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1.试验项目及结论

Order Test Type Testing Date Test Results 1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11.29 PASS

2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11.29 PASS

3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11.29 PASS

4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11.29 PASS

5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11.29 PASS

6 Surge Immunity Test 11.29 PASS

7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8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Test 11.30 PASS

9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Test 11.30 PASS

10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2. Mode of operation during the test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 n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

Mode1: Normal Operation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

1.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1.1.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Data and Results

Tes t Mod e : Mod e 1: Norma l Operation(D C 48V)

DC Power : DC 48V Phase : LINE Temperature : 23°C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

Limi t

(dBuV)

Margi n (dB)

Detector

1 0.1580 10.19 31.79 41.98 65.56 -23.58 QP

2 0.1580 10.19 13.69 23.88 55.56 -31.68 AVG

3 0.4460 10.27 29.01 39.28 56.95 -17.67 QP

4 0.4460 10.27 22.69 32.96 46.9

5 -13.99 AVG

5 1.0820 10.33 21.25 31.58 56.00 -24.42 QP

6 1.0820 10.33 14.59 24.92 46.00 -21.08 AVG

7 7.9860 10.54 20.34 30.88 60.00 -29.12 QP

8 7.9860 10.54 19.57 30.11 50.00 -19.89 AVG

9 15.9740 10.67 17.82 28.49 60.00 -31.51 QP

10 15.9740 10.67 14.68 25.35 50.00 -24.65 AVG

11 29.9300 10.84 17.79 28.63 60.00 -31.37 QP

12 29.9300 10.84 16.09 26.93 50.00 -23.07 AVG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Mod e : Mod e 1: Norma l Operation(D C 48V)

DC Power : DC 48V Phase : NEUTRAL

Temperature : 23°C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

Limi t

(dBuV)

Margi n

(dB)

Detector

1 0.1539 9.86 31.2

2 41.08 65.78 -24.70 QP

2 0.1539 9.86 13.69 23.55 55.78 -32.2

3 AVG

3 0.4420 9.87 28.05 37.92 57.02 -19.10 QP

4 0.4420 9.87 21.34 31.21 47.02 -15.81 AVG

5 1.0980 9.90 21.3

6 31.26 56.00 -24.74 QP

6 1.0980 9.90 13.40 23.30 46.00 -22.70 AVG

7 7.9860 10.09 20.59 30.68 60.00 -29.32 QP

8 7.9860 10.09 19.79 29.88 50.00 -20.12 AVG

9 15.9780 10.18 12.82 23.00 60.00 -37.00 QP

10 15.9780 10.18 7.32 17.50 50.00 -32.50 AVG

11 29.4580 10.31 20.36 30.67 60.00 -29.33 QP

12 29.4580 10.31 18.16 28.47 50.00 -21.53 AVG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Mod e : Mod e 2: Norma l Operation(A C 220V/50Hz)

DC Power : AC 220V/50Hz Phase : LINE

Temperature : 23°C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

Limi t

(dBuV)

Margi n (dB)

Detector

1 0.1500 10.13 33.31 43.44 65.99 -22.55 QP

2 0.1500 10.1

3 20.60 30.73 55.99 -25.26 AVG

3 1.1180 10.16 23.3

4 33.50 56.00 -22.50 QP

4 1.1180 10.16 16.56 26.72 46.00 -19.28 AVG

5 1.5220 10.17 21.37 31.54 56.00 -24.4

6 QP

6 1.5220 10.1

7 14.94 25.11 46.00 -20.89 AVG

7 7.9900 10.25 15.67 25.92 60.00 -34.08 QP

8 7.9900 10.25 12.28 22.53 50.00 -27.47 AVG

9 15.9780 10.49 14.42 24.91 60.00 -35.09 QP

10 15.9780 10.49 8.36 18.85 50.00 -31.15 AVG

11 23.9580 10.41 22.71 33.12 60.00 -26.88 QP

12 23.9580 10.41 21.01 31.42 50.00 -18.58 AVG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Mod e : Mod e 2: Norma l Operation(A C 220V/50Hz)

DC Power : AC 220V/50Hz Phase : NEUTRAL Temperature : 23°C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

Limi t

(dBuV)

Margi n

(dB)

Detector

1 0.1500 10.13 32.58 42.71 65.99 -23.28 QP

2 0.1500 10.1

3 19.63 29.76 55.99 -26.23 AVG

3 1.1420 10.18 24.80 34.98 56.00 -21.02 QP

4 1.1420 10.18 17.43 27.61 46.00 -18.39 AVG

5 7.9860 10.2

6 17.78 28.04 60.00 -31.96 QP

6 7.9860 10.26 15.55 25.81 50.00 -24.19 AVG

7 15.9780 10.51 16.77 27.28 60.00 -32.72 QP

8 15.9780 10.51 13.07 23.58 50.00 -26.42 AVG

9 23.9660 10.36 21.20 31.56 60.00 -28.44 QP

10 23.9660 10.36 14.52 24.88 50.00 -25.12 AVG

11 28.4940 10.29 17.12 27.41 60.00 -32.59 QP

12 28.4940 10.29 14.45 24.74 50.00 -25.26 AVG

13 0.1500 10.13 32.58 42.71 65.99 -23.28 QP

14 0.1500 10.13 19.63 29.76 55.99 -26.23 AVG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engineer:

1.2.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Set-up

DC 48V

AC220V/50Hz

2.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2.1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Data and Results

Basic Standard : GB/T 17626.5-2008

Product Standard : EN 61000-6-2

Final Test Result : PASS

Coupling mode : CDN-(M2+M3) for DC power ports

Temperature : 21°C

Relative Humidity : 51%

Atmospheric Pressure : 100 kPa

Test Date : 2014.11.29

Test Mode 1

Frequency : 0.15~80MHz, Modulation : AM 80%,1KHz sine wave, Dwell time: 3s

Frequency Step Size : 1 % of preceding frequency value

mode Voltage(V) Result Frequency Test

0.15 ~ 80MHz Power(M2) 10 A

Tes t engineer:

2.2.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Set-up

3.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 z ~ 1000MHz)

3.1.Radiated Emission Test Data and Results

Tes t Mod e : Mod e 1: Norma l Operatio n

DC Power : DC 48V Ant. Polarization: Horizontal Temp : 23℃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m)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m)

Limi t

(dBuV/m)

Margi n

(dB)

Det. Heigh t

(cm)

Azimut h

(deg)

1 189.0800 -18.19 46.3

2 28.1

3 40.00 -11.87 peak 200 131

2 298.6899 -16.7

3 40.9

4 24.21 47.00 -22.79 peak 100 204

3 364.6499 -15.10 38.09 22.99 47.00 -24.01 peak 200 2

4 445.1600 -13.53 38.68 25.1

5 47.00 -21.85 peak 100 288

5 583.8700 -11.69 40.08 28.39 47.00 -18.61 peak 100 55

6 668.2599 -10.16 34.41 24.25 47.00 -22.75 peak 200 216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Mod e : Mod e 1: Norma l Operatio n

DC Power : DC 48V Ant. Polarization: Vertical Temp : 23℃ Humidity : 52% Pressure(mbar) : 1002 Date : 2014/11/29

No. Frequenc y

(MHz) Facto r

(dB/m)

Readin g

(dBuV)

Leve l

(dBuV/m)

Limi t

(dBuV/m)

Margi n

(dB)

Det. Heigh t

(cm)

Azimut h

(deg)

1 47.4600 -18.33 45.98 27.65 40.00 -12.35 peak 100 344

2 72.6800 -26.39 52.58 26.19 40.00 -13.81 peak 100 17

3 189.0800 -18.0

4 51.62 33.58 40.00 -6.42 peak 100 134

4 302.5700 -16.47 39.53 23.06 47.00 -23.94 peak 100 134

5 366.5900 -15.02 40.04 25.02 47.00 -21.98 peak 200 289

6 584.8400 -11.76 41.09 29.33 47.00 -17.6

7 peak 100 14

8 Note: Measuremen t Leve l = Readin g Leve l + Correc t Facto r

Tes t engineer:

3.2. Radiated Emission Test Set-up

AC220V/50Hz

4.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EN61000-4-3: 2006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Test Voltage:80M~2GHz,10 V/m Temperatur e: 23°C

Relativ e Humidit y: 55%

Atmospheri c Pressur e: 100 kP a

Tes t Dat e: 2014.11.29

Frequency (MHz)

Antenna

Polarization

Test field

strength

Result Remark

80 MHz to 1 GHz Vertical 10 V/m PASS Criterion A 80 MHz to 1 GHz Horizontal 10 V/m PASS Criterion A 1.4 GHz to 2 GHz Vertical 10 V/m PASS Criterion A 1.4 GHz to 2 GHz Horizontal 10 V/m PASS Criterion A

Tes t engineer:

5.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Basi c Standar d : GB/T 17626.42008

Fina l Tes t Resul t : PAS S O n D C Por t ±2.0 Kv

Tes t Voltag e :

Temperatur e : 21°C

Relativ e Humidit y : 51 %

Atmospheri c Pressur e : 100 kP a

Tes t Dat e : 2014.11.29

Mode1:

Puls e : 5/50 n s

Repetitio n Rate: 5 kHz Burst 15m/300ms

Test time 1 min/each condition

Voltage/ Mode/ Polarity/ Result/ Phas e 1.0 kV 2.0 kV

+ -+ -

D C Powe r Lin e

L(+)-- -- A A N (-)‐‐‐‐ A A L(+)-N (-)‐‐‐‐ A A P E ‐‐‐‐ A A L(+)-P E ‐‐‐‐ A A N (-)-P E‐‐‐‐ A A O n D C Por t ±2.0 K v

O n A C Por t ±4.0 K v

L(+)-N (-)-P E‐‐‐‐ A A Note: + fo r anode, fo r cathod e

Mode 2

Puls e : 5/50 n s

Repetitio n Rate: 5 kH z

Burst : 15m/300ms

Test time : 1 min/each condition

Voltage/ Mode/ Polarity/ Result/ Phas e

2.0 kV 4.0 kV + +

A C Powe r Lin e

L - A A-

N A A LN A A PE A A LPE A A N PE A A L NPE A A

Cerpas s Technolog y (Suzhou) Co., Lt d Issue d Dat e : No v 30.2014

Tes t engineer:

6.Surg e Immunit y Tes t

6.1 Surge Immunity Tes t Data and Results

Basi c Standar d Produc t: GB/T 17626.5.2008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EN6100062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Tes t Voltag e: Input DC Power Port -- ±2.0kV for Line to Line, ±4.0Kvfor Line to GND

Input AC Power Port -- ±4.0kV for Line to Line, ±6.0Kvfor Line to GND

Temperatur e: 21°C Relativ e Humidit y: 51 % Atmospheri c Pressur e: 100 kP a Tes t Dat e: 2014.11.29

Mode 1: Normal Operation(DC 48V)

Waveform : 1.2/50μs(8/20μs) Repetition rate : 60 sec Time : 20 time/each condition

/Phase Voltage / Mode / Polarity Result

2.0 kV L(+)-N(-)

+ A

- A

4.0 kV L(+)-PE

+ B

- B

N(-)-PE

+ B

- B

Mode 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Waveform : 1.2/50μs(8/20μs) Repetition rate : 60 sec Time : 20 time/each condition

