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比较

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比较

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比较
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比较

?基础研究?

腺样囊性癌两个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比较

毛立民1,于世凤2,侯艳蓉1

中图分类号:R 73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31(2000)0620419204 摘要:目的 研究转移潜能不同的两个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体外侵袭能力的差异。方法 选用肺低转移细胞系A cc 22和从中筛选出的肺高转移细胞系A cc 2M ,利用M T T 法检测与几种基底膜成分的粘附能力;划痕法检测运动能力;

PA GE 底物酶谱法检测分泌 型胶原酶的能力;改良勃顿

小室法观察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能力。结果 ①1小时后

A cc 22细胞系对3种细胞外基质的粘附率分别是纤维粘连

蛋白(FN )6118%、层粘连蛋白(LN )4219%和基底膜胶

(M atrigel )6014%,A cc 2M 细胞系的粘附率分别是FN 7914%、LN 7111%、M atrigel 6918%。②12小时终止实验

时,测定A cc 22细胞系和A cc 2M 细胞系的运动速度分别是

1115Λm h 和2126Λm h 。③A cc 2M 细胞系的培养上清中可

以检测到 型胶原酶活性,而A cc 22细胞系的培养上清中检测不到 型胶原酶活性。④8小时终止实验时A cc 22细胞系和A cc 2M 细胞系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率分别是6810±4135和10312±5163。结论 两个腺样囊性癌细胞系的异质型粘附能力、运动能力、分泌 型胶原酶的能力及侵袭重组基底膜能力明显不同,并与其转移潜能的强弱相一致。

关键词: 腺样囊性癌; 肿瘤侵袭; 粘附性; 运动性; 胶原酶

作者单位:1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哈尔滨150001)

2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COM PARATI VE STUDY OF I NVASI ON POTENTI AL S I N V I TR O W I TH T WO HU M AN SAL I VAR Y AD ENO I D CY S -TI C CARC I NOM A CELL L I NES M A O L i 2m in 1,YU S h i 2

f en

g ,H OU Y an 2rong 2.1

S chool of S to m atology ,B eij ing

M ed ical U niversity ,B eij ing 100081,P .R .Ch ina ;2

S chool of S to m atology ,H aerbin M ed ical U niversity ,H aerbin 15001,P .R .Ch 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vasi on ability in vitro of tw o hum an salivary adeno id cystic carcinom a cell lines w ith different m etastatic po tentials .M ethods T he A cc 22cell line w ith low lung m etastatic po tential and the A cc 2M cell line (selected from the A cc 22cell line )w ith h igh lung m etastatic po tential w ere used .T he adhesive ability to vari ous basem ent m em brance components of the tw o cell lines w as m easured by M T T assay ,the cell locomo tive abil 2ity by w ound assay ,the type co llagenase w as assessed by PA GE substrate zymography ,and the invasi on ability by modified Boyden cham ber .Results ①T he adhesive rates of

A cc 22cell line after 1h w ere FN 61.8%、LN 42.9%、M G 6014%,and that of A cc 2M cell line w ere FN 79.4%、LN 71.1%、M G 69.8%respectively .②In the w ound assay ,af 2ter 12h r the locomo tive rates of A cc 22and A cc 2M w ere 1.15Λm h and 2.26Λm h .③T he type co llagenase activity w as detected in serum 2free supernatant of A cc 2M cell line ,w hereas the A cc 22cell line w as lack of type co llagenase activity .④E igh t hours after the invasi on of the basem ent m em brance m atrix ,the num ber of invading cells in h igh pow er field of A cc 22and A cc 2M w ere 68.0±4.35and 103.2±5.63.Conclusion 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the invasi on of A cc 22and A cc 2M w as p rogressive in nature and the het 2erogeneous adhesive ability ,mo tility ,type co llagenase ac 2tivity and invasive capability of these tw o variants w ere sig 2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co rrelative w ith their m etastatic po 2

tential

.Key words : A deno id cystic carcinom a ; N eop las m invasi on ; A dhesive ability ; L ocomo tive ability ,co llage 2nase

侵袭性和转移性是癌细胞最主要的生物学特性,也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根据肿瘤异质性理论[1],在一个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群中,存在着转移潜能不同的细胞亚系。阐明不同亚系的侵袭性与转移潜能的关系,不但有利于对侵袭、转移机制的了解,还可用于制定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及筛选有效的抗肿瘤侵袭、转移药物。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特征之一就是易侵犯邻近组织和向远隔脏器转移。本研究利用腺样囊性癌A cc 22细胞系和从中筛选出的肺高转移性A cc 2M 细胞系,对其体外的异质型粘附能力、运动能力、分泌 型胶原酶能力及侵袭重组基底膜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两者体外侵袭能力与其转移潜能的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株 腺样囊性癌A cc 22和A cc 2M 细胞

系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建立,A cc22细胞系裸鼠尾静脉二次注射后肺转移率为18%,A cc2

M细胞系裸鼠尾静脉一次注射后肺转移率为

96%[2]。

二、试剂及仪器 纤维粘连蛋白(fib ronectin FN)、层粘连蛋白(lam in in LN)由北京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教研室提供;人工基底膜胶(M atrigel)为Co llabo rative B i om edical产品;牛血清白蛋白

(B SA)由北京军区兽医防治中心生物工程研究室提供;二甲基亚砜(DM SO)为北京化工厂产品;四氮唑盐(M T T)为F luka产品;无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聚碳酸酯(PV PF)滤膜,孔径1210Λm,为N ucleopo re产品;24孔T ran s w ell细胞培养小室(T ran s w ell cell cu ltu re cham ber)为Co star产品;酶标仪(日本产,

