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淺析曹植前後期詩歌

[內容摘要]曹植是建

安時期最為傑出的作

家之一。他在散文、辭

賦、詩歌等方面取得了

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

殊地位。他的詩歌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

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反映悠閒愜意的生活及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主要以遊宴詩、建功詩、贈答詩為主。後期反映悽楚人生及懷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憤詩、建功詩、閨怨詩、遊仙詩為主。

[關鍵字]曹植詩歌風格

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在我國建安詩壇上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他的詩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風格多樣。鍾嶸在《詩品》中評價曹植詩歌曰:“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些“骨氣奇高”的詩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植不僅是一個具有濃重詩人氣質的才子,而且還是一個頗具雄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由於前期的立嗣之爭埋下了曹丕對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後期政治上受壓抑,經濟上陷困頓,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壓迫欺淩下痛苦地生活著。由於他前後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導致他前後期的創作出現明顯的差異。建安時期他的詩歌較多地表現他的政治雄心,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但到

黃初年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

貌。政治上的悲怨加上憂生之恐

懼,使他寫出了許多情兼雅怨、

詞采華茂的詩賦文章。他的後期

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悽楚、

憤慨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

一、建安時期

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亂後的第三年,他“生於亂,長於軍”,自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同時又深受曹操影響,從小就胸懷大志。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年幼即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年十餘歲,誦讀書、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銅雀臺建成之際,曹操當面出題令其作文,他揮筆而作《銅雀臺賦》,其才思令曹操大為詫異,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能極為推崇,他稱:“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同用一鬥,奇才敏捷,安有繼之。”曹植在《前錄自序》中也自稱:“餘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曹植因其才華,深受曹操寵愛,再加上曹氏的僚屬中丁儀、丁翼兄弟對他的擁護,曹操認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慮立他做太子。所以,建安時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蔭下過著優遊裕閑、風流自賞的貴族生活。他的詩歌反映的大多是優遊裕閑的生活以及對建功立業的嚮往,詩歌中散發著歡愉的氣息,也充滿了開朗豪邁的情調。

(一) 遊宴詩

西元204年,曹操打倒袁紹,取得鄴城做根據地。

從此,鄴城成了曹丕、曹植兄弟以及文士遊宴的樂

園。在當時的鄴城,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學士,他們

朝夕遊宴,詩酒唱和。他們的詩作大凡“憐風月,

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詩中雖不無建功立業

的期望,但更多的是對遊樂宴飲

的吟詠。對於年輕的曹氏兄弟來

說,這種風氣深深地影響著他們。

尤其是曹植,他“不及世事,但

美遨遊”,在其父曹操的寵愛之

下,以貴公子的身份過著鬥雞走

馬的生活。所以,在這一

時期的詩歌中,曹植寫

的大多是自己青少年時

代的豪華生活,反映的

是貴族階級的生活情趣。如《鬥雞》、《公宴》、《箜篌引》、《名都篇》等作品,作者都不加掩飾的宣揚了豪華放誕的生活與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如《鬥雞》中,曹植敘說了玩鬥雞的原因,並生動地描寫了鬥雞的場面:“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鬥雞觀閑房。”在《公宴》中“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箜篌引》中的“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1](p12)這些都是描寫宴

會豪華奢靡的,也是詩人放縱生活的自我寫照。在《名都篇》中的“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雲散還城邑,清晨複還來。”詩中刻畫的京都少年是一位氣爽才麗、英姿勃勃的貴族子弟的形象。他身著麗服,腰佩寶劍,走馬於東郊,飲宴於平樂,日復一

