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暴力行为发生征兆评估:

1.行为评估:早期兴奋行为,如不能静坐、来回起动、击打物体、握拳、下颌或面部肌肉紧张;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包括对真实或想像的人与事进行威胁,或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较大并具有强迫性等,护士要警惕病人兴奋激动表现,加强防范,尽可能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2.情感评估:随着暴力倾向的增加,病人情感的光奋也逐步升级。如不愉快、激动、愤怒等,一旦失去控制将产生不良后果。

3.意识状态评估:意识状态的改变也提示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如思维混乱、精神状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损害、无力改变自己等。

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他人)与幻觉、妄想、焦虑、器质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1病人没有发生暴力行为;2病人能够确认造成自己激动、愤怒的因素,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寻求帮助。

2.长期目标1病人能够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要;2病人能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挫折、紧张等感受。

护理措施

1.暴力行为的预防,密切观察有暴力倾向的病人,及时发现暴力行为先兆,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尽量把暴力行为消灭在初期。

(1)在开始接触有暴力危险病人时,病房内一定要有能够及时支援的人员,保证在必要时共同制止病人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可使医护人员减轻焦虑。护士在接近有暴力危险的病人

时至少要维持一个手臂的距离。千万不要从病人的身后接近她,避免使其害怕而激发暴力

行为。

(2)环境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避免嘈杂、拥挤、炎热,使病人感到舒服安全。

同时,要注意管理好各种危险品,防止病人用作攻击的工具。

(3)良好的沟通:通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化解危机状态,以直接而坦诚的态度、同理性的关心和支持性的反应与病人会谈在会谈中切勿批判病人的

感受,但也要避免太温和。要让病人感受护士的真诚关心和合作的气氛降,让病人仍拥有

自我控制及决定权,这样可帮助病人逐渐安静,消除或减轻暴力危险。

(4)病人的教育:教会病人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尤其是不满和愤怒情绪的处理,提高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鼓励和指导病人用语言表达其困扰、愤怒等情绪,并允

许其有机会宣泄其不满情绪,必要时给与适当的限制。同时评估病人过去处理压力的方式,

然后给予其可能接受的指引及限制。

(5)尽量传达出护士接纳病人的态度,让病人明白护士所进行的对其行为的指导及限制都是为了协助病人控制其不稳的行为。

(6)护士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因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每个工作人员都会有害怕与担心,

而病人也感受到一些反应,如果护士能将自己的情绪及感受与病人适度的分享,可拉近彼

此间的距离,也可消除护士自己的紧张、害怕。反之,一旦造成病人误解,会增加敌视或

暴力倾向。

(7)服用药物:必要时,长期或短期服用相关药物会有效预防冲动和暴力行为。

2.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1)控制局面:当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要呼叫其他医务人员一起行动,尽快控制局面,疏散其他病人离开现场,确保其他病人和病房的安全。在交流中护士必须用坚定、平静、

平和的声音和语气与病人交流,不要把任何焦虑急躁的情绪传递给病人,使病人害怕失去

控制而造成严重后果。

(2)解除危险品:如果病人持有危险品,一定要尽快的解除。护士要取得病人的信任,向病人解释代为保管,以后归还;可以答应病人的要求,帮助减轻愤怒情绪,自行停止暴力

行为。如果语言制止无效时,可以采用转移病人注意力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夺下危险品。

(3)约束与隔离:在采用其他措施无法制止病人的暴力行为时,可以采用约束和隔离的手段。但必须有医嘱才可以使用,是为了保护病人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减少对整个病房治

疗体系的破坏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执行身体保护时,常常会引起病人的不安与反抗,所

以在保护过程中要持续与病人谈话,以缓和语气告诉执行约束的目的、时间。必要时护士

可陪伴在一旁以减少病人的焦虑。

(4)根据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处理。

护理评价

1.病人在住院其间是否有发生暴力行为;病人能否确认造成自己激动、愤怒的因素,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寻求帮助。

2.病人是否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要;病人能否以积极的方式处理挫折、紧张等感受。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3.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

预防: 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 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实践证明, 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精神科护士受攻击行为伤害的原因及防范

