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践行《弟子规》做一个讲孝道的人

践行《弟子规》做一个讲孝道的人

践行《弟子规》做一个讲孝道的人
践行《弟子规》做一个讲孝道的人

以上各项由指导教师填写

践行《弟子规》做一个讲孝道的人

一、《弟子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自从中央电视台2010年7月《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节目以来。这本书很快风行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家长、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由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那么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本讲规矩的书,也是讲方法的书。自从回复高考以来,我们的教育走上了应试的道路,从社会到学校,到家长,都唯分数论、唯知识论,不放过任何一个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机会,识字班、英语班、各种奥赛班,铺天盖地、形成产业、蔚为大观,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很多、很便利。然而,回过头来,我们却发现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却不知道怎样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严重的影响到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这成了孩子成长中的大问题,也成了社会的大问题。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在当时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虽然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上,他却很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他创办了一所学校教育敦复斋,降雪取得了巨大成功,讲学中他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经验,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交《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现在我们不说《训蒙文》而说《弟子规》,从此以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有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四个字。《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首了《三字经》的影响。全书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

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

它在今天能在社会上持续的热起来,我想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充足发展,人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不缺玩,不是内心总找不到平衡,总很焦虑与浮躁。主要是缺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德。伦理道德的缺失,规矩缺失人会内心不安,家庭不安,社会不安。二是,我们已有的道德教育过于强调说教而显得空洞,我们小时候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包括今天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都非常好,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做,具体操作时无处下手。而《弟子规》正好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它既弘道又弘法,基友系统的道德伦理要求,又有具体的站立行走,进退及让德实践方法。

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在日常生活的教育中我们注意得最多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好坏,我们忽视了什么呢?忘记了什么呢?恰恰是孩子的规矩。孩子在社会上成长,最终要步入社会,这个社会有规矩,这样那样的、明的、潜的,那么这个孩子从小是否讲规矩、懂规矩呢?通俗地讲,就是孩子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样待人接物。

近年来,许多企业,很多政府机关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不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指望这样的人遵守企业章程和单位制度、怎么指望这样的人获得领导的信任喜欢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懂规矩,将会遇到许多麻烦和困难。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弟子规》开篇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弟子规》里的道理,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孩子们: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关怀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还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多余的体力,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学习其他的知识学问。《弟子规》把做人的大原则大规矩,放在第

一位。要求孩子首先做一个有原则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才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它的危害就越大。

《弟子规》的总叙,不仅是以孔子和《论语》里面的话为依据,讲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实际上还有个作用,那就是他是整部《弟子规》的纲领。整部《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恰恰分成八部分。哪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外,他还有哪些社会功能?还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二、孝是家庭幸福、国家安宁的基础。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小”,强调的是血缘延续的重要性。父母张开双臂保佑孩子,孩子大了再挺起有力的双肩担当着父母。每一个人都是生命长河中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同事,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那么孝和家庭幸福、社会安宁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我们的国情说起,中

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发端于家庭。

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中最核心的部分,夫妇、君臣、长幼、友朋等都是对父子关系的一种扩大延伸。这种从家庭伦理延伸出来的各种人际伦理,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基础。在主流历史观和道德观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并不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只有在孝顺父母的基础上,谈论一个人的品行高下才有意义。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教我们怎样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安人,内圣外王。由小安到大安。安自己、安家庭、安朋友、安天下。安人必须安心,只有心安才能理得。怎样做到“安”呢?就实现从家庭做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安,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让自己心安,让父母心安。用什么来“安”呢?首先,用“孝”家庭有了孝,子女无愧于天地良心,内心充满了幸福感,自己心安,父母无悔于养育付出活着快乐,死而无憾,于是一个家庭“安”了。每个家庭安稳了,社会也就安稳了。孩子在家庭要面对父母,走上社会要面对同事、朋友、领导、面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起点就在“孝”上。有人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人如果对父母很孝顺,对兄长也很尊敬,这样的人却喜好犯上是很少的;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子重视根本,根本的东西建立了,人生才会一帆风顺,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就是为仁道的根本。中国人讲的以孝为本、以和为贵。《孝经》里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以孝悌为本的生活,仿佛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团和气(安己)然后把家庭化成一团和气(安家),以至于把单位(安单位)、把社会、国家(安天下)化成一团和气。成为这样的人,或者适合这样的人一起生活必然是一种美好而安宁稳定的生活。

忍得了父母错怪和委屈的人,一定忍得了上级和同事的误解,为父母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一定能领悟“吃苦吃补”的奥妙。忍得了父母啰嗦健忘的人,一定忍得了同事和下属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对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更有能力去脚踏实地地去工作学习。亚圣孟子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能够在家事父兄,走向社会我们自然放心孩子能事公卿,能够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

出去必能处理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人际关系之路。所以说孝是国家安宁的基础。

三、践行《弟子规》

孝既是为人之本,在《弟子规》里当然处在突出的地位。所以它的第二部分既是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八句四个父母重复出现,明确表示了父母在子女心中应有神圣的地位,和子女对父母应有恭顺的态度。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费解:父母在叫你的时候,你要赶紧答应,不要迟缓不答;父母有事情使唤你,名你去做,你要马上去做,不要懒惰拖沓;父母在教导你的时候,你要恭恭敬敬的聆听;父母在责骂你的时候,你也要顺从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责,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做到了吗?《弟子规》是用来做的,它通篇讲怎么做。孝连着敬,孝敬孝敬,孝就要敬,要敬重父母,孝从心底开始,外化为一种恭敬、敬重。孝顺孝顺,孝连着顺,顺从父母,方能取悦父母,让父母快乐。子不嫌母丑,儿不嫌父贫。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恩重如山、恩深似海,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得起的。我们如何来知恩、感恩、报恩?

“父母呼”,父母对孩子的呼唤声声含情。我们小时候在农村,农村的孩子没什么玩具,三五成群打打土块仗,玩玩捉迷臧,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各家饭熟了,母亲们便都站在各自门前,拉长调子,扯着嗓子呼唤各自的孩子,“成成···”“兵兵···”“蛋蛋···”伴随着各个角落里孩子们长长的答应声,此起彼伏,这时候一股暖流便流淌在静谧的村庄,奏出一首爱的交响曲。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当中就有着感人的记载。《噬指连心》说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参,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的返回家里,跪问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吗?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

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的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是史料里面有记载的故事。你看,有时候母子连心,这一种呼,连声音都不需要。这就是中国传统对于“父母呼”,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这种温暖亲情的感人描述。还有一个故事,宋朝人杨璞为人善良,十分喜欢佛家之道,尤其崇拜得道高僧无际大师,他打听到无际大师在蜀中,就特意去拜访。走到半路,又累又渴,见到路边有一个老和尚就上前去打听无极大师的住处还有多远,听杨璞说完缘由,老和尚认真的对他说:“要想得道,拜见无际大师不如直接拜佛呢”。