日,優遊卒歲,惟恐白日西馳,壽命有限,一心汲

汲於及時行樂。這與詩人當時的生活和思想很接近。

這一時期的詩歌無論是《鬥雞》、《公宴》、《箜

篌引》,還是《名都篇》,都有一種從容不迫、無

繁弦的情調。

(二)建功詩

建安時期是一個崇尚功業的時代。漢末大一統的社會結構受到

猛烈衝擊,似乎給每一個有識之士都提供

了角逐天下的機會,而各種政治集團軍事力量之間的興衰變化使這種角逐成為可能。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民不聊生,也使有識之士“為天下除暴亂”成為歷史和社會的需要。於是,建安詩人發出的多是躊躇滿志的慷慨之音。對於“生乎亂,長乎軍”,深受其父影響的曹植來說更加如此。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另外,他又深受社會風氣的感染,養成了放縱不羈、蔑視世俗禮教的性格。曹植的這種拯世濟物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貫穿在他的思想和行動中,並成為他人生的基本精神。在《與楊德祖書》中,曹植充分闡發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抱負:“吾雖薄德,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可見曹植的最高理想是為國為民建功立業,名垂後世。最能體現這種精神的當屬《白馬篇》,詩中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自己的遊俠兒的英雄形象。“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詩歌一開頭就勾勒了一個英姿颯爽的遊俠兒形象,然後採用鋪陳排比的手法,連寫了遊俠少年的四個令人驚奇的動作:“空弦破左的,右發催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緊接著作者通過兩個形象的比喻“矯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將一位叱吒風雲、氣吞山河的英俊少年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首詩是詩人遠大理想的寫照,也是他決勝於疆場、效力於軍中的豪壯自白。

(三)贈答詩

曹植生活在鄴城時,周圍就聚集了許多文人學士,如王粲、徐幹、丁儀、丁翼等等。這些文人在政治上鬱鬱不得志,因而常常會發出一些不甚得志之歎。曹植明白他們的心志,卻無力幫助朋友。對於政治上沒有權利的曹植來說,只能用一些贈答詩來慰勉朋友,希望朋友們採取中和態度,等待機會。[2](p45)在《贈徐幹》中詩人寫到徐幹貧賤著書,沉淪不仕,猶如瑰寶被棄,十分可惜。他雖貴為公子,但手中卻沒有權利幫不上徐幹的忙。他只能勸勉徐幹,只要胸懷德義,終會有出頭之日。

二、黃初、太和時期

由於曹植早年就胸懷大志,風流俊賞,深得曹操寵愛,所以常被其兄曹丕所猜忌。如果說,曹植是在“美遨遊”中度過他青年時光的話,那麼,曹操去世後,曹植的後半生則是在“憂生”中艱難捱過的。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稱帝,成為曹植人生的轉折,曹植的厄運從此開始,先是一向擁護他的丁儀、丁翼兄弟被殺,然後是爵位被貶,自由被剝奪。從此,朝廷頻繁的變更他的封地,在短短的二、三年時間內,他曾被兩次制罪,從封地召到洛陽,受“三臺九府”審議,議成“三千首戾”,要行“大辟”,若非生母極力回護,他早已刑戮。而在封

地,他也受著曹丕派出的“監國使者”

的嚴厲督責,在一片憂懼惶恐的氣氛中

討生活,他將這不幸的生活遭遇融入到了創作中。因而,在黃初、太和時期,詩人抒寫的大多是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激之情,他的創作情調也由以前的豪邁樂觀轉為憤懣悲涼。

