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琴考证

古琴考证

古琴考证
古琴考证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续)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李美燕

内容提要: 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约有53件 (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其多元之风貌是今人重构古琴史与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材料,本文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琴为例,从古琴之断纹、款识刻工、髹漆、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

关键词:古琴湖南省博物馆断纹考辨

一前言

笔者于2005年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研究,特为馆藏的53件古琴(自唐、宋、明、清至民国以后)逐一整理与建档,并发表《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一文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二期,文中讨论唐“独幽”与“飞泉”琴;明“朝阳鸣凤”琴;清左宗棠与谭嗣同藏琴(2张)及清代浏阳古乐七弦琴(16张)。本文拟对湖南省博物馆藏之其他古琴继续提出考辨与研究,旨在提出如何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之古琴,以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4张古琴为例。

从历代传世的古琴回顾,由于文人嗜琴成好、收藏成癖,使得为牟利而伪作之古琴应运而生,根据《桯史》的记载得知,自宋代起即有古琴作伪的史实[1],因此,今日对老琴就必需审慎地辨识其真伪。然古琴辨伪是一门极专业而深入的学问,时至今日,由于可见的传世古琴并

不多,尚难以建立一套绝对客观的理论作为考辨的标准,所以,人们对于老琴的认识,也多半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直觉经验上。

当然,今人或许会想到,是否可以透过科学验证如碳十四的检测或红外线的扫描以确立老琴的年代呢?基本上,就古琴的年代论断而言,主要是依据一张琴的斫制及使用年代,并非依据琴身材质的年代来决定,因为自古以来斫琴家制琴多半都采自陈年古材,材质较松透,音色较沉宏圆润,所以,一张老琴的材质年代往往早于斫制年代甚久,我们也就不能单凭琴身的材质来论断。而碳十四只能检测出古琴材质的约略年代,却无法对其斫制及使用年代给予判断。

至于以红外线扫描出土文字(如:竹简),能为考辨提供精确的辨识与解读,然而此种技术对于藏于琴腹且已漶漫不清的题字款识却有不逮之憾,除非将琴腹剖开来看,然剖腹之举对古琴文物的保存而言,无疑是一种破坏作法。换言之,今日的科技虽日新月异,然科学的工具只是辅助,对于老琴的考辨而言,所能给予的协助很有限。

因此,就目前来说,古琴的辨伪工作只能在前人鉴定的经验基础上做更深入的探讨。而事实上,前人的鉴定成果除了建立在见多识广的经验上,对于老琴的鉴定多少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依据琴式、断纹、款识、漆色、音色、纹饰等,再参诸史料文献的印证,历代斫琴风格与工艺特点的比对,及斫琴师父的背景与生平的考证等。这些细节必须面面俱到,稍微有点伪作的可能就不能遽下断言。所以,今人可以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先用排除法把不可能的因素剔除,以缩小一张老琴断代的可能性,再作更精细的搜证与比对,以提高断代的精确性。

而在对一张老琴作断代考辨时,首当注意者是断纹,因为从后代伪作的古琴来看,断纹最常为人们所造假,因此,如何检视断纹的真假,

也就成为辨识后世误断时代或伪作古琴的重要依据。古琴的断纹有如树木的年轮,随着岁月的增长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对于断纹除需判断其真假外,尚需仔细地审视遍布在琴身上的诸断纹样式产生的先后,才能提供一张古琴斫制年代的依据。

再者,则需注意古琴琴底及琴腹的款识也是经常为后人所造假的地方,必需审慎辨识。换言之,从老琴的断纹和题字款识入手,当是古琴辨伪的重要关键,倘若两者皆无问题,进而再从髹漆及形制风格等特点,参诸古今人士之文献记述以考辨,才能对一张老琴作较精确的判断。以下笔者即以湖南省博物馆藏之“鹤鸣秋月”、“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四张古琴为例,加以论述:

二对“断纹”辨识的文献回顾与省思

——在“信古”与“疑古”之间的取舍

从前人对历代传世名琴的研究可见,“断纹”的真伪一直是判断老琴年代的重要证据。何以老琴会产生断纹呢?这是因为当古琴在琴面与琴底两片木板黏合以后,在琴体的木胚表面需髹上灰胎与表漆,而木胚与漆灰的质量随着时代风尚与工艺技术的不同,可有不同的用料选择,及浓淡厚薄不同比例的调配,尔后,在传世的过程中,随着气候热胀冷缩的变化,木胚与漆灰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再加上经手于历代琴人抚弹后,琴弦振荡摩擦琴面,日积月累之下,自然会产生各异其趣的断纹。

换言之,断纹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其细致而微妙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张老琴上的断纹也有新旧的不同。因此,自古以来,断纹也就成为最容易为人们取信的依据。相对地,也就有不少为牟利而做的假断纹琴产生,所以,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琴辨》即提出如何鉴定真假断纹的说法:

古琴以断纹为证,琴不历五百岁不断,愈久则断愈多,然断有数等,有蛇腹断,有纹横截琴面,相去或一吋,或二吋,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有细纹断,如发千百条,亦停匀多在琴之两旁,而近岳处则无之;有面与底皆断者;又有梅花断,其纹如梅花头,此为极古,非千余载不能有也。盖漆器无断纹,而琴独有之者,盖他器用布漆,琴则不用他器安闲,而琴日夜为弦所激,又岁久桐腐而漆相离破,断纹隐处虽腐,磨砺至再重加光漆,其纹愈见,然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2] 赵希鹄指出古琴的断纹主要有蛇腹断、细纹断、梅花断,且提出检视断纹真假的原则——“假断纹绝无剑锋”。影响所及,明曹昭《格古要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张应文《清秘藏》、屠龙《考盘余事?琴笺》、张大命辑《阳春堂琴经》、清沈琯《琴学正声?古琴辨》的说法皆一脉相承。尔后,后人又依据断纹的形状提出牛毛断、龙纹断、龟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3],然而在实际上,若按照这些记载提供的认知观点去辨识古琴,将会发现赵希鹄的说法实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是“梅花断”,古人以为“非千余载不能有也”,换言之,“梅花断”极罕见,然而“梅花断”究竟是什么样子?除了赵希鹄说“其纹如梅花头”外;清程允基《诚一堂琴谈?纪事》则载曰:“康熙庚午,时予游羊城,得一琴,上有梅花断,可二三十圈。”[4];而郑珉中先生则指出唐琴“冰纹断多在琴背龙池之上,数块相结,状如梅花”[5],换言之,所谓的“梅花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纹如梅花头”、“其纹如圈”、“冰纹断数块相结,状如梅花”,这三种说法非但因人而异,且大异其趣。

以赵希鹄而言,既指出梅花断,显然他应该有见识过“其纹如梅花头者”,否则其言所据为何?然而赵希鹄(1170~1242年)是生于宋孝

宗乾道年间,而卒于宋理宗淳祐年间的人,依其所言,梅花断“非千余载不能有也”,则他所见到的梅花断琴至少是在东汉末年至三国(220~280年)之间。然而从今日出土可见的琴如湖北荆门市纪山镇郭店、曾侯乙墓与马王堆琴来看,这些西汉以前的古物,其琴体上皆未见有所谓的“其纹如梅花头”者,再加上唐代以前的古琴至今未流传,更遑论有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的古琴可以印证赵希鹄的说法。

换言之,赵希鹄究竟是看到什么样的古琴,而有“其纹如梅花头”者的说法呢?至今完全无从印证,即使赵希鹄当年真的看到一张极古的老琴“其纹如梅花头”,其所推断千年之久,也未必符合事实。因此,梅花断之说并不可靠,而后人未能深究赵希鹄之说,一味地墨守传抄,以其说为认知标准,尽可能地在一张老琴的身上发现所谓“梅花断”,事实上是落入先入为主的定见中。何况从南宋赵希鹄的时代迄今亦已八九百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赵希鹄所见“其纹如梅花头”之琴,也不知产生何许变化。所以,今人在审视古琴断纹固应参诸古人的说法,但却不应泥于古人的定见。

其二是“蛇腹断”,在今日可见的假断纹琴中应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容易造假的断纹。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古琴辨》中曾提出断纹作伪的方法:

伪作者用信州薄连纸光漆一层,于上加灰纸,断则有纹,或于冬日以猛火烘琴,极热,用雪罨激烈之,或用小刀刻划于上,虽可眩俗眼,然决无剑锋,亦易辨。[6]

从这段论述可知宋人如何伪作断纹,有人以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所产的薄连纸(纸质极薄而柔韧)糊在琴身上,再加上一层灰纸(即双流纸,产于今四川省双流县,纸质最差),假以时日,灰胎纸底一同裂开,

断纹随之产生;有人则根据气候热胀冷缩的变化,先以猛火烘烤,再用冷雪掩盖,以产生断纹;也有人是用小刀在琴身的木胚上先刻断纹再上漆。尔后,明张大命辑《阳春堂琴经》又提出另一种伪作断纹的方法,“或以鸡子精入灰漆琴,用甑蒸之,悬于风月燥处,亦能断纹”[7],有可能是在表层漆灰中调入了鸡蛋清之类的物质,再用炊器蒸煮后,悬挂于干燥处晾干以产生断纹。此外,郑珉中先生还提出也有人用磨石刻意磨出断纹,而使弦外部分有大面积的断纹都显露灰胎[8]。

换言之,由于人们嗜古成癖的风尚,使自宋代起假断纹的赝琴充斥,而赵希鹄的贡献即是指出“真断纹如剑锋,伪则否”,这个说法至今仍是判断真假断纹的不二法门,因为真断纹乃是自然天成,假断纹无论如何造假,都无法达到真断纹的水平。真断纹即使因为重漆过厚,而使断纹为新漆所掩盖,但若精细地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检视,依然可以从其纹路的走向变化看出其剑锋之微末。唯赵希鹄不足者是,未能提出“蛇腹断”是不是最早的断纹?而蛇腹断有大小之分,大小蛇腹断的产生先后当如何判断?这些都是今人在考辨老琴时不可忽略的细节。

三断纹真假、新旧的检视原则与方法

——以“鹤鸣秋月”琴为例(图一)

在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中,除了晚唐的宫琴“独幽”是镇馆之宝外,就属“鹤鸣秋月”琴最具代表性,因为这张琴的造型非但为古来琴式所仅见,又为古琴鉴定学说的奠基者清末民初杨宗稷先生推崇备至,杨氏依声音、木质将“鹤鸣秋月”琴定为唐琴,且视为10年来仅见的唐雷威琴,亦即唐时所称的雷公琴[9]。

