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成都理工大学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整理(必考)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研究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演化和运动规律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问题: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

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样式;

推动地壳和岩石圈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主要的大地构造学派:

1、槽台学说、多旋迴学说、地洼学说

2、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3、海底扩张赫斯(Hess)和迪茨(Dietz)瓦因(Vine)和导师马修斯发现磁异常条带

4、板块构造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摩根、麦肯齐法国的勒皮松等进一步发展

5、地质力学

6、其他:深大断裂、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说、断块学说等

槽台学说--强调地壳物质的垂直运动。

地洼学说--强调地块垂直运动的强弱变化。

地质力学--强调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造成的影响。

大陆漂移--强调大陆的水平运动。

海底扩张--强调洋壳的诞生和消亡。

板块构造--强调地幔物质热的对流运动。

其他:地球膨胀说、收缩说、波浪镶嵌学、断块学说。

中国五大构造学派:

地质力学——李四光

多旋回学说——黄汲清

断块学说——张文佑

地洼学说——陈国达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

板块构造学说经历了从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扩张假说,经过发展、完善,形成系统的板块构造理论,不断补充最新的观测资料,目前得到绝大多数地质学家的接受。但在解释某些陆内变形时,显得力不从心。(?)

槽台学说、地质力学等其它大地构造理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解释部分地质现象,早期文献应用的是这些大地构造理论,甚至现今仍有人使用其中的某些概念。

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高温高压试验、数理统计和数值模拟实验、深海钻探、行星类比

地质事件的回剥法(属于历史分析法):在研究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首先分析晚期的构造变形,在将最新的构造变形恢复之后,再进一步分析早期的构造变形,建立从新到老的构造演化序列。

正演:

反演:

双变质带:指变质时期相同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两个相邻变质地带。

第二章地槽

第三章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

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两类地区。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地槽-褶皱系有关名词概念

1.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2.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3.地向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相对强烈下陷的二级单元。发育厚度大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构造复杂,有时岩浆活动强烈,内生矿产丰富,一般有区域变质作用。按火山活动强弱程度和基底地壳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

(1)优地槽型地向斜--以大洋壳基底为主,深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强烈显著,尤以发育蛇绿岩套著称

(2)冒地槽型地向斜--以大陆壳基底为主,缺乏或很少火山活动。

4.地背斜-褶皱带:是地槽-褶皱系中处于相对隆起或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的二级单元。沉积缺失或很薄,断裂、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尤以边缘地区为甚。中国不少地背斜广泛出露前震旦纪结晶基底,常位于地槽-褶皱系的中央,故称为中央结晶带或中央隆起带。

5.中间地块:是地槽褶皱区中面积较大、呈三角形或菱形、相对较稳定且固结程度较高的地区。它是地槽褶皱区中保存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褶皱区。中新生界陆相地层广泛发育,断裂、岩浆活动较弱。

6.山间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山系内部于不同时期形成的大小与形状各异的拗陷或断陷。

7.边缘拗陷或山前拗陷:地槽褶皱返回后,在褶皱系的边缘临近地台的地方所形成的狭长带状拗陷,具过渡带性质。在其发展过程中,拗陷往往向外侧(地台)逐渐迁移,使两侧构造发育具不对称性。发育磨拉石建造、含煤建造、含油建造、红色岩建造和含盐建造等。褶皱强度向地台方向减弱。岩浆活动微弱。

8.造山作用(orogenesis,orogeny):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9、造山带(orogenic belt):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地槽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2.地貌特征

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3.地质特征

(1)沉积作用:以海相为主,如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厚度巨大。优地槽具蛇绿岩套(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海相含放射虫硅质岩“三位一体”组成)

(2)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3)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4)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5)矿产作用:以内生矿产为主。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铁、铂等。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钨矿床。晚期:浅成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床。

4.地球物理特征

(1)地槽-褶皱带(尤其是中新生代造山带)多为地震活动带。莫霍面埋藏深、具异常上地幔。

(2)重力异常成带状,为强烈正负异常地区的结合。

(3)磁异常呈一定规模的线状或链状分布,异常走向与地槽延伸方向一致,横过走向出现正负异常交替。

(4)热流值高。一般地说,地槽-褶皱带的时代越新,热流值越高。

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

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鲍马序列:

浊积岩的每一个单元(即一次阵发性泥沙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往往下部物质较粗,有时含有砾石,如含砾砂岩等,向上物质变细,顶部常为泥岩、泥灰岩;下部常形成递变层理,向上逐渐变为微细水平层理,最上变为不甚清晰层理。典型的鲍马序列通常分为A、B、C、D、E五层,A层: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B层: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层: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层: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E层:为块状泥岩。

软泥沉积: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绿泥。深海带则主要为各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泥。

蛇绿岩Ophiolite:是一种特殊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组合,由底向上为:

1、超镁铁质杂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通常具有变质组构,多少有蛇纹石化。

2、辉长岩类杂岩:常具有堆晶结构。经常含有堆晶橄榄岩和辉石岩,但较少变形。

3、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

4、镁铁质火山杂岩,通常呈枕状。

5、伴生岩石包括:a.上覆沉积岩系: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b.与纯橄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c.钠质长英质岩浆岩。

细碧-角斑岩建造

细碧岩(spilite):

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或是变了质的玄武岩。

角斑岩(keratophyre):

一种中性海底喷发岩,呈致密角岩状,大多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

磨拉石建造molasse formation:以砾岩为主要成分的陆相粗碎屑岩,反映近源、快速堆积,一般位于造山带前缘。

地槽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称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大地构造旋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构造运动明显呈现出周期性重复发展的过程,一个周期延续时间约为150个百万年左右。

