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讲 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3讲 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3讲  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3讲  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3讲 TPM的发展及其作用

【本讲重点】

TPM概述

TPM三大管理思想

TPM的目标及期待效果

TPM是什么

TPM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8世纪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机器设备被逐渐用于到工业生产中来,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设备复杂程度的增加,企业对设备维修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设备维修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

TPM(全员生产保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1951年以前称为事后保养时代,以后又经历了预防保养、改良保养、保养预防,继而出现全员生产保养,到20世纪80年代又被称作预知保养时代。TPM的历史虽然仅有半个世纪,但它发展的却很快,已经超出了设备维护的范围,进化到全公司(包括非生产部门)、全员参与的改善活动,如图3-1所示。

图3-1 TPM的发展历程

1.事后保养时代(BM)

1951年以前,工厂对设备几乎没有什么保养,人们对设备只是使用,并不进行精心的维护,一直使用到设备出现故障,再进行维修。这种使用方法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并且会降低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这种保养方法亟待改善。

2.预防保养时代(PM)

1951年,美国人最先提出了预防保养(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概念。预防保养主要对机器设备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比如定时上油、经常擦拭灰尘、更换螺丝螺母等。这些简单的保养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实有益,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3.改良保养时代(CM)

1957年,人们开始对原来的保养方法进行改良,根据设备零件的使用周期定期更换零件,使设备运转更加正常。根据零件的使用周期,在零件使用寿命到期之前更换零件,既有效地利用了零件,又防止了故障的发生。

4.保养预防时代(MP)

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保养预防时代。人们不但对设备进行保养,而且把保养和预防结合起来。通过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记录,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比如声音、颜色的变化)

可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5.全员生产保养时代(TPM)

1971年,日本人引进了PM活动并将其改造成为现场部门的TPM改善活动,即开始注重全员参与(total)。在全员保养时代与保养预防时代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对设备保养负责。此时的TPM主要以生产部门为主。

6.全员参与改善活动时代(TPM)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TPM活动已经超出了设备管理的范畴,开始扩展到整个公司的改善活动。目前,TPM全面改善活动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大企业所接受和运用。

TPM活动定义

TPM是工厂全面改善活动(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缩写,1971年首先由日本人倡导提出。它原来的狭义定义是:全体人员,包括企业领导、生产现场工人以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生产维修、保养体制。TPM的目的是达到设备的最高效益,它以小组活动为基础,涉及到设备全系统。

1989年,TPM被重新定义为广义的TPM,它是指以建立不断追求生产效率最高境界(No.1)的企业体质为目标,通过公司领导到第一线员工全员参与的PG(创新小组)改善活动,构筑能预防管理及生产工序中所有损耗(Loss)发生的良好机制,最终达成损耗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简单地说,TPM活动就是全员参与的工厂全面改善活动,如图3-2。

图3-2 TPM理论的创新

TPM活动内容的扩展

随着TPM活动的深入推进,TPM活动的内容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充。如图3-3所示,在最初的阶段,TPM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管理目标的提升要求TPM活动不再局限于设备管理的范畴,而是扩展到整个现场部门之中,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组织效率提升。目前,TPM活动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从生产部门扩展到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全员参与的工厂全面改善活动。

图3-3 TPM活动内容的扩展

TPM的活动内容:两大基石与八大支柱

TPM活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基石和八大支柱。如图3-4所示,以彻底的5S活动为基础,通过不间断的小集团PG改善活动,以分科会的形式倡导各部门、全员工的参与,在自主保养、专业保全、个别改善、品质保全、事务改善、环境改善以及人才培育等八个方面做出改善,并以QCDSM等指标加以评估,打造出有良好效益和持续发展动力的一流企业。

图3-4 TPM活动内容

1.TPM两大活动基石

TPM活动的两大基石分别是彻底的5S活动和小集团活动机制:

5S活动

一般说来,彻底的5S活动是TPM活动推进的基础台阶,脱离了5S活动是不可能实现TPM的。5S活动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任何有TPM意图的企业都应先推行5S。但是,如果企业只推行5S而不推行TPM,那么管理水平就无法获得更大的提高,即无法达到TPM的零消耗目标。因此,5S和TPM都非常重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小集团活动机制

小集团活动的机制是TPM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石。小集团是实施改善项目或革新项目的基本单位。企业应当在其组织内部构建起小集团活动机制,创造全员改善的氛围,倡导员工

