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

科学禅定的主要思想内容

古代奇迹背景

自古以来就一直记载着许多可以治愈绝症的“奇方异术”。而最具权威、经过两千多年无数的“大德高僧”验证有效的方法,便是佛学中的禅定。禅定可以让人拥有一种超强的力量。那么在今天严谨、认真的科学,能够解释这一神秘的超力量吗?

根据科学研究指出:一个人能够从疾病中康复,90%依靠人体本能的自然治愈能力,剩下10%才是医生的治疗和药物。而人体自然治愈力在某些特殊(信仰、巫术、修炼)情况下,可以得到超强发挥,疾病患者以无法解释的惊人速度康复。这就说明了生命机体有难以想象的自我痊愈机能。那么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自然治愈力会得到超强发挥呢?自古以来,人们将无法理解的奇迹现象归结为鬼神的力量。然而对一个时代是奇迹的事情,对另一个时代就是科学事实。

高月明创建科学禅定的传奇背景

在14年内,由经历一次死而复生和三个绝症中面对十六次死亡绝境情况下,高月明用心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的高等内容,深入理解研修佛学禅定。经永不绝望的和难以想象的挫折、努力后,最终高月明融通科学理论与佛学禅定间的隔阂,用生命历史性地实践出了,获得禅定力量和超强激发生命生理功能的科学方法,于2 001年11月治愈股骨头坏死、彻底根除了肝炎,完全逆转了肝硬化,创造了真实的生命奇迹!

古代养生成仙秘术目的是无人能达到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悟道成佛”。而高月明在无奈的生命经历下,研修出了科学修入禅定的方法,用获得的禅定力量服务身体的健康。今天,高月明将用生命实践出的科学获得禅定力量、科学运用禅定力量治愈严重疾病的方法,作一系统分享。愿高月明用生命的实践论述,能够发起科学研究禅定、科学运用禅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潮!

什么是佛教、佛法、佛学?

禅定是佛教的轴心内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迦毗罗卫国(尼泊尔)王子释迦牟尼所创立。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魏晋南北朝时,道教玄学借鉴了佛教内容,广泛流行于全国。佛祖释迦牟尼为使众生获得对人间痛苦的解脱,而宣讲的关于人生、世界的哲学理论称为佛法。对佛教哲学称为佛学。

什么是禅定?

“禅”是梵文dhyana的发音读作“禅”。可翻译成“静虑”(安静地思虑)或“思维修”(思维的修炼)。清楚地说:就是在一种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比如我们经常在书中看到有人“禅悟”出了什么。他的意思是说:这个人在深入的思索当中领悟出了什么哲理。梵文samadhi的发音读作“三昧”。可翻译成“定” 或“等持”。指的是将“心”专注一境,而达到不散乱的精神境界。清楚地说:“定”就是“心”经过训练而获得的一种“超高度”的集中状态。

佛学禅定的由来

佛教总纲要为:苦、集、灭、道,既“四圣蒂”。佛法本质目的是要解脱人世间的种种痛苦。就像要医治一种病,首先要知道是什么病一样,“苦谛”就是说明世间“苦”是什么及有多少种类的苦。“集谛”是说明因缘果报和欲望是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源所在。是让人们明白要想灭苦,就要断除引发病苦的原因——砍断世间的因果,即生死流转的原因。“灭谛”是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的?就是要

出世间、获得解脱、清净的境界,即涅盘。“道谛”是说明离苦得乐的道路——即获得解脱的方法。离苦得乐方法,即道蒂的核心是“戒、定、慧”三学。

禅定有什么功用?

“戒、定、慧”是佛法的轴心内容。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比如,要想修禅入定必须持戒,以净心发愿。持戒是做为修入禅定的根基而存在。禅定则是生起智慧的原因。不修定,智慧无由得起。而一切烦恼皆由智慧砍断。修道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断惑”(惑,即烦恼)。即断灭感召三界果报的所有原因。达到超脱三界,不再降生轮回的阿罗汉道果。比如《金刚经》又译作《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它是说:按照此经修持,可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以砍断“惑”而乘智慧之舟到达“解脱”彼岸的意思。所以,禅定是佛家用来进行深入思考而获得智慧的工具。

古代养生成仙秘术与禅定的渊源

西藏活佛、密宗上师、禅宗老祖、道教真人、气功师、瑜伽导师、冥想导师们修炼的“瑜伽、气功、导引行气、守静、存思、胎息、性命双修、存思之术、内视之术、胎息术、道教内丹术、佛教大手印、九节佛风、藏秘瑜伽”等等,这些所谓的“神功秘术”,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全部源自于佛家的禅定或借鉴了禅定中的核心内容。其修炼形式之所以看起来不同,是因为开宗立派者根据各自的目的,而加进去了自己的“东西”而已。其本源都是统一的。

古今修习禅定的困境

在佛门中,禅定是用来开发智慧、领悟佛法而悟道的“工具”。然而自古以来修习禅定者,必须要把浩如烟海的佛经典籍进行深刻的研读和参悟(正统佛学院,需要用十年以上的时间去研修佛学典籍,而高月明当时在特殊情况下每天用15个小时去参悟佛法,才有快速进展),领悟到深奥佛法精义后,再用数十年努力专心修习禅定,用体验到的禅定境相体悟佛法精义,这样才能够循序渐进,相长增进地修习禅定;才能够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去除迷惑,不致于“走火入魔”。同时在修定过程中还必须打好修习禅定的地基——发清净心。要发清净心需要终生素食和持戒,或修容易导致人厌世自杀的“白骨观”等等。

然而实际生活中的佛教徒,能够精通领悟佛法者,寥寥无几。终其一生研修禅定,品尝到定中“滋味”的和尚、居士,更是凤毛麟角。由于古代科学的不发展,导致这些“和尚居士”对禅定力量无法做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和更广泛的操作运用。而今天的“和尚居士”又无“因缘”对科学(从根本上持排斥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至今无一个人能够将禅定用科学“分析品尝”,研究出一个快速修入禅定境界的科学方法。

而更进一步,科学地运用禅定力量去治愈严重疾病,更是无从谈起。原因很简单,入定的(高僧)不懂科学,懂科学(科学家)的没有入定。即便有缘能够二者兼具者,因无身陷死亡绝境的生命经历,根本无法触及科学运用禅定治愈严重疾病的实践论述。

科学禅定是什么?

