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理论化和系统化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即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可知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同一性,即精神能够认识物质世界。不可知论者认为物质和精神不能实现同一,即我们的精神不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者著名的代表有康德和休谟。

3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则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观念等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实物。②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就是世界的“始基”,物质即是原子。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特点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历史观中,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则把世界看作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或者把变化看作是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量变,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5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自然科学领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学说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其中对马克思

影响最大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加以彻底改造,创立了崭新的哲学。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作了重要贡献。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如消灭私有财产等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实践性是其最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特征;科学性是其本质特点;阶级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

6列宁给出物质的概念:①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坚持了可知论。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静止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重复性。规律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因而又称为客观规律。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9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劳动和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以物质为前提和基础,意识的内容受客观现实限制。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开展正确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10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是第一位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的根本保证。

11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处于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2发展是事物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一个过程。过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

13唯物辩证法以联系和发展作为其总特征,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图景。

14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存规定性。量是事物的数量、规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15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16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联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世界上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互相依存、互相统一,又互相区别、互相排斥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为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7一般把事物发展的动力区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事物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三个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8矛盾是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包含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排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干扰,走自己的路,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面对实际,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就是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19主要矛盾,是指事物诸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该事物的发展趋势。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叫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确定工作的重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例如,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它决定着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其中,落后的社会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我国社会只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国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首先,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分析研究矛盾的具体状况,坚持两点论。即任何矛盾都有两个方面。其次,坚持重点论。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矛盾的重点,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联系与转化。第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否认事物矛盾有两个方面的“一点论”和矛盾两个方面没有主次的“均衡论”,以重点带全局,做好工作。

21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这个进程,经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是一个周期性的进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和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中普遍地起作用的基本规律。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认识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2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生产活动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实践形式。科学实验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仪器、设备等手段,在人为的控制的条件下模拟自然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总之,认识和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24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觉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的高级形式。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5在认识过程中,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一次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也是有限的。具体的认识是受现实的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反复认识。这是认识的有限性和反复性。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发展是无限的,而实践活动也是持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是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和可能性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中的必然与自由、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相互转化的。在认识运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26真理,是指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反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称为谬误。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特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作为真理认识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作为真理认识的基础的实践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唯一的。真理多元论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2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观点,就是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形而上学真理观不懂得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往往割裂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是指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相对性的真理观。相对主义,是指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的真理观。真理的绝对性要求坚持真理,真理的相对性要求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同样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又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万古不变的僵死教条,或者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性的。

28人类认识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统一体。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怎样检验、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这就涉及到真理的标准问题。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真理本质的要求,是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客观的标准,而不能是主观的标准。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从社会实践本身的性质和发展来看,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和确定的;从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过程来看,一定条件下实践的检验作用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0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神学史观、英雄史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等唯心史观的共同特点是把神的意志、人的思想等主观因素看作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把个别历史人物看作社会历史的主宰;人类社会的历史成了纯粹的思想史,成了英雄、天才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3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的全部内容,都是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它的实质是人们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特殊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32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海洋、动植物分布以及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33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数量、构成、分布、质量(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状况)及人口变化规律。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4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首先包括人们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去改造自然,以便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即生产力。而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35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对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有直接影响。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如社团、政党、阶级、民族以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抽象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不同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心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式的基础,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集中和概括,对社会心理起着

指导和影响的作用。社会意识形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统称为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主要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阶级服务。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政治和法律是社会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因此,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地位。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绘画、建筑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宗教是支配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信仰和崇拜神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以概念、公式、定义、定律等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最抽象、最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

3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

37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生产力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8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9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与经济基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历史的继承性。

40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根本对立,在于它们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是由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占有制存在,有剥削和被剥削的经济关系存在,就会有阶级斗争存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并由此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结构的基本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两个基本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的社会阶层;个体劳动者和私人业主属于非基本阶级;此外还有各种反社会主义分子等等。在我国,阶级斗争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反社会主义敌对分子、敌对势力的斗争。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阶级斗争是依照国家法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41敌我矛盾是矛盾双方在根本利益对立和冲突基础上的对抗性矛盾。广大人民同反对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构成敌我矛盾,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主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一般采用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个主题。

