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关系的研究

导言

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及人格等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但由于其固有的年龄特征和生理特点,当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会存在着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4-6年级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了解他们在交往中的不良情绪体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儿童的孤独感越来越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于儿童来讲,孤独是个体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不满足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孤独会使人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降低,进而引发情绪障碍,并产生种种消极体验,如沮丧、失助、抑郁、烦躁、自卑、绝望等,因此孤独极大地危害着人的心理健康。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儿童期又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此时安全感建立的好坏会对其以后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关于国内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感的状况,一些学者做了调查。蔡亮亮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调查1030名城市小学生的社交心理,发现儿童社交焦虑没性别差异。孔德怡对山东省邹城市9-12岁儿童社交焦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邹城市儿童社交焦虑存在状态检出率为13.74%,社交焦虑严重存在问题,检出率为2.29%。

本研究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2009年11月对梅州市某小学4-6年级共307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在小学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梅州市某公办小学随机抽取4-6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共348名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48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07份,有效回收率达88.2%。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变量组别人数百分比

年级四98 31.9 五98 31.9 六111 36.2

性别男167 54.4 女140 45.6

独生子女是177 57.7 否130 42.3

生源地本地(梅州)285 92.8 外地22 7.2

不与父亲同住是38 12.4 否269 87.6

不与母亲同住是12 3.9 否295 96.1

(二)研究工具

1.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

采用Asher等人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感量表[16],共有24个项目,其中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插入项目最后不计入总分。量表按5级计分,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高于40分,则孤独感偏高,分数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记入总分的16个条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

此问卷是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17],共16题,由2个因子构成:人际安全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因子,共8个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控制、确定感。采用1-5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l6-80分之间,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及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3、0.69、0.76,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3.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采用La Greca等人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16],涉及社交焦虑所伴发的情感、认知及行为,包含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两大因子,共10个项目,采用1-3级记分法,分数范围在10-30分之间,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7,总分的Cronbachα系数为0.76。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问卷负责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整个施测过程进行监督,要求被试独立安静地完成问卷。所得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儿童的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统计,得出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2 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状况

得分范围M(均值)SD(标准差)孤独感20~65 32.215 7.880

安全感20~80 55.951 11.549

人际安全感9~40 29.081 5.870

确定控制感8~40 26.870 6.795

社交焦虑感10~26 14.981 3.250

害怕否定评价6~16 9.111 2.257

社交回避及苦恼4~11 5.870 1.612 从表2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安全感整体偏高,其中,人际安全感偏高,确定控制感偏高;社交焦虑感整体偏低,其中,害怕否定评价因子偏低,社交回避及苦恼因子偏低。

(二)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

1.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性别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

性别M(均值)SD(标准差)t P

男32.665 7.865

1.092 0.276

女31.679 7.892

从表3可以看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2.对不同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4、表5所示。

表4 不同年级儿童孤独感的F检验

年级M(均值)SD(标准差) F P

四年级34.704 8.454

五年级31.827 7.686

8.478 0.000

六年级30.360 6.963

表5 儿童孤独感的年级间多重比较

年级四五六

四年级 1.000

五年级0.009 1.000

六年级0.000 0.170 1.000

由表4和表5可知,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五、六年级;五年级高于六年级,但差异不显著。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

M(均值)SD(标准差)t P

独生子女32.571 7.252

0.923 0.357

非独生子女31.730 8.668

由上表可看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4.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是否与父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

不与父住M(均值)SD(标准差)t P

是33.5263 8.13978

1.096 0.274

否32.0297 7.84023

表8 是否与母住儿童孤独感的t检验

不与母住M(均值)SD(标准差)t P

是36.8333 8.73689

2.082 0.038

否32.0271 7.80149

从表7、表8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

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很大。

(三)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

为了探究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相关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

表9 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

安全感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社交焦虑感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孤独感-0.369**-0.391**-0.290**0.387**0.315**0.339**

安全感 1.000 0.897**0.925**-0.369**-0.369**-0.227**

人际安全感 1.000 0.662**-0.338**-0.300**-0.262**

确定控制感 1.000 -0.334**-0.367**-0.160**

社交焦虑感 1.000 0.890**0.770**

害怕否定评价 1.000 0.395**

社交回避及苦恼 1.000

注:** P<0.01。

从表9可以看出,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及其各维度、社交焦虑感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1)孤独感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290-0.391之间;(2)孤独感与

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三者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相关,P值均小于0.01;(3)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这些结果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平。

(四)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程度,以学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为自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0、表11。

表10 孤独感对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回归有效性检验

R R2调整的R2 F P

回归模型0.457 0.209 0.204 40.140 0.000 从表10中可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系数R=0.457,表明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的平方(R Square)=0.209,表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可以解释孤独感20.9%的变异性。回归检验结果(F=40.140,Sig.=0.000)表明,这一回归分析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即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儿童孤独感的差异,可以由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的差异水平作出解释。

表11 安全感、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逐步回归分析

βt P

安全感-0.262 -4.776 0.000

社交焦虑感0.290 5.287 0.000

表11结果显示,社交焦虑感的回归系数β>安全感的回归系数β,且两者的β值均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都小于0.05)。这一结果说明,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

