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疗效对比

分析

目的分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肺癌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癌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18例),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观察组,18例)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分别接受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后,对比其1~3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肺癌时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组间对比结果无典型性差异,并且采用双动脉介入治疗房室还会导致用药量的增多,致使患者将面临更高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治疗难度更大,建议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方法。

标签:肺癌;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灌注化疗;介入治疗;疗效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肺癌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了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类型。目前关于肺癌的临床发病因素尚不明确,且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这提示肺癌的病发可能与男性群体吸烟率较高有关,且环境污染、电力辐射等因素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诱发因素[1]。当前在治疗肺癌时多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但化疗方式会对患者身体产生较为严重的毒副影响。为探究针对肺癌的有效介入化学疗法,选取我院于所收治的肺癌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现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肺癌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觀察组男12例,女6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9.4±3.6)岁;分期:Ⅱ6例,Ⅲa期6例,Ⅲb期3例,Ⅳ期3例。对照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59.8±3.7)岁;分期:Ⅱ5例,Ⅲa期6例,Ⅲb期4例,Ⅳ期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期等一般统计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单介入治疗。由支气管动脉血管位置做切口,经皮穿刺插入导管进行动脉造影,向血管内注入化疗药物,保持速度适当。观察组:采取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双介入治疗。由侧股静脉行穿刺,引入肺动脉球囊导管,于下腔静脉诸如造影剂,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3-28T11:48:40.8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爱华马平刘凤香 [导读] 山东胸科医院, 肺癌介入治疗虽然副作用明显小于全身化疗,但也会出现胸痛、咯血、恶心呕吐、发热。 刘爱华马平刘凤香 ( 山东胸科医院,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肺癌介入治疗即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肿瘤血管术,该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肿瘤局部,使肿瘤缺血坏死,控制肿瘤生长,同时又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形成厚包膜,为二期手术奠定基础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并发症;护理 肺癌介入治疗虽然副作用明显小于全身化疗,但也会出现胸痛、咯血、恶心呕吐、发热、下肢静脉栓塞、迟发性脊髓损伤等并发症,为了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我院自2009 ~2014年成功地进行376例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开展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376例,男性211例,女性165例,年龄为31~84岁,平均为57.5岁。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嗽、咯血、胸痛、气短,发热、声哑等。18例无明显症状,健康查体时发现胸部病变。 2 方法 肺癌经过确诊后,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技术,应用美国GE公司产Inonva2000数字血管机先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观察支气管动脉、肿瘤部位、形态、肿瘤与肺正常组织的关系及血供情况,随后将术前准备的化疗药物缓慢注入血管内,如果肿瘤血管较粗大、集中,可用明胶海面颗粒进行相关动脉栓塞[1],手术完毕,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 3 介入前护理 3.1心理护理(1)肺癌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绝望、忧虑不安心理,护士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待病人,给予热情的关怀、安慰和鼓励,耐心做好思想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2)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优越性、目的及意义,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及手术方式、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3.2术前准备 (1) 嘱病人多休息,避免感冒,增加营养,必要时静脉营养支持,为术后恢复过程进食不足做准备(2)术前让患者戒烟、戒酒,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3)避免受凉、咳嗽,教会病人咳嗽技巧,避免术中、术后因咳嗽不慎导致肺泡破裂或支气管破裂出血(4)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肾功及心电图、B超检查、CT检查(5)术前一日做碘过敏试验, 行双侧腹股沟处及会阴部备皮 (6)按医嘱准备好术中用药,主要有化疗药、止吐药、造影剂、肝素等(7)术前禁食6h,禁水4h,术前30min根据医嘱肌注异丙嗪25mg和安定10mg,让病人排空大小便。 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1观察出血情况导管在动脉内操作中损伤血管,因此术后取平卧位,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24h, 向患者解释伸直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的配合,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及皮下淤血,对女性及老年病人排尿困难时给予导尿,留置尿管24h,防止排尿时引起活动性出血。心电监护6h,15-30测1次血压、脉搏,平稳后改为4h一次,,发现血压低于90/60mmHg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2咯血:术后注意观察患者呼吸、血压和咳嗽咳痰的量、颜色,少数肺癌病人可因介入治疗术后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致瘤体血管破裂而引起大咯血症状,一旦出现大咯血:(1)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头低脚高位,(2)稳定患者情绪,轻拍背部鼓励病人将血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3~4L/min,(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止血药物(4)观察有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胸闷、气急等休克和窒息症状,本组无一例发生大咯血。 4.3发热的护理:术后1~3天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7.5-39.5), 本组有16例,考虑为化疗药物致肿瘤细胞坏死、吸收和药物的外源性致热源有关有关。嘱病人多饮水,超过38.5℃可行降温处理。 4.4下肢栓塞的预防护理:术中导管过粗或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表面不光滑,使血管内膜受损,造成血栓形成,术后局部压迫不良出血、包扎过紧也可引起急性动脉栓塞,严重者可导致肢体缺血性坏死。因此术后取平卧位,每15~30min双手同时触摸双侧足背动脉,观察搏动情况,观察下肢有无肢体苍白、变冷、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弱或无搏动。本组无1例血栓形成。 4.5恶心、呕吐本组有61.1%的患者术后因高浓度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和胃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给予镇吐剂,术后2h进少量半流质饮食,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严密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 出现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咳或窒息。 4.6脊髓损伤:人群中有5%的人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前动脉有吻合,高浓度造影剂、栓塞剂或化疗药物分流所致的毒性或长时间插管阻断脊髓供血所致脊髓损伤,表现为术后数小时开始出现横断性脊髓损伤症状,损伤平面以下躯体感觉、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以及尿潴留等,护理:1)术后15-30min观察一次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 2)观察尿量,注意有无尿潴留3)如出现脊髓损伤加强皮肤、泌尿系统护理及肢体功能锻炼,减轻脊髓损伤症状。 4.7疼痛: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胸部胀痛、胸闷,其原因与灌注支气管动脉和肋间动脉共干,使纵隔和肋间组织缺血、缺氧和化疗药物局部浓度过高刺激组织有关[2],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好心理疏导,转移患者注意力。 4.8心脏毒性心电图异常为化疗药物(主要是表、阿霉素)的毒副反应[3]。心脏病患者,应严格选择化疗药物,禁用阿霉素,慎用表阿霉素。术后心电监护6小时,发现心电图异常给肌苷、辅酶Q10、参麦及心肌极化液等治疗,以保护心脏功能[3]。 5 体会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因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且外周药物浓度并不增加、全身药物毒副作用轻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如护理不当术后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临床证明,护士如果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先期预见性,建立规范化护理程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子彬,扬传彬,汪立明,袁小记。中晚期支气管肺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山东省胸部疾病.2007,3(7):22-23 2 王艳,杨爱春,刘娟.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肺癌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45-46.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简要介绍