42国家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工具。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兼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对内的政治统治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强制其服从,镇压其反抗,同时在本阶级内部实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对内的社会管理就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和调节。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以国家为特定的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43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是统治阶级,哪些阶级是被统治的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性质的方面。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构成形式。一定的国体必须有一定的政体来体现。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是决定政体的首要因素。

44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指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为实质,由无产阶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实行的,旨在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阶级对抗的根源,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制度。

45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所构成的,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同时,历史过程又是受着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又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历史事件中,杰出人物是扮演重要角色的当事人。(2)思想界、文化界和科技界的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启动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46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满足程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前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4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自身的反思,对世界的思考,其基本宗旨在于探究人获得自由解放的条件和途径。

金融学知识基础知识平时作业答案.doc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考核册 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制度:是各种金融制度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的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法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 5.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6.直接融资: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7.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 8.货币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换言之,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9.格雷欣法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10.超主权货币:就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用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国际储备货币。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指货币流通及( A )有关的一切活动。 A.银行信用B.商业信用 C.资金借贷D.证券投资 2.按照一般的产业分类方法,金融往往被归入( B )。 A.工业产业B.服务业产业 C.信息产业D.第二产业 3.下列属于微观层面的金融的是( D )。 A.货币均衡B.金融政策 C.金融危机D.金融工具 4.下列国家中属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是( A )。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 电子版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电子版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含答案)1-4

金融基础知识 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 2.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4.金融制度:是各种金融制度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的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法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 5.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基金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6.直接融资: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7.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 8.货币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换言之,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9.格雷欣法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中的“贵”金属最终会退出流通,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 10.超主权货币:就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用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的国际储备货币。 二、单项选择题

3d打印基础知识

3d打印基础知识 3D打印机英文“3D Printers”,3D打印机这个名称是近年该产品来针对民用市场而出现的一个新词。其实在专业领域他有另一个名称“快速成形技术”。 快速成形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简称RPM)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被认为是近20年来制造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它集机械工程、CAD、逆向工程技术、分层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材料科学、激光技术于一身,可以自动、直接、快速、精确地将设计思想转变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从而为零件原型制作、新设计思想的校验等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实现手段。即,快速成形技术就是利用三维CAD的数据,通过快速成型机,将一层层的材料堆积成实体原型。 RPM技术是在现代CAD/CAM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精密伺服驱动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发展起来的。不同种类的快速成型系统因所用成形材料不同,成形原理和系统特点也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类似于数学上的积分过程。形象地讲,快速成形系统就像是一台"立体打印机",因此得名“3D 打印机”。 3D打印机的原理 3D打印机可以根据零件的形状,每次制做一个具有一定微小厚度和特定形状的截面,然后再把它们逐层粘结起来,就得到了所需制造的立体的零件。每个截面数据相当于医学上的一张CT像片;整个制造过程可以比喻为一个"积分"的过程。当然,整个过程是在电脑的控制下,由3D打印机系统自动完成的。不同公司制造的3D打印机所用的成形材料不同,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分层制造、逐层叠加"。这种工艺可以形象地叫做"增长法"或"加法"。 3D打印机的制作过程我们举个例子:例如我们制作一个塑料材质的苹果,首先我们需要在电脑上使用3D软件制作出一个苹果的3D模型文件,然后把它转换成3D打印机支持的文件格式。接下来需要给3D打印机放入塑料耗材,现在3D打印机就可以制作了。这个过程是不是像我们的平面打印机的操作呀!好下面说重点:打印系统在制作的时候会从这个苹果3D 模型底部开始切成很多片(多少片呢?这个要根据打印机的技术指标它所支持的“层厚”来决定。)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截面图。最先开始制作的是苹果模型的最底部的那一个截面,也就是苹果最底部的一层,这时候系统会控制激光器(或喷嘴)在这一层截面图的范围烧结原料(或挤出原料——不同的打印机技术制作方式也有区别这个下面我们会提到),这一层做好后是第二层依此类推。这样这个塑料苹果就一层层的“生长”出来了。 3D打印机的技术 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十几种不同的3D打印机的技术,其中比较成熟的有UV、SLA、SLS、LOM 和FDM等方法。我们将在下面介绍4种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技术: SLA技术3D打印机的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含答案)

