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

的问题,安排一定的习题课和例题讲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三.考试方式

1.平时(到课率,课堂纪律,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成绩占20%;

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其中基本概念、理论为70%,其余30%考察学

生综合总结与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采用考教分离方式,建立相关试题库,可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

四.教学内容

绪论

重点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所属科学范畴,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特点(优势与限制),在实际地学问题的应用和有效途径。

第一章重力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球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叠加异常的识别与划分方法。重点是各种重力校正及其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在深部地质与勘探中

的应用,突出探讨卫星重力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以及均衡作用的多尺度

与多层次性!!!

第一节地球重力场

一、地球的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及其关系的数学描述

二、正常重力场及其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

三、地球内部重力场求取

第二节重力观测方法简介

一、重力测量(绝对、相对测量)原理、方法

二、野外重力仪观测及其结果预处理

第三节重力校正和重力异常

一、高度、布格、均衡等校正意义与方法

二、各类异常的定义、地质地球物理含义

三、正常重力与重力异常的相对性

第四节重力异常的推断解释

一、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二、岩石密度参数、剩余密度、剩余质量概念与重力异常的关系

三、简单形体的正、反演问题

四、任意截面形状二、三度体正、反演计算,重力测深公式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

一、决定重力异常特征的主要地质因素: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不同深

度,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与形体的异常叠加效应;地壳、岩石圈变

化的反映;

二、局部重力异常的识别与重力异常的划分方法

三、位场的转换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第六节重力异常的地质解释与应用实例

一、异常特征描述: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特征,稳定区域与造山带异常

特征,不同构造期不同方向异常叠加的先后关系的判断;断裂构造

在重力场中的表现;

二、卫星重力异常及其岩石圈构造意义探讨,以1-2篇前沿文章组织课堂

讨论

三、均衡理论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均衡作用的多尺度和多层次性,组织

课堂讨论

第二章地磁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磁场的组成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磁异常(地磁、航磁与卫星磁力)与重力异常剖面/平面特征的异同比较,

推断解释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解决区域地质和岩石圈上部(Upper

Lithosphere)的应用。

第一节地球的磁场

一、地磁场的基本性质及地磁要素

二、地磁场的组成及空间结构及其分部规律

第二节基本磁场(内源场)

一、地磁图(空间三分量、倾角与偏角)基本分布规律

二、地心偶极子磁场空间分布及其梯度;

三、随空间变化磁场(大陆磁场、西向漂移、磁极倒转)的地质含义

四、地磁场随时间长期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五、正常磁场与磁异常

第三节变化的磁场(外源场)

一、平静变化起因

二、干扰变化及其二重性:作为干扰被剔除,作为新场源勘探岩石圈内

部结构

第四节岩石的磁性

一、物质的磁性分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感磁与剩磁矢量合成

二、岩石的剩余磁性类型:原、次生成因,三大岩类磁性特征

三、古地磁学应用:古大陆重建、哑地层的划分、古瓷器考古

第五节磁性体的磁场

一、计算磁性体磁场的基本公式:面磁荷积分法、泊松公式(重磁场互

算)

二、规测形体磁异常正反演法与空间图形分布

三、板状体的磁场计算:Za≈2πJ z的实用意义

四、复杂条件下磁性体磁场的计算:几何图形离散剖分正、反演思路

第六节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反演

一、实测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转换分类(与重力类比)

二、磁异常的反演

第七节磁测资料的推断解释与应用

一、磁异常地质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思路)

二、磁测资料(包括航空磁力、卫星磁力)在区域地质和深部地质地球

物理调查中的应用举例(不同构造单元磁场特征、断裂与褶皱的磁

异常表现)

三、磁测资料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四、磁测资料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第三章地电学

本章重点:直流电流场的正常与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比较,视电阻率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测深曲线的性质及各类图件的地质含义;大地电磁场的时/

空特征,解释方法与直流电阻率测深类比,壳内和上地幔低阻层的

地球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厚度与热构造活动信息。

第一节大地电场

一、大地电场的分类及测量方法

二、地电场的变化:日变化、地电微变化、地电湾扰和地电暴

第二节有源直流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电阻率法测量原理

三、视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电阻率剖面法

一、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原理,剖面曲线分析

二、应用范围、条件

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

一、水平电性层(2-3层)电测深曲线性质及特征分析

二、水平电性层电测深曲线的定量解释(量板法、数字解释法与经验

法)

三、应用(地质构造、工程、水文与环境)

第五节大地电磁测深法

一、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场源及其性质

二、平面电磁波特性及波阻抗计算

三、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应用---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新进展)

