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试题及解答

T 1.1玻璃态物质具有以下五个特性:1. 各向同性2. 无固定熔点3. 亚稳性4. 变化的可逆性5. 可变性

L1.1.论述玻璃态物质具有的五个特性

(一)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排列总的说是无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

(二)无固定熔点

玻璃态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是在一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确定的熔点。

(三)亚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却而得到。在冷却过程中粘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没有释出结晶潜热(凝固热),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大的能量。它不是处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而属于亚稳状态。

(四)变化的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冷却(或相反加热)过程中,其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逐渐和连续

的变化,而且是可逆的。

(五)可变性

玻璃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随成分发生连续和逐渐的变化

T1.2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J1.2论述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的桥氧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M1.3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也能制成玻璃。用y代表每个多面体的桥氧平均数,当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一般把这种玻璃称为逆性玻璃。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

第一,在结构上它与通常玻璃是逆性的。一般玻璃的结构以玻璃形成物为主体,金属离子处于网络的空穴中,它仅起补助性作用。逆性玻璃恰恰相反,多面体的短链反而为大量的金属离子所包围。如果金属离子比作“海洋”,那末,多面体就是“海洋”中的岛屿。因此,决定玻璃聚结程度的不是多面体之间的连结,而是金属离子与多面体短链中的氧离子之间的结合。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一般玻璃的性质是随着Si02的减少(即Y值减少)而降低。而逆性玻璃则相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愈多

(即Y值愈小),结构愈强固,而某些物理性质却向着一般玻璃的相反方向变化,如粘度、膨胀系数和介电损耗等。

T1.4近代较为流行的玻璃结构的学说:1.晶子学说2. 无规则网络学说

T1.5从目前有关玻璃性质及其玻璃结构的研究资料来看,可以认为短程有序和长程无序是玻璃态物质结构的特点.在宏观上玻璃主要表现出无序均匀和连续性;而在微观上它又是有序,微不均匀和不连续性的。

T 1.6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方面。这可以说明玻璃的各向同性,以及玻璃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等基本特性。晶于学说强调玻璃的有序性,不均性和不连续性方面,它反映了玻璃结构的另一重要特性。

J1.6从目前有关玻璃性质及其玻璃结构的研究资料来看,可以认为短程有序和长程无序是玻璃态物质结构的特点.在宏观上玻璃主要表现出无序均匀和连续性,而在微观上它又是有序,微不均匀和不连续性的。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方面。

这可以说明玻璃的各向同性,以及玻璃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等基本特性。晶于学说强调玻璃的有序性,不均性和不连续性方面,它反映了玻璃结构的另一重要特性。

L1.7论述晶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列别捷夫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在玻璃折射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上,于520℃附近出现突然的变化,把这一现象解释为玻璃中的石英“微晶”发生晶形转变所致。因为β—石英与ɑ—石英之间的转变温度为573℃,晶子学说为X—射线结构分析数据所证实,玻璃的X—射线衍射图,一般发生宽的(或弥散的)衍射峰,与相应晶体的强烈尖锐的衍射峰有明显的不同,但二者峰值所处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另外,实验证明,把晶体磨成细粉,颗粒度小于0.1微米时,其X—射线图也发生一种宽广的衍射峰,与玻璃类似,而且颗粒度愈小,衍射图的峰值宽度愈大。这些都是玻璃中存在“晶子”的佐证。

M1.7晶子学说

认为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L1.8论述无规则网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认为像石英晶体一样,熔融石英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硅氧四面体,玻璃被看作是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度空间网络所组成,但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故不同于晶态石英结构。当熔融石英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时,硅氧网络断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均匀而无序地分布于某些硅氧四面体之间的空隙中,以维持网络中局部的电中性。对硼酸盐与磷酸盐玻璃也作了类似的描述。把简单的B203和P205玻璃看成是分别由硼氧三角体〔B03〕和磷氧四面体〔P04〕连结的无序的两度空间的网络。

查哈里阿森(W.HZachariasen)提出了无规则网络学说。借助于哥尔德(Goldschmidt)的离子结晶化学原理,并参照玻璃的某些性能(如硬度、热传导、电绝缘性等)与相应晶体的相似性而提出来的。

无规则网络学说宏观上强调了玻璃中多面体相互间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方面。这可以说明玻璃的各向同性,以及玻璃性质随成分变化的连续性等基本特性.

M1.8无规则网络学说

认为像石英晶体一样,熔融石英玻璃的基本结构单元也是硅氧四面体,玻璃被看作是由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的三度空间网络所组成,但其排列是无序的,缺乏对称性和周期性的重复,故不同于晶态石英结构。当熔融石英玻璃中加入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时,硅氧网络断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均匀而无序地分布于某些硅氧四面体之间的空隙中,以维持网络中局部的电中性。

J1.9何谓硼反常现象

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这种在钠硼玻璃中的硼反常性,是由于硼加入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它不是以硼氧四面体而是以硼氧三角体出现于玻璃结构中,因此,结构和性质发生逆转现象。在Na2O—B203—Si02系统玻璃中,当以B2O3取代Si02时,折射率,密度,硬度、化学稳定性等出现极大值,热膨胀系数出现极小值,而电导、介电损耗,表面张力则不出现硼反常现象。在钠硼硅系统玻璃中,极大值与极小值出现的地方随Na20含量而定,例如折射率的极大值经常出现在Na20/B203=1的地方(参见图1-12)。“硼反常现象”是由于玻璃中硼氧三角体[BOa)与硼氧四面体CB04)之间的量变而引起玻璃性质突变的结果。

M1.9硼反常现象

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这种在钠硼玻璃中的硼反常性,是由于硼加入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它不是以硼氧四面体而是以硼氧三角体出现于玻璃结构中,因此,结构和性质发生逆转现象。

J1.10何谓“硼—铝反常”现象

在钠硼铝硅玻璃中,当不存在B203时,A1203代替Si02能使折射率、密度等上升。当玻璃中存在B203时,同样地用A1203代替Si02,随B203含量不同出现不同形状的曲线。当Na20/B2O3=4时出现极大值,而当NagO/B2O3≥>1时,nD(折射率)与d (密度)显著下降。

M1.10“硼—铝反常”现象

在钠硼铝硅玻璃中,当中不存在B203时,A1203代替Si02能使折射率、密度等上升。当玻璃中存在B203时,同样地用A1203代替Si02,随B203含量不同出现不同形状的曲线。当Na20/B2O3=4时出现极大值,而当NagO/B2O3≥>1时,nD(折射率)与d (密度)显著下降。

L1.11论述网络的大小及原子排列方式与形成玻璃的关系

熔体自高温冷却,原子,分子的动能减小,它们必将进行聚合并形成大阴离子,从而使熔体粘度增大。一般认为,如果熔体中阴离子集团是低聚合的,就不容易形成玻璃。因为结构简单的小阴离子集团(特别是离子;便于位移、转动,容易调整成为晶体,而不利于形成玻璃。反之,如果熔体中阴离子集团是高聚合的,例如形成具有三度空间的网络或两度空间的层状、一度空间链状结构的大阴离子(在玻璃中通常三者兼而有之,相互交迭),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由于位移、转动、重排困难,所以不易凋整成为晶体,即容易形成玻璃。例如氯化钠熔体是由自由的Na+离子与C1-离子构成,在冷却过

程中,很容易排列成为NaCl晶体,不利于生成玻璃。而SiO2熔体是一种高聚合的三度空间网络的大阴离子,因此在冷却过程中,由于网络大,熔体结构复杂,转动、重排都很困难,结晶激活能力较大,故不易调整成为晶体,玻璃形成能力很大。B203熔体是一种链状结构,由于阴离子集团聚合程度较高,在冷却过程中,也不易排列成为晶体,易于形成玻璃,但熔体的阴离子集团的大小并不是能否形成玻璃的必要条件,低聚合的阴离子因特殊的几何构型或因其间有某种方向性的作用力存在,只要析晶激活能比热能相对的大得多,都有可能成为玻璃。

对于无机玻璃,因疑固点(Tm)一般较高,大阴离子应该是重要条件之一。

L1.12论述化学键的性质与玻璃形成的关系

化学键的性质对玻璃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键是表示原子间的作用力,一般分为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氢键及范德华键五种形式。但这五种键不是绝对的,例如共价键与离子键,共价键与金属键之间有过渡形式。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故离子倾向于紧密排列,原子间相对位置容易改变,因此离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比较大,故离子化合物的析晶激活能不大,容易调整成为晶体。例如离子键化合物NaCl,CaFc等在熔融状态时,以单独离子存在,流动性很大,在凝固点靠库伦力迅速组成晶格.共价键有方向性与饱和性,作用范围较小。但是单纯共价键的化合物大都为分子结构,而作用于分子间的为范德华力,由于范德华力无方向性,组成晶格的几率比较大,一般容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分子晶格,所以共价键化合物一般也不易形成玻璃。

金属键无方向性,饱和性,金属结构倾向于最紧密排列,在金属晶格内形成一种最高的配位数(12),原子间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最大,因此最不容易形成玻璃。