对此,杨璞很高兴,就问他佛在哪里?自己连无际大师都找不到,更别说佛了。老和尚笑着告诉他,你赶紧回去吧,遇到一个倒穿鞋子,披着衣服的人,就是见到佛了。杨璞半信半疑的往回走。

第一天晚上,他借宿在一个热情的农户家里,他仔细观察这家人的穿着,发现这家人衣着整洁,也没人倒穿着鞋子,不禁失望。

第二天晚上,一户家境殷实的地主留他住宿,他也没有见到老和尚说的那种人,就这样,又走了三四天,眼看就到家门口了,杨璞不禁十分失望,在心中暗暗骂那个老和尚是骗子。走到半夜,他有气无力敲响自己的门。就在这时,他看见母亲的衣服是披在身上的,而鞋子也竟然是倒着穿的!原来母亲日夜思念儿子,一听到声响,就马上过来给儿子开门,心急火燎,完全没注意到鞋子是倒着穿的。这时,杨璞一下子明白了老和尚的意思,从此就在家里专心敬养父母,再也没有出去找过佛。是啊,我们的父母就是最大的佛。我们看到今天很多人到了庙里,对着泥塑木雕顶礼膜拜,不断的磕头、烧香、礼敬到了极致,可是我们给父母磕过几个头呢?礼敬到什么程度?父母才是我们的恩人、活佛、真佛!

所以,怎么去尽孝呢?孝是发自内心的敬,把孝内化于心去敬重,,去倾听父母的呼声需要。孝是从头到尾的去做,把孝外化于行去顺从,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不一定都做得到,但是要努力去做。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冬温夏清,讲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典故。主人公黄香,名列《后汉书》和《二十四孝》,有名的大孝子,少年时《二十四孝》里这个故事叫“扇枕温席”。黄香

九岁的时候母亲早亡,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炭,所以寒冬时,他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叫“冬则温”。酷夏时,黄香就先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先扇的凉一点,这就叫“夏则清”。今天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好了,我们都有了暖气、空调、炉子,是不是冬温夏清过时了呢?没有,因为冬温夏清它反映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体贴,关心和体贴永远不会过时。夏天酷热是,我们能不能给父母装空调?或者买一些降火防暑的水果茶叶。冬天冷了看父母的暖气热不热?父母在农村的看父母晚上睡觉炉子烧得旺不旺?通风怎样,会不会中煤毒?尽孝无小事,因为孝大于天,尽孝无大乃,因为孝就是关心、体贴。

有一个父亲,独自抚养一个7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小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会非常难过。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及时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的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熟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发现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湿要给谁洗?”这是妻子过世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泣着解释,“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跑了两碗泡面,一万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不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了,所以放进了棉被下面保温。

爸爸听了,不发一语的紧紧保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面,他说道:“孩子,这是世上最美味的泡面啊!”

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体贴自己的父亲,为父亲分忧,多么让人感动。所以孝不分年龄大小,孝不分事情大小,孝是一种关心、体贴。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成语昏定晨省。这是古人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晨,早晨;昏,傍晚。省,探视问候;定,服侍就寝。早上起床去探视父母睡得可好,夜间受凉没有;晚上去给父母铺床拉被,侍候就寝。它同冬温夏清一样都教我们

怎样去关心和体贴父母。冬温夏清规定了一年四季怎样服侍父母。时代变了,今天的生活节奏也变快了,我们和老人的节奏不一定同步。但是时刻的惦念、关心还是不变。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我们能不能每天早晨打一个电话回去,看他们起来了没有?是不是生病起不来了?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尽孝的方式怎么变,孝心是不变的。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字面的意思很简单。前两句是和父母同住情况下,应有的礼节,格局是和父母不同住时应该怎么做。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么详尽周到。和父母同住,出门时应该给父母打声招呼,“爸妈,我去上班了”、“我去上学了”,“爸妈,我去单位加班了”,“我和朋友去钓鱼”等等,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一方面是对父母的尊重,眼中有父母,心中有父母;另一方面也是让父母放心、安心。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和为贵,实际上“和”“合”互通,都追求圆满,家人在一起花好月圆,你走了,就有了缺口,就有人担心,父母呢,担心最甚,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古人尽孝非常重视养父母之心,不能让父母担心,要父母安心。孔子在《论语·里仁》脸面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健在,不要出远门,飞触不可,一定要告诉他们去哪了。不是非要守到父母身边,只要有正当的去处、有目标、有价值的去处。今天的孩子最缺的就是这个,出门不打招呼,稍有不顺,离家出走,让父母伤透了心,备受煎熬,就是大不孝的表现。反必面,就是回来了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怎么做。父母不在身边,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固定的住所,从事的职业不要随意改变。今天情况不同了,很多人离开了父母之后,去外面求学、打工、经商、做官,谋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不一定非要做到“居有常,业无变。”但是不管身处何方,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时时惦念父母,从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尽量不要让父母担心、忧心。为了工作变动住所,起码让父母知道在哪个城市,为了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变动工作,起码让父母知道从事哪个行业。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八句,定了两条规矩,而培养的正是孩子两点最可贵的品质。一条叫“敬

畏”,一条叫“公正”。我们说“以孝为本”是因为一切还品质都能从“孝”培养出来。你看这“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辈在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否则就是孝做的不到位,虽然孝了,但不到位,没有做到10分,这培养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于是和人商量的习惯,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个“敬”字,使孩子获得了一条处世的法宝,避免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缺点。在家敬父母,大小的事不擅为,在外自能敬长辈、敬老师、敬领导、敬同学。再看“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它培养孩子的“公”心。教给孩子公正、公平的做事,堂堂正正的做人,正大光明的做事。传统中国人们是和族而居,父母在世,兄弟不分家,家中一切都是大家公有。要是有一个人私藏了财务,会让父母伤心,上了一家人的感情。你看这又培养了孩子的“公”心。中国传统道德不纯是道德,它既是智慧又是道德。后来明代有人总结“公生明,廉生威”公正会使人明辨是非、变得聪明,这又成智慧了。今天的孩子很多都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状况。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这八句讲的是我们怎样去使父母的内心快乐,安详。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需要的,我们尽力去办到。父母不喜欢的,讨厌的我们赶紧丢弃或者远离。

《三国志》里记载一位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科学家叫陆绩。《二十四孝》里把他的孝行总结为《怀橘遗亲》。他6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见他长得乖巧可爱,就拿出当时稀有的水果橘子来招待,陆绩知道母亲喜欢吃橘子,就在怀里藏了两个橘子。结果临行时,行跪拜礼,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路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又吃不到,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袁术深受感动,陆绩也因这件事情名声显赫,成为“亲所好,力为具”的典范人物而留名青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样的典型故事在中国传统中实在太多。我们不一定都去效法模仿,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尽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父母之心,

不要让父母生气,而要尽量让父母开心、快乐。

“身有伤,怡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贻,是留下、留给的意思。身体有了损伤会留给父母担忧,品德有了污点,会让父母蒙羞。《孝经》里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的身体、我的头发、我的皮肤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我要孝敬父母,就应该善待自己,好好爱护父母给的这个身体,这才叫孝心。也就是说,因为孝顺父母,所以更加珍惜自己身体和生命,不让父母惦记、忧虑,也为给父母更好的尽孝打下好的基础。