科学地讲:禅定就是对“心”拥有超强力量的训练,而且是经过两千多年无数智者验证有效的训练。这种强大的“心力”获得,即让人们有能力深入思考问题获得聪慧,也会让人们用来控制生命机能而获得健康。

科学禅定就是越过佛学中繁复的、蜿蜒曲折的修定之路;排出研修禅定无关的佛学佛法佛经内容;科学认识戒,越过不必要的戒律影响;越过古代人们在佛学禅定上涂抹上的“迷幻色彩”;越过人们对佛学禅定深刻内容理解上的困境;越过佛教中的宗教仪式和活动内容的影响。彻底涤除古代人们臆造出来的“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三脉七轮、明点、拙火、导引行气、通三关、胎息、存神、内视、守窍”等等“古代神功”的诱导影响。

而将佛学禅定从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科学认识古代神功秘术误导人们的玄妙内容,永远涤除走火入魔的现象。科学地认识戒律,不要让其羁绊人们修习佛学禅定的通路,科学地分析佛学禅定中出现的各种幻觉,各种不正常的感觉,涤除这些感觉对人们心身造成的伤害。经科学地认识,科学地训练,超速获得禅定力量。进而根据大脑控制生命机能的内在联系,超强发挥人体特定功能(如免疫功能),永保健康和治愈绝症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方法。

只有当科学的进展让人们知道了木炭、铅笔芯与钻石是同一种原子时,才有了人工钻石的出现。当你从心理学、生理学、化学和物理学去思考、训练、运用禅定的功用,当你知道了禅定是一个什么“东西”,当你领悟到一个“临界点”时,突然你就会打开另一个“空间”,越过佛学修定的繁复曲折之路,发现禅定有一个速成方法,而其功用用在健康上又是神奇和不可思议的。

如何运用科学禅定?

在你1.4公斤的大脑内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的突触都是有意义的——都有自己的历史,有目的地连接不同的神经元。从大脑延伸出来的神经纤维充满着你体内细胞的每一处微细空间——没有孤立的细胞。所以你才能够瞬间感受得到体内发生的细微变化。同时你也通过这些细小弯曲的神经纤维,控制每一个体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心灵不单单存在于“项上空间”,心与身是一个整体,即生命是一整体现像。

从生理学上看:心意与神经系统是一个概念。大脑是按照神经电流程序工作原理进行运作的——程序引发程序,思想引发思想,一群原子的运动可以主动地激发另一群原子的运动。一个人从本质上,可以控制一切的生命机能。一个人终其一生也未能开发运用大脑潜在能力的10% 以上,而科学禅定是深入那无限空间的“阶梯”。

根据生命生理实际运作机制,运用禅定的力量,进而有效控制激活,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人体生理系统应有的各种生命机能,进而获得健康。

科学禅定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正如圣奥古斯汀在1600年前所说:“奇迹并没有跟大自然作对,而是与我们对大自然的了解相悖!”奇迹,特别是超出现代医疗科学能够解释范畴的奇迹,最重要的是追寻其科学的原动力,掌握其规律,以便服务于人类健康。

相信每一秒钟在医院都有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无奈地等待着死亡来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死亡是不知道如何挽救自己的生命,另一些人死亡是不愿意挽救自己,他们是被愚蠢的绝望杀死的。

因为需要,高月明学习了心理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去研修禅定。也因为有了禅定的力量,让高月明才能够领悟到科学家、哲学家们从“青丝到白发”才能够有深刻领悟到的东西。高月明多年的学习与研究都围绕着“什么是佛学禅定?如何更科学有效地修习禅定?什么是心理功能?如何通过禅定运用心理功能去获得健康?”这一中心问题而进行的。高月明是第一次运用心理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训练、运用禅定,激发强大生命机能获得健康的人。

本书的主旨并非在否定、废除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在紧急救治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并且通过诊断及早发现病情,持续接受治疗也是很重要的。用禅定健康法,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超级自然治愈力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是挽救生命唯一的选择。在高月明逃脱死亡后,就立志于将这一科学有效的方法弘扬出去,以便济世救人,普及科学!高月明希望这本书能够给绝望者以希望!给疾病者以健康!给痛苦者以快乐!同时也希望高月明的实践论述,能够发起科学研究、训练禅定,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思潮!

科学禅定世界上第一本,用科学实践佛学哲理及科学实践、修习佛学禅定、运用佛学禅定服务人类健康的书籍;也是用科学实践对古代养生秘术作出科学正确剖析的书籍;将让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科学客观地看待自三千年多年以来,发展出的古代养生成仙秘术的真正本质,让人们永远涤除“古代神功”对人类身心造成的伤害。

5.科学禅定必将在科学界、佛学界、道教界,古代养生秘术界,激起一次“大海啸”。让科学家更加真实地看待佛学哲学哲理和佛学禅定;让包括修习佛学禅定、藏秘禅定、藏秘大手印、藏秘拙火定、藏秘瑜伽术、印度瑜伽功、中国瑜伽功、气功、道教内丹术、道教导引行气、奇经八脉、大周天、小周天、三脉七轮、明点、拙火、通三关、胎息术、存神术、内视、守窍”等等养生成仙秘术的人们,永远涤除不正确的观念,不正确的理念和思想,不要再去练什么“神功秘法”贻害自己的心身健康。