从以上分析可见,比较单纯的键型如金属键、离子键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容易形成玻璃,而纯粹的共价键化合物也难于形成玻璃。当离子键和金属键向共价键过渡时,形成由离子—共价,金属—共价混合键所组成的大阴离子时,就最容易形成玻璃。例如离子与共价键的混合键(极性共价键),既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又具有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前者造成玻璃的长程无序,后者赋予玻璃短程有序,因此极性共价键化合较易形成玻璃。例如具有极性共价的SiO2、B2O3等都容易形成玻璃。

Q1.12比较单纯的键型如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容易形成玻璃,

L2.2说明为什么熔体中阴离子集团不容易形成玻璃。

如果熔体中阴离子集团是低聚合的,就不容易形成玻璃。因为结构简单的小阴离子集团(特别是离子;便于位移、转动,容易调整成为晶体,而不利于形成玻璃。反之,如果熔体中阴离子集团是高聚合的,例如形成具有三度空间的网络或两度空间的层状、一度空间链状结构的大阴离子(在玻璃中通常三者兼而有之,相互交迭),这种错综复杂的网络,由于位移、转动、重排困难,所以不易凋整成为晶体,即容易形成玻璃。

L2.3比较单纯的键型如金属键、离子键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容易形成玻璃,而纯粹的共价键化合物也难于形成玻璃。当离子键和金属键向共价键过渡时,形成由离子—共价,金属—共价混合键所组成的大阴离子时,就最容易形成玻璃。例如离子与共价键的混合键(极性共价键),既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又具有共价键的方向性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前者造成玻璃的长程无序,后者赋予玻璃短程有序,因

此极性共价键化合较易形成玻璃。

T2.3根据氧化物单键强度的大小,将氧化物分为、、。

1. 玻璃形成氧化物

2. 中间体氧化物

3. 玻璃调整氧化物

L2.3根据氧化物单键强度的大小,将氧化物分类。

玻璃形成氧化物键强在80千卡/克分子以上,它们本身能生成玻璃,如Si02、B203、P205、Ge02等。

玻璃调整氧化物键强在60千卡/克分子以下,在通常条件下不能生成玻璃,但能改变玻璃的性能,一般使结构变弱,如Na20、K20、CaO等。

中间体氧化物键强在60—80千卡/克分子,其玻璃形成能力介于玻璃形成物与玻璃调整氧化物之间,但本身不能单独形成玻璃。加入玻璃中能改善玻璃的性能,如A1203、BeO、ZnO,Ti02等。

Q2.3中间体氧化物的玻璃形成能力介于玻璃形成物与玻璃调整氧化物之间,其本

身不能单独形成玻璃。

J2.4论述影响金属核化能力的几个主要因素。

1.晶格常数相近

一般认为,金属颗粒诱导析晶时,只要金属和被诱导的晶核间晶格常数之差不超过

10~15%就会因外延(或称附生)作用而成核。

2.金属颗粒的大小

金属颗粒的大小,对核化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一般当晶体颗粒达到一定大小时,才

能诱导主体玻璃析晶。例如在Li20、Si02玻璃中,只有金属颗粒达到80埃时,才能使玻璃发生结晶。因为核粒小,曲率半径就小,核化结晶的应力增大,给主体玻璃的核化和晶化带来困难。

L3.1 关于Zr02的核化作用,一般认为先是从母相中析出富含锆氧的结晶(或生成约50埃的富含ZrO2的微不均匀区),进而诱导母体玻璃成核。实验证明,在Li20-A1203-Si02,MgO-Al2O3-Si02等系统的微晶玻璃中,ZrO2主要诱导形成主晶相为β—石英固溶体,次晶相为细颗粒的立方Zr02固溶体。 Zr02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小,一般超过3%就溶解困难而常常从熔体中析出,这是ZrQ作为成核剂的不利一面。如入少量P205能促进ZrO2的溶解。

L3.2 Ti02的成核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彻底弄清。一般认为在核化过程中,首先析出富含钛氧的液相(或玻璃相)。它是一种微小(约50埃)悬浮体,在一定条件下(如热处理)将转变为结晶相,进而使母体玻璃成核和长大。X—射线衍射证明,在含钛的MgO-A1202-Si02玻璃中析出的悬浮体是钛酸镁。其他一些含钛玻璃,分相后的析出物都不是单纯的二氧化钛Ti02,而是一种钛酸盐。

Ti4+在玻璃结构中属于中间体阳离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能以六配位[TiO6]或四配位(Ti04]状态存在。在高温(由于配位数降低)Ti4+可能以四配

位参加硅氧网络,而与熔体产生良好的混溶。当温度降低,钛将从钛氧四面体转变为低温的稳定状态——钛氧八面体,这时由于(TiO6)与[Ti04)结构上的差别,Ti02就会与其它RO类型的氧化物一起从硅氧网络分离出来(分液),并以此为晶核,促使玻璃微晶化。

Ti02有缩小Na2O-Si02玻璃不混溶区的作用(如图3-2所示)。

从图3-2可以看出,TiO2在一定程度有减小玻璃分相的作用,因此Ti02不可能通过分相来促使玻璃的核化。

L3.3 P205是玻璃形成氧化物,对硅酸盐玻璃具有良好的成核能力。常与Ti02,Zr02共用或单独用于Li20-A1203-Si02,Li20-MgO-Si02和MgO-Al2O3-Si02等系统微晶玻璃。P205在硅氧网络中易形成不对称的磷酸多面体(如图3-3所示)。加之P5+的场强大于Si4+,因此它容易与R+或R2+一起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一般认为P205在玻璃中的核化作

用,来源于分相。因为分相能降低界面能,使成核活化能下降。

实验证明,P205能大大提高Na20-SiO2玻璃的不混溶温度并扩大其不混溶区,(如图3-4所示)。

从图也可以看出,当以1%克分子A1203和1%P205,加入于Na2016%,SiO284%的玻璃中时,它的不可混溶温度很接近于原始玻璃,即A1203有缩小不混溶区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晶态A1PO4与方石英在结构上相似性所致。

M3.4混合碱效应

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例如碱离子的扩散系数,当玻璃含有两种碱离子A和B时,不论A还是B的自扩散系数都要降低,其数值随着两种离子相对克分子浓度而改变。

这个最低点m在(1一x)Na20·xCs20. 5SiQ玻璃的许多与扩散有关的性能上得到反映,例如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电导率和介电损耗等在m的附近为最低,化学稳定性在m点为最高。其它一些与扩散无关的性能,如折射率、密度、硬度等则不出现极值,仍与化学成分成直线关系。

混合碱效应已在生产实际得到应用,可以在仅仅调整碱离子种类而不变动其他成分的条件下,改变或提高玻璃的性能。例如温度计玻璃就是采用单碱成分以防止由于混合碱效应而增大零点下降的现象发生。

L3.4解释混合碱效应

大致有下列几种论点:

(1)不同大小碱离子的相互阻挡论。认为在混合碱玻璃的扩散过程中,较小离子所留下的空位,阻挡大离子的运动,因而较大离子需要再活化,才能进行扩散,

(2)认为同类碱离子间的排斥力大于异类碱离子之间的斥力,因此混合碱玻璃中碱离子与网络的结合力大于单碱玻璃,使混合碱玻璃中碱离子扩散活化能增大,

<3)电动力学交互作用论。认为在玻璃中每个带正电的碱离子和它所在位置的负电荷一起,形成一个电偶极,这个电偶极要同邻近的其它电偶极相互作用

(即电动力学交互作用)。由于交互作用,一个碱离子就会受到其周围碱离子的牵制,因而扩散所需的活化能增加。尤其是,当邻近碱离子由于种类不同而电场振荡频率不一致时,影响更大。在混合减玻璃中,随着一种碱离子浓度的增加,对另一种碱离子来说,其邻近的进入交互作用区的异类碱离子增多,因而交互作用加强,结果扩散活化能随着异类碱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变大,这个论点较受重视。

L3.4 运用电动力学交互作用论解释混合碱效应

T3.5从熔体或玻璃体中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两个步骤:先形成然后是长大。

1. 晶核

2. 晶体

M3.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 从均匀的液相或玻璃相转变为晶相或分解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相。

M3.6均匀成核

处于过冷状态的玻璃熔体,由于热运动引起组成上和结构上的起伏,一部分变成晶相。晶相内质点的有规则排列导致体积自由能的减小。然而在新相产生的同时,又将在新生相和液相之间形成新的界面,引起界面自由能的增加,对成核造成势垒。因此,在新相形成过程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能量变化。当新相的颗粒太小时,界面对体积的比例大,整个体系的自由能增大。但当新相达到一定大小(临界值)时,界面对体积的比例就减小,系统自由能的变化⊿G为负值,这时新生相就有可能稳定成长。这种可能稳定成长的新相区域称为晶核。那些较小的不能稳定成长的新相区域称为晶胚。

Q3.6非均匀成核比均匀成核易于发生。

M3.7非均匀成核

非均匀成核是依靠相界,晶界或基质的结构缺陷等不均匀部位而成核的过程,又称非本征成核。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在某些过饱和溶液中,加入某些晶态物质(晶种)可以实现诱导结晶。在四十年代有人根据碘化银与冰在晶格常数方面的相似性(点阵匹配),曾经利用碘化银作为成核剂成功地进行了人工降雨。通过成核剂实现结晶,以及在熔体外表面或容器壁上形成晶核等,一切借助于界面的成核过程都属于非均匀成核的范畴。