1.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2.岩石圈物质组成及热状态研究

3.划分构造单元

4.寻找隐伏构造

5.圈定矿化远景区

第四章地震学

本章重点:地震波的射线性质,地球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的的波速结构极其探测方法,地震层析成象的构造/动力学意义;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演

化,探讨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相互制约/耦合关系。

第一节天然地震的分类及活动规律

一、地震学基本名词与概念

二、天然地震分类

三、地震活动规律与板块构造

第二节弹性波理论基础

一、理想弹性介质及弹性模量

二、地震波类型:体波、面波及其性质

三、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四、影响岩石波速的因素

第三节震相及走时方程

一、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

二、远震震相及走时表

第四节地震波射线性质及地球内部波速的计算

一、射线参数与斯奈尔定律

二、射线走时数学描述:走时方程

三、本多夫定律:射线参数与视速度的关系

四、不同的速度(低速、高速)分布对射线形状及走时曲线形状的影

五、计算地球内部波速的有效方法:古登堡方法、赫格罗兹一维歇尔

特积分法

第五节用天然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一、用近震体波研究地球上地幔结构

二、用远震体波获得地球内部速度结构

三、地震层析成象

四、面波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五、地震波Q值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第六节深部地壳和上地幔探测

一、波速分布的确定:折射波法、陆壳反射地震法与深地震测深(DSS)

二、深部界面的绘制

第七节地壳上地幔结构----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一、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分类:尖锐一级间断面、过渡层与组合薄层

的动力学意义

二、地壳分层结构----双层与三层模式

三、地壳与上地幔低速层及其成因:大陆内部结构的多层性、层间活

动性及非耦合性

四、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

第八节地震成因与构造应力场

一、地震成因分类

二、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第五章地震勘探

本章重点:反射、折射波勘探法、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基本原理,动、静校正,时间剖面解释,各类速度的相互关系和在解释中的作用。第一节人工地震探测基本方法

一、反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二、折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三、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原理,时距方程,静、动校正,视速度

与界面深度求取,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等第二节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测线布置原则与观测系统

二、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野外施工数据采集)

第三节共反射点叠加资料处理与解释

一、地震数据处理一般流程

二、速度谱制作原理及其应用

三、数字滤波原理与在地震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对比

五、时间剖面上地质现象的反射结构特征与解释

六、各类速度及相互关系、DIX公式及其应用

七、多波地震勘探简介(介绍一些最新进展)

第六章地热学

本章重点:地球的热结构与热状态,大地热流密度的获得与空间分布特点,热岩石圈构造的动力学意义探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地热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二、岩石的热物理性质

三、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第二节地球的热结构与状态

一、地球的热源与热损耗及热平衡

二、地球的温度分布特点、反演方法

第三节大地热流密度

一、大地热流密度的测量方法、热流与年代、放射性物质产热率以及

放射性物质分布模式间关系

二、大地热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全球热流分布样式、板块边界热流分

布,构造热活动强弱的热流特点,热能在深部的作用

第四节地热测量的应用

一、地热能勘探

二、预测油气远景区

三、勘探金属矿床

四、预测矿山热害

五、地球动力学探讨:岩石圈物质的流变学反演、热能在岩石圈拆沉、

底侵、地幔柱等下地壳对流非稳定性演化中的作用(新进展)---

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史謌,2002,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郭俊义,2001,地球物理学基础,测绘出版社

3.曾融生,1984,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4.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1985,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5.力武常次,秋原幸男,1980,物理地学,地震出版社

6.GEORGE D. GARLAND, 1979,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W. B.

SAUNDERS COMPANY.

7.W·M·TELFORD,L·P·GELDART,R·E·SHERIFF & D·A·KEYS,1976,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王家映,1988,地球物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质出版社

10.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电法及放射性),地质出版社

11.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版社

12.胡德昭,朱慧娟主编,1995,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

13.罗孝宽,郭绍雍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地质出版社

14.傅良魁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电法放射性地热)地质出版社

15.陆基孟等编,1982,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6.王家林,王一新,万明浩编著,1991,石油重磁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

17.[美]L.L.内特尔顿著,1987,石油勘探中的重力法和磁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18.[美]C.H.迪克斯著,1987,石油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19.[苏]В·И·戈尔德什米特著,1984,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地质出版社

20.[苏]Ф·С·莫伊谢延科,1986,深部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21.北京大学等,1982,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震出版社

22.[美]A·A·考夫曼,G·V·凯勒著,1987,大地电磁测深法,地震出版社

23.朴化荣编著,1990,电磁测深法原理,地质出版社

24.孙正江,王华俊编,1984,地电概论,地质出版社

25.[美] W·J·欣兹,1990,区域重磁异常图的应用效果,地质出版社

26.P·Kearey & M·Brooks,1984,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al Exploration,Black

