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随堂练习1(可打印修改)

《屈原列传》(节选)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诋毁)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放逐)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效法)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判断句)/③④⑤⑦(被动句)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

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沐:洗头)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随时随地变化转移)

D.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长流,即江水)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参考答案:

1.C

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

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

5.A

6.B

7.C

8.A

9.C 10.D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

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

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

怨生也。

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6、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B、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痛恨)

D、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追溯。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表递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并列)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代词,他)以天下之(结构助词的)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博闻强记,明于(在)治乱。箕畚运于(用)渤海之尾。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

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于是上官

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

参考答案:

一、6、C 7、C 8、C

三、9、1 译: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

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译出“疾”、“聪”、“谗”、“谄”、“蔽”、“邪

曲”等2分,句子正确通顺1分)

2译: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译出“欲,甚,何不用”2分,句子通顺正确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摘自司马迁《屈原

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污浊)

B.“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

C.屈平属草稿未定(属,通“嘱”,嘱托)(写作)

D.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追思)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原“曾经深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和“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组是

A.(1)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1)屈原者,楚之同姓也(2)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C.(1)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D.(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这段文字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制定出来,屈平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辞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他举的是近在眼前的事例,但表达的意思是深远的。

参考答案:

8.C 属,写作

9.A (B(1)“楚之同姓”,不是受信任的原因;C(1)“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受信任的结果,不是原因;D(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离骚》中的内容,不是写作《离骚》的原因)

10.D 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11.(1)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制定出来,屈平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4分,伐:炫耀,自夸,2分;语句通顺,意思正确2分)

(2)他的文辞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他举的是近在眼前的事例,但表达的意思是深远的。(6分,重要采分点:指,旨趣;迩,近,近在眼前;各2分。语句通顺,意思正确2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1.离,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2.反,通“返”,返回。这里是思念的意思。

3.靡不毕见3.见,通“现”,显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指,通“旨”,文章的含义。

5.屈平既绌5.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6.亡走赵,赵不内6.内,通“纳”,接纳。

7.濯淖污泥之中7.濯,通“浊”,污浊。

8.厚币委质事楚8.质,通“贽”,见面礼

9.被发行吟泽畔9。被,通“披”,披散

二、解释多义词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吾属今为之虏矣()神情与苏、黄所不属()

答案.引申为写作,动词/连接,动词/通“嘱”,嘱托,动词/属于,动词。/掌握,动词/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类似,动词/

2.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伐薪烧炭南山中()此五霸之伐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口诛笔伐()

答案.夸耀,自夸,动词/攻打,动词/砍伐,动词/功业,名词/战胜,打败。动词/声讨,动词

3.疏

王怒而疏屈平()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十三经注疏()

答案.疏远,动词/疏通,动词/稀疏,形容词/陈述,旧读shù动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

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名词

4.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

答案.“离” 通“罹”,遭受,为动词/动词,离散,分离/动词,背离/动词,分离,离别

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在冀州之南()己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

答案.名词,根本/名词,本义:草木的根/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副词,本来的/副词,本来/名词,稿本,版本/名词,稿本、底本/代词,这、此/量词,册/副词,本来是,原来是。另一说,动词,出身于/动词,推究,考察

6.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

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

答案.名词,志向,心意/名词,意愿/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名词,志趣/动词,记述/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7.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

答案.名词,通“旨”,意旨,旨趣/名词,手指/动词,指出/动词,指向/动词,直立,竖起/副词,一直,直接8.闻

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

答案.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动词,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

9.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答案.动词,扣留/动词,停留/动词,留心,关心/动词,保存,遗存

10.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

答案.动词,放逐,流放/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动词,变迁,变更/动词,迁移,迁都

11.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名词,叔父,父辈人

12.弹

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答案.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动词,弹奏/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1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答案.动词,嫉妒/动词使动用法,损害/名词,祸害

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厚币委质事楚 8.泥而不滓

9 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 时秦昭天与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身客死于秦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1.听: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2.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4.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5.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6.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7.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破:使……破败。11.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1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13.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14.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15.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16.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7.祖: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奈何绝秦欢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6.颜色憔悴。

7.形容枯稿 8.而能与世推移

9.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1.治乱: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4.5.6.7.8.