古往今来的孝子都特别注意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仅仅是因为求生的本能,也是因为要以完好的身体向父母交代。这一点上,晚清时期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典范。曾国藩是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毅勇候。他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个孝子,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在外做官,他都会经常给父母写信,不让父母担心。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说:“九弟前病时想回家,近来因为找不到好伴,并且听说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准备回家了······儿子在二月初配九味一料,重三斤,大约花了六千文钱。儿子等在京城谨慎从事,望父母亲大人放心,儿子谨禀。”他知道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处境,于是写信说:“我已经吃药了,我做事情会很小心的,请父母不要惦记”。短短几句话,让父母的心里有了着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无论我们是否与父母一直走下去,父母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所以我们必须爱惜自己的身体。

爱惜自己的身体,就要注意健康,如果问一个人什么最重要,他不能说财富、名誉、知识、机遇······,但是细想起来,健康比财富、名誉更重要。如果人没有了健康,就失去了享受财富与名誉的资本,同时也失去了孝顺父母的资本。

健康是生命之源,人一旦失去了健康,生命会变的黑暗与悲惨,会使你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与热忱。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种健康的精神,并且能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

现在一些年轻人或由于工作的繁重,透支体力,或由于哥们义气,逞一时英雄好勇斗狠,或由于外界诱惑吸食毒品。都严重损坏了自己的身体,这是极大的不孝。

在如今,我们从电视、报纸、网络上经常看到的是很多人轻生就死的新闻和

故事,其中还不乏许多青少年朋友。这些轻生的人要么因为遭受了失败和打击,要么有着惨痛的经历,要么因为感情、学业、压力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面对这种可悲的行为和举动,我们只能感到无限的惋惜。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父母给我们活着的机会,面对“生”和“死”的选择,只要良心不亏,便要活下去。或者便是一种幸福,一种资本,一种最大的享受。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资格谈论将来,谈论梦想,谈论虽然短暂却可以变的充实的人生,才更有机会孝顺父母。

张中行先生曾说:“生是一种偶然,由父母、祖父母、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罗到你头上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善待生,善待自己的身体。”但凡一个孝顺的人都不会那人生安危来开玩笑。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为了自己,更为了父母,好好地活着。

“德有伤,贻亲羞。”如果品德有污点,有了不良的行为,这是让父母及尊长蒙羞的。你自己干坏事,不仅本人要遭到大家的白眼,遭到大家的唾弃,而且大家还会说一句话:“养不教,父之过。”还有更俗的话,叫“有人生没人教”。这都是骂到父母

身上的,所以我们尽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让他们因为子女而快乐、而无忧、而自尊、而自豪。

长辈和晚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处,有时不是那么简单,生活总是具体而复杂的。简单的敬孝大家都会,都能做到。不是有了障碍了呢?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才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才贤。”中国人喜欢对称、对等,轻钢也一样。长辈爱我,孝敬长辈有什么难呢?那么我也回报长辈以爱。可是如果长辈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这种回报就显得难了,这正是对子女真孝还是伪孝的考验。而在今天,独生子女很多,好多孩子这个问题上,孝的缺乏很严重。“亲爱我”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应该的,我去孝反而成了自己对父母的恩典奖励了。至于“亲恶我,孝方贤”更是鲜有做到。而古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多例子。《二十四孝》中有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弟子闽损。他在孔门

中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着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战,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道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谢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母子。连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也很赞扬钦佩说:“孝哉,闵子骞!”子骞市闵损的字。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言委婉的劝导。我们的父母尊长也不是完人,也有错,错了怎么办?委婉的劝导让他们改正。要和颜悦色,要轻声慢语。《弟子规》里讲孝,但绝不是愚孝。不是钻牛角尖、死胡同,孝不是无原则的顺从接收。父母尊长错了,子女有责任纠正,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维护父母尊长的自尊、地位和威信。“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考虑的很周到细心,对尊长劝导了不听怎么办?等他们高兴时再劝,再劝还不听怎么办?哭谏,我们今天不一定在父母面前去哭,但这四句总的意思是对父母晓之以理,以真情去感化父母尊长,使他们慢慢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又涉及到了“挞无怨”,就是父母尊长对自己的体罚。今天的社会已经很少有父母体罚子女了,如果有,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一方面去接收,就是前面讲的父母责、须顺承,不能和父母起冲突。在《二十四孝》里有一个伯剪泣仗的故事。韩伯健市汉代梁州人,非常孝顺他的妈妈,妈咪也很疼爱这个儿子,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所以对他要求很严厉,制药韩伯健做错了事情,妈妈就用手杖揍他。每当这个时候,韩伯健都低着头,弓着身乖乖的挨打,不申辩也不哭,知道母亲打完了、气消了,他才“怡吾色,柔吾声”地向母亲解释,比如不一定是儿子做错了,也不能使你老人家误了等,一定要让妈妈转怒为喜,韩伯健才高兴。后来韩伯健年纪大了,母亲也老了。有一次韩伯健又因为一件事情惹老太太不高兴了,老太太拎起手杖九教训儿子,韩伯健像过去一样不声不响的低着头,弓身让妈妈打。但是打了两下老太太突然发现韩伯健在哇哇的哭,老太太很震惊:小时候我打过你很多次,你从来不哭,怎么今天你突然哭了?是不是妈妈把你打疼了?哪知道韩伯健说:“母亲,您以前市打疼我的,那让我知道您身体健康,

有力气,我内心还是很放心的。但是见天您打我,我一点都不疼了,我就知道您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所以我才哭啊”。这个韩伯健就做的很到位、很感人。另一方面,儒家从不认同无原则的愚孝。“小仗受,大仗走”。如果长辈轻轻的打你几下,你就熬一熬,让长辈的气消一消,但是如果长辈气很大,下手无轻重,你就要赶紧逃掉。倒不是怕疼,是为了怕父母长辈失手,酿成悲剧。就是前面讲五指连心的主人公。

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僧,号称宗圣,在他身上就发生过一件事。有一次曾森在自家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瓜苗的根。这是曾子的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拿起一根大棒劈头就大,曾子认为自己很孝顺,所以没有逃避,结果被老人家一棍子打到在地晕了过去。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僧再来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蕣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侍候着,要是想要杀舜的时候,舜却跑的远远的,怎么都找不到他”。小杖受,大杖走。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的名声啊!现在你呢?老人家正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万一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仁不义之地吗?

