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稻二代二化螟虫防治措施

水稻二代二化螟虫防治措施

水稻二代二化螟虫防治措施
水稻二代二化螟虫防治措施

水稻二代二化螟虫防治措施

水稻螟虫在我街道常年发生2---3代,第一代在水稻分蘖期危害,第二代在水稻穗期危害,二代二化螟危害水稻后形成白穗或虫伤株,造成减产。今年我地水稻一代二化螟虫在有效防治时期内雨水偏多,有的农户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防治效果欠佳,残留基数较大,各地应在今年两迁害虫发生程度不重的情况下,切实搞好二代二化螟的防治工作,确保水稻稳产增收。

一、及防治适期

海拔450公尺左右平坝地区防治适期为7月12---22日,其他地区海拔每升高或降低100米,施药时间应相应推迟或提前2---3天。

三、药剂的选用

1.亩用30% 荣硕100毫升。

2.亩用37%兑兑清乳油75-----100毫升。

3.亩用36.8%喆燕75---100毫升。

4.亩用20% 螟全清乳油100---150克。

5.亩用20% 稻霸20毫升。

6.亩用40%毒·辛乳油100---150毫升。

7.亩用40%福戈水分散剂8克。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5---10公斤机动喷雾。在防治适期吻合的情况下各地可在防治二代二化螟的同时防治纹枯病、穗颈稻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对路农药,进行病虫兼治,以达到节约成本,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服务中心

2014年7月7日

水稻穗颈瘟防治措施

穗颈瘟是我街道水稻穗期的重大病害,穗颈瘟重发生年份,一般减产达10%以上,严重的田块减产3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穗颈瘟发生在水稻的穗颈、枝梗和谷粒上,在穗颈上产生褐色腐烂斑,导致稻谷千粒重下降,空壳率增加,严重时造成稻穗断颈或白穗,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各村(社区)及广大农户对穗颈瘟的预防要引起高度重视,抓住关键时期,切实搞好穗颈瘟的预防工作。

一、防治最佳适期:在水稻破口至抽穗初期施第一次药,老病区、高感水稻品种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

二、防治重点:丘陵山区、感病品种、稻瘟病常发区、重发区、前期叶瘟发生重的田块及其周边田块为防治重点。

三、防治药剂:

(1)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亩用100至150克。

(2)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

(3)枯草芽孢杆菌亩用10---15克。

(4)30%敌瘟磷乳油亩用100克。

(5)四霉素亩用50---75克。

(6)75%道好水分散粒剂亩用15---30克。

(7)40%稻灿可湿性粉剂亩用40---60克。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50—60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5—7公斤机动喷雾。

四、注意事项:

(1)穗颈瘟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严格掌握防治时期,大发生年破口期施药是有收无收的关键,齐穗期施药是收多收少的措施。

(2)要求用药足、水量够,对穗层喷雾均匀周到。

(3)避雨抢晴施药。

(4)可结合防治二代二化螟、水稻纹枯病等一并进行。

(5)合理用药,注重农产品质量量安全。

农业服务中心

2014年7月7日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江西省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19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4-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200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GB/T8321.7-200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8321.9-200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3 实施细则 3.1农业防治 3.1.1 稻田耕沤灭螟 在早春二化螟化蛹初期(赣南地区3月20日前,赣中地区3月25日前,赣北地区4月1日前),采用烤田或搁田的办法,使二化螟老熟幼虫趋向稻株基部化蛹,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浸沤5-7d后翻耕,杀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 3.1.2 清除有虫株