10.超主权货币:就是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金融基础知识长期稳定的,用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一、名词解释的一系列问题的国际储备货币。.金融:从广义上说,政府、个人、组织等市场主体通过募集、11.资金融通: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配置和使用资金而产生的所有资本流动都可称之为金融。种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是所有金融交易活动的总.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2称。、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2.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3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就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3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各种金融制度构成要素的有机综合体,是有关4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在社会上通行.同业拆借:指金融机构(除中央银行外)同业之间为弥补4的或被社会采纳的习惯.道德.法律.法规等构成的规则集合。短期资金的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资金不.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5足而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商业票据:是

指出票人以贴现方式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5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按票面金额向持票人付现的一种无抵押担保的票据。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就是持有这种股票的股东都享有同等的权利,6.普通股股票:过程。他们都能参加公司的经营决策,其所分取的股息红利是随 着.直接融资:是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6股份公司经营利润的多寡而变化。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中间业务:是不构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资产、表内7币资金的转移。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7.政策性金融机构: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8的货币,包括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存款。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的社会.货币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8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机构。机构体系的总称。换言之,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包括基金股份和受益凭证).投资基金:9 是通过发行基金券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将众多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的投资机构分散.格雷欣法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金银两种金9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属中市场价值高于官方确定比价的不断被人们收藏时,金银两者金持有者的投资制度。会退出流通,使复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 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作业4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作业4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4 一、名词解释 1.金融风险:是指各种货币经营和信用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货币资金经营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发生某些偏差,从而产生资金经营者蒙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机会或可能。 2.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基金单位或者股份总规模不固定,可视投资者的需求,随时向投资者出售基金单位或者股份,并可以应投资者的要求赎回发行在外的基金单位或者股份的一种基金运作方式。3.直接标价法:是将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折算成若干数量的本国货币的表示方法。 4.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

转移。国际资本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可分为国际资本流入和国际资本流出。5.国际间接投资:是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以取得利息或股息等为形式,以被投资国的证券为对象的跨国投资,即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填空题 1.在市场风险中,最为基础和重要。利率风险 2.一般来说,投资收益率高的金融资产风险较。大 3.VaR实际上是要回答在给定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多少。概率损失 4.风险处理方式包括和。风险控制财务处理

5.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资金的时间价值6.衡量资金时间价值的尺度是,或叫。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社会贴现率7.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当收入大于支出时,我们称之为;反之,我们称之为。顺差逆差 8.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是通过机制来实现的。物价现金流动 9.广义的静态的外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分别为:、 、和普遍性。外币性可兑换性10.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是。投资者对国外投资企业的控制权 三、单项选择题 1.银行无力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和正常贷款需求而使银行收益和信誉受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作业1

金融基础知识形成性考核1 一、名词解释 1.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2.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制度安排、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信用货币:是指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其实质是信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值。 4.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5.国际货币制度:也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6.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二、填空题 1.产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错误地选择了金融政策 和金融制度。 2.货币形式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3.货币流通有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4.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在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定时期待实现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5.金本位制度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6.《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7.牙买加协议确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 特别提款权本位。 8.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这一内在矛盾极大的损害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它的崩溃。 9.存款货币的扩张数额,主要取决于二个因素:一是原始存 款量 的大小;二是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 10.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受法定准备率的制约,二者之间呈关系倒数。 三、单项选择题 1.(D)是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A.金融深化 B.金融抑制 C.金融监管 D.金融创新

