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语文课标卷(余闻)_1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语文课标卷(余闻)_1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语文课标卷(余闻)_1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 语文课标卷(余闻)_1

【转贴】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语文月刊》)

高考, 月刊, 语文课, 试题, 解析

传统与创新兼备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试题解析

余闻

三年前,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第一批进入新课改实验;今年,第一批新课改实验省区的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高考语文,海南和宁夏两省区采用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广东、山东两省分省命题。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也符合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它既保持了恢复高考30年以来全国高考语文的优良传统,也吸取了近三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新成果。

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有什么新的特色呢?

一、试卷结构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由两卷构成,第Ⅰ卷阅读题(70分,占全卷的47%),包括“古代诗文阅读”(36分,占全卷24%)和“现代文本阅读”(34分,占全卷23%)两个板块;“古代诗文阅读”板块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阅读”(2题11分)和“名篇名句默写”(1题6分)三个分题;“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包括“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4题25分)三个分题。第Ⅱ卷表达题(80分,占全卷的53%),包括“语言文字运用”(20分,占全卷13%)和“写作”(60分,占全卷40%)两个板块。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这个结构框架,既继承了原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结构模式,又根据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实际对部分考点内容以及位置进行了调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设计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就是包括“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学科的知识体系也与现在的试卷结构大致相同。这样的试卷结构,从学科内容安排来说,是合理的;从教与考的关系来说,是和谐的;这样的分数比例也保证了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表达是语文的提高这一认识的落实。

二、根据教学内容调整部分考点内容

这方面的调整主要在阅读题。“名篇名句默写”,原高考语文有课内有课外。现在调整为默写课程标准推荐的64篇诵读篇目(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50篇)。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要求默写的名句都在这些诵读篇目之内。

现代文本阅读板块,原高考第一个阅读文段常考科技说明文,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改考论述性文章。论述性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课时与地位,是科技说明文无法相比的,改考论述文就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一致起来,也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起来。

三、文学与实用两类文本题组等值选考

新课改的选择性促使高考课标试卷设置选考题。对于选考题,近年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方案,《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以小说、传记为阅读材料,分别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作为选考。这个设计在选择内容,采用题型、试题等值等方面下了工夫,采用题组等值的方法,显然要比单题等值的方法好得多。

四,增添自主探究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原来五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添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查。因此,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中,各编制

了一道探究题。探究题是新题型。在写作题中选用新材料作文,也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还有其他一些新的特色,这里不再细说,下面对全卷试题逐一作简要分析。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文段节选自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虽然是探讨性的,但讨论的主题应该是考生所熟悉的,内容表述也比较平易,并不深奥。尤其是考虑到现代文阅读是本试卷的第一部分,所以在选取文段和命制题目时,都注意做到尽可能让考生容易上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出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应该选D。从原文第一段看,“当代中国缺少传大的作家”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A、B、C三项都是外在原因,不应该是选项。原文又说:“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显然,D项并不属于外在原因,而是

作家自身的问题,应该是内在的原因.所以是选项。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应该选C。原文第二段围绕正面精神价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状,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A项是对民族精神资源和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的理解,原文是说这些资源“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运用到创作中去”,因此“保持原貌并移植”是错误的理解。B项是对“去资源化”倾向的分析,实际上,作品“有批判和暴露”不等于“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批判和暴露也需要利用甚至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原文只是说这一种倾向“不知如何利用资源”,并没有说他们“没有充分利用”,所以B项也是不正确的。D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作品中往往会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描写,但不能说凡是有这种描写,就是“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的同时,有没有“一种人文关怀”,有没有“把叙事从趣事推向存在”,因此D项也是错误的。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原文说“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这正说明“充斥暴力和血腥的”,并且“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文学作品是缺少了“正面价值”。因此C是正确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选B。A项是对当代文学创作症结的一种概括,原文第一段说“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原文后来主要也是围绕着正面精神价值这一点展开论述的,因此A项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项的内容对应原文的“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因此C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D项是对原文第三段内容的概括,原文第三段说:“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对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满怀期望。”这里所谓“这种苦功”,就是指“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这样的苦功,可见D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是把概念扩大化了,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因素很多,从原文看,除了“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以外,至少还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