三、讨论

(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现状分析

从儿童孤独感的得分均值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整体偏低。从表1可知,生源地在梅州,作为本地人在此长大的调查对象占绝大部分,并且绝大部分儿童都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在家里有父母和家人的关爱,在学校有同学朋友的陪伴和老师的关怀。同时,多样化的城市文化环境也为儿童模仿获取更多的人际技能提供条件。因此,儿童孤独感较低。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比较乐观,儿童孤独感较低,但有关研究显示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友谊质量、社交地位、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文化水平、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因此在教育中要时刻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安全感及其因子得分偏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是公办学校,调查对象中有92.8%是本地人,学生就读的稳定性较大,流动性较小,学生不必担心学校会因资金或其他问题无法办学而要转学,也不必担心父母工作调动而必须离开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同时该所学校处于发达城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家庭教育也相对较好,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良好,因此儿童的安全感较高。第二,以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姆、霍尼、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人对安全感的论述为依据,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母亲)如果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

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18]。在调查对象中,与父亲共同生活的占87.6%,与母亲共同生活的占96.1%,多数都在父母亲的身边享受亲情的关爱,所以安全感较高。第三,Kuar,Rjaendra对家庭大小对安全感的影响做了研究,发现小家庭的儿童更具有安全感[19]。调查对象中有57.7%的儿童是独生子女,一直享受着家长、亲人无尽的爱,没有与他人分享爱或者缺少爱的不安全感。

儿童的社交焦虑感及其因子得分明显偏低,原因可能在于调查对象生活在先进、舒适、便捷的大城市,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没有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同时因为年龄尚小,也没有过多地承受外界期望、学习和生活适应、人际关系、与亲人离别等的压力,因此社交焦虑感偏低。国内关于儿童社交焦虑的研究有很多,比如严标宾等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升高,社交焦虑量表的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也均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父母养育方式与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正相关[9];刘勇研究了家庭结构(离异或完整家庭)、独生与非独生、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20];另有学者研究了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有年级、健康状况、零花钱、学习困难程度、父亲教育方式、其他家人教育方式、是否为留守儿童、教师教育方式[21]。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儿童学业辅导、生活辅导和心理健康辅导,及时给予关心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

(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分析

从儿童孤独感的差异比较结果得出,儿童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年级越低孤独感的发生比率越高,这与刘红、王洪礼等[3],张顺、王良锋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对年级差异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四年级的孤独感与五、六年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六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从整体上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呈现下降的趋势,到了高年级就没有明显的孤独差异了。但由于本研究所选的被试仅限于梅州市的一所普通小学的307名学生,这些被试能否代表全国的小学生,研究结果能否在全国推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尚未很好地形成紧密的同伴团体,同伴关系质量不高,因而高孤独发生率较高;随着年级增高,同伴关系更为融洽,高孤独感发生率就随之下降。

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与俞国良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却与刘红、王洪礼等[3]发现的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且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表现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刘红,王洪礼等的结果相似,但不存在差异。男生孤独感略高于女生,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的同伴关系不及女生的和谐和稳定,同时女生感情相对较细腻,遇到事情更多的会倾向于倾诉,而男生更倾向于闷在心里面,表达感情的方式也相对少,而且此阶段的男生也有了男孩要坚强的性别信念。

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因为生活中同伴相对较小,在家里也没有其他同伴与之玩耍,同伴关系相对缺乏,因此孤独感会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对是否与父母长期同住的儿童的孤独感总分进行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父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与母亲同住对儿童孤独感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孤独显著高于与母亲长期同住的儿童。可见母亲与儿童的接触及关怀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很大。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亲接触孩子、了解孩子、关怀孩子、教养孩子的机会和责任是最多的,孩子对母亲的感情最深,印象最深,因此在家庭中,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表达性功能和工具性功能都比父亲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及母亲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自然也比父亲的强。

本研究得出的孤独感差异与已往的研究不太一致。如,周宗奎、范翠英等的研究发现男生的孤独感显著地高于女生,被拒绝儿童的孤独感最高,其次是被忽视儿童[24];石庆馨等研

究得出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25];刘红、王洪礼的研究发现,209名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存在着年级、性别差异[3]。俞国良等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3];周宗奎,赵冬梅等的研究显示,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年级差异[26]。本次研究结果除了与地域、取样范围有关以外,还与学生自身特征有关,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状况、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教师素质、地区经济状况等等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当然还有很多变量的作用有待分析和探讨。从本次研究可总结出,学校、家庭应在对不同年级儿童的教育中,要采用有针对性的适当的方式,多关注低年级儿童,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以防止儿童造成过于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

