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深入浅出谈11n无线以太网

深入浅出谈11n无线以太网

深入浅出谈11n无线以太网
深入浅出谈11n无线以太网

深入浅出谈WLAN新技术802.11n

自动化产品市场经理孙林宝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Abstract: Since IEEE 802.11 standard came into the world especially from 2008, WLAN are facing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in industry Automation marke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technology push, WLAN are improving in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ptim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creating the new productivity.

摘要:上个世纪末802.11标准横空出世,尤其2008年以来在工业控制领域,WLAN正面临一个快速成长的时代。WLAN技术跟随整个IT技术一起,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工业企业“创造”生产力!

Key words: IEEE 802.11a/b/g/n、SISO、MIMO、OFDM、WLAN

在当今工业控制领域已经广泛了各式各样的无线技术,如:WLAN、蓝牙、WirelessHART、GSM/GPRS、Trusted wireless、ZigBee等,而WLAN广泛用于控制层与监控层之间的高速、可靠通讯,随着802.11n产品技术的推出,必将进一步扩大WLAN的应用范围,为汽车、冶金、物流、港口、机械制造等行业实现全面的信息集成、监控扫清最后的障碍。本文将对802.11n的重要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作详细的阐述。

何为IEEE 802.11n,它有什么样新特性?为工业自动化应用带来什么新的机会?

IEEE 802.11n:Wi-Fi联盟在802.11a/b/g后面的一个无线传输标准协议,在当今各种无线局域网技术交织的战国时代,WLAN、蓝牙、HomeRF、UWB等竞相绽放,但IEEE 802.11系列的WLAN是应用最广泛的。自从1997年IEEE802.11标准实施以来,先后有802.11b、802.11a、802.11g、802.11e、802.11f、802.11h、802.11i、802.11j等标准制定或者酝酿,但是WLAN依然面临带宽不足、漫游不方便、网管不强大、系统不安全和没有杀手级的应用等。就像当今VoIP应用中一个全新的领域V oWLAN那样,虽被业内人士看作是WLAN最有希望的杀手级应用,却因为这四个“不”,很难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高带宽、高质量的WLAN服务,使无线局域网达到以太网的性能水平,802.11n应运而生。

600Mbps的美妙前景(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业级802.11n无线产品已能够实现300Mbps 的传输速度),让最终客户难以抗拒。

在传输速率方面,802.11n可以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

54Mbps,提供到300Mbps甚至高达600Mbps。得益于将MIMO(多入多出)与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而应用的MIMO OFDM技术,提高了无线传输质量,也使传输速率得到极大提升。

在覆盖范围方面,802.11n采用智能天线技术,通过多组独立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可以动态调整波束,保证让WLAN用户接收到稳定的信号,并可以减少其它信号的干扰。因此其覆盖范围可以扩大到好几平方公里,使WLAN移动性极大提高。

在兼容性方面,802.11n采用了一种软件无线电技术,它是一个完全可编程的硬件平台,使得不同系统的基站和终端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不同软件实现互通和兼容,这使得WLAN的兼容性得到极大改善。这意味着WLAN将不但能实现802.11n向前后兼容,而且可以实现WLAN与无线广域网络的结合,比如3G。

MIMO技术:

所谓的MIMO,就字面上看到的意思,是M ultiple I nput M ultiple O utput的缩写,大部分您所看到的说法,都是指无线网络讯号通过多重天线进行同步收发,所以可以增加数据传输率。然而比较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说,网络数据通过多重切割之后,经过多重天线进行同步传送,由于无线讯号在传送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发生干扰起见,会走不同的反射或穿透路径,因此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会不一致。为了避免资料不一致而无法重新组合,因此接收端会同时具备多重天线接收,然后利用DSP重新计算的方式,根据时间差的因素,将分开的数据重新作组合,然后传送出正确且快速的数据流。

由于传送的数据经过分割传送,不仅单一数据流量降低,可增加传送距离,又增加天线接收范围,因此MIMO技术不仅可以增加既有无线网络频谱的数据传输速度,而且又不用额外占用频谱范围,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加讯号接收距离。所以不少强调数据传输速度与传输距离的无线网络设备,纷纷开始抛开对既有Wi-Fi联盟的兼容性要求,而采用MIMO的技术,推出高传输率的无线网络产品。

MIMO技术可以简单的认为多进多出(MIMO:M ultiple I nput M ultiple O utput)技术,是在上个世纪末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提出的多天线通信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MIMO产品多数都不只一根天线。MIMO 无线通信技术的概念是在任何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只要其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了多个天线或者天线阵列,就构成了一个无线MIMO系统。MIMO无线通信技术采用空时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处理,在多径环境下,无线MIMO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加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MIMO技术非常适用于室内环境下的无线局域网系统使用。采用MIMO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系统在室内环境下的频谱效率可以达到20~40bps/Hz;而使用传统无线通信技

术在移动蜂窝中的频谱效率仅为1~5bps/Hz,在点到点的固定微波系统中也只有10~12bps/Hz。

MIMO天线的原理:

传输信息流S(k)经过空时编码形成N个信息子流Ci(k),i =1 ,…,N 。这N子流由N个天线发射出去,经空间信道后由M个接收天线接收。多天线接收机利用先进的空时图1 MIMO系统的原理图

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这些数据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

特别是,这N个子流同时发送到信道,各发射信号占用同一频带,因而并未增加带宽。若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率必然可以提高。