/Phase Voltage / Mode / Polarity Result

4.0 kV L-N

+ A

- A

6.0 kV L-PE

+ B

- B

+ B

N-PE

- B

Tes t enginee r

6.2 Surge Immunity Tes t Set-up

7.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Test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EN61000-4-11:2004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Test Port:AC Power Ports

Temperatur e: 20°C Relativ e Humidit y: 50% Atmospheri c Pressur e: 100 kP a Tes t Dat e: 2014.11.30

Voltage Dips Test level (%

residual voltage) Duration(ms)

Minimum

requirement Result

100 10 Criterion A Criterion A Pass 100 50 Criterion A Criterion A Pass

30 500 Criterion B Criterion A Pass

Voltage Interruption

Test level (%

residual voltage) Duration(s)

Minimum

requirement Result

0 5 Criterion C Criterion C Pass

Tes t engineer:

8.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Test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GB 17625.2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Temperatur e: 24°C

Relativ e Humidit y: 53%

Atmospheri c Pressur e: 101kP a

Tes t Dat e: 2014.11.30

Uncertainty of Flicker

Expanded uncertainty (k=2) of flicker measurement is ± 0.030 %

Tes t engineer:

9.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Test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GB 17625.1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Temperatur e: 20°C

Relativ e Humidit y: 50% Atmospheri c Pressur e: 100 kP a Tes t Dat e: 2014.11.30

Order Av. Current

[A] Frame:

2.5min Limit In/I1 (%) Result

1 0.0978 1.0800 0.738% PASS

2 0.1878 2.3000 1.417% PASS

3 0.0293 0.4300 0.221% PASS

4 0.0409 1.1400 0.308% PASS

5 0.0302 0.3000 0.228% PASS

6 0.0348 0.7700 0.262% PASS

7 0.0299 0.2300 0.226% PASS

8 0.0363 0.4000 0.274% PASS

9 0.0259 0.1840 0.195% PASS

10 0.0382 0.3300 0.288% PASS

11 0.0206 0.1533 0.155% PASS

12 0.0388 0.2100 0.293% PASS

13 0.0164 0.1314 0.124% PASS

14 0.0415 0.1500 0.313% PASS

15 0.0128 0.1150 0.097% PASS

16 0.0426 0.1324 0.321% PASS

17 0.0104 0.1022 0.078% PASS

18 0.0389 0.1184 0.293% PASS

19 0.0078 0.0920 0.059% PASS

Order Av. Current

[A] Frame:

2.5min

Limit In/I1 (%) Result

21 0.0401 0.1071 0.302% PASS

22 0.0059 0.0836 0.045% PASS

23 0.0333 0.0978 0.251% PASS

24 0.0057 0.0767 0.043% PASS

25 0.0346 0.0900 0.261% PASS

26 0.0051 0.0708 0.038% PASS

27 0.0328 0.0833 0.247% PASS

28 0.0053 0.0657 0.040% PASS

29 0.0277 0.0776 0.209% PASS

30 0.0041 0.0613 0.031% PASS

31 0.0255 0.0726 0.192% PASS

32 0.0046 0.0575 0.035% PASS

33 0.0226 0.0682 0.170% PASS

34 0.004 0.0542 0.030% PASS

35 0.0203 0.0643 0.153% PASS

36 0.0036 0.0511 0.027% PASS

37 0.0158 0.0608 0.119% PASS

38 0.0036 0.0484 0.027% PASS

39 0.0138 0.0577 0.104% PASS

40 0.004 0.0460 0.030% PASS

Tes t engineer:

10.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10.1.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Data and Results

Standar d Fina l Tes t Resul t: GB/T 17626.2-2006

Fina l Tes t Resul t: PAS S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型式试验报告模板

1.试验项目及结论 Order Test Type Testing Date Test Results 1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11.29 PASS 2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11.29 PASS 3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11.29 PASS 4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11.29 PASS 5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11.29 PASS 6 Surge Immunity Test 11.29 PASS 7 Voltage Dips, Short Interruptions and Voltage Variations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8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Test 11.30 PASS 9 Harmonic Current Emissions Test 11.30 PASS 10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mmunity Test 11.30 PASS 2. Mode of operation during the test Conducted Emission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Immunity to Continuous Conducted Interference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 n Radiated Emission Test(30MHz ~ 1000MHz): Mode1: Normal Operation Immunity To Radiated Electric Fields Test: Mode1:Norma 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 l Operation(AC 220V/50Hz)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 Immunity Test: Mode1:Normal Operation(DC 48V) Mode2: Normal Operation(AC 220V/50Hz)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南邮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I报告 题目:课程设计 班级:44 姓名:范海霞 指导教师:黄双颖 职称: 成绩: 通达学院 2015 年 1 月 4 日

一:SPSS的安装和使用 在PC机上安装SPSS软件,打开软件: 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描述统计和行列计算,还包括在基本分析中最受欢迎的常见统计功能,如汇总、计数、交叉分析、分类比较、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等。具体如下: 1.数据访问、数据准备、数据管理与输出管理; 2.描述统计和探索分析:频数、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分布分析与查看、正态性检验与正态转换、均值的置信区间估计; 3.交叉表:计数;行、列和总计百分比;独立性检验;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的相关性测度; 4.二元统计:均值比较、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5.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6.线性回归分析:自动线性建模、线性回归、Ordinal回归—PLUM、曲线估计; 7.非参数检验:单一样本检验、双重相关样本检验、K重相关样本检验、双重独立样本检验、K重独立样本检验; 8.多重响应分析:交叉表、频数表; 9.预测数值结果和区分群体:K-means聚类分析、分级聚类分析、两步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最近邻元素分析; 10. 判别分析; 11.尺度分析; 12. 报告:各种报告、记录摘要、图表功能(分类图表、条型图、线型图、面积图、高低图、箱线图、散点图、质量控制图、诊断和探测图等); 13.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文件管理; 二.数据文件的处理 SPSS数据文件是一种结构性数据文件,由数据的结构和数据的内容两部分构成,也可以说由变量和观测两部分构成。定义一个变量至少要定义它的两个属性,即变量名和变量类型其他属性可以暂时采用系统默认值,待以后分析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再对其进行设置。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中单击“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窗界面,即可对变量的各个属性进行设置。 1.创建一个数据文件数据 (1)选择菜单【文件】→【新建】→【数据】新建一个数据文件,进入数据编辑窗口。窗口顶部标题为“PASW Statistics数据编辑器”。 (2)单击左下角【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图界面,根据试验的设计定义每个变量类型。