肺癌支气管动脉化疗和栓塞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晚期不能手术的肺癌,无远出转移者。 (2)肺癌手术前局部化疗。 (3)肺癌术后复发或肺内转移。 【禁忌症】(1)恶病质或心肝肾肺功能衰竭者。 (2)高烧、严重感染者。 (3)严重的出血倾向。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胸片、CT或MRI、心电图。 2、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最佳治疗方案。鳞癌:VCR、DDP、MMC、ADM、CTX等。腺癌:5-FU、DDP、MMC、ADM 等。小细胞未分化癌:VP-16 、CBP、DDP、ADM 等。 3、术前4—6小时禁饮食。 4、术区备皮,做碘过敏实验。 治疗方法: 1、将导管(或微导管)插至肿瘤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右则支气管动脉开口按:右则璧—右前璧—前璧寻找;左则支气管动脉开口按:左前臂—前臂—右前臂—右则璧寻找。 2、行支气管动脉造影,了解血供有无肋间动脉供干和脊髓动脉显影,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 器官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 3、将化疗药物分别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 4、推注时缓慢,药物可30—40分钟注完,如有多支血供可分别推注治疗。 5、导管超选并闭开脊髓动脉后方可栓塞。 术后处理: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充分补液,补液量在1500—2000ml。 3、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4、止吐药物应用。 防止脊髓动脉损伤的注意点: 1、插管前作好造影、拍片准备,并准备好化疗药物,尽量缩短导管停留时间。 2、造影剂用量及浓度适量,最好选用非离子造影剂。 3、化疗药物注入速度宜缓慢(30—40)分钟。 4、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下肢感觉,如有症状,立即停止治疗。 5、化疗15分钟左右可将导管退出5分钟,而后插管注入余下化疗药物或进行栓塞。 6、栓塞前行造影检查,闭开脊髓动脉。