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27.EDWIN S·ROBINSON ,CAHIT CORUH, 1988, Bas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28.Michael E.Badley, 1985,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S.A

29.戴少武,刘少峰,程顺有,2000,江汉及其邻区盆山耦合关系与油气,西北大学

出版社

30.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肖庆辉等,2001,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科学

出版社

31.黄仲良,1999石油重磁电法勘探,石油大学出版社

实习一规则形体重力场的正演计算及图形屏幕显示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简单形体的正反演计算一节。

二.实习要求

1.了解规则几何形体重力场的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和简单反演方法。

2.掌握在计算机上进行正演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提高使用C语言直接编

程的能力。

3.通过不同埋深、不同半径的球体的重力场比较,加深对地球物理场空间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

1.用理论公式计算过二球心的剖面上的迭加异常Δg和一阶导数g z;

2.绘出剖面曲线;

四、实习步骤

1.绘出流程图;

2.使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直接编出相应的程序;

3.计算平面上一定范围的Δg或g z,写入文件,并打印出来;

4.将所计算的结果在屏幕上显示出任一条剖面曲线;

5.改变球体埋深或半径重复1-4步;

6.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图形的特征变化,加以总结并做反演,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二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及其在解释中的意义

一.预习内容

预习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一节。

二.实习要求

1.了解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包括根据公式正演计算和根据野外实际资料求各阶导数的基本思想方法)。

2.着重弄清楚重力位高阶导数在解释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

利用第一次实习所计算的平面重力△g,用高阶导数程序计算二球体水平叠加场的高阶导数g z或g zz,然后,对比分析△g与gz或gzz的特征,体会高阶导数的高通滤波效果在地质解释推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实习步骤

1.将高阶导数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成功;

2.打开第一次计算的重力数据文件,进行计算,结果写入文件;

3.在屏幕上显示结果图形;

4.保存数据,对比重力异常与高阶导数异常图,总结自己的认识,写出简短报告。

实习三磁异常的正演计算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二章第五节的双星号部分,水平圆柱体和球体的磁场。

二.实习要求

1.学会微型计算机的使用,熟悉简单的程序。

2.加深磁化强度方向、大小以及磁性体埋深与磁异常分布特征间的关系的认识。

3.学习规则形成的异常正演计算、反演方法及其图示。

二、实习内容

计算通过球体中心的东西剖面和南北剖面的垂直磁异常Za。

三.实习步骤

1.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按流程图和公式写出程序;

2.进行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

3.计算结果,并在屏幕上绘成剖面曲线并打印出来;

4.用特征点法或切线法求出球心埋深,并与理论值h=100米比较;

5.保存数据,写出实习报告。

注意:做剖面后妥善保存,待学完定量解释部分后再做第二个作业。

实习四重、磁资料的综合定性分析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与第二章有关重磁异常推断解释的内容。

二.实习要求

通过本实习,进一步熟悉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的地质构造表现特征,掌握实际重、磁力资料的综合定性解释方法。

三.实习内容

鄂尔多斯盆地重、磁力场综合定性解释。

四.实习步骤

1.阅读教材有关部分及本实验指导书和了解盆地地质及地球物理情况。进一步熟悉教材所述的地质构造的一般重、磁特征。

2.了解本区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对盆地本部及其边缘重、磁力异常进行分类和描述。(异常范围大小、形状、走向、幅度及水平梯度等)。

4.定性解释

(1)划分出盆内外构造单元。

(2)确定出隐伏或出露的基底断裂位置和相对隆起和拗陷区。

(3)确定出盆地与外围不同构造单元的具体边界,并指出其接触关系。

(4)计算民生灌溉渠之断裂的垂直断距。取Δg=(-120+175)mgal,Δσ=0.8g/cm3

(5)用简短精练的文字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五电阻率测深图件构制和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三章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原理与电性解释。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平面等值线图和断面等值线图的计算机绘制方法。

2.学会ρs平面等值线图和电测深断面等值线图的定性定量分析法。

三.实习内容

1.利用泾阳县九倾垣地区50×50的面积性电阻率测深结果,以确定奥陶系石灰岩的顶面埋深;

2.根据一测深点数据绘制测深曲线并作定量解释;

四.实习步骤

1.利用表1的数据绘出ρs平面等值线图;

2.定量解释某一测深点的测深曲线;

3.写出报告。

实习六时间剖面及其对比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五章第三节时间剖面定性对比解释部分。

二.实习要求

1.了解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地质剖面的联系及不同点;