地质历史时期中重要的构造运动:

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以德国海西山得名,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movement)这一概念是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立的,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表明早古生代期间发生了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休伦运动(Huronian orogeny )休伦运动是北美休伦纪(24亿~21亿年)地层沉积之

后、元古宙发生的褶皱运动,是根据北美休伦族的名字命名。有人还认为此运动发生在太古代末。

阿尔卑斯运动(Alpine orogeny )是指中、新生代发生在阿尔卑斯旋回内的地壳运动,不论是造山运动或是造陆运动,都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欧美大部分地质学者把阿尔卑斯运动的时间限制在第三纪,在不同的地方表现为不同强度的许多幕,在中新世或上新世结束。中国地质学界一般不采用这个名称,发生于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称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发生于新生代的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印支运动(Indosinian movement):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现在已经把三叠纪期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1926年翁文灏在题为“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燕山运动”。

他在次年发表的“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一文中将北京西山九龙山组(中侏罗统)与髻髻山组(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称为燕山运动,代表侏罗纪末期、白垩纪初期产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动和成矿作用。

现在指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发生的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Himalayan orogeny):黄汲清(1945)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这一造山运动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山脉。喜马拉雅运动,不仅限于喜马拉雅山区,也发生在中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这个带是地壳上最新的褶皱山系,直至今天它的活动性仍很强烈。由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褶皱带叫喜马拉雅褶皱带。喜马拉雅运动有人简化为“喜山运动”。

总结:地壳的演化就是从一个构造旋回向另一个构造旋回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个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称为一个构造层。划分构造层的依据是: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大型沉积旋回、沉积建造类型、沉积岩相、变质程度、地层的含矿性和构造格局的变化等。

造山作用(orogenesis,orogeny):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orogenic belt):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成山作用(mountain building):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构造地层地体是以断层为边界的具有区域性延伸的地质实体, 每个地体均有与相邻地体不同的地质历史。地体可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1、地层型地体;2、破坏碎裂型地体;3、联合型地体;4、变质地体。

第三章地台

地台的概念: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构造层:未变质、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1-3km )的沉积岩层组成,称为沉积盖层。二者之间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

地台的组成结构:

地轴:位于地台边缘,呈狭窄带状,是地台内部相对活动性较大的正向二级构造单元。基底出露较广,盖层褶皱平缓。如康滇地轴。

台隆:正向二级单元。呈等轴形或不规则形,盖层发育不全,厚度较小,常有基底构造层零星出露。

台拗:负向二级单元。呈菱形或不规则形,长期或某些时期较显著下降,盖层发育齐全,厚度较大。位沉降带(图)。

台褶带:位于地台边缘的称台缘拗陷,地轴内侧称轴缘拗陷,呈狭长带状沉积地带,是地台上活动较强烈的负向二级单元。

克拉通包括:

1.地盾continental shield: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craton):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地台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

(1)沉积简单;

(2)构造简单;

(3)岩浆活动微弱;

(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4.结晶基底地质特征(和地槽类似)

5.地球物理特征

(1)地壳厚度平均,无异常上地慢,低速带埋藏深度较大。

(2)重力布格异常为低负值,变化较平缓。(如扬子、华北地台)

(3)磁异常呈宽缓的不规则形,变化较小。

(4)热流值低,一般1.3微卡/平方厘米。

一般认为中国的地台活动性较大,为了与国外典型地台相区别,黄汲清称其为“准地台”。

地台的发展:

1、早期:差异性升降明显,内部构造有一定程度分异。边缘升降差异,局部有褶皱、断裂、火山活动。

2、中期: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大面积差异升降,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微弱。

3、晚期:较强烈活动时期。全区上隆,脱离海侵。发育较厚陆相含煤、生油与膏盐建造。构造变动较强烈,褶皱,地堑或半地堑。

三种解释:

1、地台活化: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称为“活化地台”。

2、次生地槽:认为这是地槽区的再度出现。

3、活动区或块断带:不同于地槽和地台的第三种构造单元,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即起于此。

裂陷槽:地台上的横向线性坳陷,成因是地壳拉张而非地槽式挤压。并认为其形成于大陆下有地幔热柱的三合点的构造环境。

坳拉槽(坳拉谷aulacogen):坳拉谷是由三叉裂谷系发育演化而来的,其中裂谷的两支继续扩张,向原洋裂谷或窄大洋方向演化,形成海洋,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三叉裂谷系统发育夭折的一端)

第四章深断裂

深断裂: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具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的巨大破裂带。切割深度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可切穿硅铝层,达到硅镁层,甚至可达上地幔,长度可达数百公里至数千公里。深断裂对沉积作用、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形成都有明显的控制。

深断裂的鉴别标志

1.沉积标志

相邻两地区的地层发育、岩相及厚度发生明显变化。

2.岩浆活动标志

深断裂可构成岩浆活动的通道。

3.构造标志

出现显著的片理化带、劈理化带和动力变质带,沿着狭窄地带,构造线方向突然改变。

4.地球物理标志

重力梯度带、地震带、地热带。

5.地貌标志

线状地堑、河谷、河流、湖泊、洼地等呈线状分布等。不同地貌单元的突然变化等。

按深度和特征分类

1.超岩石圈断裂

规模最大的一级深断裂,一般构成活动大陆边缘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2.岩石圈断裂

