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观之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儒家思想自从汉武帝时期走上政治舞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在东汉末年,儒法兼政的政治思想在曹操的政治领域里初见端倪,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所实行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国家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围绕着汉武帝与曹操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当时政治背景及其政治思想所产生的客观性,通过二者政治思想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政治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汉武帝;曹操;政治观;多元化

在黄老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产生的矛盾日益加深,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地方分封势力与皇权的冲突已成为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的多元发展与国家集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汉武帝继位时期,果断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指导地位,促进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时至东汉末年,宦官干预政权,儒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曹操在政治上实行儒法兼政的政治思想,从而才使他在北方政治领域里有了立足之地。

一、汉武帝“独尊儒术”政治思想的背景来源

在汉武帝的前期,黄老政治思想一直成为西汉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政治思想使国家的政治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知识分子的社会道路呈多元倾向,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许多文人游士被诸侯王罗致,归附于地方分封势力,这对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权威极为不利,因而对国家政治指导思想进行适当调整已成为当务之急。其二,在国家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汉初统治者在政治指导思想上采用简而易行的黄老之学,或是讲求实效的刑名之学,不喜儒术。总之,汉初知识分子的多元发展与中央集权显然是有矛盾的,统治者总是要根据本阶级的利益和实际政治需要来选择政治理论,从而汉武帝就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二、汉武帝是怎样实现其政治思想的?

实现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还必须有理论论证,公羊学大师董仲舒解决了这个疑难问题,他在对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方殊,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①在董仲舒看来,思想混乱必然导致动乱,百家“邪辟之说”不利于汉家统一天下的稳固,唯有儒学讲求“大一统”,宜定为一尊。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举起了“独崇儒术”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政治指导思想的转换。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儒学代替黄老之学成为官方政治学说,儒学典籍成了国家的教科书,这样就实现了其政治思想。从而为他实行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特点

1求变。武帝登上政治舞台之际,西汉王朝正处于发展的转折关头,他对形势的认识也十分清楚,反对墨守成规,多次提出要“变”。他说:“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②变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对国家政策原则作适度调整也是成就丰功伟绩的重要前提,所以“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

①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元朔三年诏,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同法”①。武帝所说的变主要是从实际政治要求出发,根据不同情况作适度调整,在调整政策时,还要主要历史联系实际,故提出“据旧以鉴新”,“稽诸往古,制宜于今”②。总之,“求变”是武帝变更一系列重要政策的思想基础。

2求治之本。武帝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自知“任大而守重”③。他曾多次下诏策问,渴望寻找长治久安的方略,长期困扰武帝的问题主要有三:一则,政权得失兴亡的根本原因是天命还是认为?二则,治平天下的根本方略是什么?三则,自然灾变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究竟是什么关系?汉武帝面临着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关系着本阶级根本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而在求治思想的指导下,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屏退百家,独擢儒学为国家政治学说,杜绝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现象,加强了思想专制。

3任贤。汉武帝颇有自知之明,他十分清楚“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④的道理,认为若想成就帝王大业,为汉家天下筑起万世不朽的根基,必须将天下英才全部罗致在自己的帐下。武帝为了选得有用之才,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扩大征选人的数额,使地方举荐人才制度化和经常化。二是放宽选贤的标准,对于“茂才异等”不计其出身或其他小节。武帝的任贤之道收效显著,一时“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天下布衣各励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瓕者不可胜数”⑤因此武帝身边出现了许多出身不高的人士,他重用这些有志之士,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汇聚于中央,从而形成以他为中心的高智能统治集团。

四、曹操的政治思想—儒法兼政

早期的曹操“任侠放荡”,喜欢当一名“游侠”,这个时期法家思想对曹操的影响并不深,因为韩非子对游侠一类人是排斥的,包括在他“重本抑末”⑥的思想。随着他“举孝廉为郎”,开始进入官场后,法家思想在他的政治行动中开始出现,如棒杀骞硕之叔,整治贪官污吏。后来有一段时间,曹操“托疾病,辄告归乡里”,其原因是因为“权臣专朝,贵戚横恣”⑦孔子也说过“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⑧,可见曹操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时提到“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其中“揽”和“该”有收揽和包容的意思,说明了曹操的政治思想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所以曹操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包含有法家的思想。那么,曹操是如何施展他的政治思想的呢?

