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前准备:1.预习并完成作业本B27页1.2.3.4.5。

课堂活动一:

1、在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古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遗址,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说明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原因?

活动:取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握住两端,用力向中间压,使书弯曲,并试着把它画出来。

3、仔细观察图3-3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说明了什么?

○1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米。○2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米。○3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米。

4、地壳变动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移位,水平岩层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5、课堂活动二:

讨论:(1)引起上述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何处?

(2)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是在不断运动?

课堂活动三:

仔细观察图3-32,回答下列问题。

火山活动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也是地壳强烈运动的表现形式。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可以分为哪几类?

(4)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为什么出现火山爆发呢?

原来地球内部岩浆的温度是非常高的,靠近中心的地方温度高达4000℃。它像炼钢的铁水一样可以流动。随着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这些富含气体的岩浆就好像沸腾的稀粥一样时不时地总想往外喷。

如果我们把地壳比喻为“锅盖”,地壳的压力很大,岩浆要把这个“锅盖”掀开冲出去也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岩浆一方面要聚集能量,另一方面要选择地壳比较薄弱和地壳中有裂缝的地方作为冲出去的缺口。

随着岩浆中气体的析出,内部压力不断增大,活动不断加强,当气体压力到一定极限以后,岩浆便破“盖”而出冲天而上。如火蛇万丈一般冲到地面,天地好像又回到了洪荒时期,这就是发生火山爆发。

课堂活动四:

读3-36世界火山分布图,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用铅笔勾勒出我国地图的轮廓,说出我国的哪些地区曾经有过火山活动。

高中地理2.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 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火山灾害

火山地质灾害 【摘要】:火山是地壳内部岩浆沿薄弱的深大断裂等通道喷出地表,喷出的岩浆和碎屑物在喷火口及其周围堆积的山体。火山喷出的物质有:火山气体、碎屑物、碎流、岩流、泥浆流和熔岩流等。伴随火山喷发的现象有:山崩、海啸、地震、空气振动、地形变、地壳运动等。他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扩大陆地、矿产形成和热源的有益方面,而且强烈的火山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火山危害。 四、火山灾害 1、火山喷发灾害 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两种类型。但任何一次火山喷发都可能产生多重灾害。如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Helens)喷发时,产生了碎屑流、涌浪、气爆和尘粒等灾害。火山喷发的原生灾害与喷发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喷发酸性熔岩的火山主要以火山碎屑流、地震、喷发物降落、有毒气体逸散等灾害为主。次生灾害中,火山泥流、大气影响(振动波和放电)、酸雨、洪水、气候变化和地面变形等虽然比较普遍,但其破坏程度较低。就人员伤亡而言,海啸和因喷发引起的饥荒与疾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非常巨大。 2、火山熔岩流灾害 大多数火山都产生一些熔岩,但大规模的熔岩流是静火山的特征,如夏威夷的火山。熔岩流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熔岩流的规模、流速、火山口外壁斜坡坡度和熔岩流的粘滞性。熔岩流的规模越大、流速越快、火山斜坡坡度越陡、熔岩流流体的粘滞性越小,所造成的灾害就越严重。 3、火山碎屑流灾害 大规模火山喷发期间沿火山侧面斜坡快速向下运动的炽热高速的火山碎屑物质流称为火山碎屑流,这是火山喷发最具毁灭性和最致命的形式。与缓慢运动的熔岩流不同,炽热而快速运动的火山碎屑流可能使尚未来得及跑开的人群惨遭灭顶之灾。 火山碎屑流能量大、流速快,可从火山口流到100km外或更远的地方。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火山碎屑流可摧毁火山口附近方圆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范围内的森林、村庄、桥梁及建筑物等,使火山口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使大量的火山碎屑(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弹)及火山灰抛向空中,当这些物质降落时就会掩埋、破坏地面建筑、森林及动植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 4、火山地震灾害 火山喷发往往伴随着地震。喷发之前常常出现局部地震,它们可能是由于岩浆房膨胀造成岩体开裂和滑动而引起的。另外一种伴随火山喷发的地震活动是火山震动或称谐震动。它由近乎连续、低频、有节奏的地面运动组成。谐震动可能伴随岩浆的实际运动(如沸腾、对流和岩浆对岩浆房四壁的拖曳)。强烈的火山地震可导致房屋倒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曾引起四次较强烈的地震,导致火山周围地壳变形,建筑物遭到破坏。 5、有毒气体逸散 许多火山通过喷气孔或间歇喷泉在不同程度上连续喷发气体。虽然水蒸气是火山喷发的主要气体,但火山气体中也含有其他气体,其中大多数可能对人类、动物或植物有害。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雅文教育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举例证明地壳变动 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推测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二、火山 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态的(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 熔岩流) 和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的。 火山的分类: ()人类历史上周期性喷发 ()人类历史前喷发后至今没有重新喷发 ()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又是突然喷发 三、地震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与火山一样,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请说出地震和火山发生地区的共同地区,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点解释四、地震的防范和预报(详见课本)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地壳变动和火山爆发讲义