6.在高月明逃脱死亡后,高月明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奇迹”,所谓“奇迹”不过是一个人努力的必然结果。只要你抱着科学的态度而永往直前,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所谓“奇迹”人人都可以创造!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2016.7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 陈兵,1945年生,著名佛教学者,1981 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现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市第12 届政协常委。著有《佛陀的智慧》、《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佛教生死学》、《佛教心理学》等多部专著,历年来发表百余篇论文,培养了70余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佛学总结佛教徒修行的经验,具体阐述了修禅入定的心路历程、身心变化、定心的层次和种类以及检验标准,描绘了定心迥异于散心的奇妙功用,论述了修习禅定路途中的种种问题。这些内容,是佛教徒建立信仰的重要依据,修行的必要指针,对研究现代心理学甚少涉足的超常心理,及开发人类潜能,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一般说来,各种三昧的证得,必须循序渐进,经历由散而定、定心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一进程依各人的根器、机缘和修习的勤惰,长短千差,然不论迟速,所历路径皆有一致性。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 关于初学修定,由散心渐入定境的阶梯,《六门教授习定论》依《阿含经》分为九个住心(心的状态): 1、初住(内住)。定少散多,乱心难制。修习者自觉杂念纷涌,有如奔腾的洪流,难以遏止,心所专注的境界,每每被杂念打断,或则昏沉瞌睡,难以振作。杂念的涌现,或由所专注的对象及周围的境物、声音的干扰而引起联想,或因心理上的不安或事务、工作的负担而自然生起,或因阿赖耶识中的积习而无端生起。这是多数人修禅定时必然遇到的困扰。然能自觉到杂念纷涌和昏沉沉没,不似常人虽然时常杂念纷涌而不自觉察,已经是自觉摄心的一种表现。 2、正念住(续住、等住)。杂念掉举逐渐被制服,系心于一境的正念成为主人,能数分钟乃至二三十分钟专注所缘境而不散不沉。但杂念仍然不时露头,此时定心,喻如涧溪流水,时隐时现。 3、覆审住(安住)。定力增长,专注所缘境片段入定的时间较前延长,虽然仍有散乱、沉没现起,而现起时能较快觉察,运用技巧及时对治,摄心还住所缘境。此时心态定多动少,基本安定,较前放松。 4、后别住(近住)。定力更增,接近于寂定,虽然仍有掉举、沉没生起,但较前能更快地觉察,及时摄心住所缘境。修习者自觉心如潭中之水,多时寂定不动,但有时还是会被散乱、昏沉之风吹动,不能离对治沉、散的干扰。 5、调柔住(调伏住、调顺)。散乱、调举、昏沉、沉没的干扰逐渐减少,可以在较长时间(半小时以上)专注所缘境而安然不动,尝到入定的甜头,因而自然形成修定的习惯,乐于打坐。 6、寂静住。沉、散已不再干扰定心,此时若贪著禅定所生喜乐而起分别,会由之生起散乱掉举,灭除对禅定喜乐的贪著分别,其心寂静不动。 7、降伏住(最极寂静住)。定力继续增长,能自主情绪,降伏所有已生、未生之烦恼妄念的干扰,定心更为寂静。 8、功用住(专注一境)。入座之初用意摄心,便能很快入定,于一座之中专注所缘,不令沉、

禅定的具体修法

禅定的方法是什么? 禅定的结果是什么?很多人想为什么修禅定. 上一堂课说过禅定是佛家最无上的法门, 是成佛见性的法门 .所修的一切法门都不离禅定. 禅定是所有法门的中心和目标 ,我们修的法门是围绕这个目标所修的, 所以禅定在佛教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他是中心, 也可以说它是所有法门的心法. 念佛可得念佛三昧 ,禅定可得禅定三昧, 拜忏可得拜忏三昧 ,一切法门皆可证得三昧 ,证得本性. 我们修行, 只是还原本性的过程. 法门可为我们找到方便, 能否得禅就看我们能否找到这些方便. 有一天可以感受禅定的奇妙明白禅的意思掌握实践就成就了. 禅定很简单, 就看每个人所悟的多少 . 禅定是无法用语言说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这种理念要实践领悟需要很多智慧. 关于智慧请结合上次讲座. 禅能带给人什么?从文字理解, 禅不过是没有思想没有意识. 依照这种思想我们修禅就会变成木头, 木头不可能有智慧 .我们只是用现有的智慧去衡量, 这是不能衡量的. 禅是至高无上的精神理念, 不能用现有的智慧现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去衡量. 如果去衡量, 那就是佛经中的我知我见, 也就是说这是出于自己的见解而非佛的见解. 佛告诉我们这种至高无上的理念只能不断去实行, 在不断的实行不断地向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 所得到的东西才很明显, 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接下来说如何修禅定. 禅定的法门有很多, 包括呼吸法门。所谓呼吸法门, 也就是专注于守气,一呼一吸这一瞬间 ,专注于每一念之间而形成一种定性. 这种定性并非真定. 为什么说它并非真定呢? 因为还有杂念. 何为杂念? 就是一呼一吸间微细的杂念. 但它相比我们平常大脑里的一些现象已经显得很微细了。等这种杂念在不断净化提纯, 提纯到连观想守气得念头都没有的时候心就清净了. 安住在这种清明的状态下, 没有一丝妄我杂念. 达到这种境界就可证得本性. 但是这种境界很难达到. 很多人认为一呼一吸守气很简单, 但是如果性子没有磨练下来,还是那么散漫暴躁, 那么三十分钟都很难静下来. 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的说呢? 就是因为心性还没有磨练出来, 这个时候修禅定也许只能尝试几分钟. 在这几分钟后意识就已经飞到天上去了, 脑袋里就会生出很多杂念.就在想该吃什么该喝什么,想上厕所啊,一坐下来这些杂念就在脑袋里面打转。