9.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 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4.以出号令

5.方正不容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1.明道德之广崇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3.省略句。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4.省略句。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5.被动句6.被动句7.被动句8.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介宾短语后置 )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11.明道德之广崇(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九、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

通史。作者为______。鲁迅曾经赞誉《史记》为“ ,

2.根据课文回答:屈原(约前340~前27),名___,字___,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___时期___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

《》《》

答案 1.纪传体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平原战国楚《离骚》《怀沙》

屈原列传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1.离,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2.反,通“返”,返回。这里是思念的意思。

3.靡不毕见3.见,通“现”,显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指,通“旨”,文章的含义。

5.屈平既绌5.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6.亡走赵,赵不内6.内,通“纳”,接纳。

7.濯淖污泥之中7.濯,通“浊”,污浊。

8.厚币委质事楚8.质,通“贽”,见面礼

9.被发行吟泽畔9。被,通“披”,披散

二、解释多义词

1、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吾属今为之虏矣()神情与苏、黄所不属()

答案.引申为写作,动词/连接,动词/通“嘱”,嘱托,动词/属于,动词。/掌握,动词/用在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类似,动词/

2.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伐薪烧炭南山中()此五霸之伐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口诛笔伐()

答案.夸耀,自夸,动词/攻打,动词/砍伐,动词/功业,名词/战胜,打败。动词/声讨,动词

3.疏

王怒而疏屈平()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十三经注疏()

答案.疏远,动词/疏通,动词/稀疏,形容词/陈述,旧读shù动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名词

4.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约从离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多情自古伤离别()

答案.“离” 通“罹”,遭受,为动词/动词,离散,分离/动词,背离/动词,分离,离别

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今背本而趋末()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在冀州之南()己后典籍皆为板本()今存其本不忍废()用芽者自从本说()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

答案.名词,根本/名词,本义:草木的根/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副词,本来的/副词,本来/名词,稿本,版本/名词,稿本、底本/代词,这、此/量词,册/副词,本来是,原来是。另一说,动词,出身于/动词,推究,考察

6.志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

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

答案.名词,志向,心意/名词,意愿/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名词,志趣/动词,记述/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7.指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

答案.名词,通“旨”,意旨,旨趣/名词,手指/动词,指出/动词,指向/动词,直立,竖起/副词,一直,直接8.闻

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 ( cháng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无何,宰以卓异闻()

答案.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动词,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

9.留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令()先生可留意矣()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答案.动词,扣留/动词,停留/动词,留心,关心/动词,保存,遗存

10.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

答案.动词,放逐,流放/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动词,变迁,变更/动词,迁移,迁都

11.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答案.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名词,叔父,父辈人

12.弹

新沐者必弹冠()莫辞更坐弹一曲()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

答案.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动词,弹奏/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13.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答案.动词,嫉妒/动词使动用法,损害/名词,祸害

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厚币委质事楚 8.泥而不滓

9 其后楚日以削 10.亡国破家相随属

11 时秦昭天与楚婚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身客死于秦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5.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1.听: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2.谗谄: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3.邪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4.方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5.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6.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7.厚币: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8.泥: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破:使……破败。11.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12.内、外: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13.客: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14.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15.存、兴: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16.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17.祖: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古今异义词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3.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奈何绝秦欢

5.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6.颜色憔悴。

7.形容枯稿 8.而能与世推移

9.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答案、1.治乱:偏在“治”,一说“乱”反训作“治”,“治乱”连文同义。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诡辩: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4.5.6.7.8.