MIMO 将多径无线信道与发射、接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的通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这是一种近于最优的空域时域联合的分集和干扰对消处理。

MIMO通信技术包括以下领域:

空分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工作在MIMO天线配置下,能够在不增加带宽的条件下,相比SISO系统成倍地提升信息传输速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在发射端,高速率的数据流被分割为多个较低速率的子数据流,不同的子数据流在不同的发射天线上在相同频段上发射出去。如果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之间构成的空域子信道足够不同,即能够在时域和频域之外额外提供空域的维度,使得在不同发射天线上传送的信号之间能够相互区别,因此接收机能够区分出这些并行的子数据流,而不需付出额外的频率或者时间资源。空间复用技术在高信噪比条件下能够极大提高信道容量,并且能够在“开环”,即发射端无法获得信道信息的条件下使用。Foschini等人提出的“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BLAST)是典型的空间复用技术。

空间分集(spatial diversity):利用发射或接收端的多根天线所提供的多重传输途径发送相同的资料,以增强资料的传输品质。

波束成型(beamforming ):借由多根天线产生一个具有指向性的波束,将能量集中在欲传输的方向,增加信号品质,并减少与其他用户间的干扰。

OFDM 技术:

OFDM ——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即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实际上OFDM 是MCM Multi-Carrier Modulation ,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 ICI 。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2012年伊始,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隆重推出:WLAN

802.11n 新产品,完全兼容

802.11a/b/g 标准,并且通讯距离

超过原来4倍以上,超过1.2km ;通讯速度超过原来5

倍以上,达到300Mbps ,使用轻松实现工业自动化系统信号传输,

而且语音、视频信号传输也不在话下;区别原来以太网设备

一对一组态配置,现在WLAN 5100产品还支持集群管理,一

次性对所有设备进行组态配置下载,使用客户使用更加方便

快捷。

同时可以为为WLAN 5100 提供专门的控制箱,实现

IP67防护等级的整体解决方案,客户可以为不同时的应用选

2 正交频分复用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OFDM)

配:电源天馈浪涌保护器、开关电源、接线端子等元器件。

基本特征:

●接入点,客户端,中继,WDS桥接

●WLAN 802.11 a/b/g/n (2.4 & 5 GHz)

● 3 x RSMA 天线连接,达300 Mbps

●MIMO(多入多出) OFDM(正交频分复用)天线技术

●可插入SD 存储卡,集成模式按扭,状态诊断批示LED ,2x RJ45 (10/100 Mbps) ●工作温度:-40 ~+ 60°C

●集群管理,支持PROFINET工作模式

●DIN 导轨或安装板

●供电电压:9..30 供电

应用领域:

汽车制造、轨道交通、冶金、物流、机械制造、电力等

2.5G-5G有线以太网加速将实现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连接

2.5G/5G有线以太网加速将实现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连 接 随着网络标准为了满足不同市场海量数据带宽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以 太网仍可作为网络接口。现有以太网协议支持多种数据传输速度,为现在的消 费者和数据中心的网络基础架构服务了很多年。由于数据通信量趋于增加,现 在已经开发了新的以太网传输速度来缓解数据爆发造成的数据流量瓶颈,详见 表1。本文重点介绍新的2.5G/5G 以太网传输速度,说明从现在的有线BASE- T 以太网基础架构迁移到速度更快的无线网络环境的优势。 表1:新的以太网传输速度(红色部分)和目标应用 需要BASE-T 以太网基础架构来支持更快的传输速度 为了支持全球数据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现在的以太网数据中心传输速度已 经极快。然而,在提高现有基础架构的传输速度或解决下一代Wi-Fi (IEEE 802.11ac) 产品造成的瓶颈方面,却鲜有作为。下一代Wi-Fi 的速度将会达到6.8 Gbps,远远超过目前BASE-T 以太网基础架构支持的1G 网速。很明显,需要提高BASE-T 基础架构的传输速度来消除瓶颈而新的2.5G/5G 以太网协议 已经准备好支持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 因为BASE-T 以太网易于使用、IT 支持好、可用与先前标准类似的普通线缆 并且可以逐步提高传输速度,所以对它的需求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据以太网联 盟报告称,过去二十年里,100BASE-T 和1000BASE-T(也称为IEEE 802.3ab) 以太网交换机端口的发货量超过40 亿,而BASE-T 终端(例如台式计算机和服 务器、IP 电话、无线接入点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发货数量与之相当。报告指出,BASE-T 端口每年的总发货量接近10 亿。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主要接入方式详解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主要接入方式详解 目前常用的宽带有好几种,在某些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网络的融合是发展的趋势,标清IPTV业务需要2M以上带宽,而未来主流的高清视频至少需要10M以上带宽,而中国现有网络依然以ADSL接入为主,通信网络已经逐渐到达瓶颈状态,提高接入技术水平,扩大用户带宽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按照接入方式,主流的接入技术主要分为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主要有ADSL、xPON、PTN等,主要形式为一点对多点接入,带宽统计复用,以以太网模式进行业务承载,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iFi、数字微波等,主要以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无线室内覆盖、无线宽带大范围接入等方式实现,有线接入的终端主要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主,具有带宽高、稳定性好、可支持高清视频、网络游戏等大数据量业务; 而无线接入的终端多为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等,其优势在于随时随地可用、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二、无线宽带网络具有多种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蜂窝、蓝牙等技术。结合全IP技术无线宽带网络可在高速和低速移动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宽带无线接入服务,无线宽带可以实现无线蜂窝系统、无线局域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等系统的无缝衔接,使人类实现在任时间、任何地何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通信的梦想。 三、WiFi技术是移动宽带化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与移动通信网络紧/松耦合的方式,在热点提供覆盖,使移动用户能享受高速数据服务,同时又不会增加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消耗,Wi-Fi无线上网目前在大城市比较常用,传输速度非常快,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但由于其数据速率、覆盖范围、可靠性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只能作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补充以及小型办公区域及家庭的覆盖。 四、DSL技术是基于普通电话线的宽带接入技术,它是在一根铜线上分别传输语音与数字信号,并且不需要拨号,一直在线。主要用于替代传统T1/E1接入技术,与传统的T1/E1接入相比,DSL技术具有对线路质量要求低、安装调试简便等特点,而且通过复用技术,还可以提供语音、视频与数据多路传送等服务,DSL技术主要包括 ADSL、RADSL、HDSL和VDS L等等。 五、FTTH是一根光纤直接连接到家庭。FTTH是指将光网络单元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最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xPON技术下的FTTx接入模式以其巨大的上下行