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 林崇安教授目次一、前言 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 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方式(二):深入禅定,追求平静 方式(三):极端苦行 方式(四):中道之行 三、证悟的过程 (一)日落前降魔 (二)证得宿命通 (三)证得天眼通 (四)证得宿命通证得漏尽通 四、开示禅修的次第 (一)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四禅,生起三明及智慧,得俱解脱。 (二)培养正念正知,守护六根,得到未至定之正定,生起智慧,得慧解脱。 五、结语 一、前言

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从释尊的亲身体验所传出,因此有关释尊的禅修经验值得仔细研究。 本文将分析释尊的禅修过程,以及他对弟子们有关禅修的教导。关于释尊的一生,散见于南北传的经藏与律藏中,释尊约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城净饭王的儿子,名为悉达多。十九岁娶妻耶输陀罗。二十九岁生子罗怙罗,同年出家,寻找灭苦之道。三十五岁成佛(约公元前五三一年),八十岁时入灭。上述依据《众圣点记》的记年,以下主要依据北传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 以及南传《中部》的《萨遮迦大经》[2] 中的记载,并兼及相关的一些经典,来探讨释尊的禅修过程。 二、寻找涅槃(苦的灭除) 释尊寻找灭苦之道,先尝试当时印度的各种方法,最后自己才发现正确的中道之路,今分述如下。 方式(一):追逐世间欲乐 1.追逐感官的今生享受 释尊在家时,以太子的身份享受宫内种种五欲之乐,但是老病死之苦仍然逃避不了,因此决定出家寻道。 2.以苦行追求来生的享受 依据《破僧事》的记载,悉达多菩萨一出家后,就

四、脱凡骨禅定法

四、脱凡骨禅定法 找一处鸟语花香、空气通畅、洁净无秽的幽静之所,邀一位知心朋友守护,务使昆虫蛇蝎不近,闲杂人事不致,人喊马嘶车声不扰。 静坐,不拘全跏半跏,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解衣缓带,稍有不安,微动取便,务使调适。 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舌抵上腭,唇齿相着,次渐平视,徐徐闭目。然后开始调息,不粗不喘,令和细绵绵,不思不想,无念无意,只管静坐。 初始几日,树欲静而风不止,人世间的恩恩怨怨,功过是非,一幕幕会反现在心中,赶也赶不走,驱也驱不散,走了张三,来了李四;中几日,自我的欲念会占上风,理想、幻想、妄想中的景象开始出现在脑际,道不清,理还乱;最后几日,静中光景,种种奇特渐失,心渐虚凝,不复缘念名利冤亲等事。 此时,犹如一盆脏水,已撇去了水面漂浮的杂物,水质开始显露,水面略能显一点点日月之光,云树鸟影,心有持身法起,此法发时,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心自然明静,与定相应,定法持身,任运不动,从浅入深,无分散意。此名一级禅定。 一级禅定之时,将会有跳、痒、凉、暖、轻、重、涩、滑、掉、冷、热、浮、沉、坚、软等触觉,坐中不见己身及周围物体,犹如虚空,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触觉发的同时,从外有十种善法与动俱发;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生、七知见明、八无累解脱、九境界显前、十心体柔软。在此状态中,浑体酥软,身心畅快,美妙无比,比洞房花烛夜的感觉舒服百倍,如大寐得醒,贫得宝藏。你已觉悟人生。 但要清醒,你只是撇去了你这盆脏水表面漂浮的杂物,领略了一点点大千世界的奥妙。若生喜悦庆欣之心,迷醉于美感中爱恋不舍,不知返回,将再无法进步,甚至会再掉入欲界。 欲入二级禅定,一定要厌弃前境,恰如欲火烧身的壮汉断然离开含情默默的裸体妙龄女郎,饥寒交迫的穷人拂袖离开满桌的山珍海味。一不受,二诃责,三观析,由此可离初禅觉悟之过。觉悟既灭,前境消失,已离一级禅定。 离开一级禅定后,继续静坐,不可少生追悔之心,否则如《圣经》故事中所言罗德的妻子,只因"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创世纪19章17,26节)。在前行的路上,不要回顾,不要留恋过去,不要贪著自己的所得。为山九仞,一篑为难,当抛弃一切,一意前行。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间忽然会看见饿虎将扑身,或毒蛇嘶嘶叫着,昂首向你袭来,或青面獠牙的妖魔张着血盆大口来咬你,或五指尖尖有身无头的鬼怪来抓你,或见窈窕仙女,身上飘着彩带,在悠扬的仙乐中踏着祥云向你飘来,或见风光靡丽,景色诱人,云遮雾罩的青山绿水间有许多亭台楼阁,姑娘们喜笑颜开,追逐其间,有几个风骚美女挤眉弄眼,向你招手,等等。这些都是你灵性中的杂质,属魔性,你看到的种种景象是虚幻不实的,它们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你自身,当这些情景一一出现时,你只要不惧怕,任凭其宰割,不上勾,任凭其引诱,静寂不动,种种幻景会逐渐消失。此时,你这盆脏水中的混杂物已被滤去,慢慢地会清澈见底,真正的水性开始显出,这时,大千世界中的万象会一览无余,清楚地倒映在这盆水中,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犹如人从黑暗中出来,忽见外面春光明媚,和风细细,湖中碧波荡漾,山上青翠绿荫,川中花香鸟语,蓝天白云飘飘,一派祥和风光。此名二级禅定。 二级禅定之时,不仅十种功德从内而发,而且会达四境:一内净,二喜,三乐,四定心。内净指从一级禅定的身识相应达到了心识相应,从心性的觉悟达到佛性直现;喜指身心自悦,知道自己已具备十种功德善法,内心愉悦无量;乐指恬澹悦怡,绵绵美快;定心指逃过大劫,苦乐不受,前路已明,仙界已近,一心不动,不易反复。 必须明白的是,二级禅定时所生的喜乐,乃为低级喜乐,仍为杂质,真正的灵性(佛性)中并无此种喜乐,这种喜乐来自肉体,所以应当观心审检,不仅不受喜,还要诃责排斥它。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

