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目标和手段。

(3)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优势等方面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紧扣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百货大楼。

很多同学都去过,买衣服或者其他东西。除此之外,我们还以到金鹰、金地、朝阳、玄武等地方去,很方便,品种很多。但是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他们小的时候是怎么买衣服的?

(布票,凭票购买)

展示图片:布票

说明那时候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我们现在买东西很方便,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发展经济、配置资源的两种手段,什么是市场经济?

(理论支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和其他国家一样吗?

(不一样)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自学预习(5分钟)

投影:自学指导要求:

①对应学案上列出的学习目标,阅读教材P82——P84,在教材上作出相应的标记。

②完成学案上的三道判断题。

③认真思考,将自己的疑问写在纸条上,以四人小组形式汇总交上来

检查、反馈、明确疑问,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并上交。

三、新授

板书: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含义

(学生在书上将含义标记出来)

从含义我们能看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此有人就产生了疑问?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面前加上社会主义是画蛇添足,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结合学案上理论支撑的相关知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投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画蛇添足?

(学生讨论、回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在1992年南巡讲话(理论支撑)中就阐释过:计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说通俗点,别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并非“画蛇添足”,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

投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画龙点睛

怎么就画龙点睛了呢?

材料展示:

2009年12月2日,连续发布了15年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在纽约揭晓,排前列的是:海尔、联想、五粮液、中国一汽、美的、TCL茅台、青岛啤酒、重庆长安汽车。结合预习,回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知识,谈谈这份榜单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此处要明确:大部分企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通过榜单我们发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优势明显,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

板书:2.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学案探究1:

从2006年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把老小区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先后投入资金近5亿元。。今年我市预计投入1.9亿元对51个小区、1452栋楼房进行整治,比2006年和2007年的整治内容增加一倍,比2008年增加3项,整治标准也从去年的每平方米35元提高到43元。

徐州市投入巨资改造老小区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发言关于老小区改造的感受)

徐州市投入巨资改造老小区为了让更多的百姓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目的在于改善民生,体现了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共同富裕。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过度)小到一个地方的小区改造,政府投入了五亿资金,再到正在建设中并途径我们徐州的京沪高铁,国家投资了2200亿,再到西气东输国家投资的5200亿,再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府进行了四万亿投资,

投影:我国为什么能进行这么巨大的投资和建设?

(学生讨论、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公有制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例如同样是救市,美国政府投资了7000亿美元(合49000亿人民币),中国政府投资了四万亿人民币,但谁的调控效果好?

(中国)

是的,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2009年我们的经济仍然保持了惊人的8%的增速,世界仅有,这就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更有力度、更有成效。很多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感到骄傲和自信。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将强有力重点标记)

△当堂练习

学案练习反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④大力发展生产力

A.①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2.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通知使小灵通用户面临着转网、升级成为CDMA或3G用户的选择,也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拓展3G业务提供了契机。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A.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B.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促使个人理智选择消费品

D.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

那么什么是宏观调控呢?

板书:二、宏观调控

1.含义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国家这样做的目标是什么?

学案探究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我国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2009年整个宏观调整沿着“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增民生”基调进行。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民间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适当解释,如保8%增长、内需不足、民生问题中的就业、物价、医疗等)

所以,目标是——

2.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学案探究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我国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2009年整个宏观调整沿着“保增长、调结构、扩内

需、增民生”基调进行。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民间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有人认为,既然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挥充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就不应调控。那么,究竟是市场调节更重要,还是宏观调控更重要?为什么?

学生展开辩论:(正反方一辩立论发言、自由辩论,15分钟左右)

正方——在我国,发展经济靠市场调节反方——在我国,发展经济靠宏观调控

教师点评:正反方的表现、双方存在的问题,比如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等

教师总结:正方强调市场调节好,但也有局限性;反方认为宏观调控有优势,但也要因时因地采用。

市场调节就像是一直看不见的手,宏观调控就像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任由市场自生自灭,那只会造成经济动荡、贫富分化,只有两只手、手拉手,才能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所以必须要进行宏观调控

3.必要性

那该如何调控呢?

