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精、气的基木概念,哲学上的精气概念与中医学中精气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I学时

【教学内容】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木概念

(1)精的基木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木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

(3)精气是天地力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力物得以相

互感应;

(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

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

4、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

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

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基木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

(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日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五行的特性;

3、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4、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5、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点】

1、五行的基木概念包括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包括玉?.行的相生、相克与制化,一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了相及;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五行概念的源流;

(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玉: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了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

(2)一五行制化和胜复各日的概念、规律和意义;

(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

(4) .五行的母了相及母病及了;了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筒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削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

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数】

自学

【教学内容】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藏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木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

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

1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

2、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

3、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要点】

藏象基本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以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

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一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肝、牌、肺、肾各日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了解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

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一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1、心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2)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

2、肺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

(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2)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

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目的要求】

1、掌握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浒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

门";

2、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教学要点】

“七冲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胃与三焦的生理特点。

3学时

【教学内容】

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

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

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

泯,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

【目的要求】

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

2、了解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以及女了?胞与脏腑经咏的关系。【教学要点】

脑与女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本节只介绍脑及女了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1、脑形态部位为施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了解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目的要求】

1、熟悉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精的生成、功能;

3、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5、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6、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7、掌握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

8、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

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目的要求】

1、熟悉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2、掌握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

3、了解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要点】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的代谢和功能以及人体之精的分类。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精的基木概念(指人体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木物质

是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2、精的代谢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4、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脏腑之精与生殖之精;各精的构成和基木功能。

第二节气

【目的要求】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

3、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教学要点】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动与气化,主要生理功能,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

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3学时

【教学内容】

1、气的基本概念(指人体之气)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2、气的生成

(1)气的生成之源由先后天之精化生,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肺、脾、肾等脏在气的生成中的作用。

(3)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1气化的概念(由气的运动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景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的特征);气化的形式(物质之间的转化、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

%1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4、气的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阳气的推动作用与阴气的调控作用;

(2)温煦与凉润作用阳气的温煦作用与阴气的凉润作用;

(3)防御作用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防止病邪侵袭与祛除病邪使病体康发;(4)固摄作用固摄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作用;

(5)中介作用是生命信息的载体,是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

5、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的层次结构;人生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组成、分布及功能。

第三节血

【目的要求】

熟悉血的基本概念;

2、掌握血的生成、循行和功能。

【教学要点】

血的基木概念;血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功能。

【教学时数】

0. 5学时

1、血的基木概念;

2、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

4、血的功能:濡养;化神。

第四节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津液的基本概念;

2、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

【教学要点】

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的代谢和主要生理功能。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津液的基本概念包括津与液的区别;

2、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及相关的脏腑功能;

3、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充养血脉。

第五节神

【目的要求】

1、熟悉神的基本概念;

2、掌握神的生成和神的作用。

【教学要点】

神的基木概念、神的生成、神的作用。

【教学时数】

0. 5学时

【教学内容】

1、神的基本概念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精血津液及气为化神之源;

3、神的作用调控气与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控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的主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O

【教学要点】

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余日学。

【教学时数】

I学时

【教学内容】

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

养气);

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撮津;津能载气,津能生气;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精气化神。

第四章经络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3、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可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

4、熟悉奇经八咏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5、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

6、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7、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的概念;

8、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咏的循行和基木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教学要点】

经络的基木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教学时数】

0. 5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

3、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十二经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十二经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I可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3、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部位。

【教学要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奇经八脉

【目的要求】

1、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并了解其含义;

2、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木功能; 【教学要点】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目的要求】

1、了解十二经别、十五别络、筋经、皮部的概念;

2、掌握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3、了解经别、别络、筋经、皮部的生理功能。

【教学要点】

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

【教学时数】

0. 5学时

【教学内容】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循行分布特点:“离” “合” “出” “入气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教学要点】

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2、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

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木功能。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2、冲脉、督脉、任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木功能。

第五章体质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要点】 体质的基木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各型体质的特点以及体质学

说的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 2、熟悉体质的构成和体质的标志以及体质的特点;

3、了解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要点】体质的基木概念、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体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标志和体质的特点;

2、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1、熟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2、了解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要点】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时数】1学时

2、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 影响体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

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和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目的要求】

1、 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

2、 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要点】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各型体质的特点。 【教学时 0. 5学时 【教学内容】 1、体质的分类方法;

【目的要求】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教学要点】

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阐释发病原理;阐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指导治疗。 【教学时 1.5学时 【教学内容】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阐释发病原理;阐释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指导治疗。

第六章病因

【目的要求】

1、 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 掌握六淫、痔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3、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 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 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 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教学要点】

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六淫、痔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日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

第一节六淫

【目的要求】

1、掌握六淫的基本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

2、掌握六淫务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教学要点】

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

(2)寒邪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收引;

(3)湿邪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4)燥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

