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第五章

马哲第五章

马哲第五章
马哲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级斗争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中一切情况都是必然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4、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D、它们的实现都不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政治制度

C、自然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自然环境

D、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9、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创造的,因此()

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1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1、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3、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程度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

15、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D、艺术、道德和哲学

16、宗教是()

A、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7、群体意识是()

A、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

B、统治阶级的意识

C、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D、一定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

18、道德起作用的主要途径是依靠()

A、政治法律设施的保障和强制作用

B、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作用

C、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

D、先进阶级思想的引导作用

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

A、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B、社会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难以揭示比较隐蔽的经济根源

C、剥削阶级思想家有意歪曲解释社会历史

D、社会领域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了意志支配历史的假象

E、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斗争不力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有()

A、生产方式

B、阶级斗争

C、社会生产力

D、生产关系

E、人民群众

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它()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状况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E、制约着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和影响的大小

4、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在于()

A、生产力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

B、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

C、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D、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E、它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

5、区分社会意识诸形式的根据是它们()

A、反映的内容不同

B、反映的方式不同

C、同社会经济基础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

D、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不同

E、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前途所起的作用不同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以下()等方面

A、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社会意识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有联系的那一部分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

E、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是社会关系中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反映

8、“自然环境决定论”错误地认为,自然环境()

A、决定社会的性质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决定社会形态美的更替

D、对社会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E、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布局及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影响

9、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社会有机论

B、唯意志论

C、社会竞争论

D、宿命论E抽象人性论

10、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人口()

A、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B、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C、变化要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E、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1、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A、道德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法律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B、道德是原始社会就有的,法律是阶级社会才产生的

C、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是有阶级性的

D、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和信念来起作用,法律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来执行的

E、道德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律广泛得多

12、经济、政治、社会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社会思想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反映经济基础

B、社会思想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

C、社会思想通过政治来反映经济

D、经济决定政治和社会思想

E、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14、下列哪些属于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基本结构、性质和面貌

D、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

15、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

A、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B、同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相反的作用

C、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D、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察

16、吴承恩在民间口头文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写成《西游记》,这表明()

A、个人意识和群众意识是同时存在的

B、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是有差别的

C、个人意识离不开群体意识

D、群体意识也可以转化为个人意识

E、社会意识形式来源于并高于社会心理

单项选择题答案

1、B

2、C

3、D

4、B

5、D

6、D

7、C

8、D

9、C 10、C

11、D 12、A 13、D 14、A 15、C

16、D 17、D 18、B 19、C

21、C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 C D

2、A C E

3、A B C D E

4、A B D E

5、A B C D E

6、A B C D E

7、A C D E

8、A B C

9、B D

10、A C D E 11、B D E 12、A B C D E 13、A B C D 14、B C E 15、A C D E 16、A B C D E

第五章 马哲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4?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p188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扩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约的下列矛盾日益突出、尖锐:(1)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的矛盾;(2)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3)科学研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的矛盾;(4)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的矛盾;(5)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自清朝末期,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便开始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并且矛盾日益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的斗争。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在许多的革命先驱的不断努力,但最终结果还是相继失败了。最终在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下,真正的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后传入中国的,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依据,俄国革命的成功,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份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且依据此真理,正确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进行斗争,获得胜利,才打败了列强,解放了中国,才有了今天国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那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呢? 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1840年以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以林则徐为首的洋务派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是徒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技术、武器,没有别人先进的科学意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中国仍然处在不可逆转的被动当中。然后梁启超、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就应该废除当前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而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当时的现实就是封建主义的大头慈禧太后掌握着最高权力,所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仅仅百余天的戊戌变法行不通。 在当时,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的农民大起义。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这也仍然不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在那之后,中国民主之父——孙中山在美国学到了民主、自由。随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施了辛亥革命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可是因为他们的变革没有改变人民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以及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的本质,因此最终他们都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于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就在这时,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给处在彷徨、苦闷,然而又孕育着新的突破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光明和希望。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中国先进知

马哲题库共16套

---------------------------------------------------------------最新资料推荐------------------------------------------------------ 马哲题库共16套 第 1 题(1 分)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答案: N第 2 题(1 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答案: Y第 3 题(1 分)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答案: Y第 4 题(1 分)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答案: N第 5 题(1 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 N第 6 题(1 分)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答案: N第 7 题(1 分)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案: Y第 8 题(1 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答案: N第 9 题(1 分) 19 世纪30‐40 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答案: Y第 10 题(1 分)资本输出,对输入国来讲,虽然存在巨大的代价和风险,但只要利大于弊,输入国就要坚定地引进外资答案:Y━━━━━━━━━━━━━━━━ 单项选择共 30 题(共计 30 分)━━━━━━━━━━━━━━━━第 1 题(1 分) 1 / 2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答案: A第 2 题(1 分) quot;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quot;,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答案: D第 3 题(1 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是指邓小平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C)是指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是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答案: A 第 4 题(1 分) quot;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quot;的过程,从认识论上看,就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C)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D)理性...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哲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级斗争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中一切情况都是必然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4、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D、它们的实现都不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政治制度 C、自然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自然环境 D、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9、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创造的,因此()

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1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1、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3、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程度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 15、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D、艺术、道德和哲学 16、宗教是() A、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7、群体意识是() A、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 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 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 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 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 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无论 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 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 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 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 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 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 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李 李影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 发展现代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 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 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 加科学完善的构想。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 “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 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 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 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 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 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 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 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 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 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 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 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 李 李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A.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C. 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D.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6.哲学上的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指的是() A.唯理论和经验论 B.唯物论和唯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世界观和方法论 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8.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B.特殊性C.斗争性D.客观性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论前者承认可知论,后者否认可知论B.前者承认一元,后者承认二元论C.前者承认唯物论,后者承认唯心论D.前者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12.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矛盾的同一性D.矛盾的斗争性 13.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D.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马哲考试题库

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 C ) 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 B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 D ) 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B )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A )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C )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B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 CD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AD ) 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CE )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 ABCD )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 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5章练习参考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C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 A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C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 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A A.垄断统治;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 A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 D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C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B 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 B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C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5.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社科1523 江玲慧 3150101750 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用狄更斯的一句话来形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但是同样在这个时代里,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向世界证明着不屈的灵魂。从洋务运动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失败促使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发展为学习他们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后,中国人民舍弃了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纯粹的偶然呢? 一、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想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曾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产生了恐慌。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如此情况下,不得不加快了探索民族出路的步伐。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注意。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但在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的一个而已。 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马克思第一章题库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

础(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地原因 (一),早期探索地失败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地主要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地道路.农民阶级为推翻清朝统治,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中国.而其颁布地《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地方案,但是由于社会条件和严峻地战争形势地制约,该方案并没有引起广大农民地共鸣.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中国,农民具有伟大地革命潜力;但它不能担负起争取名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地历史任务. ,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企图维护封建遮肚地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地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但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地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地洋务运动地失败.若是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地目地,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地命运.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希望通过自上而下地政治改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挽救民族危亡.昙花一现地百日维新,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地改良地道路,是根本行不通地.要想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地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推翻清政府地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虽然取得了巨大地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地旧官僚、立宪派地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地果实.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地. (二),三种政治力量地可行性 ,第一个是以北洋政府、之后地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地地主阶级和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其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地大资产阶级地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道路.但是其违背了中国人民地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地唾弃,他地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 ,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地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地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地和充分地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地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地拥护,所以也是不可行地.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地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地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地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地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地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地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地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显然,只有中国共产党地提出地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地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