B I D2RAD550型)。

三、M TT法检测与细胞处基质的粘附能力 于

96孔板每孔中分别加入含有FN、LN和M atrigel2Λg的R PM I1640培养液50Λl,室温干燥后,再加入20Λl含3%B SA的R PM I1640培养液重层封闭,放入37℃细胞培养箱中1h,用PB S冲洗后,将每

m l含有8×105个细胞的011%B SA2R PM I1640

细胞悬液每孔加入100Λl,再次放入培养箱中1h,用翻板法去掉培养基,每孔加入200Λl PB S,置平板摇床60r m in振摇10m in,去除PB S和未粘附的细胞,每孔加M T T40Λg,培养箱中放置4h后,去除M T T,用纸巾吸尽残留液,每孔加入200Λl DM2 SO,用酶标仪在570nm处测定,打印吸光度值。

四、划痕法(wound a ssay)细胞运动性测定[3,4] 取无菌24孔板,先将底面外侧用细记号笔每孔做三条纵行测量标记线,再将FN用灭菌PB S按10Λg m l稀释,每孔加入300Λl,室温放置1h后用PB S轻洗2次。细胞消化离心后,用培养液按215×105 m l稀释,每孔加入细胞悬液400Λl,轻轻晃动培养板使细胞分布均匀。放入培养箱中5h细胞贴壁后,用细胞刮子于孔内侧底面的中部划一条宽度相等的横行细胞刮除带。吸掉含有刮除的游离细胞的培养液,每孔加入新的培养液400Λl,于倒置显微镜下在刮除细胞带与标记线相交处拍照。然后放入培养箱中培育,每隔3h观察1次,待细胞运动至即将汇合时用戊二醛固定,龙胆紫染色。划痕后当时每孔测定3处距离a、b、c,细胞运动后于同一位置测定的距离为a′、b′、c′,按以下公式计算出移动距离,并计算出运动速度。

d(移动距离)=

(a-a′)+(b-b′)+(c-c′)

3

五、PAGE明胶底物法测定 型胶原酶活性[5] 24孔培养板中加入5×104个待测细胞,以无血清的R PM I1640培养液200Λl培养2天后收集上清,2500r m in离心10m in,沉淀细胞碎片。计数孔中的细胞数,按105个细胞量折算培养上清的电泳上样量。冰浴下电泳6~8h后,分离胶以215% T riti on X2100洗脱SD S,用胶原酶缓冲液于37℃温育16h,凝胶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染色,脱色液褪色至合适,测定时以人纤维肉瘤细胞H T2 1080作为阳性对照,最后用激光光密度计在633 nm处测定电泳条带的积分吸光度值。

六、改良勃顿小室法(m od if ied boyden cham ber)侵袭重组基底膜实验[6,7] 将PV PF滤膜光泽面向上贴于T ran s w ell细胞培养小室底面,风干:在膜的外表面涂趋化剂FN5Λg(10Λl),待全干燥后再于膜的内表面涂M atrigel5Λg(10Λl),再次干燥后,将处于对数增殖期的A cc22和A cc2M细胞用ED TA消化、离心后,悬浮于含011%B SA的R PM I1640培养液中,最终浓度为2×106 m l,于每个T ran s w ell上室内加入100Λl;再将整个T ran2 s w ell放入含011%B SA的R PM I1640培养液600Λl的24孔板内,置37℃、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4、6、8h取出,将滤膜用甲醇固定,H E染色,用棉签仔细擦掉位于膜内表面的未穿过膜的细胞后封片,于400倍光学显微镜下每膜计数5个视野的侵袭细胞数,计算出每视野侵袭细胞的平均值。

结 果

一、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

两个细胞系对FN、LN、M atrigel的粘附性各不相同,A cc2M细胞系对三种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均强于A cc22细胞系,经统计学检查FN粘附能力对差别有显著性,对LN有高度显著性(见表1)。

表1 两个腺样囊性细胞系对三种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能力细胞外

基质

吸光度值

A cc22A cc2M

粘附率%

A cc22A cc2M

FN01966±010*******±011223 61187914

LN01768±010*******±010223349127111

M G01943±010*******±0108860146918

 注:用未经震荡冲洗条件下A cc22粘附细胞的吸光度值11564±01075和A cc2M粘附细胞的吸光度值11648±01050作为对照计算

粘附率,3P<0105,33P<0101。

二、细胞株的运动能力

A cc2M细胞株运动能力强于A cc22细胞株,于划痕后12h终止实验时,A cc2M细胞株运动距离为27112±3185Λm;A cc22细胞株运动距离为1318±2171Λm;其运动速度分别为2126Λm h和1115Λm h。

三、细胞培养上清中 型胶原酶活性测定

结果显示,低转移的A cc22细胞系不能产生 型胶原酶,而高转移的A cc2M细胞株可产生92kD 和72kD的两种 型胶原酶,其中72kD的 型胶原酶活性较高。A cc2M细胞系分泌的 型胶原酶仅略低于作为阳性对照的人纤维肉瘤H T21080细胞系(见表2)。

表2 Acc-M细胞系培养上清中 型胶原酶活性(与HT-1080细胞比较)

细胞系 型胶原酶

类型

积分吸光度值

体积高度面积

A cc2M92kD5014615789

72kD76691291151

H T21080902kD7765286773

72kD1077791771020

四、侵袭重组基底膜的能力

两个细胞系均具有侵袭重组基层膜的能力,但经侵袭后4、6、8h三次计数侵袭细胞数,显示出转移潜能较高的A cc2M细胞系,其侵袭重组基底膜的能力也较强,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见表3)。

表3 两个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侵袭重组基底膜能力

侵袭时间

侵袭细胞数(个 视野)

A cc22A cc2M

t值P值4h2614±31203918±314251713<010133

6h5312±31708214±518581429<010133

8h6810±413510312±516391887<010133

 注:3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讨 论

肿瘤细胞的移位运动是指从瘤体组织表面脱离下来后,通过伪足活动牵引整个细胞移位。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瘤细胞侵入基底膜和邻近组织、进入血循环、穿出血管壁进入继发部位等阶段,其运动性都是必不可少的生物学性能,因而,在克隆细胞株相互对照研究中,检测肿瘤细胞主动移行的能力,对研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机制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高转移的A cc2M细胞株的运动能力强于低转移的A cc22细胞株,这与史宏男等[9]应用自制的改良Boyden小室法观察到的结果相似,说明肿瘤细胞运动性强弱也与其转移潜能成正相关。

