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知识框架:

重要知识点回顾: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⑴区域的含义:

⑵区域的特征:

⑶区域差异

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如右上图所示: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含义与特征

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产业转移

⑷区域综合分析法

⑸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

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

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

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

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在一个

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

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

的角度进行分析。遵循的思路如右图:

⑹中国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东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属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属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第一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植被以森林为主草原荒漠主要是荒漠

土壤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华北的黄

土、华中的红壤、华南的砖红壤、

南方的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

分含量高

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水文多外流河以内流河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头人类活动重要农耕区牧区、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内部差异南北差异明显。热量是差异形成的

主要原因

东西差异明显,水分是差异

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

异明显

②比较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地带范围地位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辽、冀、京、津、

鲁、苏、沪、浙、

闽、粤、琼、桂(未

包括港澳台)

基础设施最

好,城市化、

科技水平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

业区,交通(尤其海

运)便利,城市化、

科技化、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河

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第三

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

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

中部黑、吉、内蒙古、

晋、豫、鄂、皖;

湘、赣

位于中国腹

地,担负承

东启西的作

能源、矿产丰富,

农林牧产品重要产

区,有色金属重工

业发达

山西煤炭外运,黄土

高原水土流失,东北

森林过度砍伐,水患、

风沙危机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设商品粮、农林

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陕、甘、宁、青、

新、云;贵、川、

渝、藏

位于西部边

远地区少数

民族聚居区

国境线长,利于沿

边贸易,能源、矿

产、旅游资源前景

广阔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

文化欠发达,交通落

后,西北地区荒漠化

严重

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

提高单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

产,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协调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加强东部和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发展

比较内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O℃>0℃

年降水量<800mm >800mm

河流封冻状况结冰不结冰

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

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

[典型例题1]下图中A、B地区为高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A、B高原地形的差异。

(2)A、B高原同属季风气候区,比较两高原夏季风的异同。

(3)简述A、B高原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部门的主要差异。

(4)地下水污染是B高原的环境问题之一,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⑴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

自然原因

[典型例题2]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

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

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

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⑵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

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典型例题3]图甲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比例尺为l:15000,等高距为20米)图乙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该图比例尺为1:150 000,等高距为10米)。仔细读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幅图中,表示地区范围较大的是;图中A、B两处坡度较陡的是。

(2)图甲中间空白区域的地形为;图乙空白区域的地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过度性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空隙多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夏季,多暴雨

滑坡、塌陷、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轮荒、露天开矿、修路等不合理的土地利

植被破坏

治理的措施

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农业技术——平整土地、轮作套种等

工程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形为。

(3)图甲所示地区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在图乙西南部,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⑶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开发、保护

①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Ⅰ.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Ⅱ.具有促进全球水分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Ⅲ.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②森林生态环境效应

③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

⑷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①湿地消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它们迟早会被来自湖泊内外的沉积物所充满,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人为因素主要有:土壤侵蚀,导致人流泥沙量大增;环境污染,造成人流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富营养化过程;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②湿地的价值:

Ⅰ.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Ⅱ.经济价值:

Ⅲ.社会价值:

③湿地的组成:

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⑴河流的综合开发

①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

②分析河流水能资源

③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经济中心(港口) 重庆武汉上海

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

丰富,土壤肥沃

平原地形,气候温暖湿润,十分

有利于农业发展

社会经济优势实施西电东送能

源发展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

水产品基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最大的综

合性工业基地

开发、整治重点水能资源的开发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存在的主要问题自然灾害频繁、水

土流失严重

洪水灾害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加强长江中上游

防护林和水源涵

养林的建设;实行

封山育林、育灌、

育草的保护政策,

对现有森林实行

保护性经营与开

发,保护生态环境

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

河道;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

善荆江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

中心,营造中游防护林,综合开

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

进步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

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Ⅱ.综合治理措施

A.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成因对策

自然原因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

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容量搞

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

分洪工程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

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

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沙治沙功能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

人为原因

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C.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与整治

环境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措施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④流域的综合开发的具体内容:

[典型例题4]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位。

图甲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丙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

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⑵能源与矿产资源的治理

[典型例题5]读“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三大主要通道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形成①河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哪些?

