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17、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主义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与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内容:A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意义:A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

提和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类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3】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人么是在事件

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4】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由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这三种时间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5】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

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1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

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3、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22,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现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5、简述认识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是客观的,表现在:

A真理内容是客观的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C真理是没有阶级性D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E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既实用主义真理观1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觉真理的对性就无所谓相对性,反之亦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4.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5.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1、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

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其认识论的精髓.

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 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2、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

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社会存在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

行有机结合,而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也是知识、也是技术。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现在知识经济正扑面而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构,组合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4、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2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1)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应用。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简述商品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5、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

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过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12、简述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资本: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划分: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

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意义: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5】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17、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所谓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规律。

(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因为: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并且是由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决定的。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加剧和扩大,再生产比例遭到破坏,产品价值的实现出现困难,引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总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9、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

(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21、简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及划分依据。

【1】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商品销售,这部分转移过来的价值又变为货币形式收回,以备更新它本身的物质形态。

【2】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流动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社会现象.docx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和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理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非常之大,更能有力的诠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使我们能够充分的理解现实生活极其对于社会事件客观的看待。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还有实践与认识这三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就以上三方面的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在生活中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世界,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客观冷静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7年1月6号,一则名为“西安万人参加艺考丢下上吨垃圾”的微博消息顿时在网上热议,在消息的下面出现很多网友的评

论,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喷子”,他们不加思考,一味地喷艺考生的素质低下,也有部分网友责备发广告的。但是,一些网友道出了艺考生的无奈和错误做法,同时也直击的发广告人群的欠缺做法,更指出考场附近学校管理的漏洞。因此,从这个事件上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件事情不能片面的看待它,我们应该理智的分析。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看待这类问题。在辩证法的思维中,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发展,既要看到一方的过错,同时也要指出另一方存在的问题,辩证的看待事物双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每个事物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在联系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联系。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以最近的热点新闻“萨德系统入驻韩国,乐天玛特波及影响”为例,正是由于韩国同意将美国的萨德系统引进韩国导致中韩矛盾激化,同时又由于韩国乐天玛特同意将公司旗下的星洲高尔夫球场转让给韩国政府作为萨德系统的实验基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但进一步激化中韩紧张局势,更是将乐天玛特等一系列在中韩国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以乐天玛特为例,事件

马克思是非判断题

是非判断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彻底批判和抛弃了以往一切思想观点。×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变革,因为它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1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2

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2.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 3.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4.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 5.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6.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8.只要获得了理性认识,就自然会正确地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9.真理是客观的,因此客观事物就是真理。× 10.人类认识能力只具有至上性。× 11.真理与认识都属于意识范畴,两者是一回事。× 12.认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14.价值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历史性。√ 15.“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对真理一元性的否定。× 16.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它是实践检验的基础。× 17.认识的反复性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观错误造成的。× 18.凡是对感性认识经过思维加工所得到的理性认识都是科学的理论。× 19.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20.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题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错误。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 6.哲学就是世界观。错误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误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错误。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错误。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正确。 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错误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错误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错误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错误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 错误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错误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正确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错误 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错误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错误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错误 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错误 25.假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 26.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 27.27.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28.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错误) 29.有用就是真理。(错误) 3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向统一的。(正确) 3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正确 32.认识开始于经验。错误 55.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正确 56.有些谬误不能转化成为真理。答案:错误 5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错误 5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答案:正确 59.概念是理性认识的起点。答案:正确 6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根本动力。答案: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原理 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3.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4.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1.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马克思原理概论判断题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Y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Y 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N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Y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Y 事物的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N 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Y 空想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只具有消极的意义 N 空想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只具有消极的意义 N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N 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总是积极的、进步的 N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N 按劳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N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Y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N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N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N 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 N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大,斗争的作用小. N 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N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本在生产的周期性。N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Y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 资本是一种物,其本质并非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错 马克思是个学者,缺乏社会活动能力错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唯一源泉错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对 生产力是不可以跨越发展的 N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