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数据资料的统计处理

● 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s x -分析法 二、综合达标度

三、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 四、应答信息分析法 ● 相关关系分析 ● 数量标志的统计检验

● 品质标志的统计检验

一、s x -分析法

1、平均值x :

描述样本的总体分值集中趋势的量,反映总体分值的一般水平。

n

x x i

∑=

n :样本的个数

2、标准差S :

描述样本的总体分值中各分值离散程度的量,反映总体中各分值的总体平均值离差(x ;-x )

的平均水平。

s=

n

x x

i

∑-2

)(

将x 和S 结合起来共同描述样本的整体水平比较科学。 一、分析方法:将x 和S 结合起来,分析整体学习水平

例1:某学科30名学生考试成绩如下表1,试分析30名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表1 n=30

i

1.计算x =83 2. S=

n

x x

i

∑-2

)(=7.73≈7.8

3

图1 x -s 分析图

二、综合达标度

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对达标的程度进行分析 计算方法:

例2、抽取30份物理试卷,分析概念“力”的综合达标度 规定权重b :

知识=1、理解=2、应用=3、分析=4、综合=5、评价=6 总体目标系数K=

6321=++=∑i

b

综合加权得分H= ∑i

b ·i

G =1×0.97+2×0.87+3×0.77=5.02

综合达标度84.06

02.5===

K H T

综合达标分析:

三、数据资料的次数分布表和次数分布图分析法

(一)数据资料的分类

1、计数资料:

指计数事物个数的数值,这个数值称次数

如:在某个分数段所对应得分的学生数

在向卷量表上,同意某种意见的人数。

2、测量资料:

指测量事物时产生的度量值,这个度量值叫量数,如:考试的分数。

(二)特点:

以最简单最直观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容纳数据信息。

如,数据的分布情况,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等。

(三)次数分布表的制作方法

次数分布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表示数据在某些规定的组别中次数的分布情况,是整理,分析数据的第一步

下面以50名学生物理考试成绩为例,阐述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方法和步骤。

1、求全距R

R=最大数-最小数

=98-51

=47

2、定组数:

一般以10—20组为宜。太多了计算麻烦,太少了可能把很多不同事实归于一类,掩盖了分布特征。

本例分10组

表3 50名学生物理考试成绩次数分布表

组距是每组的间隔,常用的组距是5和10。58.410

1

471≈=+=+=组数全距组距

+1的目的是为了包括全体次数而略余(取整数) 4、定组限:

确定每组的最低数和最高数值,一般由全距的最低组距开始。 第一组:下限50,上限55 第二组:下限55,上限60 ┆ ┆ ┆ 第十组,下限95,上限100

对于处于限上的分数,规定记在上一组中。 5、求组中值Xc :

每组的中心数值称组中值,它是相应组限的代表数值。

2

上限

下限组中值+=

5.52255

501=+=

c χ 5.57260552=+=c χ …… 5.972

100

9510=+=

c χ 6、列表归类

如表3中的1、2、3、4列所示

7、次数分布表的扩充:(5—8列所示) (1)次数百分比:

某组距的次数分布占次数总数的百分比:

100

100?=

N f 次数百分比 (2)累积次数:

反映某分数限以下次数分布有多少: 将次数由低组距向高组距依次相加。 (3)累积百分比

反映某分数限以下次数分布的百分比:

100

100

?=

次数总数累计次数累计百分比

(4)总分 总分=

∑?c

X

f

本例总分3890(实际为3862) (5)计算标准差: 公式:i N

fd N

fd

S ?-=

∑∑2

2

)

(

=

05.125)

50

3(50

2912

=?-∑

(四)次数分布图的制作方法

根据次数分布表,用直线式曲线的形式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1、次数分布直方图:(图2)

制作方法:

(1)建立直角座标系 横轴等距刻度标明分组的组限 纵轴等距刻度标明次数

(2)以每个组距的下限为横座标,相对应的次数为纵座标描点。

(3)将所描各点分别用平行横轴和平行于纵轴的直线连接起来便得到次数分布直方图,其中

每个直线的宽度表示组距,高度表示次数。

2、次数分布曲线图(图3)

制作方法:

(1)建立直角座标系:

横轴等距刻度标明分组的组限,并标出各组限的组中值,纵轴等距刻度标明次数。

(2)以组中值为横座标,相对应的次数为纵座标描点。

(3)用线段将各点连接起来,便得到次数分布的曲线图。

3、累积次数曲线和累积百分比曲线(图4)

制作方法:

(1)建立直角座标系

横轴等距刻度标明组限和组中值

纵轴等距刻度标明累积次数和累积的数。

(2)以组中值为横座标,累积次数或累积百分数为纵座标描点。

(3)用光滑曲线将各点连接便得到一条S型曲线。

累计百分比分布曲线

20

40

60

80

100

120

52.557.562.567.572.577.582.587.592.597.5

分数

累计百分比(%)

图4

累积次数分布曲线

10

20

30

40

50

60

52.557.562.567.572.577.582.587.592.597.5分数

累积次数(e f )

图5

相关关系分析

问题的提出: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中,常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 1、教学媒体的教学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2、怎样选择评卷教师?

