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编制人:姜艳审定人:历史备课组学案编号:6#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情况与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2.“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

D.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银行业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

4、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①新建田纳西工程②以工代赈③发放救济④蓝鹰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5.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6.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最主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生产

B、实行计划经济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减少政府开支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10.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有许多相同点。其中不包括A.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努力避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D.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1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费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12.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福利国家制度彻底解决了社会矛盾

B.二战中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C.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国家成功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实践D.到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

13. 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15. 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趋势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B.它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C.它摆脱了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前景广阔

D.它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独立后的美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主政治,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上突出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分权与制衡

(2)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广为后世称颂。罗斯福总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新政”的?“新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一对策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6分) “新政”期间为拉动内需,国家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2分)

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救济和社会工程

(3)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使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2分)

新经济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鉴于本书写的比较高深,而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浅薄,所以读本书时略感艰难,所以在此发表一下自己关于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其中会包含比较多作者所提到过的东西。 本书接连罗列出一大批不成熟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并且说明了有关经济制度的一系列问题,并提拱了有关公共政策的一隅之见。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交易成本经济学来研究经济组织问题提出的基本轮廓,让我们相信交易成本经济学确实大有用武之地。与研究经济组织的其他方法比较而言,交易成本经济学有以下特点:(1)更注重微观分析(2)在作出行为假定时更为慎重(3)首次提出资产专用性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并用以解释实际问题(4)更加依靠对制度的比较分析(5)把工商企业看做一种治理结构而不是一个生产函数(6)特别强调私下解决问题的作用,重点是研究合同签订以后的制度问题。作者在剖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特点后,先为我们论述了交易成本的性质,然后在研究合同示意图中交代了哪些方式能替代经济组织起作用,即垄断式合同,还有效率式合同,并且对利用这些方式要付出哪些交易成本作出分析。之后作者又分析了各种行为假定和代替合同的那些方式的关系,概括的介绍了合同入门知识,考察了在企业生活区的建设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简略地说明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其他用途,即对市场的纵向限制、价格歧视、政府管制和放松管制,然后进行总结。 其中,关于价格歧视,我想发表下看法。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地区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的各种障碍往往有利于垄断者实行其价格歧视。经济分析表明,一旦产品的卖方形成了垄断,就非常容易形成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种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它可以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有效的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无剩余生产力。二级价格歧视可以看成是一种数量歧视,它主要是强调达到一定数量后的歧视,这在商场超市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接近消费者生活的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一种需求弹性的歧视,它强调由于细分市场的各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我们在分析价格歧视可能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价格歧视的优势,价格歧视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而且也是一些企业生存下去的一种手段,但是价格歧视的不正当使用,也会损害市场的公平,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当我们发现价格歧视会造成市场经济的紊乱时,政府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强制性的法律来打压不正当价格歧视的行为,来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经济,只要企业采取价格歧视不削弱竞争,不损害社会福利,不造成资源浪费,那么法律就应允许其存在。 在本书的剩余部分中,作者大幅的论述了纵向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作者从其基本假设:资产专用性假设、人的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出发,证明了在动态的市场中契约是不可能完备的,然后在比较了短期契约、长期契约与纵向一体化三者的优劣的基础上,得出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避免市场交易由大数目条件向小数目条件转变而产生的双边依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从而获得内部组织的如下优势:改善激励、增强控制手段以及保证信息流程的畅通。在这篇论文里,威廉姆森着重从市场失效因素入手,分别结合谈判环境和企业的结构优势,分析了为什么会形成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首先,他考察了静态市场,为全文以后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静态市场条件下,当存在双边垄断或双边寡头垄断的情况时,为避免在交易的价格条件方面出现无休止的争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实现纵向一体化使这种交易内部化,二是订立永久性的契约。此时,可以发生纵向一体化,但是并非必然出现的结果。 接着他一步步放松其假设,进行越来越合乎现实的推演。第一,由于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对交易关系的不同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结果。(1)订立永久契约会陷入两难困境:在所订立的契约不够详尽的情况下,各个独立的当事人为了对自己有利,会对有关条款采取机会主义的解释方式;巨细无遗地订约即使并非不可能,成本也是高昂的。这两方面都将使适应性、连续性的决策过程受到扭曲。(2)订立一系列短期契约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针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所需的最优投资方式是订立长期契约,而这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前总统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评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他这句话主要是针 对( ) A.剥夺美国公民的自由竞争权力 B.新政强制企业恢复生产 C.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生产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国有化改革 2.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 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 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和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影响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4.《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佛水坝(下图)。佛水坝是1931年联 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佛水坝表明()