2.掌握时间剖面中波的对比原则、识别标志、实际对比方法;

3.学会在时间剖面上正确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褶皱、断层、不整合等)。三.实习内容

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基于剖面为例。通过对该剖面的对比与解释,解决了该地区的一些重大地层和地质构造问题。

四. 实习步骤

1.按波的对比原则、标志与方法,首先追踪强相位同相轴,了解剖面内构造分布的基本格架;

2.将剖面内钻井资料与时间剖面内同相轴对比,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地层时代,便于向上覆和下伏反射界面外推其时代;

3.确定不整合面和各构造层;

4.识别断层、褶皱、超覆(上超,顶超,下超)、退覆层系;

5.在构造层内研究地层的生、储、盖关系,进一步划分可能含油气圈闭;

6.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七t0法绘制反射深度界面一.预习内容

预习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的原理与方法部分。

二.实习要求

1.学会时间剖面—深度剖面之间的转换方法,深入理解速度在解释中的重要

性;

2.掌握深度剖面的实际制作技术之一。

三.实习内容

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的时深转换量板,并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四.实习步骤

1.取厘米坐标纸,利用所给数据,按1:20000比例尺制作量板;

2.读取所给时间剖面上某一反射界面10个t0值,并利用量板求出相应的10个

h值,作好记录;

3.按上述深度剖面的制作方法,在坐标纸上绘出深度剖面图;

4.写出实习报告(量板与深度界面图为作业一部分)。

材料成型工艺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工艺 Material Forming Technology 课程编号:07310060 学分: 6 学时:90 (其中:讲课学时:7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教材:《金属材料液态成型工艺》贾志宏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第1版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雷玉成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牟林、胡建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2版 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液态成型工艺的方法、金属板料成形技术、焊接电弧及焊接方法等三大部分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常见的液态成型、板料成形、焊接工艺方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液态成型工艺 绪论 1 基本内容 金属液态成型工艺发展历史,液态成型工艺流程。 2 教学要求 了解铸造产业的发展概况;了解铸造生产的基本流程和工艺种类。 3 重难点 液态成型工艺的基本类型、流程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零件结构的铸造工艺性分析 1 基本内容 (1) 常用铸造方法的选择; (2) 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3) 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

2 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铸造方法的特点;熟悉铸造方法选用的依据; (2)掌握砂型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熟悉特种铸造零件结构的工艺性分析方法。 3 重难点 铸造工艺性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 基本内容 (1)工艺设计内容及流程; (2)砂型铸造工艺方案确定的基本原理; 2 教学要求 (1)熟悉铸造工艺设计的依据、内容及流程; (2)掌握砂型铸造工艺方案制定的原理及方法。 3 重难点 (1)生产纲领、生产条件对工艺方案制定的影响; (2)分型面及浇注位置的确定。 第三章浇注系统设计 1 基本内容 (1) 浇注系统概述; (2)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浇注系统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2 教学要求 (1) 了解浇注系统对液态成型过程的影响; (2) 熟悉浇注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3) 掌握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各组元内的流动规律; (3) 理解浇注位置选择的原则; (4) 理解浇注系统设计的原理,掌握浇注系统设计方法; (5) 理解铸铁、铸钢、非铁合金浇注系统的特点; 3 重难点 阻流截面的计算原理及公式。 第四章冒口及其设计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一、学科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其它与电类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西安邮电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 电子工程学院由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系、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部、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组成,实验条件优良、实验设备先进。学院的师资雄厚,其中有教授16 人,副教授44人。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与无线技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等6 个研究方向。近年来,承担国家“ 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0 余项,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身体健康,有志于现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院系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物理、应用物理)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专业 (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 专业名称:物理学 Physics(中法理学、工学本硕连读试验班) 二、专业培养目标 该班旨在培养法语水平高,适应全球(特别是欧洲)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级理学、工学的复合型人才。除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电子或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外,还需要精通法语、懂英语,特别要求了解国际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所学专业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特色即中法联合培养,让学生博采中法教育的精华,使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数理基础,较强的实验技能,并对所学专业及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较系统地掌握物理、数学、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 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较熟练地掌握二门外国语(法、英),能够阅读专业的外文书刊、资料。 (3)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所学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本科四年(武大二年、法国二年),硕士二年(法国)。 学分:100(武大)+ X(法国) + Y(硕士) 五、学位授予:

《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学大纲

《幼儿园班级管理》教学大纲 一、本门课程总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贱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借鉴。 二、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认真理解领会。 2、对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原则应结合教育实习和实贱性教学环节重点掌握。 3、对于幼儿园各年龄班的管理应结合各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加以理解掌握。 三、实贱性教学环节 教育实习、见习六周 讨论、学生讲解有关内容一周 学生每周交读书笔记一次,阅读书目为与本专业有关的教育类书刊、杂志、报纸等,教师认真批阅,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开展书面讨论和交流。 四、总学时、总学分:51学时、3学分 五、本课程各章具体内容 第一章幼儿园班级概述 一、幼儿园班级的基本结构 (一)幼儿园班级的基本结构

1、保教人员 2、幼儿 (二)组织结构 1、班集体 2、小组 3、个体 (三)物质要素 1、空间条件 2、设施 (四)幼儿园班级的任务 1、保育 2、教育 二、幼儿园班级的特征 (一)组织特征 1、渐成性 2、权威性 3、单层性 (二)运作特征 1、幼儿生理和心理节律性 2、生活节律性 3、群体互动性 三、幼儿园班级的功能 (一)生活功能 1、一日生活引导功能 2、卫生保健实施功能 3、身体锻炼功能 (二)教育功能 1、认知发展功能 2、情感发展功能 3、社会性发展功能(三)社会功能 1、基础教育功能 2、解放父母功能 四、影响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 1、人的因素 2、教师和幼儿与班级活动内容与方法 (二)外在因素 1、家长 2、园领导及园制度、规则、园风 3、社区人口、经济本章复习题: 1、简述幼儿园班级的任务。 2、试分析幼儿园班级的运作依据。 3、论析幼儿园班级的教育功能。 4、试论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幼儿园班级管理环节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一)管理的含义 1、古典管理学派的观点 2、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观点 3、现代科学管理学派的观点 4、本书对管理的定义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1、搞好幼儿园管理的基础工程 2、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保证 (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建筑装饰材料与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任务1、了解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理解其性能特征、掌握其规格尺寸; 2、在进行设计实践中能根据使用场合、部位准确熟练地选择; 3、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 知识目标1、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名称、分类; 2、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规格、性能; 3、理解建筑装饰工程材料结合的基本原理; 4、掌握不同构造形式的装配程序和工艺; 教学内容项 目 一 一、绪论;(略讲) (1)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地位;(2)建筑装饰材料在装饰工程中的作用; (3)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4)建筑装饰材料的选择;(5)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 (6)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以了解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能为目的,以掌握建筑装饰材料的品种、应用及其施工工艺为目标,学生要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到装饰材料市场和装饰工程施工现场(可观看施工现场各类视频)参观学习,认识和了解装饰材料的性能、应用及材料发展状况,为掌握建筑装饰各分部工程装饰材料的选用及施工工艺打下基础。 二、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知识(略讲) 建筑装饰材料的基本性质 建筑装饰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理化性能(教学辅助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 建筑装饰材料的装饰性(教学辅助工具:施工现场图片及效果图讲解) 项 目 二 三、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详讲) 建筑装饰工程基本材料: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墙体材料及建筑绝热材料 1、建筑装饰工程基础材料: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 (1)无机胶凝材料: 水泥;(课堂辅助教学工具:视频及图片讲解);重点:检测方法; 石灰;(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石膏;(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了解石膏制品; (2)水泥混凝土: 集料;砂、卵石、碎石、煤渣; 水泥混凝土;重点:养护时间、特点; (3)建筑砂浆: 砌筑砂浆、抹面砂浆,装饰砂浆(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2、墙体材料 烧结砖;(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非烧结砖;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砌块;重点:目前装修应用; 复合板材料;重点:工装重点使用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 3、建筑绝热材料 无机绝热材料; 有机绝热材料;(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图片讲解)憎水型岩棉保温板、气凝胶绝热毡等;装修重点应用位置;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 物理电子学(080901) 电路与系统(08090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 集成电路设计(99J2) 二、培养目标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 - r 、?、j ?、.、r , 三、培养方向 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 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 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 导等专业方向;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 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 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 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 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物理学(基地班)培养方案