一般可构成岩石圈一级构造单元-活动带与稳定区的分界线,例如地槽与地台之间的界线。

3.硅镁层断裂

沿这类断裂可出现基性岩带,常控制着活动带和稳定区中次一级构造单位-大型隆起和大型拗陷等的界线,控制着岩浆和成矿的分带性。

4.硅铝层断裂

沿这类断裂可出现酸性岩及碱性岩带以及矿脉,常构成活动带和稳定区中三级构造单元的界线,一般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

按力学性质和位移分类

1.张性深断裂(深正断裂):是地壳在拉张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线性构造带,一般称为地堑或裂谷带。是近代火山、浅源地震和高热流带,如东非裂谷带。

2.压性深断裂(深逆断裂):是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线性构造带。如贝尼奥夫带(位于海沟处平行于海沟的震源带)

3.剪性深断裂(深平移断裂):是地壳在剪切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线性构造带。

4.层间滑动断裂:发生在地球各圈层之间、沿着近水平的各种构造面作剪切错动的一种隐伏断裂。

构造转换:由一种构造变形转变为另一种构造变形的过程。

例一:红河-哀牢山断裂的北西端由走滑运动发生构造转换变为伸展变形,形成伸展盆地。(注意与拉分盆地的区别)

例二:阿尔金断裂的南西端和北东端由走滑运动发生构造转换变为挤压变形,形成褶皱山系。亚欧大陆构造特征:

成都附近的大型断裂系统:龙门山构造带(分为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后山断裂)

鲜水河-小江断裂

滑移线场理论:走滑断层称为滑移线,滑移线场指的是由多条走滑断层组成的区域,实际上就是一个剪切构造网络,在地质中指由一系列走滑断层组成的一个面。

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提出的侧向逃逸理论

第五章大陆漂移

创始人:魏格纳《海陆的起源》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 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大陆拼合、二.古生物和古气候、三.平移断层、四.古地磁:地磁极游移曲线

第六章海底扩张

大陆边缘的类型及特征:

(1)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以及缓坦的大陆陆基组成。通常年轻的稳定大陆边缘陆架较窄;发育成熟的稳定大陆边缘具有广阔的陆架区。

被动大陆边缘图示如下:

(2)活动大陆边缘是漂移大陆的前缘,属于板块俯冲边界,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构造运动强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印度洋东北缘等地。它在太平洋周围表现最为显着,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比较狭窄,一般宽仅几十公里。海沟的两坡很陡,坡度达5°~10°,其中堆积着浊积物﹑硅质沉积﹑火山碎屑和滑塌堆积。由于大洋板块在海底处的俯冲作用,海沟及其附近的沉积物受到“铲刮”,而强烈变形,形成叠瓦状逆掩断层和混杂堆积。海沟和与其伴生的岛弧或山弧所构成的沟弧系也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产物。主动型大陆边缘集中了地球的最主要的地震活动。

活动大陆边缘图示如下:

转换断层: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威尔逊(1965)命名。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威尔逊旋回

胚胎期:地貌:表现为裂谷、地堑,总体抬升

构造变形:主要为伸展变形,形成地堑、地垒、狭长裂陷并被湖水覆盖

岩浆活动:主要为基性和双峰式火山喷发(玄武岩和流纹岩同时出现乞力马

扎罗山为典型)

沉积作用:主要为陆相沉积,湖相沉积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沼泽沉积并形成煤炭

断层阶步上有陆源碎屑堆积,盆地中的火山灰堆积

变质作用:微弱,伴随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作用,断层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

实例:东非大裂谷

幼年期:地貌:陆间海

构造变形:陆壳强烈减薄,陆海边缘会出现正断层,可能出现类似洋中脊

岩浆活动:拉斑玄武岩溢流,形成一些玄武岩岛屿

沉积作用:以陆源碎屑堆积为主,滨浅海沉积,萨勃哈沉积等

变质作用:微弱,伴随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作用,断层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

岩浆与海水反应生成细碧角斑岩建造

实例: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地貌:大洋盆地,有活动的大洋中脊

构造变形:以扩张运动为主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集中于洋中脊,以拉斑玄武岩溢流为主,为碱性玄武岩中

沉积作用:碳酸盐为主的沉积建造深海沉积物主要是一些含有放射虫(硅质)

和有孔虫(钙质)的软泥,在大洋盆地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或岛

屿周围常有碎屑、浊流沉积物,大洋中也会存在一些宇宙尘埃、冰

筏砾石、细碧岩等

变质作用:少量,洋中脊火山喷发生产细碧角斑岩建造,断层引起的动力变质

作用

实例:大西洋

衰退期:地貌:有俯冲边缘的大洋盆地,大陆边缘包括两种: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沟-弧-盆体系;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具有海沟-火山弧体系。

构造变形:1)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处挤压变形强烈,形成一系列

的逆断层,褶皱;弧后盆地主要为伸展变形,形成一系列的正

断层2)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同上,附近陆地上主要

为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系

岩浆活动:岛弧附近为活动主体,主要为安山岩(中性)

沉积作用:海沟处为正常深海沉积+来自岛弧的陆源碎屑沉积+火山喷发沉积

以及俯冲带刮下的附近洋壳物质(构造成因)称为增生楔杂岩或混

杂堆积;弧后盆地以陆源碎屑堆积为主;安第斯山脉主要为附近陆

地的磨拉石堆积

变质作用:海沟处为高压低温型变质作用,岛弧处为高温低压型变质作用,二

者构成双变质带;弧后盆地变质作用微弱。

实例:太平洋

(老师总结的衰退期特征)构造变形方面,不同构造部位活动性质不同。在海沟部位,由于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出现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复杂的褶皱和逆断层,一个板块俯冲而另外一个板块相对仰冲,在海沟中相应的出现一套构造混杂堆积。在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出现弧后盆地,这是由扩张、伸展造成的,其中发生一系列的伸展变形,形成正断层、地堑、地垒等构造,如果扩张持续,可出现洋壳和新生大洋的诞生。