命的价值所在”等因素,由此可见,单独把是否善于利用“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决定“作家作品的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的高度,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B项应该是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关于韦丹的这段文字,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韦丹是唐代的著名循吏,史称他任江西观察使时,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韦丹传》原文约8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节成500余字的文段。删除的主要内容为某些职官方面的叙述,以及一些需要较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情节。经过这样处理的文段,已经没有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比较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解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即选择四个实词,分别给出解释,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的“孤”字,在古代既可指幼年丧父的人,又可指幼年丧失父母的人,而现代汉语中则指幼年丧失父母的人。阅读材料中虽无法明确看出其母是否已死,但丧父却是确定的。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B项中的“城”字,在古代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用如名词时起先是指城墙,后来又可指城市。用如动词时,主要指构筑城墙。阅读材料中的“城州”,意思正是构筑州治的城墙,因而B项的解释也是正确的。D项中的“期”字,也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用如名词时指规定的时间、期限。用如动词时,表示约定时间。从

“期”字在阅读材料中的语法位置来看,正是充任谓语的动词用法,因而这里的解释也是正确的。C项中的“济”字,在古代是一个多义项的动词,其基本意义为渡河,又可用为抽象意义的渡过难关;但在阅读材料的具体语境中,却是指孝文世时由于“法废人慢”,必须帮助法令得以重振,弥补法令不振这一不足。韦丹的意见是应当“以威”来“济法”。这里的“济”字就不应用其基本意义的“渡过”,而应当指“帮助”、“弥补”之类的意思。C项解释为“渡过难关”显然是错误的。C项为正确选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本题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句,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表现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第一句“民贫自鬻者,赎归之”,是说韦丹任容州刺史时,教民耕织,有贫苦卖身的民众,韦丹就用财物将他们赎回来,可以说是表现了他的“助民安居”。第二句“教种茶、麦,仁化大行”,是说韦丹为使民众有以为生,于是教种茶、麦,以致出现“仁化大行”的局面,这当然是他“助民安居”的具体表现。第三句“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指要免那些坐食官禄的人,没收他们的钱财,这显然是整肃吏治的严厉措施,但却不是直接“助民安居”的行为。第四句“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是说韦丹为帮助民众盖房,找来工匠教民烧制瓦器,调运木材,根据实际花费定出价格,不赚取利润。这显然更是“助民安居”的具体措施。第五句“免半赋,徐取其偿”,是指百姓自行造屋者,从官府得到木材屋瓦等建筑用的物品,可以免去他们一半的赋税,缓收他们的材瓦费用。这也正是韦丹“助民安居”的做法。第六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是全文称颂韦丹的总结性的话,并未直接表明他的“助民安居”。根据以上解说,①②④⑤四句均表现了韦丹“助民安居”的举措。试题在编制时,选择了含有②④⑤三个句子的一组,虽然没有选用第①句,但仍然符合题干的要求,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集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立四个选项来对文意

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说到韦丹上疏皇上,应由朝廷下拨出使外国的费用,而不当以下赐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的所得充作资费,说明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B项说到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的三州,认为不必单独建制,可以划归河东管辖。D项说到韦丹去世以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江西老幼思之不忘,此事得到皇上认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文意,没有分析或概括失当之处。只有C项,说到仓廪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下令一月之内如数归还。其实侵吞粮食者井非仓廪主管,据原文抄没其家时查得权吏侵占粮食的证据,下令归还也是要这些权吏归还。C项显然同原文文意不符,是错误的。C项为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10分)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参考答案】(1)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2)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复”、“官为”的“为”、“畀”三处。“复”字的词义是回来,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再单独使用,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常用词。“为”字虽然是虚词,不过也有一定的意义,这里是“替”的意思。“畀”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方言,但根据上下文语境,还是不难推断出它含有的“给”、“给予”的词义。这三处关键词语并不很难,相信考生也不会十分陌生。第(2)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验”、“告”、“治状”三处,前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常用词,分别表示“查验”、“告发”的意义,这在中学课本中也不难见到。第三处“治状”是一个词组,“治”指治理,“状”指情况,组合后表示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需要说明的是,评分参考中强调译出大意即可以给规定的分数,这里也含有适当降低难度的意味;换言之,即使不能做到字字落实而能译出大意,也会给予一定的分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

试题选用了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为鉴赏材料。刘一止(1078~1161)字行简,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宜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吏、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为官方正,据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称,“一止居琐闼百余日,忤秦桧罢去,闲居十余年。”博学多才,著有《苕溪集》。“小斋即事”一诗从一般文人小斋中常备的琴棋说起,但“即事”并非写文人的琴棋生活,而是托物言志,借琴棋来写志抒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