(三)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分析

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呈中度相关,各相关系数均已达到显著水平。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安全感越高,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众多心理学者认为,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有了安全感才能有自信,有自尊,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可见,安全感对孤独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足够的安全感能促使个体与人交往,从而减少了独处的时间,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个体进而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他人,认识环境,认识社会,孤独感则会相应减少。心理安全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的归属感,从而缓解儿童的孤独感。因而,为了降低儿童的孤独感,提高其安全感也是提高儿童孤独感的途径之一。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与安全感的相关很密切,严厉、拒绝和忽视的教养会增加不安全感,儿童在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易于建立安全感家庭氛围如果冷漠、疏远、拒绝则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缺乏安全感。父母婚姻质量和教养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提高儿童安全感,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感不仅受家庭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学校、老师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学校的稳定性,加强学校的校园建设,保证一定的办学规模,加强老师的专业素质等方式来加强儿童安全感,让他们感觉到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更好的成为社会的健康建设者。

表9的结果表明,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呈高度正相关(R=0.387),社交焦虑感越低,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低。张妍等[27]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张妍等的研究发现只有学业成绩在儿童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得分上存在主效应,学业成绩不同的学生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感的强弱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孤独感的强弱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会对个体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个体感觉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学习成绩方面上处于弱势时,难免会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行为退缩、自我封闭等表现,孤独感也会相应增强。个体的社交焦虑感越强则孤独感会越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尽量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其顺其自然地成长和发展。

研究还表明,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负相关(R=-0.369),杨堂英[19]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研究中也发现安全感与焦虑性有显著相关。一般而言,儿童拥有了安全感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其社交的能力,社交焦虑感则会降低;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或者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就会导致儿童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感。弗洛伊德提出,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7]。也就是说,当个体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导致不安全感的产生,认为世间的一切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危险,进而产生焦虑的体验。家长应尽力满足儿童合理的要求,减少个体的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避免焦虑

感过多过量地产生。

表10和表11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儿童孤独感的差异,可以由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的差异水平作出解释。这表明,本次研究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可以为儿童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科学性依据。儿童的安全感和社交焦虑感都能显著地影响儿童的孤独感,并且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原因可能在于儿童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与他人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显著增加,人际关系变得日益重要。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外界交往结果与预期效果不一致或相差甚远时,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心理矛盾的加剧,从而影响其交往意愿和交往技能,由此产生的社交焦虑感可能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孤独感。可见,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减少儿童的孤独体验,不仅要注重对安全感的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对有社交焦虑感的儿童采取行之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一)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整体偏低,安全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高,社交焦虑感及其各因子整体偏低。

(二)4-6年级小学生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女生孤独感总分比较接近,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母亲同住与不与母亲同住的儿童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

(三)4-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与安全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社交焦虑感有高度的正相关;安全感与社交焦虑感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安全感相比,社交焦虑感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更大。

五、建议

(一)掌握儿童孤独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状况,进而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二)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儿童的孤独感、安全感、社交焦虑感的特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优势,尤其要关注低年级儿童的孤独感状况。

(三)重视儿童孤独感与安全感、社交焦虑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儿童的安全感和降低儿童的社交焦虑感来降低他们的孤独感,培养儿童的健康情感。

职场常见十大困惑及解决妙方

职场常见十大困惑及解决妙方 困惑1 职业定位模糊 职业定位是职业人通过对行业发展的充分了解,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出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它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通常面临下列情况容易出现职业定位模糊:1、选择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不吻合;2、盲目求职,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劣势;3、对目前工作状态不满意,但又不知所措;4、面临多个选择,或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把握。 处方 -全面、客观、系统地评价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爱好特长,分析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知己知彼,寻找符合自我的角色。 -分析职业行情和职场形势。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兴趣爱好之间寻找两者的切合点,明确在社会所处的角色定位,这样选择职业比较容易成功。 -个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处的环境不同,尤其在职业转型或跳槽时,要比较自身的优劣势,作成熟、理性的思考,扬长避短。 -必要时借助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兴趣的综合测评,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性格特征,为自己的职业定位提供参考。明确职业定位可帮助个人在职业选择上少走弯路,使自己在职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困惑2 职业规划缺失 职业规划就是个人针对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潜能,根据市场的行业发展与从业准则进行分析和测定,制订相应的职业计划,从而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很多人却很少会考虑到制订这样的计划,以致迷失方向。 处方 一般来讲,对“职业规划”这个词的感觉往往是———难、复杂、麻烦