CSS页面布局及样式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 CSS页面布局及样式设计 (所属课程:web系统与技术) 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班级:11级计科信息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A06-404 合作者:指导教师:李 本实验项目成绩:教师签字: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SS中的定位属性使用方法。 (2)掌握DIV+CSS的页面布局方式。 (3)掌握CSS中的常用属性的使用方法。 (4)理解CSS的样式构造。 二、实验条件 安装Web开发环境的微机。 三、实验内容 (1)重新对聊天室的注册页面、登陆页面和聊天页面进行页面布局。 (1)对聊天室的注册页面、登陆页面和聊天页面进行样式设计。 四、实验步骤 (1)注册页面使用CSS将注册表单居中显示,表单内嵌入表格将文本与输入域格式化显示,表单内使用label标签。 (2)登录页面中添加div层用于显示在线用户数。 (3)登录页面使用div将登录表单,在线用户数,logo图片,超链接等页面元素重新定位布局。 (4)聊天页面改用div标签并使用CSS的position定位属性进行布局,框架内的独立页面使用float属性进行布局。 (5)使用CSS设置三个页面的背景颜色或背景图片。 (6)注册页面使用CSS设计所有输入框和提交按钮的样式。 (7)登录页面使用CSS设置的超链接的字体和下划线、登录表单使用圆顶角、在线用户数使用图片数字,使用CSS设计登录按钮的显示样式。

(8)聊天页面中使用CSS设计信息发送表单和发送按钮的样式,设计用户信息列表和聊天信息段落的的显示样式。 五、实验结果 注册界面效果图及代码: //总体框架 //添加图片代码 //用户注册信息代码

注册信息

用户姓名:

用户密码:



--> 姓    别: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题目名称图书系统软件测试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褚伟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目录 1.测试需求分析 (3) 1.1系统概述 (4) 1.2测试需求 (4) 2. 测试概要 (5) 3.测试计划 (5) 3.1测试方案的选择 (5) 3.2测试方案: (7) 3.3测试项目 (7) 3.4测试准备 (7) 3.5 测试覆盖率要求 (7) 4.测试项目说明 (8) 4.1测试项目名称及测试内容 (8) 4.2测试用例 (9) 5.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24) 5.1功能1(系统登录) (24) 5.2功能2(图书管理测试) (24) 5.3功能3(图书查询测试) (24) 5.4功能4(系统管理测试) (24) 5.5功能5(借书测试) (24) 5.6功能6(还书测试) (25) 6.测试评价与结论 (25) 6.1能力 (25) 6.2缺陷和限制 (25) 6.3建议 (25) 7.总结 (26) 8.参考资料 (27)

摘要(中英文)

1.测试需求分析 1.1系统概述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书管理软件,本系统在继承了以往系统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功能上,本系统不仅包含图书管理的常用功能(如书籍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借、还、预借、续借和统计分析等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条码的生成和打印功能(不仅为使用者省去了购买价格昂贵的条码专用打印机的费用,而且条码产生更方便,与系统结合更紧密)。 考虑到很多单位和学校有现成的身份IC卡(校园卡、会员卡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资源,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我们特在系统中加入了会员卡管理功能,这样,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通过读者编号进行借阅操作,也可以通过已有的身份卡(配合刷卡机或者条码扫描抢使用)来完成操作;在系统的办卡管理中有新办卡、换卡和注销卡等功能,彻底解决丢卡后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制卡公司定制卡时,一般会要求每张卡的ID号都不同,所以一旦换卡了,原来的会员卡就作废了,即使丢失卡被别人捡到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借阅操作)。 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年使用电脑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经验,注意到工作人员在使用电脑时容易发生的人为错误,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和排错功能,而且本系统自带了一些常用的资料库(如中图分类库,出版社库等,系统会自动根据图书的标准ISBN码检索出当前图书的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地点等,从而实现图书的自动录入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录入图书资料时更轻松;系统也自带了通用数据导入功能,可以非常简单地把用户以前的已有资料或者通过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导入到本系统中,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测试和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本系统完全可以配合条码扫描枪使用,操作会更流畅,更简单。 技术简介:本系统采用Adaptive Server Anywhere数据库、C/S结构,完全支持多用户操作;可运行于 Windows9x/WindowsNT/2000/Xp/2003平台,有良好的兼容性、先进性与扩充性;可在线升级。 系统特点:操作简单、界面清晰、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快速、系统资源占用少。 1.2测试需求 本次测试针对开发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包括功能测试,界面测试,图书

c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课程设计实验报 告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C++程序设计) 题目时钟控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9月7日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对象:粉冶、信息、能源、交通工程实验2101学生时间: .6 2周(18~19周) 指导教师:王小玲 1.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程序设计。在设计当中学生综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点,编制一个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经过此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开发一个管理应用程序的思想、方法和流程。 2.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书 ●《C++程序设计》,铁道出版社,主编杨长兴刘卫国。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铁道出版社,主编刘卫国杨长兴。 ●《Visual C++ 课程设计案例精编》,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严华峰等编著。 3.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自己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开发(如画笔、游戏程序、练习打字软件等),要求利用MFC 工具操作实现。 (2)也可选一个应用程序管理系统课题(如:通讯录管理系统;产品入库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 等);