水稻生长中后期,发现田间有枯鞘、枯心、枯孕穗等被害株时,应及时拔除,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虫量,防止幼虫转株为害。 3.1.3 灭茬杀螟技术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在15-20cm之间,随后用旋耕机翻耕灭茬;或者齐泥割稻,并将收获的稻草集中于露天的开阔地面上且堆成垛,每堆一层喷一遍敌敌畏,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稻草垛覆盖严实闷沤。早稻收割后应及时翻耕灭茬,阻断螟虫安全过渡到晚稻。 3.1.4 香根草诱集 在水稻田四周埂上种植香根草,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减少在稻株上的螟卵量。香根草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为宜,田埂宽度80cm以上,株距80cm,浅栽,以土覆盖香根草根部即可。整个生长季给香根草施基肥1次,追肥2-3次,每次施肥量为10g/丛,当香根草高度在150cm以上时,进行剪割。 3.2 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技术:根据二化螟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地可以村、组为单位,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灯距为150-200米,在4月上旬-10月中旬,每晚天黑开灯,凌晨1点关灯,诱杀成虫,减轻为害。 3.3 生物防治 3.3.1 性诱剂诱杀技术 在二化螟每代成虫始盛期,每亩放置1个二化螟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之间距离25米左右,放置高度以高出稻株顶端10-15厘米为宜。随着水稻植株的生长,应及时调整诱捕器的放置高度。采取横竖成行,外密内疏的模式放置。 3.3.2合理利用和保护天敌 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药剂品种,减少药剂对天敌的伤害,充分利用青蛙、蜘蛛、绒茧蜂、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的控害作用控制害虫危害。田垄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作物,蓄养天敌。 3.3.3 稻螟赤眼蜂防治技术 稻螟赤眼蜂释放最佳时期为害虫发蛾初期。一般以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和黏虫等稻田鳞翅目害虫总蛾量每667平方米达到100只-150只时放蜂。具体方法为:每667平方米释放稻螟赤眼蜂1万只,分10个点,每点约1000粒,间距8-9米。在1.5米-1.8米的竹竿上系一塑料杯,杯口朝下,将赤眼蜂卵卡用胶水贴于杯子内侧或用细线系于杯内,防止雨水侵袭,杯口离水稻植株50厘米为宜,防止其他天敌如蜘蛛吞食。如放蜂后4-7d内,每667平方米田间蛾量超过300只需补放1次;当每667平方米田间赤眼蜂寄生卵达到15000粒以上时,害虫发蛾期可不放赤眼蜂。

病媒生物防制措施

病媒生物防制措施 一、除四害的具体意义: 1、什么叫四害? 四害具体是指老鼠、苍蝇、蚊子、蟑螂,这四种生物对人类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我国被称为“四害”。 2、四害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四害对人类最大的危害,是传播疾病。 (1)老鼠可通过寄生蚤、尿、血液等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 (2)苍蝇通过体毛、爪垫、边吃物边吐等形式,传播病毒性肝炎、小儿麻痹症、菌痢、霍乱、伤寒、蛔虫病、沙眼等疾病; (3)蚊子通过吸叮人血可以传播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丝虫病等疾病;(4)蟑螂体内外携带多种病原体,可传播疾病、病毒性肝炎、各种胃肠炎及寄生虫病。 此外,老鼠尚消耗人类大量粮食,啮咬衣服物品,损害造林、堤围,咬坏电线等,造成各种灾害。 二、如何杀灭老鼠? 要杀灭老鼠,先要掌握老鼠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一般来说,灭鼠有两种方法:1、物理捕杀: 可采用笼(鼠笼)、夹(鼠夹)、压(石板压)、扣(金属面盆倒扣)、淹(水缸翻板淹)、翻(翻草堆)等方法捕杀。 2、药物诱杀: (1)、敌鼠钠盐:属慢性毒鼠药,用0.05%~0.3%的浓度制成浸泡毒饵、粘附毒饵或混合毒饵使用; (2)、磷化锌:属急性毒鼠药,用2%~3%(对家鼠)及5%~10%(对野鼠)的浓度制成粘附或混合毒饵使用。 三、如何防制苍蝇? 1、要采取综合防蝇措施,才能收到满意效果:要切实做好粪便处理,采用密封或三格化粪池,防止苍蝇繁殖;要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清除各种孳生地;对特殊行业如屠场、酿造厂等要落实防蝇设施和措施;饮食服务行业可采用药物喷杀、粘捕、诱捕、拍打等方法灭蝇。 2、化学灭蝇: (1)、毒饵灭蝇:常用药物有0.1%~0.2%的敌百虫,或0.1%的敌敌畏及0.05%的倍硫磷,掺入蝇类喜欢食用的食物中让蝇舐食毒杀。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水稻稻曲病防治药剂有几种? 一、稻曲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又叫稻伪黑穗病、稻绿黑穗病、稻谷花病、稻青粉病,俗称丰产病、丰收果,为真菌病害,在世界水稻产区均有分布发生,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减产可达20%~30%。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染病,病菌主要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发病的谷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的病菌孢子代替米粒,一般一穗有一粒至数粒受害,也有多到十几粒,甚至数十粉的。起初“稻曲”很小,以后撑开内外颖自合缝处外露,将整个花器包裹起来,表面光滑,外被薄膜,逐渐向两侧膨大,或呈稍扁平的球形。薄膜随“稻曲”的长大而破裂,颜色由橙黄色转为黄绿色,最后成墨绿色,外壳龟裂。最外面被覆盖着一层墨绿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带黏性,不易随风飞散。 二、稻曲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厚垣孢子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开花时萌发,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造成谷粒发病。 稻曲病病菌在气温24~32℃时发育良好,以26~28℃时为最适温,低于12℃或高于35℃时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缓和被抑制。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的最适温度为26~28℃。 1、一般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病重。