等,更有些人觉得“那是高级人才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 导致职业规划缺乏的原因是把职业规划想得太复杂,就放弃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的管理工具,其核心是“跟自己谈工作、了解自己”。跟自己谈工作的最好办法是“给自己写信”,写信给将来的自己。在信里,自己跟将来的自己谈谈工作情况,还有鼓励、夸奖、批评。信的内容都是构成自己职业规划的因素,信的内容越具体,工作规划也就越明确。信还可以定期写、反复写,因为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跟别人不同,而且规划毕竟还是规划,需要根据情况修改。这就是所谓的职业规划的管理和维修。 困惑3 求职技巧匮乏 整个求职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甄选企业、投递简历、面试过程、试用期,各个阶段都有诸多方法和技巧来提高求职成功率。但据调查,80%以上职业人求职技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写简历技巧和面试技巧。对求职过程中第一个及最后一个环节的重视不够,求职技巧也十分匮乏。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对技巧的技术性研究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处方 求职技巧缺少,往往意味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存在问题,而这几项技能是打开职场大门的钥匙。 -跟应聘职位沟通:确切地说是了解职位,到底该具备哪些技能、素质,包括公司所在的行业位置和发展目标、自己能对这家公司起什么帮助等。在了解职位基本情况后,对照自己,做好准备,以便向考官证明自身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跟考官沟通:对于不善于言谈的人,最好从自己最拿手方面谈起,帮助自己尽早进入状态,避免因紧张而陌生。 -用技巧沟通:想象考官可能问的问题,自己准备面试的题目。 困惑4 大龄求职障碍 大龄求职障碍普遍存在于缺乏核心 竞争力的人群,由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系统没有形成较强竞争力,很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社会性交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与亲戚、熟人、朋友来往,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善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解决问题也较容易,而一个不愿与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与寂寞。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之一。 一、什么是“交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教育” 所谓交往,就是人们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基本社会活动。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是传递信息、分享感情的重要手段。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交往”作为一个“体现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历史的总体哲学范畴”己广泛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 人际交往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往来、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人际交往具有多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交往,也即马克思说的“物质交往”;二是知识交往,实现思想观念的沟通;三是心灵对话,人格碰撞的无声交往。应强调的是,我们所讲的人际交往是几个层面的相互渗透,更侧重于指全面的心灵对话与人性融会贯通的过程,强调的是尊重个性,理解差异、求得沟通,并协调行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奠定交往基础的绝佳时机。 人际交往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人生,塑造美好人格,进行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与交往实践指导。 二、人际交往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首先,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古罗马哲学家西赛罗曾经指出:“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各种心理问题明显上升,成人世界的心灵危机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小学生世界。实践证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小学生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 其次,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手段,在交往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够得以有效的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交往范畴,概括了全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马克思认为,人通过交往得以丰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实际上,人的一切身心素质、文化修养、精神健美的形成和发展均会通过观察、模仿、从众等交往性的方式受到影响,并影响他人。 再次,交往是学习的需要。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杜威提出了“教学即交往”,德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交往教学论”学派,我国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关注缘起于80年代,而后教育界也纷纷关注交往教学这方面的话题。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提高当前的

心理安全感综述

心理安全感综述 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 GAGGAGAGGAFFFFAFAF

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可见,组织心理安全感被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中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组织中个体风险的感知。 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间的信念差异,当面对同一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安全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将心理安全感视为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 二、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GAGGAGAGGAFFFFAFAF

工作不安全感综述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综述 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 工作不安全感(job insecurity,简称JI)的研究始于自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及经济危机的蔓延等一系列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工作的性质和心理契约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正在发生的现象就是组织中员工越来越高的工作不安全感(Klandermans and van V uuren 1999; Lee, Bobko, and Chen 2006)。对与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外研究者的定义较多而且未达成一致。本文对以往文献进行了研究,对其综述如下。 Greenhalgh和Rosenblatt(1984)提出工作不安全感是雇员在一个受到威胁的工作情景中,对于维持所希望的工作持续性感知到的一种无力感。它反映了一种雇员对工作或工作重要特性受到威胁时的感知和担忧(胡三嫚,2007)。 Pearce,Larson和Sverke等从较为客观的角度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工作缺乏保障这种独立于个体体验与解释的情境现象,例如临时雇佣形式、组织变革和社会中的失业水平等均被视为工作不安全感的客观指标。Sverke和Hellgren却认为不安全感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是雇员对其工作的存续性处于风险之中这种压力性事件的一种认知及解释,由于雇员的认知及解释不同,不同雇员对工作不安全感的体验及行为反应均可能会存在差异。Mohr 以一种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视角来界定工作不安全感。他讨论了四种类型的工作不安全感:(1)关涉到公众知觉的中高水平失业状况的社会水平工作不安全感;(2)组织中的一种工作不稳定和缺乏保障的公司水平工作不全感;(3)雇员感到雇佣存在威胁的主观体验的急性工作不安全感;(4)已经展开裁员的组织中雇员对失业的预期。有些学者从雇员的性质(正式雇佣与临时雇佣)、组织的情况(成长型与衰退型)、组织文化(高风险与低风险)等角度对客观工作不安全感和主观工作不安全感进行了关联研究与区别研究。综合以上分析,从客观情景特征与主观认知体验两个角度来界定工作不安全感是非常必要的。 Mantler等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一个急性的工作压力源,例如突然经历组织剧烈变革的企业雇员,会对自己未来在该组织中的雇佣前景产生强烈的急性担忧感。而经济处于衰退期、社会的高失业率、企业变革历时较长、过度强调个人竞争的企业文化以及高的解职率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雇员一种延长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基于此Rocha等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一种更为普遍化的感受,即慢性工作不安全感。由此可见,不管是突发的变革等因素还是长期存在的压力因素都可以引起工作不安全感。 基于工作不安全感具体涉及的内容不同,研究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有整体与多维之分。前者认为工作不安全感是对非自愿地失业的威胁的感知,这种威胁的感知是对雇佣关系或工作本身是否能长久持续的担忧。后者是Greenhalg和Rosenblatt在1984年首次提出工作不安全感的多维内涵,他们认为雇员除了面对可能即将来临的失业威胁,还面临有价值的工作特征丧失的威胁,如缺乏职业发展、调岗降职、工作条件恶化等有价值的工作特征的损害同样引起雇员的工作不安全感。这种多维内涵的视角为后来的研究者研究工作不安全感的结构维度及其造成的差异性后果提供了理论基础。 Borg和Elizur提出了工作不安全感的两维结构,即认知工作不安全感(cognitive perceived job insecurity)和情感工作不安全感(affective perceived job insecurity),其中认知工作不安全感主要指是对工作和职位的消极变化的可能性的感知,如失去工作或失去有价值的工作特征;情感工作不安全感指的是在工作中经历的情感因素,如对失去工作或部分工作特征的关心、担忧或忧虑。Probst等人认为工作不安全感主要涉及雇员对其工作稳定性与持续性的感知,而对这种感知的情感性反应是由认知所引发的。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讲解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以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例张超时110316 盐城师范学院 问题还是很多的,请抓紧修改: 1. 整篇文章结合副标题的内容有些少,修改中可以结合副标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的现状与经验来写。 2.整篇文章结构应该是: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二研究设计;三现状描述;四产生的原因分析;五缓解对策;六研究不足。 根据上面结构整理下。 3.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中研究内容部分重新写下。 4. 第三部分现状描述的内容再充实丰富一些. 5. 原因分析要针对现状的问题描述来进行具体分析