参与到一个或多个改善团队中去。如果缺乏这种小集团活动机制,企业的TPM活动也就失去了活动基础,这是很难成功的。

2.TPM八大活动支柱

TPM活动的展开有八个重点,也被称为TPM八大支柱。八大支柱包括了工厂管理中方方面面的内容,具体分别是指自主保全、专业保全、个别改善、品质改善、初期改善、事务改善、环境改善和人才培育等,如表3-1所示。其中,自主管理是TPM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内各部门的分割必然带来管理效率的整体下降,而八大支柱通常需要跨部门的机制来实现。这样,通过开创跨部门的改善活动,以重叠式的小组活动来达到意识和行为的变更,能够使整个管理环节连贯起来,进而达到最佳的设备综合效率和经营效率。

TPM的目标及期待效果

TPM四大目标

TPM活动所要达成的四大目标即为:灾害“零”化、故障“零”化、不良“零”化以及浪费“零”化。在TPM活动过程中,要把需改善的事务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管理项目,再根据这些管理项目是否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和发展,对管理目标做出不断的调整与优化。因此,TPM 四大目标的达成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只有以此四大目标为改善的终极目标,才能减少故障,缩短PM时间,提高效率和人均生产量。

TPM活动期待的效果

TPM活动期待的效果就是要实现Q、C、D、S、M的全面提升。其中,Q、C、D、S、M分别是指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期(Delivery)、安全(Safety)和员工的精神面貌(Moral)。Q、C、D、S体现的是一种有形的效果,而M体现的则是无形的效果,任何管理项目或改善活动的效果都可以从Q、C、D、S、M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1.有形效果

有形效果可以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取得好的综合效益。由于有形效果能够以利润等可见的方式直观地体现出来,因而受到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推行TPM活动后,能够比较明显地提高人力和设备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并能够缩短生产及管理周期,减少各类不必要的损耗,节约成本。

2.无形效果

企业开展TPM活动产生的无形效果相对于有形效果来说往往更有意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更加深远。无形效果有企业体质革新、工厂形象改善、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员工改善意识的增强等。

增强员工的改善意识

企业开展TPM活动以后,员工的改善意识会有所加强。他们了解到企业追求的目标是零损耗,意识到需要无休止的努力,因而会将不断改善的信念牢记于心。这种改善意识以及参与意识的培养,会给企业带来长久利益。

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TPM活动的开展,使得员工有机会不断地改善自身的工作技能,如操作机器的技能、观察机器是否正常运作的技能、维护机器的技能等。员工的工作技能得到提高,公司会大大受益,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培养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

TPM将有助于培养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有利武器,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踏踏实实的工作过程。不管是5S还是TPM,都是通过持续的、踏踏实实的工作来培养企业的文化。这样,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TPM的三大管理思想

TPM拥有众多的活动机制,但是,这些活动机制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预防哲学、“零”目标、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这三大管理思想基础之上的。

预防哲学

如图3-6所示,预防哲学是TPM的核心管理思想。在工厂管理中,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确立预防的条件,防患于未然。进行日常预防、健康检查和提前治疗,从而排除物理性、心理性缺陷,排除强制劣化,消灭工厂中长期存在的慢性不良疾患,延长工厂、设备和工具的使用寿命,减少浪费的发生。

图3-6 预防哲学的内容

“零”目标(零缺陷)

目标是引导企业向前发展的路标。在制定企业目标的时候,TPM要求企业一定追求“零”目标,即追求一种极限目标。例如,追求零缺陷(ZD),就是要求企业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经营管理,生产者要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业务没有缺点,并向着高质量标准目标而奋斗。因此,“零”目标是管理理念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去追求。

零缺陷、零事故、零灾害等“零”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如果竞争对手或者同行的管理水平还没有达到“零”目标时,企业就应当追求“零”目标;如果竞争对手也在追求“零”目标,或者已经接近“零”目标,那么企业就应该用速度制胜,加速达到“零”目标。一句话,追求“零”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

TPM的第三个管理思想就是全员参与和小集团活动。全员参与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普适理念,只有全员参与,才能长久、持续地维持企业的改善和革新活动。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小集团活动机制,提高组织成员参与的热情和参与能力,建设被激活的团队,实现组织成果的最大化。

组织成果的最大化要求将某一个改善团队成功的事例及时地向所有团队、所有部门进行推广。这样,不但能够让成功团队的成员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使其有进一步改善的信心和动机,还能激起其他团队成员的好胜心,带动整个团队的改善活动。

【自检】

请辨析是非,回答问题。

TPM活动的实施,是为了改善企业体制,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TPM以零消耗为追求目标,能够为企业带来直观的利润。为此,有人认为,对企业来说,TPM比5S活动更重要、更有现实意义。

您认为这样的观点正确吗?5S与TPM的关系如何?两者之间究竟哪个更为重要?请结合您的感受,简单阐述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3-1