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就是盲目的顺从。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不孝父母的人,将受到上天的惩罚和人们的唾弃。但是孝的本意并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与爱,一旦明白自己盲目顺从市愚孝或者是在纵容错误发生,就要马上停止,这样的愚孝在任何时代都不值得推崇。

亲有疾,要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辩,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城;事死者,如事生。

这三条十二句,给了我们三个问题,并分别叫我们怎么做,把孝坚持贯彻到我们的一生当中。哪三个问题呢?父母老了病了怎么办?父母去世后怎么办?字面的意思很好懂,如果父母年老生病了,儿女要把药尝一尝,要白天黑夜侍候在老人身边,不离病床。父母去世了,儿女要守三年之丧,要经常感到悲哀,说话哽咽。夫妻要分床睡,不能再大鱼大肉的吃;丧礼要完全按照理解来办;祭祀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对待死者要像他活着时一样。

人吃五谷杂粮,就有生老病死,我们的尊长父母也一样。所有孝不能等。人生有三件事情等不得,一是教育孩子;二是尽孝;三是看病。父母老了的时候,病了的时候,作为儿女尽孝更是显得的迫切重要。在《论语.里仁》里写道:“父母之年,不如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龄并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伤心。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牢记为父母尽孝不可以等待,父母老了,身体不好了,子女需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孝心。

我再从《二十四孝》里举一个典型例子。故事叫亲尝汤药,主人公不是一般人,而是汉文帝。他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的母亲得了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贵为皇子,亲自为母亲煎汤药,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病床前,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他每天都为母亲煎药,而煎完了药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产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我们想一想,刘恒贵为皇子,三年如一日,这样侍奉母亲,多么可贵。有人说宫里有宫女可以使唤,那不一样,这样的孝子,当了皇帝,以仁孝治天下,使汉朝很快恢复了生产,开创了有名的文景之治。

春秋时,孔子和弟子们出去游玩,忽然听到路边有人在啼哭,就上前去看是怎么回事。啼哭的人叫皋鱼,皋鱼解释了他啼哭的原因:“我年轻时好学上进,为了求学曾经游历各国,等我回来时父母都已经故去,作为儿子,当初父母需要侍奉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如今我想侍奉父母,父母却已经不在了。父母虽然已经亡故,但他们的恩情难忘,想到这些,内心悲痛,所以痛哭。”

孔子说:“弟子们应引以为戒,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件事之后,孔子的学生中辞别老师回家赡养双亲的有13人。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萧乾先生在回忆母亲时说:“就在我领导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一点果汁,就与世长辞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睁开眼

皮在看我一眼,但她连那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当代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为父母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的本身又不看一集的脆弱。”

我们的父母在不断变老,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回去,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间最悲沧的痛,父母健在就是子女们的福分!所以,孝不能等。

亲情逝去永不返,中国自古讲究孝道,而这孝又分为“生孝”和“死孝”,现在,有时“死孝”比“生孝”更为隆重。有些做小辈的平时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唉,一旦老人去世了,到舍得花大钱给他们办丧了,并且哭声震天。如此“死孝”又有什么意义?“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号总是空”。是不是啊,生时不养,死后万事皆空,你悲号、你恸哭,与父母已毫无意义。

《弟子规》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古人为什么要讲为父母守丧三年?根据是什么?这在《论语》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讨论过。有一次,他的学生宰我跟孔子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就忘了;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刚好是一年的时间;钻燧取火的木头司机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轮过一遍。那为什么我们的丧气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孔子就问他:“如果你服丧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绫罗精锻,你自己觉得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孔子就告诉他:“如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不可以这么做”。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师就感慨。孔子说:“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这就是守孝三年的根据。我们今天社会变迁,不能食古不化,守丧三年已经毫无必要和意义,但是父母去世以后,常怀悲痛,尽量不去那些喜庆的娱乐场所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去世了,要按礼节及时的埋葬让死者入土为安,这是我们“孝”的重要内容。我们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是一个缠绵悱恻的浪漫爱情故事,实际上它也是流传千年的一个孝子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山东人。董永少年丧母,因为躲避战乱,就带着父亲逃难到了湖北安陆。逃过去以后,董永父亲又亡故,董永就把自己卖给了一个符号人家做奴仆,用这个钱来埋葬父亲,这就叫卖身葬父。。在出工的路上,董永早槐荫遇见一个女子,这个女子讲:我也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不如咱两结为夫妇吧!于是,两个人就结成了夫妇。随后,这个女子用一个月的时间织成了三百匹锦缎,帮董永把自己给赎出来了。而返家时经过槐荫这个地方,这个女子告诉董永:我是仙女,奉上天之命,来替你还债。言毕,这个仙女凌空而去。后来因为这个故事槐荫改名为今天的孝感。这个美好的故事寄托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孝的至高无上的评价。传统中国都相信孝子必有好报。那么供养父母、侍奉父母一直到入土为安,是不是意味着尽孝就结束了呢?没有孝没有尽头,所以《弟子规》讲“事死者,如事生。”《二十四孝》里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叫闻雷泣墓,出自《晋书·孝友列传》。魏晋时候,有一个叫王伟元的人,博学多能,他的父亲王仪为人正直,敢于直言,结果被司马昭杀害了。王委员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含冤而死的,所以就到父亲的墓旁边隐居起来,终身不向西坐,因为那时候晋朝的首都在他西面。他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怕雷,只要一听到打雷就害怕,死后埋葬在林子里。,每当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时候,王伟元就会跑到母亲的坟前,跪在那里,他跟母亲讲:儿子在这里,妈妈不要害怕。这就叫闻雷泣墓。这个王伟元很有学问,他以教书为生,只要念到《诗经·缪我》里“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这句,就泪流满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想到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我是如此辛劳。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并不一定要效法古人的这些行为。但是,在父母去世以后,永远在心中思念父母、缅怀父母,也算是对父母尽孝。传统节日,和孩子们去父母坟头打扫卫生,添一些新土,供一些祭品,给孩子们讲一讲父母的艰辛也是尽孝,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文昌孝经》说: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开;孝事天地,天地斯成。”我们的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就是因为有孝道,孝没有过时,永远不过时,我们学孝道、行孝道,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孝的火种,