从原位的增殖性肿瘤到侵袭转移癌的演进过程中,肿瘤细胞还必须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能力。 型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型胶原酶是一种能够降解 型胶原的特异的蛋白水解酶,其活性是影响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李红梅等[10]应用明胶酶谱法分析了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肿瘤细胞系金属蛋白酶活性,发现转移能力相对较高的细胞系产生金属蛋白酶的能力强于转移能力相对较低者。本实验结果显示,低转移的A cc22细胞系不能产生 型胶原酶,而高转移的A cc2M细胞系则分泌较高水平的 型胶原酶,由此说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潜能与其产生 型胶原酶的能力密切相关。

本实验应用的肿瘤侵袭重组基底膜模型中使用的基底膜胶(M atrigel)是从小鼠EH S肉瘤中提取的基质成份,含有LN、 型胶原,接触蛋白和肝素硫酸多糖,铺在PV PF滤膜上,能在细胞培养基中重建形成膜结构,这种结构与天然基底膜结构极为相似,滤膜膜孔均被基底膜胶复盖,细胞不能自由穿过,必须分泌水解酶,变形运动才能从一侧侵袭到另一侧,这与体内情况较为相似。A lb in i[6]等观察到正常细胞不能穿过这种重组基底膜,而肿瘤细胞穿过重组基底膜的能力与它体内侵袭能力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并可用于体外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L i o tta[11]对肿瘤侵袭通过基底膜过程提出了三步骤理论,第一步骤是癌细胞粘附到基质,该过程可被特殊的粘附因素所调节,第二步骤是癌细胞运动至基底膜表面,其运动方向受趋化因素的影响;第三步骤是癌细胞通过分泌水解酶降解基底膜。这说明癌侵袭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它必须以粘附为前提,以运动功能为动力,以分泌降解酶打开通路。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行为中的两种表型,两者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各自的特点。侵袭和转移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侵袭是转移的前奏,转移是侵袭的后果。本文应用低转移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和从中筛选出的高转移细胞系的体外侵袭实验结果显示,转移潜能高的克隆细胞系其异质性粘附能力、运动能力、分泌 型胶原酶能力和侵袭重组基底膜能力均高于转移潜能低者,显示出体外侵袭性与转移

潜能呈正相关,这对于了解腺样囊性癌的侵袭转移机制和选择有效的抗侵袭、抗转移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H eppher GH.T umo r heterogeneity〔J〕.Cancer R es,1984,44:

2259

[2]关晓峰,邱蔚六,何荣根,等1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

株的筛选〔J〕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74

[3]F ili ppo G,E rkk i R.E levated levels of theΑ5Β1fibronectin re2

cep to r supp ress the transfo r m ed pheno type of Ch inese ham steer ovary cells〔J〕.Cell,1990,60:849

[4]室园美映子,入村达郎1伤つけ ? による运动性の测定

法〔J〕1见:入村达郎主编1がんの浸润?转移研究 1第一版1京都:金芳堂株式会社,1994;120

[5]Zuker S,M ancuso P,D i m assi m o B,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2711579.html,parison of tech2

niques fo r m easurem ent of gelatinases type co llagenases;en2 zym e2linked i m m unoassays versus substrate degradati on〔J〕.

C lin Exp M etastasis,1994,12:13

[6]A lbiniA,I w amo to Y,K leinm an H K,et al.A rap id in vitro as2

say fo r quantitating the invasive po tential of tumo r cells〔J〕.

Cancer R es,1987,47:3239

[7]Saik i I,M urata J,W atanabe K,et al.Inh ibiti on of tumo r cell

invasi on by U beni m ex(bestatin)in vitro〔J〕.Jap J Cancer R es, 1989,80:873

[8]A znavoo rian S,M urphy AN,Stetler2Stevenson W G,et al.

M o lecular aspects of tumo r cell invasi on and m etastasis〔J〕.

Cancer1993,71:1368

[9]史宏男,何荣根,周晓健1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克隆株

A cc2M体外移动性和粘附性的试验观察〔J〕1口腔颌面外科杂

志,1996,3:176

[10]李红梅,方伟岗,郑杰1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肿瘤细胞系金属蛋白

酶活性分析〔J〕1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10:341

[11]L i o tta LA.T umo r invasi on and m etastases2ro le of the extracel2

lular m atrix〔J〕.Cancer R es,1986,46:1

(收稿日期:1999211209;修回日期:2000204205)作者简介:毛立民,男,医学博士,副教授。

(本文编辑:戴 峰)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顾文华

中图分类号:R73314;R73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7431(2000)0620422201 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亦称为甲状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瘤(即为甲状腺M AL T)是一种罕见病,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212%~5%。

患者,女71岁。发现颈部逐步增粗2年,近二月颈部肿大明显伴颈部胀感,气急,呼吸困难,无发热,多汗,消瘦,外院曾拟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来本院就诊,B超:两侧叶及峡部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结节性甲状腺肿,右叶下极有腺瘤形成可能);CT:两侧叶及峡部甲状腺弥漫性增大,符合甲状腺肿;放射性核扫描:为“冷结节”。甲状腺针吸细胞学检查:淋巴性甲状腺肿。颈部检查:双侧甲状腺 °肿大,界清,质偏硬,无触痛,随吞咽活动。遂行甲状腺右次全切+左全切除+气管悬吊术,术中见左甲状腺6c m×8c m×8c m大小,右甲状腺5c m×6c m×8c m大小,峡部2c m×2c m×8c m大小,粗结节感,包膜不完整,未向外浸润,与颈部肌肉有粘连,无累及颈部淋巴结。病理诊断: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小细胞型,B细胞来源)