沉积作用,在海沟、远洋环境中,可出现深海复理石、大洋软泥(例如含放射虫的硅质岩)、宇宙尘埃、冰筏砾石、锰结核等沉积物。在岛弧或火山弧附近,可以出现火山碎屑堆积,其中尤其以中性安山岩的成份居多。在弧后盆地,可以出现来自于大陆和岛弧的陆源碎屑建造,靠近陆地,可以出现滨海、浅海沉积。在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靠近陆地一侧,可以出现前陆盆地堆积,伴随磨拉石建造。

岩浆活动方面,在火山弧部位,出现中性岩浆活动,例如有中性安山岩的喷发和闪长岩的侵入。在弧后盆地,则以基性岩浆活动为主,如果弧后盆地持续扩张,可以出现新生洋壳,伴随超基性岩浆活动,形成蛇绿岩套。

变质作用方面,在海沟部位,出现高压低温变质带,在火山弧则出现高温低压变质带,二者组合形成双变质带。在其它构造部位,变质作用相对较弱,多为与断裂有关的动力变质作用和与岩浆侵入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

终了期:地貌:残留海盆

构造变形:海沟处为挤压变形,部分地区(爱琴海)有弧后盆地

岩浆活动:火山弧附近主要为安山岩喷发

沉积作用:陆源碎屑沉积

变质作用:海沟处为高压低温型变质作用,弧后盆地变质作用微弱。

实例:地中海

遗痕期:地貌:年轻的褶皱山系

构造变形:总体呈挤压环境,形成大型的褶皱山系、高原,一系列逆断层、褶

皱,且地壳异常增厚,该处古大洋小时,有地缝合线(带)岩浆活动:地壳异常增厚直接导致地壳深处重熔,酸性花岗岩侵入,同时壳幔

混染,喷发至地表,碱性元素含量高

沉积作用:1)陆地上的山前坳陷、边缘坳陷主体为磨拉石建造;

2)陆源碎屑搬运距离很远是为侧陆堆积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强(陆-陆碰撞导致),形成大面积的板岩、千枚岩、

片岩、片麻岩;该处陆陆碰撞导致的陆壳深俯冲形成的超高压变质

作用,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地表后可作为典型的陆陆碰撞标志

实例:喜马拉雅山脉

第七章板块构造

板块理论:地球的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若干巨大的板块(plate),在软弱的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并在各个板块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构成的坚硬部分叫岩石圈,厚约60-120km,在力学上可看作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

软流圈:把岩石圈下面的低速层叫软流圈,厚约100km,岩石圈在软流圈上能较为自由地活动。

板块: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若干巨大的块体—板块(plate),它们被驮在软流圈之上正在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并在各个板块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板块划分的依据

1、洋中脊;

2、海沟;

3、转换断层;

4、缝合带;

5、大陆裂谷(视情况而定)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地幔柱:地幔柱是相对热的、低黏度的地幔,由于对流而上升而形成的火山柱。其头部直径可以达到500-3000km,下部为100-200km。地幔柱发育分为四步:上升、平滑、扭曲和分裂。

热点(hotspot):热点是指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

热点的分布:目前已经被发现的热点(活动)有40-150个,有的出现在洋脊附近(如冰岛),有的出现在板块内部(如Hawaii);许多现代热点很少超过100Ma(目前已知最老的热点为大西洋St Helene热点,145Ma前喷发玄武岩);热点岩浆成分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三合点:三条板块边界相会合的点,洋脊-洋脊-洋脊型最稳定。(R:洋脊T:海沟F:转换断层)RRR TTT TTF FFR FFT RTF

三种板块边界类型:1、离散边缘:是洋壳生长的场所。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与喷发,浅震、高热流值等1)裂谷:如红海裂谷、陆间海2)洋脊和洋隆2、汇聚边缘:岩石圈板块对冲、消减、碰撞的场所。构造活动强烈、复杂,所形成的岛弧和山脉大多呈弧形。四种形式:岛弧-海沟系、山弧-海沟系、陆间海、地缝合线

3、转换边缘:即转换断层。一般比较平直,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减,浅震活跃,发育碎裂变质岩。两侧板块沿边界相互错动、作剪切运动

火山弧:

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岩浆侵入和喷出而形成的与俯冲带平行的火山群岛或山脉,分为岛弧(Island arc)和陆弧(Continental arc)两种。

弧后盆地(back arc basin):

又称边缘海盆地(marginal basin)。板块俯冲带的岛弧后方(靠陆一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混杂堆积:

亦称混杂岩。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形成的复杂混合体。

特点:

(1)组成包括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基质内包括原地和外来的岩屑或岩块。(2)剪切变形发育,常有石香肠、菱形石香肠和楔形构造。可作为构造地层单位表示于地质图上。

(3)岩块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甚为悬殊。几CM-几KM,可构成整个一条山脉。(4)叠瓦构造。

据基质和外来岩块的差异,可分为:

(1)蛇绿混杂堆积:基质主要为蛇绿岩,混杂有灰岩及其它外来岩块。

(2)沉积混杂蛇绿堆积:基质为泥沙质或复理石、类复理石,具有连续层理;外来岩块为蛇绿岩(或缺少)和其它沉积岩碎块。

两种混杂堆积可缺可不缺。二者同时出现,指示板块倾斜方向,由蛇绿岩向沉积混杂方向倾斜

成因:

板块俯冲下插时,板块边缘岩石经受碰撞、刮削而破碎,仰冲板块象推土机一样把俯冲板块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的岩石、包括洋壳碎片,都刮削混合在一起,形成混杂堆积。

古板块的识别标志:1.地槽褶皱山系:岛弧、山弧褶皱系的特点,那个时期的板块俯冲带。通常有地缝合线分布。

2.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3.超岩石圈断裂带:古俯冲带无疑是超岩石圈断裂带,挤压型逆断层带。

4.蛇绿岩套:古洋壳-上地幔的残块,有一定层序。常平行于地缝合线,呈断层接触,比围岩老。

5.混杂堆积:亦称混杂岩。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

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形成的复杂混合体。

6.双变质带:

高压低温变质带,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

高温低压变质带,从前寒武纪开始,都很发育。

对板块俯冲来说,高压低温变质带比高温低压变质带关系更为密切,前者靠近海沟,后者沿俯冲带倾斜方向远离海沟。

7.岩浆岩的分布规律:搞清岩浆岩共生组合、分布规律或岩石地球化学极性,对鉴别海沟-岛弧有重要意义。

8.内生矿产的分布规律

向板块俯冲方向,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

东太平洋(自西而东):铁、铜、钼、金、铅、锌、银、锡带。

西太平洋(自东而西):铁、铜、钼、金、铅、锌、锡、钨、锑、汞带。

9.地震震中的线状分布:现代板块边界,特别是挤压板块边界。古板块俯冲带,仍有一定的地震活动。

10.地磁极游移曲线:碰撞之前,两个大陆应具有不同的磁极游移曲线。碰撞之后,两个大陆的磁极游移曲线互相接近或重合了。

除此之外,还有沉积岩相和古生物群等。

第八章陆内变形

陆内变形:发生在大陆内部,而非目前板块边界的构造变形,例如发育在地台、克拉通、大陆板块内部,而不是发育在大洋中脊、岛弧、转换断层或现今的地缝合带附近。也有人认为,碰撞后发生在陆地内的变形统称为陆内变形。

板内变形:发生在同一板块内部的变形。

陆内变形型式:1、张性变形2、压性变形3、扭性变形、压扭性及张扭性变形

陆内伸展盆地:

a、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b、裂陷槽(坳拉谷):坳拉谷是由三叉裂谷系发育演化而来的,其中裂谷的两支继续扩张,向原洋裂谷或窄大洋方向演化,形成海洋,另一支发育中断,成为向克拉通内延伸的凹陷。

c、大陆内坳陷盆地:松辽盆地

d、伸展造山带:造山带在挤压应力衰退和重力垮塌作用下,会发生伸展,造就众多的伸展盆地,典型的地区有美国西部科迪勒拉盆岭省

拆离断层、剥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变质结晶基底与上覆变质程度轻微的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块体发育铲状或多米诺骨牌状的正断层,向下合并于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metamorphic core complex):近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由强烈变质变形的岩石以

及侵入其中的岩体所组成的孤立隆起,其上面要么覆盖变形变质弱的岩石,或覆盖以被拆离开的、经过远距离运移的盖层岩石。

前陆盆地(foreland basin):与大陆碰撞带或洋壳俯冲相关的长形或弧形的极不对称的盆地类型。

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 foreland):形成于陆-陆碰撞期间造山外弧紧邻区,如印度—冈底斯拉达克前陆盆地,阿尔卑斯前陆盆地

弧后前陆盆地(Retro-arc foreland):与洋壳岩石圈府冲有关位于岩浆弧之后的一种类型,如安底斯、落基山盆地。超覆在克拉通岩石圈(结晶基底)之上,且与构造活动带的地壳缩短有关。

陆内走滑断裂:

花状构造:1.正花状构造:多个分支逆断层和一个主位移带形成

2.负花状构造:多个分支正断层和一个主位移带形成

走滑盆地(strike-slip basin):沿着大型走滑构造带分布、由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

盆地。

低温热年代学方法:

不同的测年方法、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封闭温度---矿物对法

山脉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品径迹年龄不同,一般来说,越高的样品越早通过封闭温度线,径迹年龄越大---高差法。

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应用范围:1、地表的侵蚀历史2、造山带的隆升历史;3、盆地的热演化历史;4、活动断层的测年;5、年轻沉积地层的年龄。

第九章青藏高原地质演化

高原地壳及岩石圈软流圈结构:

1、青藏高原具有异常厚的地壳;

2、岩石圈厚度薄,而软流圈异常厚;

3、Moho面未见明显间断;

4、上地壳较强硬,而中下地壳则较软弱;

5、中下地壳物质在向南东方向流动。

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模型:

双层地壳说,代表人物是Powell(1986-1987);

侧向挤压和垂直拉伸说(手风琴模型),最早由Dewey(1973)提出;

大陆贯入说(千斤顶模型),Zhao(1987)等提出;

液压机模式,袁学诚等2006年提出;

侧向逃逸理论,由Tapponier等人1986提出。

Channel flow 模式尼尔森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完整版)中南大学《大地测量学基础》考试复习要点