精神科护士受攻击行为伤害的原因及防范 【摘要】攻击行为是指任何形式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的行为,其极端形式是暴力行为[1].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住院患者较常见的护理问题,是患者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暴力攻击行为给医务人员及住院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较易发生护患冲突及纠纷,一直是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分析精神科护理中受暴力伤害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稳定护理队伍、促进护理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暴力伤害防范措施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盲目性特点,决定了精神科护士受暴力伤害的高风险性。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受病人的暴力攻击而致身心伤害。据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攻击率为98.47%[1]。保护护士人身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暴力行为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1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精神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大多缺乏自知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逃跑等过激行为,尤其受病态思维的影响,激惹性极高,极具攻击性。 1.2 患者家属因素 精神病患者家属大都对精神科知识、治疗及护理缺乏了解。不能有效配合治疗护理,特别是首次患病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偶发意外(如猝死)和特殊治疗措施(如保护性约束)极难理解,情绪行为易失控。 1.3 病房管理模式及其他社会因素 精神病院大都采取一种封闭式管理,给精神病人得到更系统的观察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家庭和社会得以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病人常感到失去自由,生活单调而想及早脱离住院环境,极易发生情绪不稳而致暴力发生。个别病人社会关系复杂,探视人员杂乱,提出无理要求护士极易受到伤害。 1.4 护理人员因素 1.4.1专业知识不够熟练、业务技术不精 当前护理教育仍以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为主,学校很少系统地教授精神科这门课,在校及实习期很少接受如何防范暴力和保护自我的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对患者及家属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认识不足,缺乏预见性和应对措施。 1.4.2 服务意识薄弱,沟通技巧不足 精神科护理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社会偏见导致部分护士服务意识淡薄、态度粗暴,不能针对不同情况积极主动地接诊患者,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不能耐心解释。与患者及家属不能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而致暴力伤害发生,尤其是低护龄护士。 1.4.3 责任心不强,警惕性低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处理患者及家属的呼叫。警惕性不高,不善于观察病情变化或观察不认真仔细,机械地执行医嘱;不能准确识别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性疾病症状或及时发现病人异常并汇报给医生而致延误疾病诊治,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而引发暴力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医院管理应对措施 2.1.1 重视安全管理,建立安全制度 常规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可能出现的家属闹事做到充分的预见性。与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暴力行为是由于愤怒、敌意、憎恨、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 攻击行为,可造成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如个体针对自己的伤害则属于自残、自杀、自伤行为。暴力具有极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威胁生命。 精神病人由于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他们的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等。精神病人常见的暴力行为有口头的攻击,如谩骂、威胁、讽刺、嘲笑等;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 二防范与护理 护理评估 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 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特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干预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干预 发表时间:2018-12-04T12:59:48.6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31期作者:郑春英 [导读] 掌握应用精神科技能来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危急事件发生能采取有效应对的措施。 郑春英 (福建省漳州市福康医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目的:掌握应用精神科技能来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危急事件发生能采取有效应对的措施。