物理学(基地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物理基础宽厚扎实,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2.物理基础宽厚扎实、实验综合素质优秀; 3.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4.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检索和阅读外文文献能力; 5.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多门应用软件; 6.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科学素养。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物理学、光学 主要课程: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普通物理实验Ⅰ-Ⅲ、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近代物理实验Ⅰ-Ⅱ、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Ⅰ-Ⅱ、固体物理Ⅰ-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应用软件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通化学及实验A、数学物理方法、磁性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实验方法、计算物理、理论物理基础、计算物理实验、原子核物理基础、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物理实验、原子结构、原子分子光谱、弹性动力学、微波原理与技术、声学实验、激光物理、集成电路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含实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含实验)、电磁测量技术实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综合信息技术实验、嵌入式系统软件与单片机C语言开发、FPGA和CPLD的HDL设计、光通讯原理、信息光学、光电子学、光学专门实验、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与应用和智能化光电仪器设计基础、前沿物理讲座、研讨课、科研训练等 四、专业特色 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方案设置的原则是突出物理学人才培养的三个特色:一是使学生掌握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论特色”;二是系统的实验技能,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实验特色”;三是参与科学研究,倡导学术交流,培养创新能力—“学术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四个专业的特点,在外语、数学、实验物理与理论物理的课程设置上侧重点和要求均有所不同,首先是加强物理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的外语能力,做到生活外语和专业外语双强;二是开设研讨课,增加经典物理和前沿物理课程,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三是增加综合性新实验,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分解

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304)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物理化学化学专业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水平: 1、具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觉悟,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事物。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刻苦勤奋,并能胜任高等学校化学基础课和物理化学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能够熟练地阅读英文专业书刊,并能用英文撰写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研究论文。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A、绿色物理化学B生物物理化学 C. 化学电源材料 D. 计算化学与分子设计 E 催化化学 F. 纳米材料化学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年半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至少获得35学分。剩余一年半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如果研究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规定的课程学完,并得到足够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可提前毕业。必要时,研究生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学业,但最多不超过一年。四、课程设置 见课程设置表。 五、考核方式 研究生的必修课均为考试课程,采取试卷的形式进行笔试,选修课可以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成绩按百分制,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成绩。由主讲教师出卷并批改给出成绩,考后及时把成绩上报研究生学院,登记在《研究生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并由主讲教师签名。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要求最迟于第四学期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向所属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第四学期5~6月份结合中期考核对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作者应了解所研究方向的最新成就,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创新。论文工作要有足够的工作量。论文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研究生必须学完规定的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并完成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获得规定的学分后,方能申请论

班主任工作大纲(1)

《班主任工作》教学大纲 (修订版) 一、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本科教育专业(本科学分制)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分制)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加深之时,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便进入了研究的视界及教师教育的领域。因为,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都需要以班级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会整体策划学生在校生活,促进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班主任工作也迫切需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全面的实践策略来支撑、提升。 鉴于此,我们开设本课程,不仅基于对学校改革趋势的判断,更是基于对教师教育系统的研究与探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教育专业的学生切实认识到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其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并有能力帮助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本课程以先进、清晰而有可操作的理论与策略,为未来初等教育培养一批既有较高思想境界、较新教育理念、又有实际工作的班级管理,使之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初等教育的现实需要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及班级教育的工作。 2、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班级教育的目的,了解班主任工作目标及工作境界;了解班级教育价值的来源,明确传统班级教育价值与新时代教育价值的异同掌握班级教育的性质及特点;树立正确的班级教育主体观;了解新型班级的形态与特点,掌握创设新型班级的依据及建设策略,明确新型班级的发展阶段;了解在新时期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的前提下,班主任工作对象及其特点。最终形成班级管理及班级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技能。 3.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以下内容构成:班主任工作目标与境界、班级的教育价值、班级的性质及特点、新型班级及其创设、班级管理工作概况、班级管理工作特点、班级管理工作策略。 4.课程教学时数及学分: (1)本科教育专业(本科学分制)18学时1学分 5.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等。 二、本文部分 第一讲班级管理工作目标与班主任工作境界 教学要求:明确班级教育的目的,了解班主任工作目标及工作境界 教学内容: 一、班级教育的目的 二、班级管理工作目标 三、班主任工作境界 作业及思考题: 1.班级教育的目的与班主任工作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怎样理解班主任工作境界? 第二讲班级的教育价值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3515017 课程名称:汽车制造工艺学 英文名称: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2 实验学时:4 学分:3.5 适用对象:车辆工程先修课程: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汽车制造工艺与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技术方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课程的内容以质量、生产率及经济性为主线。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的配合,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专用夹具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机械加工过程的一般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机械加工规程制订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具有设计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专用夹具设计的初步能力;能初步分析机械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工艺途径;掌握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具有装配方法选择与工艺规程设计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汽车制造工艺过程概论①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认识机械加工工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②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了解汽车生产的工艺过程;了解汽车及其零件生产模式和生产理念的发展。 2.工件的定位和机床夹具 ①掌握基准的概念和工件的安装。 ②了解机床夹具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③熟练掌握工件的定位原理及几种常见的定位方式。 ④掌握常用定位元件和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⑤通过典型机床夹具的实例分析,掌 握机床夹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工件的机械加工质量①掌握机械加工质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 ③掌握影响零件表面质量的因素。④了解表面质量对机器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①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生产中的作用、制定步骤。 ②掌握制定机械加工路线时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理划分加工阶段;合理安排加工顺序;正确制定加工工序集中与分散的问题。 ③掌握工序具体内容的确定方法。④理解工艺方案的经济性评价方法;了解降低加工成本的措施。 ⑤掌握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规范。 5.尺寸链原理及其应用①了解尺寸链的基本概念,掌握尺寸链图的作法及其尺寸链的计算。②掌握工艺尺寸链的分析方法及其计算技巧。 ③了解装配尺寸链的特点及其简单的计算。 6.装配工艺基础①了解装配尺寸链的基础知识。②了解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