支气管动脉灌注术治疗晚期肺癌46例疗效分析

2011年12月 第23卷下半月第24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 Dec.2011 Vol.23SHM No.24 【临床研究】 支气管动脉灌注术治疗晚期肺癌46例疗效分析 段贺今 (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放射线科,吉林公主岭136100) 【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术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20mg、阿霉素40mg、顺铂40mg。结果:共插管98次,均获得成功,经过3个月至3年的随访症状好转,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达86.9%。结论: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对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是一种姑息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晚期肺癌;介入放射学;化疗灌注术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1.24.017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69(2011)24-3032-02 经皮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BAI)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对不适宜手术及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是一种较为满意的姑息治疗手段。为进一步明确BAI临床效果,回顾性总结分析近几年来BAI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48 73岁,中位年龄60.5岁;左侧肺癌18例,右侧肺癌2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42例,胸水查找癌细胞6例,痰脱落细胞11例。其中,鳞癌27例,腺癌8例,未分化癌5例。46例患者中伴胸腔积液7例,阻塞性肺不张13例,阻塞性炎症8例。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用4.1F 5F cobra 导管,在电视监视下将导管插管至左右支气管分叉处,寻找支气管动脉开口,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观察癌灶的血管分布,然后依据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灶大小等确定具体用药。先注入2 3种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20mg、顺铂40mg、阿霉素40mg,再缓慢注入超液态碘化油和吡柔比星各10ml的混悬液,确定混悬液完全进入肿瘤区并无反流。术后予以常规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治疗3 5d。28 35d后根据临床症状、复查胸片/CT,判断BAI的治疗效果,必要时重复1次介入治疗。 2结果 本组造影见肿瘤血供丰富者34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肿瘤体内血管增多,扭曲交织成网状,血供不丰富者12例,表现为肿瘤体内血管分支较少、稀疏,仅见细小分支深入瘤体内,无明显供血肿瘤血管团。对46例患者共插管98次,其中症状明显改善者18例,有所改善24例,无改善4例;6例胸水患者化疗后胸水明显减少3例,无进展2例,胸水量持续增多并死于呼吸衰竭1例。 肿块的改变:肿块明显减小50%以上25例,肿块减小不足50%14例,肿块无明显变化7例。 本组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因压迫止血位置及方式不当而出现穿刺点血肿、皮下瘀斑4例。 3讨论 本组46例均为失去手术机会的肺癌患者,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除4例症状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明显效果,表现为咳嗽、咯血好转,胸腔积液减少,呼吸困难改善,胸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肿瘤体积缩小总有效率达86.9%。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除一般性的副反应及并发症外,还有特殊的并发症,即脊髓损伤[1]。本组造影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共干8例,在灌注化疗药物前给予地塞米松10mg及术中控制给药速度,故均未发生脊髓损伤。 BAI是肺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气管动脉为肺的滋养动脉,是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2,3]。将导管直接插入其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有效的抗癌药物,可以将药物集中、大量和均匀地注入瘤体的供血动脉,使药物直接进入瘤体内部,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高浓度化疗药物充分与肿瘤细胞接触,不但阻止肿瘤细胞DNA的合成,直接杀伤癌细胞,而且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进一步破坏癌细胞;随着血液循环,瘤体内的部分药物还可逐渐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循环药物再进入瘤体,对癌细胞进行第二次杀伤;除此之外,对肺内播散的微小癌灶也有治疗效果[4]。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近期疗效是显著的[5,6],但其疗效的好坏主要与肺癌的病理类型、生长部位和血供类型等有关[7]。按组织学分类,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腺鳞癌、腺癌、类癌。尤以小细胞未分化癌疗效最佳,即使肿瘤在10cm以上者,通过1 2次灌注化疗,也可以使其缩小,甚至完全消失。血供越丰富疗效越好,中央型、多血供型、单支气管动脉供血的肿瘤疗效优于周围型、少血供型及多支动脉供血的肿瘤,如中央型肺癌的疗效显著高于周围型肺癌,其原因可能是前者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后者由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对于中晚期肺癌和拒绝手术切除的患者,采用单纯性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是很切合实际的。由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操作简便,短期内即能改善症状,加之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患者较为乐意接受。进一步提高疗效的方法主要是综合疗法,灌注化疗与放射治疗结合疗效有相加效应,配合全身免疫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8]。 2303

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郑晓舟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或肺静脉近心端的异常交通,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本病较罕见,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1/50000,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40%,在冠状动脉畸形中其发病率居第一位,约占43%。先天性CAF是由于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发育异常所致,在胎儿原始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不退化而持续存在便形成冠状动脉和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等之间的异常交通。 1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CAF的来源与分布CAF可起源于任何一支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 脉及其分支的占53%,左冠状动脉的占42%,来自双侧冠状动脉的占5%。绝大多数冠状动脉瘘(92%)引流至右心系统,其中引流入右心室占41%,右心房26%,肺动脉17%,冠状静脉窦7%,上腔静脉1%。只有8%的病人引流入左心系统,其中左心房5%,左心室3%。瘘口通常为1个,少数为多发。瘘支冠状动脉常有增粗、迂曲,甚至呈瘤样扩张。 1.2 CAF分型Sakarupare根据瘘口位置将CAF分为5型:Ⅰ型引流入右心室;Ⅱ型引流入右心房;Ⅲ型引流入肺动脉;Ⅳ型引流入左心房;Ⅴ型引流入左心室。Sakakibara等根据血管造影形态将CAF分为两型:A型为近端型或侧-侧型,受累的冠状动脉近端瘤样扩张并发出瘘支,瘘支远端的血管腔内径正常;B型远端型或终末动脉型,受累冠状动脉从其起源处支瘘口除全程扩张,瘘支近端的冠状动脉分支中断于心表和心肌壁内。 1.3 病理生理CAF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冠状动脉血流直接分流入心腔,增加心脏负荷;二是瘘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冠状动脉窃血),使受累局部心肌供血不足。分流量主要取决于瘘口大小和瘘终止的部位。另外,瘘支及近端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发生切变应力诱导的血管内膜损伤,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上血管迂曲、扩张,容易形成血栓。 2临床表现