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这道题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全诗主旨而作的一个铺垫。“怜琴”一般人都是喜爱琴的音声,“爱棋”一般人都是喜欢爱用它来娱乐、角逐,但作者却不,他在第一联中明确表示,他“怜琴”是因为它的“弦直”,他“爱棋”是爱它的“局方”,即爱棋盘的方正。第二联两句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较得失”一句是承“爱棋”句而说,因为“爱棋”是爱棋的方,所以没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记宫商”一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由于“怜琴”爱的是“弦直”,在不音声,故怎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徼羽五音呢?正是有了这第二联的两句,更突出了第一联中“为弦直一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上一题的铺垫,使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有了个了解,再加上注①刘一止简介提供的一些背景材料,更是启发考生,作者表面写的是琴棋,实际上是在托物言志。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从诗的第三联可看出,作者虽说“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但显然这只是反语,“世愈疏”决不是因作者的年老,而完全是由于作者的方直之品不变;“万事妨”也并非是由于作者的“拙”,也还是因为他不圆通,有棱角。这样,作者正直之品不变,其结果就只能落得个小斋独处,无法去系国家的“兴亡”了。在三、四两联中,作者实际抒发的是这样的情怀: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不公的讥讽。

三名篇名句默写

根据《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海南、宁夏的说明,这次名篇名句默写只考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代优秀诗文诵读篇目64篇,其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14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推荐的50篇。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

(2)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3)俄顷风定云墨色,。,骄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老夫聊发少年狂,,右擎苍。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参考答案】(1)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2)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3)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4)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解析】本题中《庄子·逍遥游》和李白《蜀道难》两段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诵读篇目;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屑段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诵读篇目。

乙选考题

《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规定选考内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实用类包括了新闻、传记、报告、科学小品等文体。为什么要用这两类文体进行对选呢?因为这两类文体在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因为这两类文体体现着高中学生不同个性倾向的发展需要。

由于今年是新课程实施以后的第一次高考,根据海南、宁夏两省区的2007年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小说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传记阅读。小说、传记比较能代表这两大类文体,用长篇节选也有推动中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名著的意思。

选考题采用题组选考的方法,两个阅读材料各命一组题,两组题在题量、题型、赋分、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题组等值。今年的小说、传记两个文本阅读大题都命制同类同分同难度的四道小题,即一道选择题(5分)、两道简答题(各6分)、一道探究题(8分)。考生从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这种采用两类文体题组等值选考的方法,比单题等值选考的方法要好得多,它对命题来说更有操作性,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来说更有鼓励性,对高中选修课的开设来说更有引导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文本取材于《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节选了其中的一段情节,并加上了标题“林冲见差拨”。小说名著《水浒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给学生的课外读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水浒传》里的一些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少教材更是直接选取了《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情节,所以,虽然是长篇节选,且小说语言与现代汉语有一点距离,但绝大部分考生应该能读懂文本。这是以此作为命题材料的前提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参考答案】B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所列A、B、C、D、E五个选项,都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要求选出分析和概括得不正确的两项,属多项选择题。

本题A项是对小说内容的简要概括。“林冲见差拨”这一节选部分,正是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文中对相关要素的交待也很清楚;作者在对这一段情节的描写中,正是将笔墨集中在林冲与差拨见面的具体描写上,这一描写,细致人微,绘声绘色。所以,A 项的概括是正确的。B项“被高太尉陷害”的信息来自第四段,“得到了‘一般罪人’的同情和关照”的信息来自第一段,“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的信息来自第二段,这一选项将这几个信息点以因果关系连缀起来,显然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般罪人”向林冲介绍牢营情况,并不能表现出其对林冲的同情和关照,作者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而“遭到差拔的辱骂和恐吓”是因为林冲没有及时送上银两,这些与林冲遭高太尉陷害都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所以,B项的分析是错误的。C项是对小说第二段相关情节的分析。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作者在第一段就已作了巧妙的铺垫,而从后文看,差拨的贪婪本性更是表露无遗。所以,该项将林冲只是唱喏和没有及早拿出柴大官人的书信当作差拨破口大骂的原因,显然是错误的。D项是对小说的人物和主题作简要分析和概括。文中通过“一般罪人”对管营、差拨“诈人钱物”的介绍,通过差拨对林冲前后不同态度的刻画,通过对管营、差拨相互勾结的描写,通过对管营与牌头在厅前的一唱一和的描写,真实地表现出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事实,也形象地表现出牢营的黑暗现实。所以,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E项也是对小说主题层面的简要分析。“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是借林冲之口说出,真实地表达出身陷困境的林冲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借这一句话更是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所以,E项的分析也是正确的。