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及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的变化,巧用技能。结果:通过护理观察,巧用技能,有效预防各种危急状态的发生,在发生后进行有效的处理。结论:运用专科知识与技能,既能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有效保护患者及他人人身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技能;暴力行为;预防;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51-02 暴力行为在精神科是最常见,又最需要防范的一种应急危机,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破坏性极强。甚至危及生命。发生暴力行为不单躁狂症患者(mania),还有抑郁症depression,分裂症schizophrenia),癫痫等病人。如:(1)林某,女,25岁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社会不满入院,住院一段时间突发抓工作人员手大喊我要回家,不然马上撞墙,咬舌。(2)方某,51岁,男以大声喧哗,毁物入院,住院后不配合任何治疗方案,用言语攻击工作人员等。 1.暴力行为评估 (1)不同精神患者暴力行为发生,针对性是不同。分裂症患者最常见,主要受幻觉和妄想支配出现命令性行为或自卫心理,听到有人叫其做什么,或以一物体为参照物暴露症状引出暴力比如视拍片机为拖拉机,违拗症对护理人员的管理会产生反抗和敌对,而发生暴力;躁狂症急性期易激惹,得不到满足,就冲动,个别出现性欲亢进而出现暴力;抑郁症心理较自卑,没有安全感,怕拖累,而自伤或自残;癫痫患者人格会改变,报复心强,暴力行为更残忍,有一种置你死地的感觉。 (2)强行住院,患者出现反抗;工作人员管理经验不足,歧视挑逗患者也会激发冲动 (3)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静坐不能,握拳,敌意,横眉冷眼,异样焦虑或欢快,进食单一寡言,身上出现抓伤,威胁性言语等。 2.暴力行为预防 (1)首先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护理对象是人,其次是病,要尊重病人的人格,不辱骂病人,不用粗暴的动作和生硬的言语,不激惹病人,合理安置躁动病人。指导家属入院前仔细阅读住院须知,一周后视病情情况方可探视,配合医护工作,避免激惹冲动发生。 (2)对不合作的病人采用强制的手段只会造成抵触心理,要以四心为基点即关心,耐心,爱心,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主动关爱患者生活情况,了解患者近期心情变化,是否想亲人,为何不配合治疗,出院为啥不吃药,历假情况,对反馈问题及时解答,个人隐私严守保密,并于住院制度宣教。节假日做好心理指导,安抚患者情绪,适时巧妙应用暗示方法,非语言技巧(握臂),让患者感到放心。确保治疗方案实施,控制阳性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3)护士要掌握药物的性能包括药名,剂量,作用,副作用,颜色,如何预防和熟练的技能操作,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与支持。举例,告知患者及家属口服锂盐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平时少量多次服用盐水促进排泄,不药粉,因为药粉后遇温水变成凤凰红。 (4)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包括言语,动作,表情,神态,进食睡眠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足,不合理要求给予制止,宣教。必要时采用约束。观察患者在冲动发生前有无睡眠障碍,女患者是否月经期,探视家属说事,减少诱因。 (5)注意与病人沟通方式,表情,位置,空间,距离,肢体语言变化。 (6)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发泄情绪。比如组织病人唱歌,打球,整理床单位,提高自控能力,树立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个体文化,每周安排一天参加康复治疗活动,建立良好人际交流及回归社会角色适应。康复后要告知监护人做好监护责任。 (7)加强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及业务学习,掌握专科技能与危机事件应急处理。 3.暴力行为护理 (1)病室保持安静,整洁,舒适,消除环境的不良刺激,护理人员保持仪表仪容整齐及敏锐观察力。 (2)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变化,有伤人,冲动,毁物,自杀行为遵医嘱设一级护理,在阅览表注明,活动范围要在护理人员视线内,严格交接班。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辅以心理疏导与宣教。入院时指导家属仔细阅读住院须知,保持电话畅通,告知家属治疗区病人多,集体生活难免出现斗嘴,肢体碰撞,有特殊情况院方及时通知,家属及时到位,防范医疗纠纷,建立合作治疗关系。 (3)异常班半小时巡视一次病房,对病人的床单位位置包括康复患者,暴力患者,年老体弱,要心中有数。随身携带对讲机,手机,了解值班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电工,总值班是谁,抢救物品放置要清楚。比如缝合包,以备应急。出现危机事件要大声呼救。 (4)暴力行为患者出现阳性症状采用药物控制,辅以护理。在阳性期时常不配合任何治疗。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面貌,文化,性格,躯体的情况巧用技能。口服药物:向患者示意这是维生素,钙片,消炎药,或顺患者想象把药物看做星星时不与争辩于认可,诱导服入,拒绝张口检查用和蔼态度示意患者张口看一下牙齿情况,护士动作及眼快,发现无残留,嘱咐患者多喝水,保证药物入肚,如遇有睡前药同晚餐药一起服用,避免值夜班人员少被攻击;做治疗包括肌注,输液:输液时向患者示意你最近进食少,补充下营养,如果您多吃点饭,输液可少,或外伤于消炎,但防输液时困摔倒,给您约束保护,可避免误会与树敌现象发生,约束时动作要快,防患者出现反跳现象;肌注时组织康复患者握住患者躯体,分散注意力,做到无痛技术,动作要快;对软硬不吃患者遵医嘱鼻饲,程中于药物治疗重要性宣教。使患者对护理产生信任,建立护患关系,树立药物治疗信心。 (5)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护士避免与患者单独相处,避免激惹的语言,不站在患者正面,而应站在患者两侧,一旦出现攻击行为迅速握住患者打人的手臂,用平静温和的态度于劝说,示意你已经被制服。针对女性患者,而男性出现攻击时,不必惊慌,胆大,镇静,心细,首先寻求帮助,一面组织康复患者,一面呼叫保安,报告医生,与患者保持1米距离进行心理疏导,等到人员到齐,从侧面或背面齐心协力制服。护理人员迅速拿保护带各两节即一条保护带有四节,一节先当手指到肘关节距离,腰部相当缠绕处,从腰部绕过,一手握住患者手臂,一手拿保护带在手臂与躯干以一拳距离于腕关节处约束,双脚踝关节以一拳距离为宜,收紧度以一指为宜,约束时先手后脚最

