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19.为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重视民族文化保护的行为 ( )

A.有利于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B.能够增强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C.履行了国家经济职能 D.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如果我们不开发祖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使其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就可能被别的国家利用,反过来向我国出口。前几年美国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制作的动画片在我国热播就是明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必须注意吸收对自己的发展有益的外来文化成就 B.必须融人经济全球化,扩大开放度 C.应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D.要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保护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B.全球化的过程总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C.民族不论大小,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D.只有使不同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22.以下不属于世界自然遗产的是 ( )

A.九寨沟 B.武陵源 C.庐山 D.三江并流

23.至2005年,我国通过审批的世界遗产共有 ( )

A.27项 B.28项 C.29项 D.33项

24.下列关于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遗产是人类拥有的文明成果,都是祖先留下来的②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中国的幸运与责任④由于时代变化,所以不少遗产已失去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我国不少地方希望申报世界遗产,而有权确认世界遗产的机构是( )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B.世界遗产委员会 C.联合国 D.国务院

26.下列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是 ( )

①泰山②黄山③峨眉山④武夷山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7.下列世界遗产所对应的省(市、自治区),错误的是 ( )

A.布达拉宫一西藏 B.泰山一山东 C.庐山一江西 D.昆曲一云南

28.要被评为世界遗产,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 ( )

①遗产本身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②遗产必须具备良好的保护和研究条件

③遗产必须有较高的研究保护能力④遗产必须具备良好的保存环境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近年来,黄山先后对狮子峰、丹霞峰、莲花峰、天都峰、始信峰等景区、景点实行“轮流休假”,使景区、景点“休养生息“。请回答13-14题:

29.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30项以上世界遗产,是因为( )

①我国有悠久的历史②我国有秀美的自然环境

③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0.下列世界遗产不在北京的是 ( )

A.故宫 B.颐和园 C.长城 D.秦始皇兵马俑

31.“千手观音”故事起源于古印度佛教传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艺术在神州大地发扬光大。如今,中国艺术家们对“千手观音”的深化传说和艺术形象进行了再创作,吸收其精华,赋予其新意,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成为舞台艺术的一朵奇葩。2004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第十二届残奥会上,《千手观音》一展风采,使全世界的观众为之倾倒。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引起轰动,并获得春节晚会特别大奖。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千手观音》艺术在中国发展历程及其成就,说明了哪些道理?(4分)

(2)《千手观音》走向世界,“一展风采”,具有什么意义?(4分)

(3)结合《千手观音》的创作实践,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分)

32.材料一: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对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进行了投票。投票结果被认为是“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

材料二:在上海黄浦江东岸的上钢新村街道,65岁的退休职工杨根明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完成了7000公里的申办世博会宣传之旅,行程重点涉及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花了88天,骑车7000公里,掉了16斤肉。我有这样的决心,就是因为我是中国上海的一分子,而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中国人、全上海人的事。……”当他所在的街道邀请老杨就申博之旅做了一次专题报告后,160多位听众听后激动地不停鼓掌,争相向老杨提问。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11分)

(1)材料一中“合适的城市”和“合适的主题”分别是指什么?(4分)

(2)这个城市为什么是举办世博会的合适城市,能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呢?(4分)

(3)“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中国人、全上海人的事”……。如果你作为一名上海市民将会为世博会做些什么?(3分)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优秀教案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确创新的意义,使学生更加认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2、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 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教学方法】 采用学案教学和课堂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本课就专门讲述有关文化创新的内容,什么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文化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谁?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填空《第二教材》P291)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但说到底,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处理:P48探究1,体会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思维提升:怎样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⑵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从文化自身发展的角度) 活动一:处理P50探究3 归纳:书法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无疑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我国的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活动二:举例徽班进京→京剧产生;杂技《天鹅湖》 归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重证。 情感教育:要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过渡): 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个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谁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呢? 4、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上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过渡): 这里要特别注意,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呢? 5、当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⑴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⑶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⑷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⑸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处理:P51探究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们明白了四个道理,那就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因此,在这个文化创新的时代,特别是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历史的重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试卷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 一. 选择题(40分) 1.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于960年建立的王朝是 ( ) A.隋 B.唐 C.北宋 D.南宋 2.澶渊之盟的后果是 ( ) (1)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 平关系 (3)宋辽之间开展了边界贸易 (4)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1)(2)(3) B.(1)(3)(4) C.(2)(3)(4) D. (1)(2)(3)(4) 3.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有 ( ) (1)受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2)曾与宋政权 并立 (3)曾与北宋达成和议 (4)被蒙古政权所灭亡 A.(1)(2)(3) B.(1)(3)(4) C.(2)(3)(4) D. (1)(2)(3)(4) 4.率领军队作战勇敢、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 百姓爱戴的抗金将领是 ( ) A.李纲 B.寇准 C.岳飞 D.韩世忠 5.1271年,建立了元朝的是 (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 6.今天的江南被人称为“鱼米之乡”,其实早在南宋就流传着“苏湖 熟,天下足”的谚语,那么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 (1)当时北方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2)南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 就 (3)当时江南地区出现了农业高产区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A.(1)(2)(3) B.(1)(3)(4) C.(2)(3)(4) D. (1)(2)(3)(4) 7.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农作物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这个新品种 是 ( ) A.胡萝卜 B.占城稻 C.粟 D.葡萄 8.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 ) A.乌泥泾 B.长安 C.东京 D.景德镇 9. 北宋汴京建立了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 ( ) A.建筑队 B.卫生队 C.消防队 D.救助队 10.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达高峰是在