设计所需数据库及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设计所选课题的系统主封面(系统开发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日期)。 设计进入系统的各级口令(如系统管理员口令,用户级口令)。 设计系统的主菜单。要求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数据的浏览和查询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各种报表 ●打印输出 ●帮助系统 多种形式的窗体设计(至少有查询窗体、输入窗体) 注意:开发的应用程序工作量应保证在2周时间完成,工作量不能太少或太多。能够2人合作,但必须将各自的分工明确。 4.写出设计论文 论文基本内容及撰写顺序要求: ●内容摘要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系统功能及系统设计介绍 ●系统开发的体会

设计性实验报告格式

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万用表设计与组装实验仪 姓名:李双阳学号:131409138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314091 指导教师:_王朝勇王新练 上课时间:2010 年12 月 6 日

一、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万能表的设计与组装试验仪 实验时间:2010年12月6日 小组合作: 是 小组成员:孙超群 1. 实验目的:掌握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组成和特性。 2. 掌握数字万用表的校准和使用。 3. 掌握多量程数字万用表分压、分流电路计算和连接;学会设计制作、使用多量程数字万用表 2、实验地点及仪器、设备和材料: 万用表设计与组装实验仪、标准数字万用表。 3、实验思路(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步骤等): 1. 直流电压测量电路 在数字电压表头前面加一级分压电路(分压电阻),可以扩展直流电压测量的量程。 数字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分压电路如图一所示,它能在不降低输入阻抗的情况下,达到准确的分压效果。 例如:其中200 V 档的分压比为: 001.010*********==+++++M K R R R R R R R 其余各档的分压比分别为: 档位 200mV 2V 20V 200V 2000V 分压比 1 0.1 0.01 0.001 0.0001 图一 实用分压器电路 实际设计时是根据各档的分压比和总电阻来确定各分压电阻的,如先确定 M R R R R R R 1054321=++++=总 再计算200V 档的电阻:K R R R 10001.021==+总,依次可计算出3R 、4R 、5R 等各档的分压电阻值。换量程时,多刀量程转换开关可以根据档位调整小数点的位置,使用者可方便地直读出测量结果。 尽管上述最高量程档的理论量程是2000V ,但通常的数字万用表出于耐压和安全考虑,规定最高电压量限为1000V 或750V 。

设计性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种描述形式—传递函数描述法、零极点增益描述法。 2.掌握两种描述形式之间的转换。 3.掌握连续和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的求解 二、 实验仪器或设备 装MATLAB 软件的计算机一台。 三、 实验内容 1. 生成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并记录下函数命令和波形。 2. 生成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3. 将连续系统 4)(s )21)(s (s 3) 1)(s -(s 0.5H(s)++++=转化为传递函数模型的描述形式。 4. 将离散系统 4-3-2-1--2 -10.5z 0.9z -1.3z 1.6z -12z 5z 3H(z)++++=转化为传递函数和零极点增益模型的的描述形式。

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 1. 生成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并记录下函数命令和波 形。 程序: clear,clc,close %清除变量空间变量,清除命令窗口命令,关闭图形窗口 t=-10:9; %取20个点 ft1=(t==0); %单位脉冲信号函数 ft2=(t>=0); %单位阶跃信号函数 subplot(1,2,1),stem(t,ft1,'m-o') %图像窗口1行2列的第1个子图绘制单位脉冲信号图形 title('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 %设置标题为“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 subplot(1,2,2),stem(t,ft2) %图像窗口1行2列的第2个子图绘制单位阶跃信号图形 title('20个点的单位阶跃信号'); %设置标题为“20个点的单位阶跃信号” 2. 生成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程序: clear,clc,close %清除变量空间变量,清除命令窗口命令 x=0:0.001:0.6; %设置变量x的值范围 y=square(2*pi*10*x,30); %用square函数得到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plot(x,y,'m'); %绘制矩形波的图像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 题目名称图书系统软件测试 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褚伟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目录 1.测试需求分析 (2) 1.1系统概述 (2) 1.2测试需求 (3) 2. 测试概要 (3) 3.测试计划 (4) 3.1测试方案的选择 (4) 3.2测试方案: (6) 3.3测试项目 (6) 3.4测试准备 (6) 3.5 测试覆盖率要求 (6) 4.测试项目说明 (7) 4.1测试项目名称及测试内容 (7) 4.2测试用例 (8) 5.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23) 5.1功能1(系统登录) (23)

5.2功能2(图书管理测试) (23) 5.3功能3(图书查询测试) (23) 5.4功能4(系统管理测试) (23) 5.5功能5(借书测试) (24) 5.6功能6(还书测试) (24) 6.测试评价与结论 (24) 6.1能力 (24) 6.2缺陷和限制 (24) 6.3建议 (24) 7.总结 (25) 8.参考资料 (25) 摘要(中英文) 1.测试需求分析 1.1系统概述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书管理软件,本系统在继承了以往系统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功能上,本系统不仅包含图书管理的常用功能(如书籍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借、还、预借、续借和统计分析等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条码的生成和打印功能(不仅为使用者省去了购买价格昂贵的条码专用打印机的费用,而且条码产生更方便,与系统结合更紧密)。 考虑到很多单位和学校有现成的身份IC卡(校园卡、会员卡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资源,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我们特在系统中加入了会员卡管理功能,这样,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通过读者编号进行借阅操作,也可以通过已有的身份卡(配合刷卡机或者条码扫描抢使用)来完成操作;在系统的办卡管理中有新办卡、换卡和注销卡等功能,彻底解决丢卡后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制卡公司定制卡时,一般会要求每张卡的ID号都不同,所以一旦换卡了,原来的会员卡就作废了,即使丢失卡被别人捡到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借阅操作)。 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年使用电脑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经验,注意到工作人员在使用电脑时容易发生的人为错误,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和排错功能,而且本系统自带了一些常用的资料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格式概论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题题目:纤维缠绕式复合管道实验 学生姓名:别体武 学号:1213221316 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 复材11201 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 教师:刘欣 组员:全班同学 2015年11月16日至2015年12 月4 日