3、在运用某种媒体学习时男生、女生是否存在差别? 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利用相关关系分析方面的知识。

一、相关的概念:

相关就是从数量方面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依照两种变量变动的方向将相关关系分成以下三类: 1、正相关:两种变量变化的方向相同。

2、负相关:两种变量变化的方向相反。

3、零相关:一种变量变化时,不能引起另一变量的变化。

二、相关程度的描述—相关系数γ

1、值域:(1.00—-1.00)(表1) 正负号表示相关的方向,绝对值表示相关的程度

2、由于相关系数r 是个比值,不是等单位度量值所以,当γ1=0.70, γ2=0.35时,只能说明γ

1

比γ2相关更高,但不能认为r 1的相关 程度是r 2的两倍,同理也不能认为r 由0.70—0.80时与0.30—0.40变化一样大。

三、相关系数的计算

1、积差相关(积矩相关 ) 研究二个线性数列相关程度 公式 y

x xy S NS xy

r ∑=

其中:r xy :表示x 和y 两个数列之间的相关系数。

x =x X - y Y y -=

y x S S ,:分别为x 、y 两个数列的标准差

N:成对量数的次数

例1:抽取14名学生的语文、数学的考试成绩如下表,求语文、数学两学科学习的相关程度

(表2)

解: 甲:796.914

50

.1343==

x S 乙:878.814

50

.1103==

y S 32.0878

.8767.91400

.387=??=

=

∑y

x xy S NS xy

γ

结论:正向相关,属实相关。 2、等级相关:

由成对的量数组成两个数列,但每对数量在各自数列的等级不同。利用量在数列中的等级位

置来分析两个数列的相关程度。

公式:)

1(612

2--

=∑N N D p

γ

其中:p γ表示等级相关系数

D :X 与Y 量数等级的差数 N :总对数

例2:为测试甲、乙两位教师评分的一致程度,让他们各自评阅相同的10份试卷,所评分数

如下表,求相关系数p γ(表3)

计算步骤:

(1)将x 数列各量数按大小顺序排序,将y 数列各量数按x 排序确定的学生编号排序。(让同

一个学生的二个分数在同一行)

(2)将各数列的量数按大小排序,分别给予等级Rx ,Ry 。遇有相同的量数,则将其应占有

的等级位置相加,用次数除得的商数做为等级。

(3)求出 D 、D 2、

∑2

D

(4)代入公式计算:

84

.0991026

61)

1(6122

=??-=--=∑N N D p γ

结论:正向高度相关 ,两位教师评分基本一致。 3、点双列相关

一个变量是点数列(连续变量),另一个变量是二分列(称名变量,如,男与女,好与坏,

对与错等),研究二分称名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相关程度。

公式:Pq S Y Y y

q

p pbi

-=

γ

其中:P :表示在二分变量中,其中的一项在全变量中所占的比例; q :表示在二分变量中,另一项在全变量中所占的比例q=1-P

p Y :表示P 部分所对应的Y 数列平均值。 q Y :表示部分所对应的Y 数列平均值。 y S :表示全体连续变量y 的标准差。

例3:为了研究电教媒体对男、女学生的作用差异,从一次数学考试试卷中,随机抽出16份,

成绩和性别(男:1,女:0)如下表,问成绩与性别的相关程度?(表4)

解:

562.016

9

==

P q=1-P=0.438 33.829

741==

=

∑p

p

p N Y

Y 14.827575===

∑q q q N Y Y

59.1216

16

/1316110776/)(222

=-=-=

∑∑N

N y y

S y

Pq S Y Y y

q

p pbi -=

γ=

0075.0438.0562.059

.1214

.8233.82=??-

结论:近似零相关,成绩与性别无关,媒体的作用与性别无关。

数量资料的统计检验

一、为什么要对数量资料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1x 和2x (或x 和0μ),从数值上看是存在着大与小的差异,但能否

说1x 和所代表的总体也存在着同样的差异呢?不能完全肯定。因为差异可以由实验变量引起,但也可以由非实验变量引起,所以必须要由x ,S 和n 等多方因素综合考虑,鉴别差异的可信程度。

二、检验原理

1、检验的两个参数必须是同种类型; 如平均分,1x 和2x ,x 和0μ等。

2、建立虚无假设H 。 设二个参数不存在差异 即:H 0: 21μμ=

3、通过统计运算,确定H 0成立的概率(P )

4、查表定论

三、检验方法:

1、大样本(n >30)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Z 检验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H 0: 两个平均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2)确定差异显著水平 P=0.01或P=0.05 (3)应用公式计算

2

22

1212

1n S n S X X Z +-=

(4)根据Z 值查表

例1:实验组和对比组两次检测数据统计如下表,问两组前测成绩是否存在差异?后测成绩是

否存在差异?

