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咬文嚼字   品尝语文

咬文嚼字品尝语文

内容提要:小学生读课文往往只看内容和情节,很少去推敲语言文字,为了提高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读书习惯,需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关键字:比较剥笋深究上下关联

当前阅读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重视思想内容的分析,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将得不到切实的提高。我以为咬文嚼字是克服这一弊端的切实有效的办法。

咬文嚼字就是在阅读课文时咬嚼语言文字,品味出语言文字内含的“滋味”。如何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呢?下面介绍几种自己在实践中使用过的方法,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教。

一、比较法

每一位作者在写文章时都十分讲究遣词造句,力争使每一个词都用得准确传神。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我们读者理所当然地要咬文嚼字。

比较法就是围绕课文中的词或句,拿与之相近的词或句式来比较,品味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作者为什么用“责怪”,而不用“责备”或“埋怨”呢?用“责怪”好在哪里呢?这里值得我们推敲。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1、“责怪”是什么意思?(责备、埋怨)2、护士责怪什么?(护士责怪“我”抱母亲时用劲过猛)3、这里能不能用“责备”、“埋怨”呢?为什么呢?(不能。如果护士责备作者,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为毕竟他们素不相识,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那种关心,那种关爱)这就是我们祖国的语言,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用词要准确。

俗语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有效方法。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一个字、一个词可以比较,如《爱如茉莉》中写初升的阳光为什么用了个“探”字,而不用“照”、“射”呢?一个词组、一个句式也可比较,如《第一次抱母亲》中“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为什么不用“每个

母亲都是这样过来的”?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能比较,如《西湖》中“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句子最后为什么不用问号而用感叹号呢?等等。

二、剥笋法

所谓剥笋法,就是教师从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切入,然后有步骤地层层展开,逐步深入,直至最后达到教学要求或揭示课文主旨。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内在联系紧密但又比较复杂的词句或段篇。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我是这样层层剥笋的:1、“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2、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3、母亲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座座岭吗?4、在你眼中,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综观以上简略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层层剥笋法有以下几点好处:1、紧扣语言文字,把语文课真正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2、教学思路清晰明朗,一步一步,逐层深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剥笋法不失为一种扎实、朴实、切实的语言训练好方法。

三、深究法

深究法也可称“提问法”,这类方法适合于那些内涵比较深刻丰富的词句。所谓深究,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索词句内涵的思想感情。

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我紧扣一个“神”字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细细把玩,很有味道。一问:这儿“神”字是什么意思?让你想到哪些词?这一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展开联想的翅膀,有的想到“神工鬼斧”,有的想到“出神入化”,至此,姥姥剪纸的神工、神情、神味已经慢慢漫开。二问:怎么“神”?读读邻居的话,用几个成语来说,就是姥姥的剪纸——这第二问,让学生从“神”走向邻居的语言,然后学生再用已有的成语提炼语言之神韵,于是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汩汩清泉一般流淌出来。三问:这些成语说得都对,但邻居夸张的说法最有味道、最“神”那就是——这第三问,引导学生品味乡邻俗语,正是这民间俗语,更生动、更形象、更有味道!走向民间,亲近民间,学习民间,这才是我们学习语言应有的姿态。

四、上下关联法

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切不可断章取义,要善于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把上下文对照起来思考。上下关联法就是运用整体的观念来指导学生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咬嚼文字,体会情感,领悟思想。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一句,既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也是深入感悟的难点。教学时先紧扣“苦”字,让学生带着“说说李时珍苦在哪里”的悬念,反复咀嚼课文1-7自然段。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导读吟诵,在诵读中启发学生找出李时珍不畏辛劳,数月“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察访药材的具体表现。接着,从李时珍徒步行走好几个月、住破庙、喝泉水、啃干粮等方面,去感受他不顾年岁大、常年奔波察访药材的行之苦、食之苦和住之苦;再通过联想对比,领会他所吃的苦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从中感受“苦”之深。