讨 论

本病病因不明。文献报道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关。临床特征为非特异性,多发于老年妇女,一般在60~70岁,最常见症状是无痛性快速增大的颈部肿块,可伴有声嘶,呼吸不畅,吞咽困难,上腔阻塞综合症等。肿块常呈弥漫性或结节性生长,质地坚实,一般无压痛。部分病人可有桥本氏甲状腺炎史。病理诊断加免疫组化是现在的确诊方法。对于60岁以上女性,特别是患者桥本氏甲状腺炎治疗无效,近期出现快速增长的无痛性肿块,应考虑此病可能。

对本病治疗以化疗和放疗手术首选。化疗方案为CHO P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放化疗同时需积极提高机体免疫力。本病出现淋巴结转移较晚,预后相对较好。

(收稿日期:2000207212;修回日期:2000209220)作者简介:顾文华,男,大学本科,医师。

(本文编辑:戴 峰)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华医院(上海200092)

犬基底细胞癌研究

1 前言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常见的低度皮肤恶性肿瘤,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基底细胞癌的早期为一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表皮菲薄。常可见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用放大镜观察时。尚可见雀斑状的小黑点。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样丘疹或斑块。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小而浅表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其特征是发展缓慢,可破坏局部软组织,但极少发生转移。人医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是非常常见,而兽医对其报道的却很少。该病多发生于皮肤表皮的基底细胞层,是家畜中常见肿瘤,以犬、猫特别是6岁以上者多见。据研究资料报道,此病约占犬皮肤肿瘤性疾病的3%~5%,猫约占13%~18%。 基底细胞癌发生于皮肤,本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因其生长缓慢,转移极少,患者又无大痛苦,往往不去早期就诊,以致本属恶性度甚低的癌肿,有可能逐渐扩展浸润,甚至引起周围重要组织的破坏而发生危险。诊断及鉴别诊断,要根据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本病诊断不难,但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易被忽视或误诊。有怀疑者可作组织病理检查,即可鉴别。 基底细胞癌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畜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法。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和放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较好。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肿瘤。 2.1.1 取材 动物医院12岁无名氏犬。 2.1.2 主要实验器材 手术刀,镊子,福尔马林,橡胶手套,标本瓶,石蜡,包埋框,水浴箱,烘箱,脱水用梯度酒精,染色架,二甲苯,染色用梯度酒精,载玻片,盖玻片,中性树胶。 LEICA TP1020 全自动生物组织脱水机(德国Leica公司) LEICA RM2145 半自动石蜡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 LEICA HI1220 组织切片烤干机(德国Leica公司)

耳鼻喉选择题

1.关于外耳道解剖错误的是 A 外耳道长 2.5- 3.5厘米 C.外耳道有两处狭窄 A.外耳湿疹 B.耵聍栓塞 C.外耳道疖肿 D.外耳道真菌病 A.中耳粘膜 B.中耳骨膜 C.中耳骨质 D.以上三者全有 A.鼓膜穿孔 B.鼓膜内陷 C.鼓膜呈淡黄色或琥珀色 D.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 ( ) B. 软骨部占2/3,骨部占1/3 D.外耳道略呈“S”型弯曲 2.骨导偏向试验偏向患耳提示:( ) C.患耳感音聋 D.患耳混合聋 A.听力正常 B.患耳传导聋 3.咽鼓管咽口位于 :( ) A. 上鼻道 B.中鼻道 C.下鼻道 D.下鼻甲后方 4?耳痒,耳道皮肤有小丘疹,表皮靡烂,渗出,有黄色痂皮考虑为 :( ) 5.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侵及范围是:( ) 6. 关于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表现错误的是: ( ) 7.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错误的是:( ) A. 肺炎球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绿脓杆菌 8. 关于单纯型中耳炎的治疗错误的是:( ) A. 常用3%双氧水洗耳后抗生素滴耳 B.忌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滴耳 C. 抗生素粉剂用于脓液多时效果很好 D.避免滴用有色 药液 9. 梅尼埃病的症状不包括:( ) A. 眩晕 B.头痛 C.耳鸣 D.耳聋 10.无耳鸣,耳聋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有关考虑为:( ) A.梅尼埃病 B.前庭神经元炎 C.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D.迷路痿管 11.使声带紧张的肌肉是:( ) A.环杓侧肌 B.环甲肌 C.环杓后肌 D.甲杓肌 12.突发聋属于: ( ) A. 非遗传性先天性聋 B.非遗传性获得性感音神经耳聋 C.功能性聋 D.伪聋 13. 慢性鼻窦炎最主要的症状是:( ) A.头痛 B.流脓涕 C.鼻塞 D.嗅觉障碍 14. 扎耳眼后耳垂部长出圆形包块,无痛,可考虑:( ) 选择题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道转移,恶性程度较低根据其分化的方向可分为毛发、皮脂腺、顶泌汗腺或汗腺4类良性附属器肿瘤但根据其分化程度则可再分为增生(成熟或近于成熟的结构),腺瘤(分化比增生低但有发育好的腺样结构),良性上皮瘤(分化程度更低,常难以辨别其将形成的结构)及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瘤)基底细胞癌是由未成熟的非间变的类似基底层细胞构成有局部破坏性,肿瘤转移取决于损害的大小和深度损害大于3cm者,转移率为2%,直径5cm者转移率为25%;直径10cm者转移率为50%。本病属于中医“翻花疮”范畴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面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初起为基底较硬的斑状丘疹或呈疣状突起逐步破溃形成溃疡。宜早期手术切除,若有骨浸润时则应辅助全身化疗。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中的一种为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外基底细胞癌占皮肤癌的50%~65%,中国皮肤癌中以鳞癌多见,与基底细胞癌的比例为5∶1~ 10∶1197l~1977年发病率增高18%每年有15万~93万新增病例。上海华山医院经活检证实的51例基底细胞癌有以下特点: 1.性别男女发病数相似。但浅表性基癌以男性多见。 2.年龄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但较国外早10年,以 60~69岁为发病高峰其次为50~59岁30岁以下较少 20岁以下罕见大多发生于着色性干皮病。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务必避免误诊和漏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结合特殊眼部检查,对干眼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眼治疗的目标是稳定泪膜,保持润滑,减少磨擦,增加水液的生成和睑板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为角膜上皮愈合创造正常的泪液环境,恢复视功能。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从认识干眼做起,分析其病因,尤其是手术源性干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段给予相应的治疗,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3-1160. [2]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2007)[J].Ocul surf,2007,5: 75-92. [3]葛坚,赵家良,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140. [4]Willson SE,Mohan RR,Ambrosio R Jr,et al.The coneal wound healing response:cytokinemediated interaction of the epithelium stroma,and in- flammatory cells[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5):625-637. [5]邓志宏,赵少贞,张未娟,等.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观 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40-1542 [6]刘璐.聚乙烯醇治疗和预防干眼病的药效学研究[J].医学导报,2007,26 (29):980-982. [7]柯宁,赵敏.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 (10):1009-1012. [8]岳军.0.5%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 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4,32(1):40-41. [9]杨代慧.用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的疗效研究[J].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2-1254. [10]高明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甘 肃科技,2010,26(15):151-152. [11]高卫萍,杨瑛,陆绵绵.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10,27(1):80-82. [12]蒲海生.玄麦地黄汤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10,16(4):56-57. (收稿日期:2011-02-24) 在我国,皮肤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左右,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SCC),及鳞状细胞癌(BCC),的发病率占皮肤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肤恶性肿瘤中,BCC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它的危险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来对BCC和SCC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1.1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BCC、SCC的确诊主要靠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而且可能因为取材不准出现假阴性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2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多数研究显示,SCC-Ag与SCC的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反映SCC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肿瘤标志物。SCC-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CC,并可能作为皮肤鳞状上皮癌变及鳞癌复发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1.3PET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通过检测来自放射性物质正电子的释放来获得关于组织代谢率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PET被广泛用于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3]。在我国,因PET仪器昂贵,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1.4皮肤镜技术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ewell B等[4]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杨金谷1,熊舒原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1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43)。 [作者简介]杨金谷(1983-),男,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 皮肤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熊舒原(19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 师、副教授。 13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一例猫耵聍腺癌的病理学诊断