1大地测量学: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参考系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形状及其重力场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球的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 2大地测量学的基本内容 (1)确定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建立统一的大地测量坐标系,研究地壳形变(包括垂直升降及水平位移),测定极移以及海洋水面地形及其变化等。研究月球及太阳系行星的形状及重力场。 (2)建立和维持国家和全球的天文大地水平控制网、工程控制网和精密水准网以及海洋大地控制网,以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3)研究为获得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仪器和方法等。研究地球表面向椭球面或平面的投影数学变换及有关大地测量计算。 (4)研究大规模、高精度和多类别的地面网、空间网及其联合网的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测量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等。 3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体系: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 (1)几何大地测量学(即天文大地测量学) 基本任务:是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确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 主要内容: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精密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水准测量;地球椭球数学性质,椭球面上测量计算,椭球数学投影变换以及地球椭球几何参数的数学模型等。 (2)物理大地测量学:即理论大地测量学 基本任务:是用物理方法(重力测量)确定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 主要内容:包括位理论,地球重力场,重力测量及其归算,推求地球形状及外部重力场的理论与方法。 (3)空间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以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他空间探测器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4现代大地测量的特征: ⑴研究范围大(全球:如地球两极、海洋) ⑵从静态到动态,从地球内部结构到动力过程。 ⑶观测精度越高,相对精度达到10-8~10-9,绝对精度可到达毫米。 ⑷测量与数据处理周期短,但数据处理越来越复杂。 5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地球圆球阶段地球椭球阶段大地水准面阶段现代大地测量新阶段 6大地测量的展望 (1)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激光测卫(SLR)以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惯性测量统(INS)是主导本学科发展的主要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2)用卫星测量、激光测卫及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建立大规模、高精度、多用途的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是确定地球基本参数及其重力场,建立大地基准参考框架,监测地壳形变,保证空间技术及战略武器发展的地面基准等科技任务的基本技术方案。(3)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是大地测量学的重要发展目标.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大地测量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大地测量学定义 广义:大地测量学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参考系统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及其他行星体的一门学科。 狭义:大地测量学是测量和描绘地球表面的科学。包含测定地球形状与大小,测定地面点几何位置,确定地球重力场,以及在地球上进行必须顾及地球曲率的那些测量工作。 大地测量学最基本的任务是测量和描绘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地球等行星体的空间信息。 P1 P4 P6(了解几个阶段、了解展望) 大地测量学的地位和作用: 1、大地测量学在国民经济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先行性的重要保证作用 2、大地测量学在防灾、减灾、救灾及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中发挥着独具风貌的特殊作用 3、大地测量是发展空间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4、大地测量在当代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5、大地测量学是测绘学科的各分支学科(其中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量、矿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的基础科学 现代大地测量学三个基本分支:几何大地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 第二章 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 1、行星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运动中,与太阳连线哎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绕轨道运动周期的平方与轨道长半轴的立方之比为常数 地轴方向相对于空间的变化(岁差和章动)(可出简答题) 地轴相对于地球本体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极移) 历元:对于卫星系统或天文学,某一事件相应的时刻。 对于时间的描述,可采用一维的时间坐标轴,有时间原点、度量单位(尺度)两大要素,原点可根据需要进行指定,度量单位采用时刻和时间间隔两种形式。 任何一个周期运动,如果满足如下三项要求,就可以作为计量时间的方法: 1、运动是连续的 2、运动的周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3、运动是可观测的 多种时间系统 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础:恒星时和世界时 以地球公转运动为基础:历书时→太阳系质心力学时、地球质心力学时 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特征为基础: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P23) 大地基准:建立大地基准就是求定旋转椭球的参数及其定向(椭球旋转轴平行于地球的旋转

测绘学基础知识要点与习题答案

《测绘学基础》知识要点与习题答案 Crriculum architecture & answers to exercise of Fundamentals of Geomatics 总学时数:测绘64;地信、规划48实验学时:12,计4次学分:6/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专业概论,概率统计学 教学语言:双语教学考核方式:考试实习:3周计3学分 平时成绩: 20%(实验报告、提问、测验、课堂讨论及作业) 1.课程内容 测绘学基础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平台基础课。该分支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小区域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与基本测绘环节的工程与技术,即:应用各类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包括点位坐标与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和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地球椭球与坐标系、地图分幅、空间点位平面坐标与高程及直线方位测定与测设、误差理论与直接平差、大比例尺地形图数字成图等基本理论与方法。 2.课程特色 测绘学基础为测绘学科主干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以“3S”为代表的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等专业理论与技术奠定基础。同时,该课程本身也是测绘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地形测量学(Topographical Surveying)。该门课程具有理论、工程和技术并重、实践性强等特点,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衡量测绘学科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实施多样化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的要求为建设目标。 3.课程体系 第一章绪论Chapter 1 Introductory 内容:⑴了解测绘学科的起源、发展沿革与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⑵测绘学的任务与作用。 重点:大地测量学与地形测量学的研究领域和工作内容。 难点:无。 §1-1测绘学的定义DEFINITION OF GEOMATICS 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点的几何位置、地球形状及地球重力场,据此测量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并结合某些社会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地球分布,编制全球和局部地区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专题地图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大地测量学复习总结(3)word资料15页