Q3.7 一般说来,成核剂和初晶相之间的界面张力越小,或它们之间的晶格常数越接近,

成核就愈。

1.无影响

2.难

3. 容易

M3.8成核过程可分为均匀成核和非均匀成核。均匀成核是指在宏观均匀的玻璃中,在没有外来物参与下,与相界、结构缺陷等无关的成核过程,又称本征成核或自发成核。非均匀成核是依靠相界,晶界或基质的结构缺陷等不均匀部位而成核的过程,又称非本征成核。

T4.1影响玻璃粘度的主要因素是和,在转变区范围,还与有关。

1.化学组成

2. 温度

3. 时间

M5.1化学钢化(玻璃表面的离子交换)

把玻璃涂覆某些盐类或浸在某些盐类的熔融物中加热,玻璃中某些离子就会同熔盐中的离子相互交换。进行交换的离子主要是一价正离子。交换现

象通常是从表面开始的,如果通过交换,玻璃中原有的较小离子被熔盐中的较大离子所置换。则在表面上产生了压应力,从而使玻璃的强度增加。例如,把Na20-A120s-Si02玻璃浸在熔融的KNO3中,温度623℃,时间24小时可使玻璃机械强度捉高。

J5.2影响化学钢化效果的主要因素

生产上,常用阳离子半径大的交换半径较小的,由于这种类型的离子交换在转变点以下进行,因此,一般不会产生任何结构松弛。表面压应力系大离子挤压的结果,由大离子挤压效应产生的压应力大小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交换离子的离子半径比,

(2)产生交换的程度,

(3)热膨胀系数的变化,

(4)表面结构重组所产生的应力松弛情况,

(5)压应力层的厚度。

T8.1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因素:、、。

1 化学组成的影响

2热处理的影响

3表面状态的影响

J8.1简述影响玻璃化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1.化学组成的影响

2.热处理的影响

3.表面状态的影响

Q8.2构成玻璃的氧化物对玻璃的结构网络完整致密化有利时,化学稳定性就,反之,则。

1. 提高;下降

2. 提高;不变化

3. 下降;提高;下降

T8.2构成玻璃的氧化物对玻璃的结构网络完整致密化有利时,化学稳定性就,反之,则。

1. 提高

2. 下降

M8.3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玻璃对水、酸、碱、盐类、气体及其它化学试剂溶液的侵蚀的抵抗能力叫做化学稳定性。

T9-1 玻璃的导电性

在常温下一般玻璃是。随着温度的上升,玻璃的导电性迅速,特别是在转变温度Tg点以上,导电率有飞跃的,到熔融状态,玻璃变成。

1. 电绝缘材料

2. 提高

3.增加

4. 良导体

Q9.1随着温度的上升,玻璃的导电性迅速,

1.增加

2. 不变化

3. 下降

J9.2简答玻璃中R20和RO的含量与其电导率的关系

玻璃网络的断裂程度取决于R20和RO的含量,随着Na20含量的增加,Na+离子扩散加速,这一效果必将导致玻璃的电导率上升,在多组份玻璃中,情况与此相似,即随着R20含量的增加,玻璃的电导率上升。

T9.3硅酸盐玻璃的导电机理是,而半导体玻璃的导电机理是。不含氧的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玻璃(统称硫属化物玻璃) 的导电机理是

,此外,某些过渡元素氧化物玻璃(如V2O5玻璃等)也具有的特性。

1. 离子导电

2. 电子导电

3. 电子导电

4. 电子导电

Q9.3硅酸盐玻璃的导电机理是,而半导体玻璃的导电机理是。不含氧的硫化物,硒化物和碲化物玻璃(统称硫属化物玻璃) 的导电机理是

,此外,某些过渡元素氧化物玻璃(如V2O5玻璃等)也具有的特性。

1. 离子导电;电子导电

2.电子导电;电子导电

3. 电子导电;离子导电

L11.1 玻璃的脱色原理

在玻璃生产中,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少量的铁进入于玻璃熔体中,使玻璃产生不良的黄绿色,降低玻璃的透明度和“白度”,影响到玻璃制品的质量,因此一般必须对玻璃进行脱色。

玻璃的脱色分化学脱色和物理脱色两类。化学脱色一般是在配合料中加入氧化剂,使着色较强的亚铁离子Fe2+转变为着色弱的高铁离子Fe3+。另外氟化物能与铁形成无色的(FeF6)-3络离子,也属于化学脱色的范畴。常用的化学脱色剂有白砒(与硝酸盐共用)、二氧化铈和氟化物等。

化学脱色只是在一定程度减弱铁的着色,不能完全消除玻璃的颜色。因此在化学脱色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物理脱色。物理脱色是通过颜色互补来消除玻璃的颜色。三原色 (红,绿、蓝)中任一种原色与其余二种混合色光都互为补色。铬、锰混合着色就是颜色互补的实例之一。说明两种颜色的综合,几乎把整个可见光的各波段全面地按比例地均匀吸收,因而所得的颜色为灰色。在理想的情况下,两种颜色互补可以成为

玻璃的脱色分化学脱色和物理脱色两类。

J11.2化学脱色

化学脱色是借助于脱色剂的氧化作用,使玻璃被有机物沾染的黄色消除,以及使着色能力强的低价铁氧化物变成为着力能力较弱的三价铁氧化物(一般认为Fe2O3着色能力比FeO低10倍),另外氟化物能与铁形成无色的(FeF6)-3络离子,也属于化学脱色的范畴。常用的化学脱色剂有白砒(与硝酸盐共用)、二氧化铈和氟化物等。

J11.3物理脱色剂

物理脱色是通过颜色互补来消除玻璃的颜色。三原色 (红,绿、蓝)中任一种原色与其余二种混合色光都互为补色。铬、锰混合着色就是颜色互补的实例之一。说明两种颜色的综合,几乎把整个可见光的各波段全面地按比例地均匀吸收,因而所得的颜色为灰色。物理脱色是往玻璃中加入一定数量的能产生互补色的着色剂,使玻璃由于FeO, Fe2O3,Cr2O3,Ti02所产生的黄绿色到蓝绿色得到互补。

T11.3玻璃的脱色分和两类。

1. 化学脱色

2.物理脱色

L13.1在设计玻璃组成时,应当注意哪些原则:

(一)根据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使设计的玻璃能满足预定的性能要求。

(二)根据玻璃形成图和相图,使设计的组成能够形成玻璃,析晶倾向小(微晶玻璃

除外)。

(三)根据生产条件使设计的玻璃能适应熔制、成形、加工等工序的实际要求。

(四)所设计的玻璃应当价格低廉,原料易于获得。

J13.2为了使设计的玻璃析晶倾向小,选择组成要注意哪些问题

可以参考有关相图,在接近共熔点或相界线处选择组成点。这些组成点在析晶时会形成二种以上不同的晶体,引起相互干扰,成核的几率减小,不易析晶。同时这些组成点熔制温度也低。应用玻璃形成图时,应当远离析晶区选择组成点,设计的组成应当是多组份的,这也有利于减小折晶倾向,一般工业玻璃其组成氧化物在5~6种以上。

M14.1玻璃的熔制将配合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即把气泡、条纹和结石等减少到容许程度),并符合成形要求的玻璃液的过程,称为玻璃的熔制。

L14.1玻璃的熔制过程将配合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即把气泡、条纹和结石等减少到容许程度),并符合成形要求的玻璃液的过程,称为玻璃的熔制。可分为五个阶段: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1.配合料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硅酸盐形成在800~900℃基本结束。2. 烧结物连续加热时即开始熔融。在熔化的同时发生硅酸盐和剩余二氧化硅的互溶。到这一阶段结束时,烧结物变成了透明体,再没有未起反应的配合料颗粒了。但玻璃液中还有大量气泡,而玻璃液本身在化学组成和性质也不均匀,有很多条纹。熔制普通玻璃时,玻璃的形成在1200~1250℃完成。3. 玻璃液继续加热,其粘度降低,并从中放出气态混杂物,即进行去除可见气泡的过程。熔制普通玻璃时,澄清在1400~1500℃结束。这时玻璃液粘度?≈10帕·秒。4. 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其化学组成逐渐趋向均一,即由于扩散的作用,使玻璃中条纹,结石消除到允许限度,变成均一体。玻璃液是否均一,可由测定不同部位玻璃的折射率或密度的一致程度来鉴定。熔制普通玻璃时,均化可在低于澄清的温度下完成5. 经澄清均化后将玻璃液的温度降低200~300℃,以便使玻璃液具有成形所必需的粘度。在冷却过程中,应不损坏玻璃的质量。

J14.2玻璃熔制的过程,在高温下的反应很复杂,可分为五个阶段: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这五个阶段各有特点。

M14.3硅酸盐形成

硅酸盐生成反应在颇大程度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配合料各组份在加热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主要的固相反应结束了,大部分气态产物从配合料中逸出。在这一阶段结束时,配合料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制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时,硅酸盐形成在800~900℃基本结束。