2、水稻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天气,稻曲病发生重。 3、水稻偏施氮肥,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稻曲病防治方法 1、水稻种子在播前晒种1~2天,再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用硫酸铜200倍液,或福尔马林50倍液,或3%~5%生石灰水浸种3~5小时,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小时。药液要淹没种子,浸种时不能搅动。 2、选种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种植,同时在田间发现病穗,应随时摘除病粒,必要时剪除整个病穗。 3、水稻合理密植,适时移栽。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慎用穗肥。 4、根据预测预报,水稻孕穗至破口期多雨,有利于发平邮,对密穗型品种及易感病品种、或上年发病严重地块、或后期生长嫩绿田块,在破口前5~7天进行药剂防治。如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在齐穗期再施药一次。可用药剂: 1、5%井风霉素水剂100~150mL/亩,10%井风霉素粉剂50g/亩,20%井风霉素粉剂25g/亩,兑水75~100kg,在水稻孕穗至始穗期喷施。 2、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g/亩,兑水75~100kg喷雾,可兼治黑粉病。 3、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保穗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以上药剂均在水稻抽穗前7~10天使用,如破口期施用易发生药害。

水稻钻心虫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水稻钻心虫是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水稻钻蛀性害虫的总称。从昆虫学专业角度来说,二化螟、三化螟属于螟蛾科,而大螟则是属于夜蛾科;从其成虫的体型上来区分的话,大螟的体型比较“粗壮,而二化螟、三化螟及稻纵卷叶螟的体型相对比较“苗条”一些;从其分布来说,全国主要稻区主要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最为常见。下面就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介绍。 二化螟:学名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幼虫蛹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难点难以把握防治时期,世代重叠、大小龄虫混杂。虫体隐蔽,药液难以接触虫体。害虫抗药性增强。农户分散经营、分散管理,漏治田、桥梁田成为虫源地。亩用药量、用水量不 足。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策略目前,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发生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条件具备时,还可选用抗虫转基因水稻 品种。 (1)消灭越冬虫源:通过耕翻种植或浅旋耕灭茬,减少稻桩残留量,清理稻草,铲除田边、沟边的茭白、杂草,以减少虫源,破坏螟虫越冬场所,降低螟虫越冬成活率。 (2)更新水稻品种:压缩或淘汰少数特别感虫的品种,以减少化学防治压力和发生基数。 (3)肥床旱育:与水育秧相比,肥床旱育秧田二化螟的落卵量低,大田受害轻。 (4)淹水灭蛹:因二化螟初孵虫危害水稻叶鞘,因此迟熟冬作田、草子留种田,在化蛹期淹水 3.5~6.5厘米,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或在第一、第二代幼虫老熟期放干田水,让幼虫钻入根标化蛹,化蛹期淹深水3天,可将大部分蛹淹死,杀虫效果达90%以上。 (5)适期迟播,栽培避螟:全面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可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易落卵的水稻苗期避开一代螟虫产卵盛期,降低秧田落卵量,减轻一代螟虫的发生量和全年发生基数,达到栽培避螟的目的。 (7)药剂防治:①坚持“狠治一代,普治二代”的防治策略。一代以压低基数为目标,秧田集中防治,防效明显。二代以控制危害为目标,保产夺丰收。②掌握虫情,保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③选准药剂,保证防效。药剂防治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代次因地制宜选择药剂,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做到轮换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几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试 验初报 摘要: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农药;二化螟;防治效果 二化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随着冬、春季节气温的偏高以及耕作制度的改变,该虫发生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未防或防治不力的田块枯心或白穗率一般可达2.5%-6.0%,高的可达15%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农资市场农药品种繁多,防效不一,为筛选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农药,笔者进行了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在水稻田间的药效对比试验,为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防治手段。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作物为杂交稻两优287、岳优293和丰源优299。防治对象为二化螟。 试验在武汉市江夏区法泗街菱米村和庆丰村进行,6

