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可在网上看!直接搜索《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即可,内容和我们讲话时的差不多。谢谢。

时间:2011年1月22日

主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六十九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说起中国文化我想我们要记住有一个近代文化大师,他叫做辜鸿铭,是一个很怪的老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结婚在东洋,干活在北洋。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美国人博大纯朴,但是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是不博大;德国人博大又深沉,但是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文化那么深沉,也没有美国文化博大,也没有英国文化纯朴,但是它比这三个民族都灵敏;只有中国文化四者兼备,既博大深沉,又纯朴灵敏。这是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很欣赏这个怪老子的讲法。今天唐博士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他在对比的过程中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含蓄的内敛的阴柔文化,他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是一个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重视家、国和整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同时他是一个重视经验和直觉的悟性文化。

由于有了中国文化这样的一些特点,所以就形成了中国式的这种管理智慧,管理智慧里面唐博士给了我们6个特点,第一叫“和而不同”;第二叫做“以人为本”;第三叫做“道德齐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第四个是基本路径,叫做“中庸之道”;《三字经》里面讲中不偏,庸不易;第五就是因变制胜;第六是“无为而治”,这是中国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今天唐博士演讲的主要内容。

唐博士是70后的,在我们这个论坛上算是比较少的,他是湖南双峰人,曾国藩的老乡,双峰出了很多人物,网上是这样来描写他的,“这个家伙履历比较长,听他自己说自己以前是中专毕业教小学,后来又考本,考研,读研究生,又考博,读博士生,厉害”。他有两个大的特点,除了高中没有上过,什么学都上过,小学、中学、中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上过。第二他什么课都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培训、MBA之类的都教过。所以,他讲课的特点是见多识广,干练洒脱,声音宏亮,用词精当,很善于把深奥的东西讲浅,也很善于把浅的东西讲深奥,因为他会把股票什么统统搬到课堂上来。所以他会在轻松、幽默、生动活泼之中,让你忘记那些无风的夏天,或者多雪的冬天。有请唐博士!

唐少莲: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乃是基于对两个问题的追问:第一是作为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基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受中华文化哺育和浸染的我们又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人的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第二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管理智慧亦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一度对西方管理理论趋之若鹜的中国人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其实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管理思想资源。那么,我们应该

如何实现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转化,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管理思想体系呢?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二是中国式管理智慧如何可能。

一、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几个不同国家的人同在咖啡馆喝咖啡,却发现杯子里有一只苍蝇。首先发现苍蝇的是一个英国人。他很惊讶,当然也很生气。但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觉得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发作,就把钱掏出来压在咖啡杯下,生气但一声不吭地走了。第二个发现的是日本人,日本人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啪”地把咖啡杯砸得山响,“八格呀噜”地一顿狂吼,把服务员一顿臭骂。第三个是个美国人,他发现了那只可怜的苍蝇,微笑着把服务员小姐叫过来说:“亲爱的小姐,在我们美国喝咖啡不是这样的。在美国喝咖啡,边上会有一小罐牛奶、一小碟方糖,外加一小碟苍蝇。当然,糖和苍蝇是由顾客自己决定放不放的,他想放多少就放多少。”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向朋友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是一个中国人在喝咖啡时发现了苍蝇,他会怎么样?

答案或许会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论你的回答是什么,你所认定并确信的那个答案一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基本特质。

那么,在一种文化比较的视野中,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不一样的特质呢?

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化

关于中国文化阴柔或是阳刚的特质,相信有朋友会援引《周易?乾卦》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或是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刚强不屈的阳刚之气。此固然不错,因为中国文化本就是刚柔相济的文化。但今天我所讲的中国文化特质是在一个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相较于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更具有含蓄内敛的阴柔特质。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首先就表现在中国人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有个故事:相传纪晓岚刚进翰林院时并不引人注意,连太监总管都不认识他。某次,太监总管见他身穿蟒袍,手拿折扇,觉得有点意思,便出了一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上联不算太俗,嵌有春夏秋冬四季。纪晓岚也觉得蛮有意思,刚好老太监说的是南方口音,便脱口而出: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对句不仅道出了东西南北,还巧妙地调笑了老太监的那个“东西”早就被阉割了。众所周知,“东西”是个万能词汇,但却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含蓄地表达特定的对象。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和意境都是一种美,它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艺术态度和生活自觉。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含蓄与意境的追寻可谓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过去把“上厕所”叫做出恭、登东,现在一般也说成方便、解手;男女之事,西方人说“make love”,我们则叫“巫山云雨”,更给人增添如梦似幻和神奇瑰丽的遐想。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一直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饺子”文化,把好东西包在里面,需要细细品味;西方文化则是“匹萨饼”文化,把漂亮东西都摆在外面,更加一目了然。

中国文化的阴柔特质还表现在中国人的谦虚和内敛。“鄙人”、“在下”、“贱内”、“拙荆”、“犬子”、“斧正”、“哪里哪里”等自谦用语比比皆是。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习惯于贬低自己,把成绩和功劳归功于上级和同事;而外国人则更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优势。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中国人在竞选或是竞聘某一岗位时,往往要谦虚地说: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同

志们的无私帮助下,我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这些话在乐于表现自己的西方人那里就愣是闹不明白了:既然你只是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而且这成绩还是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那大家干啥要选你呢?外国人也许永远也弄不明白:在一种对自吹自擂、飞扬跋扈等现象深恶痛绝的文化传统中,中国人要不这样表达,那他的竞聘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

或许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这种阴柔特性,中国人为人处世就十分讲究圆融变通。小时候读过一个故事,说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到一个道观去请道长预测考试的情况。道长伸出一个指头,一言不发。秀才们请教是什么意思,道长说:“天机不可泄露”。秀才没办法,只好走啦。小道长忍不住了,问:师父,您刚才那一个手指是什么意思啊?道长回答:他们三个若考上一个,那就代表一个;若考上两个,那就代表一个考不上;若考上三个,那就代表一齐考上;若三个都考不上,那就代表一齐考不上。

中国文化的确十分强调权变或是灵活变通。“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这是一种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也是一种变通;“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是一种变通;“既不犯规,也不犯傻”,这还是一种变通。

据说,一位中国人移民到了美国,因要打官司就对其律师说:我们是不是找个时间约法官出来坐一坐或者给他送点礼。律师一听,大骇,说千万不可,如果你向法官送礼,你的官司必败无疑。那人说怎么可能。律师说:你给法官送礼不正说明你理亏吗?

几天后,律师打电话给他的当事人,说:我们的官司打赢了。那人淡淡地说,我早就知道了。律师奇怪地问,怎么可能呢?我刚从法庭里出来。中国人说,我给法官送了礼。那位律师差点跳了起来,不可能吧!中国人说:的确送了礼,不过我在邮寄单上写的是对方的名字。

这个故事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人行为处事的灵活态度,这种追求圆融变通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但这个故事同样充分暴露了中国人规则意识的匮乏,以原则性为代价的灵活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心理——情感本体的文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核心部分就是“情理结构”,亦即理智与情感交融。钱穆在《孔子与论语》中也说,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因此,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史。《诗经》“击鼓”篇记载着四句千古名诗:

死生契阔(生死离合),

与子成说(我和你誓言不改)。

执子之手(让我俩手牵着手),

与子偕老(一直到老再不分离)。

上述四句诗,可谓中国人的爱情图腾。在中国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是历久弥新的主题,爱情、亲情、友情,喜爱之情与怨恨之情,兴奋之情与痛苦之情......支撑着中国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但我们这里所指的“人情”更多的是指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谚语。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人之所以不愿意背井离乡、不愿意浪迹天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愿意离开他赖以生存的熟人生活圈。“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念。在中国人的社会中,通过人情往来而编织的“网络”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图景。由此所形成的特异景象便是:在中国,最流行的学问是“关系学”。

中国当代的朦胧派诗人北岛曾写有一首涵义丰富的诗——《生活》,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这首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逼真刻画。

与中国人的重人情、讲面子相比,西方文化更强调功利和实惠。

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

在中国文化中,整体是高于一切的,常说的大局意识、大公无私等皆反映了这种整体本位的取向。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以农业文明为主。聚族而居是生存的基本形式,家族的繁衍和强大需要每一个个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因此,整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得以确立,而家族内部所存在的宗法血缘关系又使得这种价值取向更加稳固。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那里土地贫瘠,但海岸线很长,适合发展航海业和工商业,因而形成了早期的商业文明。商业文明首先要解决产权问题,确保个人的权益,这就需要“游戏规则”。于是,契约关系成为西方商业文明的基础。而随着产权的确立,个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个体意识也就相应地建立起来了。这是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一种“家”文化,血缘关系使“家”成为最基本也最牢固的整体单元。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家”的支持;一个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家”的稳定。中国社会有句流行的俗话,叫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后来有好事者又把这句话演绎成“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群争风吃醋的女人”。姑不论其是否准确,单从这两句话来分析,一个男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都是“家”:有了幸福而温暖的家,你就有了坚强的后盾;反之,你要是背弃或是抛弃“家”,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出家”。