以太网接口分析

以太网相关接口包括:MII/RMII/SMII以及GMII/RGMII/SGMII接口 MII接口 MII接口提供了MAC与PHY之间、PHY与STA(Station Management)之间的互联技术,该接口支持10Mb/s与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位宽为4位。 MII接口可分为MAC模式和PHY模式,一般说来MAC和PHY对接,但是MAC和MAC 也是可以对接的。 以前的10M的MAC层芯片和物理层芯片之间传送数据是通过一根数据线来进行的,其时钟是10M,在100M中,如果也用一根数据线来传送的话,时钟需要100M,这会带来一些问题,所以定义了MII接口,它是用4根数据线来传送数据的,这样在传送100M数据时,时钟就会由100M降低为25M,而在传送10M数据时,时钟会降低到2.5M,这样就实现了10M和100M的兼容。 MII接口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从MAC层到物理层的发送数据接口,二是从物理层到MAC层的接收数据接口,三是从物理层到MAC层的状态指示信号,四是MAC层和物理层之间传送控制和状态信息的MDIO接口。 MII接口的MAC模式定义: MII接口PHY模式定义:

MDIO接口包括两根信号线:MDC和MDIO,通过它,MAC层芯片(或其它控制芯片)可以访问物理层芯片的寄存器(前面100M物理层芯片中介绍的寄存器组,但不仅限于100M 物理层芯片,10M物理层芯片也可以拥有这些寄存器),并通过这些寄存器来对物理层芯片进行控制和管理。MDIO管理接口如下: MDC:管理接口的时钟,它是一个非周期信号,信号的最小周期(实际是正电平时间和负电平时间之和)为400ns,最小正电平时间和负电平时间为160ns,最大的正负电平时间无限制。它与TX_CLK和RX_CLK无任何关系。 MDIO是一根双向的数据线。用来传送MAC层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的状态信息。 RMII接口 MII接口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其接口信号线很多,发送和接收和指示接口有14根数据线(不包括MDIO接口的信号线,因为其被所有MII接口所共享),当交换芯片的端口数据较多时,会造成芯片的管脚数目很多的问题,这给芯片的设计和单板的设计都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设计了两种新的MII接口,它们是RMII接口(Reduced MII 接口)和SMII接口(StreamMII接口)。 这两种接口都减少了MII接口的数据线,不过它们一般只用在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MAC 芯片和多口物理层芯片中,而很少用于单口的MAC层芯片和物理层芯片中。RMII接口和SMII 接口都可以用于10M以太网和100M以太网,但不可能用于1000M以太网,因为此时时钟频率太高,不可能实现。 从图中可以看到,RMII接口相对于MII接口减少了一半的连接线只有8根接口线。TXD[1:0]:数据发送信号线,数据位宽为2,是MII接口的一半;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方式

目前以太网接入方式主要有3种:固定IP,DHCP,PPPOE,而PPPOE+VLAN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宽带接入方式。 1、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 宽带接入网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管理 掌握用户的信息,在用户进行通信时对用户进行认证、授权,使合法用户方便快捷地接入网中,杜绝非法用户接入,防止非法用户占用网络资源。 (2)安全管理 合法用户在通信时要保障其数据的安全性,隔离带有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包,对于主要的网络设备防止其受到攻击而造成网络瘫痪。由于用户终端是以普通网卡与网络设备相连,在通信时会发送一些广播地址的帧(如ARP,DHCP消息等),而这些消息会携带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用户的MAC地址),如不隔离这些消息让其他用户接收到,容易发生MAC/IP地址的仿冒,影响合法用户上网。对于运营商来说,保护其系统设备的安全性,防止恶意攻击是十分重要的。 (3)业务管理 需要为保证QoS提供一定的手段。为了保证业务的QoS,网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带宽控制能力,例如保证用户的最低接入速率,限制用户的最高接入速率等。 (4)计费管理 接入网要能够对用户进行灵活的计费,根据用户类别、使用时长、用户流量等数据进行计费。 2、固定IP,DHCP,PPPOE 3种宽带接入方式的比较 2.1用户管理和开销方面 固定IP方式:对IP地址管理不易,用户恶意更改或者尝试自行设置自己的IP地址,都会造成管理上的麻烦,增加运营商的额外开销。 DHCP方式:一方面DHCP存在较多的广播开销,对于用户量较多的城域网会造成网络运行效率下降和配置困难;另一方面,仍然无法解决用户自行配置IP地址的问题。