1.垂线同总地球椭球(或参考椭球)法线构成的角度称为 绝对(或相对)垂线偏差 2.以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3.以真太阳作为基本参考点,由其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称为真太阳时。一个真太阳日就是真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某地的上中天(上子午圈)所经历的时间。 4. 以格林尼治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 5.原子时是一种以原子谐振信号周期为标准 6.归算:就是把地面观测元素加入某些改正,使之成为椭球面上相应元素。 7.把以垂线为依据的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值归算到以法线为依据的方向值而加的改正定义为垂线偏差改正 7.大地线椭球上两点间的最短程曲线。 8. 设椭球面上P点的大地经度L,在此子午面上以椭圆中心O为原点建立地心纬度坐标系; 以椭球长半径a为半径作辅助圆,延长P2P与辅助圆相交P1点,则OP1与x轴夹角称为P点的归化纬度u。 9.仪器加常数改正因测距仪、反光镜的安置中心与测距中心不一致而产生的距离改正,称仪器加常数改正,包括测距仪加常数和反光镜加常数。 10. 因测距仪的基准频率等因素产生的尺度参数成为乘常数。 11. 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相差一个常数301.55cm,称为基辅差,又称尺常数

12.控制网可靠性:控制网能够发现观测值中存在的粗差和抵抗残存粗差对平差的影响 13. M是椭球面上一点,MN是过M的子午线,S为连接MP的大地线长,A 为大地线在M点的方位角。以M为极点;MN为极轴;P点极坐标为(S, A)?一点定位,如果选择大地原点:则大地原点的坐标为: ?多点定位,采用广义弧度测量方程 1954年北京坐标系可以认为是前苏联1942年坐标系的延伸。它的原点不在北京,而在前苏联的普尔科沃。相应的椭球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缺限: ①椭球参数有较大误差。 ②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存在着自西向东明显的系统性的倾斜,在东部地区大地水准面差距最大达+68m。 ③几何大地测量和物理大地测量应用的参考面不统一。我国在处理重力数据时采用赫尔默特1900~1909年正常重力公式,与这个公式相应的赫尔默特扁球不是旋转椭球,它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是不一致的,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麻烦。 ④定向不明确。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大地测量学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参考系统中, 测量和描绘地球及其他星体的一门学科。(研究和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表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现代定义精确测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研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大地测量学基础》试题(试题参考)

一、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大地水准面 球面角超 底点纬度 高程异常 水准标尺零点差 二、填空(1-15小题每空1分;16题4分,共36分) 1、在地球自转中,地轴方向相对于空间的变化有______和_____。 2、时间的度量单位有______和______两种形式。 3、重力位是______和_____之和,重力位的公式表达式为_______。 4、椭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般用_______来表示。 5、在大地控制网优化设计中把_____、______和_____作为三个主要质量控制标准。 6、测距精度表达式中,的单位是______,表示的意义是_____;的单位是______,表示的意义是_____。 7、利用测段往返不符值计算的用来衡量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的精度指标用_____来表示,其意义是 ______。 8、利用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用来衡量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的精度指标用_____来表示,其意义是 ______。 9、某点在高斯投影3°带的坐标表示为XA=3347256m, YA=37476543m,则该点在6°带第19带的实际坐标为xA=___________________,yA=___________________。 10、精密水准测量中每个测段设置______个测站可消除水准标尺______零点差的影响。 11、点P从B=0°变化到B=90°时,其卯酉圈曲率半径从______变化到_____。 12、某点P的大地纬度B=30°,则该点法线与短轴的交点离开椭球中心的距离为_____。 13、高斯投影中,_____投影后长度不变,而投影后为直线的有_____,其它均为凹向_____的曲线。 14、大地线克莱劳方程决定了大地线在椭球面上的_______;在椭球面上某大地线所能达到的最大纬度为60°,则该大地线穿越赤道时的大地方位角表达式为_____(不用计算出数值)。 15、在换带计算中,3°的_____带中央子午线经度和6°相同,坐标不用化算。 16、按下表给出的大地经度确定其在高斯投影中的带号和相应的中央子午线经度(答案写在试卷纸上,本小题4分,每空0.5分) 点号大地点经度 六度带三度带 1 114°00′ 2 -56°10′ 1、建立国家平面大地控制网的方法有哪些?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2、在精密水准测量概算中包括哪些计算工作? 3、什么是大地主题正反算?简述高斯平均引数正反算的基本思想。 4、为什么要分带和换带计算?有哪两种换带方法?坐标换带的实质是什么? 四、证明:。(6分) ? 五、计算与绘图: 设高斯平面上有一点,其坐标值为x1=0m,y1=-290km,试绘图说明该点换算至相邻带上时,y2之概值是多少?注:设a =6400km,π取3.14,精确到km(10分) 六、论述题:

大地测量学知识点

大地测量学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地坐标系:采用大地经度L 、大地纬度B 和大地高H 来描述地面上一点的空间位置的。 克莱罗定理: 大地测量学: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参考系中,测量和描绘地球及其他行星体的一门学科。 开普勒三定律:行星运动的轨迹是椭圆;太阳位于其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运动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的长半轴的立方的比为常数。 岁差:由于日、月等天体的影响,有类似于旋转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地球的旋转轴在空间围绕黄极发生缓慢旋转,是地轴方向相对于空间的长周期运动,旋转周期为26000年。 章动:月球运行的轨道与月的之间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使得月球引力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北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旋转的轨道不是平滑的小圆,而是类似圆的波浪曲线运动。 极移:地球自转轴存在相对于地球体自身内部结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导致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大地经度L:为大地起始子午面与该点所在的子午面所构成的二面角,由起始子午面起算,向东为正,称东经(0°~180°),向西为负,称西经(0°~180°)。 大地纬度:大地纬度B是过该点作椭球面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由赤道面起算,向) sin 1(2?βγγ??+=e