表12

658

.048

16

501478762

2

2

22

121

211-=+-=

+-=

n S

n S X X Z

|Z 1|=0.658<1.96 P>0.05 结论:两组前测成绩差异不显著。

16

.248

1450880852

2

2=+-=

Z Z 2=2.16>1.96, Z 2<2.58,∴P<0.05

结论:两组后测成绩差异显著。

2、α样本(n >30)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检验-t 检验,检验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H 0: 两个平均数之间无显著差异。 (2)确定差异显著水平: P=0.05或P=0.01 (3)计算t 值

(4)根据自由度df (等于n-1)查t 值表(表16)找出理论t 值。(t(df)0.05或t(df)0.01) (5)用计算出的t 值与理论值t 值比较得出结论。

表16 简化t 值表

常用t 检验的三类问题

(1)检验样本X 和总体平均值0μ之间的差异 公式: n

X t /0

σμ-=

其中:σ表示总体标准差。 n 表示总体抽出的样本个数。

例、某学校由20名学生组成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班参加全校期末语文考试,

X =77.7分,学校0μ=70分,σ=15。问实验班与全校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程度。

解:H 0:差异不显著 P=0.05 n=20

df=n-1=20-1=19

n

X t /0

σμ-=

=

176.220

/15707.77=-

查t 表:t (19)0.05=2.093 t >t (19)0.05,p <0.05

结论:拒绝虚无假设,差异显著

(2)两组样本1x 与2x 差异程度的检验. 公式:

2

121212

22

12

12

n n n n n n x x X X t ?+?

-++-=

∑∑ 其中:111X X x -=,222X X x -=,是各个得分平均值之间的离差 自由度df=n 1+n 2-2

例3、对比实验测试后,从实验班抽出10张试卷,对比班抽出9张试卷,成绩统计如下表,试分析

差异程度。

表13

解:H 0:差异不显著。

p=0.05

df=n 1+n 2-2=10+9-2 =17

表14

41

.259.094.99

109

1029108827962

2

12

1

212

2

2

1

2

1=?=

?+?

-++=

?+?-++=

∑∑n n n n n n x x

t

查t 表:t (17)0.05=2.11 t >t (17)0.05, p <0.05 结论:拒绝虚无假设,差异显著;

(3)同一样本组在不同情况下测试所得1x 与2x 差异程度的检验。

公式:

)

1(/)(22

1

2-+-=

∑∑n n n D D

X X t 其中:D=X 2-X 1 每人前后两次测验成绩之差。

例4、为检验电教媒体的数学功能,对某班进行了使用和不使用二次测验,并随机抽出8个同

学的二次测验试卷进行分析,成绩统计如下表,试分析差异程度。

表15

934

.2)

18(88

/1551625.125.14)

1(/)(2

2

2

1

2=---=

-+-=

∑∑n n n

D D

X X t

查t 值表:t (7)0.05=2.365 t >t (7)0.05 P <0.05

结论:两次考试成绩差异显著。

计数资料的检验—x2检验

一、什么是计数资料?

按品质分类,然后按类别计数的资料;

如,问卷所得的统计资料。

二、为什么对计数资料要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说明实测数据与期望的理论数据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的程度?

三、x2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

观察的结果与期望的结果无差异。

2、确定检验水平等级

P=0.05 或P=0.01

3、应用公式计算

∑-=

e e

f f

f x

2 0

2

) (

其中:f0 观察实际的次数

f e:期望次数(理论次数)

4、根据计算得出x2值和df值(自由度)查x2值表.