6. 参考文献部分重写。尽量不要用网络的。 7. 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QQ上跟我联系,修改好之后尽快发给我,我再看。 1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小班幼儿入园时普遍会出现哭闹、焦虑等,本文就是要对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与对策进行研究;本文运用了观察法、,文献检索法以及访谈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对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小一班幼儿为什么形成分离焦虑以及如何应 对进行研究,发现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要求因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家庭和幼儿自身的因素。针对此五大方面的原因,开展了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小班分离焦虑成因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每年9月开学季,年满3周岁的幼儿就要开始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事件——上幼儿园。要离开亲人的怀抱到幼儿园中开始集体的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适应社会的重要的一大步。因周围相处的人由熟悉的亲人变成了陌生的老师和小伙伴,熟悉的家庭环境变成了完全陌生的幼儿园,在这期间幼儿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不知所措、抱着亲人不愿离开、攻击同伴和老师、甚至不吃不喝等焦虑行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既不利于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幼儿园正常教学工作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研究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并找到合适有效的对策,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它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相关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流派又有怎样的观点?安全感需求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还是内心的缺失亟待填补?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防御、强烈的控制欲又从何而来?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 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 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

浅谈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2418400.html, 浅谈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作者:陈健 来源:《企业文化》2019年第02期 摘要:工作不安全感是近年来探讨较多的话题之一。本文通过从国内外对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出发,介绍了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测量与理论基础,总结出工作不安全感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工作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推动,用工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灵活用工”渐渐成为餐饮、服务、新零售、互联网企业等行业的新型用工模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兴起,加速了产业升级以及工作的重构,一些工作岗位渐渐在消失,而又有一些新型的工作岗位出现。同时,随着资本寒冬的到来,部分知名互联网公司、大型汽车公司、国际制药巨头等也纷纷传来冻结招聘,甚至裁员重组的消息,这些都对于人力市场产生了很大冲击,使“工作不安全感”渐渐成为企业、员工以及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一、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 工作不安全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组织心理学家、学者对工作场所的工作安全的研究。具体可包含Maslow、Sugar、Herzberg等的相关研究。例如Maslow(1943)的需求层次理论认 为人类的需求包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要,他认为工作安全也是一种安全需要。 而Greenhalgh和Rosenblatt(1984)在其开创性研究中提出工作安全感是“个体在工作受到威胁的环境中,对于工作能否持续而知觉到的一种无助感。”同时也提出了工作不安全感的多维概念,认为工作不安全感可以通过失去工作本身的可能性、失去工作本身的重要性、失去有价值的工作特征的可能性、失去有价值的工作特征的重要性以及面对这些威胁的无力感来体现。 二、工作不安全感的测量 工作不安全感的测量包含单维的测量和多维度的测量。其中工作不安全感单维的测量一般是对工作不安全感总体感知的测量。比如说会要求被试回答例如“在不久的将来你丧失工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被解雇的念头真的让我很害怕”等等问题来反映被试工作不安全感的程度。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二)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

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三)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如何缓解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即将来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小班的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像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 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 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 消除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宝宝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去参观,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玩耍,对幼儿园有一点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尤其要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多和宝宝讲讲幼儿园开心、快乐的事,可以和宝宝子玩“幼儿园”游戏。使宝宝对幼儿园充满向往。 二、积极配合 宝宝入园后,如果哭闹严重,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宝宝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宝宝的生活,培养宝宝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宝宝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宝宝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宝宝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宝宝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宝宝:“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宝宝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宝宝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

小学生人际关系教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活动方案 设计理念: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处理得当,和和气气;处理不当,心里产生怨恨。当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较重,团结合作意识较弱。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次人际心理活动的方案,来调整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所以活动的中心主体是学生,建立在“合作”和“情感”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合作,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合作。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也价值观:初步形成乐于合作,乐于分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合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教学准备:报纸若该、眼罩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拍手游戏(5分钟) (1)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心情,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用你右手的一个手指拍击你左手的掌心,然后再用两个手指拍击掌心,再用三个……直到用五个手指一起拍