1军政制的建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迎天子,迁都于许,“宗庙社稷制度的始立”⑨,这样以军谋政、以政制军也就成为了曹操的政治思想之一。曹操奉迎天子之后,成功的建立了一套军政制度,架空了东汉政府,并建立了一套属于他自己的行政制度,这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东汉管制采用了三公制:太尉、司徒、司空。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司徒,“掌人民事”;司空

①班固《汉书?武帝纪》元朔六年诏,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②班固《汉书?武帝纪》元朔六年诏,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③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④班固《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诏,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⑤班固《汉书?梅福传》,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⑥童书业《韩非子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童书业著,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二版,第69-71页。

⑦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第一版,第4页。

⑧《论语?卫灵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2次印刷。

⑨《后汉书?窦融列传》,范华撰,李虎等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2次印刷,第68页。

“掌水土事”①。三公司职分工明确,军事由太尉管理,民事由司徒管理,经济由司空管理,位于三公之上的太傅无实权。直至汉和帝时,大将军窦宪权震朝廷,大将军之位由原来的“属衣太尉”变成“位次太傅下,三公上,实权也超过了三公②,而大将军实权的来源也就是直接掌握了军队,其实曹操的军政制是大将军掌权的继承和发展。曹操凭借大将军掌控军队的实权,在动乱的实权建立了政权,这是他以军谋政的表现之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二曰信,三曰权”,“权者,君之所独制也”③,曹操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仅是时代背景的结果,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2以礼教兼严刑峻法。建安八年五月,曹操颁布《修学令》,表明了他要实施以礼教化民众的决心。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范畴,在他的《修学令》中有其文:“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④,从文中可以看出,曹操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也表现了他“唯才是举”的政治思想。以礼教民,以德化民是儒家一贯的主张。魏国建国初年,曹操升袁涣“为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事”,袁涣上言曹操:“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曹操善其言。在实施以礼教民政策的同时,曹操也推行他的严刑峻法,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乱来看,曹操凭借军事权力,惩治贪官污吏,推行严峻的刑法。从他颁布的一个令就可以看出,《败军令》,其文如下:“司马法‘将军死绥’,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⑤,其中可以看出曹操在主张礼教思想的同时,也注重刑法的作用。

五、曹操政治思想实现的基础

曹操在建安元年颁布《置屯田令》,其文如下:“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⑥。从这一令可以看出,曹操采取屯田制的目的是为了足食强兵,也是法家主张的农战战略,《商君书?农战篇》写有关于农战的战略,而曹操“揽申、商之法术”,然而儒家思想主张宽农和抑制土地兼并,曹操实施屯田制就是法家的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曹操实施了屯田使北方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军事队伍迅速扩大,很多文士投靠在曹操的帐下,从而增强了曹操的实力。

六、汉武帝和曹操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对当时政局所产生的影响

汉武帝和曹操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他们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们的政治思想更多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面,但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影响他们政治思想的形成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来分析二者之间政治观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汉武帝时期,由于黄老之术的政治思想指导了西汉王朝70余年,这种政治思想导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协调,特别是地方分封势力与皇权的冲突产生的严重的政治问题,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而汉武帝意识到黄老之术只讲求实效的刑名之学,不重视德治的作

①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第一版,第11页。

②《后汉书?窦融列传》范华撰,李虎等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2次印刷,第112页。

③《商君书?修权》,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第1次印刷。

④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第一版,第15页。

⑤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第一版,第8页。

⑥房玄龄《晋书?食货志》,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第3次印刷。

用,所以会导致犯上作乱的出现。汉武帝吸取了汉代儒学的德治方面的思想,正好德治能弥补了黄老之术的空白,使得汉朝归附大一统的局面。曹操的政治思想也有儒家思想的层面,他一生都渴望求贤,从他的《短歌行》中可以看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渴望求得更多的贤士来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然而贤士从何而来?儒学重视培养儒生,重视道德品质修养,其中大部分的贤士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当时出现了大批的文人雅士,如“建安七子”及“竹林七贤”等文人的出现。这和汉武帝的求贤政治思想有相同的一面。

不同点:政治指导思想不同。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制指导思想,而曹操则采用“儒法兼政”的政治指导思想。二者政治指导思想的不同是有一定的社会根源的,其社会根源是时代背景不同,导致二者在实施政治策略的过程中会采用符合实际操作了政治指导思想施展其政治措施。