以太网概念

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 一个。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 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里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编辑本段] 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一、标准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可以使用粗同轴电缆、细同轴电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和光纤等多种传输介质进行连接,并且在I EEE 802.3标准中,为不同的传输介质制定了不同的物理层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以太网接口PCB设计经验分享

以太网口PCB布线经验分享 目前大部分32 位处理器都支持以太网口。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 MAC 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 ,PHY )两大部分构成,目前常见的以太网接口 芯片,如LXT971 、RTL8019 、RTL8201、RTL8039、CS8900、DM9008 等,其内部结构也 主要包含这两部分。 一般32 位处理器内部实际上已包含了以太网MAC 控制,但并未提供物理层接口,因此,需外接一片物理层芯片以提供以太网的接入通道。 常用的单口10M/100Mbps 高速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器件主要有RTL8201、LXT971 等,均提供MII 接口和传统7 线制网络接口,可方便的与CPU 接口。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器件主 要功能一般包括:物理编码子层、物理媒体附件、双绞线物理媒体子层、10BASE-TX 编码/ 解码器和双绞线媒体访问单元等。 下面以RTL8201 为例,详细描述以太网接口的有关布局布线问题。 一、布局 CPU M A RTL8201 TX ± 变 压 RJ45 网口 器 C RX± 1、RJ45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应当尽可能的缩短. 2、RTL8201的复位信号Rtset 信号(RTL8201 pin 28 )应当尽可能靠近RTL8021,并且,如果可能的话应当远离TX+/-,RX+/-, 和时钟信号。 3、RTL8201的晶体不应该放置在靠近I/O 端口、电路板边缘和其他的高频设备、走线或磁性 元件周围. 4、RTL8201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尽可能的短。为了实际操作的方便,这一点经常被放弃。但是,保持Tx±, Rx±信号走线的对称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RTL8201和变压器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最大约10~12cm。 5、Tx+ and Tx- (Rx+ and Rx-) 信号走线长度差应当保持在2cm之内。 二、布线 1、走线的长度不应当超过该信号的最高次谐波( 大约10th) 波长的1/20 。例如:25M的时钟走线不应该超过30cm,125M信号走线不应该超过12cm (Tx ±, Rx ±) 。 2、电源信号的走线( 退耦电容走线, 电源线, 地线) 应该保持短而宽。退耦电容上的过孔直径 最好稍大一点。 3、每一个电容都应当有一个独立的过孔到地。 4、退耦电容应当放在靠近IC的正端(电源),走线要短。每一个RTL8201 模拟电源端都需要退耦电容(pin 32, 36, 48). 每一个RTL8201 数字电源最好也配一个退耦电容。 5、Tx±, Rx ±布线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Tx+, Tx- 应当尽可能的等长,Rx+, Rx- s 应当尽可能的等长; (2) Tx±和Rx±走线之间的距离满足下图: (3) Rx±最好不要有过孔, Rx ±布线在元件侧等。

完整版以太网接口分析

MII 接口 MII接口提供了MAC与PHY之间、PHY与STA(Station Management)之间的互联技术,该 接口支持10Mb/s与100Mb/s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位宽为4位。 MII接口可分为MAC模式和PHY模式,一般说来MAC和PHY对接,但是MAC和MAC 也是可以对接的。 以前的10M的MAC层芯片和物理层芯片之间传送数据是通过一根数据线来进行的,其时钟是10M,在100M中,如果也用一根数据线来传送的话,时钟需要100M,这会带来一 些问题,所以定义了Mil接口,它是用4根数据线来传送数据的,这样在传送100M数据时,时钟就会由100M降低为25M,而在传送10M数据时,时钟会降低到 2.5M,这样就实现了10M和100M 的兼容。 MII接口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从MAC层到物理层的发送数据接口,二是从物理层到MAC 层的接收数据接口,三是从物理层到MAC层的状态指示信号,四是MAC层和物理层之间传送控制和状态信息的MDIO接口。 MII接口的MAC模式定义: MII接口PHY模式定义:

表上

MDIO接口包括两根信号线:MDC和MDIO,通过它,MAC层芯片(或其它控制芯片) 可以访问物理层芯片的寄存器(前面100M物理层芯片中介绍的寄存器组,但不仅限于100M 物理层芯片,10M物理层芯片也可以拥有这些寄存器),并通过这些寄存器来对物理层芯片进行控制和管理。MDIO管理接口如下: MDC:管理接口的时钟,它是一个非周期信号,信号的最小周期(实际是正电平时间和负电平时间之和)为400ns,最小正电平时间和负电平时间为160 ns,最大的正负电平时间 无限制。它与TX_CLK和RX_CLK无任何关系。 MDIO是一根双向的数据线。用来传送MAC层的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的状态信息。 RMII 接口 MII接口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其接口信号线很多,发送和接收和指示接口有14根数据线(不包括MDIO接口的信号线,因为其被所有Mil接口所共享),当交换芯片的端口 数据较多时,会造成芯片的管脚数目很多的问题,这给芯片的设计和单板的设计都带来了一 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设计了两种新的Mil接口,它们是RMII接口(Reduced MII 接口)和SMII 接口(StreamMII 接口)。 这两种接口都减少了Mil接口的数据线,不过它们一般只用在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MAC 芯片和多口物理层芯片中,而很少用于单口的MAC层芯片和物理层芯片中。RMII接口和SMII 接口都可以用于10M以太网和100M以太网,但不可能用于1000M以太网,因为此时时钟频率太高,不可能实现。 从图中可以看到,RMII接口相对于Mil接口减少了一半的连接线只有8根接口线。 TXD[1:0]:数据发送信号线,数据位宽为2,是Mil接口的一半;