(一)建功詩

曹植

從小

就有

宏偉

的政治抱負,他認為建功立業才是人生的最高理想。由於曹操生前曾一度想立他為太子,危害到了曹丕的地位,在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植倍加疑忌壓制,屢遷封地,嚴加防範。曹丕死後,其子曹睿即位,仍然疑忌壓制曹植。在這一時期,曹植經常處於遷徙無常,鬱鬱寡歡的境遇中,但是,追求功名的念頭他從來沒有中斷過。即使在黃初太和年間的逆境中,他也遭挫折而志不衰,堅持不懈地追求著。尤其是在曹睿即位後,曹植對新皇帝寄予希望,以為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來到了,於是他再三上表陳情,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在《雜詩》第四首中,詩人以佳人自比,用“榮華若桃李”來形容佳人的容貌豔若桃李之花,從而來比喻自己傑出的才能。然後用“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來說明佳人的美貌和唱歌才能都不為世人所欣賞。最後詩人雲:“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持”來說明時光流逝佳人的容貌難久持,從而寄寓了自己盛年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深沉慨歎之情。在《雜詩》第五首中:“僕夫早嚴駕,吾行將遠遊。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愁……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3](p78)詩中作者直接陳說自己不願東歸封國,願為伐吳效力,怎奈“方舟”也無,報國無門,詩中洋溢著詩人捐軀衛國,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懷。全詩以慷慨之語發之,以寄其憤激之情。

(二)悲憤詩

黃初年間,曹植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發生急劇變化,他寫了很多悲歎自己悽楚的人生的詩

歌。如在《籲嗟篇》中,

詩人以飛蓬比喻自己遷

徙飄蕩的生活,詩中飽

含了詩人在困難深淵中的辛酸和痛楚。在《七步詩》中,用豆萁來比喻其兄曹丕對自己的迫害,兄弟間的骨肉相殘。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歌為《贈白馬王彪》。這首詩作於黃初四年(223年)。在這年的五月,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同回洛陽朝會。任城王曹彰到洛陽後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曹植和曹彪在七月初回封地,

本打算同路東行,但朝廷強迫他們分道,在

曹丕的猜忌壓迫之下,他們被迫分手。面對

著骨肉相殘、生離死別,曹植憤恨之極,在

悲痛之下寫了這首五言傑作。詩中流露出作

者那種深沉而又強烈的悲痛之情,這種悲痛

之情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量。劉克莊曰:“子

建此詩憂傷慷慨,有不可勝言之悲”。所以,

《贈白馬王彪》這首詩從詩序到各章字字句

句都滲透著詩人的滿腔悲憤之情。

(三)閨怨詩

曹植後期作品除了悲歎自己的不幸,宣洩胸中憤懣外,還採用委婉曲折的手法,通過寫怨女棄婦的哀怨來吐露自己壯志難酬的情懷。這也是他前期作品中未曾出現過的。我們讀他的《七哀詩》、《美女篇》等作品都可體會到作者的深刻用心。如《美女篇》“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此詩寫於曹植、曹丕爭奪繼承權之後,在詩中,詩人分明借美女自喻,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又絕不屈從於外界的壓迫情願像美女一樣“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歎”的苦悶心情。這是他政治上失敗後的心理寫照,全詩充滿了報國無門,無所建樹的悲涼哀怨之情。《樂府》中雲:“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願得明君而事之。如不遇時,雖見徵求,終不屈也。”

[4](p67)《七哀詩》也是閨怨詩的代表作。全詩通過寫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被遺棄的哀怨,來抒發自己政治上遭遺棄迫害而產生的怨憤之情。全詩流露出無限的悽惶之感。

(四)遊仙詩

曹植的遊仙詩中,有著豐富的思想情感,

精神寄託和文化內涵。在當時,詩人倍受

迫害,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一再幻

滅、苦悶和彷徨之痛苦無法解脫,精神的

安慰又變得異常需要,所以詩人不免幻想

到仙界去尋找精神寄託,借升天

淩雲的幻想來發洩心中的苦悶。

這些“遊仙詩”以虛幻的神仙境

界寄託追求,排遣苦悶,抒發自

由超脫的理想,是詩人政治上建

功立業憂患意識的折射。如《飛龍篇》、《升天行》、《遠遊篇》、《仙人篇》1、《苦思行》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詩人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懣之情和對現實的反抗之情。吳兢評價曹植的遊仙詩是“傷人世不永,悲時俗之迫厄”。如曹植在《苦思行》中寫自己追蹤仙人,卻得到了“教我要忘言”的誨告。文中他以酣暢的筆觸縱情描寫想像中奇幻縹緲的仙境,襯托其所遭遇的殘酷現實,從而表現出詩人在沉重壓迫之下的反抗精神。