让孝薪火相传。怀着一颗仁爱的心对待社会,对待父母,对待朋友吧!你会发现自己有多么幸福,前方的道路是多么宽阔。打开心胸,让感恩洗刷心灵,让孝住进心田,相信我们将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九讲 标签:传统文化分类:东魁著作 上堂课讲到“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说的是我们不该轻视任何一个人。一个人的地位越高,就代表造福社会,帮助大众的责任越多,不要因为自己地位高而轻视别人。 有一位高官的夫人,常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做很多慈善,她的这种心性就非常好。她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让这些孩子真正有书念。不少偏远山区的孩子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要起床,走四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学校,比较困难。我们最近以博爱书馆的名义资助了一百多位特困生,有很多家庭都是在山区。有的孩子,为了问父母要两块钱都会挨打,很可怜。 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跟他的朋友讲,他明天就不能来读书了。别人就问他为什么呀?他说: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供我们上学不起。其实,他一年学费也就两百多块钱,这两百多块钱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就花掉了,可是对他们来说却无比珍贵。 还有一个孩子,父母去世,就剩下一个残疾的伯伯还拄着拐杖,我和这个孩子说话的时候真的很感触,他在学校里面为了省下生活费,经常捡别人扔的东西吃,没办法。他没有生活费,他伯伯残疾还靠别人救济呢。孩子自己也怕别人笑话,捡别人扔的东西后就悄悄地藏起来去没人的角落吃。 我们还看到很多孩子家里真的是土房、土墙,大雨要来了,很容易垮塌,有的孩子父母两个人都是傻瓜,见到我们“哈哈哈,哈哈哈”,只会笑,什么都不会说。 所以我们今年后半年,又增加了特困学生资助人数。有时候我们节省一点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帮助很多人。现在很多人地位很高,钱财很多,家庭也特别富有,却骄奢淫逸,不懂得帮助别人,其实很可怜。 就像我跟朋友聊天常说,仁德之人以财发身,无德之人却是以身发财。 你看现在很多人无德,开药店卖假药,卖菜短斤少两,做生意不诚信,都是在以身发财呢。放弃了良心、慈悲、博爱的精神,也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不爱惜身体,也是一种以身发财,为了挣点钱天天应酬去吃肉、喝酒,把自己吃成三高人,你看,是不是以身发财。 我就遇到很多老板很有意思。我说:你别喝酒了,对身体不好。他就说:没办法呀,我不喝这个酒生意做不下来呀。我一听,又是个以身发财的,不懂得这是得不偿失。 你挣十万不算多,你要真睡到病床上得个癌症,就麻烦了,一百万都救不了你的命。你要得个半身不遂,麻烦了,永远挣不了钱了,身体也会报废。 有很多人以身发财把自己发进医院、发进监狱了,甚至为陪人喝酒,开车出车祸把自己发到阎王爷那儿去了,不划算呀。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范文

弟子规心得体会优质范文 《弟子规》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应该如何仁爱待人,如何正确地处事,如何分寸有度地接物,它会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丰富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学会做人的道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弟子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弟子规心得体会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

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弟子规心得体会2 《弟子规》全篇先是“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岀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3篇 孝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修 身之本,也是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20XX年4月20日,我们二龙中心校 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山东省亲情教育系列活动办公室主任、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等栏目总导演、山东省天下父母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吕明晰《凝神聚气共筑中国梦》的专题讲座。在3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吕明晰老师围绕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行动等方面为我们全体教师上 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孝道”一直被历朝历代 深深重视,甚至被奉为“国之根本”。孝,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规范着世世代代,贯彻于万户千家。其内涵就是善事父母、尊敬父母。应该说,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孝”是完全可以同社会道德融合的,值得广泛倡导,大力弘扬。我觉得,如果把“尊重老人,孝敬父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口和着力点,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融于学校的德育体系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试想,当父母在家里感受到子女的孝敬时,他们又怎能不去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如此这般,间接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又必将推动和促进社

会的稳定、和谐与进步。“百善孝为先,一切事情都应该从孝道做起。他认为“孝”是人格完整的基础,有“孝”的人也有责任心,有担当,知恩图报。“孝”是成功的保证,有“孝”的人讲义气、有爱心,会得到大家的合力相助,能够成就大的事业。 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孝道”的真正含意,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把吕老师的这种观念传承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都成为孝敬长辈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让大家看到“凝视聚力,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社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孝道讲座,东山书院,丽江学校以及我们华南中英学校的许多优秀少年都讲述了他们的事迹。其中一个大姐姐的演讲让我最是感动,同时也让我对“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当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妈妈也经常在那里干活。每当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于时,大姐姐决定开始到工地帮父母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开始的时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满了茧子,因为这项上作实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劳累,她坚持了下来,还帮她爸爸争到了不少工资呢! 我在我们学校也被评选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妈妈炒菜时不小心被烫伤了,我连忙放下手中的作业,问道:“妈妈,您的手没事吧?”妈妈说:“没事,只是一点小伤而已。”但我还是赶忙拿了一些烫伤药帮妈妈擦上。妈妈很高兴的说:“我们家的小家伙开始学会关

秦东魁老师宣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四讲 (2012-08-14 13:01:04) 转载▼ 分类:东魁著作 标签: 杂谈 这节课我们讲“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进入房间时不论揭帘子还是开门的动作都要轻一点慢一些,避免发生出声响,在室内行走或拐弯时,应小心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害。 咱们古代的家里呀,有很多帘子。当我们进家门的时候,不论是揭帘子还是开我们现在的这种门,都要轻一点慢一些。为什么呢?第一是让我们从生活上养成一种“慢”的习惯,可以去除我们的急躁;第二当家中有人的时候,避免因为我们粗鲁的动作,打扰到他人的休息;第三,家中要是有小孩子,如果您的动静太大的话,有可能把小孩子给惊吓到。 现在都不用帘子了,但是希望我们大家在开关门的时候,尤其在公共场所,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形象和生活习惯。 另外,不光是在家里,就是出门在外骑自行车或者开车,也一定要宽转弯,把前面的这种距离拉大一点是最好的。 我们看下面这个故事:苏嘉是西汉著名大臣苏武的哥哥,曾经负责给皇帝驾车。有一次皇帝外出,苏嘉给皇帝驾车,从都城长安来到郊外的行宫。当皇帝正要下车时,苏嘉因为不小心一下子把车辕撞到了门前的柱子上,车辕被撞断了,皇帝也受了惊吓。结果苏嘉被判为大不敬的罪责,只好自杀。所以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一件小事情有时也会酿成大祸。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都是在一个细节上面出了错,导致终生痛苦。所以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的是要步步小心,处处要学会替他人着想,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中,树敌越来越少,波折越来越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一些礼节,比如我们在回家关单元楼门、自己家门的时候,一定要轻轻的关,如果声音太大就会扰到四邻;还要注意上楼的脚步也要轻;在家中拉窗帘时也要轻轻地拉。 一是对物品的一种爱护;二是如果家里有人还没起床,这样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另外在餐厅里吃饭前后或清理卫生时,移动桌椅板凳时一定要将它们提离地面再移动,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使它们本身的使用寿命更加持久,二是对家人特别是在楼下居住的邻居比较尊重,不会使他们因为听到噪音而产生烦恼。 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搬东西,都为了省事在地上那么直接推拉。既损害了自己的家具,又影响到了别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关心周围每一个人。这样无论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都有所提升。

《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心得体会1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学了“首孝悌”这一段,感悟很深。 首孝悌,是告诉我们要孝敬与尊重自己的父母。如果连这都不懂,就不可能尊重朋友、同学等在生活中帮助过你的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告诉我们:父母叫你时,不能慢吞吞;父母让你做事时,你就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偷懒。到这里,我很内疚,因为我在三年级时,妈妈要求每学课后要听写英语。那时的我总是慢吞吞地,很不情愿,或想办法脱身,甚至哭过。可是妈妈紧抓不放,坚持每学课后要我听写英语。正因为这样,在三年级英语期末考试考了100分,才知道妈妈的用心良苦。可是在四年级时依然不怎么情愿听写,分数下降了,可是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妈妈只好随便我,什么时候自愿就什么时候听写。学了《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对不起妈妈……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上有伤时,自己的亲人会非常担忧;而你的道德有“伤”时,亲人的脸面就都被丢了。我在深圳时,不小心摔破了头,妈妈被吓得脸色苍白。