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致大咯血1例

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致大咯血1例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大咯血;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护理体会 大咯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如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所致的大咯血多青少年发病,且起病凶险,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我院呼吸科于2005年收治一名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致大咯血青年患者,今结合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做一临床报告。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18岁,以“反复咯血10个月,再发半天”为主诉于2006.8.15入我院呼吸科。缘于10个月前始反复咯血,量多,每次约1000 ml,平时无明显咳嗽及黄脓痰,半年前外院曾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期高分辨率CT(HRCT)示“右肺多发片状阴影”,间歇期复查CT“双肺未见明显异常”。此次再次大咯血,量约1000 ml,急诊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查体:体温:36.4℃,血压:110/70 mm Hg,呼吸尚平稳,颜面苍白,未见鼻腔、口腔、皮下出血点,右肺叩诊略浊,呼吸音低,右肺可及少许湿性罗音。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10.69×109/L,中性比例83.31%,血红蛋白111.6 g/L,血小板228.7×109/L。出凝血四项正常,D-二聚体阴性。胸片:右下肺散在斑片影。入院后予积极抗感染,止血对症处理无效,再次大咯血,8 h内咯血500 ml,且出现窒息,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5%,考虑血管畸形致咯血可能性较大,急诊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术中造影:右支气管动脉单独开口两支,与左支气管动脉共干一支,右支气管动脉扭曲、增粗,可见较多杂乱肿瘤血管,且见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部分右肺静脉提早显影。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将明胶海绵剪成碎片加入造影剂中,透视下经微导管向右侧支气管动脉(共三条)缓缓注入,动静脉瘘闭塞为止。将直径为3 mm长约30 mm的微弹簧圈经微导管向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T5.6椎体间)缓缓推注,再次造影见血管闭塞,动静脉瘘消失。术后患者未再咯血,双肺呼吸音清。好转出院。 2 讨论 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为先天性畸形,临床上少见。国内王洁彦等曾有一例报道。国内文献中常见报道为肺动静脉瘘。肺动静脉瘘常见表现为紫绀、气短、肺部包块、咯血,约70%伴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现有学者提出常规螺旋CT平扫+增强可作为首选,但金标准为肺动脉造影。而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常见症状为不明原因咯血,由于供血来源为体循环,压力大,常致致命性大咯血,危及生命,需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才能确诊。文献报道肺动静瘘血运来源95%来源于肺动脉,来至体循环的少见,极少数来源于支气管动脉,部分为混合供血。大咯血为呼吸内科急症,不明原因大咯血,病情危重,处理困难,咯血原因除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核等常见疾病外,在鉴别诊断中血管畸形如肺动静脉瘘、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等也需考虑,如常规CT平扫+增强、肺动脉造影未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40例疗效分析

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40例疗效 分析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动脉;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灌注(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BAI)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插管,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采用顺铂(DDP)50 mg~60 mg或卡铂(CBP)300 mg~500 mg、丝裂霉素(MMC)10 mg和阿霉素(ADM)50 mg三联药物,40例共行88次BAI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4例,稳定(SD)9例,进展(PD)3例,有效率(CR+PR)为70.0%,1 a生存率为62.5%。鳞癌和富血供肺癌的BAI疗效分别优于腺癌和乏血供者(P<0.01)。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安全有效。 [关键词]肺癌;支气管动脉;治疗 The Evaluation of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Effect on Midadvanced Lung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clinical chemotherapy effect and safety of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BAI) in the midadvanced lung cancer.Methods Forty patients of midadvanced lung cancer confirmed by pathologhy received BAI treatment.In the combination of chemotherapy medicine,they were DDP (50 mg~60 mg) or CBP (300 mg~500 mg),MMC (10 mg) and ADM (50 mg).There were total 88 BAI in 40 patients.Results In 40 patients,there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畸形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 一、概述 冠状动脉瘘是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畸形,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直接与心腔或大血管异常交通,可分为先天性或获得性。 1)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0.4%。 2)极少数由于外伤、手术、心内膜心肌活检、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心脏移植、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后天原因所致。 3)两者除病因不同外,其病理病生和临床表现大致相似。 本节主要介绍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和心腔间的异常交通是由于胚胎期间心肌中血管窦状间隙的发育障碍所引起。 2)冠状动脉与其他部位瘘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动、静脉的发育异常所致。 二、病理解剖 冠状动脉瘘可发生于左冠状动脉或右冠状动脉,也可为双侧。但以右侧多见,约占50%~60%,左侧冠状动脉瘘约占30%~40%,双侧冠状动脉瘘较少见,仅有2%~10%。冠状动脉瘘可进入心脏和大血管的任何部位,其中引流入右心房、上腔静脉、冠状静脉、右心室、肺动脉等右心系统者最为常见,约占90%,而引流入左心房、左心室等左心系统者仅有10%。其常见引流进入部位的顺序为:右室(40%)、右房(25%)、肺动脉(17%)、冠状静脉窦(7%)、左房(5%)、左室(3%)、下腔静脉(1%)。 异常交通的冠状动脉显著扩张、粗大或扭曲,壁薄如静脉,有时形成梭形扩张或囊状动脉瘤。异常冠状动脉的开口较正常粗大,但末端瘘口较细小。冠状动脉瘘口进入心脏和血管有如下三种类型:○1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末端瘘,一般为一个瘘口;○2瘘支动脉有多个瘘口或形成网状血管丛样交通用,极少数可形成弥漫性薄壁海绵状窦;○3瘘口位于冠状动脉主支的侧面,与心腔形成一侧壁交通,或冠状动脉明显扩张,形成冠状动脉瘤,从心脏表面不能确定瘘口的确切部位及大小。 冠状动脉瘘患者心脏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心脏腔室的大小与冠状动脉瘘