精神科患者出走的预防及护理

精神科患者出走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分析患者出走的原因,制定防护措施,预防减少患者出走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患者出走24例分析。结果:15例因工作人员疏忽大意出走,9例因环境设置不安全导致患者出走。结论:医院加强管理,医务人员加强责任心,可有效防范患者出走而产生的各种意外事件。 标签:精神患者;出走;预防;护理 精神患者出走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医生的同意私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患者出走会导致治疗的中断,可能造成自己受伤或伤害他人,危害社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4例患者,男13例,女性11例,年龄17~45岁,平均28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情感障碍8例,其它4例。 2患者出走行为产生的原因 2.1精神症状所致精神患者由于受病态支配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缺乏自知力。还有的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认为住院是受廹害而逃离医院[2]。 2.2社会心理因素强制住院的患者由于生活受到限制,认为自己没病等因素的影响想尽快离开医院。病情好转的患者因为思念孩子、家庭或挂念工作离开医院。 2.3环境影响如患者感到住院条件差,伙食不好,生活单调苦闷,受约束和限制,处处不自由等而出走。 2.4对治疗恐惧或不理解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患者感到头晕、心跳加快、胃肠道不适,惧怕药物给自己带来记忆力下降,智力出现问题成为残疾。 2.5工作人员疏怱或态度造成如责任心不强,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不耐心造成患者不满而出走。 3出走患者的征兆评估 及时发现患者出走的征兆会帮助护士提高警惕,加强巡视,重点观察护理,预防患者出走行为的发生。如有出走行为的历史;有明显的幻觉、妄想;不愿住院或强迫住院的患者,对住院和治疗恐惧不适应住院环境;强烈思念家人急于回家的患者。 4出走患者的行为表现 意识清楚的患者多采用隐蔽的方法,平时多与医务人员拉关系取得信认、窥探情况、寻找出走的途径,在防备不当时出走。患者在准备期间情绪上也会表现焦虑、失眠、坐卧不安、烦躁等。意识不清楚的患者出走时无目的、无计划、不讲究方式,一旦出走不知道防范、危险,容易受到伤害。 5出走行为的防范及护理 5.1重点监护在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对不安心住院有出走企图的患者必须重点监护,严格交接班,尤其在人员少的节假日、夜晚更要注意。 5.2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注意病房门窗的安全检查,患者外出活动检查时要有专人陪护看护好患者。工作人员出入病房时要锁好大门,注意观察禁止患者冲门、伺机出走。 5.3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安排工娱疗活动鼓励其参

精神科护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精神科案例分析题 病例1分析题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在说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监视他,想害死他,并用高科技仪器控制他的脑子,让他头痛,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患者多次拿刀找邻居,被家人及时制止。近3天,患者拒食,听到有声音告诉他:“饭里有毒,不能吃。”医生与其交谈时,患者表情变化不明显,语声偏低,反应慢,很少抬头看医生,否认自己有病。问题: 1.请指出该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是什么?答:1.主要精神症状:有被害妄想(1分)、幻听(1分)、情感淡漠(0.5分)、无自知力(0.5分)。 2.该患者的医疗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分) 3.主要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主要护理措施包括 (1.)躯体方面:纠正营养失调;改善患者睡眠;观察药物副作用;协助料理个人卫生;躯体疾病护理。(1分) (2.)心理功能方面:对被害妄想:耐心护理,说服劝解,保证进食,注意安全;对情感淡漠的护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改善其情绪衰退。(1分) (3)社会功能方面;强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