Asian Case Report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亚洲兽医病例研究, 2018, 7(4), 77-8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2711579.html,/journal/acrpv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2711579.html,/10.12677/acrpvm.2018.74011 A Case of Ceruminous Gland Carcinoma in Cat fo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Ziyu Wang, Xinchan Li, Wenjing Zhang, Xueying Hu, Xiaoli Liu, Wanpo Zhang, Guofu Cheng, Changqin Gu*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Oct. 4th, 2018; accepted: Oct. 16th, 2018; published: Oct. 23rd, 2018 Abstract An ear tumor was diagnosed in a 20-year-old domestic cat through clinic observation, histology examin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The tumor tissue in the left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had multiple lump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colors of brown-red, light-brown and blue-black. Three different histological forms were found under a microscope. The first was the mass prolife-ration of tumor cells, disordered arrangement, aggregation of lobules, and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The second was similar to the first, but there is severe bleeding in the tissue. And the third was a cystic structure containing a large number of secretory crystals and infiltration of macro-phages. The tumor cells we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various in shape, the nuclei are vacuolated, and the mitoses are more frequent. The tumor cells with PCK and α-SMA protein expression showed that the proliferation happened in ceruminous gland, and Ki-67 expression quantity more than 30% showed that the cells proliferated rapidly.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tumor in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was ceruminous gland carcinoma. Keywords Cat,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Histology Pathology, Immunochemistry, Ceruminous Gland Carcinoma 一例猫耵聍腺癌的病理学诊断 王子煜,李新婵,张文劲,胡薛英,刘晓丽,张万坡,程国富,谷长勤*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4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3日 *通讯作者。

肺栓塞考试题目

肺栓塞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B.DVT和PTE常同时并存 C.PTE患者很少发生肺梗死 D.引起PTE的血栓多来源于下肢远端深静脉 E.恶性肿瘤是VTE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答案:D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肺动脉栓塞后,其支配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 B.引起PTE的血栓可以来源于上腔静脉系统,也可以来源于右心腔 C.肺栓塞(PE)包括PTE,也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等 D.对于大多数PTE患者而言,溶栓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E.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PTE主要的临床和病理生理变化 答案:D 3.有关PTE引起的病理改变,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肺梗死一般出现在栓塞发生的48h以后 B.PTE发生后,栓塞区域可以发生肺不张 C.肺的梗死灶多发生在肺门旁 D.多数情况下,梗死后的肺组织结构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E.PTE发生后,栓塞部位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可导致血氧分压下降 答案:B 4.目前认为,下列哪项不属于VTE发生的危险因 A.骨折 B.肥胖 C.高龄 D.吸烟 E.酗酒 答案:E 5.下列哪项不属于VTE发生的原发性危险因素 A.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B.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C.克罗恩病 D.蛋白C缺乏 E.抗凝血酶缺乏 答案:C 6.有关PTE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A.右心房压力升高,有可能导致卵圆孔开放,出现心内右向左分流 B.栓塞可导致炎性介质释放,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 C.肺动脉的机械堵塞和肺血管痉挛是栓塞后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基础 D.肺栓塞主要引起右心功能障碍,可出现急性肺原性心脏病,左心功能则不受影响E.PTE患者常表现有低碳酸血症