(2)写出晋煤外运的三大路线及运往地区。

(3)山西等省区的煤炭除了通过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向外输送外,还主要通过哪种形式向外输送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

(4)山西煤炭的开发对全国和山西都带来许多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请你根据所

学知识分析山西煤炭的开发给山西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

区开

工程原因主要路线效益

西气东输使西部的资源开发与

东部的市场需求得以

实现

塔里木盆地→上海

经济方面:①缓解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能源紧缺状

况,促进对西部的投资,加快对西部的开发;②

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③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和能

源消费结构的调整;④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

的持续发展;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方面:

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稳

定社会。环境方面:,减少因燃煤对环境造成

的污染。

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水

电、煤炭等)丰富;东

部经济发达,电力资

源不足

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

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

等长江干支流水电输

往华东;西江水电与黔

滇火电输往广东

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

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

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丰富;北

方水资源紧缺,限制

了经济的发展,影响

了生态环境

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

黄河上游;中线:丹江

口至华北;东线:沿大

运河北上至华北

促进北部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

条件

晋煤外运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当地消费量有限;东

南地区能源短缺

大秦线、神黄线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重组

⑵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晌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被新主导产

业所替代,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

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

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将污染向外转移,环

境污染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

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

口增加

发展

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

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

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

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注

重产品的加工

接受产业转移的同

时也接受了环境污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

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⑶区域农业发展

①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②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③东北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⑷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②问题与对策

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突出

具体表现环境污染有加重的趋

势,部分城市和地区缺

水严重

由于土地开发过热,农业

用地急剧减少,致使珠江

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急剧

下降,人地矛盾加剧

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

务设施自成体系,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重

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大浪费

方案治理污染。保护生态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具体措施建设“青山蓝天碧水工

程”,采取措施治理环

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

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

度;保护现有的耕地资源

防止建成区的盲强扩大,确保比较理想的空

间发展形态;城镇规模要适度;城镇布局要

合理,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

理,建立可持续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典型例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的题为《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的论文中,将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戈特曼所谓的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也就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这一城市群由以上海为中心,沿长江及杭州湾地区的15+l(台州)个城市构成。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位置示意图。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名称:

A ,

B ,

C ,

D ,

E ,

F ,H 。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制约因素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4)说出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的优越条件。

[典型例题1答案](1)A(德干)高原海拔较低,起伏和缓。B(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崎岖。 (2)A、B高原都受西南季风影响,并带来丰沛的降水。B高原除受西南季风影响外,还受东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对A高原的影响大于B高原。东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西南季风的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 (3)资源差异:A高原煤、铁、锰资源丰富,煤与铁资源组合具有优势;B高原有色金属、磷、水能、煤资源丰富,能源与有色金属资源组合优势明显。业部门差异:A高原以钢铁、机械工业为主,B高原以有色金属冶炼、化学,能源工业为主。 (4)石灰岩地区渗漏强(地表永向地下水转化迅速儿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典型例题2答案](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典型例题3答案】(1)图乙 A(2)地势较低的丘(山)间小盆地(小谷地) 地势较高的平坦广阔的高原面 (3)应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水源,合理利用地下水;注意

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试题(理科)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D.退耕还林还草 2014年5月初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普降暴雨,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此完成 3.下列治理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蓄洪工程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加固河流大堤 4.若对洪水水面面积进行模拟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手工绘图 D.地理信息系统(GIS) 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 5.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保护滩涂 B.保护草地 C.保护林地 D.保护湿地 6.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为美国本土略图。读图完成 7.图中①地为田纳西河流域,其综合治理 的成功经验对治理黄河流域的启示是 A.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B.减缓流域开发程度 C.过量开发煤炭资源 D.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8.图中②地为美国乳畜带,影响其形成的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市场

左图图为德国鲁尔区图,右图为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衰落,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宇航工业 B.电子工业 C.煤炭工业 D.石油工业 世纪90年代以来,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调整了产业结构 B.发展了高耗能工业 C.破坏了森林资源 D.放弃了污染物的回收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 度,图为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据此完成 11.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 .偷猎 B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D .其他原因 12.虽然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但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 到湖区越冬的鸟类种群及数量增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了洞庭湖湿地的价值是 A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B .调蓄洪水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航运 2012年2月25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完成 13.北斗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图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 14.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 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 C .降温减湿 D .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6 鸟类0%10%20%30%40%50% 60%70%栖息地的丧失 其他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偷猎 图例注记 山地 A 阿巴拉契亚山 B 田纳西河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差异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差异显著,生态破坏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愿意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易侵蚀。黄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陡坡陡峭,、一遇外力易破碎。黄土粉沙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雨水崩解,且该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类在七八千年前便活动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被砍,不合理利用,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与黄土高原同纬度的大陆上的田纳西河流域预知截然不同。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的流程最大,水量最大的支流。 20世纪初,田纳西河航运条件差,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区域差异随处可见,自然差异显著。 结论:区域与区域差异在世界广泛存在,世界多样,世界美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且四周皆为山,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时就决定该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寒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低组成,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依据所处位置和高度的不同,该区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缘的高山峡谷区,内部的高原区。其主要特征为:海拔高,高山耸立,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是决定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差异变化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见,中国三大自然区,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形,气候来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海拔高低不同,有气温高低不同,因此,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2)