妈妈送我到医院,边哭边送我进手术室……。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后,联想那时的情景,真正理解“身有伤,贻亲忧”这句话的意思。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它正以特殊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当古老的钟声再次响起,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美妙的文化经典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弟子规》心得体会2岳母重病,想行孝而不得力,唯有求佛开示,以便是孝心彰显,母体得以康复,究竟圆满,也许孝心所感,也许机缘巧合,因为医生已经束手无策,只有求佛,最终答案都在经典。 首先顶礼感恩儒释道的古圣先贤,感谢给我们留下的教诲和财富! 在经典的开示和善知识的讲解下,才晓得一切的不如意来自颠倒,人活颠倒了,佛讲得贪嗔痴慢疑五毒中的太深了,结果不言而语。 学习一个月的经典最终明白,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就想花瓶里的花,呈现的是一时的浮华,如同最近流行的一句话,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鲜艳的花会短暂的凋谢呢,追根溯源是没有根,人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了根基所以浮华只是一时的,这个根基就是孝,就是德,就是道。于是我放下高深从基础《弟子规》学起,从今天起,早起颂《弟子规》,晚回颂《弟子规》,而且同时对照践行,确实获益很多,首先自己身心和谐,其次影响身边的人也在改变。 吾已经发宏愿回响,将无畏布施坚持到不能做为止,老婆也开始处处体谅,并发愿颂经回响.相信在不久就有好的果报,观相岳母最

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启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道了,但他们其中的含义都是通过熟读之后才深刻理解,如果能早知道这些,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学习《弟子规》有四点重要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3、为人要谦虚。 4、找准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养人的德行,让我明白了立身处世的道理,耳濡目染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潜移默化间教会了我们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列的责任感,学习它就是把圣人的教诲融入生活中,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落实到一言一行中,爱因斯坦说: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获得多么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勤奋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目标。 《弟子规》主要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良好品德和生活习惯,博爱的精神,正确的读书方法。时过境迁,岁月流逝,书中的内容同现在的时代形势迥然不同,但书中提倡的家庭和睦、做品德高尚的人,养成良好习惯却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弟子规》功课里的——亲仁,亲仁的“亲”是亲近,仁者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是同样在世为人,品德高低各为相同,跟着潮流普通俗人很多,而仁德的人却很稀少,在现代社会的人群们只向往着时尚,不向往该怎样为人。美,是什么?是心灵?是外表?还是??歌德曾说:“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我们要内心美,让《弟子规》让古典文化来美丽我们的心灵,来感化别人,帮助别人。 篇二: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1] 自从学习了《弟子规》使我知道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增长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图报、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为人要谦虚谨慎、找准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从《弟子规》里学到的,让我深有感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里开头就是【入则孝】﹐仅仅只有24个字而已。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两句话是在教育我们,听到父母的呼唤,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让我们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谨谨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看到这两句话让我无言以对,是自己想起了以前经常和父母顶嘴﹑不懂事﹑贪玩。不过现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尽量做到,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到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是《弟子规》里的【出则弟】。这是在教育我们,做哥哥的要善待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彼此不贪图财物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仇;言语上互相忍让愤恨就自然消除了。学到这时,让我想起自己作为姐姐竟然去跟弟弟抢东西吃,简直就不敢相信。然而,我相信的是学习了这两句话过后,自己肯定能和弟弟相处地更好﹑更和睦。因我与弟弟相处不太融洽,导致我的父母对我们相处的问题又担忧起来了。更是让我过意不去。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它出自于《弟子规》里的【信】。这虽是20几个字,可我却远远没做到。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适时开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涵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贫穷,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辉。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失及时的得以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把爱与善的种子撒遍人间。让我们大家一起重塑道德灵魂,使人性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精讲《弟子规》第10讲

精讲《弟子规》第十讲(2012-08-14 12:50:38) 转载▼ 标签:分类:东魁著作

我还碰到过一个家庭,老人家过80岁大寿,祝寿的人多得不得了。可在 主座上坐的却不是老寿星,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儿子给父亲过寿,请了一位很了不得的领导,就让领导坐了主座。你看这成了给领导过寿,不是给老人过寿了。这种颠倒的程度让我们没有了人的味道。 我看到这种现象以后,就在现场号召他的子女给他父亲礼拜、磕头。他的子女都不太适应,我就做了个代表,先给他父亲磕了个头。全场的人看到以后全站起来了,吓一跳,好像没见过这种礼节。还问我:你们当地是不是有这种礼节? 我说:是,我们当地有,你们这儿没有啊,为了改正改正你们这边给老人不礼拜、死了以后才拜的风气,所以我来引导引导。他的几个儿子也不好意思了,全部都给老人家拜了拜。经我一搅和,领导也不好意思上座了,把上座让给老人家坐了。 在我临走的时候,老人家把我叫进房间,对我说:秦老师,你可了不得啊,家里人每年哪是为我过寿呢?他们就是趁着给我过寿来挣钱,红包我一个都拿不上,主位我也坐不了。每次都说我上年龄了,怕把我给碰到了,就把我专门搁在个小房子里头,给我送一点饭在里头吃。人家来送的红包都塞给我儿子、女儿了。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在座位上面,一定要由长者坐主位,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尊老爱幼的风气。希望大家听完这一节课以后,回家能试一次进厨房做饭,给父母端饭。我们这个小小的这个举动,绝对会让我们“德日进,过日少”。 我跟我妻子两个人最近就一直在这么做,效果真的好得不得了。我们天天给父母端饭,不仅父母高兴,儿子也跟着我们学,天天给我们端饭。其实我们做人本就该如此,可是现在社会上却很少能看到。现在的人吃饭先让儿子孙子,先让朋友,却想不到要先让父母,所以说我们主次不明,很糊涂啊。 只要能把《弟子规》上的几句话落实到位,我们的人格魅力就足以去感召别人向你学习了,哪用你去劝人家啊?圣人是做到以后才说出来;贤人是说出来以后马上就能改正去做到。可我们现在的人光说不做,这叫骗人。 我们表面看着好像是在骗别人,实际是在骗自己。我们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会使别人看低我们。我们别认为吃饭、走路这些都是小事,就可以不注重“长者先,幼者后”,我们恭敬父母的态度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 件小事中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先要求自己。每一个人落实到位,你的行为就会感染你的邻舍。 我就在我们眉县做过这种实验,感动得整个小区都有变化。每年我母亲过生日,我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回去给她过生日。我的这个行为感召了周围邻居不少外出的子女,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回家拜寿。