等离子体物理培养方案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主要研究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等离子体电子学以及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聚变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诊断。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重点研究其产生、维持的理论和方法,微波等离子体激光、微波等离子体沉积及新材料制备等。计算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等离子体重要物理过程的粒子模拟技术(PIC技术)。等离子体电子学主要研究电磁场或电磁波和电子注及等离子体的三元相互作用,探索新型高效率、高功率微波器件。聚变等离子体学主要开展对受控聚变中所涉及的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进行细致研究。重点开展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及加热机理,探索新型等离子体诊断方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微波等离子体实验技能和基本的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了解等离子体物理的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微波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2.计算等离子体物理 3.聚变等离子体物理4.等离子体电子学 5.等离子体诊断6.太赫兹科学技术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学分与课程学习基本要求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6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个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课程学分要求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专业基础课中有“*”标志的为全校共选专业基础课。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同学科门类之间、工科与理科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 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对于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生,要求补修相应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通过后方可选修专业课。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和具体选课。研究生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某些课程,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 五、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主要划分为学位课、非学位选修课、必修环节三大部分。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4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适应21世纪的教育发展要求,能从事中等学校的物理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进行物理实验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进行物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能力、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计算机、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专业技能要达到规定的要求; 2. 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进行物理实验研究的能力; 3.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 4. 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 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以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育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物理学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 四、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八年 五、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六、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 四年制本科教育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印刷工艺》 教学大纲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内容 1 印刷技术发展简史 2 印刷基础综论 3 印前图文信息处理 4 制版 5印刷 6印后加工 7印刷技术的应用 8印刷设计工具软件应用 9印刷应用设计

二、实践教学内容 10实训一:收集名片10张,收集16KDM设计210*285mm10份。 并实际设计。 11实训二:收集DM二折页,三折页设计10份,收集商业文本封面设计210*285mm8份。并实际设计。 12实训三:收集CD封设计3个,收集封套设计10个。并实际设计。 13实训四:收集样本10种。并实际设计。 14实训五:收集书籍封面设计若干。并实际设计。 15实训六:收集海报广告设计5。并实际设计。 16实训七:收集手提袋10个。并实际设计。 17实训八:收集印刷包装设计5个。并实际设计。 18实训九:收集3件你以为最有创意的印刷品上交并说明并实际设计。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20学时,实践教学为20学时。

《印刷工艺》教学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述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掌握印前,印刷,印后基本知识。重点掌握电脑印前完稿技术。 《印刷工艺》是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知识,熟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印后加工装订以及印刷技术在各种媒介上的应用,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设计的流程,提高设计水平。 二、本课程与其它有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只把眼光停留在对设计的一般应用和操作上,而是能全面了解、熟悉设计好的作品如何通过印刷成为成品,在设计时就应把印刷工艺因素考虑进去。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状况,熟悉印刷工艺对设计的要求,掌握应对印刷时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 为了适应印刷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知识体系与实训相结合,强调以印刷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设计实践为中心,在课程的各个阶段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课题,使学生在这些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得以激发,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规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在基础设计学习阶段坚持规范化教学,每个章节教学都强调教师的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设计实践、设计作业评判等基本环节,实行单人设计题目与小组(一般为3~5人)设计题目相结合。分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接着由教师引导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2.采取多种形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基础设计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有难易不同、方法有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综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080402 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 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 二、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 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1、人才类型、特色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当代科技前沿及生产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知识结构 具有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3、能力结构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4素质结构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 5、职业资格要求 取得中学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学制四年,最长可延长在六年内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学位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工艺Ⅱ》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化工工艺Ⅱ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36 讲课学时:36 学分:3 适用对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是以聚合物的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以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是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工等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工作当中所遇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向专业工程师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主要合成工艺和重要品种的生产方法、结构、性能,并对本学科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高分子的发展与现状,认识到高分子工业对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事业心。 难点:根据我国的高分子工业现状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二章生产单体的原料路线 重点:1.石油裂解制烯烃的工艺过程 2.五种重要单体的合成路线 难点:石油裂解制烯烃中丁二烯的萃取精馏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自由基聚合的主要实施方法; 难点: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机理、链转移作用的应用 第四章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离子聚合与配位聚合反应机理和生产工艺 难点:离子型聚合与配位聚合的原理和机理 第五章缩合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缩合聚合原理、熔融缩聚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实施工艺。 难点:1. 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平衡缩聚反应的平衡常数、数均聚合度及小分子物浓度三者之间关系;第六章逐步加成聚合生产工艺 重点: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机理;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难点: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第七章高聚物改性工艺 重点:共聚物合成工艺;互穿网络聚合物合成工艺;高聚物的化学改性 难点:共聚物合成工艺 五、实践环节 0学时。