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的护理

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的护理 一、心理护理 详细向病人介绍介入治疗的原理以及该疗法具有微创,安全,不破坏患者解剖生理功能的优势,介绍同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更好配合治疗,向病人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病人更好配合医护人员将治疗顺利完成。 二、药物准备 1、栓塞剂:如碘化油,海藻微粒,明胶海绵等 2、抗癌药物:如EADM,氟尿嘧啶,DDP,MMC,HCPT等 3、止吐药物:如格拉司琼,昂单司琼,恩丹西酮等 4、奥美拉唑,西咪替丁可防止胃肠道应激性溃疡 5、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感染,激素等以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以上药 物按医嘱准备 三、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 1、疼痛的护理: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常常伴随的一个痛苦症状。介入治疗后,由于栓塞(或化疗药物)是肿瘤组织却缺血,水肿和坏死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手术后暂时疼痛,造成患者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常使疼痛加重,患者常因此认为病情加重,治疗效果不好,心情消极,烦躁不安甚至拒绝合作,此时护士应懂得病人的心理,建立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正确的引导,告诉患者疼痛是介入治疗的一种常见反应,烦躁会加重痛苦。 患者疼痛时护士应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及诱发因素,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视,谈心等,并帮助调整舒适的体位,指导患者应用松弛疗法,控制疼痛要严格按照三阶梯止痛法用药,定时给药,联合给药,并观察记录用药后效果。 2、发热的护理 发热大多是由于化疗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肿瘤组织使癌组织坏死,机体吸收坏死组织所致,一般在栓塞化疗后1~3天内出现,通常在38℃左右,经过处理后7~14天可消退,对栓塞化疗病人,术后三天内应予每日4次测量体温,当腋温为38.5℃以上时应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汤、果汁,选择不同的物理降温法如冰敷、温水或乙醇擦浴、温盐水灌肠,若无效则按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必要时加用地塞米松等。病人高热时还要保持口腔清洁,注意保暖,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不要盖过厚的被子,以免影响机体散热,遵医嘱给予输液和抗生素,记录降温效果,高热致呼吸急促者给予低流量吸氧,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不退,应给予抽血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消化道反应 由于部分化疗药物进入胃、十二指肠、胆囊、胰腺动脉,导致化疗后大部

1例左冠状动脉分支肺动脉瘘超声所见

1例左冠状动脉分支肺动脉瘘超声所见 【摘要】目的探讨心底短轴切片面主动脉内可见左冠状动脉窦外侧壁指向左下方以蓝色为主花色血流束。方法主动脉、肺动脉隔无缺损,超声诊断:主动脉内异常血流。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 左冠状动脉分支肺动脉瘘。结论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时要在除外冠状窦瘤破裂,动脉导管未闭。 【关键词】肺动脉瘘;先天性心脏病;冠状窦瘤 患者,女,12岁。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待除外先天性心脏病而就诊。患者继往健康。查体:发育正常,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可闻及双期杂音。心电图正常。胸部X光片未见异常。 心脏超声显示:各瓣膜形态运动正常,各房室腔及大血管内径正常,房室间歇连续性好。于心底短轴切面主肺动脉内可见自左冠状动脉窦外侧壁指向左下方以蓝色为主花色血流束,以舒张期明显,宽度0.4cm,流速1.4m/s,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内径正常,左冠窦无膨出,主动脉肺动脉隔无缺损。超声诊断:主肺动脉内异常血流(考虑冠状动脉分支肺动脉瘘)(图1)。经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左冠状动脉分支肺动脉瘘。 讨论: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5~0.4%,而冠脉肺动脉瘘约占冠状动脉瘘的17%。诊断时要除外冠状窦瘤破裂,主动脉肺动脉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由于该患者分流量小,除心脏杂音外无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症状。超声检查虽不能准确诊断肺动脉瘘的冠脉来源,但能够及时提供肺动脉内异常血流的大小方向,流速以及鉴别诊断,仍不失为无创,快捷的有效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鲁菁,智力,徐勇.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超声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1 17 (4):316 2侯传举,邓东安,刘莹.冠状动脉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规律性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2 18 (1):58-60.