组成地壳的岩石 不论是城市中的雄伟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呢? 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 不同岩石的外观有很大差异 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状结构 裂隙特别发育,甚至岩石被分割形成紧密的柱状体 岩石里面有砂粒、砾石、气孔、矿物晶体颗粒或化石 这些都是识别岩石的主要外观特征。颜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常用于识别岩石 一、岩石的类型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化石)。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沉积岩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分类 1、砾岩:以小砾石为主 2、砂岩:以沙粒为主 3、页岩:有清晰的片状结构 4、石灰岩:由化学沉淀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变质岩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例如,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沉积岩的一种)“变质”而来的。 比喻: 沉积岩——地球历史 地层——‘书页’ 化石——‘文字’ 例如 珊瑚化石-----------------------温暖的浅海环境 含煤地层-----------------------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读图:三大类岩石转化过程

17知识讲解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 考点解读 地震的产生机制、发生过程及预防措施。 知识清单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________超过岩层所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________或________,使长期积累的________急剧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震动,成为地震。 2.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________有关,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________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____烈度。烈度与________大小、震源深浅、________、地质构造和________等有密切关系。 3.分布:板块的________地壳________,是地震易发区。________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参考答案 1.地应力地应力断裂错位能量地震波 2.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一个影响多个震级震中距地面建筑 3.交界处不稳定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震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 1.地震的形成机制 ①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②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石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岩石发生破裂和错动,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③除了构造运动,外力作用有时也会诱发地震,例如水库蓄水、人工爆破等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震波特点对人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影响 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 面上下颠簸震动 使人先感到上下颠簸使建筑物上下震动 横波传播速度慢,使物体 产生前后水平晃动 使人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 后感到水平晃动 使建筑物水平晃动,是造成 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要点二:震级与烈度【高清课堂:主要的地质灾害(一)地震】366378 特点及主要描述参量 1.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所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2.烈度 概念: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地质灾害题目大全

单选: 1、让人产生震感而又不会造成较大破坏的地震通常称为有感地震,它的震级范围一般是(B )级。 A、2~3 B、3~4.5 C、5~7 D、7~9 2、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B)倍。 A、10 B、30 C、50 D、100 3、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A ) 类型。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人工地震 4、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A.地震 B.火山 C.滑坡 D.泥石流 5、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从(C)震后开始的。 A、1920年海原地震 B、1966年邢台地震 C、1975年海城地震 D、1976年唐山地震 6、唐僧师徒四人路径火焰山,猪八戒问唐僧火焰山是怎么形成的,唐僧支吾半天没有回答上来,需要求救,那么你的答案是(D)? A、森林野火 B、瓦斯自燃 C、地热异常 D、煤层自燃 7、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统计出了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其中第三天的救活率为(D): A、60.6% B、70.5% C、53.8% D、36.7% 8、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哪个部门(A)? A 民政部 B 水利部 C 中国气象局 D、国土资源部 9、有关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大多数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 B.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C.5级以下的地震,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D.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10、请问位于黑龙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是怎么形成的? A、地震引起的滑坡将河道堵塞而形成的。 B、由于泥石流将河道堵塞,经过蓄水形成的。 C、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流阻塞河道后形成的火山堰塞湖。 D、地面被地震震陷后,蓄水形成的。 1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是哪个部门颁布的?(A) A、国土资源部 B、国务院 C、国家发改委 D、民政部 12、地面沉降往往发生在(B)。 A、物质不均匀,孔隙率大,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B、物质均匀,孔隙率大,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C、物质不均匀,孔隙率小,地下水不丰富的地区。 D、物质均匀,孔隙率小,地下水不丰富的地区。 13、在山区旅游时,突然遇到泥石流怎么办,下面正确的是?(A) A、向泥石流沟两侧跑。 B、向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也可爬上附近的高树。 C、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凭借其阻挡作用避过泥石流。 D、长时间降雨或暴雨之后返回危险区是安全的,因为泥石流的最佳暴发时间已过,不会再暴发了。 14、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B)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地质灾害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给学生作解释) 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一般达6级以上)大地震,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结合图4.25和有关资料作补充说明)