禅定破五蕴的细节(整理)

一念不觉,明上加明起妄念,令清净本心真妄和合,因而生出阿赖耶识。 生出能见之能后,欲有所见,于是,现出顽空之相;顽空之相则生具空性;能所既立,相因相成,展转变化,痴迷相续不息,因而世界生起。 一念妄动,迷认如来藏性为识性,识蕴生成。有识则有幽隐深微之行相(行蕴),动而取境就有想(蕴),能取的见分就是受(蕴),所取的相分就是色(蕴)。一念妄动,便成五蕴重叠浑浊相。 照见五蕴皆空,先灭从色除:若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色性自灭,之后由粗而细,受、想、行、识依次而灭。五阴生起,如人穿衣自内向外而穿,五阴消灭,如人脱衣自外向内而脱。 若明白五阴都由妄想而来,当体即空。一念顿悟,便消除五重妄想;就事来讲,世间一切所有,都是妙明真心显现。但无量劫以来,我执太深,法执更坚,色心诸法,都有微细种子,潜藏于八识田中,不能一念顿灭,须次第扫除。故用戒定慧修持力,由浅而深次第扫除,恢复本来清净。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禅定中,照见五蕴皆空之细节,如下。 色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 色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色空。 生因:坚固妄想。被心取著,其力甚强,坚固而不可分解。 色蕴中定:当妄念销尽,离念之真性在一切时、一切处皆得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朗朗澄莹,外境一切动静之相不能移转其精明,于忆忘之间明觉如一。依此明觉之性入定,如明目人处于幽暗之室,虽见六精性妙明净,然心未发出本有之光,犹为色阴覆故。 破色蕴时:发本明耀,心光发明,照彻内外十方洞达,悉皆光明,无复幽黯障碍,此为色蕴销尽。超越之后,回观劫浊与色阴生起之因,乃知自己坚执欲有所见之妄念,故顽空中结暗为色,空见相织,为生起之根本。 受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 受蕴未破之特征:尚有触离。 生因:虚明妄想。有受无体,虚有所明。 受蕴中定:色阴不再覆盖,得见本妙觉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十分明晰。然而,虽于觉心之本体有所证得,却未能发自在用。犹如身著魇魅之人,手足不缺,眼亦能见,耳亦能闻,心亦不迷惑,明明白白,因心触制于邪魅,不能动弹,此为本心被受阴区拘狭之相。 破受蕴时:如魇魅休歇,心得离身,且能返观其面,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返观受阴起因,全由领受前境后所生之虚明妄想(故虽明明有苦受、乐受、舍受等之觉受,但受阴之体虚妄不可得;其体虽明显而实虚妄,纯是妄想颠倒所成)。

禅定

禅定之门 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这是定和慧。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

《因是子静坐法》

《因是子靜坐法》 《因是子静坐法》- 写作原因 维乔说:“静坐法,即古之谓功也。古者养生之术,本有功、外功二者,医术之药饵针砭,洽于已病,养生之功、外功治于未病者也。静坐法自后世失其传,习外功者多椎鲁而无学,而劝又专为方士所用,附会阴阳、五行、坎离、铅汞诸说,其术遂涉于神秘。为绅先生所不道。夫世间事物,苟能积日力以研究之,必有真理存乎其间,本无神秘之可言。所谓神秘者,皆吾人为知识所限,又不肯加以研究,人人神秘之,我亦神秘耳。亲幼年多病,弱冠以前即研究是术,庚子之岁乃实行之,以迄于今,未常间断,盖十八年矣,不特病疾竞寥,而精神日益健康;久欲以科学方法说明是术之效用。顾以来肯自信,操笔辄止。非敢自秘,将有待也。” 维乔说:“余之着是书,一扫向者怪异之谈,而以心理;生理之学解说之。凡书中之言,皆实验所得。于“正呼吸法”—齐兼采冈田之说。至于精之成道,则避而不言,以余尚未深造。不敢以空言欺人也。吾国之风气浮动甚矣,一事多不能体察其理,为盲从,为被动,一冲蔽目,有初鲜终,风气

如此,国几不国也。以静坐之术效之,期诸为扁鹊之良药欤。吾将以是书卜之也。” 《因是子静坐法》- 主要容 《因是子静坐法》讲述静坐之方法,有三大要求;一。端正姿势;二、意守重心;三、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因是子静坐法练习图册 一、静坐前之准备 备静室一间,或用卧室,开窗闭户,不使他人束扰。备软垫作久坐之用,坐前解衣宽带。使全身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卜曲,端正就坐。 二、姿势(调身) (一)坐式 1、双盘膝。 2、单盘膝。 3、平坐式。 (2)卧式 l、仰卧。2、侧卧。 (三)静坐时之上身 静坐时之胸部宜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三、心意(调神) 静坐时应将人世间的所见所闻一切放下,无起妄念。然无起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定中危险的岔路 禅修时,乐、明、无念三种体验便会生起。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它是纯粹的空,但它

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地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如果你强烈地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