学案探究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我国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2009年整个宏观调整沿着“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增民生”基调进行。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民间投资,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你会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试列举三条。(注意结合已学过的经济生活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比如:扩大内需、减税、扩大赤字、下调存贷款利率等)(在黑板上写下来)

大家说得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举措,比如,今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备受瞩目的《食品安全法》;今年10月份,国务院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决定将明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3分钱。(在黑板上写下来)

这些举措都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具体表现,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呢?

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主要有三种手段——

4.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行政、法律

将三种手段的含义、表现在教材上作出标记。

△当堂练习

学案练习反馈

判断下列宏观调控政策属于何种手段?

①2009年2月1日起,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13%财政补贴。经济(财政)

②2009年1月20日-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经济(财政)

③国家依法处理黑龙江鹤岗新兴煤矿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相关责任人。法律

④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正式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行政

⑤2009年初,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为3个电信运营商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行政

⑥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经济(货币)

⑦2009年6月11日,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济(规划)

依次进行判断,注意:

①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注意结合实例区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规划也是经济手段的重要举措,可以有产业振兴规划,五年发展计划(如十二五规划,2011-2015)、地区发展规划等。

②法律手段包括两方面:经济立法与经济司法;除食品安全法之外,还有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物权法、公司法、反垄断法等。

③行政手段:行政手段相对于其他两种手段具有什么特点?——直接、及时。经济法律手段是间接调控的。

通过这些例子的分析,宏观调控应该以什么手段为主?

——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能不能大量、频繁使用行政手段?——不能,易违背经济规律。

——同时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依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遵循经济规律,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比如学案上理论支撑里介绍的近五年来我国宏观政策的演变,就是根据历年不同的经济形势做出的调控。我们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能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摆脱经济危机的!

△收获反思

你已经懂得了什么?

哪些地方还有疑问?(让学生解答学生纸条上的疑问)

△课后复习指导

1.完成学案上练习反馈2、3及课后巩固。要求:先复习再做题,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2.及时巩固本节内容,预习下节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口黄燕

一、教学目标

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特性,提高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了解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针对市场调节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教学难点、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人】

播放《春天的故事》和邓小平同志诞辰纪念图片。

问:同学们,你们能很自然地联想到什么?

生:改革开放(自然过渡)

投影呈现(图文并茂):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1年11月3日胡锦涛主席应邀出席G20戛纳峰会,积极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探究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教学】

(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过渡与生成:

【自主探究】活动一:解读“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材料略)

师:华西村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请结合华西村的事例深刻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师生互动,教材梳理):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误区点拨】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的有: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②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④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⑤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③④⑤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①②是共性。

【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特征的内在联系:

(师生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两结合”、“两发挥”

【直面现实】

问:上述图片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学生讨论)

师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发挥市场(无形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形手)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

【自主阅读】自学书本,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

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是什么?调什么?)

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怎么调?)

(师生互动,梳理教材)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征一)及共同富裕目标(特征二)的要求。

2、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

国家(谁一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怎么调——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调什么——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自主探究】活动二:解读2012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原文摘录略)

问: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结合材料和现实解析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政策包括最常用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此外还有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扶贫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

经济计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二十年长远规划;西部大开发计划等。

【议一议】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给经济降温→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可以采取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哪些?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哪些?

①减少财政支出②提高利率③控制信贷规模

④减少国债⑤提高准备金率⑥增加税收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①④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有:②③⑤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材料一: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为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等提供法律依据。

材料二:新华社11月27日电,山东庆云县输冀肉羊“瘦肉精”案,5名涉案人员被庆云县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

问: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材料一体现的是经济立法,制定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依据;材料二体现的是经济司法,保证政策的执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总结: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

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手段的特点:直接、迅速、强制。

行政手段的运用: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多地运用。

(总结)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考考你】下列做法分别属于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①国家对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给予13%财政补贴——经济手段(财政政策)

②依法处理甘肃省庆阳市11·16校车事故相关责任人——法律手段

③商务部正式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行政手段

④国家计委开通价格举报电话“12358”——行政手段

⑤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经济手段(货币政策)

⑥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济手段(经济计划)

【误区点拨】

l、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是等同的。

解析: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这只“无形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这只“有形手”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两者作用不能等同。

2、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可以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解析:宏观调控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能够弥补市场短期调节的不足,但是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调控,不能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要在尊重市场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五、课堂小结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设计(07年参加省教学竞赛)

(2009-04-06 07:54:32)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基本理念

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人性养育。根据“三贴近”原则,建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识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中的事例,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开展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优点及基本特征