A.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C.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 D.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5.下表是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一书关于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B.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C.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 D.上述结论都不正确 6.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 A.福利制度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C.第三产业的兴起 D.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

(完整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六) 姓名_____________ 班别__________ 学号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1932年,拿不到养老金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非法占据长达数月之久;来自匹兹堡的失业工人结成摩托车队,到华盛顿游行示威;在爱荷华州,愤怒的农民倾倒了大量牛奶,阻塞街道。该材料说明美国经济危机( ) A.造成金融危机的加剧B.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导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D.致使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2.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大量美国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垄断主义企业,并在萧条开始以后一个时期能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规,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证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多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涨风”。根据上述材料,导致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有() ①垄断企业维持高价格②收入分配不均③证券市场投机盛行④经济运行失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美国每天大批市民挤在股票交易所内,人们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又涨了多少?”在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交易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A.与昨日相同B.一路上扬C.时涨时跌D.不涨反而狂跌 4.伯恩斯在《罗斯福:狮子与狐狸》中这样描述:“渐渐地,国家的信用机构变得奄奄一息了。危机四处弥漫,但那是一种怪异的令人麻木的危机……它比一支入侵的军队还要可怕: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因为它位于人们心中。它,就是恐惧。”这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哪个历史事件() A.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B.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 C.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5.罗斯福上任的头四个月里,工业生产指数就由59上升到100,股票债券爬出了低谷,小麦、玉米和其他产品的价格也都开始回升,饱受大萧条折磨的农民又多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罗斯福新政中直接针对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问题的措施主要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C.用行政手段调控农业D.依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6.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 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B.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 资本主义 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史政治发展史 工场手工业时期 14世纪 ---18世纪后半期14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欧洲商业中心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 殖民扩张掠夺,促进欧洲资本 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 英国、北美、法国有了一定发 展; 14-16世纪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 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 基础; 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或殖民 压迫的阻碍,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 发生。 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蒸汽时代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70年代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 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向 其他部门 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一国走 向多国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美国、 日本的发展受到封建农奴制、 黑人奴隶制、幕府统治的阻 碍。由于对国外市场的强烈需 求,资本主义加强对外扩张。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1794法国革命;欧洲封建势 力联合干涉法国; 工业革命以后,两大阶级日益对立, 工人运动发展; 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美国内战; 1868—1873年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印度民族大起义; 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 动; 1853年美国对日本的侵略;

电汽时代 19世纪70年代 ——一战结束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 科技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集 中,资本集中;垄断组织的形 成; 美国德国飞速、英国法国缓 慢、日本俄国快速;对国外投 资的强烈要求,加强对外资本 输出;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性;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重重;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 严重 一战后——二战前一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金融 中心,成就经济霸主地位;日 本一战期间形成独占中国局 面;英法经济严重衰退;德意 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苏联二五 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日德走上法 西斯道路。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 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 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引发政治 危机,世界局势空前动荡;德日意 建立法西斯专政,走向对外扩张道 路,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1933—1939年法西斯侵略得到绥靖 政策的纵容 1939—1945年二战时期帝国主义矛 盾、法西斯侵略与各国人民矛盾空 前激化,反法西斯联盟最终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 电子信息时代 1945年—— 20世纪9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一 枝独秀”,欧日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 “黄金时代”,欧洲联合、日 本再度崛起,形成三足鼎立; 50—70年代,苏联改革没有摆 脱苏联模式; 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二战以后,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 阵营与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 营,形成对峙局面; 美国冷战政策,控制资本主义,遏 制共产主义; 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兴起; 苏联解体,一超多强,美国强权、 霸权政治;