《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及力行

《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及力行 目录 第一篇:《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及力行 第二篇:家长力行《弟子规》心得体会 第三篇:力行弟子规 第四篇:力行弟子规 第五篇:弟子规力行表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及力行 《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及力行 --王庆玲 学习《弟子规》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需要;我明了获得幸福的公式:孝道、感恩、恭敬、善良、大爱、幸福;知道人活在世上的真正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幸福观。有了幸福观就自然提高了幸福指数。学习《弟子规》是家庭和睦的需要;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一条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唯一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人来说,身心和谐包括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没有烦恼、快乐人生;对于一家来说,家庭和谐主要是家庭和睦、孝子贤孙、没有争吵、幸福美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社会和谐、社会安定、互助互爱、没有灾难、天下大同。大道至简----《弟子规》,它汇

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宝典;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解读。《弟子规》是所有人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基。落实中华传统文化首选先学习《弟子规》,力行《弟子规》是主线,孝亲尊师是根本,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目标,奉献社会是宗旨,构建和谐社会是理想。还要时时刻刻与周围的人分享,分享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行之以爱。 《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是孝心、爱心。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去从小事做起,第一件最容易做到的是给父母洗洗脚,“百善孝为先”。《孝经》上讲: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的内容: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学习《弟子规》时间不长,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以明理,力行做榜样;正已以化人,身教胜言教。 2、有信心、有爱心、有恒心。 3、教学相长,与身边的人(或学生)共同成长。 4、未论行善,先行改过。 5、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6、善护念、不评判、无条件、不抱怨、勤锻炼。 7、每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从立身做人、处事学习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规范。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之上,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我们要真正做到如《弟子规》中所言的那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而不是张扬我们所谓的个性,常常怒怼父母,这是不孝的行为。 其次,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弟子规》中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现能”,现在的我们受宠惯了,妄自尊大,更是缺失了做人最起码的礼数,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想想这样的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关系怎样融洽?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这种传统美德。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自省;有则改,无加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自身有长足的进步。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当志存高远,身怀报国之志,不断完善自身。立志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 《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我们应从学《弟子规》

开始,博闻强记,广泛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典籍,不光要会诵读,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去做,这对于我们成人乃至成才,都是大有裨益的。让我们以《弟子规》开始,做一个有品位,有品德,有修养的人吧!

心得体会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3篇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3篇 传统孝道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概念,它的发展史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史。下面是xxx为大家准备的孝道心得体会7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范文1: 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 有一次,我在《情感传奇》这个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因难产死了。他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了7年。因为父亲是个文盲,不识字,以卖菜为生。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菜筐,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进城卖菜。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为人却忠厚老实,不管是顾客,还是村里的人,他都真诚对待,别人有事相求,他都尽力帮忙,所以,他人缘很好,大家也爱到他那买菜。他们父子俩平时省吃俭用,赚的钱可以供男孩读书了。孩子很争气,成绩一直年级第一。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就会帮父亲干活了:每天早上,他早早的起来,帮父亲拖地、洗衣服,然后在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他会先煮好饭菜等父亲回来吃,吃完饭他就洗碗,为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按摩。 你们看啊!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虽然他只有7岁,但是,他却可以有那么成熟、懂事的思想。孝并不是说一定要挣大钱给父母花,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是孝顺了;而人们也养有狗和马这些牲畜,如果对父母没有心存敬意的话,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有这样的人,父母养育了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回报,还认为父母养她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十几岁都没有帮父母做过一件家务,反而还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种人,即使你成绩再好,学问再多,也只能使父母担心。 孝敬孝敬,既要孝,也要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 孝道心得体会700字范文2: 我是一个独生女,在家里人的呵护下,我慢慢长大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使我感觉真好。 那还是几年前,同学们在一起议论孝敬父母的问题,他们都说了为父母做的一些事,我在一旁听了,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主动为父母做过一件事情。这时,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点事。 晚上回家,我把书包往沙发上一甩,就钻进了厨房,想为爸爸、妈妈做顿可口的饭菜,孝敬他们二位。说干就干,我拿了葱,先切葱花。夏天的厨房里可真热,可我不管,心里想着爸妈看到饭菜后的高兴劲儿,不由得笑了,嘴里还哼着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我切完葱又切黄瓜,切出来一看,片不片,条不条,块不块的,心里想,凑合着来

弟子规 选择题

《弟子规》选择题测试试卷 一、把正确答案的的序号填在()里。(每小题2分共10分) 1、“头悬梁,锥刺骨”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 A、孙敬和苏秦 B、李白和杜甫 C、程颐和程颢 D、毛泽东和周恩来 2、“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 A、李世明 B、朱元璋 C、赵匡胤 D、成吉思汗 3、“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是说() A、要坚持锻炼身体。 B、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A、宋国 B、鲁国 C、赵国 D、楚国 5、《弟子规》曰:“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那你知道“手不释卷”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哪个大将身上吗?() A、岳飞 B、吕蒙 C、杨六郎 D、戚继光 二、看拼音,选择正确的读音。(每小题1分共10分) 1、父母教,须jìng听A、敬B、近() 2、出必告,fǎn必面A、反B、返() 3、事虽小,勿shàn为A、擅B、善()

4、兄道友,弟道gōng A、恭B、公() 5、言语忍,fèn自泯A、愤B、忿() 6、不如人,勿生qīA、气B、戚() 7、闻yù恐,闻过欣A、誉B、誊() 8、倘掩饰,增一gūA、姑B、辜() 9、天同fù,地同载A、覆B、复() 10、言不huì,色不媚A、炜B、讳() 三、请给下列各句经文选择正确的理解。(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同是人,类不齐。() A、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B、同样是人,种类不一样。C、同样是人,类别不整齐。 2、果仁者,人多畏。() A、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B、果敢仁义的人,别人都害怕。 C、果断仁慈的人,人们都害怕他。 3、工夫到,滞塞通。() A、只要功夫练到了家,体内就没有任何阻塞。B、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就自然通达了。C、只要功夫练到了家,就能打通关。 4、字不敬,心先病。() A、如果文章写得不恭敬,说明你病了。B、如果文字没有