中国人重视“家”,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比方说吃饭,咱中国人吃饭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一种亲情氛围中其乐融融,而西方人吃饭是各自为政;咱中国人父母把小孩养到18

岁以后,还要管他读大学、结婚、买房、带小孩,而西方人长到18岁,会主动脱离父母的庇护独立生活;咱中国人常常以祖孙几代同堂为荣,而西方人大多是利用节假日“常回家看看”;咱中国人顶多是“亲兄弟,明算帐”,而西方人哪怕是“亲父子”,也必须“明算帐”的。

由“家”再推而广之,中国文化必然强调“国”。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移孝作忠是中国传统治理的共同理念。“国家国家”,是先“国”后“家”的,“没有国哪有家”是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不朽宣言。遗憾的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爱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忠君”的代名词。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怪异文化景观就是,中国人虽然从来都不缺乏“爱国主义”的典型,可是在很多“君”只是暴君、“君”与“民”严重对抗的时代,一些“爱国主义”英雄却往往成为“愚忠”文化的表征,甚至成为屠戮民众的凶手。这一点,已成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此外,还不能不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文化过于强调“家”与“国”的整体利益,“人”,也就是当代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个人利益、个人自由,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被严重忽视和矮化的。记得曾有个文革期间的笑话。说是某知识分子的老婆与造反派头头私通,为达到长期苟合的目的,造反派头头指使自己的姘头(即知识分子的老婆)在批斗会上揭发这个知识分子的种种“恶行”。于是,这个名为老婆实为他人姘头的“革命女性”在台上批斗自己的老公说:他长期瞧不起我,虐待我,把我当作他的私人财产。这时,台下一个心明眼亮的群众跳上台说:对,你这个臭知识分子就该狠狠地批判。你怎么能把你老婆当作私有财产呢?你应该把她当作大家的“公有财产”才对呀……

这个故事虽然讽刺的是男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但也从侧面提醒我们,曾经有一段时期,谈恋爱、找对象是需要服从和服务于“组织”利益的,是要讲顾全大局这一“政治”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没有错,可当这“国”与“家”成为扼杀人性之工具的时候,当找老婆也需要服从“整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又该在这“国家”的光影里何去何从呢?

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阴阳两条鱼紧紧相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首尾环抱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给人以运转无穷、充满生机的动感与美感。“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曾著有《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成这么几句话来加以理解: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其哲学要义有四:一是阴阳对立,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亦即老子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二是两种对立因素相反相成,构成共一个和谐的整体,亦老子所谓的“冲气以为和”;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立的因素相互涵容;四是阴阳轮转,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动态平衡,对立的因素永恒地转化生息。

太极图可谓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从太极图不难看出,对立面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基调。古人对和谐的追求大抵有四个维度:一是身心和谐,二是人际和谐,三是群己和谐,即公私和谐,四是天人和谐。

我在这里仅就身心和谐的问题与大家作一个交流。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感觉到很累,身累但心更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老子》第五十五章有这么一段话:“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大意是:小孩子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人的生命活力来自于“精气”或“元气”,身体的最佳状态,是元气充足、阴阳平衡的状态。因此,我们有个说法叫“心平气和”。人只要能做到“心平气和”,其实就是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但现代人至少有两个常见的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多欲,即贪图美色美味,贪图功名利禄。然而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变态。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第二个毛病是气盛,即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横行霸道,唯我独尊。“气盛”摆明了阴阳失调,阴阳都失调了,身心又怎么能和谐呢?故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给我们提出了谆谆告诫:“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当然,现代社会诱惑这么多,压力这么大,利益冲突这么剧烈,人难免会有一些怨气,扰乱平和的心境。怎么办?怨气当然要发泄。怨气不能发泄,久而聚之,就像三峡大坝超警戒水位一样,不决则已,一决则必哀鸿遍野。现在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处于维稳和追求政绩的需要,采用人盯人战略,千方百计阻止群众上访;更有甚者,派警察、派强力部门进省会、进北京把上访者抓回来,然后关进精神病院,或是干脆扣上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这些做法无异于扬汤止沸,阻塞了老百姓利益诉求的正当渠道,其后果必然是整个社会“阴阳失调”,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泡影。

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但后世学者几乎都把“内圣外王”的思想归于儒家。的确,从先秦开始,儒家已存有圣王统一的思想,孔子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这种圣王思想的典型表征。后儒尤其是宋明理学出现之后,“内圣外王”更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命题。迄今为止,在儒家政治哲学的框架内,奠基于《大学》“八条目”之“内圣外王”的逻辑进路,儒家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亦被视为儒学政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特征,其价值内核是“忠孝治国”。在具体的理论走向上,“家国同构”走向了以宗法血缘为社会基础,以道德的形上学来统率世俗政治的仁政或德治之路。换言之,“内圣外王”的形式特征是家与国在人伦关系和组织结构上的同构性,本质特征则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属性。因此,“伦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传统伦理最核心的内容是“三纲”、“五常”、“五伦”等,以它们为基础,便可以编织出一整套维系社会稳定的“天罗地网”。

与中国“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不同,西方文化主要是一种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其主要区别可列表如下:

6、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

什么是悟性文化?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古代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曾经住过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天没下雨,他却又戴斗笠又打伞;第三个梦,是跟心仪的姨妹子赤身裸体背靠背躺在一张床上。秀才觉得这几个梦都很奇怪,第二天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长叹一声,说:“别浪费时间了,你还是回家吧”。秀才不解,追问其故。算命先生道:“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天没下雨你却戴斗笠、打雨伞,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跟姨妹子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这不是没戏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想起前两次落榜,更加觉得算命先生说得有道理。于是他垂头丧气回到客栈准备退房。掌柜的一看,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秀才把三个梦的事说了一遍。没想到掌柜的哈哈大笑,连说好梦。秀才不解。掌柜的说:“高墙上种白菜,这不是高中吗?天没下雨,你却又戴斗笠又打伞,这说明你有备无患呀;你和姨妹子赤身裸体躺一张床上了,还背靠背干什么呢?该翻身了!”

还有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怪杰辜鸿鸣老先生。他曾把一夫多妻制当作天下至理。有一加拿大使节夫人,对辜先生为三妻四妾制辩护甚是不满,于一酒会上质问辜老先生,男女都平等,为何中国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呢?不曾想辜先生并不直接回答,却反问这位夫人家里有否茶壶。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辜老追问:那您家里的茶壶配几个茶杯呢?

从这两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领悟到完全不同的道理,得到完全不同的启示;对事情的解释没有标准答案,解释的方法也无需遵循严

谨的逻辑规则,更多的是一种经验式的解读;解读的结果和个人的生存境遇、人生阅历、文化立场密切相关。这,就是悟性文化。

西方思维科学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两类,现代思维科学又进一步区分为抽象思维(大体上相当于理性思维)、形象思维(大体上相当于感性思维)和悟性思维,并分别指向人类精神世界的三个不同领域——科学、艺术和人文(并非绝对)。与西方文化重视实证分析的逻辑理性思维相比,中国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目的是求知,悟性思维的目标是求道;理性思维回答世界是什么,悟性思维更多地回答世界为什么;理性思维的基础是逻辑规则,而悟性思维的基础是直觉与灵感;理性思维建构的是严谨的科学体系,悟性思维建构的则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智慧。因此,悟性是一种不同于理性的哲学思维,它奠基于经验的基础之上,并不严格遵循逻辑规则,其得出的结论具有非逻辑性、跳跃性、偶然性等特征。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恍然大悟等等,就是悟性思维最通俗的概括。悟性思维的要害在一个“悟”字,领悟、体悟、感悟、觉悟、醒悟等,通过身心的体察去心领神会“道”与智慧的奥秘。

我曾有一次在课堂上布置一个讨论题:探讨当代大学生发生在校性行为是否应当。有个女孩子当即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您的这个问题是个伪问题。我惊问其故。这个女孩子说,给您打个比方吧:好比我们已经饿了很久很久了,饿得快不行了。突然之间看到很多的美味佳肴,你却问我该不该吃,这是不是个伪问题呢?我的大脑一下子兴奋起来,紧张地思索了大约8秒钟,然后谈了三点意见。我说,第一,你饿了很久很久了,肯定很想吃。但是想吃不等于应当吃。第二,即便你想吃而且也该吃,但有几个问题你必须弄明白:和谁吃?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用什么样的方式吃?换言之,能否胡吃海喝,狼吞虎咽?会不会噎着?等等,你务必考虑清楚。第三,最关键的因素是,你吃完后能够买单吗?

二、问策: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如何可能?