必修三第五课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二、学生分析: 1、认知起点: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综合的能力,知识面也在不断的扩大,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学生文化鉴别、文化赏析能力和文化修养欠缺。 2、学习兴趣:1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有了解的兴趣;2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探索的欲望;3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有认识的兴趣;4对通过活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有参与的兴趣。 3、学习障碍:1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健全;2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欠缺。 4、学习难度:1全面的认识文化创新的动力;2情感的升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实际生活中的践行。 三、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 1“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2“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2、教学原则:坚持启发性、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课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真题(含答案)

《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同步高考真题 1(2013浙江卷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2(2014福建卷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2014福建卷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 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 读重要 4(2014海南16)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 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 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4课标卷II19)《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4山东卷3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到“腾讯课堂”搜索“雷亭”或“馒头课堂”观看同步真题视频讲解】这反映了 A.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 B.商业贸易促进文化发展 C.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D.鲁商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全方位展示 7(2014浙江卷31)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5重庆卷12)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古琴音乐: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流水》成为人类文化符号的代表,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见《自学听讲》P×) 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①、②的多样性。 2.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二、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既是④,又是⑤。 2.世界文化是由⑥共同构成的。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⑦和⑧。 4.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具有⑨和⑩,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的必然要求。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坚持正确的态度: 。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 。 四、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等。

五、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互联网具有的特点。 (2)手机短信不仅具有,还具有,让人回味无穷。 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有利于的传播和的发展。 2.有利于使传入中国,促进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①民族节日②文化遗产③庆祝民族节日④民族的⑤世界的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⑦文化个性⑧特征⑨共性⑩普遍规律基本特征重要动力发展本民族文化 实现世界文化繁荣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哲理性中华文化世界文化外域文化中华文化 不能混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几种错误观点:消除文化差异;文化有优劣之分;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趋同。 不能错用:准确把握“认同”“尊重”后面的搭配词,不可错配。 时政链接:“一带一路”倡议、“孔子学院”。 严格区分: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不能忽视:注意文化交流的意义有两个角度。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政治必修三第五课(完整版) 文化创新人教版

第五课文化创新 课文导入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E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新华中学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1课

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第1课时) 主要内容:农牧文化的交融,传统城市的新气象,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文人的世界,古代科技的典范,开放与交流。 与前两课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叙事不同的是,本课将宋元时期视为一个整体,将之分为不同的主题,以此来透视宋元时代社会的不同侧面。课文整合了有关史实,概括了宋元时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世俗生活、民间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等两大时代特征,描绘出中华传统文明的发展脉络。 本课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和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5—2从娱乐、信仰、礼俗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众的精神生活状况极其变化。 5—3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6—2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要求: 1.通过汉族与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之间交往及互相影响的若干事例,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2.从宋元时期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成就极其引发的社会生活变迁中,领悟科技和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道理。 3.通过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和宋词元曲兴起于民间等事例,领会民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和传承文明的主体的观点。 4.通过分析宋元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理解开放和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5.学会从各种载体中提取信息,认识社会生活,养成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意识和态度。 第一课时——农牧文化的交融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介绍了五代十国后至元朝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更替的大致概况。其中重点讲述了当时农牧民族之间的战与和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同时也为后面5课时内容的展开预设了时代背景。 二、学习目标: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练习题