肺栓塞和肺梗死

肺栓塞和肺梗死 概述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患者常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者、胸痛、咳嗽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 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肺组织坏死者,即称为肺梗死。 二病因 高危因素: 1.年龄因素 尸检资料表明,PE的发生年龄多在50~65岁,儿童患病率约为3%。而60岁以上可达20%。90%致死性PE发生在50岁以上。在女性20~39岁者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同龄男性高10倍,故PE之发生率相对增高。 2.活动减少

因下肢骨折、瘫痪、重症心肺疾病、手术等原因,致使长期不适当的卧床,或健康人平时肢体活动减少,降低了静脉血流的驱动力,导致血流淤滞,深静脉血栓形成。 3.静脉曲张和血栓性静脉炎 肺动脉造影和肺灌注扫描显示,51%~71%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可能合并PE。因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一旦静脉内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栓子脱落而发生PE。 4.心肺疾病 25%~50%的PE患者有心肺疾病,特别是心房颤动并伴有心衰的患者最易发生。 5.创伤 15%的创伤患者并发PE,其中胫骨、骨盆、脊柱骨折常易发生PE(由于骨髓中的脂肪滴形成栓子;此外软组织损伤和大面积烧伤也可并发PE,可能因为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了肺血管的内皮细胞或造成高凝状态所致。 6.肿瘤 许多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骨肉瘤等均可合并PE。肿瘤患者PE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本身可以作为栓子,另外肿瘤患者的凝血机制常异常。 7.妊娠和避孕药 孕妇之血栓栓塞病较同龄未孕妇女高7倍。服用避孕药妇女静脉血栓形成之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有报道静脉输注雌激素者亦可诱发PE。 8.其他原因 肥胖、某些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糖尿病、肺包囊虫病等。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方法整群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部7例,占9.4%,鼻翼部19例,占25.6%,上唇部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镜下可见瘤细胞团块状或巢状排列,细胞核大小不一,排列密集紊乱,胞浆少淡染,瘤细胞巢周围裂隙形成,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论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进行病理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病理诊断;预后 基底细胞癌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低分化的恶性肿瘤,由于发生在面部,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基底细胞癌多发生于30岁后,7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部位常为鼻部和眼睑,其次是面颊部[1]。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可伴局部破坏,但很少发生转移[2]。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易发生破溃,然后慢慢的向深部组织侵犯,通常会转移到肺、淋巴结、肝、脾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基底细胞癌的关键。为了探讨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分析及预后,选取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病理科进行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0.3±2.4)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病程(14.7±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标准[3]。 1.2 方法 按照病理科标本取材[4],标本全经过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成切片,然后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 2 结果 74例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眶周部23例,占31.1%,峡部5例,占6.8%,额部9例,占12.2%,颧骨7例,占9.4%,鼻翼19例,占25.6%,上唇6例,占8.1%,下颌部3例,占4.1%,背部2例,占2.7%。见图1。 3 讨论 基底细胞癌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1927年由Jacoh[5]首先发现报告。基底细胞癌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有资料说明[6]长期日晒与该病的发病密切有关。日光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是引起基底细胞癌的主要原因。基底细胞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和慢性炎症。基底细胞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病变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损害的大小和深度,以及是否进行及时的治疗。基底细胞癌不易转移的机理不明,有报道[7]说可能由肿瘤细胞的间质依赖性决定的。因此,早期

2016年护理资格考点:外耳道疖的及处理重点

1.外耳道疖的叙述及处理哪项正确 ( E ) A.软骨部毛囊皮脂腺化脓性感染 B.用鱼石脂甘油滴耳 C.疖肿成熟应切开引流 D.早期全身选用抗生素治疗 E.热敷治疗 2.以下哪项不会导致错牙合畸形: ( A ) A.剔牙 B.吮指、咬唇 C.吐舌、舔牙 D.偏侧咀嚼 3.称为智齿的是 ( C ) A.第一磨牙 B.第二磨牙 C.第三磨牙 D.第四篇牙 E.以上都不是 4.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 ( E ) A.大便次数增多 B.里急后重 C.排便困难 D.慢性贫血 E.水样腹泻 5.肝癌病人术前准备中哪项不妥: ( C ) A.教会病人做深呼吸、有效咳嗽 B.练习卧位排便排尿 C.肥皂水清洁灌肠 D.术前补充维生素K 6.正常胎动每小时多少次: ( C ) A.1~2次 B.2~3次 C.3~5次 D.5~6次 7.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 B )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类经 D.温病条辨 E.难经 8.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大于 ( B ) A.4.5mmol/L B.5.5mmol/L C.6.5mmol/L D.7.5mmol/L