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之后,我们现在就来继续追问,立足于这种文化而生成的管理智慧有哪些最核心的内容?这些智慧在当代社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

1.“和而不同”:中国式管理的本质要求

引领21世界的管理理念是什么?我想最本质的一个应该是和谐管理。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黎红雷教授早在11年前就在《人类管理之道》一书中,把变化管理、创新管理、整体管理与和谐管理作为21世纪的新管理理念。如今,站在新千年的至高点上,当我们蓦然回首中华文化五千年的辉煌历程,就会发现,和谐管理的种子其实早在中华文明的童年期就被播下,并结出累累硕果。那么,我们应如何实施和谐管理呢?关键是要做到“和而不同”。

现在有些领导一谈和谐管理,就简单地以为是“你好我好,感情重要;相见拉手,张嘴就笑;一团和气,争论丢掉;上上下下,一个腔调”。其实,这正是传统和谐观所否定的。和谐并非一个鼻孔出气,也并非一个声音说话,和谐乃是包含有差异甚至对立的统一,太极图中的阴鱼与阳鱼即是如此。《论语·子路》篇有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什么是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对下不排斥,不压制,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什么是同而不和?就是对上一味地奉迎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又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国语·郑语》对“和同之辩”有着深刻的阐释:“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乃是说,不同的因素互相匹配、对立、依存、转化、流变,方能构成多样性统一的变化日新的世界;若夫事物只有单调的雷同,则不但不能产生和创造新的东西,反而会使事物归于失败和毁灭。所以,只有一种声调,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就没有华丽的文采;只有一种滋味,就没有可口的美食;只有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评价(“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故君子应取“和”而去“同”。

这样,在战略决策的时候,“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各种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驳难,融合,最终形成最优化方案。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

21世纪的管理者,要培育自己“和而不同”的管理智慧,原则上要做到四点:

一是要推崇以和为贵的管理价值(“礼之用,和为贵”),

二是要遵循“以礼节和”的管理原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三是要凝聚“和则多力”的管理共识(“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四是要贯彻“仇必和解”的和谐思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班子成员间的和谐问题。许多领导班子之间常常出现矛盾与龃龉,处理不好,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会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内耗的出现呢?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首先是上级领导在班子的配备问题上,要掌握好四个要领:一是要注意才能的搭配,选准“千里马”,配好“老黄牛”;二是要注意风格的搭配,选准“爆破手”,配好“消防员”;三是要注意职权的搭配,选准“外交官”,配好“管家婆”;四是要注意梯队的搭配,选准“突击组”,配好“预备队”。

第二是在正职与副职的关系问题上,要贯彻“四不”原则。

对正职而言,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

对副职而言,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

2.“以人为本”:中国式管理的价值内核

“以人为本”是当今中国的流行语。但正如某些流行歌曲并不能给歌坛带来清新空气一样,“以人为本”的流行在很多企业和组织里也只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并没有带来管理方式的革命。

所谓“以人为本”,是与“以物为本”、“以神为本”相对立的(“以神为本”今天我们暂且不谈)。从哲学上讲,人是物的主人,物是人役使的对象。但当物的功利性价值被无限放大,人就可能异化为物的奴隶。《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是说孔家的马厩被焚。孔子退朝后,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伤亡情况。孔子并非不爱马,但听说马厩被焚烧后,急切之间只问伤到人没有。这就充分彰显出孔子的人本情怀。反过来,我们现在有些煤矿老板,一旦井下出事,不是想方设法抢救矿工的生命,反而千方百计拖延时间,瞒报事件。这就是典型的以物为本,人的价值在物的功利面前被击得粉碎。当代中国,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信奉有奶为娘的实用主义、标榜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是这种物本位文化的突出表征。实施以人为本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人与物的异化状态。

中国古代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本理念,人性、人道、人格、人伦、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等在先秦时期即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讨论。如《周易》把人作为“三才”之一,老子也把人当做“四大”之一,都充分凸显了人在整个世界中的特殊地位。《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孝经》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都是进一步彰明了人的本质地位。当今中国,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我有四句话与大家交流:

一是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荀子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二是尊重人——承认人的主体地位,确保人的基本权利(“天地之性人为贵”);

三是解放人——破除一切制度障碍,彰显人性自由光辉(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

四是发展人——创造宽松自由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孟子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要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关键要实施人本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人本管理要实现“八个转变”:一是要重新认识人,企业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

为本”的转变,不能把追求利润当做最高目的。二是要真正尊重人,实现从“人是工具”到“人是目的”的转变,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企业的根本目标。三是要科学选择人,实现从“相马”体制到“赛马”体制的转变,创造让真正的千里马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四是要合理组织人,实现从任人唯亲到任人唯当的转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五是要全面培养人,实现每一个企业员工从人员到人才的转变,把人才资源当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六是要全程激励人,实现由我们想办法留人到人自愿留下的转变,使每一个人才都能够安心工作、开心生活、忠心为企业。七是要适当约束人,实现由制度约束到价值观约束的转变,让企业的核心价值内化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八是要真诚关心人,实现由关心员工本人到也关心其家庭和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者的转变,实现真正互利共赢。

需要强调的是,但“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并不完全相同。“民本”乃是针对“官本”而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官本。中国社会当前依然有严重的官本位倾向。从一个笑话就可看出端倪:某局长上班乘电梯,突放一屁,因电梯人数众多,甚觉不雅。便对身边的科长说:你怎么放屁了?科长不解,争辩曰:我没放!局长觉得很没面子。过后该局实施竞争上岗。自然该科长落选了。他去找局长理论。局长说:你连“屁大”的事都担待不起,要你何用?这个笑话虽是虚构,不过的确是对某些官本位现象的幽默揭露。实施人本管理就要理直气壮地与这种官本位现象作斗争。

3.“导德齐礼”: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

中国式管理之路应该怎么走?《论语·为政》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训导大家,用刑罚来规范大家,大家只是但求免于刑罚而已,不会有耻辱感;如果用道德来引导大家,用礼来规范大家,大家不但会产生耻辱感,而且对管理者心悦诚服。

从这么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导之以德”,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率先垂范,用德行来引导被管理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一条腿依靠的是道德感召的力量,属于管理中的柔性手段。另一条腿是“齐之以礼”,这是要求管理者用礼、用制度来规范和管理被管理者,使之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一条腿依靠的是规范的力量,属于管理中的刚性手段。这两条腿、两种手段不可偏废,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否则管理者就会成为瘸子。

关键的问题是,管理者如何“导之以德”?又如何“齐之以礼”呢?

“导之以德”的奥妙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身作则。有人编造了一个这样的笑话:一个神父在打高尔夫球,一个修女在旁边观看。第一杆打偏了,神父骂道:“TMD,打偏了!”修女说:神父,您不能说脏话啊。又打,还是偏了,神父又骂:“TMD,又打偏了!”修女劝阻说:“神父,您怎么能说脏话呢?上帝要惩罚的。”话音刚落,电闪雷鸣,天空中一个霹雷响过,神父心想,这下完蛋了。于是闭着眼睛等死。可一阵子过去了,神父发现自己竟然没事。睁眼一看,修女给劈死了。神父嚎啕大哭:“上帝啊,刚才说脏话的人是我,您为什么把修女给劈死了呢?”这时只听到遥远的天际传来上帝苍老的声音:“TMD,我也打偏了!”

这个笑话虽然借助的是西方的人物身份,说的可是中国“修己安人”的道理。《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颜渊》篇也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孔子看来,管理者修养好自己,就可以安定好身边的士大夫(中层干部),继而安定好天下百姓(全体员工)。这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仔细领会一下先哲的教导,不难发现,中国式管理启示暗含着一个“道德自觉→道德示范→道德感染→道德辐射”这么一个内在逻辑,管理者的的人格力量会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令下属如影随形,如响应声。

“齐之以礼”的礼有丰富的内涵,大体包括礼义、礼乐、礼仪、礼俗、礼制、礼教等。礼义指礼的精神实质,在管理中发挥用价值引导人的作用;礼乐指礼的文化属性,在管理中发挥用文化培育人的作用;礼仪指礼的仪式程序,在管理中发挥用程序规范人的作用;礼俗指礼的不成文风俗,在管理中发挥用风俗熏陶人的作用;礼制指礼的刚性规定,在管理中发挥用制度约束人的作用;礼教指礼的教育功能,在管理中发挥用思想教育人的作用。所以,中国式的制度管理其实是包含有价值引导、文化培育、程序规范、风俗熏陶、制度约束和思想教育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制度控制,即便与当代西方流行的火炉法则相比较,起内涵也要丰富得多。

所谓“火炉法则”,就是把“火炉”烧得红红的,放在那里,本身并不会主动烫人,但只要有人敢于触摸,它就必烫无疑,不会顾及触摸者的身份,人人平等,谁摸烫谁,而且立即处罚,没有下不为例。它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预警性——触碰火炉会被烫伤,二是即时性——触碰火炉立即烫伤,三是肯定性——触碰火炉肯定烫伤,四是公平性——谁碰火炉都会烫伤。从这四个方面来看,用火炉来比喻制度和制度的执行,倒是十分贴切。不过我在此想借用中国式的管理智慧给火炉法则加一个特征,即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指我们的制度火炉设立的初衷并非是要烫伤人,恰恰相反,设立制度火炉的目的是要给人温暖。这就像我们交通上的红灯设置,并非是要妨碍我们的通行自由,恰恰相反,红灯的设置是要保证我们的交通自由。

那么如何制定公正合理的制度呢?我们来一个中西文化参照,看看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的分粥效应:一锅粥,七个人来分,如何确保公平合理?