一课题设计目的 1 .了解纤维缠绕工艺的基本特点,熟悉缠绕规律; 2. 观察纤维在轴对称模具上的分布状态,结合网格理论的强度分 析,加深对纤维缠绕件结构特点的认识; 3.通过对压力容器、定长管非测地线稳定缠绕的操作实践,基本掌握四轴微机控制纤维缠绕机的线性设置与调试方法。 二课题背景 管道是现代工业中流体(气体或液体)输送的重要材料,传统的管道有钢管、混凝土管和铸铁管,但由于其易锈蚀、质量大,已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的需要,又由于玻璃钢的诸多优势,使得玻璃钢管道(简称GRP管)应运而生。原材料的选择与工艺过程对其性能有着主要的影响。 1.原材料的选择 管道的原材料包括:基体材料(树脂体系)、增强材料(玻璃纤维)、辅助材料(引发剂、促进剂等)。 (1)基体材料选择 树脂是玻璃钢管道的基体材料,其作用是传递载荷,并使载荷 平衡,基体材料的性能,如耐腐蚀、耐热性等,直接决定玻璃 钢管道的性能。常用的树脂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 酚醛树脂三大类,其中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使用最为广泛。不饱 和聚酯树脂相对密度在1.11~1.20左右,固化时体积收缩率较

大。其性能特点有:①耐热性:大多数不饱和聚酯树脂热变形 温度在50~60℃;②力学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具有较高的拉 伸、弯曲、压缩等强度;③耐化学腐蚀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稀 酸、稀碱性能较好。环氧树脂的特性有:①收缩性低:和不饱 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相比,在固化过程中显示出很低的收缩 性(小于2%);②力学性能:固化后环氧树脂体系具有优良 的力学性能;③化学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固化后的环氧树脂体 系具有耐碱性、耐酸性和耐溶剂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 不饱和聚酯树脂作为基体材料。 (2)增强材料选择 作为增强材料的玻璃纤维及其织物是玻璃钢主要的承载组分 材料,对玻璃钢管道的强度和刚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常用的缠 绕用增强材料包括:各种无捻粗纱、表面毡、针织毡、短切毡、方格布等。 (3)辅助材料 为使树脂按工艺要求固化,以及改进树脂的理化性能或固化后 制品的某些性能如阻燃抗静电、耐磨等性能通常在树脂配方中 加入某些助剂如固化剂、引发剂、促进剂、阻燃剂、脱模剂、低收缩剂等。 2. 实验方法的进展 复合管道具有优异的综合技术性能,但决不是简单地将FRP 和塑料二者性能进行迭加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合理的结构设计、

设计定型基地试验报告 GJB 170 2013 word模版

一、被试品全貌照片 ……。 二、试验概况 根据××[××××]××号文《××××××设计定型基地试验大纲的批复》,于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在×××(试验地点)进行了试验,试验由××××(组织实施单位名称)组织实施,××××、××××等单位参加,试验的技术保障由××××、××××等承研承制单位负责,后勤保障由××××(后勤保障单位名称)负责。 (一) 被试品 1. ×××车 1)代号:×××; 2)数量:×××; 3)承研承制单位:××××。

2. ×××设备 1)代号:×××; 2)数量:×××; 3)承研承制单位:×××× 3. …… (二) 陪试品 1)××××车2辆; 2)××××系统1套; 3)……。 (三) 试验目的和性质 ××××设计定型基地试验,目的是考核××××的功能、性能是否达到研制总要求规定的战术技术指标和一般使用性能要求,为设计定型提供依据。…… (四) 试验环境与条件 (五) 试验大纲规定项目的完成情况 (六) 试验中动用和消耗的装备情况

(七) 参试单位和人员情况; (八) …… 三、试验内容和结果 (一) ×××试验(试验项目名称)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条件 ……。 3. 试验方法 ……。 4. 试验结果。 ……。 (二) ×××试验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条件

……。 3. 试验方法 ……。 4. 试验结果。 ……。 四、试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 (一) ××××故障 1. 问题现象 ……。 2. 问题处理情况 ……。 3. 试验验证情况 ……。 (二) ××××效能降低 1. 问题现象 ……。 2. 问题处理情况 ……。

51单片机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51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51单片机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1.任务:制作并调试51单片机学习板 2.要求: (1)了解并能识别学习板上的各种元器件,会读元器件标示; (2)会看电路原理图; (3)制作51单片机学习板; (4)学会使用Keil C软件下载调试程序; 用调试程序将51单片机学习板调试成功。 二、总原理图及元器件清单 1.总原理图 2.元件清单 三、模块电路分析 1. 最小系统: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分为振荡电路和复位电路, 振荡电路选用12MHz 高精度晶振, 振荡电容选用22p和30p 独石电容;

图 1 图 2 复位电路使用RC 电路,使用普通的电解电容与金属膜电阻即可; 图 3 当单片机上电瞬间由于电容电压不能突变会使电容两边的电位相同,此时RST 为高电平,之后随着时间推移电源负极通过电阻对电容放电,放完电时RST 为低电平。正常工作为低电平,高电平复位。 2. 显示模块: 分析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 图 4 发光二极管显示电路分析:它是半导体二极管的一种,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常简写为