政治思想或者政治观它会对国家政局产生影响。汉武帝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指导方针,改变了黄老之术的政治指导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登山历史的政治舞台,其影响是深远的。在政治上,汉武帝在其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确立了中国正统的文化思想,即儒家思想,然而使孔子的思想在中国能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由于文化思想来的形成,反过来也会有利于政治统治。曹操实施“儒法兼政”的政治指导思想,是对汉武帝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由于时代的不同,其政治指导思想也会发生改变。曹操进入官场后,凭借自己的才能有利的指导思想,拓展了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正是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在北方的霸业。促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其政治思想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第一,使曹操成就了一番大业;第二,这种政治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德刑结合并且在政治策略的施展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我们今天说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在这里可找到其原型。第三,使中国的政治指导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西汉到东汉末年,政治指导思想由“独尊儒术”到“儒法兼政”的发展过程,这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和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能够说明了儒家思想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思想文化特征。

总而言之,经过对汉武帝和曹操的政治思想分析,可以看出政治指导思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使汉朝的政治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政治舞台,在思想上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曹操继承汉武帝的思想,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实施了“儒法兼政”的政治指导思想,开创了他在北方争夺天下的基业,为历代的政治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提供借鉴和传承。政治统治者实行政治统治,在于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来指导,并且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那就是政治观,政治观体现了统治者治国的各种方略。通过对二者的政治观的对比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观的内容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致谢词:通过近半年审题,搜索参考资料,由指导老师万雷的指导和在同学及熟知老师的帮助下,论文才得以顺利的完成,非常感谢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特别是指导老师万雷,是他给我的论文加以认真修改和分析,给我的论文布局指明了方向,在此,再次特别感谢万老师,

谢谢!

参考文献:[1]《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第一版。

[2]童书业《韩非子思想研究——政治思想》,[M]中华书局1996年出版第二

版。

[3]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M]崇文书局出版社2010年3

月出版第一版

[4]《后汉书?窦融列传》范华撰,李虎等译,[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8

月出版第2次印刷。

[5]《商君书?修权》,[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第1次印刷。

[6]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第3次印刷。

[7]《论语》,[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第2次印刷。

[8]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年第1版。

[9]《中国文学史》上卷,章培恒、罗玉明主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0]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年5月出版第1版。

评价秦皇汉武

评价秦皇汉武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 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秦始皇: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 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汉武帝: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民族关系上: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作用: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但他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重用酷吏,农民不断暴动,社会曾出现过动荡。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作者: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姜辉执笔 深刻认识树立科学人才观的重大意义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各种自然物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比重不断减少,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导产业。技术密集、智力密集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知识与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支点。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同经济、科技的竞争能力紧密相连,而人才正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占据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应对国际人才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要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和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工作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事管理机制和制度。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继续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的大小、强弱,依赖于她的每一位党员、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个体反映整体,也影响整体,离开了个体能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也无法增强,党的执政地位也难以巩固。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更好地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聚集各方面的人才,使我们的党不仅是党员人数众多的党,而且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党;不仅是群众基础广泛的党,而且成为各方面人才鼎力奋斗的党。唯有如此,我们的党才有能力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也为人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切实采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才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潜能和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自觉地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人才观给我们啥启示? 曹操是一代枭雄。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