【本讲小结】

全员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普适理念,全员参与改善活动(TPM)正是强调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到一线职工全员都要参与设备生产维修,从生产的整体出发,构筑能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损耗发生的机制,最终达到零损耗的目的。

TPM以5S为基础,依靠八大支柱,通过重叠式的活动来达到意识的变革和行为的变更。TPM可以为企业增加有形和无形资产,培养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建立起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使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心得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 马京振2902014200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区或者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人们要使自己的活动获得成功,就必须认识和利用周围的地理环境。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一直在寻找这种能描述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工具,而地图便是这样一种最普通最常用的工具。从古代地图的起源与萌芽到近代地图的发展与传统地图学的形成,再到现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而长盛不衰,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然不可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地图学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地图学的历史轨迹 1.地图学史 1.1古代地图 大约在距今1万至4万年之间的原始社会,出现了用小块石头、树枝在地上摆成的缩小模型,用来表示居住的位置及周围的通行路线。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公元前 27 世纪梁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地图,这幅古老的地图是雕刻在陶片上的。在我国,地图的萌芽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或者更早,在《左传》中记载的关于鼎地图的传说,后人称之为《九鼎图》;《山海经》也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3000年前,西周为修建洛邑时绘制的洛邑城址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幅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地图。《管子·地图篇》对当时的地图内容和地图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指出“凡兵主者,必先审之地图”,可见在当时地图在战争的作用已经很受关注。 古代地图从原始地图逐渐发展到具有相当绘制水平的地图,无论就地图的种类,地图的内容要素、地图测绘技术等方面来看,都反映了当时我国地图科学的蓬勃发展,但这时在制图的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阐述。从西晋到明末,这时期,裴秀创“制图六体”,奠定了制图的理论基础,中经贾耽、沈括、朱思本一直到罗洪先,终于形成在我国古地图中最有影响的《广舆图》体系。 1.2近代地图的发展 公元 14 世纪后,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国的罗盘、造纸、印刷等技术的西传,推进了当时欧洲探险的地理发现,也推动了地图的发展。从 16 世纪开始,出现了社会对新地图的需要,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地图学家,在东方是我国的罗洪先,西方就是佛兰德Flanders的墨卡托(Gerhardus,1512-1594)。墨卡托的《世界地图集》和我国罗洪先的《广舆图》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东西方地图学发展的历史成就。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欧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国家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并先后测制和出版了大比例尺地图和中比例尺地图。我国是亚洲最早以政府名义统一进行地图测绘的国家,清朝乾隆皇帝期间就开始了全国规模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全国的三角网,历经十年的艰辛,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后来又编成中国分省图。这些大规模的三角测量和地形测绘,奠定了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 1.3传统地图学的形成 大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形成。一方面,由