方法一:指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每天都由他负责。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人,结果总是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可见,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都有机会。弊端是什么?,弊端就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能吃饱,其余6天要挨饿。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分,相信他的品质能使他做到公平。可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自己碗里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分得越来越多了。可见,道德的约束只是软约束。

方法四:选举一个三个人的分粥委员会和一个四个人的监督委员会,执行权与监督权相分离,七个人全部同意才能吃粥。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等粥分完,早就凉了!

那最好的制度设计是什么呢?还是七个人轮流分粥,不过那个分粥的人必须最后一个拿粥。

4.中庸之道: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大家并不陌生,可是对它的误解和误读却不少。迄今为止,最常见的误解有两种:一是把中庸之道当做折中主义,认为取两端之中点即是中庸之道;二是把中庸之道当做调和主义,“和稀泥”,无是无不是,无可无不可,实际上是模棱两可。可如果是这样,中庸之道就不仅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反而成为糟粕。《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是明确地把中庸之道放在至德的位置,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一般老百姓很难做到的。

朱熹解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中庸之道或中庸管理决不是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它强调的是不偏不颇的“适中”,是“无过无不及”的恒常之道,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使事情“恰倒好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思维智慧。

传说上个世纪30年代,何应钦在代理湖南省长期间,有一年清明节上岳麓山为其母扫墓,回来后以省政府的名义下发通告,要长沙各大报社第二天头版头条刊登“代省长何应钦昨上岳麓山扫其母之墓”的消息。各大报社苦不堪言,又不敢得罪省府,只能照办。可有10家报社想出一妙计。消息照登,不过标题改为“代省长何应钦昨上岳麓山扫他妈的墓”。何应钦只能自认倒霉。这10家报社既坚持了原则,又没有公开得罪省府,采用的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大抵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A而B:立足于A兼及B,以A为主,以B为辅。A而B的思维类似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举个例子,在现代管理到底是应该采用放牧式的宽松型管理模式还是牵羊式的约束型管理模式这个问题上,曾经有过不少争论。有的主张管理应该宽松自由一些,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有的主张管理应该严厉刚猛一些,严格规范员工行为。见仁见智,难有定论。《左传·昭公二十年》引孔子的话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因此得以和谐。所以,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宽厚还是严苛,有时以宽厚为主,辅以严苛;有时以严苛为主,辅以宽厚;有的行业适宜严格一些,有的行业又适宜宽松一些。一切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取舍。这就是中庸之道。

第二是A而不A’:主张A,但不能有过度的A’。如《论语》中的“威而不猛、泰而不骄,群而不党,周而不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A是适度的,但过度的A’就违背了中庸。所以我们要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丧志,勇敢而不鲁莽,谨慎而不懦弱,果断而不武断,刚强而不霸道,服从而不盲从,信任而不放任,坚持而不固执,批评而不中伤等等。举个例子,我们有的年轻人失恋了很难过,很受伤,这都可以理解。但你若是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跳楼自杀,那就违背了中庸。我常常和年轻的朋友们说,你可以难过,可以伤心,但不可以瞧不起自己,更不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如果非得要有个人自杀,那你叫那个抛弃你的人去自杀。为什么呢?因为他(她)的损失更大。你损失的只是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她)损失的是一个依然深深地爱着他(她)的人。更何况天涯何处无芳草呢?

第三是不A不B:不走A与B两个极端。《尚书·洪范》中的“无偏无陂”、“无偏无党”,《论语》中的“无适无莫”等皆此例。今天讲不卑不亢、不温不火、不慌不忙、不骄不躁;既不纵欲,也不禁欲;既不激进,也不保守;既不专横,也不懦弱;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既不好高骛远,也不鼠目寸光;既不盲从权威,也不迷信权威;既不闭关自守,也不崇洋媚外;既不教条主义,也不经验主义……这些都符合中庸的智慧。

传说某次乾隆皇帝故意去刁难纪晓岚,问他什么是忠孝。纪晓岚不知是陷阱,老老实实地回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忠;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这是孝。乾隆说:纪爱卿,你平时都自诩为忠臣,那朕今天叫你去死,让你做一回真正的忠臣吧。这下可麻烦大了。怎么办?要么去死做忠臣,要么犯下欺君之罪。这显然是两个极端,非解决问题之道。纪晓岚二话不说,马上跑出皇宫来到护城河边溜达了一圈,然后竟然优哉游哉地回来了。乾隆怒斥道:纪晓岚,朕不是叫你去尽忠吗?怎么又回来了?纪晓岚答曰:陛下,臣刚才本想在护城河边跳河尽忠的。可我刚要跳河的时候碰上屈原了。他指着我的鼻子大骂:纪晓岚你这个孬种,我当年投河自尽是因为碰上了楚怀王这个昏君,今天你的天子这么圣明,为何也要投河自尽啊?臣一想,对啊。今天陛下这么圣明,我干嘛要投河自尽呢?所以特地折回来问问陛下,您是圣君还是昏君啊?这下,反而是乾隆陷入两难了。纪晓岚运用的就是中庸的智慧。

第四是亦A亦B,A与B同等重要,不拘泥于任何一方。记得早年曾流行一个这样的难题:说是年轻男女谈恋爱,女孩问男孩,要是我与你妈同时落水,你只能救一人,那你先救谁?这是一个假设性的二难命题,显然女友和妈妈都不能得罪,他们同等重要。怎么办呢?聪明的人就会回答:我会先救我妈。不过我最心爱的人死了,我一个人独活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会马上殉情自杀来黄泉路上与你相伴。这个答案之所以被称为标准答案,在于A与B两方面都兼顾到,不拘泥于任何一方。《礼记·杂记》讲的“一张一弛”,我们今天讲的能文能武、亦庄亦谐、德才兼备、刚柔相济、奇正相生、恩威并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制度管理,也要文化管理;既要有当下的考虑,也要有长远的打算;既要有明确的战略,也要有正确的战术;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等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中庸之道。

5.因变制胜:中国式管理的竞争谋略

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中国式管理十分强调因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灵活机动的竞争谋略。在《孙子兵法》给我们提供了奇与正、虚与实、真与假、迂与直等方面的智慧。

1)奇与正

《孙子兵法·势篇》说:统帅三军之众,遭到敌军进攻而从不溃败的,是因为善用奇正之道。又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大意是:但凡战斗,以常规兵法来交战,以奇谋诡计而制胜。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在孙子那里,所谓奇正,是指作战的特殊谋略与一般战法。就兵力部署而言,以正面受敌为正,以机动突击为奇;就作战方式而言,以正面进攻为正,以侧面包抄偷袭为奇;以实力围歼为正,以诱骗欺诈为奇等。“奇正”智慧的关键在于出“奇”,在于新颖的创意。

西汉宣帝时,颍川郡有两兄弟的妻子同时生产,弟妹生了胖小子,而嫂子的小孩流产了。于是嫂子心生嫉妒,把弟妹的男孩偷偷抱走。为此打了三年官司,官府却没办法断案。有一年一个叫黄霸的人转任颍川太守,又接到了弟妹的状子。于是第二天就开始升堂。他叫差役把小孩抱到中间,离两个女人各十步远。然后对她们说:这个官司你们打了三年了,我也没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样吧,我发口令,你们一起去抢,谁夺到小孩就归谁。接着黄霸一声令下,两个女人急忙扑了过去。嫂子用尽力气拉扯,弄得小孩哇哇大哭;而那个弟妹怕拉伤亲生骨肉,只得放手。当嫂子得意洋洋地要抱小孩离去时,只听到黄霸一声大喝:天底下哪有你这样不顾小孩死活的母亲,还不从实快快招来!兄嫂无奈,只得认罪。

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奇的实质就是创新。领导者善于运用创新战略,运用灵活战术,用奇兵,布奇阵,出奇谋,自然无往而不胜。撒利尔啤酒的营销人员,有一次利用比例时首都布鲁塞尔的雕像“撒尿的小男孩”朱利安,把啤酒“尿出来”的创意,可算是经典之作。

2)虚与实

商场如战场,虚虚实实,变幻莫测。取胜之要,在于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前进、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由于袭击敌人懈怠空虚的地方。这种“虚实”智慧之妙在于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在于能出击敌人无法驰救的地方,奔袭敌人未曾预料之处,始终把握战局的主动权。

加拿大前任外交官切斯特朗宁,1893年生于湖北的襄樊,是喝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他回国后,在30岁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曾诋毁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这种攻击看上去很有煽动性,你如果直接解释,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人觉得,确实不能让一个喝过中国人奶的人做我们的议员。但朗宁并没有否认他喝过中国奶妈的奶。他只是轻声的反问:诸位都是喝牛奶长大的,难道说,诸位身上都有着牛的血统?反对派却无地自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避实击虚?四句话:人弃我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3)真与假

《孙子·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于危急关头故布疑兵,大开城门,用“空城计”吓退对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运用真假智慧的典范。《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几乎都可以说是运用真假智慧的完美教案。