以太网接口和框图详细讲解

实时嵌入式系统 以太网接口及应用

网络层次模型

以太网层次模型

以太网层次功能 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与接收所需要的光与电信号光与电信号,,线路状态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时钟基准,,数据编码电路等编码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准接口。。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提供寻址机制提供寻址机制,,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数据差错检查,,传输控制传输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IP 层IP 数据报 以太网的MAC 帧格式在帧的前面插入的8 字节中的第一个字段共7 个字节,是前同步码,用来迅速实现MAC 帧的比特同步。 第二个字段是帧开始定界符,表示后面的信息就是MAC 帧。 MAC 帧物理层 MAC 层以太网V2 MAC 帧 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数据FCS 6624字节 46 ~ 150010101010101010 10101010101010101011前同步码帧开始 定界符7 字节 1 字节… 8 字节 插 入 为了达到比特同步,在传输媒体上实际传送的要比MAC 帧还多8 个字节

以太网接口的构成 从硬件的角度看,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 MAC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sical Layer Physical Layer,,PHY PHY))两大部分构成两大部分构成。。 嵌入式网络应用的两种方案 处理器加以太网接口芯片处理器加以太网接口芯片。。芯片如芯片如RTL8019RTL8019RTL8019、、RTL8029RTL8029、、RTL8139RTL8139、、CS8900CS8900、、DM9000DM9000等等,其内部结构也主要包含这两部分部结构也主要包含这两部分。。 自带自带MAC MAC MAC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控制器的处理器加物理层接口芯片。。如DP83848DP83848、、BCM5221BCM5221、、ICS1893ICS1893等等。

无线与有线网络并存

无线与有线网络并存,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623026 卓泓毅网工中日B16-2 无线网络因其便利、束缚性比较小,所以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但是笔者认为,无线网络虽然有种种优点,但是其跟有线网络比起来,仍然有一些先天的缺陷。为此笔者认为,无线网络至少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有线网络。在必要的时候,无线网络应该与有线网络并存,相互补充。但是有些企事业单位,则太过于迷信无线网络技术了。甚至于完全抛弃原有的有线网络,而全部升级为无线网络。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设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有线网络的存在,布线的发展将是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向上提升。 一、关键性的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连接 现在应用服务器的部署,往往是服务器连接到路由器或者交换机,而路由器或者交换机再连接到客户端。此时如果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也使用无线连接的话,则很可能他们之间的连接会成为应用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因为现在大多数应用软件都存在并发行访问的问题。此时各个客户端就好像一条条小溪,通过路由器汇聚在一起,流向应用服务器。如果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河道比较窄的话,则这些汇聚起来的溪水,这个河道有可能容纳不下。此时就可能会产生网络拥塞,从而影响到应用服务器的性能。 在同等条件下,有线网络的传输速度要比无线网络快的多,也要稳定的多。为此,如果把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换成有线网络的话,就好像是扩大了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河道,把河换成了江。那么其就可以容纳更多

的溪水。在同一个时间内,其传输的数据量要比无线网络多的多。而且服务器一般就是放在那边,也不会经常移动。为此也没有部署无线网路连接的必要。 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一些关键应用服务器与网络设别之间的连接,如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有线网络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短时间内,无限网络技术无法替代有线网络。 二、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 如果要部署无限网络的话,那么无线路由器(更加专业的说法,叫做无线接入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企业往往需要一个边界路由器,用来连接无线局域网与互联网。也就是说,企业往往是通过光纤或者ADSL拨号等手段,通过路由器连接到互联网络。然后再在企业内部部署无线接入点,一方面连接无线客户端,另一方面连接路由器。现在的问题是,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该如何连接呢? 现在大部分的无线网络,在这方面采用的都是有线连接,也就是,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仍然是通过网线等有线材质进行连接的。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带宽的考虑。因为如果采用无线网络的话,那么同一个蜂窝内的客户端数量很难控制。有可能蜂窝内只有一个客户端,也有可能一个蜂窝内有成百个客户端。虽然通过调整蜂窝的大小,可以适当控制无线客户端的数量。但是其控制的力度远远没有有线网络的那么强。有线网络的话,一个接口就只能够连接一台主机,除非又采用其他的交换机、集线器等扩展设备。而且无线接入点现在采用的还主要是共享带宽的机制。