公共基础知识打印版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如下: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1.根据公文作用的活动领域,公文可分为()。 A.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B.通用公文、专用公文 C.规范性公文、领导指导性公文、公布性公文、陈述呈请性公文、商洽性公文、证明性公文 D.收文、发文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程度,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的文件属于()。 A.内部使用文件 B.秘密文件 C.机密文件 D.绝密文件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3.下面公文写作中不恰当的是()。 A.我们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腐败分子,把反腐败进行到底 B.以上意见如无不当,着即批转各有关单位认真遵照执行 C.我们必须排除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在第一季度建成东方贸易商厦 D.玻璃制品厂原党委书记张某一伙,几年来大量贪污盗窃、行贿送礼,其中仅行贿一项即达85000元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4.下面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公文中安排语序时,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的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 B.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抄送机关答复 C.有些公文的主题,可以根据领导人授意而直接表述,有些公文的主题,则需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随着对客观实际情况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而逐步提炼与明确 D.公文中的疑问语气一般较少使用语气词“啊”、“呢”、“吧”等,“吗”也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5.用于行政管理的“命令(令)”,其发布权限属于()。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党、政、军各类机关 C.国务院及其各部门 D.国家大型企业、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6.撰写交流信息的通知,要求做到:()。 A.说明制发的意义 B.侧重叙事,在叙事基础上阐明道理 C.不必予以评论,也无需阐发意义和目的 D.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依据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7.《关于查禁赌博的通告》显然应具备:()。 A.较强的时效性 B.教育性,以引起人们警觉和注意 C.知照性,用于公布需要人们周知的事项 D.被动性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8.以下有关公文的说法错误的有:()。 A.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B.通用公文,又称行政公文,指各类机关普遍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函等 C.通知的作者广泛,不受机关性质与级别层次的限制 D.函为不相隶属机关间相互往来的正式公文,对受文者的行为没有强制性影响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9.公文处理程序具有很强的确定性与不可逆性,以下各阶段的先后排序应为:()。 A.会商→核稿→注发→发出 B.核稿→用印→缮印→发出 C.核稿→会商→用印→缮印 D.拟稿→注发→签发→发出 事业单位招考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以下所列不属于核稿要求注意的事项的是:()。 A.要求格式规范,文体正确,结构完整 B.行文方向是否正确,有无多头主送、滥抄滥报、违制越级行为现象 C.实践中拟稿与核稿是不可逆的过程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1作业2答案及题目

《金融基础知识》 平时作业册 教师签名:▁▁▁▁▁▁▁▁ 所属院校:▁▁▁▁▁▁▁▁▁▁▁▁▁▁▁▁▁▁▁所学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1(1——3章) 一、名词解释 1、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既具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货币失去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它就失去了与其他商品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在交换中被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2、价格标准: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单位货币的价值就是确定单位货 币所包含的货币金属,成色极其等分,称为货币的价格标准,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价格标准及货币含金属量,而在纸币制度下,价格标准主要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来表现。 3、存款货币:是指不用提出现金就能媒介商品交换发挥一般等价物 作用的银行活期存款。存款货币包括支票、本票和汇票。 4、商业信用:就是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相互之间以赊购商品和预 付货款的方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提供商品的商业信用,如企业间的商品赊购、分期付款等;二是提供货币的商业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的预付定金,预付货款等, 5、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提供的信 用,是信用的基本形式。这种信用是银行通过信用方式,将在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臵的货币资金以及社会上的其它游离资金集中起来,以货币形式贷给需要补充资金的企业,以保证社会在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信用形式,他和商业信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成分。 二、填空题 1、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2、信用的特征有(信用的偿还性)、(付息性)、(时间的间隔性)。 3、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期限短)、(范围窄)、(自发性)、(分散性)。 4、银行票据包括(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支票)。 5、股票的特点具有(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永久性)、(参与性)。 6、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所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职能移交新设立的中国工商银行。 7、世界银行通过决议,(1960年9月24日)国际开发协会正式成立,同年11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 8、按照金融机构融资机制的不同,分为(间接融资机构)和(直接融资机构)。 9、我国从1994年开始先后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于2008年改制为商业银行。 10、亚洲开发银行的业务有三个方面:(贷款)、(股本投资)、(技术援助)。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打印机基本知识x