9.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又如“常从容淡静”。一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意。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 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 4.以出号令

5.方正不容也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11.明道德之广崇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遂绝 ( 于 ) 齐 ( 省略介词 ) 3.省略句。又因厚币 ( 赂 ) 用事者臣勒尚 ( 省谓语 ) 4.省略句。以 ( 之 ) 出号令 ( 省介词宾语 ) 5.被动句6.被动句7.被动句8.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介宾短语后置 )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10.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 11.明道德之广崇( 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 1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定语后置 )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1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同上 ) 1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同上 ) 1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 wéi )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

六、作家作品常识填空

1.《史记》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

通史。作者为______。鲁迅曾经赞誉《史记》为“ ,

2.根据课文回答:屈原(约前340~前27),名___,字___,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___时期___国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

《》《》

答案 1.纪传体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平原战国楚《离骚》《怀沙》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隋书列传第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书列传第三》阅读答案及译文 郑译, 字正义, 荥阳开封人也。 译颇有学识, 兼知钟律, 善骑射, 周武帝时, 译时丧妻,帝命译尚梁安固公主。及帝亲总万机,以为御正下大夫,俄转太子宫 尹。时太子多失德,内史中大夫鸟丸轨每劝帝废太子而立秦王,由是太子恒不自 安。其后诏太子西征吐谷浑,太子乃阴谓译曰:“秦王,上爱子也,鸟丸轨,上 信臣也。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译曰:“愿殿下勉著仁孝,无失子道而 已。勿为他虑。”太子然之。既破贼,译以功最,赐爵开国子,邑三百户。后坐 亵狎皇太子, 帝大怒, 除名为民, 太子复召之, 译戏狎如初。 因言于太子曰: “殿 下何时可得据天下?”太子悦而益昵之。及帝崩,太子嗣位,是为宣帝。译颇专 权,时帝幸东京,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坐是复除名为民。刘昉数言于帝,帝 复召之,顾待如初。 初,高祖①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叉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倾心相结。及高祖为 大冢宰,总百揆,以译兼领天官都府司会,总六府事。出入卧内,言无不从,赏 赐玉帛不可胜计,每出入,以甲士从,俄而进位上柱国,恕以十死。 译性轻险,不亲职务,而赃货狼籍。高祖阴疏之,然以其有定策功,不忍废 丛。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译犹坐厅事,无所关预。译惧,顿首求解职,高祖 宽谕之,接以恩礼。及上受禅,以上柱国公归第,赏赐丰厚。译自以被疏,阴呼 道士章醮②以祈福助,其婢奏译厌蛊左道。译叉与母别居,为宪司所劾,由是除 名。 开皇十一年,以疾卒官,时年五十二。 (选自《隋书?列传第三》,有删节) 【注】①高祖:指睛文帝。②章睡:道教的一种祈祷形式。 6.对下列句子 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及帝亲总万机 总:统管 B.愿殿下勉著仁孝 勉:努力 C.译擅取官材,自营私第 营:经营 D.阴敕官属不得白事于译 敕:告诫 7.下列“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为御正下大夫 B.高祖宽谕之,接以恩礼 C.以上柱国公归第 D.阴呼道士章醮以祈福助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吾此行,得无扶苏之事乎?(3 分)
1/6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梁睿,字恃德,安定乌氏人也。睿少沉敏,有行检。魏恭帝时拜渭州刺史。齐人来寇,睿辄挫之,帝甚嘉叹,拜大将军。武帝时,历敷州刺史、凉安二州总管,俱有惠政,进位柱国①。 高祖总百揆②,代王谦为益州总管。行至汉川而谦反,遣兵攻始州,睿不得进。高祖命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二十万讨之。时谦遣开府李三王等守通谷,睿使张威击破之,擒数千人,进至龙门。谦将赵俨、秦会拥众十万,据险为营,周亘三十里。睿令将士衔枚出自间道,四面奋击,力战破之。谦将麾下三十万讨之。睿斩谦于市,剑南悉平。 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唯南宁酋帅恃远不宾。睿上疏曰:“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高祖深纳之,然以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故未之许。后竟遣史万岁讨平之,并因睿之策也。 睿威惠廉著,民夷悦服,望逾重,高祖阴禅之。薛道衡从军在蜀,因说睿曰:“天下之望,已归于隋。”密令劝进,高祖大悦。及受禅,顾待弥隆。睿复上平陈之策,上善之,下诏曰:“公英风震动,妙算纵横,清荡江南,宛然可见。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举大定,固在不疑。但肤初临天下,政道未洽,恐先穷武事,未为尽善。”睿乃止焉。 睿时自以周代旧臣,久居重镇,内不自安,屡请入朝,于是征还京师。及引见,上为之兴,命睿上殿,握手极欢。睿退谓所亲曰:“功遂身退,今其时也。”遂谢病于家,阖门自守,不交当代。睿初平王谦之始,自以威名太盛,恐为时所忌,遂大受金贿以自秽。由是勋簙多不以实,诣朝堂称屈者,前后百数。上令有司案验其事,主者多获罪。睿惶惧,上表陈谢,请归大理。上慰愉遣之。十五年,从上至洛阳而卒,时年六十五。谎曰襄。 史臣曰:李穆、梁睿,皆周室功臣,高祖王业初基,俱受腹心之寄。故穆首登师傅,睿终盾殊宠,观其见机而动,抑亦民之先觉。 (选自《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有改动) 注释:①柱国:最高武官名。②百揆:百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都令王宝执之执:捉拿 B.窃以柔远能迩柔:安抚 C. 及受禅,顾待弥隆隆:尊祟 D.及引见,上为之兴兴:喜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地沃壤,多是汉人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恐民心不安,故末之许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原文及翻译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郡,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①,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②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①诐,(bì)不正,邪僻。 ②《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禅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获罪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些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就教训他,等他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 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某歌手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为“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句话再简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柳彧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柳彧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七世祖卓,随晋南迁,寓居襄阳。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馀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上嘉之,赐绢布二百匹、氈三十领,拜仪同三司。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5.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谓优老尚年尚:尊重 B、素由是衔之衔:畏惧 C、故素未有以中之中:陷害 D、坐徙敦煌坐:获罪 6.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彧正直士”的一组是 ①彧少好学,颇涉经史②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③后以忤旨免④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⑤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⑥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⑤ 7.以下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还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 B、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