然而今人郑珉中先生却对“鹤鸣秋月”琴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杨宗稷先生以声音、木质作为鉴定古琴的依据,事实上是非常不可靠,尤

其是声音,因为“唐琴也确有声音欠佳的时候”,“倘若仅以声音作为鉴别标准,则唐代最著名的大家所制之琴也会被埋没。另一方面,今天在琴人手中亦有声音佳妙之品,它们可能是宋元明的佳制,但绝非唐代作品”[10]。并且他也指出以木质的新旧来断定年代也是有问题,倘若今人择古材以制琴,又岂能依古材之老旧而断定斫琴的年代呢?最后,郑珉中先生提出其论断“其实就其(笔者按:“鹤鸣秋月”琴)背面的漆色断纹而论,它不过是一张明琴”[11]。

今笔者在前贤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地考辨,“鹤鸣秋月”琴是鹤鸣秋月式[12],其琴身通长约123、琴额约20、琴肩约19.5、尾宽14.8、翅宽23、翅宽内收17.5、翅尾19.5厘米;肩在二徽八分的位置,腰内收于九徽二分;琴面与琴底皆为梧桐木制;漆灰为栗壳色底间朱红漆,薄鹿角灰胎;冠角、岳山、承露为硬木所制,未上漆;琴轸则未见,雁足为黄花梨木制;琴轸为牛角质;蚌徽;龙池凤沼皆呈长方形(龙池长22.5、宽3厘米;凤沼长12、宽3厘米);纳音亦是长方形,微隆。琴底在龙池和琴轸之间有“鹤鸣秋月”四字,在龙池和凤沼之间有“世宝”及“三堂琴榭”的印鉴,而在凤沼和龈托之间则有“楚园藏琴”的印鉴,其中“三堂”和“楚园”为清末安徽贵池刘世珩(1875~1926年)的别号。琴面有龟背断、流水断、冰纹断,琴底有流水断、龟背断、牛毛断、冰纹断,琴底无铭文,琴腹无腹款。

笔者先遍查文献史料,发现至今未见有所谓“鹤鸣秋月”的记载,因此,只能就其时代风格、工艺特点及断纹、漆色来看,在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方面,郑珉中先生将“鹤鸣秋月”琴与唐琴“九霄环佩”琴作一番详细的比对后,发现“二者在制作年代的先后上存在很大距离,实在是不能相提并论”[13],换言之,倘若我们无法在“鹤鸣秋月”琴上

找到唐琴的特质,它不是唐琴的可能性很高,郑珉中先生的说法主要是建立在同一个时代的工艺品尽管有千姿百态的差异,然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的印记,这是个不可抹杀的事实[14]。

笔者则再从琴底的铭文、印鉴来看,“鹤鸣秋月”四个字虽然是旧刻,原本的红漆已逐渐变成枣红色(不是朱砂),而印鉴的篆刻痕迹却不符合唐印篆文的风格,因此,“鹤鸣秋月”琴确有可能不是唐琴。然而,如果“鹤鸣秋月”琴不是唐琴,那又是什么时代的琴呢?细读郑珉中先生的说法,在其考辨“鹤鸣秋月”琴的叙述中有一段相当重要的话:(“鹤鸣秋月”琴)通身髹栗壳色漆,薄鹿角灰胎,琴面发冰纹断,经过磨砻,呈麟状,略具古意。底上有部分冰纹断,其余皆为稀疏而细如毫发之牛毛冰纹断,未经磨砻,故亦少古朴之气。[15]

这段文字点示出郑珉中先生之所以发现“鹤鸣秋月”琴不是唐琴,而是明琴的关键,乃在于“鹤鸣秋月”琴其琴面和琴底的断纹并不一致,琴面发冰纹断,断纹旧,略具古意;琴底部分冰纹断,其余均为稀疏而细如毫发之牛毛冰纹断,断纹新,少古朴之气。因此,他根据琴底的漆色断纹来判断,应与明琴的断纹相似。郑珉中先生说:

传世唐琴上的断纹,主要是小蛇腹断、细纹断、大蛇腹间牛毛断,琴背断纹不及面上的规则,甚至偶而会在龙池上出现一组如五瓣梅花的冰纹断。至于通身发冰纹、龟纹、龙纹的情况在唐宋古琴上尚未见过,它们是明代中晚期人提出来的。

元代以后漆胎较薄,或上黑下灰白,漆灰种类较多,所以出现唐宋琴上未见过的断纹,这可能也是宋人记载中没有讲龙纹、龟纹、冰纹的原因。[16]

依郑珉中先生的说法来看,“鹤鸣秋月”琴的漆灰较薄,漆色犹新,

再加上琴面与琴底的断纹新旧不同,琴底的漆色断纹较接近明代的断纹,因此,他相当肯定地提出“鹤鸣秋月”琴只能是一张无款的明朝琴。然而笔者在遍查旧籍后却发现,在宋吴则礼《北湖集?赠江器博》一诗中已见龟背断[17];元周权《此山诗集》卷五则有龙纹断的记载[18],这些断纹都未必到了明代中晚期才出现。至于冰纹断在旧籍中皆未见,直到清末民初杨宗稷《琴学丛书》才正式提出,然而旧籍未见记载,并不意味着老琴身上就没有冰纹断,如在晚唐宫琴“独幽”身上即可见冰纹断、牛毛断与流水断相间。