第三课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1.随着开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却淡漠了。如此发展下去,带来的后果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够使我们国家尽快与世界接轨,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C、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上题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3.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青年人活动踊跃。提倡过中国传统节日,可以() A.可以有效抵制洋节日的入侵 B.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C.能够使青年人重视传统节日,不再过西洋节日 D.能够发挥文化对人影响的强制作用。 4. 中国春节之于中国人,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或贫穷,人们总是早早准备春节的到来,在外的人在除夕总千方百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春节是汉族人的节日 A.①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随着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端午节等22个项目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 A.保护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B.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C.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D.保护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6. 我们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各国电影都有其特点,有人曾形象地概括:美国电影打打闹闹,印度电影蹦蹦跳跳,英国电影说说笑笑,法国电影吓你一跳,韩国电影青春学校。回答8~9题。 8.从各国电影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 ( ) A.一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C.一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 D.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性9.下列关于各国电影特点形成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由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 B.由各民族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决定 C.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D.由各民族间的区域性特点决定 10.中国菜如今有了官方标准英文译名。如“红烧狮子头”在标准译法中被称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而不能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脑袋)。如果外国客人看到菜单中有狮子的脑袋,一定会向动物保护组织投诉的。这体现了 ( ) ①中西方文化具有趋同性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③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④中华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1.2014年元旦,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德国,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新年的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新年打井水则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是一年中的有福之人。这些都说明 ( ) ①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只存在着差异性 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0年10月7日,在庆祝中意建交40周年和“中国文化年”开幕音乐会上,“东西方在歌剧中相遇”是第一个节目。京剧与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选粹“联袂登场”。中国三位著名京剧演员和三位优秀歌剧演员分别以风格迥异的精彩演唱,以及对照鲜明的服饰与化妆,为全场观众演绎了一场中西文化合璧的精品节目,获得观众经久的掌声。这表明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中意文化已经消除了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猫头鹰,在东方的中国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在西方却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宠物就是一只猫头鹰。对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 ( ) A.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勇于抛弃本民族文化 B.通过文化交流,让西方认同我们的观念C.加强不同文化的对话,尊重差异,理解个性D.承认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了一句名言:“各美其关,关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据此回答14—16题。 1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15.“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问,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多样性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在传播扩散过程中的交融、选择与创新,并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案例,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加深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处理,特别是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彼此融合,互相促进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开放的文化观,学会理智地接纳和选择,意识到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可以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教学难点:理解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强化了民族传统。 3.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猜词秀第二环节--话木兰第三环节--网友快评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课间欣赏:出示豫剧《花木兰》的画面,播放豫剧《花木兰》的音频。营造氛围,为上新课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猜词秀 【叙述】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幸运52”这一节目吗?今天我们就来做幸“运52”中的猜词游戏,好吗?(先让“老” 观众简单介绍一下游戏规则)【出示】四组‘传统类'’西洋类‘’中西结合类‘游戏选择,由选择后,打出相应图片《白蛇传》《西游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哈里、波特》,《功夫》《卧虎藏龙》,由一学生用肢体动作表演,另一合作同学猜作品名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总结和转承】从历史来看东方、西方都在维系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世界的一体化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加强。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文化交融与选择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新课教学 【出示】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选择(主题) 第二环节--话木兰 【提问】同学们知道花木兰吗?你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花木兰的?(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的回答如电视连续剧、乐府民歌、动画片等) 【出示】〈〈木兰辞〉〉配乐诗朗诵,师学生随口朗诵几句。重温这首乐府民歌。 【出示】学生熟悉的豫剧唱段《花木兰》画面。 【出示】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的主题曲及片段,并滚动出现动画片〈〈花木兰〉〉【提问】(小组合作) 1、这部动画片为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对西方观众而言,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国度,因此《花木兰》所讲述的故事也充满着异国的情调;动画片故事的内容和表现做新的诠释,对中国观众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 【归纳】迪斯尼动画的精良制作把中国故事的神奇以西方化的理解诠释出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以更多的形式“亲密接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创新,它为各国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内涵。 2、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课文教学设计

文化的交融与选择课文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文化的交融与选择课文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5-5结合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表达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领会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够在古往今来文化交流的现象中体会交融与选择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寻找材料的能力,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传播中的交融、选择和创新。 3.通过案例强调全球化在根本上强化了民族传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以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重民族文化,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古代和近现代的多元文化交流的例子中归纳交融、选择的重要意义。

难点:理解全球化下多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辩证统一。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话说2007年中国青田华侨大会会徽,欣赏《侨乡青田》视频片头,从多元文化交融的青田导入。 (二)生活启示 1.生活聚焦:青田有哪些中西文化交融选择的'例证? 以青田肯德基推出颠覆传统的“蔬菜搭配餐”(用玉米沙拉、九珍果汁取代传统套餐中的薯条和碳酸饮料,及与中国本土饮食融合)的视频切入,从身边中西文化交融选择的事例谈起,从生活饮食、交通、建筑等方面横向感受,初步感悟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2.历史回眸: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哪些有利于文化交融的史实? 回眸历史上中西文化交融的史实,从时空纵向感触文化的交融与选择。 3.提炼知识点:文化实现发展的途径,即在传播扩散中实现交流融合、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益的文化成就)。 (三)剧场赏析 1.倾听西洋歌剧《图兰朵》音乐,观看中国戏剧《图兰朵》视频,听、视觉结合,体会中西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借鉴、融合与选择。 2.提炼知识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即是人类文化财富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源泉,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创新;尊重和发展民族文化,推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