在学生通过上述环节已有所体验后,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8-13自然段,进一步思考作者不惜以大量笔墨勾描李时珍熬夜记载白天察访所得、亲自品尝药草的原因,并引导学生透过老师补充的《李时珍》影像资料,了解李时珍白天翻山越岭找寻药材,深夜在破庙中借月色记录药物药性的感人情景,深入感受他除了衣食住行辛苦,工作也非常辛劳,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让学生从“苦”字中领会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然后,老师追问:工作、生活如此之苦,为什么李时珍还说“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而感悟李时珍为民造福,甘愿吃苦的崇高境界,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以上的体悟过程把文本前后自然段巧妙串联、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李时珍生活之苦到工作之苦逐层感受,从外在的“苦”到人物内心的高尚逐渐深入,行之有效地加深感悟。

以上介绍的四种咬文嚼字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这么四种,还可能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咬文嚼字并不是课文之中所有的语句都去咬嚼一番,而应该选择那些重点的词句或内含深刻的词句。让我们走进语言的丛林,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品尝语文的滋味。

《咬文嚼字》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9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2009年12月20日) 一、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二、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如:“三位罪犯落入法网”“我是一位歌手”。作为量词,“位”是含有敬重意味的,不应用于“罪犯”等不应受到敬重的人,也不应用于自称。 三、媒体中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如:“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这类说法不仅出现在广播电视中,也出现在报刊图书里。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首先”。 四、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的“丑”本有其字,它是地支的第二位,和繁体字“醜陋”的“醜”无关。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居住。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它们和“故里”不是一回事。

六、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如:“貂婵是所谓的四大美女之 一”。《三国演义》中貂蝉出现在汉代,当时人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婵”可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但人名“貂蝉”是不能写成“貂婵”的。 七、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不少人误以为此菜出自宫廷,其烹饪方式是爆炒,因而得名“宫爆”。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据说,丁宝桢的家厨擅长花生炒鸡丁,后来这道菜由丁府传到民间,因此得名“宫保鸡丁”。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字的纸片,是名 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律”误为 “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值的比率。 十、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媒体在引用这段话时,常说成是唐代名臣魏征所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他的意思是善于进谏的魏征去世,使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

高三语文教案《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 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 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 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 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 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

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 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 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 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 2、锱铢必较 3、斟酌 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选修高中语文1.2《咬文嚼字》同步练习1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对词语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石没镞zhònɡshíméizú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 B.学富五车xuéfùwǔchē才高八斗cáiɡāobādǒu C.推陈出新tuīchénchūxīn落入下乘luòrùxiàshénɡD.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极端憎恶jíduānzēnɡè 2.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援.例:引用。B.岑寂 ..:寂静。 C.付梓.:刻字。D.尺牍.:书信。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 4.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咬文嚼字郭沫若奴才蹭恶 B.锱铢必较水浒传叙述啰嗦 C.斟酌文字朱光潜敏感惊讶 D.索然无味王若虚援例涵义 5.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平淡无奇的事物中提出。 (2)人不是铁打的,你紧张地工作以后,必须得到的休息,精力才能恢复。 (3)说实话,办实事,了他的务实精神。 (4)大西北是一个的天地,青年人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 A.质疑充分表现广阔

B.疑问充足体现辽阔 C.疑问充分体现广阔 D.质疑充足表现辽阔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 ....。 B.政委充满信心地说:“这伙敌人固然凶残狡诈,但道高一尺 ....,我坚信我们 ....,魔高一丈 的侦察兵一定能完成任务!” C.吕秀莲之流不断散布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的勾当,这些危言危行 ....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D.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 ....。只有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7.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A.杨柳万条烟B.遍地英雄下夕烟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哦!!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定要注意 哦!! 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各位同学在练习和考试中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