此外,郑珉中先生也指出“鹤鸣秋月”琴的琴面断纹旧,琴底断纹新。断纹新旧的判断主要是根据琴的漆灰质与漆色来看,“元代以后漆胎较薄……漆色晶亮,火气未消者新;漆色较暗而精光内含者旧”[19],因此,他认为“鹤鸣秋月”应该是一张无款的明琴,这是本乎其见多识广的经验而说,虽然有可能,但未必绝对无误,因为所谓漆色、断纹的新旧是相对比较而来的结果,如果要肯定“鹤鸣秋月”琴是明琴,也应该要对明琴的时代风格与工艺特点作一番说明,进而提出比对的结果,然郑珉中先生于此并无只字交代。而笔者则根据唐琴的见证及宋诗的记载来看,“鹤鸣秋月”琴的确切年代应该还有商榷的空间,未必是晚至明代的古琴。

四断纹与款识结合辨伪的考察与实证

——以“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为例

在古琴鉴定的辨识过程中,除了断纹,款识也常为后人所伪作,因此,对于这两者的结合考辨,也就成为辨识老琴真伪不可忽视的重点,今再以湖南省博物馆藏“凤皇”、“万壑松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诸琴为实证,来析辨老琴的真伪,论述如下:

(一)“凤皇”琴(图二)

仲尼式,其琴身通长122、琴额18.5、琴肩20.5、琴尾15厘米;肩在二徽八分的位置,腰在七徽九分至十徽六分之间;琴面及琴底皆杉木制;黑漆;琴面的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牛毛断、龟纹断,琴底有大蛇腹断间牛毛断;冠角、岳山、承露、琴尾下贴皆红木所制,未上漆;琴轸为紫檀木,雁足为红木制;蚌徽;龙池凤沼皆呈长方形(龙池长21、宽2.5厘米,内侧有髹漆;凤沼长11、宽2.5厘米),两处之纳音皆长方形,凤沼中之纳音有明显之挖沟凹槽。

在龙池上方有“凤皇”二字,“凤”字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是“古文凤”[20](早于小篆的字体),“皇”字则为小篆,“凤皇”是旧刻,其下有“伯仁兄属”“沅”两排并列(行楷体),“沅”下则有阴刻印鉴一枚,刻有金文“进叔”二字;而在龙池下方有“玄楼藏琴”(小篆体)之印鉴(阴刻),长7.7、宽7.8厘米。若依这张琴的断纹来看,其断纹之细致密布是真断纹无疑。而“伯仁兄属沅”之题识及“玄楼藏琴”之印鉴则是后刻,“玄楼”是民初李伯仁先生的斋名。在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古琴中,有资料可考为李伯仁藏琴者约有10余张,但只有“凤皇”与“万壑松风”两张琴上刻有“玄楼”二字,足见此二者必然为李伯仁先生所重视。

而值得注意者是,将“伯仁兄属沅”下之阴刻印鉴上之金文“进叔”二字与“玄楼藏琴”之印鉴相比较,则可发现其印鉴之色泽较黯、刀刻之痕迹较涣漫,应该不是李伯仁先生所刻,而是旧刻的可能性较高。再查阅诸文献史料则可见,在旧籍中以“进叔”为名者有数人,但只有一位与古琴有关,见诸苏轼《书王进叔所蓄琴》有“知琴者以谓前一指后一指为妙,以蛇蚹纹为古。进叔所蓄琴,前几不容指,而后劣容指,然

终无杂声,可谓妙矣”[21],因此,有可能这枚印鉴上的“进叔”与苏轼所描写的“进叔”是同一个人。

再加上这张琴的凤沼中之纳音有明显之挖沟凹槽,参见郑珉中先生之说,“纳音的做法,盛唐琴的上下纳音,都是隆起的部位挖一条约1厘米深、2厘米宽,通贯纳音终始的圆沟。中唐琴因上龙池为圆形,故上纳音多为微呈隆起之式;因凤沼为扁圆形,纳音亦偶有挖沟之作。晚唐琴的纳音隆起的程度更小,开创了以后的作法”[22],事实上,唐代以后的传世古琴在纳音隆起的部位有挖沟凹槽者极少见,在湖南省博物馆的藏琴中也只有“凤皇”琴的凤沼有挖沟凹槽的现象。所以,从“凤皇”琴之断纹、款识刻工、纳音斫制工艺诸特点,及参诸古人之文献记述以考辨,笔者暂作初步分析,“凤皇”有可能是宋琴。

此外,笔者在今人汇集的古琴研究专刊《今虞》中发现,有一笔记载李伯仁先生所藏“凤皇”琴的资料,其中写道:“明河东晋王斫于景贤书院”[23],这个说法出处不明,而笔者则根据这个说法查阅史料,发现二十五史中仅有《旧五代史?梁书》有“河东献王”的记载[24];而所谓的“景贤书院”也仅见于《元史》列传第二十五“康里脱脱”的内容中[25],换言之,《今虞》一书中的说法并不可信。

(二)“万壑松风”琴(图三)