区域可持续发展(2) (2018年·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B)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C)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产业化为背景,呈现我国的能源结构历史及现状,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判断煤制油企业布局指向以及科学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煤制油产业化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判断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考查煤制油企业的布局指向,容易题。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普遍是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解决长期用水来源的合理途径,容易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很大的限制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其用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循环用水方式是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选项正确。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故排除B、C、D选项。第3题,考查煤制油产业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容易题。我国当前煤炭产能过剩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说明能源结构不合理,而不存在能源不足问题,排除A选项。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减轻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无法减轻对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开发的压力,排除B选项。煤制油是对煤炭的深加工利用,且煤炭变成油品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小,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C选项正确。当前我国石油进口量每年达数亿吨,但我国煤制油规划2020年前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可持续发展导论

浅谈我国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河流的污染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人们仅限于对大江大河污染的关注,小河流的污染状况则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河”,治理要从小抓起。通过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得出了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污染现状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 一、我国河流整体现状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数值越大,表明受大陆影响越大。读我国东部主要地点大陆度比较表,回答1~3题。 地点纬度 距海远 近(千米) 气温年 较差(℃) 大陆度 哈尔滨45°41′510 42.4 80.3 南京32°00′300 26.3 63.9 永州26°10′516 23.1 68.5 三明26°10′192 19.5 54.4 马祖26°05′ 3 18.2 49.7 桂林25°20′450 20.3 61.9 基隆25°10′ 3 12.7 29.6 广州23°08′140 14.9 44.5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的共性特征中表现最显著的是 A.纬度较高B.距海较远 C.气温年较差较大D.地势较高 2.与其他地点气候类型有明显区别的是 A.哈尔滨B.南京 C.基隆D.广州 3.从理论上讲,表中地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最长的最可能是 A.三明 B.马祖 C.基隆 D.广州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4~6题。 4.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 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5.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图3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 A.甲地与图中最高处相对高差为1744米 B.气候是影响交通线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乙河水量丰富,夏季为丰水期 D.南北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小 7.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沼泽萎缩、矿产枯竭 B.地震频发、水资源短缺 C.海洋污染、水土流失严重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2013·太原模拟)读世界两区域图,回答8~9题。8.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 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历史悠久,经济丰富 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 9.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00 -200 -200 -2000 图例 沼泽 沙漠200 等高线城市铁路岛屿 10°E 500 35°N 1000 1544 甲乙 图3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 【课程基本信息】 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 ●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 ●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 ●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 ●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 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 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 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 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 【前言】 1、历史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 ●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 ●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 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 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 (一)主要学者与观点 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 ①观点 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 ●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 ●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 ●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 ①观点 ●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 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

2013高考真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3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一、单选题 (2013 高考题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 题。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 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 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 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 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 选项是错误的。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 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 选项是正确的。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 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A 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B、D 选项是错误的。 (2013 高考题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 B ;植树造林能增加 CO2 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 A 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 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 错。 (2013 高考题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 1 示意采循环农业模一。图 式,读图回答1~2 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 (2)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 (4) (一)三门峡市的转型实践 (4) (二)唐山市经济转型实践 (4) 1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 (4) 2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 (4) 结论 (5)