M14.4玻璃的形成

烧结物连续加热时即开始熔融。易熔的低共熔混合物首先开始熔化,在熔化的同时发生硅酸盐和剩余二氧化硅的互溶。到这一阶段结束时,烧结物变成了透明体,再没有未起反应的配合料颗粒了。但玻璃液中还有大量气泡,而玻璃液本身在化学组成和性质也不均匀,有很多条纹。熔制普通玻璃时,玻璃的形成在1200~1250℃完成。

M14.5澄清

玻璃液继续加热,其粘度降低,并从中放出气态混杂物,即进行去除可见气泡的过程。熔制普通玻璃时,澄清在1400~1500℃结束。这时玻璃液粘度?≈10帕·秒。

M14.6均化

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其化学组成逐渐趋向均一,即由于扩散的作用,使玻璃中条纹,结石消除到允许限度,变成均一体。玻璃液是否均一,可由测定不同部位玻璃的折射率或密度的一致程度来鉴定。熔制普通玻璃时,均化可在低于澄清的温度下完成。

M14.7冷却过程

经澄清均化后将玻璃液的温度降低200~300℃,以便使玻璃液具有成形所必需的粘度。在冷却过程中,应不损坏玻璃的质量。

M14.5热点沿窑长的温度曲线上,玻璃澄清时的最高温度点

T15.1玻璃体的缺陷按其状态的不同,可以分成三大类:(一) (二) (三) 。1.气泡(气体夹杂物) 2.结石 (固体夹杂物)3.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

J15.1按玻璃体缺陷的状态对其分类。

1.气泡(气体夹杂物)

2.结石 (固体夹杂物)

3.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

M17.1.何谓玻璃的淬火(又称物理钢化)

通过在玻璃表面造成压应力层的办法——淬火(又称物理钢化)使玻璃得到增强。这是机械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结果。

J17.1简述物理钢化的原理

通过在玻璃表面造成压应力层的办法——淬火(又称物理钢化)使玻璃得到增强。这是机械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玻璃的淬火,就是将玻璃制品加热到转变温度Tg以上50—60℃,然后在冷却介质中(淬火介质)急速均匀冷却(如风冷淬火,液冷淬火等),在这过程中玻璃的内层和表面层将产生很大的温度梯度,由此引起的应力由于玻璃的粘滞流动而被松弛,所以造成了有温度梯度而无应力的状态。冷却到最后,温度梯度逐渐消除,松弛的应力即转化为永久应力,这样造成了玻璃表面均匀分布的压应力层。

这种内应力的大小与制品的厚度,冷却速度及玻璃的膨胀系数有关。因此认为薄玻璃和具有低膨胀系数的玻璃较难淬火。淬火薄玻璃制品时,结构因素起主要作用,而淬火厚玻璃制品时则是机械因素起主要作用。

Q17.2 玻璃和具有膨胀系数的玻璃较淬火。

1. 厚;低;难

2. 薄;低;难

3. 薄;高;难

J17.3简述淬火玻璃的应力分布

在玻璃厚度方向上呈抛物线型。表面层为压应力,内层为张应力。当其受到弯曲载荷时,由于力的合成的结果,最大应力值不在玻璃表面,而是移向玻璃的内层,这样玻璃就可以经受更大的弯曲载荷。

J17.4退火温度与玻璃组成的关系

玻璃的退火温度与其化学组成有关,凡能降低玻璃粘度的组成,也能降低退火温度。碱金属氧化物能显著地降低玻璃的退火温度,其中Na20的作用大于K2O的作用。SiO2, CaO和Al2O3能提高退火温度,BaO和PbO降低退火温度,PbO的作用大于BiO的作用; ZnO和MgO的作用很小,含B2O3 l5~20%左右的玻璃,其退火温度将随B2O3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地提高,超过15~20%的则随B2O3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M17.5玻璃的退火温度

为了消除玻璃中的永久应力,必须将玻璃加热到低于玻璃转变温度Tg附近的某一温度进行保温均热,以消除玻璃各部分的温度梯度,使应力松弛。这个选定的保温均热温度,称为退火温度。

Q17.5为了消除玻璃中的永久应力,必须将玻璃加热到玻璃转变温度Tg附近的某一温度进行保温均热,以消除玻璃各部分的温度梯度,使应力松弛。

1.高

2.等于

3. 低于

M17.6玻璃的退火温度及退火温度范围

为了消除玻璃中的永久应力,必须将玻璃加热到低于玻璃转变温度Tg附近的某一温度进行保温均热,以消除玻璃各部分的温度梯度,使应力松弛。这个选定的保温均热温度,称为退火温度。玻璃在退火温度下,由于粘度较大,应力虽然能够松弛,但不会发生可测得出的变形。玻璃的最高退火温度是指在此温度下经过三分钟能消除应力95%,一般相当于退火点(?=1012帕·秒)的温度,也叫退火上限温度;最低退火温度是指在此温度下经三分钟只能消除应力5%,也叫退火下限温度。最高退火温度至最低退火温度之间称为退火温度范围。

T17.7大部分器皿玻璃最高退火温度为,平板玻璃为;瓶罐玻璃为,硼硅酸盐玻璃为。

1. 550±20℃

2. 550—570℃

3. 550~600℃

4. 560~610℃

Q17.8实际上,一般采用的退火温度都比最高退火温度。20—30℃,低于最高退火温度50—150℃是最低退火温度。

1. 低

2.高

3.没有关系

实际上,一般采用的退火温度都比最高退火温度低。20—30℃,低于最高退火温度50—150℃是最低退火温度。

T17.9退火玻璃比淬火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这是因为退火玻璃比淬火玻璃的,网络结构比较的缘故。

1.高

2. 比重大

3. 紧密

Q17.9退火玻璃比淬火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1.高

2.低

3.不变

T17.20淬火玻璃同一般玻璃比较,其,以及等,都有很大的提高。1. 抗弯强度2. 抗冲击强度3. 热稳定性

M17.21退火,就是消除或减小玻璃中热应力至允许值的热处理过程。将玻璃加热到低于玻璃转变温度Tg附近温度进行保温均热,以消除玻璃各部分的温度梯度,使应力松弛。

J17.22为什么要对成型的玻璃制品退火

玻璃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经受激烈的、不均匀的温度变化时,将产生热应力。这种热应力能降低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高温成形或热加工的制品,若不经退火令其自然冷却,很可能在成形后的冷却、存放以及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自行破裂。玻璃制品自高温自然冷却时,其内部的结构变化是不均匀的,由此造成玻璃光学性质上的不均匀。

T17.23玻璃中的应力,一般可分为三类:(一) , (二) ,(三) 。1. 热应力2. 结构应力3. 机械应力

T17.24玻璃表面层具有规律、的应力,能提高玻璃的机械强度和。玻璃的淬火增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1. 均匀分布

2. 压

3. 热稳定性

Q17.24玻璃表面层具有规律、的应力,能提高玻璃的机械强度和。玻璃的淬火增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1.均匀分布;压;热稳定性

2.不均匀分布;压;热稳定性

3. 均匀分布;张;热稳定性

薄玻璃和具有低膨胀系数的玻璃较难淬火。

M28-1 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是由结晶相和玻璃相组成的。结晶相是多晶结构,晶体细小,比一般结晶材料的晶体要小得多(纳米级)。晶体在微晶玻璃中的分布是空间取向。在晶体之间分布着残存的玻璃相,玻璃相把数量巨大、粒度细微的晶体结合起来。结晶相的数量一般为50~90%,玻璃相的数量l5%到高达50%,但无论如何延长晶化时间也不能消徐玻璃相,晶化后残余的玻璃相是很稳定的,在一般条件下不会析晶。微晶玻璃中结晶相、玻璃相分布的状态,随它们的比例而变化。当玻璃相占的比例大时,玻璃相呈现为连续的基体,而彼此孤立的晶相均匀地分布在其中,如玻璃相数量较少时,玻璃相分散在晶体网架之间,呈连续网络状。当玻璃相数量很低时,它就以薄膜的状态分布在晶体之间。微晶玻璃是晶体同玻璃体的复合材料,其性能由两者的性质及数量比例决定。

J28.2论述微晶玻璃结构对于性能的影响

微晶玻璃的性质,主要由析出晶体的种类、晶粒的大小、晶相的多少以及残存玻璃相的种类及数量所决定。而以上诸因素,又取决于玻璃的组成及热处理制度。另外,成核剂的使用是否适当,对

T28.1. 用于微晶玻璃的成核剂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贵金属盐类、 (二)氧化物、(三)氟化物

28.1微晶玻璃(玻璃陶瓷或结晶化玻璃)

将加有成核剂(个别可不加)的特定组成的基础玻璃,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后,成为具有微晶体和玻璃相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称之为微晶玻璃。28.2一般说来,成核剂和初晶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或它们之间的越接近,成核就愈。