必修1同步练习题:第2单元 第6课 鸿门宴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犒赏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往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对等,比得上 沛公则置车骑置:安置 C.不如因善遇之遇:对待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了两次 D.若属皆且为所虏属:一类人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责备 【解析】 B项,“置”应是“放弃、丢下”的意思。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张良出,要项伯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令将军与臣有郤 【解析】 A项,“倍”通“背”;B项,“要”通“邀”;D项,“郤”通“隙”。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籍吏民,封府库 C.道芷阳间行D.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 A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解析】 C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来;连词,因为。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与“贪于财货”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B.籍何以至此 C.得复见将军于此D.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答案】 C 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接纳 B.瞋目视项王瞋目: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解析】 B项,瞋目:瞪大眼睛。 【答案】 B 7.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②③⑤B.①④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 ①表明樊哙对项羽的不满;④是樊哙在问情况;⑥表明樊哙对刘 邦的忠心。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自主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 ①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②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①世界经济大危机②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2)时间:1933年开始。 (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复兴工业:《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实行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⑤保护劳工权利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 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2.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内容: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仍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评价: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二日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的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第七号上写的一段文字,收录于《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1、背景资料 国家资本主义之前世今身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孰是孰非,为了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重新对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沿着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等西方历史学者的思路考察西方社会及他们描述的东方社会时,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就像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曾经先后出现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中央专制制度一样,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编制人:姜艳审定人:历史备课组学案编号:6#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情况与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关的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 2.“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B.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 D.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3.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整顿银行业B.复兴工业 C.调整农业D.兴办公共工程 4、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有 ①新建田纳西工程②以工代赈③发放救济④蓝鹰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5.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6.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兴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它吸纳了众多的失业人口就业。这一工程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内容有关? A.整顿银行与金融业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结构D.兴办(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指导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指导下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最主要特点是 A、自由放任生产 B、实行计划经济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减少政府开支9.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紧掠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10.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欧各国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有许多相同点。其中不包括A.大力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努力避免社会生产的盲目性 D.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1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费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2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2.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罗马法代表罗马共和国内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 B. 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 C. 罗马法有力地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D. 罗马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3. 如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的颁布 A.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B.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C. 调整了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 D. 从此使平民战胜了贵族

4. 《十二铜表法》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它的编纂仍然是平民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它 A. 是在平民保民官强烈提议下编订颁布的 B. 明确维护了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C. 是罗马成文法取代习惯法的重要标志 D. 客观上保护了受害者的权利 5. 某班级组织“罗马凭什么永恒?”的研究性学习,从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B. 罗马建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C. 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D. 罗马法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河北某法院墙上写着古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如右图),可以看出罗马法的特点 A.强调诉讼是必须环节 B .强调审判的实用有效性 C.强调遵循法律程序 D.强调判决以证据为准 7. 据史料记载,罗马一高利贷者对一个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集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促进罗马法律的进步与完善的主要动力来自于() A.统治者让步 B.平民的斗争 C.商人的推进 D.奴隶的反抗 8. 公元6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来旅游的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A. 《十二铜表法》 B. 万民法 C. 《民法大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第17课课堂笔记

历史必修2第六单元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课堂笔记 探究一:祸福倚伏 阅读课本:第80页至81页上面第一段大字,包括前言和其中的“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分析归纳: ①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福”(即“繁荣”)的表现: A. B. ②在这“福”背后隐藏着的“祸”(即危机): A. B. C. D.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直接原因: ①贫富差距过大,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 ③醉心于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 3、经济危机的爆发: (1)标志:年,月日,纽约华尔街崩溃 (2)具体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 探究二: 1、经济危机为什么能从美国迅速席卷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2)在第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2、阅读课文P81页剩下内容,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经济危机的蔓延:美国——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 ② ③