HAIC肝动脉灌注化疗

HAIC 肝動脈灌注化療 正常肝臟所需的營養主要是由肝動脈與肝門靜脈來提供,肝細胞所需的營養有75%是由肝門靜脈提供、25%由肝動脈提供,而原發性肝癌腫瘤的養分來源,有90%以上是來自肝動脈,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直接將化療藥物注射到肝癌腫瘤的營養來源-肝動脈,透過持續投藥,可以做局部的持續性化療,達到毒殺肝癌細胞的效果。 肝動脈灌注化療是局部化學治療,肝癌腫瘤可持續暴露在高濃度的化療藥物中,而減少全身性抗癌藥物的暴露量、降低全身性的副作用。一次性的肝動脈灌注化療也可搭配栓塞療法,注入藥物後放置明膠海棉在肝動脈內,堵住肝動脈血流;如果需要反覆投藥治療,則會在血管中裝入導管,並在下腹部皮膚下方埋下儲藥管,需要回診治療時將藥劑注入儲藥管即可。 根據日本肝病醫學會(Japan Society of Hepatology, JSH )肝癌治療準則(2010年版本),適合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的肝癌患者條件如下圖所示

註1:米蘭治療準則: 肝癌腫瘤小於3公分且數量少於3顆;或是單一顆腫瘤且腫瘤小於5公分。即使病患肝功能尚佳(Child-Pugh等級A/B),對於肝癌易復發的病患來說,肝臟移植也是醫師會列入考慮的療法。 註2:目前肝癌標靶藥物在台灣由衛生署核可的適應症為「轉移性或無法手術切除,且不適合局部治療或局部治療失敗之晚期肝細胞癌,且肝功能需為Child-Pugh A Class患者」

哪些病人適合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 ◎肝癌病情惡化,有4顆以上腫瘤、腫瘤開始侵犯血管的病患,且目前不適用其他療法時 本身有下列任何一種狀況的患者,並不適合使用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來治療: ◎患者肝功能太差(肝功能Child-Pugh等級C),黃疸狀況嚴重、腹水無法治癒 ◎肝癌腫瘤開始移轉到週邊器官 ◎患者心臟、腎臟有問題 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的進行方式 肝動脈灌注化療通常由醫院放射診斷科醫師來進行導管的放入,醫師會在病患大腿處開一個小孔,將導管置入大腿動脈後注射顯影劑確認血管位置,並同時搭配血管攝影,將導管穿過股動脈、副主動脈,達到最靠近肝癌腫瘤的肝動脈分支,然後將抗癌藥劑注入距離肝癌腫瘤最近的位置,將腫瘤毒殺。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通常會搭配栓塞療法,如果需要反覆進行,肝動脈灌注化療,醫師通常會在病人下腹部皮膚下方置入儲藥管,需要治療時在直接把藥劑注射到儲藥管裡即可。 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的安全性與併發症 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所帶來的主要副作用是抗癌藥劑所致,一般狀況是噁心、嘔吐、腹瀉、掉髮,較嚴重副作用是發生「骨髓抑制」(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血球製造能力低下),可能會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引起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會有貧血或是凝血功能不全,當骨髓抑制狀況太嚴重時,應先停止注射抗癌藥物。 肝動脈灌注化療(HAIC)的後續追蹤 ◎影像檢查(CT電腦斷層掃描、MRI-核磁共振) ◎每個月抽血進行肝功能檢查、腫瘤指標檢查