1. 越小

2. 晶格常数

3. 容易

28.4论述 Zr02的核化作用

一般认为先是从母相中析出富含锆氧的结晶(或生成约50埃的富含ZrO2的微不均匀区),进而诱导母体玻璃成核。实验证明,在Li20-A1203-Si02,

MgO-Al2O3-Si02等系统的微晶玻璃中,ZrO2主要诱导形成主晶相为β—石英固溶体,次晶相为细颗粒的立方Zr02固溶体。

Zr02在硅酸盐熔体中,溶解度小,一般超过3%就溶解困难而常常从熔体中析出,这是ZrQ作为成核剂的不利一面。如入少量P205能促进ZrO2的溶解。

28.4论述Ti02的成核机理。

一般认为在核化过程中,首先析出富含钛氧的液相(或玻璃相)。它是一种微小(约50埃)悬浮体,在一定条件下(如热处理)将转变为结晶相,进而使母体玻璃成核和长大。X—射线衍射证明,在含钛的MgO-A120s-Si02玻璃中析出的悬浮体是钛酸镁。其他一些含钛玻璃(llNa20-A1203-SiO2玻璃),分相后的析出物都不是单纯的二氧化钛Ti02,而是一种钛酸盐。

Ti4+在玻璃结构中属于中间体阳离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能以六配位[TiO6]或四配位(Ti04]状态存在。在高温(由于配位数降低)Ti4+可能以四配位参加硅氧网络,而与熔体产生良好的混溶。当温度降低,钛将从钛氧四面体转变为低温的稳定状态——钛氧八面体,这时由于(TiO6)与[Ti04)结构上的差别,Ti02就会与其它RO类型的氧化物一起从硅氧网络分离出来(分液),并以此为晶核,促使玻璃微晶化。

Ti02有缩小Na2O-Si02玻璃不混溶区的作用(如图3-2所示)

28.5论述P205的成核机理。 P205是玻璃形成氧化物,对硅酸盐玻璃具有良好的成核能力。常与Ti02,Zr02共用或单独用于Li20-A1203-Si02,Li20-MgO-Si02和MgO-Al2O3-Si02等系统微晶玻璃。P205在硅氧网络中易形成不对称的磷酸多面体(如图3-3所示)。加之P5+的场强大于Si4+,因此它容易与R+或R2+一起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一般认为P205在玻璃中的核化作用,来源于分相。因为分相能降低界面能,使成核活化能下降。

实验证明,P205能大大提高Na20-SiO2玻璃的不混溶温度并扩大其不混溶区,(如图3-4所示)。

从图也可以看出,当以1%克分子A1203和1%P205,加入于Na2016%,SiO284%的玻璃中时,它的不可混溶温度很接近于原始玻璃,即A1203有缩小不混溶区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晶态A1PO4与方石英在结构上相似性所致。

影响玻璃强度的主要因素

1.温度。玻璃的使用温度范围较广,温度对玻璃强度影响的机理目前还未探明。根据一200~+500℃范围内的测试,强度最低点位于200℃左右。看来,最初随着温度的升高,热起伏现象有了增加,使缺陷处积聚了更多的应变能,增加破裂的几率。当高于200℃时,强度的递升可归因于裂口的纯化,从而缓和了应力的集中。

对于玻璃纤维,因表面积大,当使用温度较高时,可引起表面微裂纹的增加和析晶。因此,不同组成的玻璃纤维的强度和温度的关系有明显的区别。 2.组成不同组成的玻璃,其结构间的键力也不相同,如桥氧离手与非桥氧离子的键强不相同,碱金属离子与碱土金属离子也不一样。石英玻璃的强度最高,含有R2+离子的次之,最低的是含有大量R+离子的玻璃。一般玻璃随组成的变化,其强度在3.5—9公斤/毫米2间波动。CaO,BaO、B2O3(15%以下)、Al2O3,对强度影响较大,MgO、ZnO,Fe2O3等影响不大。

3.尺寸、表面及周用介质。玻璃表面具有大量的微裂纹,因此用HF酸处理玻璃表面能恢复和提高玻璃的强度。用HF酸处理玻璃表面9分钟后,其

强度又恢复到原始状态。这说明玻璃表面具有一定深度的微裂纹层,据测定,微裂纹层的厚度在100微米左右。

随着玻璃几何尺寸的减小,试样表面和内部的缺陷生斌的几率也随之减小,因而强度提高,特别是玻璃纤维,当直径小于8~10微米时,其抗张强度可达200~300公斤/毫米2。必须指出,磨光玻璃虽有平整的表面,但表面被磨料擦伤,造成不同深度的微裂纹,因此强度是下降的。

玻璃工艺学

简述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的关系。 玻璃态是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的状态,在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粘度增长很快、析晶速度很小而保持熔融态的结构,因此。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玻璃结构除了与成分有关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硅酸盐熔体形成条件、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有关,不能以局部的、特定的条件下的结构来代表所有玻璃在任何条件下的结构状态。即不能把玻璃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2)玻璃是过冷的液体,玻璃结构是熔体结构的继续。即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有一定的继承性。 (3)玻璃冷却到室温时,它保持着与这温度区间的某一温度相应的平衡结构状态和性能。即玻璃结构与熔体结构有一定的结构对应性。 1828年法国工人罗宾发明了第一台吹制玻璃瓶的机器。 1905年英国欧文斯发明了第一台玻璃瓶自动成型机。 1959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经30年的研究将浮法应用于平板玻璃的生产,是玻璃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并不断取代其它方法。 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SiO2,常含有:Al2O3、TiO2、CaO、MgO、Fe2O3、Na2O、K2O、Cr2O3、V2O5等杂质成分,其中Fe2O3、Cr2O3、V2O5、TiO2能使玻璃着色,降低玻璃的透明度,是有害杂质。 B2O3是玻璃的形成氧化物,它以硼氧三角体[BO3]和硼氧四面体[BO4]为结构组元,在硼硅酸盐玻璃中与硅氧四面体[SiO4]共同组成结构网络。 B2O3能降低玻璃的膨胀系数,提高玻璃的热稳定性,当B2O3引入量过高时,由于硼氧三角体[BO3]增多,玻璃的膨胀系数反而增大,发生反常现象。--硼反常现象 一般选择引入氧化钠的原料时,可优先选择纯碱,在纯碱供应紧张时或为降低成本,可引入适量的芒硝(2-3%)。原因有以下几点: A)热耗大,难分解; B)侵蚀性大(包括芒硝蒸汽、“硝水”:硝酸钾或者硝酸钠的溶液,此处指熔融的芒硝,还原剂用量不足时产生的) C)需加入适量的还原剂:量不足时不分解的芒硝易生成侵蚀性较大的硝水;过量时会还原Fe2O3、Na2SO4生成FeS、Fe2S3和硫化物,并生成硫铁化物,最终导致着色,而还原剂的实际用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D)运费高,储存加工费用大。 E) 容易导致芒硝泡(硝水进入成形流,在冷却时熔融的硫酸盐硬化而析出白色的结晶状小滴)和硫酸盐结石(硫酸盐在玻璃中的溶解度很小); 为什么在芒硝完全分解前后须分别保持还原气氛和氧化气氛? 为保证芒硝能以较低的温度分解在熔化前期,芒硝未完全分解之前,须保持还原气氛;在熔化后期,为防止硫酸盐进一步被还原而生成硫化物并与铁的硫化物生

玻璃复习题

玻璃工艺学课后答案 第1章: 1、名词解释 硼反常: 由于Na2O的加入,氧化钠所提供的氧使【BO3】三角体变成【BO4】四面体,导致B2O3玻璃结构由两度空间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不变时,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取代另一种氧化物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叫做混和碱效应。 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中随RO的升高,使R﹢在扩散中系数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压制效应。 铝反常:氧化铝的结构状态依氧化铝和碱金属相对含量的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铝反常现象。 金属桥:认为在铅四方椎体中,在靠近4个氧离子的一面,因惰性电子被推开,相当于失去两个电子,可以把一面近似看作是零价的铅离子,这样,四方锥体中铅离子。这样,四方锥体中的铅离子可以“1/2Pb4+-1/2Pb0”称为“金属桥”。 2、简答 (1)、玻璃的热历史对玻璃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答: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热态冷却,通过转变区域和退火区域的经历。对于玻璃的成分来说,热历史必然有其对应的结构状态,而一定的结构状态必然反应在外部的性质上。急冷淬火玻璃较慢冷淬火玻璃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小的黏度。在加热过程中淬火玻璃加热到300~400℃ 时,在热膨胀曲线上出现体积收缩,伴随着体积还有着放热效应。 (2)、硅酸盐玻璃结构中氧化物的分类及作用? 答:当加入碱金属氧化物时,石英玻璃中原有的“大分子”发生解聚作用,这是由于碱金属提供氧使硅氧值发生变化所致。 当加入碱土金属时,钠钙硅玻璃的性质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结构的加强和一系列的物理性质的变好。 (3)、含铅玻璃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答:铅是元素,核外电子层多,离子半径大,电子云易变形,这些都决定了铅玻璃电阻大,介电损耗小,折射率和色散高以及吸收高能辐射等性能。 第3章: 1、在硼硅酸盐玻璃中,分相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答:在硼硅酸盐玻璃的生产中,必须注意分相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就化学稳定性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散嵌入富硅氧基相中时,由于化学稳定性来说,如果富碱硼相以滴状分掩护碱硼相免受介质的侵蚀,这样的分相将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反之,如果在分相过程中,高钠硼相和高硅氧形成相互连接的结构时,由于化学稳定性不良的硼碱相直接暴露在侵蚀介质中,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将发生急剧恶化。 2、微晶玻璃的制备原理及其工艺过程。 答:有控制的析晶和诱导析晶是制备微晶玻璃的基础。成核和晶体长大是实现控制析晶的关键,对成核相晶体长大的控制,可使玻璃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和大小的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腔称髓腔,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口、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玻璃工艺学重点内容

