 我国市政体制的主要关系是() A.市人大与市政府的关系 B.共产党市委与xx的国家机构的关系 C.市与区县的关系 D.市委与区县委之间的关系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3.第3题 我国实施的退休xx制度属于()

A.社会救助 B.社会优抚 C.社会保险 D.社会互助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4.第4题 经济区形成与否的标志和能否顺利运行的前提是() A.一定面积的地域范围 B.经济中心 C.业已形成的经济网络 D.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5.第5题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脱节,被称为() A.积极型xx B.消极型xx C.向心型xx

D.离心型xx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6.第6题 社会保障目标是() A.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安全等较低层次的需求 B.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的家庭保障功能 C.达到xx社会稳定 D.发展xx经济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7.第10题 xx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 A.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B.国家财力 C.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D.户籍制度改革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8.第11题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是() A.公众 B.市民 C.市委 D.市长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9.第15题 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工业生产率发展所需要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 A.低度城市化 B.过度城市化 C.过量城市化 D.积极性城市化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 10.第16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