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让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让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让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让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绽放

——浅谈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艺术

宿松县汇口初级中学张旺贵

我们知道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品质不足主要表现有:综合能力差,思维过程中的广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思维深度不够;思维变通性差,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制约。数学老师根据学困生这一思维特征,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思维品质呢?

正因为学困生思维能力差,反应慢,那么在教学中,宁可把教学进度放慢点,也应该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而且还能够让学困生思维碰撞更充分,创造课堂教学别样的精彩,从而更好地让学困生学而不困。

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学困生反应迟钝,未探究出结果,有的教师为了抢时间,将这个环节安排得比较紧促,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流于形式。其实,这个环节正是需要教师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的好时机,以保证学困生发现问题的时间,让学困生有更好的、更惊人的发现。

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动力。

例如,沪科版中勾股定理的探究,我让学生先画出图形,然后再观察思考,并计算三个正方形面积S1、S2、和S3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困生操作慢,计算也慢,这个环节給予足够的时间,让学困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交流讨论中发现,有S1+S2=S3,教师

“指而不明,引而不发”,给学困生创造分析、判断、联想、发现的思维空间。学困生经历观察、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了关于勾股定理的猜想。

在实现证明勾股定理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自己拼一拼,拼成边长为a-b的正方形,怎么计算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证明,要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困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形成证明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困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师提问时要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浅显的问题引不起学困生的兴趣,随声附和的回答也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但某些较浅的、超出学困生能力的问题又会使学困生不知所云,导致课堂冷场,难以一时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是必须符合学困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必要时,在问题的难点处要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我在讲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有(1)X2-4X-1=0,(2)X2-1.5X-0.5=0两小题解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请你归纳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其中最关键的是配哪一项,这一项怎样确定?这些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回答可能有点难,面对那些疑惑的眼睛,我没有立即抛出答案,把结论硬塞给他们,而是给了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等了数分钟后,一位学困生举手站起来说:“步骤是(1)化二次项系数为1;(2)移项;

(3)配方;(4)开方。最关键的是配哪一项我不知道。”这时又有一位站起来说:“最关键的是配常数项,就是把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绝对值一半的平方。”我看着两位学生的神态,那种回答上问题的激动是难以形容的。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并推向了高潮。

静悄悄的背后是火热热的思考。学困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不能因为时间的关系去打断学困生的思考,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困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困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错误”的资源,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学困生解题是经常出错的,暴露了问题的所在,说明了学困生对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还存在薄弱之处,这时学困生对学懂、弄通知识具有强烈的需求,对待自己做错处急需弄明白,究竟错在哪儿?

“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利用这个资源,让学困生在分析这些错误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迸发出火花。

如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我叫了一位学困生上黑板板演,解方程3X(X+2)=6(X+2),解的过程如下:“解:方程两边同除以(X+2)得,3X=6,所以X=2。”

我在下面巡视发现:有不少同学也是这样做,但有些学困生通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X2-4=0后,感

到茫然,不知所措;也有的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优等生用提公因式法解。看到这些情况,我要求同学们反复检查,一些学困生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试图想从前后同学身上受到启发,写出的答案涂涂改改,显得犹豫不决。

我回到讲台前,指着黑板上的解答过程说“做得对吗?”,“不对”,部分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

“错在哪儿?”我接着问。这一问,大家都知道这位同学做错了。同学们都在思考着,我紧紧抓住错误的资源,激活学困生的思维,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学困生的求知欲,想及时弄清错误的原因。

我进一步引导:“等式两边同除以一个非零的数或整式,等式成立。”

我隐隐约约听到:“X+2”是零吗?

再给一点时间,再留一片空间,让同学们去检查,我再巡视发现有的化成X2-4=0形式分解成(X+2)(x-2)=0,得到两根为2和-2;还有……,真是五花八门。

此时,很多学生议论纷纷:原来少了一个根-2,当X=-2时,X+2=0。果真方程两边同除以了零。不少同学举起手来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优等生也有学困生)。有位学困生兴奋地说:“我将弄明白了,方程两边同除以X+2,漏掉了一个根。此题用因式分解法最好。将方程右边整体6(X+2)移到左边,提公因式X+2得(X+2)(3X+6)=0解得X1=2,X2=-2。”

“回答得非常正确”,我肯定地说。

此题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给学困生思维撞击过程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力支持,在这个环节中,有效地避免了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困生的批判性的思维。

总之,留给学困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鼓励。面对学困生的思维偏差,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的正确答案,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困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学困生自己获得知识远比教师直接告诉有价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