摘要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型地区是依托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其主要产业是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的加工业。实践证明,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将逐渐耗尽,资源地区的经济转型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经济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变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资源;转型;可持续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建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改善民生和就业日益困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指由区域分工深化和技术提升而引起的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转型,意味着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初级加工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类型、地理环境、周边环境,因此在转型发展中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首先在于资源禀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资源型城市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较高增长速度。但是资源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随着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下降,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将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复合概念和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转型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当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地区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取得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案l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预习自查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是指由于_______和_________等因素所造成的________。 2.成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多______,风蚀强烈;土质_______;降水集中且______,水蚀强烈。人为原因是滥垦、______、滥牧及其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有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我国有近____亿人生活在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 2.危害:农业方面是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土地_____下降,导致粮食和牧草减产,引发饥荒,______埋没灌渠、农田、水库;交通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公路和铁路,威胁交通安全,_____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等;人们的生活方面是流动沙丘埋没村庄、城市,为____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导致沙尘暴频发,破坏了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方面是使生态环境变得更_________。 知能导学 要点突破 要点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在我国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一样.具体如下图所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总体来说,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了条件,人为因素加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典例分析 例l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10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2—1—1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区域可持续发展导论

可持续发展导论 前言 1 通识课的必要性——接受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习的指导思想。 2 学习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及保障机制建设 3 学习方法课程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实践性。综合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集中讲授与科研论文或者主题讨论相结合;明晰学习思路,掌握主要学习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发展中的问题运用学到理论撰写小论文;培养兴趣,积累资料关注发展中的问题。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第一节人类对发展的反思(分析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出现发展问题的反思 1 综合问题;速度和质量问题;规模和效益问题;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资源需求与供给问题;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问题;财富增加和社会和谐问题。 2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自然关系的矛盾 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 采集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信息文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这种关系日趋恶化。插表格 二社会实践层面上对发展观的反思 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 发展:发展是一个过程,指食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科学史上对发展的理解:哲学家:发展是关于纯粹思维规定的辩证的演进,即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与一系列逻辑概念的辩证进展相一致的这种含义上的发展。社会学家:发展的含义就是社会的进步。经济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 广义的发展观是关于宇宙发展的见解,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孔德创立社会学,旨在阐明现存社会制度基础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19世纪中叶,马克思第一次科学的系统的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了全面研究,哲学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集中体现。 狭义的发展理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欠发达欠发展状态向发达状态过度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当下对发展观的认识 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对它的认识由发展的某一方面发展到发展的多维目标;焦点集中在两条主线交互进行: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物质资本——认为资本——社会资本;经济发展模式: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 2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 传统发展观的实践主要是经济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 (1)经济发展观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基地、 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

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2.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5.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2)特点: 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3)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区域差异: 要素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地形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 为主。 海拔最高,地形以高原、高山 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 气候干燥 高原高山气候,气温较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区,东南部是许 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熊、 松鼠、熊猫、梅花鹿等动 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骆驼、 黄羊等动物 植被为草原、荒漠及高山草甸 灌丛;有牦牛、藏绵羊等动物 农业种植业发达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和绿 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阶段主要特点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城镇很少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区和城市迅速扩张;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与 空间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 散 明显的不协 调 转型阶段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效益降低,导致区域经济整体萎缩,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问题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对症下药,促使区域经济复苏,一方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 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由紧张走向 协调 考点二生态问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核目标与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阿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本章教材的主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或满足特定区域的需要而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它是指自然一社会复合系统通过人类活动的自我调控,向更加和谐、更加互补和更加均衡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人类这一认识水平上的飞跃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理论的提出,各产业部门随之提出了“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可持续工业”等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由“可持续发展”所定义的本质内涵确定。 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着重点会有所不同,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并且都必须依托本身的资源,在此首先应掌握相应区域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投入条件下第一性物质生产量和系列化产品的数量,’掌握环境退化的阈值,进而确定开发种类、规模,以保证资源与环境能够休养生息,永续利用。我们的目的是发展经济,要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并通过市场、金融、税收及人口等政策促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国家特别重视维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视解决土地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强调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态系统;重视发展森林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活动。 本章作为必修内容模块3的第二部分,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七种区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效果。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全球人地关系的缩影。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时,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分别采取相应的开发策略和保护措施。区域综合开发、资源合理利用、流域全面治理、产业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稳步推进等问题,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我国和世界上已有了成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例,了解和借鉴区域开发的成功模式,对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共分六节,以人地关系为线索,以案例的方式,从区域的危害治理到区域的开发,从农业到矿业再到工业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阐述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方法。因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所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第一节;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湿地的概念、作用、利用与保护四个方面论述了湿地对人类的重要性;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为案例,分析了河流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及经验;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介绍了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别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推进我国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论2013考试答案

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挽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为宗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绿色消费: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 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围,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型社会: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循环型社会,是以3R为取向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现代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生态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