袁世凯有个婢女端来人参汤准备给袁大总统服用,却一不小心把打翻了玉碗。这个玉碗是朝鲜王宫的稀世之宝,袁世凯当年连慈禧太后都舍不得拿出来孝敬。袁一看玉碗粉碎,狂吼一声:“今天非杀了你不可”。婢女急中生智:“这不是小人之过。小人刚才进来看到床上躺着的不是

大总统”。“不是我,那会是谁?”“小人不敢说。”“快说,不然我现在就杀了你。”婢女赶紧跪下:“我看到那床上躺着一条五爪大金龙。”这话一下子说到袁世凯心坎里去了。他做梦都想做皇帝。听到婢女说看到五爪大金龙,满心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转世,殊不知自己已然被婢女玩弄于股掌之上。

国外也有运用真假智慧的经典案例。美国的著名讽刺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写了一部《镀金时代》的小说。问世后,美国上下反响强烈,有位记者采访他时,马克·吐温依然抑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于是,他在酒席上再度表明态度:“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

本来,《镀金时代》的出版已招致资产阶级的不满,那记者再把马克·吐温的话公之于报,无疑火上添油。国会议员大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澄清或道歉,否则将诉诸法律。

几天后,马克·吐温向联邦国会议员的道歉启事在《纽约时报》上登载了:“日前本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国会议员是‘狗婊子养的’,事后有人向我兴师问罪,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甚是不妥,故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幸祈谅鉴。即: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

现代管理中的真假智慧主要用于在竞争中掩盖自己的战略意图,给对手造成错觉,麻痹对手。但一般不太适用于内部管理。

4)迂与直

《孙子·军争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大意是:与敌争夺最困难的,是把迂回当作直接,把不利化为有利。所以迂回其途,绕道而行,花小代价诱敌以利,(使敌犯错误),变自己不利为有利,以达到后人发、先人至的效果。这叫做以迂为直的计谋。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一匹十分心爱的马因为养尊处优长得太肥而死去了。这一下可真让庄王伤心极了。他要为这匹马举行隆重的葬礼。一是命令全体大臣向死马致哀,二是用高级的棺椁以安葬大夫的标准来葬马。大臣们纷纷劝阻。可是楚庄王充耳不闻,并生气地下令说:“谁要是再敢来劝阻我葬马,一律斩首不饶。”一个叫优孟的人听说这件事后,他径直闯进宫去,一路伤心大哭,痛不欲生。楚庄王惊问其故,优孟回答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呢?那可是大王最钟爱的马呀,又怎么能只是用大夫的葬礼来办理马的丧事呢?这实在太轻视了。应该用最高的国君的葬礼才对啊。”楚庄王问道:“那你认为应怎样安排呢?”优孟接着说:“依我看,应该用美玉做马的棺材,再调动大批军队,发动全城百姓,为马建造高贵华丽的坟墓。到出丧那天,要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开路;让韩国、魏国的使节护送灵柩。然后,还要追封死去的马为万户侯,为它建造祠庙,让马的灵魂长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这样才能让天下所有的知道,原来大王是爱马胜过一切的。”优孟的进谏结果如何,自然无须我在这里赘言。但假若优孟不是采用迂直之计,而是和一般的大臣一样直接劝阻楚庄王,其后果当是可想而知的了。

现代管理也有运用迂直智慧的成功案例。某公司因经营业绩不佳,不能像往年那样发放丰厚的年终奖。怎么办?管理层并没有把公司现状直接告诉员工。他们先是放出风声,说因公司经营不佳,需要裁员。员工们都很紧张,因为毕竟就业不容易。一段时间后,管理层又透出风声,说是虽然经营业绩不佳,但公司处于对全体员工负责的态度,不打算裁减任何人,只是年终奖不可能有了。虽然没了年终奖,但饭碗得以保全,员工们也就安心了。又过了一段时间,管理层再放出风声,说是虽然公司财务很困难,但还是感谢全体员工的努力,今年将继续向大家发放部分年终奖。全体员工欢呼雀跃。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管理层直接告诉员工,今没有年终奖发放,将会是个什么后果?

6.无为而治: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是先秦儒家、道家、法家的共同追求,但以道家为最。所谓“无为而治”,就是指统治者不参与也不干预具体事务的处理,让社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让民

众自我管理、自我化育、自我成长的治理理念。“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去做。从管理的意义上来理解,就是管理者不干预下属的具体事务,放手让各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以最小的管理投入收获最大的管理效益。

《老子》第五十七章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总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大意是:我无所作为,人民自然顺化;我不卖弄聪明,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干扰,人民自然富裕;我没有贪欲,人民自然淳朴。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而治”呢?

第一是要“道法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35章)。对管理的启示简要地说就是两句话:一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按游戏规则出牌。

第二是要“以柔胜刚”。老子的智慧完全来自于生活。他看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所以他得出了结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76章)据说老子的老师临死时,老子问他还有没有什么要教给他的。老师张开嘴,问: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一颗也没有了。老师说,这就是我要教给你的。

第三是要“清静无事”。为什么要清静无事?因为多事之主必多生事端,大兴土木,搅扰百姓,祸乱天下;而好静之主必修养生息,不劳民力,还富于民,静抚天下。老子打比方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你把小鱼翻来覆去,鱼就碎了;你把人民呼来喝去,那国就败了。所以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今天治理公司的道理一样:战略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更改;队伍一旦建立,就不要随意撤换。

第四是要善于用人。领导者要实施“无为而治”,具体的事务就需要有才干的人才去处理,领导者只需充分信任他,授权给他,不要拿条条框框去限制他,更不要去随意干涉他。所以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第68章)我给总裁班授课时,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总裁太累了!好不容易出来学习两天,电话响个不停,请示不绝于耳。为什么?因为他们喜欢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台湾奇美的董事长的许文龙就不是这样。公司大小事情,他全部授权,在公司甚至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每天只是开车出去钓鱼。一次下大雨,他突然想回公司看看。员工们很惊讶:董事长,没事您来干什么?许文龙一想,对啊,没有事来干什么?于是一溜烟又开车跑了。

第五是要“不争而胜”。老子非常推崇水德,水德就是“不争之德”。他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73章),正如海纳百川一样,你不争,处于下游,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王者气势,王者风范。故“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就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6章)的道理。有些现代人,喜欢什么都争,什么都抢,最后,什么都争不到,什么都抢不了。其实,老子讲不争,并非完全的舍弃,而是提倡“善争”,高明的争,以不争的方式来争。什么叫以不争的方式来争?就是我不和你争,结果却反而有利于我。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讲,就是要从白热化的、不公平的、或者恶性的竞争中退出来,争别人所不欲争,争行业之无人争,争对手之不敢争。现在聪明的企业家已经很少采用那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价竞争或其它恶性竞争的策略了。

第六是要“为于无为”。什么叫“为于无为”?就是以“无为”的方式来“为”。老子认为,管理者“为无为”,就可以做到“无不治”。一方面管理者要“无为”,不随意干预,不胡作妄为,创造一种条件、倡导一种文化、推行一种价值,使下面的人都能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这样,下面的人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了,而领导者好像什么也没做。另一方面,领导者又要有所“为”。“为”什么呢?当然不是琐碎的具体事务,而是要抽身谋大计。把自己从纷繁的琐事中解脱出来,从复杂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宏观战略、发展方向、长远规划等工作,做组织的灵魂与旗帜。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艾森豪威尔当年的故事。艾森豪威尔当总统时爱打高尔夫球。有一天白宫送来一份急件,助手替他准备了两份批示:一份“表示同意”,另一份“表示不同意”。没想到艾森豪威尔竟然在两份批示上都签上字,交代助手说:请副总统尼克松替我挑一个吧。

陈实:我总结两句,非常感谢唐博士给我们带来很精彩的一课,我觉得他的特点是声音洪亮,频率高放。我觉得他新年期间给我们送了一个大礼,我们明年的兔年这一年,我们怎样来运用刚刚唐博士讲的中国式的管理智慧,给了我们的新年大礼。我觉得体会很深的一个是领导班子配备的四要素,正副把手你们怎样做。第二个人本管理的八要素,八个转变。怎么样做中庸之道,怎样用中庸之道进行管理,最后怎样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今天是今年的最后一堂课,拽着兔子过年了。非常感谢唐博士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一个虎尾兔头的这么一个演讲。下面我们按照论坛的惯例我们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给唐老师提出来。

提问1:唐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大型的国营企业,国营企业也引进了很多西方式的管理制度,给人一种很虚伪的感觉。其实这是不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或者是我们转化一个方式?我请问唐博士,如果作为一个新人加入这样一个大型的国营企业,你感觉到很虚伪的话,你是迎合它还是怎样?