工作能力训练,娱乐能力训练。(1.5分) (4)安全护理(1.5分)。 案例2 男,38岁,工程师,个性孤僻,工作认真。3年前,患者对某同事提过意见后,彼此关系疏远,渐怀疑将会遭到对方报复。以后开始怀疑周围的人在监视他,并认为某同事在背后策划、曾向领导写信控诉被害情况。一年前调动工作至另一城市,不久,即听到有声音说其妻子已来到该城市常听到害他和夺妻等有关的事,否认有病,只承认患过神经衰弱。 患者有哪些精神症状?被害妄想.幻听.无自知力、情感淡漠 可能的疾病诊断是什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常用护理诊断有哪些?1营养失调2睡眠形态紊乱3生活自理缺陷4思维过程改变5有冲动、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对自己或对他人)6不合作7医护合作问题 护理措施有哪些? 病例3 李某,男,17岁,未婚,因急起行为反常5天入院.国庆节前几天连续操练节目,甚感疲劳,节后出现失眠。10月9日急起话多、唱歌、唱戏,到街头闹市区游荡。说看见别人身边有鬼,对一个不相识的小孩说其父已死,吓得小孩哇哇大哭。上课时突然拍桌踢椅,吃饭时将碗中的鱼头往窗外抛,。曾数次跑到监狱门口与岗哨纠缠,声称父、弟均在狱中。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1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概念 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三、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 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

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 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 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 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四、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 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 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 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 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 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

第四章精神科常见危机状态的防范和护理

第四章精神科常见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 精神科危机状态指精神疾病患者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自控的、急性疾病和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或财物的一种状态(包括暴力行为、自杀自伤、出走、噎食窒息、木僵、昏迷、谵妄状态、缄默状态、拒食、机体衰歇状态等)。精神科危机状态常突然发生且后果十分严重,其处理也非常复杂。因此,精神科危机状态的防范和护理是精神科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对精神科危机状态的防范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时刻警惕,以高度的责任心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在危机事件发生时立即做出有效的处理。对精神科常见危机状态的判断是否准确,处理是否及时有效,是对医护人员综合能力的考验。 本章介绍精神科实际工作中常见危机状态中的住院病人暴力行为、自杀自伤、出走、噎食窒息、木僵状态的防范与护理。 第一节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暴力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的攻击(致伤、致残、严重者可以致死)或对物的攻击(破坏建筑或毁坏财产,引起轻重不等的经济损失)行为。兴奋冲动,伤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等暴力行为亦常见于精神病人。因此,暴力行为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紧急情况,必须立即处理。精神科的暴力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酒滥用、药物依赖、癫痫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病理性激情等患者,是精神科最常见的危机状态。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除对已实施的暴力行为立即处理外,还应重视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可能的暴力行为先兆,如病人发出言语威胁或作出姿态要采取暴力行为。对于这类患者,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则可有效防范暴力行为发生。 首先应镇静对待,及时取得在场家属的支持,必要时请出保安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协助及支持,而后根据实际情况,接触患者,保护患者及他人安全,争取相应治疗措施控制精神症状。 一、护理评估 (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危险因素评估 1、疾病诊断据国内外文献报导,暴力行为与疾病诊断有明显关联,如我国第一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1987年)1214例杀伤案件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占84.6%,癫痫性精神障碍7%、癔症2.2%、反应性精神障碍1.9%、精神发育迟滞1.7%、其他精神障碍2.9%,可见精神分裂症最为多见。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 (一)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 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 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 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 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 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 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二)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 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 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 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保护 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其谈话,以降低其焦虑。 6、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肌注来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