地质灾害测试题

高二地理 地质灾害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大多数地震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 .火山活动 B .地质构造 C .外力作用 D .褶皱形态 2.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 .地震灾害 B .滑坡 C .泥石流 D .火山喷发 3.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①海啸 ②滑坡 ③火山喷发 ④龙卷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 A .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 .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 .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 .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5.山区地震后,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 ①风暴潮 ②泥石流 ③山体崩塌 ④滑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A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 .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 .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 .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 7、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风向是(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下表显示X 、Y 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 地位于美国 西部,Y 地位于 印度中部。读表回答8~9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25 4:00 震级 死亡人数 8 1820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 1. 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ee : 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 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 列的80% ;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 震一次释放出来。

3.地应力ground stress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 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大到板块边界,也可小到仅几十公里长。绝大多数强震震中分布于活动断层带 内,全球两大地震带是活动的板块边界大断层带;世界上著名的破坏 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一致或完全重合;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古地震(指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说明地震也是沿断层分布的;大多数强震的极震区和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当地断层走向一致;从震源力学分析(震源机制)可知,震源错动面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可见,地震带与活动断层有着成因上的密切联系。因此可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而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 本原因。 5.地震前兆earthquake precursor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 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昧、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

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doc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4.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视频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课件出示: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视频:《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视频、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

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视频]《地震》 [课件出示]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课件出示]“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

地质灾害练习题14页word文档

二、地质灾害练习题 编写人:谭文华使用时间:2012-4-6 审核人:李瑞娥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1816年印度尼西亚大松巴哇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厚度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火山灰厚度的分布情况,可推测火山爆发期间的风向是()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1816年大松巴哇火山的爆发使全球气温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火山灰() A.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B.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D.对大气辐射的散射增强 3、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有许多农民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主要原因是() A.欣赏壮丽的火山爆发景观 B.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温泉众多,为疗养胜地 D.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下表是1971年~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遭灾人数(单位:万人)。读表完成4~6题。

4、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 C.干旱、洪水 D.地震、火山 5、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影响范围较小②能及时预报③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山区④持续时间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下列国家中,受地震灾害影响最小的是() A.土耳其 B.墨西哥 C.巴西 D.意大利 读我国某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图,回答7~8题。 7、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干旱 B.寒潮 C.沙尘暴D.滑坡 8、关于该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风是该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 B.该灾害北方比南方的发育程度高

C.地形是该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D.植被破坏对造成该灾害没有影响 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 文材料,回答9—10题 9.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10.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 胁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二、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震中距太 子港16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首都太子港大面积建筑物倒塌,几乎 成了废墟,总统府也被震塌。截至2010年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 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 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中位 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西南320公里的马乌莱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约60 公里。因当地建筑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

1730.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案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浙教版七年级上第3章第4节,内容是主要包括三部分:地壳的变动的证据及其发生原因,火山和地震。通过本课学习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为下几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2、学习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也对地球的数据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也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地壳的变动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另外,从目前情况看,学生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习惯于接受教师的现成答案,自己收集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总体上分析思维能力较强,创新思维与实践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而本节课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学情分析 通过地球内部结构知识和地壳变动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获得一些通过收集证据证明假设的体验,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前面学到的地球内部结构特点,来了解地壳的变动。能够通过对一些自 然现象的观察,认识地壳的变动 2)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够对照图说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 特征。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的喷发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4)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5)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方法,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其它事物来模仿地壳变动。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收集标本,获得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 3)通过视频加深对地壳变动还有火山地震的原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 2)体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运用。 3)通过课外探究收集本地区地壳变动的证据,使学生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和地震时地壳运动的表现,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知识点复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质灾害知识点复习: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感谢您的阅读!