(2)谈体会:问:为什么五个手指一起拍击手掌时才会有很响的声音呢?(生答) (3).揭示课题 其实是因为五个手指一起合作才会成功地拍出响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合作,就象刚才一样,用一个或者两个手指去拍是不会有响亮的声音的。 二、探究新知(通过游戏,体验合作) 1、活动过程 1.盲人旅行(10分钟) (1)将教室桌椅布置成几个障碍物。随机将同学分为两人一组,一人当盲者, 一人当领路者。盲者用布遮住眼睛,领路者以话语辅导盲者前进,并饶过障碍物,但两者不可以有肢体接触。 (2)时间限制为三分钟,三分钟后更换盲者为领路者者,领路者为盲者,在进 行三分钟。回到座位,自由发言,讨论刚才的感受。 2.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成为盲者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害怕?担心?还是兴奋?当知道与你一起搭档的是你不熟悉也不了解的人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你相信你的搭档会正确的带路吗?有想过要把搭档交换成自己熟悉的人吗?当领路者一路领着你安全畅通的走完障碍物时,你的感觉又是什么? (2)当你领着盲人顺利的完成任务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有成就感吗?(3)当你看着本不了解的两个人配合默契的完成任务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想想,如果是自己,会顺利完成吗? (4)你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什么? 3.活动小结。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当是团结合作相互信任的,你毫无条件的信任我,我才可以毫无顾忌的帮助你。就比如刚才的游戏,盲人完全信任领路者,而领路者感觉到了盲人对他的信任及尊重,为了不让盲人失望,必定会全力以赴的帮助盲人。如果,你不信任对方,迟迟不肯前行,还这里问,那里摸,领路者也肯定会不耐烦的,那样,你们的任务就很难完成了。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和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更是要 2、渡船游戏(10分钟) ①讲清要求:老师这儿有一张报纸,我把它铺在地上。这张报纸就是一条小船,报纸外边就是河水。老师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你们要一起站在这条“小船” 上,谁也不要落水。 哪个组愿意试一试? ②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 (学生靠在一起,比较轻松地就站在了这条“小船”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靠在一起呢? 生:因为船不大,我们靠在一起才能保证大家都站在船上。 师:你们合作得很好。

如何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

如何缓解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 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分离焦虑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我们应有效地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让幼儿成功地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一、家长积极主动作好幼儿入园准备 (一)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假如幼儿能在入园前习惯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学会独立吃饭、学会简单穿脱衣裤、基本自理大小便等。幼儿学会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后,会更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增强自信心,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中的集体生活,大大减轻入园分离焦虑。 (二)教幼儿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幼儿做一些这方面的沟通:如“告诉 妈妈,你想干什么?”让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想小 便!”、“我要喝水!”等等。还要练习幼儿当感到不舒适时会说出 或用手指出具体的部位,例如:头痛、肚子痛等。这样有利于老师及 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不要让幼儿过渡依恋 要让幼儿尽可能地与更多的人接触,可以经常去邻居家串串门, 并有意识离开一段时间,家庭成员轮流带幼儿玩耍,而不是事事都依 恋家里的某一个人教幼儿,使幼儿对某一个人产生过渡的依恋,避免 入园时发生严重分离焦虑。 (四)萌发幼儿对入园的向往之情 幼儿入园前,家长可经常和幼儿说说幼儿园的事,平时与幼儿的 交谈中,渗透一些对幼儿园充满向往的话题。诸如:“幼儿园好玩的 玩具真多。”“宝宝长大了,可以去幼儿园学本领了。”切忌用幼儿 园和老师来吓唬幼儿。 二、教师充满爱意,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和相互影响、不稳定、 容易外露等特点。做为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言谈举 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使幼儿尽快亲近老师,缓 解幼儿分离焦虑。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 缺乏安全感的人会重复说着我爱你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缺乏安全感的人会重复说着我爱你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 盘点一下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一起来看看吧!1、我就是没安全感我就是爱怀疑麻烦你在这时候多相信我多 保护我好吗2、归属感是你强烈地想和他在一起安全感是你觉得他强烈地想和你在一起3、你的安全感换来我的心安你的心安换来我对你的爱4、只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继续跟你在一起只因为她爱你 5、你说身边追你的女孩很多,却不知远方的我多没安全感。 6、别让我和你在一起时没有安全感被无视不理睬我会很很很失望伤心想很多不存在的事不喜欢我你直说不要背后嘴 贱7、看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安全感似乎成为奢侈品。 8、安全感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9、【双鱼座的特点】吃软不吃硬;经常口是心非;很乐观又很悲观;安全感不多;有点感性;有些话即使害怕错过也10、ZYA 你这样怎么让我放心的把心交给你毕竟我是那么缺乏安全感啊 11、未来前途的渺茫和不确定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12、毕竟我患得患失又怎会有安全感. 13、那个他对我,忽冷忽热,忽远忽近。可我偏爱他,谁叫我是那么的清纯可爱,温柔动人,他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14、不要奢望你生命中的过客在陪伴你的路上伴你多走一段,也