查出:x2(df)0.01或x2(df)0.05的值。

5、用x2值与x2(df)0.01或x2(df)0.05值比较大小。

若x2≥x2(df)0.01p≥0.01差异非常显著否定虚无假设x2≤x2(df)0.05 p≤0.05差异显著否定虚无假设

x2 < x2(df)0.05 p>0.05 差异不显著承认虚无假设四、单组样本态度差异性检验

(一)统计数是整数

例1、对某一电教媒体能否在课堂教学使用的问卷调查中,有44名教师发表了意见,其中很同意者23人,同意者13人,不同意者6人,很不同意者2人。问各类意见之间有无显著差异。

表17

解:114

====

n f e 态度等级数 df=n-1=4-1=3

1、建立虚无假设:

观察的结果与期望的结果无差异

2、确定检验水平等级 P=0.01

3、计算x 2值

09.2311

)112(11)116(11)1113(11)1123()(2222202

=-+-+-+-=-=∑e e f f f x

4、查x 2值表:

x 2 (3)0.01=11.345 5、比较大小 ∵23.09>>11.345 ∴P <0.07 差异非常显著

结论:意见差异非常大,且同意的意见占很大优势。 (二)统计数是百分数

例2、对某校50名学生问卷“你对录像中关于**原理的理解程度?”统计如下,全部理解12%;大部分理解24%;部分理解36%;少部分理解18%;完全不理解10%。问各类意见之间有无显著差

异?

表18

解:N=50,205

100100

==e

f %,df=5-1=4

各类意见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2

2值百分数形式的x x p

22)(2

0=-∑e

e f f f 将2

p x 还原成x 2

形式

∵ N

x x p 100

2

2?

= ∴ 1122100

5010022

=?=?=

p

x N x 查表:x 2(4)0.05=9.488

11>9.488,∴P<0.05,差异显著

结论:拒绝假设,各类意见存在显著差异。

五、多组样本的品质(或态度)差异检验

通常列成(R ×L )的联表形式 R :表示行的分类项目; L :表示列的等级项目; 表19:

期望值 N

N N L R f L

R e =),( 如:N N N f a a e 11,=

N N N f b b e 22,= N

N

N f c c

e 33,= 对于3×3行列表共有9个期望值

例3、对某CAI 课件的数学成果作评价,在A 、B 两校各抽取100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

下表,试检验两校意见的差异程度

表 20: 解:R=2,L=3

df=(R-1)(L-1)=(2-1)(3-1)=2

5020010010011,=?==N N N f a a e 3020060

10022,=?==N N N f a a e 20200

40

10033,=?==

N N N f a a e 50200100

10011,=?==N N N f b b e 30200

60

10022,=?==

N N N f b b e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精)

2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已知分析天平能称准至±0.1 mg ,要使试样的称量误差不大于±0.1 %,则至少要称取试样多少克? 解:两次称量读数最大误差为±0.2mg 3 0.210100%0.1% 0.2g m m -??=?样 样故 4.水中Cl — 含量,经6次测定,求得其平均值为35.2 mg·L -1,s = 0.7 mg·L -1,计算 置信度为90 %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解:n=6,35.2x =,s=0.7 查t 表,P=90﹪,t 表 =2.015 35.2 2.015μ=±=35.2±0.6 置信区间为(34.6~35.8)mg ?L -1。 8.用两种不同方法测得数据如下: 方法Ⅰ:n 1 = 6 1x = 71.26 % s 1 = 0.13 % 方法Ⅱ:n 2 = 9 2 x = 71.38 % s 2 = 0.11 % 判断两种方法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判断两种方法有无显著性差异,可用t 检验法 但首先要求两种方法精密度差别不大,才能进行比较,即通过F 检验法判别之, 2222 (0.13) 1.40(0.11) s F s ===大小 查F 表 f s 大=6–1 f s 小=9–1 F 表=3.69 则F 计

0.118 71.26 1.017 1.90 0.118 1.93 12 s n t +n == ==?=合计 查t 表,f =9+6–2,P=0.95,t 表=2.16 故t 计< t 表,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 12.为了判断测定氯乙酸含量的方法是否可行。今对一质量分数为99.43 %的纯氯乙酸进行测定,测定10次数据如下:97.68,98.10,99.07,99.18,99.41,99.42,99.70,99.70, 99.76,99.82,试对这组数据 (1 ) 进行有无异常值检查; (2) 将所得平均值与已知值进行t 检验,判断方法是否可行; (3) 表示分析结果; (4) 计算该法重复性,以近似表达两次平行测定间的允许差。 解:(1) 用Grubbs 法判断97.68是否该舍弃: n = 10 x = 99.184% 0.732s == =% 199.18497.68 2.050.732x x t s --= ==计 ()9510 2.18 n t %==表 t 计<t 表 故97.68应保留。 如按照Q 值法检验 211010.196 98.1097.68 99.8297.68x x Q x x --= ==--计 ()9010 0.41 n Q %==表 Q 计< Q 表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 法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内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范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范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3)中位数法 采用本方法时,首先,将收集到的全部统计数据按照大小排列次序进行排列之后,再找出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即中位数作为确定某类岗位人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剔除异常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平均工资值的影响。但准确性明显低于上述方法,它只能显示出当前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概况。 4、离散分析