月中下旬浸种,7月中下旬人工抛秧,长势中等偏上,生长较一致。试验地为低湖田,土质为沙壤土,pH 6.5左右,有机质2.5%左右。 1.2方法 1.2.1试验处理①10%四氯虫酰胺SC(中国中化集团公司),30 mL/667 m2;②20%氯虫苯甲酰胺sc(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10 mL/667 m2;③20%三唑磷EC(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20 mL/667m2;④空白对照CK(喷清水)。另外,试验区加用了防病的杀菌剂及防稻飞虱的杀虫剂,杀菌剂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生产的爱可(20%烯肟,戊唑醇)+伴侣(20%戊唑醇),每667 m2用量20 mL+20 g,使用剂量为1包/15 L水:防稻飞虱杀虫剂为江苏克胜集团公司生产的25%吡蚜酮WP,每667 m2用量20 g。 1.2.2试验区设置试验分小区、大区和大面积应用3种形式。小区试验面积60 m2,重复3次:大区试验两块田,面积分别为90、190 m2,不设重复;大面积应用试验23 345 m2,其中对照药剂面积各667 m2,空白对照区334 m2。小区试验处理区间筑小埂(20-30cm)隔离,灌排水分开。 1.2.3施药方法和时间 2015年8月30日上午10:00-12:00喷药,二化螟正处在卵孵盛期,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喷雾药械为手动喷雾器,用水量45kg/667 m2。喷药当日天气多云到晴,最低气温23℃,最高气温33℃,轻微北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药剂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100g,对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667m2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200g,对水50-60L喷洒。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667m2用量为25-50g,对水50kg喷雾。 药剂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来临前或过境后,对病田或感病品种立即全面喷药1次,特别是洪涝淹水的田块。用药次数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决定,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发病早的喷2次,发病迟的喷1次。每667平方米涌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00克,70%叶枯净(又称杀枯净)胶悬剂100-150克,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代森铵100克000(抽穗后不能用),或25%消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15%消菌灵200克,以上药剂加水50升喷雾。 药剂防治。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要控制发病中心。目前常用药剂有:①每亩用10%叶枯净300倍液75千克。。一般在开始发病时喷1次,7天后再喷一次。②②每亩用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150一200克对水75—100升喷施。 根据测报,重点施药挑治,封锁发病中心,控制病害于点发阶段。

每次台风雨后应加强检查。药剂可选用25%川化-018(即叶双青)600~10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700~5400倍液、或克菌壮可溶性原粉1100~1600倍液;也可试用30%氧氯化铜,77%可杀得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0%喹菌酮1000~15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1~2次。 适期开展化学防治。 1、浸种:可用36%强氯精1000倍液浸种60小时。2、秧田:重点在秧苗2—3叶期和移栽前两次用药,可结合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叶瘟等一并用药,药剂可选用50%氯溴异氰酸50g/亩或36%菌毒双克60g/亩。 3、大田期:在水稻分蘖末期,白叶枯病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7天用药一次,连用2-3次。药剂可选用①36%菌毒双克60g/亩。②50%克菌壮100 g/亩。③57.6%冠菌清50 g/亩。④20%叶青双150g+农用链霉素20 g/亩。上述几种药剂配方应轮换使用。 药剂防治: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喷雾,连喷2-3次,此外,可选用链霉素、叶枯宁、宁南霉素、叶枯净等药剂。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

水稻的特点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GB/T 15792—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蛹发育进度、虫口密度、螟害率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归档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越冬虫口密度和死亡率调查 2.1 调查时间 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调查一次。冬前结合末代螟害率进行调查,冬后在越冬幼虫化蛹始盛期(化蛹率约30%)进行。 2.2 调查方法 2.2.1 虫源田内调查 选有代表性的(螟害轻、中、重)有效虫源田和春季作物田至少12块,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10m2。 在翻耕冬种田拾取5个样点内的全部外露稻桩,在未翻耕田内,每点随机拔取稻桩20~40丛。 虫口密度很低时,可适当增加取样面积或丛数,每次调查活虫数不少于30头。