唐少莲:首先感谢你的问题,我没有在企业呆过,可能谈的是外行话。如果说一家企业,你引进了制度让你的员工觉得虚伪的话,那么这个制度值不值得引进,值不值得我们去作为企业的基本的东西,让员工们遵照执行这都值得考虑。现在的MBA、EMBA这些西方管理理念都侧重于可操作性,比如说我这个店面应该怎样选,我们的制度怎么建立MBA讲得很清楚。引进一种制度和管理理念一定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我估计你们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你刚才什么制度没有明言,但是你提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你们主要的员工都认为这个制度比较虚伪,他从心里从价值认同上他不可能遵照你这个制度,你这个企业再往高一点讲,不但制度有问题,企业文化有问题,追求的境界理念也有问题,如果理念不能通过制度表现出来,那么这个制度在我看来即便不能完全放弃,也应该加以适当的修整。我们在引进西方管理文化制度的时候,如何把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情、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提问2:唐教授你好,我们国家关系怎么可以感觉到,我们对别的国家非常厚道,热情。对国内从意识形态,从官方报道来讲很长时间很苛刻,觉得中国文化的现象内法外柔,对外像孔子那样对人彬彬有礼,以德对待别人,对内是强制性的,欺骗性的,请问您对这个过程有什么看法?

唐少莲:首先也很感谢你的问题,因为你说了真话,我觉得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说真话,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关于“内法外柔”的问题本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争议,内法在历史上用的多的公认的是秦朝,因为内法的后果大家都可以见到,很短命的。事实上,我们国家在治理内政的国家当中,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顾中华文化的历史,大多时候用得是儒法兼中,现在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这个理念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的话,就不是欺骗,压制。它就反过来走向它的反面,打个比方两个人对比一下,当年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什么共产党赢得了天下,我们回顾国共领导的历史,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当年国民党第一,特务专政机关,中统、军统。第二条就是悬赏,悬赏50万大洋买一个人头。这就是厚赏重罚,而共产党走的恰好是另一条路线,你要是研究中共党史的话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最擅长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心的工作。很难说对内是欺骗的,伪善的,对外也很难说是外柔的,这个是我的个人见解。

陈实:可能在有些企业会出现,或者说精神文化建设还不到位的企业是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如果作为你是企业的领导,我觉得要把它改过来,如果我作为一般的员工怎么办?我觉得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你要想办法改造,再就是和老板说拜拜。但是刚刚说的这种现象就像唐老师说的,它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还是愿意把自己的企业搞好,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建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因为只有建好了才能发财。

提问3:唐老师您好,我非常赞同你今天讲演的说法,中国传统思想里面道德对个人起了约束作用,对制度也起了约束作用。但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句话,“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我想问一下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唐少莲:这句话对儒家可以说圣人这个,历史上学术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批判,道家对儒家的批判算是比较厉害的,儒家所推崇的很多很多的圣人,在道家那里都成了伪善的代表,关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批判我想它基于一个什么立场呢?它导致的负面后果某种意义上带着放大镜,这也是理论缺陷所导致的,但是我们儒家倡导“内圣外王”,是要求我们通过内圣道德修养这个途径,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理想,但是这种理想事实上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你的道德理想对于圣人来说固然没有问题,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大多是现实的领导者,都是凡夫俗子达不到圣人的境界。当这种道德落差出现之后,儒家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圆满的答案。“内圣外王”很明显存在一种道德精英主义的理想话趋向,把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拔的那么高,而且设想的这种道德的辐射力很强,中国对感应论很有影响,我道德修养好了我会感染身边的人,当我们不被你感染的话那怎么办?儒家社会也没有提供太圆满的答案,实际上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你刚才谈的问题,“内圣外王”。因为这些人认为圣人代表的,既然你把我提高了,很多人做不到,那么我这个代表就是伪善。给社会带来的不是道德的偶像,相反做伪善的小人,这样一来肯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那么实际上儒家为了防止这种伪善情况出现,至少在先秦它是有很多讲究的,所得孔子非常强调真情。道家就批评他一个三年治丧,他说这是你的自然的情感吗?包括《孔子学说》也不认同,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当然是虚伪。道德的境界,他是是以情感、真诚为支撑的,关于这种议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想提醒我们在中国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中要预防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

陈实:确实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有另外一种理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我觉得它是一个自然现象,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一定是这样的,一定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看看我们的周围,以前感冒就是一点点药就行了,现在细菌越来越强,圣人之道越来越明显的话,它大盗也,所谓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正因为有这样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以圣人之道去把那些大盗给克服。我讲一个故事,我刚刚回到广州的时候,我去跟老同学、老朋友讲,其中有一个农友跟我讲很有意思,他跟我说我们班里争论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说起来也奇怪,凡是说时势造英雄的都混的不太好,主张英雄造时势现在都混的挺好的,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呢?我们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个现象是一定会出现的,我们要用圣人之道来改造这个世界,来达到这样的飞跃。比如刚刚唐老师讲的,有一个我不同意,老婆一定会问你,妈妈和我一起掉河里,很多很多答案,刚才唐老师提出一个答案,把妈妈救上来我殉情,我觉得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办法是我救妈妈,但是我会教女朋友游泳。我觉得这样解释更积极一些。

提问4:谢谢主持人,我是从佛山来的,我是第一次参加文化论坛,我觉得文化论坛办得很好,起到一种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方面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我想问一下文化论坛后续是怎样安排的?是不是再继续正常地安排下去?

陈实:是这样的,今年是虎年最后一堂课,因为下面要过春节放假了,我们明年的论坛是从2月19日开始一直下去,我们这个论坛希望能够办到几百期,目前是69期,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办几百期,成为广东文化强省的品牌。目前我们这个论坛在相应的论坛里面已经是排在前列的了,其实我们办并不是我们的光荣,我们之所以能办下来是因为我们的广州,我们的街坊们在这里支撑着我们,是广东的文化力量,广东的文化性格、文化精神在鼓励我们,不是我们有多大能耐,如果我们办得再好,没有大家的支持,那一点都没有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可爱的街坊,这么多热心的听众,冒着这样的天冷或者是天热,我们这里都济济一堂,这才是我们这个论坛的力量。

由于唐老师讲课超时我们的互动到此为止。下面由我问唐老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鲁智深为什么不是八仙?

唐少莲:因为鲁智深没有毛。

陈实:有两个比较准确的答案,第一编制难,第二,鲁智深生晚了,因为他是宋朝的。第二我问你请你一两句话,或者两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文化?

唐少莲:其实我前不久写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个人的理解,一个比较肤浅的认识,我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人化,其功能是化人,文化是人化,说明我们人类创造性的实践的产物,这种创造性的成果是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但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文化也有打着文化旗号的野蛮的东西,我们今天提倡的文化一定是人性化的文化,一定是人道主义的文化,一定使人能够成为人的文化。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单元测试(2016春).doc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第十章测试(2016春) 1 【单选题】(1分) 能概括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的观点是(B ) A. “国亡史存” B. “六经皆史” C. “在史言史” 2 【单选题】(1分) “二十四史”采用史学编撰体例是(A)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典志体 3 【单选题】(1分) 以下史学著作属于通史体例的是B A. 《三国志》 B. 《资治通鉴》

C. 《宋元学案》 D. 《元和郡县图志》 4 【单选题】(1分) 乾隆帝在“国史”修撰中创设“贰臣传”体现出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是(D) A. 秉笔直书的精神 B. 官修史书的传统 C. 史官崇高的地位 D. 强烈的道德教化意识 5 【单选题】(1分) 制度完备的“史馆”出现在哪个朝代(D) A. 北魏 B. 隋 C. 汉 D. 唐 6 【单选题】(1分)

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A A. 史德 B. 史学 C. 史才 D. 史识 7 【单选题】(1分) 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B ) A. 道德教化 B. 秉笔直书 C. 通古今之变 D. 殷鉴不远 8 【单选题】(1分)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被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与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具有( D )的意识。 A. “以任故国之史报故国” B. “在史言史,不识忌讳” C. “史官所任者,万世之事”

D.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9 【单选题】(1分) 万斯同“布衣修史”反映出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理念是(A ) A. “国亡史存” B. “誓不食周粟” C. “通古今之变” D. “借史言事”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解说词) ——岭南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建设记略 (字幕: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这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新生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这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成长时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撒播着科学的精神; 这是一处产生思想的殿堂,希望里绽放着生命的光芒,高扬着猎猎作响的人文大旗! 岭南学校创办于2001年4月,十年来,学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砥砺风雨,发展壮大,现在已是桃李溢园,享誉东莞!(影像资料:学校大门) 一、决策篇(字幕: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专题片配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格构成的冲击很大,加上当前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家长急功近利,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内心浮躁,现行教育培养的高分学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管用,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涵养的缺失。身为校长的贺国新同志认为以经典教育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弥补这种缺失的一条最可行途径,学校自2005年始倡导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就是希望中国文化从根救起。着眼未来和发展,铸造个性与特色,岭南学校为自己的发展明晰了一条思路。

