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

教师:汪小英

学号: 20091000283

班级: 081092

专业:经济学

姓名:易东宁

浅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摘要】所谓国民经济,就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和一定历史时期中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和。国民经济核算就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总体的全面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物质产品和劳务等各个角度,以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形式,对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各种重要指标及其组成部分作系统的测定,并把各种指标组成一个系统来综合描述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形象具体的说是指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部门、企业在一定时期拥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怎样利用它们进行经济、科技、社会活动;取得多少成果、形成多少收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如何进行分配;积累与消费比例如何;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部门与部门、环节与环节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纵向、横向比较,发展变化如何,等等,都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量和计算。这种测量和计算,就叫国民经济核算。它是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

世界上出现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联合国于1968年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也称“西方体系”。另一种是联合国于1971年发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MPS),它是前苏联政府在1925年以来计算国民收入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主要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所采用,故又称“东方体系”。

MPS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坚持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国民收入的观点,以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为核算范围,采用单式记账的平衡表形式按生产原则进行统计。

SNA以国民收入账户为中心把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民资产负债表、国际收入平衡表等五个账户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其内容充实,结构合

理,逻辑严密,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目前世界上已很少有国家再按MPS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都采用了SNA,或正在向这个体系过渡。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

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

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

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全球化的进程及其结果,形成了跨国公司这样的超国家经济体,以及区域性多国集团,使以国家为本位的国民经济核算受到冲击,按照一定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定义国民经济组成范围,可能无法描绘出一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真实图景。

1.多年持续利用外资,在国内形成庞大的外资企业。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现有规则,这些外资企业应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而不是投资国母国的常住单位),其生产的价值要作为中国的GDP,其出口、进口包括与其地处他国经济领土的母公司、属于同一母公司之下的其他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交易,都要作为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易。但是,中国并没有按照这些企业增加值的数据从其生产中获益,因为相当多的收益被地处国外的母公司获得;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也并不像出口核算数据以及进出口差额所表现的那般强大,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外资企业假借中国经济体制造出来的“把戏”。其结果有可能夸大中国的GDP以及进出口规模,还会混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2.国际经济关系已经从国际贸易扩展到国际投资,并在国际投资基础上延伸到国际生产。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际贸易行为可能会被国际投资所替代,延伸到国际生产。按照现有国民经济核算规则,贸易的记录对象主要限于跨境贸易,即仅仅认可直接

发生的一国常住单位与其非常住单位之间的贸易,不考虑在直接投资动因下存在的贸易活动———如果跨境贸易被直接投资效应所替代,就不再记录该贸易,而由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跨境贸易则在记录之列。但是,这样的记录在国际服务贸易的国际协调问题上遇到了挑战,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所认可的以及需要各国承诺的服务贸易,不仅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记录的跨境服务贸易,还包括由于直接投资形成的商业存在而发生的服务贸易。如果恪守国际经济核算的常住单位规则,就无法解决诸如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核算问题。

3.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常常假借第三方中转实现,甚至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专门承担第三方功能的中转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太平洋上的诸岛国,欧洲的卢森堡等均属此类。中国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货物大量通过香港进入美国,投资通过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进入其他国家(甚至有可能转回国内)。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现有规则,香港和维尔京群岛都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经济领土,因此要将国内与其发生的贸易和投资作为中国对外经济记录在贸易和投资项下,而从这些地区转口、转投其他国家的行为则与中国无关,不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予以反映。显然,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实际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不仅对外活动发生的对象不同,对外活动发生的时间不同,甚至对外活动发生的类别也不同———对香港常常是服务业投资,但转投资所体现的真正意图可能是采矿业或制造业。

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供应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仅就经济而经济进行核算变得非常危险。由于忽略了资源环境对经济体系的作用,它可能会给发展评价方面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管理。

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经济核算体系,它遵循经济学原理,资源环境是存在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外生变量,经济体系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属于典型的外部效应,因此,尽管自然体系向经济体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物质资源,接受了经济体系排放的废弃物,对经济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贡献,但国民经济核算并不直接反映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一段时期内的经济过程予以描述和评价时,也没有充分将资源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这典型地体现在经济资产存量核算和经济生活产出核算两个方面。

1.存量核算一直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薄弱环节。从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看,围绕经济资产的核算存在两个问题:资产定义相对狭窄,比较侧重于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资产,未能将自然性资源环境要素包括在内,至少没有全部包括在内,这是问题之一;即使在纳入资产核算之中的资源环境,也没有将其增减变化与经济过程联系起来,而