录A 稻螟虫调查资料计算方法(补充件)。 调查结果载入“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表1)。 表1 稻螟越冬虫口密度调查表 年调查 日期调 查地点类 型 田 调 查 面 积 m 2 调 查 丛 数 活虫数死虫数死亡率% 活虫量头/ 667 m2 天敌寄生 备 注 二化螟三化螟大螟 月日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二 化 螟 三 化 螟 大 螟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寄 生 数 寄 生 率 % 2.2.2 稻草剥查 在稻草虫源数量大的地区进行。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措施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及防治措施 摘要:水稻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目前国内有关二化螟防治技术的研究较多,对其抗病性的研究却远远不足。因此,对二化螟抗病性的研究进行综合阐述是有必要的,这为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回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其抗药机理、抗药监测、抗药性水平、抗药性特点等方面综合阐述其抗药性,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抗药性防治技术 前言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钻心虫、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卵为扁平椭圆形,卵长1.2ram,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幼虫浅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钻柱性害虫,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稻区,使水稻在分蘖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水稻二化螟在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1]总体来说,国内学者对水稻二化螟的研究主要从其抗药性特点、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分子遗传水平上的抗药性研究、抗药性水平以及防治方法、措施、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其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特点及抗药性水平 2008年,安徽省植保总站周群芳通过对安徽省农作物主要害虫对主治药剂抗药性鉴定,摸索出主要病虫害对相关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水稻二化螟对四种主要药剂的抗性倍数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单、三唑磷、氟虫腈、阿维菌素)研究指出:分地区的二化螟对杀虫单都达到中、低抗水平;对三唑磷抗性基本为低抗至敏感降低,部分地区达中抗,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对锐劲特和阿维菌素基本处于敏感段,近两年抗性有所上升。[2]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1区域性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省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在同一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对药剂抵抗力弱的个体很快死亡,而抵抗力强的个体则生存繁殖下来,经过一定的适应、繁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2018年白云矿区蒙古族学校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2018年,我校将严格按照国家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要求,在校园内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不断降低病媒生物密度,使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控制和减少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保证师生身体健康,提高师生生活环境质量。 一、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 1、成立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永(校长) 副组长:满都那、秦燕(副校长) 组员:乌日根、胡依格、曾兰清、万翠、谢俊梅 2、开展病媒生物防治、讲究卫生是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流行,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学校将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学生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形式,大力宣传病媒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全员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氛围。 二、根据季节的特点,认真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1、春冬季重点是灭鼠。坚持做到每周一对办公楼、厕所垃圾池等进行检查,发现鼠情,及时按操作规程投放灭鼠药或鼠夹。 2、夏秋季重点是灭蚊蝇坚持每周一对绿化带、花园、垃圾台、厕所、水龙周围、排污道口、等地喷施灭蚊蝇药。

三、综合整治、确保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成效 1、坚持综合防治科学灭杀的方针,认真落实“清、疏、装、防、灭”五环节。经常性地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扫除,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疏通排污沟渠,做到校园无污水存积。 2、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科学用药,确保灭鼠安全。防止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4、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灭杀办法,最大限度控制病媒生物的滋生,为广大师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白云矿区蒙古族学校 2018年3月1日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d13143603.html, 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作者:唐秋庚喻惟严玉成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2期 摘要研究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2种药剂对水稻化螟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用270 g/hm2防治1次,对枯心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7%和91.32%,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7.69%和95.36%,显著高于阿维菌素、三唑磷和毒死蜱3种单剂对二化螟单一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施用安全性较强。 关键词阿维菌素;15%阿维·唑磷微乳剂;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141-0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生产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均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气候、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的改变,二化螟种群呈迅猛上升势头,尤其在1998年以后,已成为长江流域及江南稻区的首要害虫,严重阻碍水稻的稳产和高产[1]。目前,防治二化螟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药剂防治。但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农药,二化螟的抗药性迅速上升,防效逐年下降。此外,由于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农 户又盲目地提高用药浓度,形成了农药“越打越重”的怪圈,不但提高了防治成本,增加农民负担,而且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了阿维菌素及其复配药 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该稻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杂草较少,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病媒生物防治方案培训课件