2001基地班期中考试(下)答案

2002-200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化学(下)》期中试卷 一、(45分)填空及单项选择 1.若反应2A +B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1[][]1[] 22d A d B d D r dt dt dt =- ?=-=?,则其反应级数为:( D ) (A )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不能确定 2.400K 时某气相反应速率常数311 10p k kPa s ---=?,速率常数用c k 表示则为:( A ) (A )3113.326 c k dm mol s --=??; (B )43113.010 c k dm mol s ---=???; (C )3113326 c k dm mol s --=??; (D )73113.010 c k dm mol s ---=??? 3.根据描述,写出下列化学反应(具有简单级数)的级数: (1)某反应不论起始浓度如何,完成65%的时间均相同,该反应为 1 级反应; (2)某反应速率常数单位为mol ?dm - 3?s - 1,该反应为 0 级反应; (3)某反应以反应物浓度的倒数对时间作图,可得一直线,该反应为 2 级反应; (4)某反应消耗3/4所需的时间是其半衰期的5倍,此反应为 3 级反应; 4.A ,B 构成1-1型对峙反应,用H + 催化可构成2-2型对峙反应: 1 2 k k A B , 34 k k A H B H ++++ , 则k 1, k 2, k 3, k 4的关系为:( D ) (A )1324, k k k k ==; (B )1324k k k k ?=?;( C )1324k k k k +=+;( D )1423k k k k ?=? 5.反应()()12 k k I A B, II A D ??→??→, 已知反应I 的活化能E 1大于反应II 的活化能E 2,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 和D 的比例? ( B ) (A ) 提高反应温度; (B )延长反应时间; (C )加入适当催化剂;(D )降低反应温度 6.某反应速率常数与各基元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为() 1/2 214/2k k k k =,则该反应表观活化 能与各基元反应活化能的关系为 E a =E 2+1/2(E 1-E 4) ,表观指前因子与各基元反应指前因子的关系为 A =A 2(A 1/2A 2) 。 7.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 C ) (A ) 互碰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 c ; (B )互碰分子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 c ; (C) 互碰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 c ;(D )互碰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 c ; 8.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多原子分子被振动激发后( B ) (A ) 立即分解; (B )有一时滞; (C )发出辐射; (D )引发链反应 9.已知E Cl -Cl =243 kJ mol -1,E H -H =436 kJ mol - 1,用光照引发链反应H 2+Cl 2=2HCl ,所 用光的波长为( B ) (A )4.92×10-4m ; (B )4.92×10-7m ; (C )2.74×10-7m ; (D )1.76×10- 7m ; 10.已知HI 的光分解机理为: HI+h ν→H+I H+HI →H 2+I I+I+M →I 2+M 该反应的量子产率Φ=___2___. 11.支链反应与直链反应最基本的区别是 . 12.若增加离子强度,对下列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影响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Co(NH 3)5Br]2++Hg 2+ 增大 ;(2)CH 3COOC 2H 5+OH - 不变 ; 13.已知18℃时,Ba(OH)2、BaCl 2、NH 4Cl 溶液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分别为2.88×10- 2、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与名称 专业代码:070201 专业名称:物理学 二、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及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品德;培养能在物理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培养要求 通过强化数学和物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理论,初步掌握从事一些物理基础型研究,以及密切相关的材料学研究和光电应用所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强调学生具备进一步深造的潜力和基础。 注重通识教育,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技术文献,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良好的素质、道德修养和一定的组织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物理学科的扎实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相关科研项目和良好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以国家重大需求及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为培养目标,以一批优秀教师为保障,深入贯彻博学笃行的专业学风,通过学科交叉延伸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六、主干学科 物理学

七、品牌课程 计算物理及其应用、量子力学、复变函数与数学物理方程、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八、毕业最低学分要求 1.本专业学生须修满161.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35.5学分,选修26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湘潭大学普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规定》者,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