全身静脉化疗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对比观察

全身静脉化疗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对比观察 李 博 (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摘 要] 目的:探讨全身静脉化疗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实际价值三方法:选择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三研究组给予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给予全身静脉化疗,记录两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三结果:两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同用药方案二不同给药途径的化疗,研究组总有效率(68.89%)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结论:应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优于全身静脉化疗三 [关键词] 宫颈癌;全身静脉化疗;子宫动脉灌注化疗 宫颈癌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继乳腺癌之后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目前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在9.98/10万左右,而死亡率则高达3.89/10万[1]三化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认可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对宫颈癌的治疗价值,但仍有部分学者持怀疑态度[2]三基于此,本文对2015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全身静脉化疗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实际价值,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41~82岁,平均(55.32±0.36)岁三临床分期:Ⅱa期38例二Ⅱb期23例二Ⅲa期14例二Ⅲb期12例二Ⅳ期3例;病理分型:腺癌22例二鳞癌68例三将本次研究选入的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二对照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 1.2 方法:研究组给予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经右股动脉利用泥鳅导丝引导置管,根据动脉造影检查确认病灶部位二血供情况等相关信息,选择病灶血管染色优势侧子宫动脉分支置管,将导丝抽出后,有效连接输液泵二导管,化疗用药方案给予50mg/(m2四d)顺铂[由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37021358)]+1500ml/d生理盐水二45mg/m2紫杉醇(由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59378)+1000ml/d 生理盐水,滴速80~100ml/h,连续化疗3d三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给药方案二药物来源二连续化疗时间均同研究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三 1.3 疗效判断标准:利用实体瘤近期疗效判断标准[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3]判断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完全缓解(CR):指治疗后瘤体消失且维持4周(无新发);部分缓解(PR):治疗后瘤体较之前减少50%以上;稳定(NC):治疗后瘤体较之前减少50%以下或增加25%以下;进展(PD):治疗后瘤体较之前增加幅度超过25%三总有效率(RR)=(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三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 2 结果 两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同用药方案二不同给药途径的化疗三经分析可知,研究组RR为68.89%,对照组RR为5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见表1三 表1 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对比[例(%)] 组别例数CR PR NC PD RR 研究组459(20.00)22(48.89)11(24.44)3(6.67)31(68.89)①对照组456(13.33)18(40.00)15(33.33)6(13.33)24(53.33)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化疗是恶性肿瘤保守治疗方式之一,利用化学药物的细胞毒性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抗癌效果,已广泛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姑息治疗过程中三但有研究显示[4],传统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过程中,药物需经静脉血管进入机体并利用血液循环系统将其运送至局部从而发挥药效,不利于药物快速起效,且安全性并不理想三 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化疗途径,此法主要机理在于宫颈癌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二各级血管二淋巴管尚未遭受癌细胞破坏,化疗药物通过子宫动脉灌注后聚集在病灶周围组织二区域微血管及淋巴管中,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三研究表明[5],由于宫颈癌病灶内血液供应主要由阴道-宫颈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两侧)提供,加之宫颈癌原发灶或转移灶大多局限于盆腔环境中,因此针对宫颈癌患者行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具有可行性三本文通过分组研 四6841四吉林医学2019年7月第40卷第7期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瘘(内科治疗)临床路径 一、冠状动脉瘘(内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冠状动脉瘘(ICD-10:125.805)或冠状动脉静脉瘘(ICD-10:125.403)或冠状动脉左房瘘(ICD-10:125.802)或冠状动脉左室瘘(ICD-10:125.806)或冠状动脉右室瘘(ICD-10:125.811)或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ICD-10: Q24.505)或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动静脉瘘(ICD-10:Q4.506)或先天性冠状动脉右房瘘(ICD-10:Q24.507)或先天性冠状动脉左室瘘(ICD-10:Q24.510)或先天性冠状动脉右室瘘(ICD-10:Q24.5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临床发作特点:半数以上患者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随年龄增长或冠状动脉心腔瘘左向右分流量较大者,可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如瘘管进入右房者,更易出现心衰症状。瘘入冠状静脉窦者则易发生房颤。 2.体检:心前区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可伴局部震颤。杂音最响部位、性质和响度与受累的冠状动脉走行、瘘口大小

和瘘入的心腔有关。右心室瘘者,以胸骨左缘4、5肋间舒张期杂音最响;而瘘入右房者,则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缩期杂音最响;肺动脉或左房瘘的杂音则沿胸骨左缘第2肋间柔和的连续性杂音。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部分病例出现左、右心室过度负荷,或左、右心室肥厚,瘘入冠状静脉窦及右心房者易出现心房纤颤,少数病人ST段下移、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性改变。 (2)X线检查:心脏可正常大小,部分病人出现心脏扩大、肺血增多,伴有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病人可有心脏轮廓的改变。 (3)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可以看到扩张的冠状动脉及其瘘口瘘入心腔的部位。 (4)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受累冠状动脉的形态、走形及瘘口的位置。 (5)心导管检查:计算左右心排血量、左向右的分流量(Qp/Qs)和肺血管的阻力。瘘入右心及冠状静脉窦者可测得此处血氧含量增高。 (6)选择性心血管造影:逆行升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受累冠状动脉形态及瘘口注入的心腔、瘘口位置,是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的必要手段。 4.临床类型:

多发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心脏内二科:罕见先天性心脏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介入治疗成功 冠状动脉瘘是一类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主干或/和其分支与某一心腔或大血管间存在异常交通,占先天性心脏病0.27%-0.4%。绝大多数冠脉瘘是由于胎儿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未退化而持续存在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极少数由于心脏外伤、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活检、心脏移植、感染性心内膜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后天因素所致。冠状动脉若瘘入右心系统,临床表现类似一般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可引起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若瘘入左心系统,血流动力学表现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引起左心功能不全;部分冠状动脉瘘患者,瘘口远端冠脉血供减少,局部冠脉“窃血”,常引起局部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来自我省汉中市的张女士因“间断胸闷、胸痛6年”入院,4月前在当地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肺动脉瘘,存在冠状动脉-肺动脉持续分流。4月来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入院后,心内二科全体医生在寿锡凌主任主持下,对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仔细解读,制定了缜密的手术计划和备选方案。 9月22日,姚晓伟副主任医师及其助手王毅医师采用预订的治疗方案,顺利应用1枚国产血管封堵器栓塞了右冠状动脉瘤(瘘)的供血动脉,造影显示封堵效果良好。接着应用2枚COOK弹簧圈栓塞了左冠状动脉瘤(瘘)的供血动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痛、胸闷症状完全消失。 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这种罕见先天性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填补了我院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我院心脏内二科冠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又次迈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通信员:姚晓伟