北为正,称北纬(0°~90°),向南为负,称南纬(0°~90°)。 大地水准面:平均海水面按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特性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曲面,是完全静止的海水面所形成的重力等位面。 总(平均)地球椭球:与地球的物理性质、大地体的几何大小相同的旋转椭球体。 参考椭球:大地水准面形状不规则,而最佳拟合于区域性大地水准面的旋转椭球面叫做~。 正常椭球:大地水准面的规则形状(一般指旋转椭球面)。 椭球定位:指确定该椭球中心的位置,分为:局部定位和地心定位。 椭球定向:指确定椭球旋转轴的方向。 一点定位: 多点定位: 大地测量参考框架:固定在地面上的控制网坐标参考架,高程参考架,重力参考架。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沃坐标系。该坐标系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亦称1980西安坐标系) :是1978年我国决定建立新的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对全国天文大地网施行整体平差。采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1975年推荐的参考椭球。 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BJ54新):是由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GDZ80)转换得,,,K K K K K K K K L B A H H λ?α====正∑∑==min) min(22 新新或ζN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大地测量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大地测量学考试复习资料 ㈠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绘图题、计算题 ㈡名词解释: 1.大地测量学的定义:大地测量学是测量和描述地球并监测其变化,为人类活动提供关于 地球等行星体的空间信息的一门地球信息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2.大地主题解算:如果知道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外一些大地元素,这样的计算称为大地主 题解算。 3.大地主题正算: 已知P1点的大地坐标,P1至P2的大地线长及其大地方位角,计算P2点 的大地坐标和大地线在P2点的反方位角。 4.大地主题反算:已知椭球面上两点的大地经纬度求解两点间的大地线长度与正反方位 角。 5.地图投影:将椭球面上元素(包括坐标,方位和距离)按一定的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研究这个问题的专门学科叫地图投影学。 6.大地水准面:假定海水面完全处于静止和平衡状态(没有风浪、潮汐及大气压变化的影响),把这个海水面伸延到大陆下面,形成一个封闭曲面,在这个面上都保持与重力方向正交的特性,则这个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7.球面角超:球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相应平面上的内角和与(n-2)×180°的差值(或答为球面三角形和180°也可)。 8.底点纬度:在y =0时,把x直接作为中央子午线弧长对应的大地纬度B,叫底点纬度。 9.高程异常:似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的高程差。 10.水准标尺零点差:一对水准标尺的零点误差之差。 11.总椭球体:总椭球体的中心与地球的质心重合,其短轴与地球的地轴重合,起始子午面与起始天文子午面重合,而且与地球体最佳密合的椭球体。 12.子午线收敛角:高斯投影面上任意点子午线的投影线的切线方向与该点坐标的正北方向的夹角。 13.水准标尺基辅差:精密水准标尺同一视线高度处的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之差。 14.子午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子午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圈。 15.卯酉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一个与该点子午面相垂直的法截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的圈。 16.椭园偏心率:第一偏心率第二偏心率 17.大地坐标系:以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来表示点的位置的坐标系。 18.空间坐标系:以椭球体中心为原点,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为X轴,在赤道面上与X 轴正交的方向为Y轴,椭球体的旋转轴为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O-XYZ。 19.法截线:过椭球面上一点的法线所作的法截面与椭球面相截形成圈。 20.相对法截线:设在椭球面上任意取两点A和B,过A点的法线所作通过B点的法截线和过B点的法线所作通过A点的法截线,称为AB两点的相对法截线。 21.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线。 22.垂线偏差改正:将以垂线为依据的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观测值归算到以法线为依据的方向值应加的改正。 23.标高差改正:由于照准点高度而引起的方向偏差改正。 24.截面差改正:将法截弧方向化为大地线方向所加的改正。

word大地测量学知识点分解良心出品必属

一、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 1 、水准面我们把重力位相等的面称为重力等位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准面。水准面有无数个。 1 )水准面具有复杂的形状。 2 )水准面相互既不能相交也不能相切。 3)每个水准面都对应着唯一的位能W=C常数,在这个面上移动单位质量不做功,亦即所做的功等于0,即dW=-gsds可见水准面是均衡面。 4 )在水准面上,所有点的重力均与水准面正交。于是水准面又可定义为所有点都与铅垂线正交的面。故设想与平均海水面相重合,不受潮汐、风浪及大气压变化影响,并延伸到大陆下面处处与铅垂线相垂直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作为测量外业的基准面,而与其相垂直的铅垂线则是外业的基准线。似大地水准面与大地水准面在海洋上完全重合,而在大陆上也几乎重合,在山区只 有2-4m的差异我们选择参考椭球面作为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面,而与其相垂直的法线则是内业计算的基准线。 1.参心坐标系 建立一个参心大地坐标系,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 确定椭球的形状和大小;(2) 确定椭球中心的位置,简称定位;(3) 确定椭球中心为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坐标轴的方向,简称定向; (4) 确定大地原点。 我国几种常用参心坐标系: BJZ54 、GDZ80 2.地心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分为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和地心大地坐标系等。地心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又

可分为地心空间大地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大地舜时直角坐标系。 1 )建立地心坐标系的意义: 2 )建立地心坐标系的最理想方法是采用空间大地测量的方法。 3 )地心坐标系的表述形式(判断) 参心坐标系 厂地球坐标系Y I地心坐标系「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夭球坐标系Y [天球球面坐标系 1)WG一84大地坐标系 WGS-84 坐标系统的全称是World Geodical System-84 (世界大地坐标系 -84),它是一个地心地固坐标系统。WGS-84坐标系统由美国国防部制图局建立,于1987年取代了当时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一WGS-7徑标系统而成为GPS的所使用的 坐标系统 WG一84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坐标系的原点是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I984 . 0 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BIHl984.0的零度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点,y轴和Z、X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