许你是在拿别人的缘分来为自己找安全感。15、.纵使你不能过给我安全感纵然你时常冷落我但是对你的欢喜对你的迷恋却是刻骨的疼16、再也不会把我那卑微的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难免会让我疼到绝望17、我知道深夜为啥很晚的孩纸了,因为他(她)不是有一段伤心的过去,就是缺乏安全感~ 18、每个女生需要的只不过是,寒冬里的拥抱,和随时所需的安全感!同感花花刷起来!!!19、太帅的男人没安全感20、友情和爱情一样,安全感都得靠自己21、我也曾有恃无恐十足的安全感自我充实满足过22、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庭23、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你怎么可以忍心伤害我。24、安全感是手上有一把刀爱是你把手上的刀给他无论他用来削苹果还是刺你一刀你都心甘情愿的接受25、过了怕黑的年龄,才发觉黑暗带给我的安全感,丝毫不比阳光来的缓慢。26、生病的时候有人陪闷的时候有人说话哭的时候有个肩膀回家的时候有张笑脸面对其实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安全感27、当我害怕难过哭泣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你总说你一直在我身边,可是为什么每次都是我一个人28、[ 我也会伤心也会哭泣不是你想象的怎么伤都可以我要的是安全感要的是能够安心你明白吗] 29、好像只有黑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30、爱我好吗疼我好吗宠我好吗?让我依赖让我甜蜜让我幸福好吗?给我电

(赵琛徽、梁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不安全感影响员工绩效与留任的纵向研究——以控制点为调节作用

工作不安全影响员工绩效与留任的纵向分析 ——以控制点为调节变量 赵琛徽梁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现代企业中知识与人才的激烈竞争使员工越来越体验到对工作持续性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安全感,而现有的横向研究无法有效解释工作不安全感的阶段持续性变化及其影响效应。本文通过对156名企业员工共312份问卷的纵向分析,发现在员工的适应阶段,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任务绩效的积极影响逐渐显著,而对留任意愿一直保持着显著消极影响;而控制点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中的调节作用逐渐显著,在工作不安全感与留任意愿的影响机制中保持显著调节作用。 关键词:工作不安全感;控制点;员工绩效;留任意愿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job insecurity on employee performance andtheir intention to remain in office------control points as the Moderator Abstract: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of knowledge and talentin Modern enterprise makes employees feel more insecurityabout work continuity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existing cross-sectional study can’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Changes in the continuous phase and its impact effects. Through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156 employees of 312 questionnaires in their adaptation phase, we find job insecurity positive impact on staff task performance gradually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intention to stay has maintain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while the control point regulatory role in the mechanism of job insecurity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become gradually significant,and it’s regulatory role in the mechanism of job insecurity and intention to stay maintain a significant impact Keywords: job insecurity; control points; employee performance; intention to stay 2013年人才流动报告指出近4成人在12个月左右更换工作,90后离职率高达43%,而离职原因主要源于晋升机会和薪酬的不安全感,同样国外也在金融危机后面临着工作不安全感和失业滋长的问题[1],这一国内外的普遍现象表明,工作不安全感正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工作不安全感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2],降低组织效率[3],由此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论员工的安全感

论员工的安全感 【摘要】员工不安全感是目前企业管理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员工的不安全感可能阻碍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可能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承诺与态度,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本文通过对员工不安全感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企业员工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提出企业干预员工不安全感的对策。 【关键词】员工不安全感,原因,对策 一、员工不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Hobfool提出的资源保护(COR)模型,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整体压力理论模型,认为 个体有努力获得和维持自身资源的本能,当个体所处的环境使其知觉到可能失去某些资源,或已经失去某些资源,或获得新的资源比较渺茫时,就会产生压力,产生不安全感。其中的“资源”包括个体认为有价值的客观事物、人格特征、某种情况态势,以及个体获得或保护有价值的资源的渠道。 COR模型理论认为有四种情境可以使个体产生不安全感:第一,个体认为有价值的资源面 临失去的威胁;第二,个体某些有价值的资源已经失去;第三,支持个体获得有价值资源的途径不清晰;第四,背景提供的保护或培育有价值资源的途径不清晰。因此,企业员工的不安全感概念应该是企业员工对自身目前的资源占有状况以及未来失去与获得相关资源的价值与可能性的综合认知。 早期国外关于员工不安全感的研究集中在工作不安全感方面。主要观点有:第一种观点是:员工对被迫失去现有工作岗位的担心以及员工对自己工作能否持续和未来工作发展不确定性的知觉。第二种观点是:员工个体关于自己工作及相关工作特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现有工作与重要工作特征无助感的综合知觉。 另外,从关于“安全”论述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引申出不安全感的部分内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二层次的需要就是“安全”,因此,研究组织员工不满意感应该把员工对“任期”和身体安全的认知作为内涵的一部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安全”作为一种外生的保健因素,主要指收人保障和工作环境的安全保障。一份安全的工作应该“能够轻松而愉快地完成,能够为自己和家庭提供足够舒适和安逸的生活”。可见,研究组BLUM在Super 的基础上,把安全作为职业选择的一个主要因素,员工不安全感不仅包括继续维持现有职业或专业岗位的不安全,还应包括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与自己职业取向不一致引起的不安全,也包括对企业管理信任的不安全。