[复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及其成因浅谈曹操的复杂性格 谈起那个战火纷飞、尔虞我诈、阴谋与阳谋共存,英雄与枭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多少豪杰浮于眼前,这些人物形象丰满而个性鲜明:智诸葛、猛张飞、义关羽、憨鲁肃、帅吕布、狡司马……其中,有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物是英雄,枭雄,还是奸雄,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我看来,曹操,不是一个简单地大坏蛋,也不是一个恶德恶性的容器,也不像上面提过的人那样性格鲜明,而是一个活的有着复杂性格而以奸为性格主导的人物。他给我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多面体的十分矛盾的人,很难让人理解透,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这个人又是那么的真实。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的一生, 从孩提之时直到死亡。他一生都在活动着, 斗争着。封建时代的英雄的事业心、权势欲, 政治上的阴谋野心, 旺盛的精力,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的才能, 圆熟的政治斗争的手段, 使他先后战胜了许多的敌手, 成为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权臣。皇帝在他手里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傀儡, 皇帝的宝座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拉到自己的屁股下面来。人人都说“乱世出英雄”,纵观曹操一生,确实是曹操怀着一颗奸雄的心,也确实做出了不少枭雄想做却做不到的英雄事迹,他收黄巾,讨董卓,败袁术,战张绣,破陶谦,平张邈,灭袁绍,定乌桓,降刘棕,走赤壁,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封魏王。 下面我们来看看曹操的复杂性格究竟表现在哪里, (一)、惨无人道但又悲天悯人 在看《三国演义》时,大多数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曹操太残忍,太凶狠,杀人如麻,不像刘备那样的仁君,也做不出像为救助百姓而拖垮军队进程,在曹操的世界观里,只要能活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说为了保住自己小命,不惜恩将仇报,残忍杀害吕伯奢一家,毫无人味,这是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中考政治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专题复习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 考点16、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评价他们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C运用) 【复习要求】 1.知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位期间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2.学会用全面地(一分为二)、史论结合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导学】 一、找一找,纠正表格中的错误信息。 二、连一连,所采取的措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秦始皇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增强, 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汉武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唐太宗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后来“积 贫”“积弱”局面。 宋太祖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统一的大一统 格局,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探究

1. 有人认为:就实质而言,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位封建帝王的共同点。 3.我国历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___ 4.例题 材料1:汉初立诸王(诸侯王)……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材料2: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分)地,……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 材料3: (1)材料1和材料2中汉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要改变?(用史实说明)(3分) (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图二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优点?(4分)

(3)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的目的是什么?(2分) 预习单 班级姓名 【基础知识】 1.秦朝的建立者是?_________ 2.谁在位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____________ 3.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期?_______________ 4.北宋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 5.秦始皇为巩固统治在哪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_____________ 7.为加强思想,秦始皇推行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 8.秦朝全国统一的货币为?___________________ 9.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哪些方面采取了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施了什么措施?_______________ 11.为了加强中央对各地官员的监督,汉武帝建立了什么制度?_______________ 12.思想上,汉武帝采纳了由谁提出的什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由此开通了丝绸之路?________________ 14.被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的人物是谁?_____________ 15.宋太祖通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了军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宋太祖采取什么策略,使文人受到普遍重视?_______________ 【基础训练】 1.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D.开辟丝绸之路 2.“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D.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3.20 世纪 90 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都、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山东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Y)2008级汉语言0801班 学号2008150092 姓名董军 指导教师李秀花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二O一二年五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山东财经大学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士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浅论曹操的人才策略 摘要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曹操一生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曹操独特的人才策略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曹操现存的诗歌、政令文,以及相关的史料著作出发,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曹操独特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的内容,加以论述与研究。曹操人才观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荡的社会环境、哀叹生命短暂的悲剧意识、自己的宏伟志向以及自己的身世经历等因素。曹操的独特人才观可以用“任人唯才”来概括,具体包括:避免等待,主动出击;不计前嫌,广纳贤才;不拘小节,不论出身;以诚相待,厚德载物等方面。本文将逐条展开论述,以期能对曹操人才观得到更全面深刻认识,以便于我们的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志向;真诚;举荐;宽容 Cao Cao’s talent strategy ABSTRACT Cao Cao was a great statesman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great writer in our history. Cao Cao 's lifetime achievements, and Cao Cao 's unique talent strategy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from the Cao Cao extant poems, decree, and related historical writ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redecessors, to Cao Cao unique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reason and its specific content are discussed and research.Cao Cao talent concept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turbulent social environment, lamented the short life tragedy consciousness, their grand ambitions as well as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Cao Cao 's unique talent can use" Appoint people by abilities " to summarize, including: avoid waiting, the initiative; forgive, recruit more capable personnel;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regardless of origin; Treat people with sincerity etc.This paper will discuss one by one, with a view to Cao Cao talent view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so that we can study and use for reference. Keywords:Circumstances;Ambition;Sincere;Recommendation; Tolerant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 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 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摘要 《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 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 cruel, 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 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 gone with the biography.”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 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 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aoCao;political vision;multifaceted image;maverick;generous and optimistic 绪论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雄才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与民间传说而完成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重要代表。全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深刻揭示出三国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间的渗透与转化,从而塑造了史上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说》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对韩愈《马说》一文的学习,我们已经从文中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也弄清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老师觉得本文所讲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均可归结为“外因”。通过学习,我们也更深层次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本文以“千里马”为喻,论述了人才被埋没的道理,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封建社会里的好多文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都曾遭受过统治阶级的埋没,其中有不少人潦倒终生,我们在为这些人才遭受悲剧命运而报不平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其实,遭埋没,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内因)呢?俗话说得好:会怨人的怨自己,不会怨人的怨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究竟他们身上的什么原因让他们遭埋没了呢? 2.探古 学生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展开讨论,像韩愈、李白、陶渊明、刘禹锡等这样的人才其自身的性格弱点也是导致遭埋没的重要因素。学生四人一组,教师巡视。 3.总结 这些文人(人才)性格弱点: 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这样他们往往目中无人,做事最容易得罪他人; 过于迂腐不能变通——这样他们做起事来脑袋一根筋,思想固执教条,又不懂得和他人合作,结果往往弄巧成拙; 感情脆弱怨天尤人——其实这些人他们意志不坚,做事不能善始善终,遇到挫折要么怪别人,要么消极逃避。 我们知道人活着不能没有傲骨,但决不能有傲气。古代文人才子们身上总有十足的傲气和酸气,这样性格的人无论在官场,还是在其他单位,最终因不能与他人合作而被排挤出局,遭埋没是必然结局。 4.看今 古代人才遭埋没的现象是很普遍的,那么,当今社会有没有埋没人才的现象呢?(学生讨论举例:名牌大学子有去卖猪肉白菜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跳楼的,有因找不到工作被迫流浪的等等)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无论你的学识有多高都的不到重用,甚至没人用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用人制度存在问题。 5.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能借古鉴今,如果你就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才,你将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 学生讨论后,教师教学“育人点拨”: 成熟的稻子总是弯着腰。越是有才越是要谦逊,越是要懂得尊重别人。要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毛遂自荐,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要把自己的求职条件设得太高。要尽量克服前面我们讨论知道的像李白、陶渊明、韩愈等文人才子身上那些自命清高、骄狂自大、过于迂腐、机械教条、不能变通、遇事逃避的臭毛病,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灿烂的色彩,千万别让自己穷困潦倒一生啊! 老师衷心祝愿每个同学都成为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 一、曹操人物经历