縱觀建安時期的詩人,曹植是最為傑出的。他一生熱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後,仍然壯志不衰。他的一生為了“功勳著於景鐘,名稱垂於竹帛”而不願“禽息鳥視,終於白首”。所以,他的詩中充滿了對建功立業的執著追求與悲憫民心的憂生之嗟。而這種思想情感又和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前期,他生活悠閒,總以為自己武能領兵橫掃吳蜀,文能輔佐君王治理天下,他想效仿其父曹操幹一番“皇佐揚天威,四海無交兵”的偉業。所以,在曹植前期詩歌中,有很多遊宴詩和建功詩。詩中抒發了自己的志趣和抱負,風格開朗樂觀,情辭慷慨,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黃初、太和年間,曹植的處境發生改變,

1

《仙人篇》,魏·曹植所作杂曲歌辞。这种游仙题材在曹植诗中为数不少,他其实不信神仙,只是借此排解自己受压

抑的苦闷。《乐府广题》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为《仙真人诗》,游行天下,令乐人歌之。”曹植《仙人篇》曰:“仙人揽六箸。”言人生如寄,当养羽翼,徘徊九天,以从韩终、王乔于天衢也。

使他生活在艱辛與悽楚之中。[5](p56)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主要反映的是自己生活的悽楚,以及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所以,曹植後期詩歌以悲憤詩和閨怨詩居多。在《贈白馬王彪》中流露出作者深沉而又悲痛得憤懣之情。在《七哀》裏,他用孤妾自喻,從而寄希望於曹丕醒悟的情懷。生活的悽楚加上仕途的渺茫,使得詩人常常在虛幻的世界裏尋找歡樂和愉悅。所以,在他後期的詩歌中也有許多遊仙詩。生活經歷的辛酸與坎坷,使得曹植的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從而使他成為建安時期最為傑出的詩人。

縱觀曹植的一生,他是政治上的失敗者卻是文

學上的成功者。他無意於當詩人,但命運卻和

他開了個玩笑使他成為建安時期最為傑出的

詩人。張戒對他評價很高,他認為“韓退之之

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詩,後世所以莫能及也。”

他的詩歌受後人的推崇,在他的詩歌中我們既

可以感觸到一個充滿生機、勃勃向上的少年英

雄形象,同時又能看到一個懷才莫展而又抑鬱

痛苦的詩人形象。在他的詩歌中流露出許多哀歎、悲涼、無為、慷慨之情,而這些情感的背後卻隱藏著詩人崇高的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政治理想。生活的坎坷、命運的捉弄、歷史的安排,沒有使他成為政治家,反而成就了他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傑出地位。

[參考文獻]:

[1]張連弟.詩品校釋[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5.

[2]餘冠英.漢魏六朝詩論集[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周振甫.詩品注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趙幼文.曹植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5]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

曹植诗歌研究 毕业论文

曹植诗歌研究 ——创意是手段,创“益”是目的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ms 摘要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其诗歌艺术成就非常高。从东汉时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多数量、高质量的努力创作,不仅诗歌艺术更加觉醒、独立,题材范围扩大,而且诗歌艺术风格、形式也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对于建安时期开拓出文人诗歌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和形成彪炳千古的“汉魏风骨”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来说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三方面:曹植长于五言古体,对五言诗在中国诗坛上的牢固地位影响深远;曹植诗歌抒情味浓厚,对中国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影响深远;曹植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对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风格和文质彬彬的发展道路影响深远。同时给诗歌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嘉惠后代文人诗歌创作。 关键词:曹植;诗歌研究;五言诗 Abstract Cao Zhi is one of our history's great poets and the most prominent Jian’an scholar, whose poems also have very high artistic achievements. With his multi-volume and high-quality creative efforts, the Five-character poetry, which begun to rise up from Eastern Han Dynasty, was developed more 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in poetry art,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subject matter, made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etry artistic style and form, even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open up the scholar-poetry-art’s unparalleled prosperity and form the vigorous style of Han-Wei Dynasty shined through the ages during Jian’an period. Specifically, Cao Zhi’s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poetry i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he is expert in Five-character-ancient-verse poetry, which established the firm status in Chinese poetry. Second, his poems have a strong lyric taste, which formally established the Chinese-literati-poetry’s lyric tradition. Third, his poems have the character of high strength, wonderful spirit and gorgeous expressions, which established Chinese-poetry’s aesthetic splendor style and gentle path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is poem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to the poetry art,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poetry. Key words: Cao Zhi ; Poetry study; Five-character poetry