玻璃的定义:结构上完全表现为长程无序的、性能上具有玻璃转变特性的非晶态固体。 玻璃的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无固定熔点、性质变化的连续性、性质变化的可逆性 晶子学说:玻璃是由无数“晶子”所组成的,晶子是具有晶格变形的有序排列区域,分散在无定形介质中,从“晶子” 部分到无定形部分是逐步过渡的,二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无规则网络学说:玻璃的近程有序与晶体相似,即形成阴离子多面体,多面体顶角相连形成三维空间连续的网络,但其排列似拓扑无序的。 玻璃结构和熔体结构的关系: ⑴玻璃结构除了与成分有关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与熔体形成条件、玻璃的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有关。(玻 璃的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 ⑵玻璃似过冷的液体,玻璃的结构是熔体结构的继续。(继承性) ⑶玻璃冷却至室温时,它保持着与该温度范围内某一温度相应的平衡结构状态和性能。(对应性) 单元系统玻璃的结构主要有:石英玻璃结构、氧化硼玻璃结构、五氧化二磷玻璃结构。 硼氧反常现象:当氧化硼与玻璃修饰体氧化物之比达到一定值时,在某些性质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值或折点的现象。根据无规则网络学说的观点,一般按元素与氧的单键能的大小和能否生成玻璃,将氧化物分为:网络生成体氧化物、网络外体氧化物和中间体氧化物。 混合碱效应:二元碱硅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总含量不变,用另一种逐渐取代一种时,玻璃的性质出现极值。 T f:玻璃膨胀软化温度 T g:玻璃转变温度 玻璃的形成方法:熔体冷却法和非熔融法 三元玻璃形成区: ①由于新的共熔区的形成,三元系统形成区中部出现突出部分。 ②含有两种网络形成体(F)的三元系统,突出位置受到共熔点位置的影响,即突向低熔点的一侧。 ③三元系统只有一种网络形成体(F)时,突出部分偏向低熔点氧化物的一侧。 ④网络中间体(I)可使网络修饰体(M)较多的区域重新形成玻璃,在有I的三元系统中,形成区突向偏M的一侧,呈半圆形。 ⑤F-M、F-I等不能形成玻璃的二元系统加入新的氧化物,由于新的共熔物形成,可以在其中间部位形成较小的不稳定的玻璃形成区。 玻璃的分相:玻璃在高温下为均匀得熔体,在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迁移,某些组分发生偏聚,从而形成化学组成不同得两个相,此过程称为分相 玻璃分相的原因:一般认为氧化物熔体的液相分离是由于阳离子对氧离子的争夺所引起的。当网络外体的离子势较大、含量较多时,由于系统自由能较大而不能形成稳定均匀的玻璃,它们就会自发的从硅氧网络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体系,产生液相分离。 分相对玻璃析晶的影响: ①为成核提供界面:玻璃的分相增加了相间的界面,成核总是优先产生于相的界面上。 ②分散相具有高的原子迁移率:分相导致两液相中的一相具有较母相明显大的原子迁移率,这种高的迁移率能够 促进均匀形核。 ③使成核剂组分富集于一相:分相使加入的成核剂组分富集于两相中的一相,因而起晶核作用。 微晶玻璃:是用适当组成的玻璃控制析晶或者诱导析晶而成,它含有大量(95%~98%)细小的(在1μm以下)晶体和少量残余玻璃相。 影响玻璃黏度的因素 ⑴玻璃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连续变化,温度越高粘度越低。 ⑵玻璃的结构对黏度影响分两个方面:玻璃网络结构越稳定,玻璃的黏度越大; 玻璃中碱金属离子或者碱土金属离子使玻璃网络聚合,玻璃的黏度越大。 ⑶玻璃组成对黏度的影响主要为: ①玻璃中氧化物的性质与数量:倾向于形成更大的阴离子基团的氧化物,使玻璃黏度增大;碱性氧化物使玻璃形成的网络解离,玻璃的黏度降低; ②氧-硅比:氧硅比越大,硅氧四面体群解离,玻璃黏度降低

玻璃工艺学考试复习2

1.玻璃主要原料:指向 玻璃中引入各种氧化 物的原料。 2.玻璃辅助原料:指使 玻璃获得某些必要的 性质和加速熔制过程 的原料。 3.澄清剂:向玻璃配合 料或玻璃熔体中加入 一种高温时自身能汽 化或分解放出气体, 以促进除玻璃中气泡 的物质。 4.着色剂:使玻璃着色 的物质。 5.乳浊剂:是玻璃生产 不透明的乳白色的物 质。 6.助溶剂:能使玻璃熔 制过程加速的原料。 7.氧化剂:在玻璃熔制 时,能分解放出氧的 原料。 8.还原剂:在玻璃熔制 时,能夺取氧的原料。 9.玻璃原料的选择原 则:a原料的质量必须 符合要求,而且稳定; b易于加工处理;c成 本低,能大量供应;d 少用过轻和对人体健 康、环境有害的原料; e对耐火材料的侵蚀 要小。 10.石英砂颗粒与颗粒组 成对玻璃生产有何影 响?a颗粒粒度适中。 颗粒大时会使熔化困 难,并常常产生结石、 条纹等缺陷;b粒度组 成合理。细级别含量 高,其表面能增大, 表面吸附和凝聚增 大。当原料混合时, 发生成团现象,另外 细级别多,在贮存、 运输过程中受震动和 成锥作用的影响与粗 级别间产生强烈的离 析,这种离析的结果 使得进入熔窑的原料 化学成分处于极不稳 定状态。 11.引入二氧化硅、氧化 钠、氧化钙、氧化铝、 氧化硼常用的原料有 哪些? a二氧化硅:石英砂、 砂岩、石英岩、石英; b氧化钠:纯碱和芒 硝;c氧化钙:方解石、 石灰石、白垩、沉淀 碳酸钙;d氧化铝:长 石、粘土、蜡石、氢 氧化铝、含氧化铝的 矿渣、含长石的尾矿; e氧化硼:硼酸、硼砂 和含鹏矿物。 12.玻璃组成设计的原则 有哪些?a根据组成、 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使设计的玻璃能满足 预定性能要求;b根据 玻璃形成图和相图, 使设计的组成能够形 成玻璃,析晶倾向小; c根据生产条件使设 计的玻璃能适应熔 制、成形、加工等工 序的实际要求。d玻璃 的化学组成设计必须 满足绿色、环保的要 求;e所设计的玻璃应 当价格低廉,原料易 获取。 13.配合料计算步骤有哪 些?计算配合料时, 采用联立方程式法和 比例计算相结合的方 法。列联立方程时, 先以适当未知数表示 各种原料的用量,再 按照各种原料所引入 玻璃中的氧化物与玻 璃组成氧化物的含量 关系。 14.配合料的质量要求有哪 些?a具有正确性和稳 定性;b合理的颗粒级 配;c具有一定的水分; d具有一定气孔率;e必 须混合均匀;f一定的配 合料的氧化还原态势。 15.配合料料仓的两种布 置方式,以及它们各 自的优缺点。a塔仓。 优点:占地面积小, 可以将几个料仓紧凑 地布置在一起,合用 一套称量系统,除尘 系统和输送系统,可 以减少设备,节约投 资。缺点:对设备维 护保养要求很高,布 局紧凑,给维修带来 一定的困难。b排仓。 优点:每个料仓都设 置独立的称量系统和 输送系统,生产能力 较大。维修方便。缺 点:占地面积大,投 资高,设备利用率不 足,集中治理粉尘有 困难。 16.在玻璃熔制过程中, 配合料发生哪些物 理、化学和物理化学 变化?a物理:1配合 料加热,2吸附水的排 除,3个别组分的熔 化,4多晶转变5个别 组分的挥发;b化学: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椎间盘:连接上、下椎体之间的软骨垫(第1、2颈椎间除外)称椎间盘。它由周围部的纤维软骨环和中后部的髓核以及上下两表面的软骨板构成。 心传导系:位于心壁内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所构成,能节律性地产生并传导冲动的一个系统。 联合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独立,而又必须同时进行运动的关节。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骨单位:骨单位(osteon)为在内、外环骨板之间的大量长柱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突触: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 真肋:第1-7对肋借助软骨与胸骨构成关节称为真肋 假肋:第8-10对肋接前端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左右肋弓,称为假肋。 浮肋 :又称浮动弓肋11~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不与胸骨相连,故称浮肋 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门。 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淋巴: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壁滤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处被吸入静脉,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射出,依此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最后又返流回心房,血液这种周而复始往返不止地流动现象称为血液循环。 中央凹: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是感光最敏锐处,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可用眼底镜窥见。 胸骨角: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胸骨角的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体循环 :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房→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黄体: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残留在卵泡壁的细胞和内膜细胞开始向内侵入,胞体增大,逐渐演化成黄体细胞,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同时侵入,周围仍有结缔组织的外膜包裹,这样就共同形成黄体。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docx