静坐养气

气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拳术五花八门,都以练气为方法。练气不外有三种:(1)用气,就是要把全身的气练的很大,就是外家拳。(2)运气,就是把周身之气练成完整一气,运化于四肢百骸,练成之后可以借力打人,用的是功法,这就是太极拳。(3)养气,也就是所说的静坐,把周身之气练成团聚不散。这三种练气的方法,都可以疗病保健,增强体质。运气,用气的方法还可以在技击中起到作用。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与要求是什么呢?可以用以下几句话来说明:“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四梢则实而人虚”。 什么是气不本于身则虚而不实,就是气不是由丹田发出来,外形的气,不与丹田结合,只是手动足动,气没有来源,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锻炼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技击,更不能的到要领。正如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所以说打太极拳一定要由内气摧动外形,外形的动作无论是手动足动身动(任何部分的动作)都要由丹田发出来的内气摧动,这样锻炼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才能达到完整一气,拳谱上所说:“手到身也到,击敌如摧草。”就是这个意思。如水有源,便滔滔不断,木有本便枝 叶茂盛。 什么是气不行于四梢实而仍虚呢?就是丹田气不能发于四梢.气是由内而发外,由根而发梢,气有来源(来源于丹田),也有去路,打太极拳每个姿势,气由丹田发出来,经过四肢百骸都要达于四梢,然后再运回丹田,才能达到完整一气.什么是四梢?四梢不是头手足,这是身之四梢.四梢是发为血之梢,血梢练充足能以怒发冲冠;舌为肉之梢,肉梢练充

足,舌能摧齿;齿为骨之梢,骨梢练充足,齿能断金;指甲为筋之梢,筋梢练充足,指能透骨。如果能把四梢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实而仍 虚之弊乎? 以上讲的是打太极拳运气的方法,但是有一点还要特别注意,就是打太极拳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这样就会神态呆滞,所以拳谱上又说:“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则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这就是说练太极拳不要练笨力气,如果练笨力气,就会横气填胸,呼呼发喘。这样练,不但不能起到疗病保健的效果,甚至还会伤气。练理,就是要练先天自然之气。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有来源,有去路。 一. 道氣功心齋修煉胎息本體的意識概念. 崑崙仙宗玄門道功修煉的法道, 重於性命雙修的動功與靜功心性體用. 其修煉的基礎有. 1. 煉心入聖. 2. 煉性入道 3. 煉精化氣 4. 煉氣化神 5. 煉神還虛 6. 煉虛合道 .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 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 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

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涩滑相,一般是入息滑,出息涩。冷暖相,是有变化的,功夫深了,入息暖,可以暖遍全身。初始,应细心体察自身的出入息的冷暖相,不用追求与别人相同。 观息数息,都为了达到心依于息的境地,使心不散,就为禅定创造好条件了。从观息开始,人人可行,但又不可轻视,因为这是三世诸佛必经之途,我辈凡夫,更应坚信此理,恒行此法,必然会有收效的。 一二步之所以分观,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意念不过重,不易疲劳,能持久,身心处于比较适度的松紧状态。因系入门初步,故宜如此。 三步:观息长短(修欲界定) 这一步是出入息俱观,需要掌握明白以下状况。 1.观心静与息长短之关系。若心定时,会感觉到入息长,出息短。心定则住于内,息随心入,所以感觉入息长。心不外驰,所以感觉出息短。 2.观心粗细与息粗细之关系。如果息长,则心细,息短则心粗,心细息就会细,绵绵之息,从鼻到脐,微缓而显长相,出亦如此。心粗则息粗,出入均如此。 3.如心已转静,情况就变了。息短觉心细,息长觉心粗。这时,入息从鼻至咽喉就知息尽,出息从脐至胸即尽,因为心进入较好之定境,所以感觉到息短。所以,心细则息短,相反,心粗则仍明显感觉入息从鼻至脐,清晰绵长,出息亦然。 4.短中觉长则定细,长中知短则是粗。《释禅波罗密》卷七说:“如息从鼻至胸则尽,此行处虽短,而时若大,久久方至脐,此则行处短,而时节长也。若就此而论,短中觉

呼吸禅定引导

呼吸禅定引导 身体舒适地坐直,不要偏向前后左右。闭上眼、观想良好的祝愿。良好的祝愿首先要送给自己,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祝福,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真诚的期望,就不可能真正为他人祝福。因此,这样告诉你自己: “愿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要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因此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实际上,你在内心找到、开启了幸福之源,才能够向他人传送。这种幸福不依赖于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 现在,你要对其它人传送良好的祝愿。首先,向身边亲近的人传送——你的家庭、父母、好友: 愿他们也找到真正的幸福。之后把那些善念,传向一个不断扩增的圈子: 你熟悉的人、不太熟悉的人、你喜欢的人、感觉泛泛的人、还有你不喜欢的人。不要让你的善念有局限,因为如果有,你的心就有局限。现在,把良好的祝愿传遍给那些你不认识的人,不仅仅是人,还有各方各样的众生: 东、西、南、北、上、下,直到无限。愿他(它)们也找到真正的快乐。 现在,把你的心带回当下。要是你想找到真正的幸福,就得在当下找。过去已逝,将来未决。因此你必须定驻于当下。在这里你有什么? 你的身体坐在这里,进行着呼吸。你还有心智,在思考、有知觉。因此把所有这一切汇集起来。想着呼吸、观察呼吸的一进一出。始终把心念指向呼吸: 那是念住。始终觉察呼吸的一进一出: 那是警觉。要把心智的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如果你愿意,可以以一个禅定词汇来加强你的念住。可以试试用“哺-哆”(Buddho),意思是“觉醒”,吸气时想着“哺”,呼气时想着“哆” 。 尽量舒顺地呼吸。要想学会在当下为自己提供幸福,同时又能够提升警觉,一个极其具体的方法,就是让你的呼吸变得舒顺。要作尝试,看看哪一种呼吸在当前对身体最合适。可以是长息、短息、长入息短出息、或者短入息长出息。呼吸可以有轻重,快慢,深浅感。一旦找到一种舒适的节奏,就保持一阵子。要学会品尝呼吸感。一般来说,呼吸的质感(texture)越舒顺越好。不要把呼吸只当成空气在肺部的一进一出,而是整个呼吸能量流,随着每次出入息在体内的动感。要对那个能量流的质感有知觉。你会发现过一阵子身体会有改变。某一种节奏或者质感有一阵对头,过一阵可能觉得另一种更舒顺。要学会倾听身体怎样在向你讲述当下,并且学会作出反应。它需要怎样的呼吸能量? 你怎样最好地提供那种需要? 如果你有疲劳感,试着用一种令身体振作的方式呼吸。如果你有紧张感,试着用一种令身体放松的方式呼吸。 如果你的心念游走,轻轻把它带回。游走十次、百次,你带回十次、百次。不要放弃。这个素质叫做精勤。换句话说,你一旦意识到心溜开了,马上把它领回来。不要漫无目的地把时间花在嗅嗅花香、望望天空、听听鸟叫上。你有工作要做: 要学会怎样舒顺地呼吸,怎样让心在当下一个良好的空间定驻下来。 在呼吸变得舒顺起来时,你可以开始探索身体的其它部分。如果你只是在狭隘的知觉范围里跟着舒顺的呼吸,就可能打磕睡。因此要有意扩大你的知觉。一个开始注意的好地方是脐部附近。在意识中找到那个部位: 它现在在哪里? 然