曹植《七哀》诗词赏析

七哀 魏晋: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译文 明月照在高楼之上,洒下的光芒在楼上游移不定。 楼上有一位哀愁的妇人,正在悲哀的叹息。 请问楼上唉声叹气的是谁?回答说是异地客旅者的妻子。 丈夫离开超过了十年,妾身常常一个人。 夫君像是路上的清尘般飘忽,妾身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浮尘和沉泥各自相异,什么时候才能相互汇合相互和谐?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西南风,在人间消失而进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胸怀早已不向我开放了,我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注释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浊(zhuó):形容水中泥。“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沉:就浊了。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良:很久,早已。 赏析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思妇被遗弃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诗人有感于兄弟之间“浮沉异势,不相亲与”,进一步以“清路尘”与“浊水泥”来比喻二人境况悬殊。“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暗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而“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对曹丕的绝情寡义表示愤慨,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全诗处处从思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这首诗的起句与结尾都相当精妙。起句既写实景,又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气氛,笼罩全诗。月照高楼之时,正是相思最切之际,那徘徊徜徉的月光勾起思妇的缕缕哀思——曹植所创造的“明月”、“高楼”、“思妇”这一组意象,被后代诗人反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从曹植诗歌的思想中轴和原象之“势”分析 曹植是一个备受古今人士推崇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兴起、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是屈原之后、六代以前最伟大的诗人。①李宝均在《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一书中也高度评论了曹植:“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他在文学上,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所达到的成就都要高出同时代的人。”②王世懋在《艺圃撷馀》评曰:“曹子建出而始为宏肆”。谢灵运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而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最高,李重华评曰:“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话》);钟嵘在《诗品·序》中言:“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也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钟嵘曰:“其源出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言:“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湿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钟惺在《古诗归卷七》中评曰:“子建柔情丽质,不文帝,而肝胆气骨,时有魄磊,似为过之。”方东朔在《昭昧詹言·卷二》中也评曰:“意原词瞻,气骨浑雄。”等等。 其中“骨气奇高”这一点对于“建安风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曹植诗歌的一大风格和精神实质。何谓“风骨”?“风”即“意气骏爽”之文意,“骨”即“结言端直”之文辞。“风骨”即作品中表现的刚健之力(参考孙明君的《三曹与中国诗史》第73页)。针对曹植诗歌的这一风格,笔者想从他的诗歌思想的中轴和诗歌原始意象(即内容和形式)作一点诠释,便于理解。 一、主体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的需要性。 1、文学是主体心灵的社会性反应。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交融,创作是主体按照“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来反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人与自然、作家主观感情和社会生活的和谐统一。因此作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溶入了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溶入了

曹植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得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与诗歌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妻子与儿女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门之后。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书,一度得到曹操的信任,后来因“辞色不逊”而被下狱,成为历史公认的冤案,后世一般认为这是曹操为曹丕继位清除障碍的做法。不久崔氏又因“衣绣违制”,被曹操勒令回家并赐死。故有人说,崔氏女的死是由于受到崔琰冤案的牵连,亦或者是曹操出于对曹植的打击。曹植的后妻姓名不详,太和年间被封为“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据史书记载,她一直活到晋代,享年80余岁。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曾被封为高阳乡公,早夭。次子曹志,被封为穆乡公,他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司马氏篡位后,曹志降为鄄城县公,后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曹植还有两个女儿金瓠和行女,在他的著作