仲尼式,其琴身通长116.7、琴额17.6、琴肩19.4、琴尾约14.6厘米;肩在二徽五分的位置,腰在七徽六分至十徽三分之间;琴面为梧桐木制,琴底为梓木制;漆灰为栗壳色底间枣红色朱漆及黑漆;琴面的断纹有龟纹断、流水断、牛毛断,琴底有冰纹断、流水断、牛毛断;冠角、岳山、承露皆硬木所制,未上漆;琴轸为和阗青白玉制,雁足是玉质(有垫片);蚌徽;龙池凤沼皆呈长方形(龙池长21.6、宽2.3厘米;凤沼长

11.5、宽2.4厘米);纳音亦是长方形,微凸。

琴底在龙池和琴轸之间有“万壑松风”四字,腹款中刻有“赵氏子昂自藏”字样,龙池侧则镌有杨宗稷先生的亲笔题款:“己巳八月廿七夜半梦李君伯仁自沈阳过我。次日奉函送赵子昂家藏万壑松风来属审定……识于宣南舞胎仙馆同社弟杨宗稷”,下刻篆书方印一枚“甲子年生”。在龙池与凤沼间,刻雷渝识文一篇,下刻篆书“雷渝”、“芷潜”两印。凤沼下方刻诗一首。下题:“庚辰七夕玄楼主人题”,后刻“香雪康客”四字方印。

“万壑松风”琴也是李伯仁先生的藏琴,其琴身两侧有明显的剖腹重修痕迹,通身重新髹栗壳色漆,漆色明亮,今将腹款中“赵氏子昂自藏”数字与赵子昂书帖对照,则可见非但其字体不同,且水平相差甚远,因此,腹款之“赵氏子昂自藏”有可能是后人伪作以抬高琴的身价,所以,这张“万壑松风”琴的确切年代仍有待进一步地详考。

(三)“山左昌乐石凤桐制”琴(图四)

仲尼式,其琴身通长121.5、琴额18、琴肩19.2、琴尾14厘米;肩在三徽二分的位置,腰在八徽至十一徽二分之间;琴面与琴底皆梧桐木制;漆灰为黑色;冠角、岳山、承露皆硬木所制,未上漆;琴轸则未见,轸池周围则镶有竹片,雁足是木质(材质不明);蚌徽;龙池凤沼皆呈长方形(龙池长21、宽3厘米;凤沼长11、宽2.5厘米);纳音是长方形梧桐木条贴于其上;在龙池内侧有“天启二年六月乐部工人手制”,凤沼内侧有“山东青州衡府珍藏”;琴身无断纹,琴底在龙池和琴轸之间有“山左昌乐石凤桐制”(隶书)外,无其他铭文及印鉴。

从“山左昌乐石凤桐制”琴的腹款来看,这张琴可能是明代藩王衡王府乐部工人所斫的琴,然既是明琴却无断纹,这是不可能的事。而再

仔细检视其漆灰,是否因重漆过厚,而使断纹为新漆所掩盖,则可以肯定这张琴确实无断纹,因此,其龙池、凤沼内之腹款有可能是做假。而由于这张琴也使我们发现,不止是唐宋古琴有作伪的可能,即使是明琴也不例外。

五结语

古琴自宋代起就有伪作的史实,而赝琴中又以断纹最易造假,所以,对于断纹真假、新旧的判断也就成为古琴辨伪的重要关键,所幸,宋赵希鹄曾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线索——“假断纹绝无剑锋”,时至今日依然是细审断纹真假的不二法门。至于断纹的“新旧”,今人郑珉中先生则指出需视漆灰的质地与色泽而定,大体而言,元代以前漆胎较厚,漆色较暗沉,反之,元代以后漆胎较薄;漆色较晶亮。此外,古琴琴底的铭文、刻印及琴腹之腹款亦有真伪、新旧之分,凡此皆需仔细地检视其书法提笔顿挫之功力与印鉴刀刻转折之力道以辨识。

今从湖南省博物馆藏之“鹤鸣秋月”琴来看,从断纹的检视与比对得知前人误断其时代为唐琴,今人则因文献史料不足证,亦可能误断其时代为明琴;而“凤皇”琴则从其断纹、印鉴刻工及纳音斫制工艺,加上文献记载作初步分析,其为宋琴的可能性颇高;“万壑松风”琴腹中之腹款“赵氏子昂自藏”显系伪作;“山左昌乐石凤桐制”琴,既是明琴却无断纹,因此,其龙池、凤沼之腹款所记为明代衡王府之乐部工人所斫之琴,亦有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然上述4张琴虽然有后世误断时代、伪作的情况,却依然可以反映出其时代的工艺水平与社会风尚,对今人重构古琴史与传统工艺文化的图像来说,这些古琴也是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非但有助于我们发现古琴的真赝,更能让后人对中国文化与传统艺术作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今日,

古琴在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湖南省博物馆藏这些古琴的正式发表,提供了中外人士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平台,其对中国文化之传承与发扬,实在贡献良多。

注释:

[1]参见岳珂撰、严一萍选辑:《桯史》卷十三“冰清古琴”,收录于《百部丛书集成》四十六。

《学津讨原》第26函,(台北)艺文出版社,1966年,11~13页。

[2][6]宋赵希鹄撰:《洞天清录》,收录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一七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