元景山传《隋书·列传》)高考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译文

元景山传(《隋书·列传》)高考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元景山,字瑶岳。少有器局,干略过人。周闵帝时,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叠川防主。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前后牧守不能制。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诣相府。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

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来援助,孝儒逆击,破之。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时年五十五。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日襄。 (节选自《隋书·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迁:升迁B、景山下车,逐捕之下车:官吏初到任 C.宣帝嗣位嗣:继承D、未得整阵,为亮所薄薄:轻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隋书·柳彧列传》原文及译文

《隋书·柳彧列传》原文及译文 《隋书·柳彧列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

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二人竟坐得罪。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上嘉之。 译文: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地人。年少好学,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武帝亲自处理各种事物,柳彧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认为他很有才能,让他担任司武中士。

2016苏教版语文选修《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时间:4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就是 ( )(3分) A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 、离骚者,犹离忧也 C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 、厚币委质事楚 解析 A “濯”同“浊”;B “离”同“罹”;D “质”同“贽”。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就是 ( )(3分) A 、方正之不容也 容:容纳、接受 B 、然皆祖. 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C 、人穷. 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D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之 夺:抢夺、夺取 解析 A 应为“被容纳,被接受”;C 应为“处境艰难”;D 应为“改变,更改”。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就是 ( )(3分) A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 ?????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 ???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与. 楚从亲 解析 C 项均为语气词。A 分别为语气词/助词;B 分别为虽然/即使;D 分别为结交/与。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就是 ( )(3分) A 、颜色.. 憔悴,形容枯槁 B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C 、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D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解析 A 指“脸色,面容”;B 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C 指“谎言”。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她三项不同的一项就是 ( ) (3分) A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C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以见放 D 、夫天者,人之始也 解析 D 项就是判断句,ABC 均为被动句。 答案 D 6、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就是 ( )(3分) A 、作者高度赞扬屈原处于逆境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爱国精神。 B 、作者把楚国的灭亡归结为“不知人之祸”,有其认识的片面性。