哈尔滨第八十八中学 2011年病媒生物防治实施方案 2011年是我校如期实现创建卫生校园目标的关键一年。为巩固和发展我校除“四害”全面达标的工作成果,控制和消灭病媒生物传染病,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和提高师生的生活环境质量,确保我校通过创建县级卫生校园调研考核和病媒生物防制专项考核,特制定我校2011年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创建区级卫生校园为目标,以除害灭病,保障师生健康为目的,依据县爱卫会颁布的《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标准》,以科学防治为手段,以治本清源,综合防制,彻底清除四害孳生繁殖条件为原则,把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做为今年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加大防制力度,全面建设卫生校园,保证师生健康,把“四害”密度指标始终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 二、工作目标 (一)灭鼠工作:大力开展综合防治。加强鼠害环境防治,消除鼠类孳生条件,完善防、灭鼠设施,合理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剂。突出重点如厕所、下水管道等地下管网设施内的防、灭鼠工作。组织开展好春、秋两季的大规模灭鼠活动,通过开展春、秋两季的群众性灭鼠活动,使鼠密度降低并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 (二)灭蟑螂工作:继续加大灭蟑螂工作的力度,适时组织开展大规

模群众性灭蟑螂活动。要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三)灭蝇工作:继续推动我校环境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强垃圾袋装化收集管理,加大蝇类孳生场所治理力度,消除蝇类孳生环境,强化综合性防治手段,始终把我校主要蝇种的密度控制在国标以内。 (四)灭蚊工作:加强对蚊虫孳生场所的综合治理,对水体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完善排污设施,消除蚊虫孳生场所。消杀越冬蚊虫,进一步降低蚊虫密度,始终把蚊虫密度控制在国标以内。 三、防治标准 依据县爱卫会颁布的《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标准》。 四、技术措施 (一)灭鼠技术措施 各公共区域和全体教师要结合爱国卫生工作,搞好室内外卫生和环境清理整顿。要重视清理小环境。消除鼠类的栖息场所。物品分类垫离,达到卫生标准;鼠洞、孔洞缝一律堵死,下水道口、地漏口等要加网、加盖。食堂、宿舍等严禁乱扔乱倒剩饭剩菜和厨余垃圾,断绝鼠粮;垃圾要及时清运,日产日清。 要加强鼠药管理,科学合理用药。要做到全方位覆盖,饱和投药,使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1 水稻的背景知识 1.1 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 1.2 分类学地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分类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gza),目前认为属内有20~25个种,不同的分类学家稍有分歧,其中二个是栽培种,即普通栽培稻(O.sativa L)或称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O.glalerrima Steud)。普通栽培稻世界各地都有栽培,非洲栽培稻只限于西非一带。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Stiva L f.spontanea.Roschev.)、药用野生稻(O.off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 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1.3 原产地及引进时间 稻属是世界性分布的植物。我国栽培稻种为普通栽培稻,它直接起源于我国的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是南起海南三亚(18°09’N),北至江西东乡(28°14’N),西自云南盈江(97°56’E),东至台湾桃园(121°15’E)。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古书记载,我国栽培水稻历史最早,余姚河姆度(6950±130 B.C)和浙江桐方罗家角(7,040±150 B.C)出土的稻谷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栽培了水稻。最晚也有云南剑川海口遗址(1335±155B.C)。但多数年代为至今4000-5000年间。比世界其它国家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都早。据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稻作是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传播的。最早记载有关种稻之书有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 1.4 用途 栽培水稻的种子可作为人类的粮食和畜禽饲料或加工成淀粉、酿酒等工业原料,茎叶可作为家畜的青贮饲料或干饲料。 2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 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 水稻为一年生植物,在我国华南稻作区一年可种2~3季,华中、西南地区可种植单、双季,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种植单季。在热带地区,经适当管理,某些水稻可以多年生。然而,在我国北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不能越冬(熊振民等,1992) 。 2.2 水稻的繁殖方式 水稻主要靠有性繁殖,水稻雌雄同花,着生在茎端的园锥花序上,为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少于1%(见《作物育种学》1980)。 2.3 水稻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 在普通栽培稻中有两或三个亚种(型),即粳稻和籼稻、瓜哇稻,籼粳稻杂交F1为半不育,瓜哇稻与籼、粳稻杂交均为可育,少数出现不育。亚种内各品种杂交正常结实,但也有少量组合出现不育(如选育不育系)。