一、概述 打印输出是各种计算机系统最基本的输出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早期的球式、柱式等打印机到70年代初期出现针式打印机再到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激光、喷墨、热转印、磁式、离子式等非击打式打印机,以形成了多品种的一个种群。 二、打印机的种类 随着打印技术的发展,当前的打印机已经形成击打式和非击打式两大类。击打式打印机是利用机械作用使之与色带和纸相撞击而印出字符。而非击打式打印机则不是利用机械作用。主要打印机机种如下: 针式 串行式 字模式 击打式 排针式、多头式 行式字模式:柱式、带式、链式 打印机喷墨式 串行式热转印式 电灼式 非击打式热转印式 行式静电式 喷墨式 激光式 光式发光二极管式 页式液晶式 荧光式式 磁式 离子式 其它方式 三、针式打印机 针式打印机是利用打印钢针撞击色带和纸打印出点阵组成的字符和图形。

它分黑色和彩色两种。 其优点是:价格低,易操作,消耗费用少,具有多份拷贝功能。 其缺点是:噪音大,分辨率低,彩色图象输出效果差。 四、喷墨打印机 喷墨打印机从工作原理上可分为多种 二维偏转型 电荷式控制型 多维偏转型 连续式电场控制型 喷涂型 黑雾型 喷墨打印机端面喷射型 气泡式 侧面喷射型 随机式压电管型 压电式压电隔膜型 压电叠片式 火花喷射式 其它方式墨雾喷射式 固态喷射式 喷墨打印机的分类 使用水性墨水的喷墨打印机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两种:压电式和气泡式。 压电式打印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电脉冲驱动压电晶体伸缩,激励墨水喷出。典型的有爱普生喷墨打印机、施乐大幅面喷墨打印机。 气泡式打印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路晶体发热体积膨胀,激励墨水喷出。典型的有佳能喷墨打印机、惠普、利盟喷墨打印机及绘图仪、ENCAD NOVAJET系列喷绘打印机。 喷墨打印机的优点: 1. 采用点阵印字技术,可输出任意字符和图形 2. 具有高分辨率,可达5660dpi 3. 噪音低,工作宁静 4. 机构的可动不见少,可靠性高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打印版

基础知识复习 一、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2.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3.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4.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5.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妇女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 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6.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 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7.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8.第一阶段,AP递增;第二阶段,MP递减;第三阶段,MP为负值。(总产量绝对减少) 9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P=MC=W 。 10.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 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L 瓦尔拉。 1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12.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大类: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 13.福利的特征: 1. 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 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14.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丫= C + S = C + I 15.总供给 =消费+储蓄=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16.正常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季节性失业 17.非正常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18.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19.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20.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 2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22.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23.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

2016年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完整打印版

一、人际关系<核心:把工作做好>,认真审题,时间可以短一点 1、帽子<符合题干,忌假大空> 例:虽然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对我造成困扰,也会影响我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我会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妥善处理。 2、自查(将反思的内容说出来)+合理假设(假设未必要表态,根据题干决定)。 3、如何沟通?(说出具体如何沟通)。 4、怎么想办法把工作做好(最终目的)。 5、要表明如果实在解决不了,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找领导,希望领导指示,注意题干中领导的称呼。 6、鞋子(紧扣题眼,说将来)。 注意:主体分析法,原则及矛盾的处理,阳光心态,坚决服从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越权。 实例:你们单位在审查下属工作时发现了违法事件该事的主要负责人是局长的亲戚,这是局长找你,希望你去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你会怎么办? 首先,(说认识)局长找我,希望解决此事,是为了告诉我要严格依法办事、秉公处理,不要因为及他有亲戚关系而有不必要的顾虑,一切以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为上<阳光思维>。 我会依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对违法事件彻查,并将有关资料、证据记录并保存(原则+自保)。 对此事彻查后,如果并未对单位、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按规定只要内部纪律处分的话,我会提交相关资料及处理意见给领导,由领导决定。 如果对单位、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如挪用公款等,我一定会坚持对事原则,同时也建议局长要让负责人弥补损失、承担责任。 作为本次调查人员,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为上,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不能掺杂任何私人感情,切实调查清楚,按规定处理。(表态) 人际沟通N字方针:控制情绪理性对待;大局为重责任意识;查找原因认真分析;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沟通协调消除误会;谦虚谨慎学习请教;团结协作营造氛围;总结经验自我反思。