(5)火(热)邪阳邪,其性炎热趋上;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痈;(6)暑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doc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A教学大纲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阴阳五行学说,掌握和了解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等。 绪论 ,要求, 1、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2、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药的起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2、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自学)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自学) 第二章藏象 ,要求, 1、掌握五脏六腑的功能 2、了解脏腑之间的关系 ,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概论 第二节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 ,附,心包络 二、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四、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二)志、液、体、窍、华、时第三节六腑一、胆;二、胃;三、小肠;四、大肠;五、膀胱;六、三焦生理功能第四节奇恒之腑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基础专题研究

《中医基础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Basis Research on Current Iss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3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30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预修课程:中医学方法论 主讲教师:何裕民教授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何裕民主编.《中医学方法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参考资料: 童谣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高级教学参考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确切表述:了解这些理论、知识、概念、术语等的大体源流、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的现代研究进展,关注中医的更多理论热点及怎样和现代的研究结合。

第一章、世界文化的类型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主要内容 一、文化的概述 二、文化的地理环境塑造论 三、世界的三大文化类型 四、中国的文化特点 五、农耕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粗线索 1主要内容 一、轴心时代的概念 二、粗线索 2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文化的发展线络 第三章世界医学发展纵横史 1主要内容 一、医学的滥觞 二、巫医:早期的医学形态 三、西方医学发展概况 2教学要求 熟悉各个时期东西方医学的不同特点 第四章东西方的天人观 1主要内容 一、浑浑沌沌的天人观(上古)巫术时期、天地未开、一个整体,星云假说 二、巫术与宗教的天地人三分观 三、在中国,天地人三才说 四、地中海的例外 五、中世纪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天人观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自然观 1主要内容 一、早期的众说纷纭 二、原子论、元气论比较 三、为什么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观 2教学要求 掌握东西方形成不同自然观的原因 第六章心身观、形神观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doc

《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税法》课程为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高级经济管理人才所必需的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和税收实务操作基本技能,熟练进行企业主要税种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熟悉主要税种的征收管理,强化学生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法知识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财经类课程和胜任相关职业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税法的立法原则以及各个单行税种的税制要素、税额计算和申报缴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税收法律法规的简单罗列。要求学生对理论问题要理解透彻,对业务方法要熟练掌握。 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税收理论分析税收法律制度,能够观察并且分析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大案例教学的力度,把税收理论和税收实务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和税款计算,能进行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申报,为以后对学生进行税务管理、企业会计和经济管理等应用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税法概论授课学时:6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6学时 掌握:税法的概念、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 熟悉:税法的分类、税收立法机关及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了解: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务机构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讨论与作业】 税法的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税法体系,探讨我国税收立法权。 第二章增值税法授课学时:18学时 【理论讲授内容】理论学时:16学时 掌握: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增值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征收率的确定,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特殊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法。 熟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办法,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纳税期限,纳税地点与纳税申报 1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数脉辨义 【摘要】数脉有热有寒,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 【关键词】脉诊;数诊 1 定义 寸口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约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去来促急,名曰数脉,为中医脉诊28病脉之一。 综观现在中医教材之数脉解释,几乎皆音,数脉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一为邪热亢盛:二为阴虚内热。此言对视窥中医诊断门径之学人,误导颇大,影响较深!今后临床用之,后患无穷。本人行医多年来,临证每每遇到与教材所说相异之处,治之则美其名曰:“舍脉从证。”近来翻阅查考医籍,实则不然。数脉有热有寒,并非尽为热像,临证当细细辨别,特别危重、疑难之证更为多见,不可掉以轻心,否则遗害无穷。 数脉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详查只言: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则并无以数脉言热者,而大家知道的“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诸医家也不尽然同意此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285条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此条无论少阴寒化或热化证,均可见此脉。其数脉之像,仲景未言但热无寒。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无一定论。明代医家张仲景《景岳全书》卷五:脉神章言:“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数脉有阴有阳。”更提出沉细数之脉用温补命门之品的说法。18世纪日本中医学家丹波元简的《脉学辑要》引薛慎斋言:“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证,脉常有一息七八至者,但按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本人总结多年临证经验,凡年轻、体盛、病浅而见数脉之像,多实热,转归伤阴耗液后多见虚数阴津亏损之脉,而年老、体衰、病久而见数脉,则多为心肾之阳气虚衰。阳气不固,薄流外越,鼓脉而数像出,此证则应慎之,宜“四诊”合参,辩证施治,方可无虑。试举一案例佐之: 患者女,55岁,于2009年7月16日中午12:00在家人扶持下行至我院门诊中医内科就诊:自诉近三天气短乏力,自汗心慌,左胸闷痛,自服丹参片,北京降压0号无效。(8年高血压病史)查面色白欠荣,汗出反多衣,气喘动甚,口干苦不欲饮水,手足温,纳差梦多,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润,脉沉细数,血压155/100 mm Hg,心率96次/min,呼吸25次/min,X线检查为:左心室增大,心电图诊为:左心室肥大。初诊本人定为胸痹心痛之心阴亏耗之证,西医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治用天王补心丹,取滋阴养心活血之法。翌日复诊:症状未解,胸闷痛甚,无效。细思昨日诊断用药,用数脉而定阴虚内热,自以为得当,实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