[3]郑珉中:《唐琴辨——再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文物》1993年第1期。

按文献时代先后为序,计有蛇腹断、细纹断、梅花断、牛毛断、龙纹断、龟纹断、冰纹断及流水断等。这些名目完全是前人根据断纹形状定的。

[4]清程允基:《诚一堂琴谈》,收录于《琴曲集成》第十三册,中华书局影印,1981年,479页。

[5]同注[3],78页。

[7]明张大命辑:《阳春堂琴经》,今收于《琴曲集成》第2册,中华书局,1992年,264~265页。

[8]同注[3],83页。

[9]杨宗稷:《琴学丛书》一册,《琴粹首?琐言》,中国书店出版,8页。

近时都下收藏家,仅有贵池刘氏之鹤鸣秋月,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

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

二册《琴话四》,16页。

唐雷琴不易得,唐雷威琴尤不易得,当时所称雷公琴是也,十年来仅见贵池刘氏所藏鹤鸣秋月而已。

[10]同注[3],77页。

[11]同注[3],85页。

又郑珉中:《论鉴定古琴的两种方法─我是怎么认识唐琴的》,《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171页。

“鹤鸣秋月”经过比较,就其时代风格、工艺特点,以及声音、木质、断纹来看,它只能是一张无款的明朝琴。

[12]“鹤鸣秋月”琴的造型在琴谱图式中从未见过,因此暂名为鹤鸣秋月式。郑珉中先生则以为将其定为“神农”、“号钟”式的变体较为合适,参见同注[3]。

[13]参见郑珉中:《古琴辨伪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

[14]同注[3],78页。

[15]同注[3],73页。

[16同注[3],82~83页。

[17]宋吴则礼:《北湖集》,卷二,《赠江器博》,收录于清纪昀等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六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1122~434页。

先生宿昔爱弹琴,不爱越琴爱雷琴,摩娑龟背蛇蚹纹,太和款识尤出伦。

[18]元周权撰:《此山诗集》卷五,“古琴漆有蛇蚹纹者,材之良

也。道友携一琴甚古,谓是零陵湘石枯桐斫成,索价三百缗,无偿之者,戏作湘桐吟”。收录于清纪昀等总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一四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1204~1226页。

谁裁鸣凤千年枝,蛇蚹龙纹巧蟠纽。

[19]同注[3],83页。

[20]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台北:南岳出版社,150页。

[21]宋苏轼撰、明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2251页。

[22]郑珉中:《古琴辨伪琐谈》,《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4期。

[23]《今虞》(研究古琴之专刊),今虞琴社编印,1937年5月,275页。

[2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梁书?末帝本纪上》第一册,卷八,中华书局,1974年,122页。

河东晋王统兵十万,匡复唐朝,世与大梁仇雠。

[25]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3326页。

脱脱尝即宣德别墅延师以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朝廷赐其精舍额曰景贤书院,为设学官。其没也,即其中祠焉。

校补:

1、笔者于《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刊》二期,2005年)一文中第343页(左栏)倒数第7行之「内圆外方」之文,应改为「外圆内方」,特此订正。又文中第343页(右栏),提出湖南省博物馆的“朝阳鸣凤”琴之腹款比《古琴图录纪事》的“朝

阳鸣凤”琴早了二十四年,但后者书法刻工在先,前者书法刻工在后的现象,有可能湖南省博物馆的“朝阳鸣凤”琴之书法是后人摹刻的结果。此外,洪都(今江西省南昌)的涂氏家族有可能是斫琴世家,涂桂与涂嘉宾也很可能是同一个家族的斫琴者,所以,也有可能是后人将涂桂所监斫的“朝阳鸣凤”琴摹刻上相同的书法内容和字体。特此补正。

2、湖南省博物馆的“朝阳鸣凤”琴有一“益黄南”的印鉴呈钟形,参见杨宗稷先生《琴学丛书》四册《琴学一》,北京:中国书店出版,27页。

益王号黄南道人,黄亦作潢。予藏“霜天铃铎”琴,池下有印如钟式,上下坎离卦,文中刻潢南二字,坎作在黄上,即潢也。

成人零基础学古琴

成人零基础学xx 而今古琴之风盛行,古琴艺术再次复兴也燃起了很多古琴爱好者沉寂已久的爱琴之火,很多古琴爱好者蠢蠢欲动,欲立马学之而后快,但多数信心不足者多以自己初次接触古琴,苦于对古琴基础一无所知而放弃学琴,认为零基础学古琴会很难学,错!大错特错!笔者拙见,古琴之道,无关乎基础之余,在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本称为“琴”,本世纪初期为了和其他乐器的统称区别,改称为“古琴”。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琴的“四善”: (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为四艺之首,古琴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为解答古琴初学者关于成人无基础这一问题的困惑,笔者在此浅谈些许关于成人零基础学古琴的几个要领,鄙人拙见,大家轻喷。 古琴学习要领之一在于心境自然,平心静气。 凡学问之道都与一个人的心灵境界有着很大的关系。爱棋之人,若是心浮气躁,不能运筹帷幄、处变不惊,方不可得棋中真正妙趣。 棋虽如此,何况琴乎?陶渊明曾有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细细体味,可知琴的学问绝不仅仅弹奏,更在于品茗抚琴,乐享闲暇时光。 要领之二: 拥有一把属于适合自己的古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问一架琴质量拙劣、音色混杂,何来高雅之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架音色好的古琴可以让初学古琴者如虎添翼,事半而功倍,而古琴当中又数“名家琴”音色卓越,像李一凡老师亲斫的“文琴”、王老师的“武琴”均为琴友的上上之选。