以太网论文

目录 ? 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 拓扑结构 ? 传输介质 ? 接口的工作模式 以太网。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以太网的分类和发展 一、标准以太网 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使用的是CSMA /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这种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 ·10Base-5 使用粗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2 使用细同轴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85m,基带传输方法; ·10Base-T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100m; ·1Base-5 使用双绞线电缆,最大网段长度为500m,传输速度为1Mbps; ·10Broad-36 使用同轴电缆(RG-59/U CA TV),最大网段长度为3600m,是一种宽带传输方式; ·10Base-F 使用光纤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为10Mbps; 二、快速以太网 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随后Intel、SynOptics、3COM、BayNetworks等公司亦相继推出自己的快速以太网装置。与此同时,IEEE802工程组亦对100Mbps以太网的各种标准,如100BASE-TX、100BASE-T4、MII、中继器、全双工等标准进行了研究。1995年3月IEEE 宣布了IEEE802.3u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标准(Fast Ethernet),就这样开始了快速以太网的时代。 快速以太网与原来在100Mbps带宽下工作的FDDI相比它具有许多的优点,最主要体现在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以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布线基础实施上的投资,它支持3、4、5类双绞线以及光纤的连接,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设施。快速以太网的不足其实也是以太网技术的不足,那就是快速以太网仍是基于CSMA/CD技术,当网络负载较重时,会造成效率的降低,当然这可以使用交换技术来弥补。100Mbps快速以太网标准又分为:100BASE-TX 、100BASE-FX、100BASE-T4三个子类。 · 100BASE-TX:是一种使用5类数据级无屏蔽双绞线或屏蔽双绞线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它使用两对双绞线,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数据。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符合EIA586的5类布线标准和IBM的SPT 1类布线标准。使用同10BASE-T相同的RJ-45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00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 ·100BASE-FX:是一种使用光缆的快速以太网技术,可使用单模和多模光纤(62.5和125um)多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550米。单模光纤连接的最大距离为3000米。在传输中使用4B/5B编码方式,信号频率为125MHz。它使用MIC/FDDI连接器、ST连接器或SC连接器。它的最大网段长度为150m、412m、2000m或更长至10公里,这与所使用的光纤类型和工作模式有关,它支持全双工的数据传输。100BASE-FX特别适合于有电气干扰的环境、较大距离连接、或高保密环境等情况下的适用。 · 100BASE-T4:是一种可使用3、4、5类无屏蔽双

无线网与有线网的区分

无线网与有线网的区别 一、什么是无线网: 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乃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所实现的现代通信网络,而无线网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在远距离无线网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WLAN)区域服务中心,无线网络最主流的应用也将是通过公众所使用的移动通信网所实现的无线网络区域(如:3G、4G或GPRS)和(WiFi)所组成的两种形式。而使用GPRS手机上网乃是一种借助移动电话网络来接入lnternet的无线上网方法,因此只需你所在的城市里开通了GPRS网上业务服务便可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使用电脑或手机移动WLAN来上网。 二、无线网卡与无线天线的区分和使用安全 无线网卡:无线网卡的用途类似于以太网中的网卡来作为无线互联网中的无线区域网接入窗口,并且良好的实现无线区域网宽带网络连接。无线网卡是依据接入窗口的类型不同点来完成的,而无线网卡主要是以PCMClA、PCL 和USB三种网卡名。PCMCLA网卡仅适于笔记本电脑,支持热插拔,可以方便地实现移动无线接入窗口;而PCL 网卡适用于普通的台式电脑和计算机所使用,而PCL无线网卡其实只是在PC转接卡上插入一块普通的PCMCLA 卡,可以不需要电缆而使用微机和别的电脑在网上通信。无线NIC和其他的网卡相似,不同的是它能通过无线电波来收发数据。 无线天线:无线天线其实就可以解释为无线区域网(WiFi)的所在地,是可以扩展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而当计算机与无线AP或其他计算机相距相远之时,而随着网络信号的减弱或者是传输速率明显下降,或者根本无法实现与AP或其他计算机之间通讯,此时,就必须借助于无线天线对所接收或发送的信号进行增益(放大)。而无线个人网应是在网络围内相互连接数个装置所形成的无线网络,通常是个人可及的范围内。例如蓝牙连接耳机及膝上电脑,ZigBee也提供了无线个人网的应用平台。蓝牙是一个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该技术并不想成为另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它面向的是移动设备间的小范围连接,因而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代替线缆的技术。它可以用来在较短距离内取代目前多种线缆连接方案,穿透墙壁等障碍,通过统一的短距离无线链路,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实现灵活、安全、低成本、小功耗的话音和数据通信。 有线网络: 有线网是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同轴电缆网是常见的一种连网方式。它比较经济,安装较为便利,传输率和抗干扰能力一般,传输距离较短。双绞线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连网方式。它价格便宜,安装方便,但易受干扰,传输率较低,传输距离比同轴电缆要短。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而与无线区域网络不同的便是: 1 有线网络布线繁琐,办公室电缆线泛滥。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办公室成为信息网络系统的末梢。在办公室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