学校以“立君子志,养君子德,践君子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为办学宗旨。以“胸怀感恩,心存敬畏”为校训,以“温文尔雅,谨信笃行”为校风,以“见贤思齐,敏而好学”为学风,以“博学修身,诲人不倦”为教风,以“弘扬传统文化,开启智慧人生”为形象口号,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特色,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影像资料:字幕: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影像资料:贺校长同期声) 二、理念篇(字幕: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专题片配音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经典诵读”。(出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书籍的图片) 早在1994年,学者王财贵在台湾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倡导教育从读经开始,主张利用学生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读经”教育一经倡导,便在台湾得到广泛的响应。后经南怀瑾、杨振宁等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祖国大陆和海内外华人均开展了儿童青少年读经活动。(王财贵来岭南学校讲学的视频、图片)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可在网上看!直接搜索《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即可,内容和我们讲话时的差不多。谢谢。 时间:2011年1月22日 主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 陈实:各位街坊、各位听众,亲爱的朋友们,“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六十九讲现在开始!今天的主讲嘉宾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唐少莲博士,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说起中国文化我想我们要记住有一个近代文化大师,他叫做辜鸿铭,是一个很怪的老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结婚在东洋,干活在北洋。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美国人博大纯朴,但是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是不博大;德国人博大又深沉,但是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文化那么深沉,也没有美国文化博大,也没有英国文化纯朴,但是它比这三个民族都灵敏;只有中国文化四者兼备,既博大深沉,又纯朴灵敏。这是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很欣赏这个怪老子的讲法。今天唐博士他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他在对比的过程中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含蓄的内敛的阴柔文化,他是一个讲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是一个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重视家、国和整体,是一个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是一个“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同时他是一个重视经验和直觉的悟性文化。 由于有了中国文化这样的一些特点,所以就形成了中国式的这种管理智慧,管理智慧里面唐博士给了我们6个特点,第一叫“和而不同”;第二叫做“以人为本”;第三叫做“道德齐礼”,“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第四个是基本路径,叫做“中庸之道”;《三字经》里面讲中不偏,庸不易;第五就是因变制胜;第六是“无为而治”,这是中国管理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今天唐博士演讲的主要内容。 唐博士是70后的,在我们这个论坛上算是比较少的,他是湖南双峰人,曾国藩的老乡,双峰出了很多人物,网上是这样来描写他的,“这个家伙履历比较长,听他自己说自己以前是中专毕业教小学,后来又考本,考研,读研究生,又考博,读博士生,厉害”。他有两个大的特点,除了高中没有上过,什么学都上过,小学、中学、中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上过。第二他什么课都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培训、MBA之类的都教过。所以,他讲课的特点是见多识广,干练洒脱,声音宏亮,用词精当,很善于把深奥的东西讲浅,也很善于把浅的东西讲深奥,因为他会把股票什么统统搬到课堂上来。所以他会在轻松、幽默、生动活泼之中,让你忘记那些无风的夏天,或者多雪的冬天。有请唐博士! 唐少莲: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有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智慧。选择这样一个课题,乃是基于对两个问题的追问:第一是作为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基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受中华文化哺育和浸染的我们又究竟体现了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人的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第二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中国管理智慧亦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一度对西方管理理论趋之若鹜的中国人蓦然回首时,却发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其实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管理思想资源。那么,我们应该

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职场经验)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从智慧管理到管理智慧(职场经验) 作者:张廷文 目前,很多企业更擅长应用管理的“术”,即通过一些技巧性手段达到管理目的。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管理的“道”。于是,形成了只重智慧管理,而不善管理智慧的态势。 智慧管理主要是通过若干技巧、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它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而作为管理智慧则是尽量把员工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以此为目的进行创新管理,它是以员工为核心的,因此结果自然不同。前者使员工进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态;后者则最大化地发挥了员工的智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利润。那么,如何做到管理智慧呢? 研究优缺点VS研究特点 很多管理者习惯总结、分析每个员工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两张表来实施管理之策。对优点自然是鼓励和推广,甚至在企业中不断复制一些所谓的优点,对缺点则竭力地予以修正、消灭,甚至还会做成负面的标本来展览。在这种束缚式管理中,员工失去了鲜活性,缺乏积极性。实际上,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动力,也不容易管理。 作为新时代的管理者,不能单一地在所谓的优劣上聚焦,应更宽泛地研究每个员工、每个部门、每个年龄层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划分优缺点。这样,就会针对他们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调整管理策略——增加更多与时俱进的管理方法。同时,为员工提供动力资源,搭建更多、更大的舞台,促使他们做得更好。比如,我们作为网络公司,基层人员基本都是80后,我们就通过研究他们的特点进行了培训和管理,还通过让80后管理80后的创新模式提高效率。 从激情释放VS激情回归 企业需要激情,从而让企业进发活力。也因此,在企业文化的激情塑造上,各个企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问题是,激情虽然爆发力极强,但是其过程往往是短暂的,如果任其发展,激情后就会出现迷惘、倦怠等症状。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激发本领,还要有转化能力——把感情色彩积极地转变为理性色彩。那么,如何达到呢?首先,要在激情中融入理性成分。比如,你可以把某一个会议室叫做桃花岛,但是你要告诉员工这个名字的意义、武侠带来的积极方面等。其次,塑造理性的管理制度。比如,员工的晋升制度等。

中国管理智慧课程作业

中国管理智慧课程论文 “奇正相生”的华丽蜕变 从军事理论到管理领域 学院:16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号:20163566 姓名:陈猛 日期:2017.12.20 摘要:本文将阐述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奇正相生”这一思想在被反复实践于军事领域后,是如何一步步转变成广为应用的管理智慧。同时说明奇正相生这一管理智慧不仅蕴藏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官场,企业等各个领域,而且提出其使用条件和作用方法,最后向大家展现出这一管理实现的卓越成效。 关键词:奇正相生军事应用组织管理管理智慧 引言:“奇”与“正”是属于哲学的一种范畴。“正”指的是正常;而且“奇”与“正”相辅相成,能互相转化。“奇正相生”的实现多用于古今的军事领域上。在军事部署上,担任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

两侧偷袭的则为奇;担任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则为奇;担任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在战争原则上,按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按照特殊情况,灵活应变为奇。尽管随着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以及高新武器的衍生,但是奇正相生作为一种军事思想却未曾因此褪色,反而子近现代的军事战争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每次都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不仅如此,奇正相生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在军事方法的应用只是一方面,如今,在各国政府,企业,组织等等人事团体,奇正相生都作为一种潜在的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这些组织团体都会结合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去将奇正相生这种管理思想转发到实际应用中去。 奇正相生在军事领域的灿烂魅影 一.古代军事战争——官渡之战 在公元前200年,袁绍、曹操两大军事集团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在正面战场坚壁固守,扼敌咽喉,与此同时,利用时机,变换奇正。曹操亲自率领轻骑五千,以奇兵夜袭乌巢,火烧袁军屯粮。当袁军因粮草被焚,军心动摇之际,曹军在正面战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最后使得袁绍落荒而逃,余部七万多人投降。曹操先正后奇,以奇击虚,奇正相生,击奇制胜的高明蹈略,是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答案

1 【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2 【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3 【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 4 【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正确 第一章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正确答案是:A,B,C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正确答案是:A,B,C,D,E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第二章 1 【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正确 2 【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B )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正确 3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正确 4 【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 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正确 5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D )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单元测试题答案

精心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C)。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A)。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B)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B.宋代理学学风 C.唐代诗学学风 8、道教创立后逐渐分为两大流派,一支为太平道;另一支为天师道,也称“五斗米道”。A A.对 B.错 9 A.对 B.错 10、“”这一概 A.韩愈 B. C. A.西学 B.心学 C. A. B. C.大力发展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A)。 A.《尔雅》 B.《康熙字典》 C.《永乐大典》 日、俄两国的一些汉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是具有威胁性的。A A.对 B.错 要研究和传承国学,必须实现的贯通是(ABC)。

A.文理贯通 B.古今贯通 C.中外贯通 第四章单元测试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花鸟等物,赋予他们特殊的品格与寓意,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A A.对 B.错 儒家所说的“修身”就是对个人的(B)的提高,类似道家的修炼养性。 A. B. C. “礼”、“ A.对 B.错 A.对以 B.错 A. B. C. A.孤僻 B.自觉 C.谨慎 “ A.朱熹 B.左丘明 C.杨振 戒、定、慧三学是循序渐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A A.对 B.错 慧的主要根源是戒与定,所以修持的入门工夫,应从身心两方面着手:一是修德,二是修心。B A.对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中的管理智慧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早涵盖天、地、人三界的哲学著作,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rdquo。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在古代,《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作为必修之术。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陈抟、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程颢、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盛世,都是易道弘扬的时代。自文王拘而演《周易》,秦王嬴政焚书独存《周易》,到汉武大帝列《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易经》终为治世之学。 虽然《易经》是作为一部占卜的书而流传于世,但其充满无限智慧和深邃哲理的理性光辉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大放异彩。有中国学者证明了基因的六十四个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一对应关系,有西方科学家借鉴《易经》二进制法则为计算机诞生提供可能,也有丰田、三星等企业创始人受《易经》启发而成就事业。 曾仕强教授生于福建,长于台湾,国学功底深厚,后又游学欧美等国。他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于三十年前首度提出“中国式管理”思想,对华人企业管理培训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动政、商、学各界。 2009年是曾仕强教授赴大陆讲学20周年,已近80高龄的曾仕强教授丝毫没有懈怠之意,仍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终生使命和最大乐趣,孜孜不倦地为之忙碌和奋斗着。《易经中的管理智慧》即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绪论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5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5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载道化成 B. 崇德重义 A. 以人为本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 C. 《周易.震》 B. 《周易.艮》 A. 《周易.贲》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