常用的数理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常用的数理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水泥厂生产中的质量控制和分析都是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活动。如果没有数据的定量分析,就无法形成明确的质量概念。因此,必须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第一节数理统计的有关概念 一、个体、母体与子样 在统计分析中,构成研究对象的每一个最基本的单位称为个体。 研究对象的所有个体的集合即全部个体称为母体或总体,它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是有限的,如一道工序或一批产品、半成品、成品,可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进行统计分析,通常是从母体中随机地选择一部分样品,称为子样(又称样本)。用它来代表母体进行观察、研究、检验、分析,取得数据后加以整理,得出结论。取样只要是随机和足够的数量,则所得结论能近似地反映母体的客观实际。抽取样本的过程被称作抽样;依据对样本的检测或观察结果去推断总体状况,就是所谓的统计推断,也叫判断。 例如,我们可将一个编号水泥看成是母体,每一包水泥看成是个体,通过随机取样(连续取样或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取样),所取出的12kg检验样品可称为子样,通过检验分析,即可判断该编号水泥(母体)的质量状况。 二、数据、计量值与计数值 1,数据 通过测试或调查母体所得的数字或符号记录,称为数据。在水泥生产中,无任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还是水泥的出厂销售,都要遇到很多报表和数据,特别是评定水泥质量好坏时,更要拿出检验数据来说明,所以可用与质量有关的数据来反映产品质量的特征。 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测试对象和数据来源的不同,质量检验数据可分为计量值和计算值两类。 2,计量值 凡具有连续性或可以利用各种计量分析一起、量具测出的数据。如长度、质量、温度、化学成分、强度等,多属于计量值数据。计量值也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具有连续性。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排列图 因果图 散布图 直方图 控制图 控制图的重要性 控制图原理 控制图种类及选用 统计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CAQ系统的基础,这里简要介绍制造企业应用最广的统计质量控制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控制图 获得有效的质量数据之后,就可以利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对质量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分。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此处介绍的方法是生产现场经常使用,易于掌握的统计方法,包括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等。 排列图 排列图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图表工具.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洛特(Pareto)提出的.巴洛特发现人类经济领域中"少数人占有社会上的大部分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处于贫困状况"的现象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与次要的多数"原理.朱兰(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把这个原理应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成为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主要质量问题和确定质量改进方向的有力工具. 1.排列图的画法