E.8.5mmol/L 9.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 ( B ) A.杀死破伤风杆菌 B.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 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 D.中和与神经结合的毒素 E.清除毒素来源 10.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 ( E ) A.Ig G B.IgA C.Ig D D.Ig E E.IgM 11.张力性气胸急救首先是 ( C ) A.手术治疗 B.抗生素治疗 C.排气减压 D.胸带固定 E.镇静止痛 12.体外检测诊断用核仪器有 ( E ) A.放射性活度计 B.脏器功能测定仪 C.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 E CT) D.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P ET) E.γ闪烁计数器 13.将加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沉淀后,上段淡黄色的液体是: ( A ) A.血浆 B.血清 C.血细胞 D.血小板 14.评估左心功能不全、肺循环淤血者的基本表现是 ( E ) A.嗜睡、乏力 B.咳嗽、咳痰 C.咯血 D.心悸 E.呼吸困难 15.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正确的是: ( D ) A.应激对身心健康有害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简介 英文缩写(Acronym): SqCa 英文全称(English): squamous carcinoma[1]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2症状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 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 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病变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固定。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肿瘤科、眼科、疾病描述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多发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粘膜移行处。 3诊断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 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 2.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 3.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 4.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影像学 放射X线检查: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段以下支气管肿瘤可扩散至局域淋巴结,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2711579.html,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影像表现 作者:龙然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总结发生于头颈部的腺样囊性癌的影像特征,增加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头颈部腺样囊性癌12例,其中10例手术、2例为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结合临床及病理,观察CT (平扫/增强)表现。结果肿瘤来源:软腭及口底各2例,上颌窦3例,腮腺、颌下腺、鼻腔、眼眶及外耳道各1例。CT表现:①肿瘤形态不规则呈无定形生长。②肿瘤常沿间隙长,为明显骨质破坏3例,另有7例有不同程度压迫、吸收。结论①头颈部ACC的CT影像有以下特征:软组织密度团块;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可侵润性生长或外生性生长。②CT对骨质破坏情况显示较好,但不能够显示肿瘤沿神经生长的情况,对范围估计不足。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头颈部;影像表现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inoma,ACC)是起源于头颈部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除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外,在头颈部的小涎腺组织亦均可发生。常见于大小涎腺,约占涎腺肿瘤的10%[1],但发生于鼻腔鼻窦者少见[2],又称圆柱瘤。它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很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能带瘤长期生存,但ACC具有明显的具备浸润性和远处转移的特征。 1临床资料 收集近2年内我院的发生于头颈部、经过病理确诊的腺样囊性癌,选取其中影像资料完整的12例、进行相关分析。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在37~79岁,均行CT检查, GE4/16/64排螺旋CT机,造影剂为碘海醇/优维显,扫描层厚为2.5mm。其中3例患者只有CT 平扫图像,6例患者只有CT增强图像,3例患者有CT平扫+增强图像。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2.1.1肿块部位及范围软腭2例:2例可见软腭区团块影,其中1例仅可见右侧软腭向后突出的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周围结构未见异常。口底2例,下颌骨右侧受侵。上颌窦3例:上颌骨骨质破坏,并见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腮腺1例:右侧腮腺内侧团块状影,增强扫描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沿右侧颈内动脉鞘后方纵形走形。颌下腺1例:左侧颌下腺上方见团块状影,增强扫描后边缘明显、环形强化,其内见片状液化坏死区。左侧下颌骨轻度受压、变薄。鼻腔内1例,向上突入右侧前组筛窦,骨性鼻中隔向左推挤、压迫、变薄。眼眶1例:右侧眼环外上方团块影,边界清楚,右侧眼环完整,右侧眼环及右眼外直肌向内向下推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分析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30T15:02:41.7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徐巍呙登辉陈静郭梦茜 [导读]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 (湖北省南漳县中医院皮肤科湖北襄樊 44150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同时进行了病理确诊。结果: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60例、58例与59例,检出率为100.0%、96.7%和98.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皮肤镜;检出率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38-02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皮肤病的发病人数迅速增加,严重人民的身心健康。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皮肤型肿瘤,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为恶性的皮肤癌[1]。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会看到不同表现的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这是由于发病的过程中皮损多样性,为此也对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2]。皮肤镜作为一种无创性辅助诊断仪器,为皮肤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本文探讨了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自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患者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性别、年龄、病程不限;年龄18~80岁;病理诊断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发病部位在头面部。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6.25±3.33岁。基底细胞癌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6.11±3.95岁。黑色素瘤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6.25±3.33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皮肤镜检查,选择Dr-Camscope-Video Dermascop皮肤镜和Olympus BX51光学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有限公司)。将皮肤镜的物镜平行接触皮损表面,其中a值反应皮肤红绿色变化,b值反映皮肤黄蓝色变化,主要受皮肤中血红蛋白氧合程度或血液循环状态的、黄色素和脂色素影响。在病理确诊中,将手术切除后的标本进行固定、包埋、制片与染色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皮肤镜的检查效果,记录检出率,其中特异度是非疾病人群中显示阴性结果的人所占的比例,灵敏度是疾病人群中阳性试验结果所占的比例。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0软件进行分析,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皮肤镜检查特征 黑色素瘤患者在皮肤镜下呈外形不规则斑片样结构,可见少量鳞屑,皮损呈黄白相间不规则颜色无结构区,表面轻度萎缩周边似可见淡褐色色素加深带状结构,周边区域以白色及灰白色为主。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皮肤镜表现为周边分布白色束状条纹以及短粗茧状白色结构,中央区域呈淡黄色,多见线状高度延长血管结构。基底细胞癌患者主要表现为线状血管,表皮下方可见均质透明变性带,其下方可见片状炎症细胞浸润。 2.2 皮肤镜检查效果 通过判定,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都为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但还不明确其确切病因。躯干部、上肢部、面部和头皮部好患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早期为扁平的丘疹或斑片,病程发展缓慢,深褐或淡褐色,表面可以表现为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常覆盖油腻性鳞屑,尚无自愈倾向[3]。增生状态的肿瘤组织是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两种细胞组成,各种病理类型均有棘层肥厚、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的表现,但是三者容易混淆,所以在临床上容易误诊。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来自表皮或其附属器的恶性皮肤肿瘤,其生长缓慢,致命性不高,但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损害[4]。 皮肤镜可以观察到表皮真皮交界处、表皮、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等肉眼观察不到的影响结构和特征,这些结构与特征往往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明显的相关性。且皮肤镜的检测具有减少盲目手术切除、无损伤、无痛苦、诊断迅速特异等优势,更易被患者接受,可行性较高,应用价值己得到肯定[5]。本研究显示皮肤镜检出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皮肤镜检查仍不能取代组织病理学检查。在临床行皮肤活检时需要慎重,可以通过无创的皮肤镜检查,减少盲目的活检或手术切除,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 总之,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与黑色素瘤的皮肤镜检查具有很好的检出率,皮肤镜指征与组织病理相互对应,可为患者提供一种可靠的检查工具。