业力的六种分类

业力的六种分类 业力的内容,可以分作六门来说。 (一)业力的发动 从发动上说业力,便有所谓身、口、意三业。 1.身业 就是身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行为,如举手投足等,这又分二:(1)身表业______显然动身而有所表示于外者。 (2)身无表业____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2.口业(或称语业) 就是口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言音,如爱语欺诳等,这又分二:(1)语表业————显然发语而有所表示于外者。 (2)语无表业———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3.意业 就是意的动作,也就是我们的一切思惟,如审虑决定等,这又分二:(1)意表业————显然作意而有所表示于内者。 (2)意无表业———表示已终报应未至之间一种隐秘之招果符契。 进一层说,业的发动虽然可分为三(身、口、意),而实则只是以一个意业为主。因为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必先由我们的意,审虑此事应做否,次乃决定此事应做,然后才动身发语。这便是意业的三种思:一是审虑思,二是决定思,三是动发胜思。所以身、口、二业实应摄于意业之中。像这样由审虑、决定二思以至于动身发语所造的业,便谓之“故思业”,否则谓之“不故思业”。 (二)业力的德性 从德性上说业力,便有所谓善、恶、无记三业。 1.善业 就是一种白善的业。这又分十,并且各有上中下三品。 (1)救护生命———不杀生 (2)布施资财———不偷盗 (3)勤修梵行———不邪淫 以上是三种身善业。

(4)说诚实语———不妄语 (5)作利益语———不绮语 (6)善言安慰———不恶口 (7)和合彼此———不两舌 以上是四种语善业 (8)常怀舍心———不贪 (9)恒生慈念———不瞋 (10)正信因果———不痴 以上是三种意善业。 2.恶业 就是一种黑恶的业。这又分十,并且也各有上中下三品。 (1)杀害生命———杀生 (2)不与而取———偷盗 (3)非法行淫———邪淫 以上是三种身恶业。 (4)作虚诳语———妄言 (5)作杂秽语———绮语 (6)作粗恶语———恶口 (7)作离间语———两舌 以上是四种语恶业。 (8)贪欲无厌———贪 (9)时生瞋恚———瞋 (10)常怀邪见———痴 以上是三种意恶业。 3.无记业 就是一种非善非恶的业,不能记为善或为恶,又不能记受苦果或受乐果。除前两业之外,都属于此。 进一层说,上面所说的善、恶、无记三业,只是就平常的散心境界而言,实则还有一种定心境界,就是那些修世间禅定的人所造的业。所以散善业之外,另有一种禅定业(禅定业有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悟觉妙天禅师《禅修英语-禅的境界》

悟觉妙天禅师《禅修英语-禅的境界》 坐禅要参禅Sitting Meditation Is To Realize Zen 什么是禅?一般人可能认为静坐或打坐就是禅,其实这只是禅的外表形式而已,最早的禅是从印度引进中国的,它的原名叫做「禅那」,是「静虑」的意思,意指「安静的思虑」;但这样的解释还是很模糊。 What is Zen? Generally people would consider sitting practice Zen. In fact, sitting practice is only the appearance of Zen. Zen was initially introduced to China from India. Its original name is ‘ dhyana ’, which means ‘to meditation quietly’. This interpretation still sounds vague. 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用这智慧来证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这就是「禅」。 What exactly is the meaning of meditation quietly ?Actually, the meaning of Zen is to attain the highest wisdom in deep medit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reality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with the highest wisdom. 我们常听人说:打坐要参禅。「参」什么?就是要参智慧,参事实的真相与实相,而不是在那里枯坐,如果光坐着不动,那么树木也是直立不动的,难道它也在坐禅?因为它不能参禅,所以不是在坐禅。 We always hear people say:”Sitting meditation is to realize Zen.” To realize what? To realize wisdom and the reality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Just sitting quietly and motionlessly doesn’t make any sense. The trees are always motionles s. Are they sitting Zen meditation? As they are unable to realize Zen, they are not sitting meditation. 坐禅离不开参禅,要参无上的智慧,来印证事实的真相与真理。 Sitting meditation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realizing Zen,realize the highest wisdom in order to witness the reality and truth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禅是一种智慧,是宇宙的真如实相,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例,十多年前,我曾有一段时间不吃饭,每天只吃水果,有一天,当我禅坐时,如果那阵子常吃木瓜,就会在定中看到木瓜的影像,如果是吃桂圆,就看到桂圆,吃西瓜也一样。后来,我发现一个真理,当水果的形体越小,它的叶子也越小,反之则越大。 Zen is the highest wisdom and the reality and truth of all things and events. I would like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Zen further with my own personal ezperience. More then ten years ago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I didn’t eat anything expect for fruits.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one day while sitting meditation, I found that the fruits I had eaten such as papaya, longan and watermelon all appeared in my vision. Later on, I found that smaller fruits have smaller leaves and by the same token, bigger fruits have larger leaves.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叶子大,吸收阳光的面积也大,供应的养料也比较多,