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左、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4:42:46.02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作者:张永乐[导读] 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凝血四项、甲功三项均未见异常。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武清 301700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1 病历摘要 患者石某,女,40岁,主因“间断心前区疼痛1年,加重1天”于2016.09.25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后背部放射痛,胸闷憋气,症状持续约1分钟,经休息可缓解。曾于我院就诊,考虑“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院外规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Q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mg Bid”。此次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心前区及后背部疼痛,发作较前频繁,稍感胸闷心悸,经休息症状持续1小时后缓解,后来我院就诊,并以“冠心病”收入我科。入科时患者稍感心前区疼痛及肩背部隐痛,余无其他不适。患者平素精神可,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约10年,血压最高达150/90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 Qd”,诉血压控制可。个人史:无烟酒及不良嗜好。遗传史:其母亲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去世。查体:T:36.5℃;P:82次/分;R:18次/分;Bp:130/7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浊音界正常,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III导联呈qR型,T波倒置,V8-V9导联T波低平。随机血糖:6.8mmol/L。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凝血四项、甲功三项均未见异常。 冠脉造影(09.27):冠状动脉左主干未见狭窄,前降支显示欠清,远端血流TIMI 3级,回旋支未见狭窄,远端血流TIMI 3级;旋转导管到达右冠开口,右冠细小,右冠未见狭窄,右冠近段可见向肺动脉瘘形成,右冠远端血流TIMI 3级。(图1)患者前降支显示不清,换用6FJL4造影导管到达左冠前降支完成前降支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有向肺动脉瘘形成(图 2)图1图 2 2.讨论部分 冠状动脉瘘是临床上经常能够遇到的情况,指的是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冠状动脉的分支与右侧的心腔,心脏冠状静脉或者是冠状静脉窦和肺动脉主干或者左侧的心脏腔室形成的异常的沟通畸形,由国外Krause在1865年在世界上最早进行报道,并且属于较为罕见的先天的血管性畸形。绝大部分病例是由于在患者的胎儿的心血管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之中,心肌的窦状间隙并没有退化并且持续的发育所致,很少数情况是由于患者的外伤或者手术或者心脏内膜的心肌活检或者冠状动脉PCI治疗或者心脏外科移植或者感染性的心脏内膜炎症等后天因素所导致的,这两方面除了病因发生不同之外,两者的病理及生理及临床上的表现是极其相似的。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瘘的最常见到的关联是右侧的冠状动脉及其主要的分支,其中占比为50%左右,次要的是左侧的冠状动脉,病发前降支或者是回旋支,有的可累及分支,大概发病占比为42.5%,两侧冠状动脉及病及冠状动脉分支的情况占比例约为5%,另外还有有3%左右的冠状动脉血管的发生根源是尚未研究清楚的。[1]在所有的冠状动脉瘘的患者中,约有90%的患者会有向左或者向右的分流情况发生,即冠状动脉瘘口通入自身的右心系统,在所有病例中有大概41%的病例是通入右心心室的,约有26%的患者是通入心脏的右心房的,约有 17%的病例是通入自身的肺动脉的,约有7%的病例是通入自身的冠状动脉窦的,研究发现仅有1%的病例是通入自身的上腔静脉,而有8%的病例是通入左心系统的,在这些病例中通入左心房的病例大概有5%左右,通过左心室的病例大概为3%左右。冠状动脉向肺动脉形成的瘘为一种极其少见的心血管系统的天性畸形,在临床观察上并无显著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是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存在的,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向肺动脉形成的瘘在冠脉造影病人的中检出率极低,约为0.18% ~ 0.55%左右。冠状动脉瘘自身的病程演变情况尚没有肯定。冠状动脉瘘的自然形成闭合是极为少见的情况。冠状动脉瘘的自行破裂也是极其罕见的情况。冠状动脉瘘是在出生时或者病人童年期的时候呈现出来的,瘘口最小的情况可一直的存在并且不长大,在所有病例中,中等程度的瘘口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的增大,但发展是极为缓慢的,经常需要经历15年甚至以上的逐渐发展形成,;瘘口巨大的患者则是在婴儿期或者进入青年期之后患者可可出现气息急促,甚至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有的出现心绞痛症状。由于大多数的患者瘘口一般是不大的,直到患者50岁以上时才开始逐渐的出现临床上的症状。[2-3]冠状动脉瘘口是难以通过其自身进行闭合的,而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心脏内部分流量是逐渐增加的,心脏的前负荷是逐渐加重的,与此同时患者容易并发感染性的心内膜炎症,所以越早期的,准确的诊断病例是十分重要的。目前超声心电图的使用虽然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及准确的瘘口位置,但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的全程走行及解剖形态的显示结果是不尽人意的,而且超声心动图不易发现患者的分流量较小的冠状动脉瘘;MSCT对于患者诊断冠状动脉瘘是有较高的准确性的,但是同样可能漏诊一小部分的病例,特别是在某些情况,比如患者的瘘血管纤细或者瘘口较小的时候漏诊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能够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瘘的存在,冠状动脉瘘一经被诊断明确,应尽早的进行手术治疗或者行心导管栓塞术。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