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时间: 2008-3-10 10:16:00 来源:抚州日报·通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媒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 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仅仅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 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 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但是“坚决的判断”, 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仅 仅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 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 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 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 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 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 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 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 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 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2014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转) 教改教案 1114 0728 我国语言文字使用混乱状况令人忧虑 (记者孙丽萍):“粉丝”变成了“粉头”;杭州古街上卖起了“仁(虾仁)肉包子”;天津某高楼曾取名为“塔玛地(他妈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成为风行一时的流行语;对联不分平仄,甚至搞不清上下联差别;成语被新闻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篡改,只求标新立异……在中国,汉语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危机,语言文字的使用陷入混乱。 著名作家王蒙近日撰文呼吁,当下我国的语文使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 不规范用语导致语文水准下降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的选择》中,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势说道:“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谁料想,电视上显示出一行字幕:“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作家王蒙指出,这样的错别字,常常大量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包括向境外播出的节目。“我们正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文字的一些状况令人担忧,值得引起重视。请爱护我们的语言文字!” 王蒙举例说,各种对联,包括刊载在媒体上的与贴在门上的,都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话”,既不讲平仄,不分虚字实字,又不讲比较衬托,硬写在那里了。这是对中文的不尊重。看到这样的对联,有时真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一些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由于流传面广,又缺少及时的引导、纠正,被误认为是正确的语法。如“相当地”一词,已被许多青少年学生当成同类副词中的最高级。流毒更远、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媒体和广告商随意“玩弄”文字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到下一代人的语文水准。例如,受到广告影响,有些孩子竟然将“刻不容缓”这句成语,写成“咳”不容缓! 文坛名家也大量出错 上海著名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评选“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给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洗个澡”,影响很大。杂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体来说呈现“草率化、朦胧化、粗鄙化、游戏化”四大危机。 由于草率,一些文坛名家笔下也大量出错。有人将“风马牛不相及”的“风马牛”解释为三个不同的对象;有人将“不能望其项背”说成“只能望其项背”;有人将“庄子何许人”硬说成“庄子何其人”;有的把成语“举案齐眉”解释成“举着桌子向对方致敬”,甚至把“碧落黄泉”理解成“一块碧玉掉进黄泉”…… 为什么名作家、名人在语言使用上屡屡贻笑大方?郝铭鉴说,许多差错只要查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就可以避免,但由于不少人对语言缺少一种敬畏感,使对语言文字的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名人犯错,会对全社会的语言使用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而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网络空间,更是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2、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二)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贬词褒用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Ten major Chinese errors in 2020

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整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研究。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 说明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xx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xx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 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 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 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 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 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 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 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 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 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 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 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九、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

十大语文错误练习(2016年版本含答案)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语文差错 1.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迄今为止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注音:)人飞行。 据《临安府志》记载(注音:),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 请选择合适的词组填空: 2.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 货币。A、一篮子 B、一揽子 2008年中国政府为了应对经融危机,制定了()计划。A、一篮子 B、一揽子 3.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他当选第58()美国总统,也是第45 ()美国总统。 A、任 B、届 我们是常外2016()新生,我们也将是常外2019()毕业生。A、级 B、届 4.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其结果是英国脱离了()。 A、欧洲 B、欧盟 5.2016年10月中旬,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被曝出亲信干政丑闻后,朴槿惠执政团队() A、举足无措 B、手足无措 6.2016年11月26日,冯小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佳导 演奖。 A、凭藉 B、凭借 7.2016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德云社家谱》, 全用繁体字书写。郭德纲还专门附了一张简体版,内容为:“另有曾用云字艺名者二人,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似此寡廉鲜耻令人发指,为警效尤,夺回艺名逐出师门。”原文中发的繁体字应写为:() A、髮(fà,毛发) B、發(fā,发展) 8.2016年11月17日,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他说:“()一个男 人……”A、做为 B、作为 9.香港明星黄宗泽今年当选了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新()”。A、绅仕 B、绅士 10.()是北方的一种传统点心,采用黄米、红豆等材料制作而成。A、粘豆包 B、 黏豆包 阅读支持:

2020-2021年高一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

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1

《咬文嚼字》 读音yǎo wén jiáo zì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后指故意卖弄自己的学识。 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例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近义词字斟句酌细嚼慢咽 反义词走马观花 歇后语口吃报纸;书架上的老鼠 灯谜书虫;书蠹;啃书;秀才会餐 英文 speak like a book 杂志名称《咬文嚼字》月刊主办单位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出版咬文嚼字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2390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801/H 邮发代号4-641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

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