修行的不同层次境界

修行的不同层次境界 修行,可以被分为几种层次的修行。分别是:1.【人天 善法乘】,通过积善累德,中正身心,将自身的频率调在中 正的水平上,不做任何偏歧的身心行为,养成作为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不会目光短浅的因为种种六尘欲望而造作种种不善的事业,令身心频率绝对中正,不偏不斜。如此,就可以在人世间活的更好,乃至于来生可以继续做人,而不会堕落到三恶道。为什么呢?因为,人之所以能投胎成为人,就是因为这份中正的业力习气,素养习惯。因为,这才是人,不是吗?而如果,失去了这份中正的素养习惯,虽然这一生还是人,但已经等同于非人。这一生投胎做了人,是因为前生的素养习惯还是人,所以让你这一生做了人。而如果你这一生的素养习惯偏离了人,那来生你就不会再成为人。身心的习惯像什么,你就会去做什么。生灵的轮回转世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很简单的原理。身心的习惯,就是你身心的生理机能运行的模式惯性。你之所以现在长成了人的样子,拥有人的基因,就是因为你拥有了相应的身心习惯模式,这个习惯模式造就了你的基因序列如何排列。而如果,你的身心机能运行的惯性模式变了,等同于你的基因就会发生改变。到了一定程度,你就会变异。肥胖慵懒的跟猪一样饥不择食。好了,你下辈子指定会投胎做猪。恶毒凶狠的跟狼一样择人

而噬。好了,你下辈子指定会投胎做狼。一切极端偏执的身心习惯,都会让人不能再做人。因为,人之所以能成为人,都是来源于身心运行的机能惯性模式里比较像人。所以,六道轮回,做人,做鬼,做畜生,下地狱,还是成为天人,看的就是你的身心业力习惯的不同比重。哪个多一点,你就会去做什么。而【人天善法】这一层的修行开始,就是为了修的更像人,拥有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那怎么样才能拥有一个【人】该有的中正素养习惯呢?它的标准是什么呢?(1)身心调柔,理性,拥有慈悲心,不害物伤慈,不会很容易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生起害人伤物的嗔恨心。自然也就不会恶口伤人,挑拨是非等。(2)身心中正,不偏邪,不会畏上欺下、浮言糜语、对人谄曲、小人姿态等等。不会虚妄言辞,不会不劳而获做掩耳盗铃之事。懂得控制自身对六尘境界的欲望,不偏不倚。(3)不是因为有这个规矩,畏惧惩罚而中正,而是自心显发,自我要求的中正素养。因为知道,这才是人与畜生的区别之所在。想做人,而不想再回去做畜生。能够修好这些,就是修好了【人天善法】。而不是整日为了贪求功德福德,而放生,做火供,放焰口,拜经忏。妄想习气毛病,自私自利,妄语虚狂等贪嗔痴却是丝毫未改变。福德做了,却不知道怎么【做人】,那来生顶多做一个富人家的猫狗。一样是吃喝不愁,住豪宅,坐豪车。不过,上述的是【人天善法】中的欲界善法。做

定真著《静坐入门》

静坐与健康 ——摘自定真著《静坐入门》附录99-04-10 法轮常转,收摄心念,无事不办 涤除业障,打开网缦,放大光明 静坐介绍 静坐或禅定,是培福培慧的最好办法,我们通过静坐的次第修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长智慧,使身心强健,对人生与宇宙能够正确地认识。三世诸佛及世尊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无不修习这个殊胜的法门。静坐决不意味着究竟解脱安乐,但它是极其殊胜的法门,通过“人体核聚变”,可以大大提高生命的质量。我们每天都在消耗能量,而现代人的苦恼之一就是精力不济,缘何?入不敷出也。有人大谈能吃苦,但就是不肯静坐,白白错过了使自己的人生产生升华的机会。正观修习静坐的功德,能吃苦么?那就修习一下静坐吧,想得福慧的人,认真修习静坐,久之必然智慧朗发,福报现前,没有哪个法门比开始着手修习静坐更好的了。反观不修习静坐的过失,不说地狱,如果连静坐时的暂时虚妄的痛苦都无法忍受,还谈什么自度度人呢?要修忍辱波罗蜜,那就试试静坐的功夫吧。这是一个福慧双修的殊胜速捷法门,说速捷并非说三两天就成,只是比起我们在无量生中流转诸趣之苦,静坐时忍受一点苦可算是微不足道了。这种“忍”可以成办我们的一切善愿。何乐而不为呢?对初学佛者,一百天为期,如果能严格每天定时定量静坐,决无没有收益的道理,如果是已学佛者,那就不要数他人宝了,快快切实修行,动手吧!静坐对于男女老幼的健康,都有帮助,可使耐寒力和消化力增强,且使皮肤润泽,并有美容的功效。尤其是需要长期疗养的如:肺痨、神经衰弱、心脏病、慢性肠胃病、风湿麻痹、关节酸痛、以及失眠等症的病人,他们每日愁眉苦脸,怀念自己的前途与现状,愈想愈悲观,结果使病况日趋严重。假使学习静坐,精神凝敛,则心境日趋愉快,就足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最后必然能降服病魔,转弱为强。有人怀疑静坐易使人陷于枯寂消极,殊不知人生态度的积极或消极,由于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静坐能增长健康,就可以纠正消极的流弊,也就是说可以增长劳动的效能。因为,体力增强,从事劳动,就不会时常感到疲倦。从另一方面讲,经常劳动是会损害健康,所以劳动之后也需要休息,静坐使脑神经思维静止,则又是一种最佳的休息。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产生,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扰。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著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