玻璃工艺学复习练习题 分相结构对玻璃的性质有何影响? 对第一类性质的影响:由离子的迁移特性决定的性质,如电阻率、化学 稳定性等对玻璃的分相结构十分敏感。若性质较差的相以连通结构的形 式存在,玻璃的性质将明显变坏。若性质较差的相呈孤立液滴状分布于 性质较好的连续基相中,则能保持较好的性质。 对玻璃析晶的影响——分相有利于析晶 1.为成核提供界面。 2.分相导致其中的一相比均匀母相具有较大的质点迁移率,这有利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3.分相使成核剂浓集于其中的一相,从而促进晶核的形成。 4.分相使其中的一相或两相更加接近某种晶体的组成,这有利于结晶。 对光学性质的影响 1.使玻璃的透光率下降 分和产生的相界面使光线发生散射,导致透光率下降,严重时,会产生乳浊现象。 2.影响玻璃的颜色 分相过程屮,过渡元素几乎全部集中在微相液滴中。这种选择性富集可 以用来发展有色玻璃,激光玻璃、光敏玻璃和光色玻璃等。 1.玻璃分相对析晶有何影响? 对玻璃析晶的影响分相有利于析晶 1.为成核提供界面。 2.分相导致其屮的一相比均匀母相具有较大的质点迁移率,这有利于晶核的形成和长大。 3.分相使成核剂浓集于其中的一相,从而促进晶核的形成。 4.分相使其中的一相或两相更加接近某种晶体的组成,这有利于结晶。 2.玻璃成型后为何还要退火 原因之一:玻璃生产过程屮,因经受激烈的、不均匀的温度变化会产生热应力。 这种热应力会降低玻璃制品的强度和热稳定性。成型后的玻璃制品和经过热加工 的玻璃制品,若不经过退火处理,让其自然冷却,在以后的存放和机械加工过程 中很可能会自行破裂。 原因之二:玻璃制品从高温自然冷却室温,其内部结构是不均匀的,由此会造成玻璃光学性质的不均匀。对玻璃进行退火处理就是让玻璃的结 构趋向均匀,使玻璃中的热应力消除或减小的热处理过程。 16.玻璃的料性?短性玻璃?长性玻璃?对成型和退火过程有何影响? 答:生产上常把玻璃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快慢称为玻璃的料性,粘度随温度变化快的玻璃称为短性玻璃,反之称为长性玻璃?这一性质对成型作业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用压延法生产压花玻璃时最好选择料性较短的玻璃,这样玻璃被轧花辗压出花纹之后,随温度降低,粘度能迅速地增长,形状可以快速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压出的花纹清晰.退火是通过粘滞流动和弹性来消除玻璃中的应力,故这一性质对退火的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23 ?试述水对硅酸盐玻璃的侵蚀机理。 答:硅酸盐玻璃在水中的溶解比较复杂。水对玻璃的侵蚀开始于水中的1< 和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玻璃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玻璃的定义与结构 1、解释转变温度、桥氧、硼反常现象和混合碱效应。 转变温度:使非晶态材料发生明显结构变化,导致热膨胀系数、比热容等性质发生突变的温度范围。 非桥氧:仅与一个成网离子相键连,而不被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的氧离子则为非桥 氧。 桥氧:玻璃网络中作为两个成网多面体所共有顶角的氧离子,即起“桥梁”作用的氧离子。 硼反常性: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往往在性质变化曲线中产生极大值和极小值,这现象也称为硼反常性。 混合碱效应:在二元碱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的总含量不变,用一种碱金属氧化物逐步取代另一种时,玻璃的性质不是呈直线变化,而是出现明显的极值。这一效应叫做混合碱效应。 2、玻璃的通性有哪些? 各向同性;无固定熔点;介稳性;渐变性和可逆性; ①.各向同性 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总的来说都是无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这一点与液体类似,液体内部质点排列也是无序的,不会在某一方向上发现与其它方向不同的性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玻璃可以近似地看作过冷液。 ②.无固定熔点 玻璃态物质由熔体转变成固体是在一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从固态到熔融态的转变常常需要经历几百度的温度范围),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固定的熔点。 ③.介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过冷而得到。在冷却过程中粘度过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因而系统内能尚未处于最低值而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高的能量。还有自发放热转化为内能较低的晶体的倾向。 ④.性质变化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到固体状态的过程是渐变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是连续的和可逆的,其中有一段温度区域呈塑性,称“转变”或“反常”区域。 3、分别阐述玻璃结构的晶子学说和无规则网络学说内容。 答:(1)玻璃的晶子学说揭示了玻璃中存在有规则排列区域,即有一定的有序区域,这对于玻璃的分相、晶化等本质的理解有重要价值,但初期的晶子学说机械地把这些有序区域当作微小晶体,并未指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而对玻璃结构的理解是初级和不完善的。总的来说,晶子学说强调了玻璃结构的近程有序性、不均匀性和不连续

玻璃工艺学复习题

玻璃试题及解答 T 1.1玻璃态物质具有以下五个特性:1. 各向同性2. 无固定熔点3. 亚稳性4. 变化的可逆性5. 可变性 L1.1.论述玻璃态物质具有的五个特性 (一)各向同性:玻璃态物质的质点排列总的说是无规则的,是统计均匀的,因此,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是相同的。 (二)无固定熔点 玻璃态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是在一定温度区域(软化温度范围)内进行的,它与结晶态物质不同,没有确定的熔点。 (三)亚稳性 玻璃态物质一般是由熔融体过冷却而得到。在冷却过程中粘度急剧增大,质点来不及作有规则排列而形成晶体,没有释出结晶潜热(凝固热),因此,玻璃态物质比相应的结晶态物质含有较大的能量。它不是处于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而属于亚稳状态。 (四)变化的可逆性 玻璃态物质从熔融状态冷却(或相反加热)过程中,其物理化学性质产生逐渐和连续 的变化,而且是可逆的。 (五)可变性 玻璃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随成分发生连续和逐渐的变化 T1.2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J1.2论述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的桥氧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从一系列硼酸盐和硅酸盐玻璃结构,可以看出,桥氧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桥氧愈多,结构愈强固,许多物理性能向好的方面转变。反之,桥氧愈少,结构和性能就愈不好。 M1.3逆性玻璃。如果玻璃中同时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而且它们的大小和所带的电荷也不相同时,也能制成玻璃。用y代表每个多面体的桥氧平均数,当y<2也能制成玻璃,而且某些性能随金属离子数的增大而变好。一般把这种玻璃称为逆性玻璃。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 第一,在结构上它与通常玻璃是逆性的。一般玻璃的结构以玻璃形成物为主体,金属离子处于网络的空穴中,它仅起补助性作用。逆性玻璃恰恰相反,多面体的短链反而为大量的金属离子所包围。如果金属离子比作“海洋”,那末,多面体就是“海洋”中的岛屿。因此,决定玻璃聚结程度的不是多面体之间的连结,而是金属离子与多面体短链中的氧离子之间的结合。逆性玻璃的结构与无规则网络学说的结构模型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逆性玻璃在性质上也发生逆转性。一般玻璃的性质是随着Si02的减少(即Y值减少)而降低。而逆性玻璃则相反,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愈多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玻璃工艺学第四章答案

1试述黏度在生产中的应用。2试述玻璃表面张力的工艺意义。3 影响玻璃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 何谓玻璃的料性?对成型和退火有何影响?5 为何使用粘度描述玻璃生产工艺过程更为科学?6玻璃表面组成与主体玻璃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1答:在生产中玻璃的熔化、澄清、均化、供料、成型、退火等工艺过程的温度制度,一般是以其对应的黏度为依据制定的。 2答:在熔制过中,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玻璃液中气泡的长大和排除,在一定条件下,微小气泡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可溶解于玻璃液中。均化时,条纹及节瘤扩散和溶解的速度取决于主体玻璃和条纹表面张力的相对大小。如果条纹的表面张力较小,则条纹力求展开成薄膜状,并包围在玻璃体周围,这种条纹就很快的溶解而消失。相反,如果条纹(节瘤)的表面张力叫主体玻璃大,条纹力求成球形,不利于扩散和溶解,因而较难消除。 在玻璃成形过程中,人工挑料或吹小泡及滴料供料时,都要借助表面张力使之达到一定的形状。拉制玻璃管、玻璃棒、玻璃丝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才能获得正确的圆柱形。玻璃制得拱火、火抛光也是借助表面张力。 3答:影响玻璃黏度的因素主要有化学组成和温度,在转变温度范围内,还与时间有关。 4答:是指玻璃随着温度变化其年黏度变化的速度称为玻璃的料性。黏度随温度变化快的玻璃称为短性玻璃,反之称为长性玻璃。这一性质对成型作业有直接的关系,如用压延法辊压出花纹之后,随温度的降低,黏度能迅速地增长,形成可以快速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压出的花纹清晰,退火是通过粘滞流和弹性来消除玻璃中的应力。故这一性质对退火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5在玻璃生产中,许多工序(和性能)都可以用黏度作为控制和衡量的标志。使用黏度来描述玻璃生产全过程较温度更加确切与严密,但由于温度测定简便、直观、而黏度和组成关系的复杂性和习惯性,因此习惯上用温度来描述和规定玻璃生产工艺过程的工艺制度。 6玻璃表面与玻璃主体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差异,即沿玻璃截面(深度)的各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值,其组成随深度而变化。熔制、成形、热加工过程中,高温造成某些组分的挥发;各组分对表面能贡献的不同使有些组分在表面富集,有些减少。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1、系统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2、标准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 3、轴: ①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②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垂直,平行于地面的轴。 ③冠状轴:又称额状面,为左右方向,与上述两轴相垂直的轴。 面:①矢状面(纵切面):按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其断面即为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半的矢状面,叫正中矢状面。 ②冠状面(额状面):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③水平面(横断面):与人体的垂直轴垂直面的平面,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第一章:骨学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颅骨、躯干骨统称中轴骨。按形态特征分为:长骨(如肱骨和股骨)、短骨(如腕骨跗骨)、扁骨(如颅、胸、盆部)、不规则骨(如椎骨)。 3、骺线:随着骨软骨的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4、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等。骨质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机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无机质:碱性磷酸钙等。 6、中轴骨包括躯干骨和颅。 7、躯干骨包括:椎骨24、骶骨1、尾骨1、胸骨1、肋12对,共51块。其中椎骨包括: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1(5)、尾椎1(3-4)。 8、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椎弓 9、第一颈椎又叫寰椎,与第二颈椎的齿突相关节,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二颈椎又叫枢椎。第七颈椎又叫隆椎。 10、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11、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12、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13、颅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其中脑颅骨8块分为:顶骨2、颞骨2、额骨1、筛骨1 、枕骨1、蝶骨1。