因此,本题的选项应为B、C。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一般罪人”来“看觑他”,介绍了管营、差按“诈人钱物”的情况,并告诉了他应对的方法。作者设计这一情节,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情节设计起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小说塑造人物,必须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可以快捷而巧妙地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第二,情节的设计贵在前呼后应,贵在显出波澜。通过犯人对牢营情况的介绍,作者巧妙铺垫,制造悬念,让读者产生阅读预期,当后文再作具体描写时,情节就会产生一些波澜,富有戏剧效果。

当然,这—情节设置对人物的刻画也能起有积极的作用。不过,如能从“交代环境”和“巧设铺垫”两个层面回答,就能把握此题的关键。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答“讽刺的方法”也可给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解析】在小说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差拨是一个主要人物,能回答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把握住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说第一段通过“一般罪人”的介绍,读者就先行了解了差拨“诈人钱物”的个性。第二段差拨一上场,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一顿臭骂,其不可一世、仗势欺人的嘴脸暴露无遗。待林冲献上五两银子,他竟无耻地问:“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其诈人钱物的本性可见一斑。等林冲又取出十两银子托他送给管营后,差拨立马改变了态度,对林冲又是夸奖,又是许诺,其势利小人的面目表现得极为充分。

将差拨的这些性格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就可以获得第一问的答案。

小说在描写差拨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鲜明而富有表现力。不见林冲拿钱出来,差拨满脸淫威,对林冲又是辱骂又是恐吓,“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威胁说:“教你粉身碎骨。”得到林冲的银两后,立刻满脸堆笑,夸林冲是好男子,“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并为其出谋划策,安排轻松差事。作者运用漫画式笔墨,在鲜明的对比中,将差拨这一势利小人的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含有浓郁的讽刺意味。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是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亮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新增探究能力层级。本题正是对新课标新大纲的回应和落实。

小说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写得很是巧妙,很有意味,无怪金圣叹有“奇文”的评点,并指出“亦实是林冲身份”。此处的“身份”或许是指其实在的身份,实际上更是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身份性格往往决定了他的言行举止。优秀作家都善于以人物的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的身份性格。金圣叹从这一描写林冲动作表情的句子中感受到了这一点,并评点了出来。

在阅读中,每个人往往都各有自己的关注点,各有自己的感悟,当然。对于一些精彩的地方,不同的读者往往又都能产生共鸣。金圣叹“亦实是林冲身份”的评点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同时,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个性化的阅读提供了空间,也为,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空间。有了共同的认识还有不一样的理解,这是本探究题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其中表现出的林冲的性格和心理就更多了。林冲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林冲极为复杂的身份和性格心理使然。但由于是第一次考查探究能力,命题人只要求考生探究其一种身份即可,评分标准也作出相应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如果只是探究林冲某一种身份,本题将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如: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听“一般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

如:作为配军的林冲,投入牢营后不得不遵守牢营的规矩,加上其行事一贯谨慎小心,生性有些软弱怕事,遇事总想患事宁人,所以,冷静对待差撞的辱骂,等其发作过了,再陪笑献上银两,正是林冲谨慎小心性格的必然反映。

如: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虽人牢营,还有一帮上流社会的朋友关照,林冲对日后的前程还是抱有幻想,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遇事还是能忍则忍,面对差拨的淫威,他始终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此处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如:林冲神是禁军教头,在意官场的等级,现为配军身份,也很在意自己的颜面,所以在“一般罪人”面前,他任由差拨辱骂,等到众人散了,差拨也发作过了,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献上,这正见出其顾及颜面的心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材料选自张香还的《叶圣陶和他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九章,标题是命题时加的。叶圣陶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家。他的许多作品如《古代英雄的石像》《苏州园林》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考生应该比较熟悉。文中出现的另一位著名作家朱自清也以其《荷塘月色》而为考生所熟悉。根据命题需要对原文做了比较大的删节,井对全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突出叶圣陶作为教育家和编辑家的事迹,而对他的文学活动,只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信息来侧面反映,虚实结合,以使考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其贡献与风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背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有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知道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知道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参考答案】A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领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这篇传记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概括。A项说“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说“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

