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一、外语学习认知论ACT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Anderson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学习,他是一个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此阶段,信息被存储为一系列的、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此时,没有被激活的可能。例如,学习者知道“apples”一词由“apple”和复数标志“s”组成,但在语言运用中并不能正确产出“apples”这个复数形式。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由于学习者尚无法使用程序性知识,他们只能尝试使用一些更有效的方式,如“合成”“程序化”等方式,将一些零散的语言规则合成为一个更有效的语言规则。然后将这一规则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例如,当学习者分别学习了“apples”和“tomatoes”等名词的复数形后,他们意识到,名词的单复数可以这样表述:如果要产生名词的复数形式,那么可以在名词的后面加上“s”或者“es”。学习者在形成这一产生规则后,就可以将它当做程序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越来越自动化,学习者一方面概括产生规则,另一方面根据具体的语境,更加精确地区分产生规则。例如,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修改上面提到的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从而将这一生产规则运用到名词单复数的生产中。在自动化阶段,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策略的启示:

1构建自然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设计接近现实、接近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

2保证语言输入的可接受性

可以理解性输入是学习的前提,应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3加强产出性教学

教学要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出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习得发现问题,发展语言,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掌握语言。1

1王笃勤.初中阴雨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中的创新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9-12-16T15:45:56.9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作者:李先军 [导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 李先军(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小学校成都龙泉驿区 6101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对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中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小学教学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语言阅读;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307-01 1前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目前很多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的困境,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这些都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有必要根据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 2将新颖的阅读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 通过教学导入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新颖的课程直接导致到教学当中,将学生导入到阅读情境之中,让学生更加全身心进行阅读【1】。例如,在阅读文章《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教学小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影子的变化规律,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将各种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进行展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学会在阅读当中进行思考,不断提升其开展阅读的效率。 3创造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 通过增设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融入其中,更进一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安排,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情境,也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要求,让学生直接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将各种抽样的语言描述为各种具体的行动,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参与性【2】。例如,在进行素材“青蛙跳海”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青蛙蹦蹦跳跳的场景,并和学生的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青蛙每上一个台阶,就可以利用课件来展示一个比较难的词语,就如同青蛙跳级一样,让学生在学生中感受收获的喜悦。 4将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有效结合起来 在开展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围绕语文教材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并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来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以丰富的语言能力来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限于教材内容之中,教师还应该不断拓展阅读的空间,多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不断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积累。例如,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非常多的古诗词,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教材,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很快掌握基本的生字、生词,并进一步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具体含义,不断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为以后开展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5不断增强阅读当中写作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开展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多一些的练笔机会,让其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物有所用。在小学阅读题材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名家名篇,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就可以积累大量的优美词语,这可以为作文写作,能够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可以直接将文章中积累的能力,转化直接写作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进行小练笔的机会,通过不断进行改写、仿写、扩写,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作者原文初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及时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这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对文本进行细读,能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对文章低词语和细节进行细心的体会,对文章的关键描写处进行细细地揣摩,从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慢慢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对于每一个作品的阅读,都不能脱离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通过文章,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尊重和接受写着的初衷【3】。我们这里所说的多角度分析,并不是超出文章的凭空想象,而应该有效和当时作者的生活年代背景有效联系起来,否则分析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相关作品的阅读前,有必要对作者的年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做简单介绍,并对文章中出现的事物进行简单介绍,这会让学生更容易对文章的表达进行理解。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在阅读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合理对阅读教材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测试框架:语文考试改革的重要着眼点[J]. 叶丽新. 中国教育学刊. 2014(04):22-23. [2]面向小学生的国际阅读素养评价理念和分析——基于PIRLS2011与NAEP2009的比较[J]. 罗丹. 文教资料. 2013(25):37-38. [3]PIRLS评价内容及其对小学阅读课程变革的启示[J]. 郑飞艺,童志斌.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3(03):57-58.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09对外汉语张雅楠0917438035 第二语言指一个人除了第一语言之外,另外学习掌握的第二种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以及通用语。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因素。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谈谈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 关键词一:第二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的异同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我们通常都是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学习,但无论怎样学,都需要首先听到声音,同时了解这种声音所代表的意义。所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习上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除此之外,习得一种言语现象,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需要经历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组合的结果,在语法习得上都有一定的顺序。 当然,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学习也有着截然的不同点。比如,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语言习得过程不同等等。 关键词二:语言迁移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它的基本观点是:对A的学习会影响到对B的学习;它的基本关注点是:B的学习快慢和好坏在多大程度上受到A的影响。Lado在他的著作《跨文化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广泛地依赖已经学习掌握的母语,并经常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关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的理论研究是与外语教学,特别是外语教材的编写相联系的。 “语言迁移”在我的外语学习的初始就有所体现。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曾为培养我的英语兴趣为我报过幼儿的英语口语培训班。当时刚刚六七岁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教的英文单词的含义,只是通过自己对已经掌握的汉语,比如:当老师拿起一只苹果的时候,我认识它叫做苹果,而这时老师教我说:apple,我便知道:苹果=apple······这是母语对于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然而,母语对于外语学习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负迁移。例如,在我们的汉语中,形容男性是用“他”而形容女性使用“她”,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是在读音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英语中,同样的含义,初学者却常常会在“he”和“she”之间混淆。“负迁移”实质上就是干扰。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模式