重叠的语法意义与虚词的作用

重叠的类型有四种:音节重叠、语素重叠、词的重叠、短语的重叠。 音节的重叠构成的是叠音词(单纯词),语素的重叠就是构词重叠,而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称为构形重叠 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的分别 构形重叠构成的不是一个新的词,而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构词重叠可以分出原式和重叠式如“清清楚楚”、“大大方方”、“干干净净”等,它的原式是“清楚”、“大方”、“干净”。而“大大咧咧”、“慢慢吞吞”、“唧唧我我”则不能说成“大咧”、“慢吞”、“唧我”他们是由语素重叠而形成的属于构词重叠。 叠音词和语素重叠的辨别:他们都有AA这两种重叠形式,不能单用一个音节的是叠音单纯词,能单用的则是重叠式的合成词。如“猩猩”、“姥姥”、潺潺等说成“猩”、“姥”、潺就没有意义了。而哥哥、姐姐、爸爸、妈妈、星星等单说成哥、姐、爸、妈、星还有意义。 词的重叠和短语的重叠的区别:词的重叠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大大方方、认认真真、端端正正”等他们的原式是“明白、清楚、大方、认真、端正”他们的原式是词,所以称为词的重叠;而“前前后后、瓶瓶罐罐、左左右右”原式是“前后、瓶罐、左右”还可分为前和后、左和右,原式是一个短语,所以是短语的重叠。 重叠的语法意义:叠音词和构词重叠是为了构成一个新词,他是没有语法意义的。构形重叠的语法意义分为以下几类:1动词的重叠,表示持续动作的行为的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动量小,时量短,或尝试、轻松:想想看,打扫打扫,散散步。2形容词的重叠,部分形容词重叠做壮语,如慢慢说,呆呆地看着;有些性质性的形容词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如长长久久、高高兴兴;有些表示状态的形容词重叠表示强调,如雪白雪白、漆黑漆黑;由两个相反或相近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联合构成的AABB式,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这是句法结构中的固定格式,有些词还兼表繁多的意思,如前前后后、来来往往。3量词的重叠表示逐一、每一、繁多的意思,如个个都要来,代代相传、歌声阵阵。 虚词的作用: 1影响句子的合法性 例:只有张三没有来——有张三没有来 张三比李四还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张三比李四更不老实——张三比李四不老实 2影响句子的语义解释 例:张三被抢走了一百来万——张三抢走了一百来万 他请的人来了——他请人来了 他才五岁——他五岁了 不要去广场和超市等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广场和超市人多的地方 3帮助实词表达某种语气 例:1小王叫寝室给打扫得干干净净(“给”是助词,强调口语色彩) 2 别说小王,连处长都不知道这件事(“连”作为助词,表示强调的语气)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第七章冰川侵蚀与冰川堆积概述 冰川对地表的作用不同于流水、风等处营力。冰川冰是粘塑性体,它的运动是靠滑动与蠕变,其对地表的侵蚀靠冰内、冰下和底床上的岩屑,有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水—冰冻结融化过程来实现。侵蚀过程中,形成微形态和大的侵蚀地貌。许多被侵蚀的物质,经过冰川搬运而停积在不同部位,也形成各种堆积地形。通过这些正、负地形可以进一步了解冰川的动态和过去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冰川的侵蚀作用 冰川的侵蚀作用是通过磨蚀和拔蚀两种方式进行的。磨蚀是对地表的水平方向的破坏,拔蚀是对地表的垂直方向的破坏。不同的侵蚀方式所塑造的冰川地形或微形态是不一样的。有些则是两者共同塑造形成的。 一、冰川的磨蚀与拔蚀 冰川的磨蚀是满载岩屑的冰川底层与岩床之间的侵蚀过程,包括对基岩河床和岩屑的磨光和磨平。冰川运动时,富含岩屑的冰川底部与岩床及其上的岩块作相对运动,产生互相磨擦,磨削侵蚀,它一方面改造了岩屑的形态,另一方面也改造了河床形态。被巨大冰体重力压碎的岩屑和细颗粒物质都具有尖锐的棱角,特别是这些细小颗粒往往是一些稳定矿物或重矿物,在磨蚀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石英颗粒等则是主要的磨蚀“工具”。当冰川底层在滑动过程中遇到大障碍物(如漂砾岩块或凸起的岩床)时,在障碍物的迎冰坡面上因磨蚀而产生薄层水膜,当冰体流到背冰流坡面上时,由于压力减小,该水膜又冻结起来,使岩屑聚集起来,这就是一些文献中常说的复冰作用。同时,在背冰面产生拔蚀和空腔(参见图50)。

冰川的拔蚀作用,是冰川底层松动和移动岩床上大岩块的破坏过程。当冰体超过岩床上凸起部分或大障碍物时,在背冰面上因减压而产生卸载节理、膨胀节理,岩石发生破裂拔蚀,一些岩块或岩屑暂时停积在坡脚下,在冰体继续滑动时,这些岩块或岩屑又被“吸附”在冰川底层,成为磨蚀的“工具”。所以,拔蚀比磨蚀的破坏性大,是冰川侵蚀的主要方式。 二、冰川侵蚀的微形态 冰川的磨蚀与拔蚀过程可以产生许多微小的形态,也可以产生若干大的侵蚀形态。这些形态有时也是冰流方向的指示物。表现在基岩面上的微形态有磨光面、擦痕、颤痕、新月形裂口等,表现在岩块或岩屑上的有擦面、磨光面和擦痕等。 1.磨光面:主要是磨蚀作用的结果,对基岩的磨光是以磨底为主,磨光面多分布在冰槽谷壁或基岩河床的突起部位。而对岩块的磨光则以磨顶为主。磨光面的形成可以是起伏不平的光滑表面,不一定为一个光滑的平面,其上常有大量互相平行的条带状擦痕。磨光面亦称冰溜面。 2.擦面:主要产生于岩块或岩屑上的光滑平面。当岩块附着冻结在冰川底层时,其底面被磨成一个光滑的平面。一块岩屑最初的磨蚀就是在一个方位上形成擦面,它和流水侵蚀的岩屑不同,流水侵蚀岩屑主要是磨圆,而冰川侵蚀的岩屑是磨平。所以,在堆积地层中若发现擦面石,则可以肯定是冰川成因的。典型的擦面石多见于海洋型冰川作用地区,如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及波密南山、雀儿山等都有很完好的冰川磨光面或擦面。 冰碛石在几个面上都有擦面的就叫“熨斗石”。