普通栽培稻与其祖先普通野生稻杂交多数可育,少量组合不育(如选育不育系)。在中国出现的三种野生稻之间因染色体组不同,杂种不育。目前未见栽培水稻与其它杂草杂交可育的报道(胡兆华,1993)。 2.4 水稻的育性 栽培水稻的大多数品种是可育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许多可以引起水稻雄性不育的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辐射、化学药物处理等。水稻品种中也存在受遗传控制的不育类型,如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细胞质不育型,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以及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型(三系杂交稻),温光条件诱导的核不育型(两系杂交稻)。本研究所使用的水稻品种为正常可育品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摘要通过对近2年23个水稻二化螟田间药剂效试验结果分析,筛选出氟虫腈、毒死蜱、三唑磷等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可代替目前广泛使用的杀虫双、杀虫单等防效差的药剂,为全面做好高毒农药替代及淘汰防效差的药剂品种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是危害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防治上采取在蚁螟高峰期进行药剂控制为主要措施。因此,选择对路药剂确保好的防治效果是关键。我们对2005年、2006年所做的23个二化螟药效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防治二化螟的高效对路农药。 1试验药剂防效统计 1.1有机磷类药剂 1.1.1三唑磷。主要有三唑磷20乳油、三唑磷60乳油、三唑磷8微乳剂、三唑磷15微乳剂、高渗三唑磷10乳油、高渗三唑磷13.5乳油,是目前防治二化螟常用药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1.80%~84.34%之间(为推荐剂量下防效,下同),平均78.12%,防效较好且表现稳定。 1.1.2毒死蜱。主要有毒死蜱40乳油、毒死蜱30微囊悬浮剂。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 2.54%~86.39%,平均78.31%,防效良好。 1.1.3辛硫磷40乳油。两年的试验结果均不理想,防效差,仅为54.15%~58.76%。 1.1.4敌百虫。主要有90%晶体敌百虫、敌百虫80可溶性片剂。防效较差且不稳定,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59.51%~80.60%之间,平均68.29%。 1.1.5乙酰甲胺磷。主要有乙酰甲胺磷20乳油、乙酰甲胺磷30乳油。防效和稳定性均高于三唑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5.65%~88.74%之间,平均8 2.43%,防效良好。 1.1.6其他。主要有马拉硫磷45乳油、杀螟硫磷45乳油、二嗪磷50乳油、喹硫磷25乳油等。这几种有机磷药剂防效不稳定,总体防效介于较差与一般之间,其中防效最高是喹硫磷,2年的试验结果,防效介于76.19%~83.48%之间。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二化螟在北林区近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水稻耕作制度、耕作模式的演变及水稻品种的变化,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水稻二化螟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已成为水稻虫害防治的重点和水稻生产潜在的危险。几年前,二化螟在北林区曾经大发生过。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程度较轻,被害株率平均1―2%,个别严重的地块达6%以上。随着稻农对该虫防治意识的提高,该虫害的发生程度有所减轻。今年六月下旬和七月上旬温度较高,对二化螟的羽化进度极为有利,稻农仍不能掉以轻心,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发生发展态势,并及时组织进行防治。提醒广大稻农要选择适宜的药剂,注意用药时期,进行预防,以保证防治效果。根据对当地田间实际调查,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l 二化螟发生危害规律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头部淡红褐色,胴部淡褐色。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几年来通过对北林区水稻二化螟发生虫态调查,发现水稻二化螟以蛹和幼虫两种虫态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二化螟幼虫发育一般经过6个龄期,初孵化

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并群集在水稻叶鞘内取食,破坏叶片的输导组织,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危害孕穗、抽穗期水稻出现枯孕穗和白穗:危害灌浆、乳熟期至成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危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初孵化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幼虫至3龄后才转株为害。由于水稻生育期不同,危害症状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水稻生长前期,被害水稻形成枯心苗,水稻生长后期则形成枯孕穗、白穗(俗称白鞘)和虫伤株。枯心苗和白穗对水稻的产量损失主要是减少每亩有效穗数,虫伤株对水稻的危害则是明显降低千粒重和增加空秕粒,二化螟危害后的水稻还易引起倒伏,造成减产。 二化螟生命力强,食杂性,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在气温23―26℃,相对湿度85%―l00%时,有利螟卵孵化,在20―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幼虫发育。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 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