以太网物理层信号测试与分析 1 物理层信号特点 以太网对应OSI七层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对应数据链路层的部分又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与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MAC与物理层连接的接口称作介质无关接口(MII)。物理层与实际物理介质之间的接口称作介质相关接口(MDI)。在物理层中,又可以分为物理编码子层(PCS)、物理介质连接子层(PMA)、物理介质相关子层(PMD)。根据介质传输数据率的不同,以太网电接口可分为10Base-T,100Base-Tx与1000Base-T三种,分别对应10Mbps,100Mbps与1000Mbps三种速率级别。不仅就是速率的差异,同时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物理层编码规则而导致对应的测试与分析方案也全然不同,各有各的章法。下面先就这三种类型以太网的物理层编码规则做一分析。 1、1 10Base-T 编码方法 10M以太网物理层信号传输使用曼彻斯特编码方法,即“0”=由“+”跳变到“-”,“1”=由“-”跳变到“+”,因为不论就是”0”或就是”1”,都有跳变,所以总体来说,信号就是DC平衡的, 并且接收端很容易就能从信号的跳变周期中恢复时钟进而恢复出数据逻辑。 图1 曼彻斯特编码规则 1、2100Base-Tx 编码方法 100Base-TX又称为快速以太网,因为通常100Base-TX的PMD就是使用CAT5线传输,按TIA/EIA-586-A定义只能达到100MHz,而当PCS层将4Bit编译成5Bit时,使100Mb/s数据流变成125Mb/s数据流,所以100Base-TX同时采用了MLT-3(三电平编码)的信道编码方法,目的就是使MDI的5bit输出的速率降低了。MLT-3定义只有数据就是“1”时,数据信号状态才跳变,“0”则保持状态不变,以减低信号跳变的频率,从而减低信号的频率。

有线网与无线网比较

有线网与无线网比较 无线局域网指的是采用无线传输媒介的计算机网络,结合了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首先,无线局域网是有线局域网的延伸。使用无线技术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减少了用户的连线需求。 在有线世界里,以太网已经成为主流的LAN技术,其发展不仅与无线LAN 标准的发展并行,而且也确实预示了后者的发展方向。通过电气和电子研究所(IEEE)802.3标准的定义,以太网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高速、应用广泛且具备互操作特性的网络标准。这一标准还在继续发展,以跟上现代LAN在数据传输速率和吞吐量方面要求。以太网标准最初仅能提供10兆位/秒(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可以提供网络主干和带宽密集型应用所要求的100兆位/秒的数据传输速率。IEEE 802.3标准是开放性的,减少了市场进入的障碍,并导致了大量可供以太网用户选择的供应商、产品和价值点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只要符合以太网标准就可以实现到操作性,从而使用户能够选择多个供应商提供的一种产品,同时确保这些产品能够共同使用。 第一代无线LAN技术是低速的(1-2兆位/秒)专有产品提供。尽管有这些缺点,无线所带来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还是在纵向市场上为这些早期产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零售业和仓储业,这些行业的移动工人使用手持设备进行存货管理和数据采集。随后,医院使用无线技术将病人的信息直接传送到病床边。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学校和大学开始安装无线网络,以避免布线成本和共享Internet 接入。打头阵的无线供应商不久就认识到,为使这一技术获得市场的广泛接受,需要建立一种类似以太网的标准。供应商们在1991年联合到一起,第一次建议并随后建立了一个基于各自技术的标准。1997年6月,IEEE发布了用于无线局

信道带宽和信道容量

信道带宽 模拟信道: 模拟信道的带宽W=f2-f1 其中f1是信道能够通过的最低频率,f2是信道能够通过的最高频率,两者都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当组成信道的电路制成了,信道的带宽就决定了。为了是信号的传输的失真小些,信道要有足够的带宽。数字信道: 数字信道是一种离散信道,它只能传送离散值的数字信号,信道的带宽决定了信道中能不失真的传输脉序列的最高速率。 一个数字脉冲称为一个码元,我们用码元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信号波形的变换次数,即单位时间内通过信道传输的码元个数。若信号码元宽度为T秒,则码元速率B=1/T。码元速率的单位叫波特(Baud),所以码元速率也叫波特率。早在1924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亨利·尼奎斯特就推导出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极限波特率,称为尼奎斯特定理。若信道带宽为W,则尼奎斯特定理指出最大码元速率为B=2W(Baud)尼奎斯特定理指定的信道容量也叫尼奎斯特极限,这是由信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超过尼奎斯特极限传送脉冲信号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波特率必须改善信道带宽。 码元携带的信息量由码元取的离散值个数决定。若码元取两个离散值,则一个码元携带1比特(bit)信息。若码元可取四种离散值,则一个码元携带2比特信息。总之一个码元携带的信息量n(bit)与码元的种类数N有如下关系:n=log2N 单位时间内在信道上传送的信息量(比特数)称为数据速率。在一定的波特率下提高速率的途径是用一个码元表示更多的比特数。如果把两比特编码为一个码元,则数据速率可成倍提高。我们有公式: R=B log2N=2W log2N(b/s) 其中R表示数据速率,单位是每秒比特,简写为bps或b/s 数据速率和波特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仅当码元取两个离散值时两者才相等。对于普通电话线路,带宽为3000HZ,最高波特率为6000Baud。而最高数据速率可随编码方式的不同而取不同的值。这些都是在无噪声的理想情况下的极限值。实际信道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因而远远达不到按尼奎斯特定理计算出的数据传送速率。香农(shannon)的研究表明,有噪声的极限数据速率可由下面的公式计算: C =W log2(1+s/n) 这个公式叫做香农定理,其中W为信道带宽,S为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噪声的平均功率,s/n叫做信噪比。由于在实际使用中S与N的比值太大,故常取其分贝数(db)。分贝与信噪比的关系为: db=10log10s/n 例如当s/n为1000,信噪比为30db。这个公式与信号取的离散值无关,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式调制,只要给定了信噪比,则单位时间内最大的信息传输量就确定了。例如信道带宽为3000HZ,信噪比为30db,则最大数据速率为 C=3000log(1+1000)≈3000×9.97≈30000b/s 这是极限值,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实际上在3000HZ带宽的电话线上数据速率能达到9600b/s就很不错了。 综上所述,我们有两种带宽的概念,在模拟信道,带宽按照公式W=f2-f1 计算,例如CATV电缆的带宽为600HZ或1000HZ;数字信道的带宽为信道能够达到的最大数据速率,例如以太网的带宽为10MB/S或100MB/S,两者可通过香农定理互相转换。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Quidway? R系列路由器产品上的以太网接口分为传统以太网接口和快速以太网接口两种。 传统以太网接口符合10Base-T物理层规范,工作速率为10Mbit/s,有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工作方式。 快速以太网接口符合100Base-TX物理层规范,兼容10Base-T物理层规范,可以在10Mbit/s、100Mbit/s两种速率下工作,有半双工和全双工两种工作方式。它具有自动协商模式,可以与其它网络设备协商确定工作方式和速率,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工作方式和速率,从而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配置和管理。 传统以太网接口的配置与快速以太网接口的配置基本相同,但前者配置简单,配置项较少。 具体模块 ●低端R1600/2500E/4001E系列路由器的固定以太网口,都是10M以太网口。 ●R2600/3600/1700系列支持的以太网口包括:1FE和2FE两种。 1FE/2FE是1/2端口10Base-T/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接口模块的简称,其中FE(Fast Ethernet)是快速以太网的英文缩写。FE模块主要用于完成路由器与局域网的通信。 ●R1760、R2611支持的SIC接口卡(小卡):SIC-1FEA