(1)先兆行为 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 (2)语言方面 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3)情感方面 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3. 暴力行为的预防 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1)交流技巧 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应该将手置于口袋外面,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这样可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常需要四倍于常人的空间。如果护士侵犯了患者的个人空间,会让其感到威胁,从而激发其攻击性。因此,护士在接近患者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紧握拳头、面部肌肉紧张或转身走开等都提示患者可能感到威胁,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 (2)服用药物 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 (3)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可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4)患者教育 通过沟通性咨询及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是一项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应鼓励患者探讨自己被尘封的、忽视或压抑的情感,与其一起讨论情绪的表达方式,向其提供处理愤怒情绪的一些实用方法,如体育锻炼、改变环境、听音乐等,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4. 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1)寻求帮助

精神科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防范处理机制

患者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的防范处理机制 暴力(violence)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精神科的暴力行为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患者中。因此,精神科临床工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1. 诱发因素 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会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如;当患者聚集在一起、过分拥挤、缺乏隐私及处于被动时,容易发生暴力事件;强行入院和封闭式管理环境也容易引起患者的怨恨和反感,促使暴力行为的发生。另外,临床工作人员也可能由于工作态度和自身行为对患者的影响,而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患者的暴力行为。如歧视或挑逗患者,管理经验不足,与患者的人际距离掌握不准确等,均可能对患者的情绪有消级的影响。 2.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及具体表现 (1)先兆行为 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

(2)语言方面 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 (3)情感方面 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3. 暴力行为的预防 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 (1)交流技巧 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

精神患者出走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

精神患者出走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 本文旨在探讨精神患者出走行为成因及护理对策。通过对12例出走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出走行为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总结出发生出走行为的征兆。分析其出的原因、时机和方式,并探索可行的护理对策。提示精神患者的出行为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给患者及他人造成严重后果,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积极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 标签:精神患者;外走;护理对策 出走行为是指精神障碍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缺乏自知力,对住院不安心,未经医生同意而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患者的出走不仅使治疗中断,还可能在外发生暴力冲动行为、自杀自伤行为或走失等意外,给患者和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有效地防范和处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出走行为[1]。本文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发生于我院的12例精神患者住院期间出走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与出走相关的因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可以采取的防范措施,以期减少患者出走事件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7.8岁;小学2例,初中9例,高中1例;未婚4例,已婚7例,离婚1例。 1.2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7例,占59.4%;躁狂症3例,占25%;其它2例,占16.6%,均符合ICD-10的诊断标准。 2 原因分析 2.1出走原因精神患者出走受诸多因素影响,分析本组病例主要有:否认有病逃避治疗6例,占50%;长期住院想念家人3例,占25%;受症状支配冲动出走2例,占16.7%,其它1例,占8.3%。由此可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引发患者出走行为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表明,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是预测是否发生暴力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习惯用暴力行为来应付挫折的个体也较容易发生外逃行为[2]。此外患者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其出现出走行为的可能性,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自主性及攻击性较强的患者更易出现出走行为。 2.2出走时机工娱疗期间1例,占8.3%;陪同检查时5例,占41.7%;勤工打扫期间5例,占41.7%;其它1例,占8.3%。出走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大多数是乘工作人员松懈或无法顾及的情况下发生,本组5例病例都是在带出活动、检查途中借机脱逃。其次是患者在勤工人员打扫卫生期间趁机开门不备时出走。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

(1)先兆行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 (2)语言方面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 (3)情感方面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3.暴力行为的预防 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 (1)交流技巧 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应该将手置于口袋外面,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

患者的眼睛,这样可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常需要四倍于常人的空间。如果护士侵犯了患者的个人空间,会让其感到威胁,从而激发其攻击性。因此,护士在接近患者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紧握拳头、面部肌肉紧张或转身走开等都提示患者可能感到威胁,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 (2)服用药物 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 (3)环境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可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 (4)患者教育 通过沟通性咨询及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是一项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应鼓励患者探讨自己被尘封的、忽视或压抑的情感,与其一起讨论情绪的表达方式,向其提供处理愤怒情绪的一些实用方法,如体育锻炼、改变环境、听音乐等,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4.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 (1)寻求帮助 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发生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