浅析曹植前后期诗歌

淺析曹植前後期詩歌 [內容摘要]曹植是建 安時期最為傑出的作 家之一。他在散文、辭 賦、詩歌等方面取得了 突出成就,尤其是他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特 殊地位。他的詩歌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 後兩個時期。前期詩歌反映悠閒愜意的生活及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主要以遊宴詩、建功詩、贈答詩為主。後期反映悽楚人生及懷才不遇的痛苦,以悲憤詩、建功詩、閨怨詩、遊仙詩為主。 [關鍵字]曹植詩歌風格 被譽為“建安之傑”的曹植,在我國建安詩壇上成就突出,影響深遠。他的詩不僅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風格多樣。鍾嶸在《詩品》中評價曹植詩歌曰:“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些“骨氣奇高”的詩篇成就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植不僅是一個具有濃重詩人氣質的才子,而且還是一個頗具雄心的政治家。他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時期。由於前期的立嗣之爭埋下了曹丕對他的忌恨,使得曹植後期政治上受壓抑,經濟上陷困頓,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壓迫欺淩下痛苦地生活著。由於他前後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導致他前後期的創作出現明顯的差異。建安時期他的詩歌較多地表現他的政治雄心,對功名事業的追求。但到

黃初年間,作品呈現出新的面 貌。政治上的悲怨加上憂生之恐 懼,使他寫出了許多情兼雅怨、 詞采華茂的詩賦文章。他的後期 作品主要反映其受迫害的悽楚、 憤慨心情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痛苦。 一、建安時期 曹植出生在董卓之亂後的第三年,他“生於亂,長於軍”,自幼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有相當豐富的經歷,同時又深受曹操影響,從小就胸懷大志。再加上他自幼就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年幼即已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年十餘歲,誦讀書、論及辭賦數十萬言”。他才思敏捷,下筆成章,在建安十七年銅雀臺建成之際,曹操當面出題令其作文,他揮筆而作《銅雀臺賦》,其才思令曹操大為詫異,並從此對他刮目相看。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能極為推崇,他稱:“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同用一鬥,奇才敏捷,安有繼之。”曹植在《前錄自序》中也自稱:“餘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曹植因其才華,深受曹操寵愛,再加上曹氏的僚屬中丁儀、丁翼兄弟對他的擁護,曹操認定他“最可定大事”,曾考慮立他做太子。所以,建安時期曹植在其父曹操的庇蔭下過著優遊裕閑、風流自賞的貴族生活。他的詩歌反映的大多是優遊裕閑的生活以及對建功立業的嚮往,詩歌中散發著歡愉的氣息,也充滿了開朗豪邁的情調。 (一) 遊宴詩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曹植作品精选精练 杂诗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2. 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1、B 2、诗共十二句。前六句表明自己愿意渡江征吴,而不愿东归封国,中间四句言道路险阻,惋惜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不能率舟师南渡;后二句点明自己渴望报国立功而不愿虚度岁月的壮志。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全诗语言明白自然,风格俊爽豪健。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阳景:太阳光。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怀。 B.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