记叙文阅读指导——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一、教学要点: 独立段在文章的作用 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在文首总领全文、在文中转承过渡、在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A、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从全文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点明题意,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归纳方法: 答题方向: 结构上:根据独立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能帮助我们快速确定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内容上: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写,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作用)(表意)写出了 (1)位于开头 结构上: 1、总领下文。 文章在开头即直接点明中心,对全文起总领作用。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章往往采用倒叙形式,以达到此目的。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文章在开头引用诗句或描写环境、人物心情,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 4、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内容预先作出暗示性的铺垫,然后在后文相宜之处作出呼应,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内容上: 点题。 有些句子紧扣文题,起着点题的作用。 B、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表明作者的心绪由悲凉变得更加沉重。 注意:内容上的表达记住联系上下文的内容 常见答题形式: 结构上(作用) 内容上(表意)写出了

玉米的历史和发展

玉米[2]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人类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七千多年,从野生状态改造成栽培类型约四、五千年。但是,玉米的起源问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一直未找到玉米的野生祖先。1954年巴洪的报道,揭露了一点秘密。在墨西哥城的70米以下的岩芯中(据判断约为八万年以前地层),发现了九千年前的玉米花粉化石。另外还发现了约七千年前的玉米果穗标本。这个玉米果穗,穗长3.5厘米,’穗粗0.7厘米,轴色和粒色为淡褐色,籽粒有黍粒大小,粒行整齐,齿窝很深,两个籽粒平行地连在一起,两排平行籽粒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据此发现,可认为玉米的祖先是一种野生玉米,且可断定玉米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可能性很大。 玉米崇拜,被认为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古印第安神谱中,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西洛嫩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他们都象征着幸福和运气。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都将人类的起源与玉米的发现连在一起。纳华印第安人的传说认为,在远古时代,以克特萨尔科阿特尔和特兹卡特里波卡为主的诸神在反复争斗中创造了世界和人类,在第五个太阳普照大地的时候,人类才从吃树木果实和植物发展到食用玉米。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因为这样的人比原来用泥和木头做的人要好许多,不容易损坏,最重要的是有心脏,因而有情感,能够赞美和颂扬造物主。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土著人称为“玉米人”,危地马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的长篇小说《玉米人》,写的就是玛雅人在现代社会的遭遇。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学名玉蜀黍,俗称棒子、玉茭、苞米。玉米,又叫御麦、金豆、玉菱、苞谷等多种名称。历来人们都把玉米称为“杂粮”。起源于美洲大陆,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是禾本科草本植物玉蜀黍的种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把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来有的国家把玉米奉为“国宝”。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距今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 在7000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就从事着农业生产,并在很早就认识到种子的重要性。《诗经·大雅·生民》中就提到“嘉种”(良种),说明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种子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一书中就有关于种子选育加工的记载;16世纪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选种用风车。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

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但改革从何处切入才能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是一个仍待破解的问题。 电力调度机构独立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 华中电监局 晓 宇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全面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之际,我们也需要认真总结几年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成果,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和把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电力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和条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步伐,调整电力结构,转变电力发展方式,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树立人们的信心,激发大家的热情。 经过全面分析和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当前将电力调度机构从电网企业独立出来时机已经成熟,是掀起新一轮电力改革浪潮较好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电力调度职能具有公共属性 电力安全是基础。电力调度机构负责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电力系统运行,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力系统运行的客观物理规律要求供需保持瞬时平衡,但是由于机组物理特性约束、网络阻塞限制以及负荷波动、水情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电力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发生,电力供需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可能发展到危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因此调度必须被赋予充分的职能,一般情况下可以安排和调整电力系统运行方式,以保证电网运行有足够的安全稳定裕度,而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独立指挥电网操作、隔离故障,将负荷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快速恢复供电。 厂网分开以后,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厂网之间、厂厂之间、中央与地方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多种经济利益搏弈。发电利用小时数以及峰谷电量结构对于发电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发电量计划和市场交易结果如何分解到实时电力曲线,机组参与系统调峰力度、备用大小、启停次数等经济技术指标,都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成本,还有调度是否“按需调用”辅助服务,调用是否公平、合理等,都关系到发电企业的切身利益。 年度发电计划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制定,但最终要靠调度分解和执行,即使开展了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的省(市),虽然取消了年度计划,但在调度运行中也隐含有月度计划控制目标。另外国