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文又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选择他指导儿女们写作的事迹作为考点,既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待儿女们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教学思想,考查内容考生应该会觉得热悉、亲切。此题要求“结合原文概括回答”,也就是说,作答时必须根据原文的有关内容来回答。具体地说,回答第一问,就要说出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四个特点: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沦。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

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回答第二问,就要答出他对儿女们的作文时,是从“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这两个方面进行评议的需要指出的是,考生作答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18.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赛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于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①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极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作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精神,把原高考语文分开两处的语知题和语用题合并在一起,取名“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一块儿组成第Ⅱ卷表达题。

合并后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集中考查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知题中有关字音、字形的识记题没有了,但并不意味着这方面的知识以后都不考,2007年的字形在作文题里提出要求。这里考查成语使用、辨析语病、衔接连贯、修辞方法和压缩概括。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短跑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B项中的成语“独出心裁”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在这一句中的使用是恰当的。其他几句中的成语使用都是不恰当的。A句的意思是打电话有时说不清楚,必须当着对方的面,一边说一边比划,“耳提面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后来形容恳切地教导。”可见,无论是原义还是引申义,都与原句的要求不符。“对号入座”比喻把有关的人或事物跟自己对比联系起来,一般用于说“自己”,不用于说“别人”,C句将这个成语用于第三人称上,不妥。D句的意思是丛飞对

该来看望他的人不来看望他这件事并不计较,而“虚怀若谷”是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各种意见,与原句意思不符。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正确选项是A项,这一句没有结构性语病,而B句、C句和D句都存在语句的结构性错误,只不过其中的病句小类有所不同。B句的毛病属”语序不当”,受“临场”的限制,“无数次”不能放在“竞技”的前面,这一句可说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无数次临扬竞拄才能练就出来”;C句的毛病属“结构混乱”,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实际上是“他们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和“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两个说法纠缠在一起,修改这个句子可以任取一种说法;D句的毛病是“搭配不当”,汉语中有的动词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提高”不与“意识”搭配,动词“夷”一般应该与表示高于地面的建筑物或丘陵等类名词搭配,不与表示低于地面的“深坑”类名词搭配,这一句可换一个动词,说成“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填成平地而建成的”。

21.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他以极度残缺之身,取得及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参考答案】④①③②

【命题立意】奉题考查衔接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正确排序是“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思维却邀游于广袤的太空,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第②项受语义的限制不宜直接与前文衔接,第①③④项似乎都能与前文衔接,但①的“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和③的“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与前文衔接后都会使第④项落空,所以,实际上只有第④项“思维却邀游于广裴的太空”接在“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的后面最恰当,这两句中身体禁锢在轮椅与思维邀游于太空构成对比,用“却”进行连挂,语义转折协调。剩下的三项应该构成一个语义较完整的复合句,以与前面的“霍金”句和后面的“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句构成叙述角度不同的平行句:根据这种框架,①②③项中只有第①项有主语,是行为句,第③项是行为的结果句,第②项是结果所带来的反响效果,所以这三项的语序以①③②的排列方式为宜。整个语段只要能确定第④项的位置,其他三项

是不难的。

22.仿照文中开头一句话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都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并与开头的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使文段语意完整。(6分)

没有大海的粗狂豪放,可以有小溪的轻盈从容;,;,

。生活向每一个人敞开胸怀,我们总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色彩,自己的价值。

【参考答案】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修辞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学会辨识,更要学会运用;不仅要会运用一种方法来表达,也要会运用多种方法来表达,本题考查的正是后者。从题干上看,题目要求有两点:首先是仿照“开头一句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写两句话;其次是所写的这两句话要与“开头一句话”构成排比句式。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写好两个比拟句。这两个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两个分句构成的,而前后两个分句所比拟的事物要体现出各自的特征,还要具有一定的对应意味。如“开头一句话”,前一个分句的“大海”与后一个分句“小溪”之间是对应的,而“粗扩豪放”与“轻盈从容”不仅体现了大海和小溪各自的特征,也具有一定对应的意味。在拟写两个句子的时候,还要顾及文段最后一句话,这是点睛之笔,决定着文段的主旨。

23.阳光社区准备推荐董劲松为市级“十大公德人物”候选人,拟写了下面的推荐材料。请在横线处用赞扬的语言概括董劲松的事迹,将这则推荐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个字。(5分)