高中史记《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熟习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他想夺走,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玉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quot;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

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没有宣扬淫乱,《小雅》虽然多写讽刺怨恨,但没有宣扬叛乱,《离骚》可以说兼有两者的特点。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显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虽然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隋书何稠列传阅读答案

篇一:隋书何稠列传阅读答案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何稠,字桂林,国子祭酒何妥哥哥的儿子啊。父亲通,善于砍玉。稠性极为巧妙,有智慧思考,用心精细。才十几岁,遇到江陵陷落,随何妥进入长安。在北周做官御饰下士。到高祖为丞相,召补为参军,兼掌细作署。开皇初年,授任都督,逐渐升任御府监,历任太府丞。稠博览古图,多了解旧事物。波斯曾经进献黄金绵锦袍,织得很漂亮。皇帝命令何稠为的。稠锦已经完成,一所进献的人,皇上非常高兴。当时中国已经很久没有琉璃的制作,工匠们没有人敢在意,稠用绿色瓷做的,和真的不一样。不久加任员外散骑侍郎。开皇末年,桂州俚李光仕聚众为乱,下诏稠招募讨伐的。军队驻扎衡岭,派遣使者告谕他们的首领洞主莫崇解甲投降。桂州长史王文同锁推崇以到稠的。何稠假装说:“州县不能保养,导致边境百姓扰乱叛变,不是崇拜的罪啊。“于是命令释放他,引进高坐在一起,都随从的人,为准备酒食,让他。崇非常高兴,归洞不设防。何稠到五更,突然进入了洞,发动全部俚兵,因为在我敌人。象州叛帅杜条辽、罗州叛帅庞靖等相继投降。分别派遣建州开府梁昵讨伐叛夷罗寿,罗州刺史冯暄讨伐贼寇首领李大檀,均平的,传第一军门。承制署首领担任州县官员就回来,众人都心悦诚服。有钦州刺史宁猛力,率领部下迎接军队。当初,猛力倔强山洞,想要叛乱,这时惊惶恐惧,请求入朝。稠因为他病重,就表示没有猜疑,就放回州,与他们约定说:“八九月间,可以到京城相见。”稠回奏状,皇上不高兴。这年十月,猛力去世,上对何稠说:“你不前要猛力来,现在他竟然死了。何稠说”:“宁猛力与我约定,假如人死,应当派遣儿子入朝侍奉。越人性格正直,他的儿子一定会来。”开始,宁猛力临终,告诫他的儿子宁长真说:“我和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人。你把我安葬完毕,应该立即上路。”长真像说入朝,皇帝高兴地说:“何稠立信蛮夷,甚至在这。因功授任开府。。仁寿初年,文献皇后逝世,和宇文恺参与山陵制度。稠性少说话,善于逢迎皇上的旨意,因此,逐渐被亲近。等到皇上病重,对何稠说:“你曾葬皇后,现在我要死,应该好好安置。属于这个有什么好处,但不能忘怀罢了。在他有知道,当在地下相见。”上揽着太子脖子说:“何稠用心,我托付后事,动静应当共同平章。”大业初年,炀帝将要巡幸扬州,对何稠说:“现在,天下大定,朕继承大业,服饰文化,缺少还多。你可以检索图籍,营造舆服羽仪,送到江都的。”那一天,任命为太府少卿。稠于是营造黄麾三万六千人仗,当车辆轿子、皇后的仪仗、百官礼仪服饰,如期完成,送到江都。所使用的工匠十万余人,用金银钱物亿。皇帝派遣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遭等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屈原列传》全文翻译 第一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夺走(一说更改)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第二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翻译: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本源(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翻译:《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规律),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他举用(写)的文字,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是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己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黑,(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第三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亲(亲善)。惠王患之,乃

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

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李景伯等以士谦道著丘园,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伽蓝:佛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史记·屈原列传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近事,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