“外国历史世界历史”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独立主格结构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独立主格结构是高中英语考试中考查频率很高的语法点,除了在单选中会遇到它,在其它各种题型中如完型、阅读中也会看到它。如果在作文中能用上一两个独立主格结构,文章瞬间提升一个档次。今天,小简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独立主格的概念、作用和形式。 一.独立主格结构的概念: 独立主格结构(Absolute Structure)是由名词或代词加上分词等构成的一种独立结构,用于修饰整个句子。独立主格结构中的名词或代词与其后的分词等构成逻辑上的主谓关系。这种结构与主句不发生句法上的联系,它的位置相当灵活,可置于主句前、主句末或主句中,常由逗号将其与主句分开。 需特别注意的是,独立主格结构与主句之间不能使用任何连接词。 二.独立主格结构的作用:独立主格结构在句子中一律做状语状语。 三.独立主格的形式: 1.名词(代词)+现在分词 The question being settled, we went home. 问题解决之后,我们就回家了。 We shall play the match tomorrow, weather permitting. 明天假设天气好,我们就进行比赛。 2. 名词(代词)+过去分词 The job finished, we went home. 工作结束后我们就回家了。 More time given, we should have done the job much better. 如果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我们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3.名词(代词)+不定式 So many people to help him, he is sure to succeed. 有如此多的人来帮助他,他一定会成功的。 4. 名词(代词)+介词短语 The soldiers dashed in, rifle in hands. 士兵们端着枪冲了进来。 A girl came in, book in hand. 一个少女进来了,手里拿着书。

单片机的历史和发展

单片机的历史和发展 一.单片机的发展史 (1)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控索阶段。以Intel公司的MCS–48为代表。MCS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领域的控索,参与这一控索的公司还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SCM的诞生年代,“单机片”一词即由此而来。 (2)第二阶段(1978-1982)单片机的完善阶段。Intel公司在MCS–48 基础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单片机系列MCS–51。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①完善的外部总线。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很多机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②CPU外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③体现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方式。④指令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并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3)第三阶段(1982-1990):8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的推出阶段,也是单片机向微控制器发展的阶段。Intel公司推出的MCS–96系列单片机,将一些用于测控系统的模数转换器、程序运行监视器、脉宽调制器等纳入片中,体现了单片机的微控制器特征。随着MCS–51系列的广应用,许多电气厂商竞相使用80C51为内核,将许多测控系统中使用的电路技术、接口技术、多通道A/D转换部件、可靠性技术等应用到单片机中,增强了外围电路路功能,强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征。 (4)第四阶段(1990—):微控制器的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发展和应用,出现了高速、大寻址范围、强运算能力的8位/16位/32位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小型廉价的专用型单片机。 二.单片机的未来趋势 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产品,单片机未来的走势会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种应用型产品无外乎就是节省快速两个方面。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节能成为所用产品不可避免的话题,所以低功耗是未来单片机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是一个效率社会,所以提速也是未来单片机应该考虑的问题。 1.低功耗CMOS化 MCS-51系列的8031推出时的功耗达630mW,而现在的单片机普遍都在100mW左右,随着对单片机功耗要求越来越低,现在的各个单片机制造商基本都采用了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象80C51就采用了HMOS(即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和CHMOS(互补高密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MOS虽然功耗较低,但由于其物理特征决定其工作速度不够高,而CHMOS则具备了高速和低功耗的特点,这些特征,更适合于在要求低功耗象电池供电的应用场合。所以这种工艺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单片机发展的主要途径 2.微型单片化 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3.主流与多品种共存 现在虽然单片机的品种繁多,各具特色,但仍以80C51为核心的单片机占主流,兼容其

论独立自主的科学意义

论独立自主的科学意义 摘要: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也是新中国对外战略的主要奠基者和决策者。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的精髓便是独立自主原则,同时独立自主又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根本指导路线。它具有指导和鼓舞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革命性地创造世界和指导新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科学意义。 关键字:毛泽东、独立自主、科学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含义以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其的科学意义。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同时期提出的外交政策都紧紧围绕着独立自主原则来发展实施,可以衡量出独立自主原则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毛泽东在1949年6月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时,明确强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这足于说明独立自主原则是毛泽东外交思想中根本原则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根本指导路线。 那么,独立自主的含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来说,独立是指人们自己拥有主权,自主是指人们自己掌控主权。毛泽东说过:“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2]我们不怕美国的封锁,我们也不急于要同美国建交,不急于进联合国,我们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3]此外周恩来也说过:“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场,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的内政。”[4]到后来邓小平也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5]从三位伟大的领导人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可以概括出独立自主的含义:人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定自己的主意,维护自己的主权,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道路,谋求自己的生存,克服自己的困难,规范自己的活动,推进自己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基于这含义,独立自主原则具有了指导中国广大人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创造更为发达的中国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意义。 二,独立自主具有指导和鼓舞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革命性地创造世界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行走的城市重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文化有较深入的认识。 2、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能知道传统文化之美与现代文化之美都是家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前准备:分小组收集家乡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具体例子。教学环节: 一、导入。 视频导入《重庆的宣传片》 提问: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解放碑,朝天门等)出示相对应的图片,并适时提问:想看看XX年前他的样子么? 二、揭题