一、外语学习认知论ACT (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Anderson 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学习,他是一个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此阶段,信息被存储为一系列的、静态的陈述性知识,此时,没有被激活的可能。例如,学习者知道“apples”一词由“apple”和复数标志“s”组成,但在语言运用中并不能正确产出“apples”这个复数形式。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由于学习者尚无法使用程序性知识,他们只能尝试使用一些更有效的方式,如“合成”“程序化”等方式,将一些零散的语言规则合成为一个更有效的语言规则。然后将这一规则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例如,当学习者分别学习了“apples”和“tomatoes”等名词的复数形后,他们意识到,名词的单复数可以这样表述:如果要产生名词的复数形式,那么可以在名词的后面加上“s”或者“es”。学习者在形成这一产生规则后,就可以将它当做程序运用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语言产生的程序越来越自动化,学习者一方面概括产生规则,另一方面根据具体的语境,更加精确地区分产生规则。例如,学习者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修改上面提到的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从而将这一生产规则运用到名词单复数的生产中。在自动化阶段,语言的产生是自动化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策略的启示: 1构建自然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设计接近现实、接近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然的交流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 2保证语言输入的可接受性 可以理解性输入是学习的前提,应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3加强产出性教学 教学要设计各种各样的产出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习得发现问题,发展语言,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掌握语言。1 1王笃勤.初中阴雨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时代主题,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样的思想、途径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教学思想、途径、方法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中国教育的重大变革在相当程度上要通过更新教学模式来落实。从实践上讲,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素质为宗旨,这对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否则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全理按排,变讲授课为活动课,给学生提供

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学会生活: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应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将不局限于地理教材,而赋予地理教师更大程度上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科学发展成果,便整个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同时我们应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地理”的意识,才能让地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学会关心:地理和其它学科一样,都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看重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关心和爱心,试想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没有爱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充满关心、充满爱心的学生;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是自然孕育了人类、发展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 §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 §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 §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 §10 多元发展模式 §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母语VS目的语 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 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 (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 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 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VS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1)从习得方式看: 以交际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自然的二语习得;通过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二语的习得方式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2)从习得环境看: 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二语习得是自然的二语习得;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二语习得是有指导的二语习得。 语言能力VS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行动研究 泸水县老窝镇中学杨金香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方法不当。认真探究其中原因,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重词句操练,轻语篇理解;重阅读结果,轻过程指导;侧重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的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定相关。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在阅读任务的设计方面有了一定改进,但大多采用隐性训练。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指出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指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应该体现这样的过程性。课程标准五级对阅读技能的目标描述:(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浅谈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模板.docx