②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含义、目标及手段

(二)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宏观调控的手段

解决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搜集信息,发表见解,总结归纳,教师补充深化。

问题情境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作出结论

(三)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解决办法:展示相关图片、数据,创设疑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探究答案,教师加以点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让学生澄清认识,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疑难情境探究答案检验答案得出结论

四、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价值澄清法、讨论法

五、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当前的中学生了解的社会现象很多,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对这些现象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甚至可能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他们亟需正确理论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和理论联系实际法,获得正确认识,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教学流程

课前探究建构情境启动探究协作探究澄清价值自主探究提炼知识课堂总结实例探究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初步预习教材内容并搜集相关信息,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建构情境,启动探究

(多媒体播放《复兴之路》剪辑片段,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入境。)

教师:从视频来看,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经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个究竟----第十课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板书)。

(三)协作探究,澄清价值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优点(板书)

(由于在导入视频中已经有所体现,所以,直接设置提问,由学生回答引出。)

教师:回想视频内容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有哪些优点?

学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什么经济?

学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两种形态,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教材92页专家电评介绍了他们的共性,有兴趣的同学课下自己看一看,课堂上我们不做说明了。我们主要分析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板书)

(遵循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答案的路线)

(学生快速浏览教材92页至93页,找一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教师:任何经济形态都存在在什么样所有制基础上运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运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基础上运行?

学生: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运行。

教师: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同运行基础,目的是什么?

学生:将他们区分开。

教师:好。因此,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板书:基本标志----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方法概括:提问为主,讲解为辅)

教师: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形成了个人收入,那么,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状况如何呢?

(大屏幕展示02年至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图)

教师: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学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所提高,但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

教师:现实中的收入状况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否矛盾?请同学们前后左右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深入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观点,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教师加以点拨)

教师总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是,如果任凭人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影响社会稳定。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公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为此,通过政府干预,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板书: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方法概括:展示图片等材料,引发思考,组织讨论,教师点拨提升)

(大屏幕展示“嫦娥一号”等图片,分析、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板书:内在要求----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方法概括: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强有力的原因。)

教师:这个特征中,我们应注意哪几个字?

学生:强有力。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谁比,强有力呢?

学生: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

教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请同学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

学生: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占主体,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这就为国家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把人们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教师:从课程开始,我们就涉及宏观调控了,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什么是宏观调控?如何进行宏观调控?我们一起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自主探究,提炼知识

2.加强宏观调控(板书)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方法概括:联系已学知识,运用提问法解决)

教师: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请同学们联系已学知识回答。

学生: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教师:好。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同时,发挥宏观调控也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板书)(方法概括:通过展示07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启发学生,获得认识。)

(展示07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教师:看图思考,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教师:其中,首要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促进经济增长。

教师:为实现以上目标国家做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联系时事,说一说。

学生发言(略)。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属于国家运用一定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我们进行甄别一下,都属于哪些手段。

(3)宏观调控的手段(板书)(方法概括:让学生列举07年国家或本地的一些政策或措施,总结归纳出三种手段,之后,进行比较分析,深化认识。)

学生: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填表。

学生填表(略)

教师:课后作业——提高利率和降低利息税分别属于什么政策,这两种政策有何异同点?

教师:行政手段具有直接、迅速、立竿见影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运用过多。因为,它的过多运用会影响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所以,我们运用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行政手段。

(五)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知识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实例探究

精选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2)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3)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4)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5)能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A.(1)(2)(3)B.(1)(2)(3)(4)

C.(1)(3)(5)D.(1)(2)(3)(4)(5)

答案:C

[例2]为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

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02%提高到

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这一材料表明()

A.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

B.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

C.金融活动不应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D.国家用法律手段管理金融活动

答案:A

[例4]从事食品经营,必须取得国家卫生部门的卫生许可证;从事药品经营,医药行政部门的特别许可证;从事工商经营,必须有工商行政部门的营业证。这是国家运用什么宏观调控手段管理经济()