LED。发光二极管与普通二极管一样是由一个PN结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当给发光二极管加上正向电压后,产生自发辐射的荧光。图中一共有五个发光二极管 其中一个为电源指示灯,当学习板通电时会发光以指示状态。其余四个为功能状态指示灯,实际作用与学习板有关 分析数码管显示电路 图 5 数码管显示电路分析:数码管按段数分为七段数码管和八段数码管,图中所用为八段数码管(比七段管多了一个小数点显示位),按发光二极管单元连接方式分为共阳极数码管和共阴极数码管。共阳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阳极(COM)的数码管.共阴数码管是指将所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到一起形成公共阴极(COM)的数码管。数码管主要用来显示经电路板处理后的程序的运行结果。图中使用了八个八段数码管,可以显示八个0-15的数字。使用数码管可以直观的得到程序运行所显示的结果.也可以显示预置在学习板上的程序,主要通过16个开关来控制。 四、硬件调试 1、是否短路 用万用表检查P2两端是短路。电阻为0,则短路,电阻为一适值,电路正常。 2、焊接顺序 焊接的顺序很重要,按功能划分的器件进行焊接,顺序是功能部件的焊接--调试--另一功能部件的焊接,这样容易找到问题的所在。 3、器件功能 1)检查原理图连接是否正确 2)检查原理图与PCB图是否一致 3)检查原理图与器件的DA TASHEET上引脚是否一致 4)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有虚焊,引脚短路现象 5)查询器件的DA TASHEET,分析一下时序是否一致,同时分析一下命令字是否正确 6)通过示波器对芯片各个引脚进行检查,检查地址线是否有信号的 7)飞线。用别的的口线进行控制,看看能不能对其进行正常操作,多试验,

性能测试报告-模板

Xxx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拟制:****日期:****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1.概述 1.1.编写目的 本次测试报告为xxx系统的性能测试总结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性能测试工作,并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xxx系统的性能需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1.2.项目背景 腾讯公司为员工提供一个网上查询班车的入口,分析出哪些路线/站点比较紧张或宽松,以进行一些合理调配。 1.3.测试目标 (简要列出进行本次压力测试的主要目标)完善班车管理系统,满足腾讯内部员工的班车查询需求,满足500个用户并发访问本系统。 1.4.名词解释 测试时间:一轮测试从开始到结束所使用的时间 并发线程数:测试时同时访问被测系统的线程数。注意,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线程都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请求,与实际用户的使用有极大差别,所以,此数据不等同于实际使用时的并发用户数。 每次时间间隔:测试线程发出一个请求,并得到被测系统的响应后,间隔多少时间发出下一次请求。 平均响应时间:测试线程向被测系统发请求,所有请求的响应时间的平均值。 处理能力: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系统处理请求的速度。 cache影响系数:测试数据未必如实际使用时分散,cache在测试过程中会比实际使用时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使测试出的最高处理能力偏高,考虑到这个因素而引入的系数。 用户习惯操作频率: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估算出来的,单个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此类功能的次数。通常以一天内某段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来统计,如果一天内没有哪段时间是固定的高峰使用时间,则以一天的工作时间来统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实 验报告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南大学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题目:基于Winpcap的网络流量统计分析 指导教师:张伟 目录 第一章总体设计 一、实体类设计 --------P3 二、功能类设计 --------P3 三、界面设计 --------P3 第二章详细设计 一、实体类实现 --------P4 二、功能类实现 --------P4 三、界面实现 --------P5 第三章源代码清单及说明 一、 --------P7 二、 --------P9 三、 --------P9 四、 --------P13 第四章运行结果 --------P19 第五章心得体会 --------P21 第一章总体设计 一、实体类设计

TCP、UPD、ICMP、ARP、广播数据包五个包的数据结构设计 二、功能类设计 (1)网卡获取 (2)包的抓捕 (3)包的处理 三、界面设计 (1)布局 (2)按钮功能连接 第二章第二章详细设计 一、实体类实现 TCP、UPD、ICMP、ARP、广播数据包五个包的数据结构设计。 本程序采用Java编写,基于win10pcap。Win10pcap是winpcap在win10系统上的适用版本。Java对于winpcap使用jnetpcap进行支持。对于TCP、UPD、ICMP、ARP、广播数据包五种类型的包,在jnetpcap的jar包中大部分已经封装好了相关的实体类型。对应如下: ARP 实体类: UPD 实体类: IP 实体类: TCP 实体类: UDP 实体类: 而对于其中的广播数据包,其判断我利用捕获到的IP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判断,若其目的地址为,则认为其为广播数据包。

设计性实验报告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双水 相性质的测定 学院 班级: 姓名: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双水相性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了解其前沿研究动态 2.学会运用称量法配置三元相行为中的特定样品,运用恒 温法得到双水相;运用分光度法测定双水相两相中被萃取物质的浓度,并学会萃取效率和分配系数的计算方法。 3.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有关理 论进行综合,强化各课程之间的依托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的能力,重点实现理论课-实验课-科学研究的转化。 二、实验原理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特点是具有不对称,并且具有两亲性。其按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分类,可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适当的条件下,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混合使用,并且在混合溶液中存在电性相反的表面活性离子静电作用及其疏水性碳链间的相互作用。 双水相体系(aque two phase systems,简称ATPS)是指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自发分离形成两个互相不相容的水相系统。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水溶液在适当的

条件下能形成双水相。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胶束结构在不同的条件下组装形式不同,这使得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系统对物质萃取的选择性具有可调节性。利用该系统萃取生物大分子物质如牛血清蛋白、胰蛋白酶等的研究已有报道。 本实验通过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H2O)混合体系在硫酸钠(Na2SO4)溶液中的相行为、双水相分相时间以及双水相对罗丹明B的萃取作用,揭示影响物质在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中分配系数的主要因素,进而讨论影响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萃取作用的主要因素。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电子天平;磁力加热搅拌器;721型分光光度计;厚度规格0.5cm、1.0cm比色皿若干;干燥器;恒温水浴箱;塑料保鲜膜;剪刀;橡皮筋12个;圆柱形玻璃小瓶12个;玻璃棒4根;长吸管一支;注射器2支;100ml烧杯14个;250ml烧杯2个;100ml容量瓶2个;500ml容量瓶1个;5ml移液管一支;10ml移液管2支;刻度尺1把;洗耳球1个。 试剂:SDS(分析纯,99%);CTAB(分析纯,99%);Na2SO4(分析纯,99%)罗丹明B(分析纯);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苯妥英钠设计性实验报告