探究三:阅读课本:第82页“资料回放”和上面两段正文 思考: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对各国以及世界局势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之。 3、经济危机的影响 (1)对各国: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A. B. (2)对国际: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A. B. 探究四:阅读课本:第82页第三子目下所有内容包括“历史纵横” 思考: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结果以及造成此结果的原因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措施 固守传统的“”政策,被迫采取一些措施 2、胡佛政府反危机的结果 3、教训: 练习: 1.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 B、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D、无限制的股票投机 3.20年代末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20年代美国的繁荣B.美国市场的分期付款 C.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D.股票投机导致股价大幅度哄抬 4. 折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A.1932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6.2亿美元 B.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 D.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读后感 读了毛主席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篇文章之后,顿觉毛主席高瞻远瞩,对国家未来的判断相当正确。但现如今中国的国有经济也在朝着国家资本主义的极端走去,国家掌控了大部分的国家经济领域,这些庞大的国有经济在获得巨大的利润同时却没有把钱用于为国家的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这也让现在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怀着为国为民的心态深刻地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探讨,从而找出解决社会矛盾之道。 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重大变化。自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经过了46年后,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轰然坍塌而结束。而资本主义阵营方面,在似乎取得了极其重大的胜利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就又陷入一系列经济危机之中。先是1997年发生的,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的亚洲金融危机,接着又在2008年爆发于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美国次贷危机,连带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带的欧洲各发达国家及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危机的恐惧之中。危难中,刚刚兴高采烈宣布“历史终结”,马克思主义已经湮灭的人们,又不得不在垃圾堆里刨找被他们扔进去的马克思的书籍,从里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真是构成了一幅绝妙的世事讽刺画。现在,又有不少人开始急急忙忙地宣布,资本主义已经彻底完蛋了。还有不少人坚守资本主义的教条,打死也不承认资本主义的完蛋,反而说,一切灾难都是因为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彻底底的贯彻资本主义的教条,在执行中打了折扣造成的。 当我们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书籍,当我们重新阅读亚当.斯密、李斯特、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经济学家的书籍,当我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第2单元第6课第2框 股票、债券和保险 Word版含答案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1.了解股票投资的基本特征及股票投资收入的构成。2.了解债券的含义。 3.理解和区分三种不同的债券。 4.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分类及订立保险合同的基本原则。重点:各种投资方式的异同、收益与风险。难点:全面认识投资理财。 [基础·初探] 一、股票 1.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意义:代表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3.偿还方式:不能返还其出资,要么转售,要么在证券市场流通买卖。 4.收益构成: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这来源于企业利润;另一部分是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5.股票价格 (1)影响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 (2)特点:其波动有不确定性,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6.股票市场的作用:促进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 二、债券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要素:由期限、面值、利率和偿还方式等组成。 3.类别:根据发行者不同,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三、保险 1.购买目的:规避风险。 2.承办机构: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 3.分类: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1)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 (2)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 4.遵循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预习·提升] 1.判断 (1)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2)股票所代表的所有权就是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权。(×) (3)债券是一种股份凭证,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的体现。(×) (4)人们购买保险,主要是为了获得收益。(×) 2.填空 下列的债券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 (1)财政部发行总额为500亿元的储蓄国债。(国债) (2)兴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50亿元的债券。 (金融债券) (3)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83亿元的债券。(企业债券)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1.教材P49探究问题 【提示】(1)股票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居民投资股票一方面有利于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居民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投资股票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所以一定要谨慎。 (2)发行股票是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行为,有利于充实企业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后45分钟练习第二单元 第6课

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 发展 |课后加餐练| 1.从罗马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初期,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为改变这一状况而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A.“陶片放逐法”B.万民法 C.《十二铜表法》D.自然法 解析:选C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故选C 项。 2.古罗马法学家赛克斯图斯·庞甫尼乌斯说:“在我们的城市初建之时,人民开始最初的活动,没有任何固定的法律和权利,一切由国王专横决断”。由此出台的《十二铜表法》的深远意义是() A.使法律由随意走向规范B.使罗马法趋于完备 C.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矛盾D.维护贵族既得利益 解析:选A注意限定信息“深远意义”,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限制国王垄断法律,说明《十二铜表法》使法律由随意走向规范,故A项正确;罗马法的完备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故B项错误;C项不是深远意义,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十二铜表法》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这说明,古代罗马()

A.推行严酷刑罚B.限制言论自由 C.维护人身名誉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选C A项属于主观臆测,故排除;根据题目中“诽谤他人”“侮辱他人”可知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得出罗马法维护人身名誉,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私有财产,故D项错误。 4.它“是(罗马)各族共有的法律……意味着公民与臣民之间差别的消失;除奴隶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平等地位”。材料中的“它”是指() A.习惯法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D.万民法 解析:选D罗马习惯法在共和国时期已经被成文法所取代,材料反映的是公民与臣民之间的差别消失,说明罗马进入帝国时代,故A项错误,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故B、C两项错误。 5.公元1世纪,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曾说:“罗马法学昌明时期,解释法律不拘泥于文字,而按法律的精神为之。”据此可知() A.当时对罗马法的法律解释具有主观性 B.万民法突破了公民法的形式主义 C.罗马法官拥有司法判决的自由裁量权 D.当时的法律条文滞后于社会发展 解析:选B当时对罗马法的法律解释是依据法律精神的,这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