七上科学第3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试卷和答案)答案随后

七上科学第3章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试卷和答案)答案随后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是() A.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B.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 C.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 D.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 【答案】C 【解析】试题难度:容易; 相关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题目中在台湾海峡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地中海的面积在不断缩小、采石场发现弯曲的岩层都可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变大与地壳变动无关。答案是:C。2.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的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化石,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表明有人把上述化石放入喜马拉雅山之中 B.证明了地壳变动的事实 C.表明了喜马拉雅山地区曾是海洋 D.说明曾在喜马拉雅山的位置出现过鱼、海螺、海藻等生物 【答案】A 3.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险措施正确的是() ①迅速跑到开阔地带②乘汽车逃命 ③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④应站着不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时的避险措施。地震往往导致建筑物、树木等倒塌,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跑到开阔地带,避免建筑物等倒塌带来伤害,①正确;乘汽车逃命容易发生车祸或被倒塌的建筑物、树木等伤害,②不正确;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可以避免或减轻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害,③正确;站着不动容易受到伤害,④不正确。因此选D。4.图中地震要素表示正确的是() A.①震中②震源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B.①震源②震中③等震线④震中距 C.①震源②震中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D.①震中②震源③震中距④等震线 【答案】B 5.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答案】B 【解析】本题采用综合分析思想。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这一证据说明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第1 页,共4 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教学重点】 1.地壳变动的证据;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火山活动给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地壳是变动的提问:人们是怎么想到地 壳是变动的? 阅读教材,寻找证据 2.地壳变动的证明提问:除了在喜马拉雅山 地区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之外,还有那些现象能证 明地壳的变动? 阅读教材,或者回忆课外阅读 的相关知识,结合生活中的野 外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3.地球的内部构造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是 怎样的?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地球 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但人 类的活动范围从来就没有 真正深入到地球内部,科 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地球的 内部结构的呢? (教师提示:假设一个不 透明的纸箱中装了一个物 体,让你猜测其中可能是 什么东西,你会采取什么 样的方法?) 阅读教材,通过和煮熟的鸡蛋 对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 的内部结构。 讨论:当我们不能直接了解某 一事物的构成以及特征时,我 们一般采用什么方式去了解 它? 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们是如 何通过研究活动了解地球内 部结构的。 4.火山提问:你听说过火山爆发 的新闻报道吗?如果有, 是在哪里出现的? 提问:火山活动有哪些不 利和有利的影响?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爆发时可能出现的景象。 讨论:火山活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那些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 不利: 5.地震提问:你听说过地震吗? 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 吗? 活动:双手握住竹筷,均 匀用力直至断裂,体会断 裂时的感觉。回答问题。 观察教师活动,或者自己实验。并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阅读教材中火山和地震分布图,回答问题。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火山地震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火山、地震。小学常识课中已经介绍过火山、地震的知识。教材主要从现象上介绍了的有关火山、地震的一些基本特征、全球分布的特点,以及抗震自救的方法。火山是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在进行火山、地震部分的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学生年纪小,对于火山和地震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素材的使用要十分谨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2)由于火山和地震在成因上都和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有关,因此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分布区是基本重合的。教师在组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自行得到这一结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2.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并能对照地图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 4.了解地震的危害,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资料收集、课堂成果汇报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自主学习、与人合作、表达交流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震防震知识的学习,树立奋发学习,努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 2.通过国情教育,培养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火山地震的活动及其分布。 难点:产生火山和地震的巨大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火山和地震又为何呈带状分布。 四、教学设计思想 科学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还要让他们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懂得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来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鉴于汶川大地震救灾,本堂课力争着眼于上述目标展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目前的学生具有以下的特点:好奇心强、好胜心强、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因此,非常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受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限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善于引导、精心组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总结者。教师通过主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