古代文论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论文选题 一、先秦部分 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 3.共工形象两面性之我见 4.治水神话的蕴含 5.神话中的女性形象 6.《诗经》中的民族史诗 7.《诗经》是怎样反映二周时期的劳动生活的 8.《诗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几种手法 9.漫谈《诗经》对农村生活面貌的表现 10.《诗经》与妇女问题 11.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 12.“思无邪”辨 13.《诗经》对隋以前文学的影响 14.《诗经》与行役问题 15.《论语》写人技法初探 16.从《论语》看孔子其人 17.简论孟子散文的浩然之气 18.试析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19.孟子“仁政”说评议 20.《庄子》浪漫主义特色评述 21.试论《庄子》的人生观 22.谈谈《劝学》的比喻和铺陈 23.浅议《左传》的行人辞令 24.《左传》塑造人物的几种手法 25.《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 26.《左传》叙事的艺术成就 27.《左传》所写的女性 28.《左传》所写的正面女性 29.《左传》所写的反面女性 30.《左传》人物传记文学成就 31.从《战国策》看说话的技巧 32.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 3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 34.《离骚》兼《国风》《小雅》诗旨说 35.屈赋“兮”字解 36.屈赋对汉赋的影响 37.中国最早的咏物诗——《橘颂》 38.屈原《九歌》的浪漫主义 39.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 40.宋玉“悲秋”的主题与影响 41.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 42.荆楚文王考

43.“庄周梦蝶”的悲剧内涵与哲学指归 二、汉魏六朝文学 44.试论贾谊的政论散文 45.贾谊骚体赋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 46.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点与成就 47.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和刘邦的 48.司马迁是怎样处理史实与文学手法的关系的 49.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 50.《史记》塑造正面人物的艺术方法 51.司马迁笔下的反面人物 52.《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说 53.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艺术 54.汉乐府民歌对《国风》的继承与发展 55.《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6.从汉乐府民歌看汉代的妇女问题 57.汉代女性的文学创作 58.汉代的宫怨文学创作 59.《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 60.《神记》故事情节的几个特点 61.《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 62.谈谈中古时期的几篇书信体抒情散文 63.三曹诗歌比较举偶 64.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65.曹操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 66.曹操乐府诗评说 67.曹操其人与其诗 68.评曹植诗歌的文学价值 69.曹植诗歌艺术性初探 70.略论曹植的《洛神赋》 71.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 72.《西洲曲》抒情主人公情感分析 73.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74.论《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归隐体验 75.从陶渊明生命历程看桃花源思想的形成 76.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风貌 77.说陶诗的平淡与醇美 78.陶诗抒情手法管窥 79.从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 80.隋以前骈体文的发生与发展 81.以礼闲情的爱情佳作——评陶渊明的《闲情赋》 82.士与仕的夹缝里——从西方心理学看魏晋风度 83.钟嵘“建安风骨”的主要内容 84.阮籍的身世及其《咏怀》诗