A.经济手段B.法律手段

C.道德手段D.行政手段

答案:D

(2015版)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习题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填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2. 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之一。 二、选择单选 1. 我们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提出(A) A.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B.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C.把公有制与非公经济相结合 D.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C)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D)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4.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以往一切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这一点的制度性保障条件是(A) A.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D.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A)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C)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申占有量的优势 B.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 C.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7.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结构框架(人教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有形的手)、市场(无形的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调节人、财、物等资源在全社会的配置。 △优点: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配置资源,推动科学技术 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 △建立良好市场秩序的措施:(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 △缺点(局限性)——市场失灵:(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一是市场不能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二是不能让市场 调节(如枪支、危险品、麻醉品等)(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征信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3)经济活动者必须学法尊法守法 用法,并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3)必要性:P83第三段 作用。(2)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 △宏观调控:(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需要科 (1)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实现意义:这是中国 (3)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1)实现时间:2020年。(2)表现或特点:P86第二段。(3)新要求: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③资源节约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P44-4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党和政府方面(参看笔记①②③);劳动者自身(参看笔记①②③)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生产全球化 △解决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矛盾需要社会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调节 市场秩序 范、道德规范等。△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2)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 (3)载体:跨国公司。(4)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 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 以经济手段(最常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P44-45《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党和政府方面(参看笔记①②③);劳动者自身(参看笔记①②③) (1)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 (2)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位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攻方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本途径) 。 ②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 ③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5)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双刃剑”) (WTO ,1995.1.1,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WTO ):(1)地位或作 (2)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包括最惠国国民)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3)我国加入世贸(2001.12.11)的意义: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 (详见P96第一段) (1)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1)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加快转变 (详见P97第二段)(3)促进“引进来”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质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宏观调控的含义; 2.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 3.能够针对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 4.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形成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感受课堂参与与共享收获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 2.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宏观调控三种手段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两个问题: 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谁?主要圈的是哪个地方? 2.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这位老人是谁?他写下了怎么的诗篇? 引导学会感性体会深圳实行市场经济的重大变化,议一议:市场经济到底姓社还是姓资?还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 达成共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教学过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引导学生解读概念: ①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 ②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③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的领导、共同富裕相联系就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实践的能动反映,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为基础,以借鉴、吸取西方经济学合理因素为方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区别,凸显其理论构建的“中国特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既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

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虽然允许合理的收入差距,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最终是要达到共同富裕,不致于导致两极分化,“富的越富,贫的越贫”。这是因为: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论文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 用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用 一、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对劳动价值理论作了分析,将商品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论述商品使用价值的一般属性及其特点,引出对于商品价值的分析,再由“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进一步阐述了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价值规律和价值形式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种种矛盾;也有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决定的一般法则仍然是通用的。要将问题真正研究清楚,我们需要准确完整理解其内容的同时结合新的实际加以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对新的国际环境的适应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虽然各行各业还存在着垄断等非市场机制因素,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启动和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成分的调整和变化,以及一些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体现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在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受美国经济衰退以及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的冲击,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下降,各种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次贷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外部风险,同时对于我国宏观调控而言也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1.劳动二重性对于加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认识的意义 第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值得重视。在商品经济时代,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投入了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更高,从事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与从事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重要形式,而且在现代生产中,后者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随着科学技术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大,而各种服务性行业以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也在财富创造

公开课优质课说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公开课优质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说课提纲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整个经济常识角度看:基本国策。 (2)从本课内容来看:联结点,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三个原因 (2)能力目标:三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现实美,创造美;改革开放的意识;(4)教学重点: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据:符合国情,可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5)教学难点:经济国际化。 依据:首先、从它的产生来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其次、从它的内容来看,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再次、从它的本质来看,学 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2、学法: (1)情境教学法。(1)知识再现法: (2)案例教学法。(2)问题探索法: (3)演绎归纳法: 3、教学手段:多媒体; 三、学情分析: 1、对有关知识有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深化。 2、渴望成功体验,渴望了解社会。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及已经在国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调查成果汇报展示。 2、激趣导入。 (三)学习新课:

1、突出重点:(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1)方式手段——漫画、故事;表格填充;举例论证; (2)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知识再现法; (3)实现目标——知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2、突破难点:(经济国际化) (1)方式手段——新闻播报(录音);表格填充;讨论;举例分析; (2)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索法; (3)实现目标——知识(历史经验) 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3、作用概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方式手段——设疑自学;图表分析; (2)方法运用——演绎归纳法; (3)实现目标——知识(现实需要)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领会合乎规律的现实美) 4、结论概括:(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 (1)方式手段——图片展示; (2)方法运用——讲解法; (2)实现目标——知识(基本国策) (四)评价提高: 1、反馈练习: (1)形式——单选题+图表分析题; (2)方法——知识再现法;演绎归纳法; (3)目标——学情调查; 2、小结: (1)形式——知识网络图; (2)方法——知识再现法; (3)目标——知识(理解知识)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3、布置作业: (1)建立第一节的知识网络图; (2)写政治日记;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我的小堂姐(当时大约十二三岁)二话没说,在那天下午走到离家20多里的姑姑家借布票去了。可姑姑家布票也有限,只剩下一尺布票都给了堂姐,可怜的堂姐当晚摸黑带着这一尺布票匆忙赶回了家。看着女儿这个样子,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大家都很热心,凡有剩下的,几乎都借给了婶娘,东家一寸票,西家两寸票的,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堂姐高兴极了,马上带着这堆鸡零狗碎的布票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此后(包括春节)有很长时间没见堂姐出过门,据说人瘦得不成样子。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推进新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部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统治地位。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主要内容 1.必然性。(1)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建立在极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2)错误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无条件地必然优越于私有制,把所有制结构当成了可以脱离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力而单独存在的、抽象的制度框架。(3)“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不仅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还带来一系列问题。 2.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公有制的形式突破了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框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办法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长期性。 2.重点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改组,一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变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前提:国有资产在 企业、行业之间分布过散,战线过长,有限的国有资本难以支 撑如此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二是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和存量的 调整。 3.改善国有资产的配臵结构和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 1.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 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混合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存在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并存;二是表明现阶段的按劳分配要借助按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育才高中高三第一轮复习研讨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主题涉及内容较多,鉴于其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把本课分为了两个课时,本课时主要是从“市场配置资源”到“市场调节及弊端”再到“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条主线入手。 一、明确考纲 源) 阐释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 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局限性; 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备考指要 综观2011 年全国及各省市新课程高考试题,市场调节的优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其具体使用是考查的重点;以2011 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措施、意义。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高三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增加,思维模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思维水平提升。在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比如价值规律、财政的作用等。但毕竟本课是高一所学,时隔较长,在知识网络的构建中有所欠缺,在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调动和使用知识的基本技能的水平,描述和阐述事物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水平不够。这些水平需要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持续培养和增强。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A、识记市场配置资源、宏观调控相关知识 B、理解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弊端; (2)水平目标方面要求学生使用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并能针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政

策的应用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重点放在了宏观调控 (2)本课难点主要是学生学会理论知识的实际使用 五、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高三复习教学总给人沉闷的感觉,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不如以前活跃,我认为政治学科的教学不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我的课堂,在师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中学会巩固和使用枯燥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学生动在前,所以在本节课前就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体系有较具体的了解,同时围绕本课重点宏观调控,以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国家增强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措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四小组,明确目标,相互促动。 我的这节课以“水利”这条主线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简言之就是“一水到底”。 【情景探究一】:我以一组西南干旱的图片导入,探究“如果你是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你如何来调配这些水资源。引导学生清醒的理解到资源置的重要性 【情景探究二】:一组农村受灾及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图片,这个探究设置有两个目的:1、通过农村水利存有的问题看到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知识点,从而引出国家宏观调控;2、能够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认同感进而达到了本课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处理本课重点“宏观调控”相关知识时,先通过组图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必然产物和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随着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和经营机制的逐步转换,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流通体制的逐步形成,促进了物资、劳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乡市场的流动,初步显示了市场的作用和活力。特区经济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这就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但是遇到了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探索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迫切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 第一个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打破了计划经济一统的局面。1979年,邓小平已经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尽管当时 第二个阶段,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1990年底和1991年初,邓小平多次谈到,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他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 第三个阶段,以1992年初南方谈话为标志,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中,主张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这样就形成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今天说课的内容职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五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人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位置、编排意图及作用,本课时属职中德育课《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节《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课是全书的核心,本节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些内容地位十分重要,理论也比较丰富,教材着眼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配置资源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生产力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素质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识记: (1)市场和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从而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对市场经济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等必然性的分析,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及解决办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基本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因此,这个问题成为本课的重点。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⑴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应把握两点: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同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难点及解决办法】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论上,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