是作为“其他物理变化”记录,尽管资源数量确实因为经济开采而减少,环境质量确实因为经济排放等因素而恶化。

2.经济生产核算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为核心。从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看,GDP在概念定义上存在着缺陷,有可能高估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内的产出成果,因为它在计量最终产出过程中,只考虑对各种经济产品的消耗,将其价值从所获得的经济总产出中扣除,却没有考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作为成本从经济产出价值中扣除出去;只考虑把经济产品转化为资产形成的正积累,没有考虑资源环境消耗所造成的资产负积累。

GDP及其增长率对经济发展成果的高估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GDP作为新创造的价值被分配使用,导致收入水平的高估并进而引导了消费;导致储蓄的高估并引导了投资。这样提供的信息有可能对经济行为决策带来严重的误导:漂亮的当期产出和收入数据粉饰了发展的成果,掩盖了作为发展基础的资源环境存量(应该作为资产的组成部分)的减少和破坏;引导决策者尤其是短期行为决策者,可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追求当期经济产出的片面增长。现实出现的情况正是如此。

3)金融市场越来越发达,各种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大量资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形成一股完全不同于实物资本的力量,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而具备了独立意义,对经济的影响也已经无法用区区一个金融账户来表现。

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对象的核算,它仔细地记录了实体经济过程的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行为,但对以金融交易为中心形成的虚拟经济则一笔带过,仅设置了一个经过高度归纳的金融账户,将金融经济描述为解释各部门非金融交易中资金余缺的工具。

现代经济离不开金融活动。从本质上说,金融经济确实是实体经济的影子,每一笔经济收支的背后,都会伴随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对应变化,比如就业者从企业获得一笔劳动报酬,是企业的支出、住户的收入,相应地会出现金融交易,是住户金融资产的增加(或负债减少)和企业金融资产的减少(或负债增加)。不管各个经济单位的金融状况如何千变万化,最终其净变化总是要与其在实体经济过程中的状况相对应:如果在非金融交易中具有资金缺口,在金融交易中必然最终是以借入者身份出现,形成净借入;如果非金融交易中出现了资金盈余,必然在金融交易中形成净贷出。但是,金融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与实体是分离的,金融交易可以不依赖于非金融交易而发生。相对于实体经济,现代经济中金融发展具有更快的演变,越来越不甘于充当实体经济活动的

资金结算手段,而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在此过程中,各种新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形色色的交易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参与各种金融交易。交易类别的多样化、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均已非传统经济的情形可比。

面对这样的变化,现有国民经济算仅凭一个金融账户已经难以恰当地描述金融经济状况以及金融交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一是关于金融资产负债的确认和分类,已经难以包容现实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二是仅仅记录净借入/净贷出,以及各类金融资产/负债的净变化,难以准确反映金融交易的真实规模,一个部门可以在1 000万交易规模上形成100万的净借入/净贷出,也可以在10 000万规模上达成同样的净借入/净贷出。显然,要描述国民经济整体状况,已经不能仅仅将金融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附属部分看待。

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进一步发展

1)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

绿色GDP核算,是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即将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污染代价予以扣除,进行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形成一套能够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提供资源环境核算数据的核算体系,亦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或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简称SEEA)。它是对传统GDP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的生产总值。

绿色GDP研究的重点与范围主要有:一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框架;二是提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核算方案;三是提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核算方案;四是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调查。

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土地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地下资源,森林、海洋、野生动物等生物资源,地上及地下水资源等的资源存量和资源耗损量。

第二,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应的,可分为土地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以及水生态环境等。核算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与损耗两方面。

第三, 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

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它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呼吁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反映了在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前提下的经济增长。

但是,建立以绿色G D 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不意味着简单否定GDP。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人们已从单纯追求GDP逐渐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来,绿色GDP指标已日益深入人心。但需要指出的是,简单否定GDP 指标的倾向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不能把由片面追求GDP所带来的资源耗减、环境污染的现象归因于GDP的核算体系。众所周知,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情况的综合反映,是宏观决策部门了解、把握经济运行状况的工具,也是制定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虽然GDP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则是至关重要的。

四、总结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按照常住性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的方法受到置疑,为此需要引入所有权、控制权原则,探索建立基于所有权的核算框架,提供有关生产、资产以及对外进出口的数据信息;着眼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扩展原来的资产概念,修改原来的生产概念,探索建立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更加接近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需要对投资概念、资产概念予以修改,确认有关知识的无形资产和相应的投资概念,建立相应的核算框架,比如研究与开发账户、人力资本账户、无形资产核算账户等,描述在此定义下的国民经济图景;扩展现有金融资产负债的定义和范围,建立相对独立的金融交易和金融资产账户,在更广泛意义上探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经济论文《国民经济核算仍然面临变革趋势》

3.经济论文《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4.国家统计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