3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17例的临床病理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曾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以基底细胞样细胞(生发细胞)呈小叶、圆柱、缎带或条索状增生为特征的一组恶性皮肤肿瘤。好发于头面部,通常为单发,偶见多发,表面呈丘疹或结节,常伴有溃疡或糜烂,病程一般进展缓慢,典型的BCC非常容易诊断。然由于BCC的发生源于基底样细胞,故可同时出现毛囊、汗腺、皮脂腺等多向分化,特别是向毛囊分化时,易出现混淆和误诊。以往文献报道多注重BCC 的具体分型,对于鉴别诊断提及较少。本文通过对17例BCC和1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病理观察,探讨该病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科自2011年1月~2014年5月外检材料中诊断为BCC 的18个病例,经两位以上高级职称医师重新复片,确诊BCC 17例,1例为误诊病例,17例BCC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65岁。病灶14例发生在面部,下肢1例,腰部1例,阴茎1例。病变均为单发。 全组病例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切片,HE染色。 2 结果 巨检:全组瘤体大小0.8~2.2cm,位于1.2~1.5cm之间8例,病灶略高出皮面,隆起达0.5cm,11例表面有溃疡,切面肿瘤大多灰白,常与表皮相连,质地脆,12例切面上可见肿瘤向真皮浸润现象。

镜检:结节(实性)型9例,细胞卵圆形,胞浆偏少,核仁不明显,核分裂2~4个/10HP,细胞间无间桥,常发现凋亡细胞,瘤细胞大多呈实性团巢结构,巢周细胞呈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部分呈浸润性生长,癌巢周间质胶原化,可有色素沉着,肿瘤表面皮肤见糜烂、溃疡,肿瘤和间质之间有收缩性间隔。浸润型4例,细胞呈细条索状和柱状分布,胞浆稀少,巢周栅栏状和收缩空隙不明显。腺样型1例,肿瘤细胞围绕成腺管样,细胞呈卵圆形,可见核分裂,间质黏液变性。表浅型2例,瘤细胞沿皮肤钉脚生长,排列成花蕾状,但周围仍呈栅栏状排列,基底可见收缩间隔。硬化型1例,瘤细胞呈条索状,相互交错,向深部浸润,周围见广泛的胶原化间质。1例误诊为BCC者,为低分化鳞癌,细胞呈巢状,与表皮粘连,卵圆形和梭形,部分细胞异型性大,见核分裂,局部边缘亦略呈有栅栏样排列,有浸润。 3 讨论 由于BCC肿瘤生长缓慢,局部切除可治愈且极少转移,故有不少学者主张称本瘤为基底细胞上皮瘤。但鉴于其具有浸润易复发之特性,WHO(2006版)仍将其命名为BCC。本文通过17例BCC和误诊病例的形态学观察,认为对BCC诊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①表皮:大部分病例可出现皮肤溃疡和糜烂。②真皮:瘤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中上部,典型瘤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胞核深染,胞浆少,细胞界限欠清,无细胞间桥,核分裂相2~4个/10HP,可见许多凋亡细胞,瘤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瘤周细胞呈栅栏状,与周围间质间可出现收缩性间隙。③浸润性生长:是BCC基本特征之一,确定有无浸润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

编辑。作者:李文雁,牛凤霞,李其云 【摘要】目的观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bsc)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bsc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bsc组织学有许多与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相似的特征。但bsc癌细胞分化较低异型性较强,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偶见癌巢与表面鳞状上皮基底层相连、或偶见癌巢内形成鳞状细胞,或腺管样结构,这些与acc不同。超微结构与acc相似,但癌细胞分化更低,胞质内可见张力原纤维是与acc不同之处。免疫组化结果:基底细胞样成分:ck(pan)15/15、ema 15/15、cea 6/15、s 100 6/15、sma 7/15阳性,显示肿瘤含有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结论 bsc是一种分化较低、侵袭性较强,有向腺样、鳞状及肌上皮细胞分化倾向,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特征可作为病理诊断标准,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辅助鉴别诊断。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basaloid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immunohistochemical,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既往文献报导混乱,常将其误诊为食管腺样囊性癌。本文收集15例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其组织形态特征,明确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收集我院2359例手术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符合bsc形态的15例进行研究。其中女性2例,男性13例,年龄50~73岁,平均60岁。随访仅2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余均死于术后2年以内。 1.2 方法 1.2.1 光镜观察石蜡包埋,he常规切片染色,经两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复查。 1.2.2 电镜观察 15例bsc标本中,取5例新鲜组织,经常规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用醋酸铀及枸橼酸铅染色,日本tem 1200型透射电镜观察。 1.2.3 免疫组化染色 15例bsc标本制成厚4μm的石蜡切片,以广谱角蛋白(cytokeratin, ckpan)、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 100蛋白、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etin)、嗜铬粒蛋白(cga)、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经sp法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15例bsc中4例位于食管下段,11例位于中段。肉眼髓质型10例,溃疡型5例,肿瘤最大径4~6cm,平均5cm。15例肿瘤均浸润食管壁全层。 2.2 病理组织学(1)肿瘤为基底细胞样癌巢在上皮下浸润。癌细胞呈圆或卵圆形,形态有异型,细胞浆较少,核大,深染或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核仁,核分裂多。(2)癌细胞巢似腺样囊性癌,可呈大小不一的实性、筛状或梁索状,偶见灶性鳞状细胞或腺样结构。癌巢周围细胞常呈栅栏状排列,中心可见粉刺样坏死;癌巢内外均可见红染玻璃样变。(3)肿瘤表面鳞状上皮常伴发原位癌、异型增生,或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见图1~3。 2.3 超微结构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少,分化较低,含有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张力原纤维。游离核糖体丰富。胞核大,圆、卵圆或不规则形,常染色质丰富,异染色质多少不一,可见1~3个核仁。在癌细胞巢中可见细胞间腺样腔隙(原始腺腔)与细胞外间隙,细胞间腔腔缘可见微绒毛,癌细胞间可见桥粒及连接复合体。细胞外间隙内含重叠基板样物。后者在癌细胞基底部和间质内亦可见到。癌细胞内未见神经分泌颗粒,见图4~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