浅谈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浅谈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芙蓉区大同小学陈瑶 在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怎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造就 21 世纪的优秀人才?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段重要讲话 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 达的灵魂。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 素质教育的归宿。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传统阅读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语文基本功的主要训练场。阅读教学课时最多。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最要紧的和第一位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目前,高效率的语文课很少。”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 努力改革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是从50 年代起就在前苏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 影响下形成的。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组(组织教学)一复(复习旧知)一新(传授新知)一巩固(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 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要面面俱到,“组织教学”和“复习旧知”也为这一环节做准备,“巩固练习”即让生作业,巩固掌握所学的新知。我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用了几十年,因它是经过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师、专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有大量的专著和教材问世,曾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它具备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科的性质和文章的价值,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读、理解,重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里掌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书目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阅读书目 1.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Press,1994. 2.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Press,1985. 3.Krashen.S. & T.Terrell.,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 Oxford:Pergamon,1983. 4.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 Pergamon Press[M],, 1982. 5.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 Hall, Inc[M], 1987. 6.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13273978.html,rsen-Freeman,D.and M.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0. 8.Littlewood.W.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0. 9.O’Malley.J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 1990. 10.Ramirez.A. Creating Contex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s[M], 1995. 11.Seliger.H. & Shohamy.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 1989. 12.12. 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 1983. 1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M],1999。 14.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社会文化因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3.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阅读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19-03-13T15:41:46.090Z 来源:《素质教育》2019年5月总第306期作者:翟振叶[导读] 适时并充分地在阅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255100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掌握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得到良好的分数,更能对学生今后生活中的应用、素养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 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学习重点,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与学生阅读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点做好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阅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教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在牢固的语文文化基础知识之上,形成语文阅读能力的“源头活水”。 一、合理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对枯燥的文字阅读提不起兴趣,那么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才能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知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为小学生创建合理的阅读情境,让小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之中提升对文章进行阅读的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展阅读理解教学,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重点内容的引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不理解的阅读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对《平分生命》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要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 1.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并提问学生文章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先从基础的阅读知识开始,学生就会有效地思考文章的大概脉络,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阅读内容。 2.教师要提问学生:“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体现在哪些事情上呢?”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回答教师:“体现在给妹妹输血和与妹妹平分生命。”进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那么文章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就会加强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思考,提升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与教师进行合理的互动,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还能及时纠正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错误,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想要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一味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状况,而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语文阅读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实力平等,从而让小组成员共同阅读、共同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促进彼此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还能提升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开展阅读理解教学。 四、注重教学分层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其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分层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分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以《母爱是一根穿针线》为例,在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训练教学前,针对不同的学生我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学完之后可以准确叙述文章主要内容,针对简单的问题可以准确回答;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感悟与到什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相关的话题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时笔者就以这些为目标有针对新的进行引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掌握阅读技巧,通向阅读天堂 以往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针对重点课文,结合教参书和自己的理解、分析,给学生进行讲解,不给学生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生怕哪一点讲不到。每节课老师都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长期以来,严重地束缚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何谈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的重要性。我在阅读教学时,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只有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才能积极地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持续提升的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爱上阅读。当然,作为教师也要起到自身的引导作用,适时并充分地在阅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仕伍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6,(32)。 [2]何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指导策略[J].科普童话,2016,(38)。 [3]李宏平浅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迎考能力[J].语文月刊,2013,(06)。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

(完整word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讲:语言习得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1、第一语言习得: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2、第二语言学习: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对比 (1)共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3)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4)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几个阶段。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掌握.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二、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①刺激—反应论(斯金纳)

语言不是先天所有的,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反应后的刺激)的模式而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一套习惯,因此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②先天论(乔姆斯基) LAD假说: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受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普遍语法”:即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当儿童接触到具体语言时,就会不断地通过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对“普遍语法”的参数进行定值以形成具体语言的规则系统。后天环境的作用是次要的,只是起了触发语言机制和提供具体语言材料的作用。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才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 ③认知论 ?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④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 语言是交际工具,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一)语言对比分析 1、定义: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2、代表人物:美国拉多 3、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迁移理论 4、观点: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形成的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已产生了迁移的作用,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最难掌握,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较易掌握,因此主张对两种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对不同点加强教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