曹植文学研究

曹植文学研究 曹植是生活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转型时期的大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上具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成就。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关曹植的研究似乎已经很多,但实际上,除了他诗歌中的几个话题研究得较多外,其余都不够深透,特别是他的散文创作。 而而对曹植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研究和总结的工作,人们做得就更少了。本文就是力图运用丰富的资料,新鲜的视角,对曹植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全面的论述和总结。 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十二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论述了曹植作品的流传情况,解决了曹植作品流传过程中一些长期以来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 二、概括论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首先从八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现状:1.关于曹植作品的整理及研究;2.关于曹植生平资料的整理及研 究;3.关于曹植哲学思想、政治观念的研究;4.关于曹植文艺思想的研究;5.关于曹植文学创作成就的研究;6.关于曹植文学继承问题的研究;7.关于曹植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8.关于曹植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 其次从几个方面概述了曹植研究的不足:1.曹植的生平考证;2.曹植作品的 整理;3.曹植的学术渊源;4.曹植的文学师承;5.曹植创作的阶段性;6.曹植的辞 赋研究;7.曹植诗歌的综合研究;8.曹植散文的研究;9.曹植创作成就和历史地位的研究。三、从六个方面简要说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点。 第一章:曹植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该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一、建安时期政治中心的多元化对文人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情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1.士大夫对汉政权的态度;2.时人对曹魏 政权的态度;3.曹植对汉朝的态度。二、随着儒学的解体,学术趋向多元化,文人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展巨大变化,从而也导致了文学创作面貌的改变。 文章论述了学术演变的三种表现即诸子学兴起、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中心的形成和非主流意识的流行;论述了对时人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观念,即刑名法术 之学、道家和道教思想及王充的气自然论。三、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文人的社会角色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主要是由原来的儒生分化为政治干才、文学之士和玄学名士。 文章以当时三个著名的名士家族的转变为例论证这个问题。第二章:争嫡问题的再探讨。 本章用丰富的材料,论述了曹操、曹丕及曹植各自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倾向, 探讨了曹操在立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原因及最终选择曹丕的苦衷,同时也论述了此事对曹植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曹操的犹豫和最终抉择。 曹操爱才,所以他喜欢曹植;考虑到世家名士支持曹丕,所以他选择了曹丕。二、曹丕的性情和日常行为。 曹丕亲情淡漠,行为放诞,为曹操所不喜;他得到世家名士的支持,所以最终 立为太子。三、曹植的才气出众和避嫌退让。 曹植天才卓出,仁孝友爱,所以受到曹操的喜爱和追随者的吹捧;他无意为太子,故而谦逊避嫌。四、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事由探隐。 曹植黄初初年两次获罪的具体原因是他私祭父亲从而与曹丕发生冲突。第三章:曹植的学术渊源。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梁甫行》曹植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主旨】 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

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解析】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论曹植诗歌的建功立业思想 摘要: 曹植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此时代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渴望建功立业,而且当时的文学发展方向也是有建功立业倾向的。曹植作为当时文学创作名人,并且还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曹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 有突出贡献,尤其是以诗歌的成就为代表。曹植的诗歌保存下来的大约八十多首诗,在不同种类的诗歌中都有对自己人生理想追求的抒发,尤其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抒发在诗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曹植的生活是波澜曲折 的,他不能把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实现,寄托于诗歌的创作,在他诗歌中展现他的建功立业思想。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对曹植诗歌的分析,从诗人的时代背景、诗歌作品、思想倾向变化、意象、建功立业思想产生的原因方面来论述诗人曹植诗歌中所反映的建功立业思想。 关键词: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 Abstract:Cao Zhi was born in the warlord era, by the time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upled with the many times a person with breadth of vision are eager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s a tendency to build up establishment. Cao Zhi was as literary celebrity, and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Jian'an literature. Cao Zhi of Jian'a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to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oem as the representative. Cao Zhi's poetry preserved approximately80poem, in different kind of poetry has on their life ideal pursuit of the express, especially build up establishment thought expression in poe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Cao Zhi's life is tortuous climax, he cannot put their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hopes in poetry creation in his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 特色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曹植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建安作家之一,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在建安时代曹植卓然为一大家,他少有才气,自称“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着繁多”。他自己曾删定编成《过前录》七十八篇。 曹植才情横溢,诗气勃发,他兼擅各类问题、诗体,尤其擅长五言诗,是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从他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诗歌表现其生乎乱,长乎军的所见所感和与文士相处的优游生活。后期诗歌抒发了他在政治压迫下的悲愤心情和想摆脱束缚,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曹植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 曹植的诗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色。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他的诗歌中对偶句极多。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曹植都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文学院1202班 曾晓瑜 121040064 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刘勰曾说,“古诗”是 “五言之冠冕”。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 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诗人们不

古代诗歌赏析曹植《情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离乱,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 B.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C.三、四两句俯仰有致,意境开阔,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所用手法一致。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15.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常被作者借来抒情。《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西湖最美的景致概况出来;《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荀子·劝学》指出,蟹虽然身强体壮,但却“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它心浮气躁,不能专心致志。 (3)叠词的运用,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连用叠词,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14.C 15.《情诗》:①抒发了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②表达了作者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③寄寓了曹植有志不得伸展的凄怆伤悲之感。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 "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