董劲松,男,阳光社区保洁员。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困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董劲松同志

。因此我们认为,“十大公德人物”这一称号,他应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答案】做好本职工作、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能力层圾为E级。

【试题解析】本题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考查点很“实用”。这段推荐材料,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董劲松的事迹:①“由于他的辛勤工作,我社区连续5年获得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的称号。”②“他主动帮助居民解决遇到的固难,长年义务照料3位孤寡老人。”③“他还担任业余治安巡逻员,多次勇敢地与歹徒搏斗,5次负伤,为保护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因此,可以用“做好本职工作”、“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等三个方面的意思加以概括。准确、鲜明,是语言表达的重要能力,也是高中新课改考试大纲第一次提出来的语言表达要求。本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却具有一定的启示童义。

六、写作

写作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作为一种作文题型,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更需要开启学生的发现能力、认知能力,更能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的机会和权力。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都视为符合题意。放宽的目的,是想使新材料作文有更多的写作角度,有更多样的写作个性。这一切都是为了使新课改的高考作文,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探究性,这是与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的。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法国化学博士别捏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

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一天,他偶然看见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捏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根据“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评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作文题的材料是20世纪初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发明创造裂而不碎的汽车挡风玻璃的故事。这个科技创新的故事很有意义,它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知道汽车挡风玻璃,但不一定知道挡风玻璃是这样发明的。这个发明看似偶然小事,实际上包含许多走向创造的必然因素。发觉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这是观察仔细;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这是好奇心浓厚;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这是勤于积累;偶然看见报道就想到那个烧瓶,这是关注社会需求,善于联想;经过化验,发现硝酸纤维素溶液而用于汽车挡风玻璃,这是执著追求,抓住机遇,善于发现,等等。科技创新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这些具体细节及其含意也可以成为写作的角度。材料最后引述两段方向相反的评论,也是为了启发发散思维,为了开发更多角度。可以选择的角度多了,作文的构思就会多样化一些,也就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全国高考语文课标卷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在原全国高考语文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上作了一些修改。主要的改动,一是审题标准中不分“切合题意”和“符合题意”,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并且说明符合题意以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为准,可以不引用原材料的文字。二是内容项加入“思想健康”、“思想基本健康”、“思想不健康”的条目。事实上,在评卷时思想观点都列入评分考虑的,这里只是恢复在评分表上的文字表述而已。三是把“每3个错别字扣1分”改为“每1个错别字扣1分”,语言文字运用题原本有一道辨别错别字题,现在把它移到作文题来合并考查,从考识记能力层级上升到考表达应用能力层级,加大了错别字的考查力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用字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语文月刊》(2007年7-8期)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全国卷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I卷)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模拟一附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②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③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④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⑤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⑥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是否能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

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高考全国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

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高考语文全国卷3真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

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学科#网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

208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 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 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①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 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 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 ) 暄哗 B. 幢(zhuàng )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独处(chǔ)悄声(qiǎo)交恶(è)平平仄仄(zè) B.夹板(jiā)着想(zháo)陪衬(chèn)虚与委蛇(yí) C.炽热(zhì)吱声(zī)占卜(zhān)终南捷径(jìng) D.压轴(zhòu)款识(zhì)蜷缩(quán)嗤之以鼻(ch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致蜕变大放厥词惩前毙后 B.给力独到责无旁贷浑浑噩噩 C.遨翔肄业各行其是骇人听闻 D.脉搏切蹉沧海一粟浅尝辄止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自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多中国人生活_______,但缺少信仰,社会核心价值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也成为损害我们身心健康、扼杀我们思考力的______。 (3)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说,白人的自由和黑人的自由是_____的,所以也要信任一部分白人。 A.优裕要素休戚相关 B.充裕要素息息相关 C.优裕因素息息相关 D.充裕因素休戚相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官方希望日方就日本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漏报640千克钚一事作出解释,同时希望日方早日解决核材料供需失衡问题。 B.近日,市中区纪委监察局进一步明确了信访监督职能,采取了信访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了纪检信访监督作用。 C.为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江市各校“三抓三促”活动,狠抓勤俭节约教育。 D.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存在任何争议。中国最早开发经营、最早发现、最早管辖西沙群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如果我们放宽视线,平心对待历史,而不仅仅以最近三四百年 的成效作为评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 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在1980年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 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 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 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即以一个“善”字来说,其内涵固不 乏一些超时空的准则,具体表现却不免流动迁移,不但不同社群各 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取舍各异。因此,面对 “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 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