小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

小学生人际交往技巧训练 只有具备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和同学的小学生,才能爱学习。爱也是一种学习动力,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很好地推动小学生学习。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善于与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小学时期就注意培养自己掌握一些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一.人际关系心理成熟标准 小学生不但生理上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成熟,而且小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也不同步。 在同样大的小学生当中,有的象幼儿一样幼稚、任性、无知,不能很好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而有的却象大人那样,善于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但就多数小学生来说,总的情况还是处于心理上不成熟,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显得幼稚、无知的为多。 怎样衡量小学生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心理成熟的程度呢?不妨让他们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 1.行为举止文雅吗?自己爱和认识的老师、长辈主动打招呼吗?在家里遇到来访者能彬彬有礼地接待吗?与人交谈时能做到言谈举止稳重且不说脏话吗? 2.待人真诚、坦率吗?能做到有话直说、不拐弯抹角吗?是不是不愿说假话?是不是感到心里藏不住话,有意见偏要说出来不可? 3.信任他人吗?是不是相信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多数?是否相信“人心叵测”,“人言可畏”?一般来说,人在没有感情用事(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总是有良心的,你相信吗? 4.能宽容他人的过失吗?是否相信他人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总是有他的原因?是否相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否认为和自己作对的人或有过失的人,只要认真改过,就应“既往不咎”? 5.能助人为乐吗?帮助他人后感到一种愉悦吗?能事事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吗?还是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尔虞我诈”,和他人交往就是为了利用他人? 6.能折衷温和地处理冲突吗?能够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也不忽视他人的优点吗?还是看待他人时一好百好,一坏百坏?在遇到争执或冲突时,能做到“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能看到好事情有坏的一

关于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

关于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 我在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需要那种熟悉,来告诉我可以。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希望你喜欢。 有关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1) 未到手的没安全感,怕抓不住;到手的也没安全感,怕留不住。这就是人的悲哀。 2) 任何事情,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否则唯一的结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3) 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别找我要安全感,我不是金山毒霸,也不是安全卫士更不是腾讯安全管家。谢谢。 4) 独处能力是内心安全感的表现之一,而这种安全感是幼儿期逐渐建立的。 5) 其实所谓按全感,从来都在自己手中,如果一味地需要一种被给予的安全感,那就是自己的怯懦。 6) 我们终于还是没有走到一起,原来我们那么像,都有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自己没有安全感也不能给予对方安全感。 7) 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8) 当你说我越来越斤斤计较时,是因为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你曾想过我为何没有安全感吗?是的。为了你。 9) 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给自

己足够的安全感。 10) 想获得安全感,首先要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有魅力,收拾得好看点,事业上独立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最不安全的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安全感的唯美句子语录1) 对自己承诺:我要强大到任何事情都无法破坏我内心的平和。 2) 她说她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我沉默着,突然好难过。 3) 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不能在一起的男人,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无法牵手的女人。 4) 伤痛、难过只徒然使自己心碎,却于彰无补。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必须好好活下来,并且要使生活有价值和有意义。 5) 有时候,我们做错事,是因为该用脑子的时候却动用了感情。 6) 我试着淡忘,却刻骨铭心。我试着振作,却一再颓废。 7) 他们千万句你们不适合抵不过你的一句我不喜欢你。 8) 最终还是不舍得,只是移到了陌生人。 9) 在哭过之后,笑着擦干眼泪,说,没关系,我可以做得很好。 10) 什么时候,我们喜欢上了安静,却又很怕寂寞。 11) 唯有以理解为基石,以宽容为立柱,以珍惜为墙壁,以满足为装饰,两颗心住在里面才会安全。 12) 生病的时候有人陪,闷的时候有人说话,哭的时候有个肩膀,回家的时候有张笑脸面对,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安全感。 13) 什么是嫁得好?嫁得好并不是嫁富豪,而是嫁给一个能给你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工作不安全感研究及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发展呈现竞争激烈和不稳定特点,在这样一种大的背景之下,工作不安全感成为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国内外研究表明工作不安全感会对组织绩效和员工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态度、行为等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和员工的影响进行概括,并提出工作不安全感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希望能够对工作不安感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工作不安全感;概念;结构;影响因素;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企业组织运营发展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等异常激烈,企业为了在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往往采取降低运营成本、创新技术及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精简人员、业务外包、重组、并购等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不断上演。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变革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对于员工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了很大影响,使得员工对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担忧,这些担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定义为工作不安全感。研究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影响到员工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也影响到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工作态度、行为意向、离职意向等,最终影响到员工与企业的组织绩效。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应当引起学术界与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和员工的影响进行概括,并提出工作不安全感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一、工作不安全感概念及结构 目前,不断持续的经济危机和频繁的组织变革等使工作环境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这使得员工对工作的持续和稳定性产生很大的担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