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苯妥英钠的制备与分析 姓名:闫洁 班级: 学号:39 日期:2015.11.2

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应用维生素B1及氰化钠为催化剂进行反应的实验方法。 2.学习有害气体的排出方法。 3.学习二苯羟乙酸重排反应机理。 4.掌握用硝酸氧化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方案一 1、实验原理 1.安息香缩合反应(安息香的制备) 2.氧化反应(二苯乙二酮的制备) 3.二苯羟乙酸重排及缩合反应(苯妥英的制备) 4.成盐反应(苯妥英钠的制备) 2、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烧杯(500 ml 250 ml )量筒、锥形瓶、三颈瓶、抽滤瓶、球形冷凝管、干燥管、水浴锅、布氏漏斗、温度计、玻璃棒、抽滤器、 药品:苯甲醛、盐酸硫胺、氢氧化钠、无水乙醇、硝酸、浓盐酸 CHO VitB 1or NaCN O H HNO 3 O O O O H O O 1.H 2NCO NH 2/NaO H 2.HCl N H O O H 5C 6H 5C 6N H N H N O O Na H 5C 6H 5C 6 N H O OH H 5C 6 H 5C 6N O H 2NaOH

4、实验装置图 5、实验步骤 (一)安息香的制备(盐酸硫胺催化) 1.原料规格及用量配比 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苯甲醛CP d 1.050 bp179.9℃20 ml0.2 盐酸硫胺原料药 3.5 g 氢氧化钠CP10 ml 2. 操作 在100 ml三口瓶中加入3.5 g盐酸硫胺(Vit.B1)和8 ml水,溶解后加入95%乙醇30 ml。搅拌下滴加2 mol/L NaOH溶液10 m1。再取新蒸苯甲醛20 ml,加入上述反应瓶中。水浴加热至70℃左右反应1.5 h。冷却,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干燥后得粗品。测定熔点,计算收率。mp 136—l37℃ 注:也可采用室温放置的方法制备安息香,即将上述原料依次加入到100 ml三角瓶中,室温放置有结晶析出,抽滤,用冷水洗涤。于燥后得粗品。测定熔点,计算收率。 (二)二苯乙二酮(联苯甲酰)的制备 1.主要原料规格及用量比 名称规格用量摩尔数摩尔比 安息香自制8.5 g0.04 1 硝酸(65%-68%) CP d 1.40 bp122℃25 ml0.379.25 2.操作 取8.5 g粗制的安息香和25 ml硝酸(65%-68%)置于100 ml圆底烧瓶中,安装冷凝器和气体连续吸收装置,低压加热并搅拌,逐渐升高温度,直至二氧化氮逸去(约1.5—2 h)。反应完毕,在搅拌下趁热将反应液倒入盛有150 ml冷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直至油状物呈黄色固体全部析出。抽滤,结晶用水充分洗涤至中性,干燥,得粗品。用四氯化碳重结晶(1:2),也可用乙醇重结晶(1:25),mp.94—96℃。 (三)苯妥英的制备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迷宫问题求解 系别:软件学院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一、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1) 二、需求分析描述 (1) 三、基本要求 (1) 四、系统分析与设计 (1) 五、迷宫求解代码 (6) 六、调试分析 (13) 七、实验心得与体会 (14) 八、参考文献 (14)

一、需求分析描述 1.一个迷宫可用上图所示方阵[m,n]表示,0表示能通过,1 表示不能 通过。现假设耗子从左上角[1,1]进入迷宫,编写算法,寻求一 条从右下角[m,n] 出去的路径 2.迷宫数据由程序提供,迷宫随机生成。 3.程序执行命令为:(1)、创建迷宫;(2)、求解迷宫;(3)、输 出迷宫。 二、基本要求 1.首先实现长宽的输入功能 2.实现自动生成迷宫的方法,我们以1为阻碍,0为通路来设计. 3.实现栈 的输入,输出,判断路径,不对的返回,对的进栈.4,最后输出迷宫的正确路径. 创新要求: 首先输入迷宫的长宽的,然后实现栈的输入,输出,判断路径,不对的返回,对的进栈,最后输出迷宫的正确路径.可以看到每个迷宫都存在“围墙”,用‘1’作为迷宫的围墙,如果没有通路。则输出无通路。 三、系统分析与设计 1 、系统分析(功能要求): 1.void initstack(sqstack *s);/*初始化栈*/ 将栈顶和栈底分别申请一段动态存储空间,将栈分配长度为100的空间,将栈的原始长度定义为2 2.void stackpush(sqstack *s,int);/*增加栈顶*/ 将栈的动态存储空间增加50,将栈顶指针上移相应高度,特殊情况单独考虑见程序。 3.void stackpop(sqstack *s);/*撤销栈顶*/ 栈空提示无法删除,其他情况删除栈顶。 4.void stackinput(sqstack *s);/*输出栈*/ 输出寻找到的一条迷宫路径 5.int mgway(sqstack *s);/*迷宫路径*/ 寻找到可执行的一条迷宫路径 6.void destorystack(sqstack *s);/*撤销栈S*/ 将栈内元素清空 7.void makemg(sqstack *s);/*制造迷宫*/ 输入迷宫的长宽(2-15),并产生迷宫图 2、设计方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