听闻李一凡老师除了能斫琴之外还是一个弹琴大家,能从一个弹琴者的角度出发斫琴着实难得,所斫的琴音色、质量之优可见一斑。 要领之三: 寻找一个优秀的xx老师。 非自学之道不可取,关键在于自学之道多艰辛,事倍却难功半,学成之时又无人分享喜悦,高山无流水,伯牙少子期,最后落得个“高处不胜寒”的结果,可悲可叹;再者,琴艺之韵,在乎会友,学习之余,又可切磋交流琴艺,亦师亦友,岂不快哉? 要领之四: 多与琴友、名师交流 爱琴之士多如牛毛,却偏偏多相距甚远,欲交流琴艺而不得,更别提寻访名师、品茗然抚琴了。故此类似“名家雅集”、“琴友交流会”等等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李一凡老师每每在雅集之后感慨: “得一知己,不远千里而来,品一壶好茶,听一曲妙音,每日闲暇之时总能忆起一段古琴情怀,不甚感激!” 故琴者,无关乎基础,无关乎远近,在于那一度热爱。闲暇之余,三两好友,一个决心,一份感悟,一次分享,一曲琴音,可谓琴生一大乐事!

古琴基础知识

古琴基础知识 古琴基础知识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古琴艺术逐步被我市广大市民所瞩目,并已成为比重渐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广大古琴爱好者的学习要求,现将顾梅羹、李祥霆、龚一等几位大师有关古琴方面的论著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古琴简介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是国乐之精粹。古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传说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说基本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表现着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并逐渐发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与众不同。它是一种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是传统高雅艺术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 古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阴阳之气。琴面上有标示音位的十三个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与四年一次的闰月。传说古琴本有五根弦,按着宫、商、角、徵、羽定弦,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来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面拱圆,底板平坦,与古时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架弦的岳山、龙龈,支琴的雁足,发音的龙池与凤沼等形象与神奇的比喻,蕴涵了古时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喜爱与对华夏文明的执着。 作为一件乐器,它音色优美、深邃,拥有三种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架构了古琴丰富的音乐艺术表现平台。《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关山月》等三千余首悠远、动听的古曲和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古琴在古时还象征着地位与才学,许多历史名人都擅长鼓琴——神农、伏羲、舜、钟仪、师曹、师襄、师旷、师涓、成连、伯牙、雍门周、孔子、司马相如、赵飞燕、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白居易、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郭楚望、耶律楚材、赵佶、万松老人、严天池、冷谦、朱权、徐谷等,就连清朝的几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喜爱并擅长弹琴,乾隆 皇帝还收集了许多好琴并

古琴入门减字谱

古琴入门-减字谱

————————————————————————————————作者:————————————————————————————————日期:

减字谱看上去神秘,其实一点就透,咱们先认琴 古琴的七根弦,代号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最远的那头开始算,是“一”,靠我们最近的就是“七”弦。 减字谱里的一定要有数字,是表示弦数和徽数,先来认弦。 我们先认两个字—— 分别是“勾”和“挑”。 古琴的七根弦——

古琴只有七根弦,发出的音不是“哆来咪发索拉西”(1234567),而是“嗖啦哆来咪嗖啦”(5612356),没有“发”(4)和“西”(7) 其实古筝也是一样,空弦没有4和7,而是1235612356的循环,越来越高。 所以,大家从靠近自己的方向往外拨一下——“啦—索咪来哆”,就是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句了, 另外很多人觉得“沧海一声笑”这首曲子很古风?简直堪称穿越文里的萝莉们的保留曲目,不然怎么都说,“穿越不唱沧海笑,枉来异世走一遭”涅? 这首歌里面整首都没有“发(4)”跟“西(7)”—— 65321,32165,56561235,653212 啦索咪来哆,咪来哆啦索,索啦索啦哆来咪索,啦索咪来哆来。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 看吧,整首都是这样。 看这个字—— “勾”这个字的外框,表示是用勾的指法 大家把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自然弯曲,中指轻轻向掌心“勾”一下,就是这个动作,而这个字就表示用中指勾的是第四根弦! 然后是另一个指法,“挑” “挑”的简写,就是它的末一笔,“匕”字去掉上面的东东,换上大写的数字,表示这根弦用挑的指法。 挑的动作是怎样呢?大家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余三指不用故意翘起,做个自然的兰花指形状。想象第二根弦上面落了只小虫子,用食指将它挑飞—— 大致是这种感觉,大家要是感兴趣想学的话一定要去老师或是看网上的教学视频,指法是很重要的。 想学古琴,不会五线谱不要紧,不会简谱也不要紧,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会汉字,所以每个人都能看懂减字谱。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

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

古琴制作大全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 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 古琴面板之选材 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