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不仅仅是启蒙养正、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而且也是领导干部修身养性的参考读物。下面是带来的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 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我接触《弟子规》也有一段时间了,我通过学习《弟子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开学初,学校安排我教六一班的语文,刚跟孩子接触了一天,我的心情还是蛮愉快的。可是一天还没有结束,由于工作上的变动,学校又临时调整我教六三班的语文。说句实话,我并不想接六三班的语文,因为班里至少一半以上的孩子,五年级时我都教过,有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我都领教过了,我的能力有限,我真的怕我驾驭不了。可是,既然学校已经安排好了,我也只能服从。于是,进到六三班之后,我就一直在试图用《弟子规》来改变这些调皮的孩子,没想到两周下来,孩子们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我就在不断反思自己,难道是因为我的问题才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如此胆大吗? 之后,我就试图慢慢改变我的思想,不轻易对孩子们发脾气,出现了问题耐心教导他们,平时上课多鼓励少批评,有扰乱课堂纪律的孩子,尽量不在课堂上训斥他们,而是趁下课时间多与他们谈心等方法来解决。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六三班的孩子真的在课堂上有了些许的变化,爱说话的学生上课已经没有那么多话了,班长和组长也能起到带头作用,及时提醒孩子们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了,就连班上最调皮的桑源泽也慢慢在语文课上变得乖巧了。看到同学们的变化,我心里也颇感欣慰。 我知道是《弟子规》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给了我努力的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学习《弟子规》,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六三班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我的。 篇二:践行弟子规心得体会 在学校没让孩子们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刻意去了解《弟子规》。看了这本书,学习了《弟子规》觉得对自己孩子帮助很大,感悟很深。《弟子规》的“弟子”是学生,“规”指的是规范,学习好《弟子规》孩子是很优秀的。 《弟子规》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受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的孩子倪子如性格比较乖巧,也很孝顺。有时候自己很喜欢吃的都愿意和我分享,经常用自己做的爱心贺卡,写上温暖的话,表达心中对我的爱,每次都让我感动。“首孝悌”她做得很好。 在自己没接触《弟子规》前,自己比较随性,很多时候想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践行《弟子规》后我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特别在孩子面前想让孩子学习好的品行,对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我会尽量帮忙!其实做好事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事,就像徐老师常说的“因为有爱,所以生命有阳光!”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是我从小接受父母的理念,父母常说“你待别人好,别人也会待你好!”我也常跟孩子说“学会感恩,感恩给你生命的父母。感恩给你知识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 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 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 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 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 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 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 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 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 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 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 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

孝道心得体会大全

孝道心得体会大全 孝道心得体会1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德教育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尽“孝”?而不能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时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话说:“羊知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才能领悟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爱的真谛,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础上将爱与善扩展到“人之老”,才有可能升华出大爱大善的崇高品格,一个社会,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扬,关爱得以传递,温暖随处可见,才能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与和谐。可见孝是世间一切美好品质的源头,是“百善之先”。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涵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贫穷,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辉。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

精讲《弟子规》第二十四讲

( ) 标签:分类: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我和朋友聊天地时候就在讲,世界上备受人尊敬地不是皇帝,因为中国历朝历代皇帝很多,真正能被我们记起地很少.受人尊敬地是能为身教、心教、行教地模范,如孔老夫子等圣贤之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真正地圣人,真正地德能之人,他们地行为和言辞可以影响几千年,所以人所服,非言大,是德能所致,德能加才能,就好得不得了,这是咱们上一节课讲到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有德再施才则可服众并教化众人,我们有才无德则会殃民祸世,所以我经常和我爱人说,宁愿我们家孩子愚痴,也不愿意他祸世.一个国家兴亡我们不要认为需要很多人,一个人足以兴邦,一个人也足以毁邦,一言兴邦,一言误国,真是如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所以人一定要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孔老夫子德才兼备影响几千年,孔子家族旺了多代,凡是姓孔地人都受到了他地福德护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曲阜当地政府就有一个政策,凡是姓孔地,不论你来自世界哪一个国家,死后都可以葬在孔老夫子地孔林中.你看,姓孔地都沾了圣人光,这是我去曲阜参访地时候,当地导游讲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去曲阜时,还发现埋葬孔老夫子地地方有两种奇异现象,现在科学家不能解释.第一,孔林有十万株千年地树,可想而知它地面积有多大,但奇怪地是,孔林之中从来没有乌鸦出入,离孔林相距只有两公里地孔庙,却是乌鸦成片,可是乌鸦从来都不来孔林,甚至从林子上空都不飞过,路过此地都是绕林而行,这是当地导游讲地第一个比较奇异地现象,真假我们还没有时间去考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个奇异现象是,至今孔林之内很少发现有蛇地踪迹,可是孔林之外就有很多蛇出没.当时导游就告诉我们,当地人地传说讲,孔林是夫子休息之地,乌鸦本乃灵禽,就是感知力很强地动物,它不愿意打扰孔圣人休息.你看,孔老夫子地德性感召动物都对他如此恭敬.第二,这个为什么没蛇?因为孔老夫子休息之地,经常有世界各地人前来祭拜,蛇在这个地方怕惊吓到了来礼拜孔夫子地众生,一惊吓没人礼拜怎么办?所以蛇不在这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曲阜市政府还规定,凡是离孔林孔庙近地建筑都不可以超过三层,你想想政府对他多恭敬,他地德能影响几千年,影响到现在他地子孙还沾光,德能大,方能感召人,感动人,这是咱们中国第一个历史人物孔老夫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二个历史人物,秦桧!他祖上有没有积德?有,要是没有他怎么能当宰相.秦桧有没有才?有才!要没有才怎么能爬到宰相这个宝座.那德有没有?德就欠缺了.秦桧害不害他祖先?害祖先,姓秦地人不敢认他当祖先,他地祖先在冥府都不愿意认此子孙当后代.两个历史人物,影响截然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咱们中国地第三个历史人物,周文王.我们都知道周文王被称为圣王,周文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年代地江山,多年,看过《封神榜》地都有点儿了解.不过,许多人误以为是姜子牙保佑他,其实不对,是因为文王德性感召才能使人才济济,江山长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最有趣地一件事情是,周文王在修理宫殿城墙地过程中,看见工人挖出来一堆尸骨,周文王赶快过去,拿布把尸骨包裹起来,并专门做了一场埋葬地仪式,亲自礼拜,这个行为让所有

中学生弟子规心得体会

中学生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下面是带来的中学生弟子规心得体会中学生,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学生弟子规心得体会中学生 《弟子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约。可实际上,他是简约而不以繁华。《弟子规》给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都是三个字所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给人耐人寻味的感觉,也不像说明文般复杂。它有着的,不过是最为朴实的语言。也就是这些朴实的语言构成了《弟子规》这篇让人牢记的千古绝文。 《弟子规》它教会我们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亲人,还有一些常识。它教会我们如何读好书,甚至于教我们如何做人,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它是博大的,它是无私地,无论过了多少年,一千年、一万年,还是一亿年,它始终如一,它像青莲般不染世俗的污秽,洁身自好。像小树般不停向上,像阳光般照亮别人的一生,它不求回报。 只愿人们都可以参透人生、热爱人生、喜爱身边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间的人和物。《弟子规》中的知识多,却并不复杂,因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处事的方法。它所拥有的不过也只是一些最为简单的道理,那些平常人们会遗忘的道理。有人说,书,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坏书迷了人心。一本好书,教会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一本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书,是古人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宝藏。在文化里,它闪

着不灭的光,一点一点,渗进人的心里,一丝一丝滋润人心,就像一个太阳,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见光明了,再也没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 无论晴天下雨,无论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经着风吹雨打却始终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历经数百年的风霜,仍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以《弟子规》为规范。一点一滴,尽力做到最好。《弟子规》,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篇二:中学生弟子规心得体会中学生 弟子规这本书是之一,少儿诵读经典是古代圣贤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的含义,他会使你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的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就要将最好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人,才能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立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副优秀作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色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是受益匪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 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为大家的孝道感悟及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适时开展“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

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