过渡语:从97年直辖以来,重庆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巍峨的高山,低回的河谷,承载着重庆三千年的文明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行走的城市重庆 揭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行走的城市重庆 三、新授 1、传统的重庆 过渡语:重庆,简称巴、渝。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贸易、交通重地。上千年的文明史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传统文化,关于它们,你都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合作吧课前的资料综合后,上台介绍) 暂定学生介绍:磁器口、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重庆火锅、山城名特小吃(出示相对应的照片) 老师介绍:乌江船工号子(配图。配上船工号子的歌曲) 【乌江船工号子】乌江江险浪高,上水时,通常是10余条船成群出发,每遇大滩,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船工们巨大的号子声扎实铿锵,高亢激昂,能压过咆哮的江水声,远传数十里外。其中以"夺夺号"最为典型,它没有弱拍,没有领唱,也没有歌词,分三组五声部以衬腔呼应。整个号子均以和声式进行,宫调原位和弦、转位和弦交替出现,透视出声部,明亮而强烈。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物质沉积三类。 广义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提供沉积物质)、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成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指沉积物进行沉积的作用。更为狭义的指介质(如水)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在沉积学中,常使用比较狭义的概念,把沉积作用定义为沉积物质在地表温度及大气压力下以成层方式进行堆积或形成的作用及过程,包括沉积物埋藏以前(即成岩作用开始以前)自风化、搬运以至堆积的全过程。很多人使用广义的沉积作用的概念,如矿床学中常把沉积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矿床统称为沉积矿床,这是相对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等与内动力有关的作用而言的。 在流水的的搬运途中,由于水的流速、流量的变化以及碎屑物本身大小、形状、比重等的差异,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因此,在不同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砾石、沙、粉沙、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层。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在河流的中下游常常造成宽广平坦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尼罗河三角洲等。 我国的黄土高原就是风力沉积的杰作。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来粒粒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 一、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 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以机械沉积作用为主,由于地面流水总是处于较快的运动与循环状态,其中的溶运物在搬运过程中一般不具备沉积条件,故化学沉积作用微弱。 (一)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的沉积作用,自上游至下游普遍存在。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流速减小,二是流量减小,这二者都会使河流活力降低而发生沉积;三是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据此分析,河流发生沉积作用有三个主要场所:一是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二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沉积作用明显;三是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蚀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 滞留砾石沉积在河流上游,由于坡降大,河流具有较大的动能。细粒物质被冲走,粗粒物质留下来成为滞留沉积。其沉积物以河床砾石为主,成分复杂,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常呈透镜体分布于河道之中。 边滩沉积与河漫滩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所携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下来。开始仅仅形成浅滩,随着河流不断侧向迁移,浅滩也不断增长,最后形成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物成分复杂,常含有植物碎片。粒度变化范围大,规模较大河流的边滩沉积,都是以砂为主,有少量的砾石和粉砂;较小河流的边滩沉积,粒度可粗至砾石级。边滩沉积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 心滩沉积辫状河或网状河的特点是发育一系列心滩。心滩形成于洪水期,此期间形成双向环流,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心汇聚,然后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图6.7)。每一次洪水期,使心滩扩展、加高,最后露出水面,造成河流分叉。这种分叉过程在河道内

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模块地理 1 章节:选自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时:10 分钟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程标准解读:该标准的行为条件“结合实例”,是对高中地理课程基本要求的达成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达成基本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本节课围绕河流地貌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是对前面两节内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升华,起到巩固知新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通过山地的形成了解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为学习河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铺垫。 2. 能力基础:高中生思维敏捷,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已经初步具备读图获取信息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但仍需教师适当引导,帮助理解。 3. 情感倾向:学生对河流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认识不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河流侵蚀地貌发育的三个阶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分析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树立科学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策略 1. 教学重点: ①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②河流堆积地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3. 重难点突破策略: ①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来讲解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②小组合作探讨,河流堆积地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六、教法与学法设计: 1. 教学方法: ①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科学探究的精神。 ②图示分析法:结合图片,把抽象的知识展示出来,更容易理解。 2. 学习方法: ①比较法: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②合作探究法: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把握知识。