金融基础知识作业2

金融基础知识 第2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资金融通: 2.金融市场: 3.货币市场: 4.同业拆借: 5.商业票据: 6.普通股股票: 7.中间业务:

8.政策性金融机构: 9.投资基金: 10.信托: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以下不属于证券市场的子金融市场是()。 A.债券市场 B.股票市场 C.基金市场 D.回购协议市场 2.以下不属于金融市场的主体的是()。 A.政府部门 B.居民个人 C.工商企业 D.证券经纪人 3.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发行的一种可转让的定期存单是()。 A.扬基存单 B.欧洲美元存单 C.国存单 D.武士存单 4.下列不属于银行承兑汇票的优点的是()。 A.有利于借款者筹资 B.增加银行经营效益 C.投资价值小 D.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5.证券的一级市场又称为()。 A.发行市场 B.流通市场 C.柜台市场 D.店头市场 6.将期权分为现货期权和期货期权,是依据()来划分的。 A.基础资产的性质 B.交易场所

C.期权权利性质 D.期权到期日 7.一般而言,银行起源于()。 A.意大利 B.英国 C.中国 D.法国 8.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典型代表的是()。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9.如把基金分为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指数基金,这是依据()。 A.投资标的 B.投资目标 C.组织形式 D.基金单位能否增加或赎回 10.基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投资工具,其所不具有的特征是()。 A.集合投资 B.分散风险 C.专业理财 D.代客理财 11.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业务不包括()。 A.库存现金 B.法定准备金 C.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D.存放同业的存款 12.商业银行的三原则不包括()。 A.盈利性原则 B.流动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稳健性原则 13.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原则的主要意义的是()。 A.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永恒课题 B.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决定其是否存在有潜伏的危机 C.保持和提高竞争能力 D.坚持稳定经营方针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所必需 14.以下属于投资银行的业务的是()。 A.证券承销 B.短期融资 C.授信业务 D.投信业务 15.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一般被称为()。 A.N股 B.A股 C.B股 D.H股