玻璃工艺学思考题

玻璃的结构 一. 玻璃的通性 1.各向同性: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任何方向都相同。 2.无固定熔点:玻璃从固体变为液体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3.亚稳性:玻璃的内能比晶体高,它不是处在最低能量状态。但一般情况下,玻璃不会自发转变成晶体。 4.性质变化连续可逆:玻璃转变过程中,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逐渐而连续的,而且是可逆的。 5.成分可变:玻璃的成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改变,从而使玻璃的性质发生改变。 1.在各种玻璃中,石英玻璃的膨胀系数最小。这是为什么? Si—O键相当大,整个硅氧四面体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不带极性。[SiO4]四面体以角顶相连,形成向三维空间发展的无规则的连续架状网络结构。 2.在石英玻璃中加入碱性氧化物其结构与性能将如何变化? 碱性氧化物加入到石英玻璃中,使完整的硅氧网络断裂,形成不连续的网络结构。 3.在碱硅玻璃中加入氧化钙后其结构与性能将如何变化? CaO的加入,使玻璃的结构得到加强。机械强度较高、热膨胀系数较小、耐热性能、介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较好、融体粘度较高。 4.在硼玻璃中加入碱性氧化物其结构与性能将如何变化? [BO3]部分转变为[BO4];层状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网络结构。与B2O3玻璃相比,玻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 5.何谓硼反常? 碱金属氧化物加入到B2O3玻璃中,使玻璃的结构得到加强,物理化学性能得到改善。这与碱金属氧化物加入到石英玻璃中的情形恰好相反。这是一种硼反常。 在钠硅玻璃中加入B2O3,玻璃的结构随B2O3增加而逐渐加强,玻璃的性质得到改善。但B2O3的含量超过某数值时,将出现逆转:随着B2O3的增加,玻璃结构逐渐弱化,玻璃的性质逐渐劣化,在玻璃的性质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值。这是另一种硼反常。 6.何谓逆性玻璃? 逆性玻璃是指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趋势(变化方向)与一般玻璃相反的玻璃。“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A. 结构强度变化趋势与一般玻璃相反。 B. 性能变化趋势与一般玻璃相反。 7.何谓玻璃的转变温度区? 玻璃从流动性的熔体转变为具有刚性的固体,要经过一个过渡温度区。这个过渡温度区称为玻璃的转变温度区,一般用T g和T f代表转变温度区的下限和上限。 8.何谓玻璃的热历史? 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在转变温度区和退火温度区的经历。 9.玻璃的热历史对玻璃的结构与性能有何影响? 对密度的影响:急冷密度小;慢冷密度大。 对粘度的影响:急冷玻璃,粘度较低,加热时粘度增大。慢冷玻璃,粘度较高,加热时粘度降低。 对热膨胀的影响:T<T g时,淬火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比退火玻璃大。T>T g时,淬火玻璃会发生零膨胀或负膨胀,而退火玻璃则会加速膨胀。 10.玻璃的两类性质有何不同? 第一类性质与玻璃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根据玻璃的成分和加和法则进行计算的性质。如:粘度、电导、介电损耗、离子扩散速率、化学稳定性等。 第二类性质与玻璃成分的关系比较简单,可以根据加和法则进行推算的性质。如:折射率、密度、弹性模量、硬度、热膨胀系数和介电常数等。 第一类性质一般通过离子(主要是阳离子)的活动或迁移体现出来。 第二类性质不是通过离子的活动而是通过网络和网络外离子的整体作用体现出来。常温下,这类性质可以大致看作构成玻璃的各种离子性质的总和,故可以用简单的加合法则进行推算。 11.碱性氧化物对Si-O玻璃的结构和性能有何影响? 破坏Si-O2玻璃的网络结构,导致性能劣化。 12.何谓双碱效应(混合碱效应)?

玻璃工艺期末复习提纲

注意: 1.以下内容仅为帮助各位在复习时理清思路,不与期末考题产生任何关联性,更非出题形式。 2.答题应看清题意,不要照搬书本内容,答题形式应合理。例如简答题除了列举关键点之外,还应对其作简要说明;综合题则应进行详细分析。 玻璃工艺学——基础理论 绪论 1.近一、二十年,建筑玻璃朝哪些方向发展? 2.试举例说明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第一章玻璃的结构与组成 1.玻璃的基本含义。 2.玻璃态物质主要特征。 3.玻璃的结构取决于哪些因素? 4.近代关于玻璃结构的主要假说,对于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玻璃结构假说的理解和比较。 5.硼反常、硼-铝反常现象及其原因。 6.混合碱效应及其产生的机理,混合碱效应对有关性能的影响。 7.网络外体、玻璃网络形成体、网络中间体的含义和特征。 8.玻璃的热历史及其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9.网络外体、玻璃网络形成体、网络中间体在玻璃结构中的作用,会具体分析各种氧化物在玻璃中 的作用和对主要性能的影响。 10.积聚作用及其对玻璃性质的影响。 11.逆性玻璃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章玻璃的形成规律 1.玻璃形成的方法(熔融冷却法和其他非熔融法)。 2.从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晶化学的角度理解玻璃形成的条件。 3.3T图 4.学会分析简单三元系统玻璃形成区。 第三章熔体和玻璃体的相变 1.引起析晶和分相的原因有哪些? 2.如何避免分相和析晶? 3.分相对玻璃性能的影响和分相在玻璃中的应用。 4.高硅氧玻璃的制备原理和工艺过程。 5.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6.从相平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玻璃组分越复杂对其形成玻璃越有利? 7.TiO2、P2O5和氟化物等常见的微晶玻璃成核剂,诱导析晶的机理有何不同? 8.微晶玻璃的特性、优势及常见分类。 9.如何保持微晶玻璃的透明性? 10.为何微晶玻璃具有较高的强度? 11.在制备低膨胀玻璃锂铝硅微晶玻璃时,采用(TiO2+ZrO2)混合成核剂有何优势? 第四章玻璃的粘度及表面性质 1.理解为何使用粘度来描述玻璃生产工艺较用温度更为科学? 2.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3.玻璃组成与粘度之间的关系,并以硅酸盐玻璃为例,分析如何调整组成可使玻璃粘度降低或升高。 4.测试粘度的方法(包括高温粘度和低温粘度),及其适用范围。 5.影响玻璃表面张力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对玻璃工艺生产的影响(有利、不利两方面)。 6.玻璃的料性及其对于工艺的影响。 7.高温化学钢化和低温化学钢化的异同。 8.如何提高封接玻璃的气密粘结性? 9.离子交换在玻璃工业中的应用。 第五章玻璃的力学和热学性质 1.玻璃的热稳定性 2.脆性 3.块状玻璃的实际强度远低于理论强度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提高玻璃的强度? 5.为何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 6.玻璃的膨胀系数、热稳定性与玻璃的成分、温度和热处理历史的关系。如何进行调整? 7.玻璃制品耐急热的能力比耐急冷的能力强的原因。 8.玻璃的密度与组分的关系。 第六章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1.化学稳定性 2.原生脱片 3.次生脱片 4.水、酸、碱、蒸汽对玻璃的侵蚀机理。 5.如何提高玻璃的化学稳定性? 6.热处理制度对玻璃化学稳定性有何影响? 7.含MgO的玻璃制品容易产生脱片的原因。 第七章玻璃的电学及磁学性质 1.电击穿 2.介电强度 3.离子导电、电子导电 4.玻璃的电导率与玻璃组成、结构和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玻璃的光学性质 1.玻璃的折射率、色散、色差、反射率、吸收极限 2.改变玻璃光学性能的方法。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 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 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 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 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又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 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 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瘤的易发区。 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0.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子宫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术常在此进行。 21. 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阴道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阴道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