曹操人物分析

曹操人物分析 杨慎在《三国演义首卷致辞》中写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乱世三国,谁又是真正的英雄呢?千载悠悠,无论是煮酒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和刘备,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至今也无非白骨一具已!一千个人品三国,就有一千个别样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呈现了一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无非曹操了。而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有用“奸雄”概之的;有用“英雄”概之的;有用“奸贼”概之的;有用“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历史人物普遍具有多重性,作为一名具备科学知识的现代大学生,我们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而不能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不管他亦奸亦雄,至少他都是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曹操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1、 奸诈阴狠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为什么一提到曹操,人们会有如此反应呢? (1) 其实在小说一开始就有写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又不满叔父管束,于是就用欺诈的手段挑拨父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自己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生狡猾,善于阴谋,虽然曹操自幼很顽皮还曾经用计挑拨父亲于叔叔的关系,而从侧面看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心计。在幼年曹操便显示出他具有政治家的资质,这也注定他的未来是不平凡的。 (2)在第二十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大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羽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又马上掷剑换上一副笑脸说:“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并亲自给张辽松了绑,还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这就是曹操,正是这种“奸诈”使得他成功收获一名大将。由此看来曹操的奸诈何尝不是一种大度和不计前嫌。(3) 而在“借头压军心”中也尽显曹操的奸诈残忍。话说曹操的十七万大军在外而粮草将绝,曹操面临着一个军事家最大的忌讳他是如何解决的呢?曹操竟然想出了“借头压军心”的狠计。他命令下属王垕用小斗发米,而后用王垕的人头平定军心。他王垕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这句话的每一个字都可能让人毛骨悚然,足以说明他的残忍!但是从军事领袖的角度上想以一人之牺牲就挽救了军心,这是否可行?而从王垕角度想,我们听过了无数类似王继光、董存瑞之类牺牲小我的英雄故事,而在这种情况下着又该如何判断?到底是绝顶的残酷还是伟大的智慧?这真的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曹操负面印象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源于曹操篡汉的社会效应。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由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所以导致他背上了农民起义镇压者的黑锅,但是由于他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而不是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因而能够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目内容是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的第一课第四目内容,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是在前面三目内容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人才观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明确人生目的,端正态度。 职业素养目标: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中职生能成才,中职生步入社会,因现在大学生的增多。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自己文凭低十分自卑。没能树立自己能成才的观念。 二、说学情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同。产生的人才观也不同,现在的中职生有些好高骛远,有些自卑,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在做选择时很多都是随波逐流,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特长。 三、说教法 在本目内容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四、说学法 由于本目知识点较少,在本目中主要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方法。例如采用班级辩论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说教具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10分钟) 让每个同学观察自己的是个手指头,并说出每个手指头的功能。 导入新课(25分钟) 由十个手指头引出每个岗位的分工各有不同,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创造各自的价值。当今时代,是务实创新、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阅读树上“读读想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师总结:成才的路千万条,中职毕业生有了自己的特长,就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能呢个成为被社会、被公众认可的人才。 游戏:优点大轰炸,目的在于帮助同学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要求:

曹操的人才观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曲三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诸葛孔明的智慧和忠、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曹操的野心勃勃、刘皇叔的苦心孤诣都是荡气回肠,令人动容。然而纵观三国兴衰,天下大势和人才的流动是分不开的。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中国自古就有尊贤爱才的传统,春秋战国之际,天下七分,为问鼎中原各国更是招贤纳士,但唯有秦国始不拘于宗族,地域之观念,重用多国之人,得之以助得一统天下。 三国之际,天下三分,人才的流动更是关乎国家之兴衰。我们从小就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爱才之名远扬。但是三国中,曹操也是一个极其爱才之人。 一、广招才士,求贤若渴 说起曹操的求贤之人,我觉得不得不说便是他的《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中句句都说出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想将天下英才都收归己有之心。曹操一生曾针对不同情势,用发布过三次“求贤令”,且是用官方文告。这是曹操招揽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横槊赋诗之英雄气概已经让人生佩,且吟诵的乃求才之诗,其心可知。第三十回中许攸弃袁绍来投奔曹操时,“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重视人才,才使天下英雄往之,且为其拼死效力。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

十八路诸侯会合讨伐董卓,华雄得势,关羽请求前去一战,但诸侯中皆以之低,唯有曹操提出:“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相对来说,曹操是有眼界之人。他能力排众议,不囿于身份,用人唯才。陈琳曾替袁绍起草檄文笔伐曹操,操攻破冀州后俘获陈琳,身边之人劝操杀之。操怜其文采,赦他不死,命为从事;对说过:“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的张辽也亲为解绳索,收入己帐;庞德原为马超心腹,后降曹操,曹操也能信任他,教他做先锋。由此看来,曹操的心胸并不是像常人所言之狭窄,反而是有一种敢于用人,不念旧恶,化敌为友之心。这位魏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 而且曹操不杀败将之军,能为国家保留人才。而一方面,经历过败战的将领有些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对手过于强大。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继续为国效力。另一方面,败将之军更为谨慎,且待罪立功的心理更为强烈。若主宽待之必将感恩戴德,更为忠心。曹操则做到了这点。曹仁、李典被刘备连败五次,失掉樊城,回许都见曹操,泣拜于地请罪。曹只说了一句“胜负乃兵家常事”,而未去深究其罪责。夏侯惇被诸葛亮在博望烧得焦头烂额,回许昌自缚见曹,伏地请死,曹释之,并说“汝自幼用兵,岂不知狭处须防火攻”。曹操根据事情,体谅部下。反观孔明在六出祁山时斩马谡,杀陈式,不容败将,虽也情有可原,但是不显宽厚。 然而人无完人,就算曹操再怎么求贤若渴,他在有的时候还是显示出来其在人才任用时候的弱点。有一点有些滑稽的便是以貌取人,张松在投降曹操之时,曹操见其长相猥琐,又因言语冲突就下了逐客令。这让曹操失去招揽蜀中才仕的好机会。还有就是不及德才网罗人才,虽然此法能招揽更多的人,但是不免有品德低下之人,后患无穷。像华歆、王朗等,虽然很有才能,却品德低下,沉醉于荣华富贵,最终难免祸国殃民。 但总的来说,曹操重视人才的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去肯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