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一、1982年宪法: 1、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82宪法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其深厚的社会基础 结构体系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四章,计138条。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形势发展的产物,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 2、82宪法的特点 1)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认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规定经济体制,倡导经济体制改革3)重视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机构的合理设置,弘扬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 4)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精神文明建设。 5)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2宪法的四次修改(通过31条宪法修正案) 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两条修正案,第一条:增加规定允许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对私营经济的性质、地位和采取的措施作了规定。第二条:修改第10条第4款,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3条到第11条修正案。 序言增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增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和发展;将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国营改为国有企业;将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将原来规定的计划经济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国家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扶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协调发展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将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的任期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 3)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2条到17条的修正案。1)增加邓小平理论;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第五条增加中华人民共实行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第6条增加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等非公有经济师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6)将反革命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通过18条到31条的修正案:1)序言第七自然段增加了“三个代表”最为国家的指导;2)增加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爱国统一战线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者;4)规定土地征收征用制度;5)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6)13条公民财产权;7)国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8)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的规定进行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10)涉及戒严的规定修改为紧急状态相关规定;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12)将乡镇人大的任期限期由三年改为五年;13)《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第二章习题

1.图示电路中,已知:U S=15V,当I S单独作用时,3Ω电阻中电流I1=2A,那么当I S、U S 共同作用时,2Ω电阻中电流I是( )。 (a)-1A (b)5A (c)6A 2.理想电流源的外接电阻越大,则它的端电压( )。 (a)越高(b)越低(c)不能确定 3.一个实际电源可以用电压源模型表示,也可以用电流源模型来表示。在这两种模型中,该实际电源的内阻应为( )。 (a)0 (b)∞(c)定值 4.在图示电路中,已知:U S1=4V,U S2=4V。当U S2单独作用时,电阻R中的电流是1mA。那么当U S1 单独作用时,电压U AB 是( )。 (a)1V (b)3V (c)-3V 5.实验测得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6V,短路电流为2A。当外接电阻为 3Ω时,其端电压U为( )。 (a)3V (b)2V (c)1V 6.图示电路中,用一个等效电源代替,应该是一个( )。 (a)2A的理想电流源(b)2V的理想电压源(c)不能代替,仍为原电路 7.某一有源二端线性网络如图1所示,它的戴维宁等效电压源如图2所示,其中U S 值为( )。 (a)6V (b)4V (c)2V

1.用电源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中电阻R的值。 1.答案原图 图中: 5=(4//4+R)?1 R=3Ω

2.图示电路中,已知:U S=1V,I S=1A,R1=R2=R3=1Ω。试用叠加原理求支路电流I1,I2及电流源的端电压,并说明哪个元件是电源。 2.答案 I S单独作用时:I1'=I2'=0.5I S=0.5A U'=R3I S+R2I2'=1.5V U S单独作用时: U"=R2I2"=0.5V 叠加得:I1=-I1'+I1"=0I2=I2'+I2"=1A U=U'+U"=2V 电流源I S是电源 3.图示电路中,已知:U S=10V,I S1=5A,I S2=2A,R1=R2=R3=R4=2Ω。用戴维宁定理求电流I。 3.答案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最新资料推荐------------------------------------------------------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朔城区一中高一年级地理导学案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 2019 年月日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王与文 2019. 12 一、课时目标、重点、难点 1、理解河流的演变过程及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3、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二、基础知识梳理(阅读课本 77 页,完成填空)知识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地貌分为 __和_________,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____作用有关。 2、侵蚀地貌的形成: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______和_______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3、侵蚀地貌的发育时期(部位)作用过程成熟期发育初期(上游)以向____和向_____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 ___________和________ _______型谷中期(中游)向_____的侵蚀作用减弱,向_________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_______侵蚀,________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成熟期(中下游)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 _________型谷知识点二: 1 / 4

河流堆积地貌 1.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___________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______地貌。 2. _______________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 阅读 pg70 完成下表。 部位形成过程地貌类型地貌特点山区(山麓地带)当水流流出___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____,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_____,河流搬运的物质在_____堆积下来,形成_____地貌以谷口为顶点称扇形,从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____, 堆积物颗粒由____变_____ 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____堆积,形成______的面积不断扩大,在_____露出水面,形成______。 _____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____________ 地势平坦,宽广河流入海口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海水下坡度 _______,河水流速_____, 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___________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三、问题探究阅读课本 78 页活动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推测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河谷是如何形成的?四、典例分析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是() A. 河流的溯源侵蚀 B. 河流的下蚀 C. 河流的侧蚀 D. 河流的深蚀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