排列图制作可分为5步: (1)确定分析的对象 排列图一般用来分析产品或零件的废品件数、吨数、损失金额、消耗工时及不合格项数等. (2)确定问题分类的项目 可按废品项目、缺陷项目、零件项目、不同操作者等进行分类。 (3)收集与整理数据 列表汇总每个项目发生的数量,即频数fi、项目按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最后一项是无法进一步细分或明确划分的项目统一称为“其它”。 (4)计算频数fi、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首先统计频数fi,然后按(1)、(2)式分别计算频率Pi和累计频率Fi (1) 式中,f为各项目发生频数之和。 (2)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 一、课程属性说明 适用对象: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广告学专业 课程代码:11200913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所属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学期:第8学期 学时:讲授54学时,实验34时 学分:3 教材: 《SPSS for Windows 统计与分析》,卢纹岱主编,电子工业版社,2000年版参考书: 考核方式:考查 评分方法:试验报告20%,上机考试 80% 前导课程:计算机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二、大纲制定依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获得的方法,很多领域均需要做这方面的工作。传统的统计分析是由人工计算求解;现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统计分析工作是由计算机来完成的,现在最为流行也最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本课程就以介绍该软件为核心,并渗透介绍一些统计分析的数学方法,从而满足各专业学生对数据统计分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课程概要与目的任务 1.课程概要 本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1)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其中包括SPSS概述、系统运行管理方式、数据统计处理、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文件操作与文本文件编辑;(2)统计分析过程,其中包括统计分析概述、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据类分析与辨别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生存分析;(3)统计图形生成与编辑,其中包括生成统计图形、编辑统计图形,创建交互式图形、修饰交互图形 2.课程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SPSS软件的功能和应用方法,并能开展简单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基于此, 文章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主要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 通过计量方法找出数据中隐藏的有价值的规律, 并将其运用于其他领域的一门学科。随着数据挖掘(Data Mining) 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方法逐渐成熟, 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当前,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双重压力, 将统计学深度的融合运用于经济管理领域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决策的有效举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 统计学与经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通过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经济发展规律, 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且其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也越来越广。由此可见,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 本文首先对强化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 详细阐述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方面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运用;最后, 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运用提出政策建议。 一、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运用的意义 由于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管理内容的变化, 推进统计学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 宏观经济方面 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加强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对发展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通过构架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将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行业数据进行收集, 然后利用SPSS、Stata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关的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对发现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发现行业中潜在的发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围。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简单平均法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统计学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数据的整理是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中间环节数据整理是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如对数据进行图表显示,以发现数据中的基本规律。数据整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分组与编制频数分布表。 而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又包括以下几点: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统计表。 数据整理是所以步骤的第一步,也最为重要。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统计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中,在数据的预处理中,把混在原始数据中的“异常数据”排除、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因此,对异常数据的剔除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又包含多种方法,主要有1、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已有的认识,判别由于外界干扰、人为误差等原因造成实测数据偏离正常结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判断,随时剔除。2、给定一个置信概率,并确定一个置信限,凡超过此限的误差,就认为它不属于随机误差范围,将其视为异常数据剔除。 比如,在对一个班的同学的身高做调查的时候,可以依据常识,在列表中对那些明显不符合的数据做剔除处理,即身高中出现2米多的数据,依常识不可能。 再则,预处理完毕后,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组。通过分类发现数据内部的特点。例如,在对全班身高进行整理后得到数据,可以对之进行不同的分组,如分男女生,如分不同高度段等等。通过分组发现数据内部结构的特点。即有所谓的类型分组,分析分组,结构分组等等。 第三,就是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包括的重点有:1、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2、频率(某一类别数据的频数占总体单位个数的比重。)3、频数分布(把频数以表格形式全部列出就是~绘制频数分布表的演示操作(调用Excel文件:分类数据的整理)4、比例(各类数据与全部数据之比)5、百分数(把比例基数100化比率:各类数据间的比值)。 这些处理是下一步的前提与基础,为绘图做准备,比如在对全班身高完成分组后,可以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其进行整理与显示,如要研究男女身高的差异,可以分别理出男女身高的平均数,频数,频率,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等等数据。然后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显示。 最后一步,就是绘图。其中不同的需要目的需要不同的图形予以显示。图形主要有条形图,直方图,饼状图,折线图等等。以条形图为例,长度表示各类频数的多少,而宽度则一般固定。用于显示各数据直观上的绝对多少。其他图形依然。 所以,综上述,基本思路即包括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分组,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以及绘图。(由于不会word绘图功能,故相关事例绘图滤去)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常在得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除错的预处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比如:对数据中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以及正态性检验等进行分析。对于这些经常性遇到的重复过程,我们可以自己编写函数,将函数保存在MATLAB自动搜索文件夹下,然后就可以直接调用自己定义的函数了。对于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edit description,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yes,就创建了一个文件名为description的M文件。然后在弹出的空白文件中编写以下M函数: function D=description(x)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input: %x is a matrix, and each colummn stands for a variable %output: %D:structure variable,denotes Minimium,Maximium,Mean,Median, %Standard_deviation,Skewness,Kurtosis,and normal distribution test,respectively. %notes:when the number of oberservations of the colummn variables less than 30, %Lilliefors test is used for normal distribution test,and output D.LSTA denotes %test statistic and D.LCV denote critical value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 %otherwise, Jarque-Bera test is used, and output D.JBSTA denotes test statistic %and D.JBCV denote critical value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If test statistic is %less than critical value,the null hypothesis (normal distribution) can not %be rejected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 D.Minimium=min(x); D.Maximium=max(x); D.Mean=mean(x); D.Median=median(x); D.Standard_deviation=std(x); D.Skewness=skewness(x); D.Kurtosis=kurtosis(x); if size(x,1)<30 disp('small observations,turn to Lilliefors test for normal distribution') for i=1:size(x,2) [h(i),p(i),Lilliefors(i),LCV(i)]=lillietest(x(:,i),0.05); end

16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有多少种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易9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卩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卩0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 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 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3、偏相关:在某一现象与多种现象相关的场合,当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称为偏相关。 六、方差分析 使用条件:各样本须是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各样本来自正态分布总体;各总体方差相等。 分类1、单因素方差分析:一项试验只有一个影响因素,或者存在多个影响因素时, 只分析一个因素与响应变量的关系2、多因素有交互方差分析:一顼实验有多个影响