2020全国高考语文模拟真题试卷及答案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 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一文化交流。唐代墓金舞马街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捶探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软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工艺技巧日趋精湛,作品更加注重装饰性,强调复杂的手工技法,艺术风格越来越华丽繁复。

加之金属属于贵重材质,特别是黄金和白银是古代稀有的材料,用金银等加工制成的金属艺术品,更是华美珍贵的质料与精致繁复的技艺的结晶,具有市场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科技的飞速进步、机械化大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类金属制品进入寻常百姓家,通信的发达和国际交往的频繁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流碰撞,追求简洁‘几何化的现代审美风格逐渐风靡。而对于传统手工艺价值的反思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随之兴起,当代金属L术在手工艺与机械工艺的碰撞之下应运而生。‘ 当代金属艺术一方.面重视体现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对非完美 的宽容、对过程的展示和对感性的释放;另一方面不断汲取机械工艺的优长,将新材料、新技术引入金属艺术创作,使金属艺术创作的材质从传统拓展到各类合金乃至综合材料,金属艺术工艺从传统发展到先进机械工艺乃至3D打印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当代金属艺术上承民族传统工艺的精神,下启独立审美表达、先进工艺技术与国际融合创新的木来。 (节选自王晓听《熔古铸今话金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于是一鼎象征九州就成为夏王统治天下的标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

高考语文真题全国卷I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I适用地区:福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山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

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展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高考语文名著试题精选

高考语文名著试题精选

————————————————————————————————作者:————————————————————————————————日期:

高考语文名著练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高三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表新死,曹操率军五十万南征荆州,刘表次子刘琮袭职,降了曹操。曹操攻刘备,刘备不愿诱杀刘琮以夺取荆州,弃新野而移兵樊城。后又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刘备嫌速度太慢,怕被活捉,欲弃民先行,被部下劝阻。(《三国演义》) B.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正与琴热恋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遭到训斥后,在觉慧的帮助下出走逃婚。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只好答应取消婚约。(《家》) C.赵伯韬想吞并吴荪甫的企业,于是广布流言,说吴荪甫组建的银行将不按时付息,鼓动股民将存款提出来。吴荪甫当机立断,贴出告示,告知股民,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没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只此一招,就扑灭了赵伯韬的流言。(《子夜》) D.乞丐王克劳班听说圣母院避难权将要结束,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大难临头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死守教堂,他从楼顶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不料砸死了克劳班。卡西莫多明白真相后,痛不欲生。(《巴黎圣母院》) E.在押赴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西蒙松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为人也很正直。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于是接受了西蒙松的爱。(《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话说林黛玉与宝玉角口后,也自后悔,但又无去就他之理,因此日夜闷闷,如有所失。紫鹃度其意,乃劝道:“若论前旧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别人不知宝玉那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的。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黛玉啐道: “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么浮躁了?”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 . 宝、黛二人因何角口?如何收场?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回答问题。 我在生活中看到的只是鲜花:这种幸福却不能长久。……我必须适应我目前的处境,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实惠地盘算着过日子。……我可以坦诚相告,我在这里,在索漠,在我伯父家里,遇到一位堂姐,她的仪态、面貌、思想和心地,你都会喜欢的,…… 看了查理的信后,欧也妮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7.AD(A刘备并没有嫌速度慢而弃民先行,而是不忍心丢下百姓,和老百姓一道逃亡:D克劳班并不是被卡西莫多砸死的,而是在混战中被人杀死) 8.(1)宝玉得知黛玉中暑,过来探问。结果两人一言不合,勾起前一天张道士给宝玉提亲一事,宝玉心中本来就不自在,黛玉原本多心,两人大吵。宝玉一怒之下砸玉,黛玉将自己送给宝玉穿玉的穗子剪了。此事惊动了贾母,贾母将袭人、紫鹃教训一顿后,带着宝玉离开了,方才平服。 (2)看了查理的信,欧也妮欢喜得心都要跳出来了,觉得到处都充满了爱意。她暗暗发誓,要忠实于他,永远爱他。第二天,她将自己多年的积蓄交给了查理。可是欧也妮没有想到的是,查理远赴印度后,她的爱却只是换来一厢情愿的等待。 福州八中2014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检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巾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代社会陆续出如现了诸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绖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祝广大考生在 2012 年 高考 中取得好的成绩, 全面的了解 2012 年高考的相关重点, 请广大考生随时关注考吧 网,我们将会在后期 2012 年的高考考试中为大家搜集更多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以及大量的免费试题信息,希 望对大家都所帮助。 、单选题(单选( 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D 】 A . 青荇( xìng ) 佝偻( g ōu ) 罗绮( q?) 义愤填膺( y īng ) B . 会稽( ku àij ī) 携手( xi é) 遏制( è) 豁然开朗( hu ò) C . 发酵( jiào ) 阙秦( ju é) 倾圮( p? ) 朝服衣冠( zh āo ) D . 踟蹰( ch í) 繁芜( wú) 诅咒( zǔ) 约车百乘( ch éng ) 答案解析】 :( ch éng - sh èng )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C 】 A . 诽谤 肤浅 骇人听闻 永葆生机 B . 祈祷 签署 无济于事 卓有成效 C . 漫溯 簇新 砥砺品格 委屈求全 D . 昳丽 疾疹 没死以闻 膏腴之地 答案解析】 :(委屈求全-委曲求全) 3、 下列句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我国气象专家在说到暖冬定义时提到,目前我国尚未 ____________ 明显偏高 ”只是一个 __________ 的标准,而究竟高出多少,还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 ②尽管各地的 “豆腐渣”工程情况各异,但其共性都是有关责任人的腐败使然, ____________ 人们又叫 “豆腐渣 工程为“腐败”工程,根治 “豆腐渣”工程, ___________ 要严格质量管理, A .①制定 定量 ②因此 既 /又 B .①制订 定性 ②所以 C .①制定 定性 ②因此 不仅 /还 D .①制订 定量 ②所以 既/又 【答案解析】(① “制订 ”是创制拟定的意思, 而“制定”则是定出法规、 计划等,依据文意应选 “制定 ”。“定性” 是指对犯有错误或罪行的人确定其问题的性质或测定物质包含哪些成分及性质; “定量 ”则是测定物质所含 成分的数量,据文意应选 “定量 ”。② “因此”是因为这个,表解说原因, “所以”是直接表结果,且最好与 “因 为”呼应。故选 “因此 ”。“不仅 ?? 还”表递进,“既?? 又”表并列,本句表意重心在后半句, 故用“不仅 /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B 】 A .基于以往对才子类人物的认识,我想,他应该是一个放诞不羁的人吧?可是在看来 他的文章之后,我改变了对他的认识。 B .企业的 “老总 ”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 的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C .物流业的前景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无论目前多成功的企业,其实都还是在摸着 石头过河,大家心里都没底。 D .这位年轻的钢琴家演奏出的曲子优美动听,如高山流水,听众都赞叹不已。 【答案解析】:(“捉刀人”意为代别人作文章,这里用来指代 “策划者 ”不当)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 .伦敦作为第 30 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 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B .从三月十四日到三月十九日,不法分子蛊惑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甘南州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 致使当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 2.3 亿元人民币。 C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 14 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会挂钩,无助于达尔富尔 问题,也有违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D .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建议,高校招生应引入多元标准,不但要看高中生的高考成绩, 还暖冬的明确标准。定义中 “比多年平均值 要在反腐败上下功 夫。 /

(完整版)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秘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1.(3分)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只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B.付与C.不管D.独一无二 2.(3分)B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3.(2分)B

2021届全国百所名校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语文试题

2021届全国百所名校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形象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作为具有感召力的符号载体,它富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力与持久的文化生命力。翻检近年来文学中的英雄叙事时,我们会不无遗憾地发现,曾经闪耀着精神光彩的“高大上”的英雄逐渐走向人性泛化的“庸常”英雄,真正具有时代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英雄形象仍属凤毛麟角。因而,及时准确、生动、鲜活地塑造出能够反映新时代本质内涵、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英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一方面,信息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良莠不齐甚至颠倒黑白的信息考验着受众理性思辨的能力,提高了接近真相的难度,造成了少数人对英雄人物的质疑、戏谑、调侃、否定甚至污蔑。对英雄的认知和态度问题从来都是关乎社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的重大问题。否认英雄,就意味着否认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和平与安定来自牺牲和奉献,也意味着难以协调立场、形成共识、统一思想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新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又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被受众集体记忆的英雄形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