天文 C. 物文 D. 人文 B. 地文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B. 儒、释、道三家并列 A. 儒道互补 C. “易”、“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 A. 中和为美 B. 中庸之道 C. 阴阳五行 正确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7-11-30 23:59 ?题目数4 ?总分数 4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4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 以人为尊 C. 以仁为本 B. 以民为贵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1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 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 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 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 =忘我 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

智慧树-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 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A A.正确 B.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正确 B.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 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正确 B.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BCD)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BC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仁 B.义 C.礼

D.知 2.颜渊问仁,子曰: (B)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D)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金立慧,201031060313 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1」东方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易中天 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于公元3千年前,根据易传的说法,《易经》的产生应该是殷商之际,就是“武王伐纣”的前后。 (二)周公的政治智慧 我们今天很多思想,实际上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公元前3000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武王伐纣”。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出兵是在子月,就是1月份。灭掉殷纣王是丑月,即2月份。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飞机、导弹、坦克,主要靠步行。胜利为什么来得这样快?这是周人要思考的一个严峻政治问题。谁思考?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文的叔叔。“武王伐纣”三年以后,周武王就一病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周成王。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他儿子周成王接位,因其年幼而周公摄政,所以这个问题就由周公来思考。 1、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 《诗经》里有一首诗,传说是周公写的,写的是他参加一次典礼。这个典礼是祭奠周人的祖先,就是祭祖。周人战争胜利了以后,就要祭奠祖宗。结果那些打败仗的商人,就是殷人的遗民们,也穿着周人的衣服参加祭奠。周公当时就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穿着人家的衣服去参加人家的仪式?我们的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我们的政权能巩固吗?我们周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吗?他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他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殷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真的仅是一首写景诗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到底是真想杀,还是真难过?一个企业、一个队伍中没有庸人和小人,只有能人就是好事吗?9月21日,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齐鲁文化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玉平做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威海市委组织部联合主办、威海新闻大厦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威海教学站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和谐人生企业家高峰论坛”,从管理学视角解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青梅煮酒”论领导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回味绵长。 一首被“误读”的古诗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直被认为是写景名篇,真的是这样吗?赵玉平认为,结合该诗写作的背景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篇管理学名作。 南宋时期,林子方时任直阁秘书,在皇帝身边工作,杨万里任秘书监。当时,林子方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到地方去做知府,也就是说林子方得到“提拔”了。作为林子方的“老领导”,杨万里对林子方要交代的都写在此诗中了。开头“毕竟”一词表明态度,“西湖六月中”即西湖最好的时节,杨万里其实是想告诉林子方,毕竟你是在天子身边呀,所以“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实际上是说,林子方之所以官场得志,是因为离天子近、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因此,杨万里此诗的本义是想挽留林子方的。不过,也许林子方本人也把此诗当成了写景诗,因此赞叹几声“好诗”之后,便上任去了,从此消失在茫茫人海。 在赵玉平看来,杨万里之所以借写景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点到为止”的特点所决定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管理智慧,只是这一思想宝库还有待于开发。 管理就要“用贤不用力” 春秋时期,鲁国的单父县缺少县长,国君就请孔子推荐一位贤能之人,孔子推荐了自己的学生巫马期,他上任后十分努力,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年之后,单父县大治,巫县令却一病不起。国君只好让孔子再推荐一名学生。这次,孔子推荐了宓子贱。子贱“长歌而入”,并在官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终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一年下来单父县的经济发展得更快,社会更加稳定。 后来子贱去看望病中的巫马期,巫马期羡慕地握着子贱的手说,“你很幸运有个好身体啊,不像我被自己的病给耽误了。”子贱却摇摇头说:“我们的差别不在身体,而在于工作方法啊!”他进而解释道:“用贤者易,用力者劳,易则久,劳则伤。”也就是说:“你做工作靠自己努力,可是事业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努力的结果只能是勉强支撑,最终只会损害自己的身体。而我的方法是调动能干的人做工作,事业越大可调动的人就越多,调动的能人越多事业就越大,工作自然越做越轻松。” 赵玉平认为,这个例子说明,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如果有10件事情,一个人做了,那叫勤劳;有100件事情,一个人全部亲力亲为,那叫“找死”;有100件事情,主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办好,而且还感谢他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评价一个人的领导力如何,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 宓子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用贤不用力”,后世汉高祖刘邦则阐释了这一理念。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毛主席提出的领导干部主要职责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也与这一思想一脉相承。 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智慧树网中国的传统文化课后习地的题目九

中国传统文化第九章 1 【多选题】(1分) 书法的三要素是() A. 章法 B. 意境 C. 结字 D. 笔法 正确ACD 2 【多选题】(1分) 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 A.忠孝节义观念 B.阴阳对立统一观念 C.易和变的观念 D.礼义廉耻观念 正确答案是:B,C 3 【多选题】(1分) 《祭侄文稿》表现了颜真卿()的情绪。 A. 平静 B悲愤 C. 欢快 D. 沉痛 正确BD 4 【多选题】(1分) 构成书写节奏感的元素有()

B. 字形的大小

D. 结字的疏密 正确答案是:A,B,C,D 5 【多选题】(1分) 书法的章法要() A. 有节奏感 B. 整齐划一 C. 有秩序感 D. 气息贯通 正确答案是:A,C,D 6 【多选题】(1分) 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 A. 纵收得体 B. 左右均等 C. 穿插避就 D. 主次分明 正确答案是:A,C,D 7 【多选题】(1分) 以下关于书法用笔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用笔要藏露互现 B. 用笔要笔笔藏锋 C. 用笔要笔笔中锋 D. 用笔要方圆兼备 正确答案是:A,D 8 【多选题】(1分) 中国的汉字() A. 是象形字 B. 是意象字 C. 具有造型美 D. 是书法的载体 正确BCD

9 【多选题】(1分) 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在() A. 书法是美化汉字的艺术 B. 书法是抒情的艺术 C. 书法是美化生活的艺术 D. 书法是描摹物象的艺术 正确ABC 10 【多选题】(1分) 毛笔的特性是() A.圆 B.尖 。健 D.齐 正确ABCD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A.对 B.错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A.对 B.错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 马可波罗 B. 郑和 C.

利玛窦 D. 魏源 答案: 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 林则徐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司马迁 答案: 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A.对 B.错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的态度。 A. 因材施教 B. 诲人不倦 C. 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 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A.对 B.错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读《管理智慧》有感

读《管理智慧》有感 1,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支撑。一个组织存在与发展也需要优秀的组织文化来支撑,这些文化包括了组织各种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组织风格、对事件的自然反应,以及成员们的本身的习惯、信仰,特别是组织的氛围、价值理念、发展目标等等。 培育:a,要有一个共同的组织核心价值观,包括组织的目标、宗旨和精神,晨训是传播这些理念的很好途径。 b,深刻领会组织的宗旨,领会宗旨的各个方面 c,树立全局观念的组织精神 2,树立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需要进行组织CI(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系统推广 3,组织产品和活动等等都应该形成系列,形成系列效应 4,世界上99%的人都是赚小便宜吃大亏,只有1%的人吃小亏而赚大便宜。5,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能够投入学习和工作的金色年华则更短(黄宏生,创维集团董事长)。 6,给自己和组织一个合适的定位 7,赚钱有三个境界:最低境界:劳而无获 中间境界:劳有所获 最高境界:不劳而获 8,注重资源整合,竞争对手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的。 9,做人做事都需要本分 10,把80%的精力放在20%的事情上,这20%的事情能够带来80%的效益。

11,广告是把双刃剑,要谨慎使用,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和需求。 12,麦肯锡公司的“7S”企业竞争能力分析方法,每个“S”都很重要,只是在中间有先后之分而已(7S: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和共同价值观)13,平常看到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不是品牌形象代言人,只是一个公司的广告演员(段永平,步步高总裁) 14,能力弱的时候,抵抗能力也会比较弱,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别人先吃,发现没事了自己再吃就是了,晚吃两口是没有什么的。 15,企业能否得到政府组织支持在于能否给地方最高领导带来政绩,能否持续带来政绩,能否让他到处炫耀,而不是吃拿卡要。社团能否得到领导重视也是需要给领导持续的政绩,能够让他随处可以炫耀。 16,企业亏损的原因:A,政策性亏损 B,体制/腐败性亏损 C,负担性亏损 D,技术性亏损 E,产业结构性亏损 F,经营管理性亏损 17,寻找企业经营性亏损的方法:A,客户调研 B,竞争对手分析 C,企业自身解剖 18,如果一个组织中大家对某一个都不怎么懂的问题意见都异口同声了,那么这个组织肯定不正常了 19,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必须的,根据人才需求,建立层次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