matlab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第四讲 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1.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常在得到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除错的预处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比如:对数据中变量的最小值、最大值、中位数、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以及正态性检验等进行分析。对于这些经常性遇到的重复过程,我们可以自己编写函数,将函数保存在MATLAB自动搜索文件夹下,然后就可以直接调用自己定义的函数了。对于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edit discription,然后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yes,就创建了一个文件名为discription的M文件。然后在弹出的空白文件中编写以下M函数: function D=discription(x) %descriptive statistic analysis %input: %x is a matrix, and each colummn stands for a variable %output: %D:structure variable,denotes Minimium,Maximium,Mean,Median, %Standard_deviation,Skewness,Kurtosis,and normal distribution test,respectively. %notes:when the number of oberservations of the colummn variables less than 30, %Lilliefors test is used for normal distribution test,and output D.LSTA denotes %test statistic and D.LCV denote critical value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 %otherwise, Jarque-Bera test is used, and output D.JBSTA denotes test statistic %and D.JBCV denote critical value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If test statistic is %less than critical value,the null hypothesis (normal distribution) can not %be rejected under 5% significant level. D.Minimium=min(x); D.Maximium=max(x); D.Mean=mean(x); D.Median=median(x); D.Standard_deviation=std(x); D.Skewness=skewness(x); D.Kurtosis=kurtosis(x); if size(x,1)<30 disp('small observations,turn to Lilliefors test for normal distribution') for i=1:size(x,2) [h(i),p(i),Lilliefors(i),LCV(i)]=lillietest(x(:,i),0.05); end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有哪几种?下面天互数据将详细阐述,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统计分析的八种方法一、指标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 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情况,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可以找出动态变化规律,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四、指数分析法 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指数的作用:一是可以综合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变动的方向和程度;二是可以分析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变动受各因素变动影响的程度,这是一种因素分析法。操作方法是:通过指数体系中的数量关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来观察某一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五、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对等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把对立统一的双方按其构成要素一一排列起来,给人以整体的概念,以便于全局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平衡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大至全国宏观经济运行,小至个人经济收支。平衡分析的作用:一是从数量对等关系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平衡状况,分析各种比例关系相适应状况;二是揭示不平衡的因素和发展潜力;三是利用平衡关系可以从各项已知指标中推算未知的个别指标。 六、综合评价分析 社会经济分析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如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评价,涉及生活、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涉及人、财、物合理利用和市场销售状况。如果只用单一指标,就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四个步骤: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误差是定量分析的中心问题,是建立各种分析方法的主要依据; (2) 了解误差的分类、性质、来源、表示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熟悉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办法; (4) 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意义、记录方法,合理使用有效数字进行记录和计算。 第一节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一、误差与准确度 1. 定义:误差是指测定值x i 与真值μ之差。 2. 表示方法:绝对误差E= x i - μ 相对误差Er =%100?-μμ i x 3. 衡量因素:准确度,准确度是指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用误差大小表示。 二、偏差与精密度 1. 定义: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x i 与几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x 之间的差别。 2. 表示方法:绝对偏差d i = x i –x 相对偏差d r =%100?-x x x i 标准偏差又称均方根偏差,当测定次数趋于无限多时,称为总体标准偏差,用σ表示如下: ()n x n i i ∑=-=12μσ 测定次数有限时的标准偏差称为样本标准差以s 表示: ()112 --=∑=n x x s n i i

相对标准偏差以s r 表示,也可简写为RSD :x s s r s r 如以百分率表示又称为变异系数CV 。 2. 衡量因素: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方法实施多次,求出所得结果之间一致 程度。精密度的大小用偏差表示。精密度的高低还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示。 重复性:同一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获得一系列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再现性: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条件下,用相同方法获得的单个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精密度 准确度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低 低 实验结果首先要求精密度高,才能保证有准确的结果,但高的精密度也不一定能保证有高的准确度(如无系统误差存在,则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四、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 (一)系统误差 1. 产生原因: (1) 方法误差:方法不完善造成的; (2) 试剂误差:试剂或蒸馏水纯度不够,带入微量的待测组分,干扰测定等原因造 成的; (3) 仪器误差:测量仪器本身缺陷造成的; (4) 操作误差: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操作偏见造成的。 2. 性质: (1)重复性 (2)单向性 (3)恒定性

论文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论文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论文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搜集资料应严密遵守随机抽样设计,保证样本从同质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除了对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齐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证组间的齐同可比性。因此,应对样本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证明组间的齐同可比性。 2 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设计方法不同、资料类型不同,选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则不同。例如: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而多组(≥3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方差 分析(即F检验),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想了解差异存在于哪两组之间,再进一步做q检验或LSD-t检验。许多作者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两两组间t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又如:等级资料的比较应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或行平均得分差检验。许多作者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 3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推断,无论是拒绝H0还是不拒绝H0,都有可能发 生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因此,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实际差别的大小 研究结论包括统计结论和专业结论两部分。统计结论只说明有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明专业上的差异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说明实际效果的“显著”或“不显著”。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对比组之间有(或无)显著的差异。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绝H0,并不表示P≤0.01时比P≤0.05时实际差异更大。只有将统计结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结论。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一致,则最终结论也一致;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不一致,则最终结论需根据专业知识而定。判断被试因素的有效性时,要求在统计学上和专业上都有意义。 5 假设检验结果表达 P值传统采用0.05和0.01这2个界值,现在提倡给出P的具体数值和检验统计量 的具体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广统计软件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常用方法