打印机基础知识1

打印机基础知识(一) 基本术语 1、英寸(Inch),英制长度单位,1英寸=25.4mm,1英尺=12英寸; 2、CPS(Character Per Second):打印机打印速度单位,含义是:每秒钟打印字符数; 3、CPI (Character Per Inch):海外英数字,有:10CPI、12CPI、15CPI,可压缩,压缩比约为 1.71,10CPI压缩为12CPI,12CPI压缩为20CPI; 4、点阵:打印机是用点来构成字符的,每个字符都可用规则排列的点来描述,这些点的集合 就叫点阵,汉字通常为24*24,32*32(纵向*横向); 5、全角字:一般指24*24、32*32、40*40点阵的方正汉字,点与点之间为1/6英寸; 6、DPI(Dot Per Inch):横向每英寸字符数,是指打印密度的指标; 7、页顶空(Top Margin):装纸后,纸的上边缘与第一行打印字符之间的距离,一般有两种 顶空:A类(英寸),B类(1英寸),这两种顶空的测量方法是不同的; 8、页底空:纸的下边缘到当前页内最后一行的距离,一般STAR机型为1/6英寸,即4.23mm; 9、左边界(Left Margin):纸的左边级第一列字符左边线的距离,一般可移动档板或链式纸 夹调节,或通过打印机指令设定; 10、行距:每行字的底部与下行字的顶部的距离,默认为1/6英寸; 11、行间距:每行字的底部与下行字的顶部之间的距离,默认为1/6英寸; 12、字间空距:字符点阵之间的空距,只针对中文模式下的全角字和半角字,海外英数字没 有此概念,一般汉字默认为3点间距,还可选0、6、12点间距; 13、制表符(分中文制表符和西文制表符):中文是双字节代码两个字节表示一个制表符,范 围是GB2312-80中的A9A4-A9EF,西文制表符是单字节代码,用一个字节代表一个制表符; 14、半角英数字(Half-sized ASCII):ASCII表中20H-7EH代表的所有符号,其是字符宽度 为当前全角汉字的一半; 15、半角汉字:标准方正汉字演算出来的汉字,其字体计划调节为标准方正汉字宽度一半, 高度不变,标准汉字大小通常为24*24,32*32,其对应的半角汉字则为24*12,32*16; 16、半角字对全角字校正:使半角字打印在全角字半宽的空间内; 17、海外英数字(ANK):ASCII码表中所有可打印字符,其字符宽度与汉字没有倍数关系, 一般用CPI衡量字符大小,常用的是10CPI(PICA)、12CPI(ELITE)、15CPI; 18、OCR字符:光学字符识别体系字符,大小为10CPI,与条形码配合使用; 19、中文状态(Chinese mode):中文状态下,字节最高位为1的代码被认为是汉字代码,两 个最高位为1的代码将组成一个汉字,相反,最高位不为1的字节被认为是半角英数字; 20、西文状态:每个字节被认为是一个字符,将打印出来海外英数字; 21、打印模式:指打印速度。一般有高密、高速、超高速、草稿几种选择,可通过面板或指 令选择; 22、消音打印:不常用,将一次打印分为再次打印,降低打印噪音,相应的打印速度降低(单 次速度并未降低);

(金融保险)金融基础知识作业

金融基础知识 第4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国际收支: 2.汇率: 3.外汇管制: 4.储备资产: 5.间接标价法: 6.浮动汇率: 7.金融脆弱性: 8.金融危机:

9.金融腐败: 10.金融抑制: 1.国际收支所记载的必须是该国的居民和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经济交易。居民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居住期限达()以上的经济单位。 A.1年B.半年 C.2年D.9个月 2.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各项目都要列出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 A.投资B.服务 C.借贷D.贸易 3.()是否平衡,是判断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或衡量方法。 A.补偿性交易B.经常账户 C.资本账户D.自主性交易 4.下列国家中使用外汇直接标价法的是()。 A.英国B.法国 C.德国D.日本 5.利率()将刺激外国资本流入,并阻止本国资本流出,必将影响国际收支的状况。 A.降低B.上升后降低 C.降低后上升D.上升 6.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A.三天B.4天 C.两天D.5天

7.货币供应量()会引发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进而引起本币汇率下跌或外汇汇率上升。 A.减少B.没有影响 C.增加D.减少或增加 8.汇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对物价、产量与()、资源配置等方面。 A.产出B.GDP C.GNP D.收入 9.中国当前的监管基本格局是由“一行三会”即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对这五大金融市场进行分别监管。 A.中国银行B.农业银行 C.农业发展银行D.人民银行 10.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三条基本原则。 A.分级管理B.分级监管 C.公开资产D.公开监管 11.()是金融监管的重点。 A.商业银行B.证券公司 C.人民银行D.保险公司 12.资金的价格是()。 A.利率B.汇率 C.利息D.信用 13.政府对金融业干预过多会导致()。 A.金融深化B.金融腐败 C.金融自由化D.金融抑制 14.()是金融腐败的特点 A.复杂性B.明显性 C.合理性D.非专业性 15.金融交易交割的分离会导致() A.金融危机B.金融腐败 C.金融抑制D.金融脆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