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大纲篇之生理学

教学大纲篇之生理学


※<前 言>

生理学在医学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结合人体生理学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要求力争做到突出重点,讲透难点,联系实际,学用结合。

本大纲根据卫生部统编教材《生理学》第六版编写,确定高等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含眼耳鼻喉方向)、基础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章的“目的要求”项目中,指出熟练掌握、掌握与了解三级要求。在“教学内容”项目中,划有横线条的部分是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划有虚线条的部分是要求掌握的内容。本学科本科生理学理论课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课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见机能学实验中心教学大纲。通过讲课、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执行大纲过程中,教研室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章节顺序、教学时数及安排作适当微调。

5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正、负反馈的概念。

2、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3、了解: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生理学的指导思想,以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概念,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的概念。机体的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反射的概念,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2、生理功能的调节控制: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的概念。

3、自学:生理学发展简史,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AP的引起和他在同一细胞的传导。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

2、掌握: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肌肉的单收缩、复合收缩、不完全或完全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概念。

3、了解: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

性。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结构特征,骨骼肌的细微结构、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



教学内容:

1、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细胞的跨膜电变化,静息电位和K+的平衡电位,锋电位和Na+的平衡电位,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AP的引起和他在同一细胞的传导。骨骼肌的细微结构,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肌肉的单收缩、复合收缩、不完全或完全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概念。

2、自学: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跨膜信号转导和原癌基因。

3、难点:生物电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和K+的平衡电位,锋电位和Na+的平衡电位,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第三章 血液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 血量,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的来源及作用、等渗溶液的概念。红细胞比容、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的概念。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依据,输血原则。

2、掌握:血液的功能、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正常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Rh血型系统。



教学内容:

1、血量,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液的功能、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的来源及作用、等渗溶液的概念。红细胞比容、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的概念。

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与功能、红细胞比容、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的概念。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生理,血小板正常数量,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造血过程的调节,Rh血型系统。

3、自学: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难点: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定。心泵功能的调节。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其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的神经、体液调节。冠脉循环。

2、掌握:心音的产生,心泵功能的

储备,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3、了解:体表心电图。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肺循环、脑循环。



教学内容: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泵功能的评定。心脏泵功能的储备。心泵功能的调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及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心音的产生。体表心电图,

2、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其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3、心血管的神经、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

4、自学:动脉脉搏,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5、难点: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决定和影响的因素。



第五章 呼 吸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呼吸的概念和三个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潮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功能余气量,每分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的概念。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氧的运输,O2与Hb结合的特征,氧离曲线的概念及其特征,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肺牵张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概念及其作用,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CO2、H+、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掌握:肺内压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肺和胸廓的顺应性。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CO2的运输。

3、了解: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教学内容:

1、呼吸的概念和三个基本环节。肺通气的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和胸廓的顺应性。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潮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气量,功能余气量,每分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的概念。气体交换原理、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氧的运输,氧离曲线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CO2与Hb结合的特征,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3、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因素(CO2、H+、O2对呼吸运

动的调节)。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4、自学:周期性呼吸,PCO2、H+、和PO2在影响呼吸中的相互作用,防御性呼吸反射。

5、难点:胸膜负压形成的原理,CO2的运输。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方式,胃内消化及其调节;小肠内消化及

其调节;排便反射。

2、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作用;唾液的作用和分泌的调节;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特点;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3、了解:胃肠神经和内分泌细胞结构,咀嚼与吞咽、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主要作用。



教学内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般特性)、消化液的主要功能、胃肠的神经作用、胃肠内分泌细胞结构,胃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2、咀嚼与吞咽、呕吐,唾液的作用和唾液分泌的调节。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胃液分泌,包括头期、胃期和肠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和特点、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内促排空因素,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3、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和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小肠运动的调节,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回盲括约肌的功能,排便反射。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特点,吸收的途径和机制,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4、自学:胃肠神经和内分泌细胞结构特点。咀嚼与吞咽、呕吐,大肠运动的特点。

5、难点: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分泌的体液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能量代谢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正常变动,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2、掌握: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及呼吸商的概念及意义。

3、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



教学内容:

1、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及呼吸商的概念及意义。能量代谢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能量代谢测定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

2、 体温,体温的正常变动,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温度感受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3、自学:影

响呼吸商的其它因素。

4、难点: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放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尿的生成和排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尿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及排泄功能)。尿生成的调节。

2、掌握: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血浆清除率的概念。排尿反射。

3、了解:肾的功能解剖,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1、肾的功能解剖,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近球小体,肾的神经支配,肾的血液供应,尿的生成和排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尿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及排泄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近球小管、髓袢、远球小管和集合管)。

3、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

4、血浆清除率的概念。清除率的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理论意义(测定肾小球滤过率,测定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尿的排放(排尿反射)。排尿异常。

5、自学:管—球反馈,肾的功能解剖,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6、难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清除率的概念。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感觉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

2、掌握:光与声音的感觉原理。

3、了解:感觉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教学内容:

1、感觉器的分类,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觉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简化眼的概念,眼的折光成象原理,视近物时眼的调节,近点的概念,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颜色视觉的三原色学说,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力、暗适应、明适应、视野的概念。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的形成原因。

3、耳廓的集音作用,外耳道的共鸣腔作用,咽鼓管的功能,听阈、听域的概念,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音传向内耳的三条

途径,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内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的功能,前庭反应的概念。

4、自学:嗅觉、味觉的感受和适宜刺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皮肤感觉。

5、难点:眼的折光成象原理,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声音传向内耳的三条途径,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2、掌握: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脑的电活动(脑电图),小脑的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

3、了解:学习和记忆、觉醒与睡眠。



教学内容: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后电位(EPSP和IPSP),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中枢易化。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痛觉,内脏痛,牵涉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感觉传导通路,丘脑的核团,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单位,脊休克,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的概念和意义。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小脑的功能。

4、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脑电图的波形,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

5、自学:神经胶质细胞,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学习与记忆。

6、难点: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前抑制),神经递质和受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



第十一章 内分泌

教学目的:

1、熟练掌

握: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的名称、主要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2、掌握:神经垂体、甲状旁腺、胰岛释放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激素的分类,含氮类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了解: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活动的递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教学内容:

1、激素的概念、分类,激素的化学本质,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神经递质对下丘脑肽能神经元的调节,下丘脑肽能神经元产生的释放激素与释放抑制激素的种类与主要作用,腺垂体各激素的生理作用,神经垂体激素的来源、种类、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3、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机能的调节。肾上腺皮质的分带与皮质激素分类,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种类、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与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分泌的调节,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

4、自学:皮质激素的分子结构特征,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成过程、生物学作用,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松果体激素的作用、分泌的调节,前列腺素的种类、作用。

5、难点:各种激素发挥其生物学作用的机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和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合成。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 生殖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男、女性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及其生理作用,女性生殖活动的内分泌调节。

2、掌握:胎盘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3、了解:睾丸功能的调节。



教学内容:

1、睾丸的生精作用(精子生成过程),雄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睾酮的生理作用。女性生殖: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妊娠的维持与激素调节。胎盘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2、自学:受精,着床,分娩。

3、难点:月经周期形成的原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