目录 1 统计学基础知识 (3) 1.1 统计的含义 (3) 1.2 统计的分类 (3) 1.3 样本 (3) 2 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 2.1 总规模度量 (4) 2.1.1 总量指标 (4) 2.2 比较度量 (5) 2.2.1 相对指标 (5) 2.3 平均度量 (6) 2.3.1 概念 (6) 2.3.2 平均数的种类和计算方法 (6) 2.4 离散变量 (8) 2.4.1 变异指标 (8) 2.5 数据的标准化 (11) 2.5.1 Min-max标准化 (11) 2.5.2 Z-score标准化 (11) 3 相关分析 (11) 3.1 概念 (11) 3.2 分类 (12) 3.3 相关分析的作用 (12) 3.4 相关系数的计算 (12) 3.5 相关系数的性质 (12) 3.5.1 相关性类型 (12) 3.5.2 相关性强弱 (12) 4 数据分析 (13) 4.1 数据分析的含义 (13) 4.2 数据分析的作用 (13) 4.3 数据分析方法 (13) 4.3.1 对比分析法 (13) 4.3.2 分组分析法 (14) 4.3.3 结构分析法 (15) 4.3.4 平均分析法 (15) 4.3.5 交叉分析法 (15) 4.3.6 综合评价分析法 (16) 4.3.7 漏斗图分析法 (17) 4.3.8 抽样分析法 (17) 4.3.9 相关分析 (18) 4.3.10 时间序列预测 (20)

1统计学基础知识 1.1统计的含义 “统计”一词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领域中都经常出现。然而,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场合,对其理解是有差异的。比较公认的看法认为统计有三种含义,即统计活动、统计数据和统计学。 ●统计活动 统计活动又称统计工作,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并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的活动过程。 ●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又称统计数据,即统计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各种数字资料和其他资料的总称。表现为各种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政府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等各种数字和文字资料。 ●统计学 统计学是指阐述统计工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是对统计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它以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阐明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1.2统计的分类 从统计方法的功能来看,统计学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从方法研究的重点来看,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本文中主要按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讨论,不涉及理论统计学。 ●描述统计学 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 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3样本 样本是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注意三大问题: 构成某一样本的每一单位都必须取自某一特定的统计总体,不允许该总体之外的单位介入该总体的样本。 样本单位的抽取应是按一定的概率进行的,而具体样本的产生应是随机的,因此必须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对样本单位抽取和样本生成的干扰。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QC旧七种工具 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检查表与分层法 QC新七种工具(略) 关联图,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解析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和箭头图法。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排列图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排列图 排列图是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的长方形和一条累计百分比折线所组成的,为寻找主要问题或主要原因所使用的图。 例 1: 排列图的优点 排列图有以下优点: 直观,明了--全世界品质管理界通用 用数据说明问题--说服力强 用途广泛:品质管理 / 人员管理 / 治安管理 排列图的作图步骤 收集数据(某时间) 作缺陷项目统计表 绘制排列图 画横坐标(标出项目的等分刻度) 画左纵坐标(表示频数) 画直方图形(按每项的频数画) 画右纵坐标(表示累计百分比) 定点表数,写字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因果图 何谓因果图: 对于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间或所期望之效果(特性)与对策的关系,以箭头连接,详细分析原因或对策的一种图形称为因果图。 因果图为日本品管权威学者石川馨博士于1952年所发明,故又称为石川图,又因其形状似鱼骨,故也可称其为鱼骨图,或特性要因图 作因果图的原则 采取由原因到结果的格式 通常从‘人,机,料,法,环’这五方面找原因 ‘4M1E’, Man, Machine, Material, Method, Environment 通常分三个层次:主干线、支干线、分支线 尽可能把所有的原因全部找出来列上 对少数的主要原因标上特殊的标志 写上绘制的日期、作者、有关说明等 作因果图应注意的事项 问题(结果)应单一、具体,表述规范 最后细分出来的原因应是具体的,以便采取措施; 在寻找和分析原因时,要集思广益,力求准确和无遗漏 可召开诸葛亮会,采用头脑风暴法 层次要清,因果关系不可颠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