图4 以太网电缆 因使用情况不同又可将以太网线分为标准网线(即直通网线)和交叉网线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 标准网线:又称直通网线,两端RJ-45接头压接的双绞线的线序完全相同,用于 终端设备(如PC 、路由器等)到HUB 或LAN Switch 的连接。路由器随机提供的网线为标准网线。 ● 交叉网线: 两端RJ-45接头压接的双绞线的线序不相同,用于终端设备(如PC 、 路由器等)到终端设备(如PC 、路由器等)的连接。用户需要可以自行制作。

有线网卡和无线网卡上网优先级切换的设置技巧

有线网卡和无线网卡同时上网优先级切换的设置技巧其实windows所有连接只有一个是目前活动的连接,即有优先权的, 修改优先权在: 网络连接 ---- 资源管理器----高级菜单 --- 高级设置 在这里可以向中向下修改所有网络连接的优先顺序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都连接上时如何查看当然用的是哪个连接,是有这种可能的, 比如有个无线连接先连上就在用迅雷下载时插上了有线网线 根据优先权网络连接应该马上切换,但有时系统没及时反应过来时,就会问是在用哪个连接了 办法很多的, netstat -an,会马上显示local address,看下ip就知道了 pathpingip,第一个就会显示本地哪个网卡的地址 办法还有很多,,,, 当然以上办法对查得本地地址后,还要用ipconfig /all查看地址对应的网卡即可,,, 另,,,以上是多接口的情况, 还有一种优先情况是无线网络连接多ap时的情况,,,这里也有优先权的问题,,,在无线连接里就可以修改 扩充的问题来了,,,想同时用两个连接呢???? 像服务器接双网关做路由时, 这里就要说明以上所指的接口的优先权是由路由决定的,接口只是路由选择的出口 所以,仅看连接的优先顺序是没用的,还是pathping才能很好的反应路由抉择的情况 另,双网关还可以桥接在一起,做负载平衡等,,,,,,,,, ============================================================= 注意:这里的172.16.x.x 和192.168.1.X 和你的局域网环境有关,可以命令行下ipconfig /all 查看 局域网有线连接(网段172.16.X.X,不提供接入internet服务),WIFI连接(网段192.168.1.X,可连接互联网)。 如果同时连接有线网卡和无线网卡,因为有线网卡的优先级较高,故仅有线局域网能正常工作,无线网卡可连接但却无法传送数据。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

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系统

第一章网络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标准化及规范化 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选择符合工业标准的设备、通信介质、布线连接件及其相关器件器材。工程实施遵照国家电信实施标准进行。 2、先进性和成熟性 按照生命周期的原则,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符合技术发展的基本潮流,使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工程中所用的设备、器材材料以及软件平台应选择与网络技术发展潮流相吻合的、先进的、有技术保证的、得到广大用户认可的厂家产品。 3、安全性与可靠性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首先必须在总体设计中从整体考虑系统地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系统的设计阶段以及在工程实施各个阶段都必须考虑到所有影响系统安全、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工程实施完成后,必须按照标准进行严格测试。 4、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 在设计、组建一个系统时,除了要保证受控设备便于管理与维护外,布线也必须做到走线规范、标记清楚、文档齐全,以便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管理性与可维护性。 5、灵活性及可扩充性 为了保证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布线必须具有灵活的结构并留有合理的扩充余地,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动与扩充。 6、实用性 一切以用户的应用需求为出发点,科学地、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建设。 7、高性价比 在满足系统性能、功能以及考虑到在可预见期间内仍不失其先进性的前提下,尽量使得整个系统所需投资合理。

1.2设计依据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2007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安全技术防范报警设备安全性要求和实验方法》GB16796-97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 GB 50057-9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 上述规范以外,遵循国家现行的规范和标准要求。 1.3网络总体拓扑示意 整体网络架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