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寄托着他们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完美人格的追求。古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古琴,对于选材也有特别的讲究。 汉朝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王充《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齐民要术》也提到:“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这都说明,古人是梧桐来制作古琴的。 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来做琴。《琅寰记》云:“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但对于雷威是用新鲜的杉木,还是“木性都尽”的,并没交代清楚。又见其他文本记述雷威入峨眉山,“听其声连绵悠远者伐之为琴”。 雷氏家族在唐代制琴是非常有名的,也是非常特别的。由于古琴面板需要满足“松”、“透”,底板相对要“坚”,“实”,才能发妙音,才能阴阳调和,所以古人在选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也有很多典故,一般而言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但是雷氏蹊径独辟,选用杉木,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同时,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古琴的制作——选材及斫琴工具(一)田双琨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选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 古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它被称之为一种文化,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 音乐艺术的最高点。自古以来就有“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和“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古琴、喜爱古琴和学习古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关于古琴的学习知识,欢迎阅读。 为什么古琴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的历史极其悠久,相传伏羲造琴,可以说几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史流传至今,人们一直在演奏它,从未间断。古琴的样式十分丰富,有着近六十种不 同的款式。他还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减字记谱体系,并且用这种减字记谱法保存了自 六朝以来的一百四十余部琴书谱集,在这些琴书谱集上,记载着三千三百六十余首不 同派别的传谱。这无疑是给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古琴被 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给与古琴的一种荣誉,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对古琴 的一种肯定。 古琴都有哪些部件组成?叫什么名称? 琴是由“琴体”、“雁足”、“琴弦”、“琴轸”等部件组成。在琴体最右边的部分叫“琴额”,“琴额”上镶嵌着“岳山”,这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靠额一侧镶有“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弦从“岳山”起,通过“琴颈”、“琴肩”、“琴腰”、“焦尾”到达“龙龈”缠绕在“雁足”之上。琴头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在琴面上还有十三个徽,这是泛音震动点的标记。琴底部有大小两个出音孔,位于中 部较长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短的称为“凤沼”。 古琴各部件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古人造琴,是将其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了古琴之中。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 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琴长(从岳山至龙龈)约三尺六寸六分,象征一年有三 百六十五天再加上一个闰日。有十三个徽,象征着一年有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古 琴有七根弦,前五弦代表着五行,后两弦代表着文武。古琴有泛音(如天)、按音(如人) 和散音(如地)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由于人们对古琴十分喜爱,所 以还将古琴加入了一些拟人化的称谓和神圣动物的名称如:“额”、“颈”、“肩”、“腰”、

古琴教案

古琴教案 指法班 ·第一节· 【指法·勾剔】 一、弹琴姿态 琴:琴身宜靠案边,琴头靠右,琴轸置于桌边外;琴头背面接触桌子最外沿者以及雁足下方,须垫防滑垫。 身体:对准四五徽之间;两腿张开,足分八字;全身放松,沉肩坠肘,肘部水平,垂直于琴弦;身体距桌子边缘大略20公分左右。 手:状如握球,姿态放松,动作简静;小指不用,须伸直;弹弦于一徽与岳山之间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处。 琴桌琴凳的安放:琴桌比一般桌子低,大概70公分高;桌面与琴凳面距离应在30公分左右。 二、勾 右手中指向身体方向击弦。中指指肚前三分之一处搭在琴弦上,指 根发力,斜向下45°击弦,发出半甲半肉之声,搭在下一根琴弦上。 注意:中指中节不可弯曲;肘腕不可向后拉拽,也不可向下摁弦。 连勾:勾完一弦后,肘带腕掌向后挪动约一个弦距的距离,指肚向 上提至勾所用之位置,然后再于此时所搭之弦上做勾。注意琴面前后的 弧度。 三、剔 右手中指向外弹出。中指勾后,肘腕向前平移少许,指肚搭在弦 上,中节突出,末节伸直,向前一根弦斜向上45°骤然弹出,发出 纯粹的甲声。 注意:注意不要剔到两根弦;音色须干脆清亮,不可向前送,不 可拖泥带水。 四、勾剔组合 琴曲中,勾剔通常前后连接配合。写作。组合练习: 【古琴知识·古琴概述】 一、古琴概述

古时名称:琴,玉琴,瑶琴,七弦琴。 历史:传说不可考;实物考证,湖北曾侯乙墓,距今2400余年。 传说:“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可不必尽信。 发展:西汉以后完善——最晚魏晋定型——隋唐宋明兴盛——清衰落——近代复苏——2003年古琴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古琴热兴起。 意义:1、中国最早的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和瑟一起)。2、《神奇秘谱》:世界上存留最古老的器乐曲。 三、古琴的构造

古琴入门减字谱

减字谱看上去神秘,其实一点就透,咱们先认琴 ,靠我们”一““一二三四五六七”,离我们最远的那头开始算,是古琴的七根弦,代号分别是七”弦。最近的就是“ 减字谱里的一定要有数字,是表示弦数和徽数,先来认弦。 我们先认两个字——

”“是分别勾和。”“挑精品资料 古琴的七根弦—— ”嗖啦哆来咪嗖啦),而是“古琴只有七根弦,发出的音不是“哆来咪发索拉西”(1234567 (7 )”(4 )和“西”没(5612356 ),有“发 1235612356 的循环,越来越高。其实古筝也是一样,空弦没有 4 和7 ,而是

,就是沧海一声笑的第一”——“啦—索咪来哆所以,大家从靠近自己的方向往外拨一下句了, 这首曲子很古风?简直堪称穿越文里的萝莉们的保留曲”“沧海一声笑另外很多人觉得涅?“穿越不唱沧海笑,枉来异世走一遭”目,不然怎么都说, ”——)”跟“西(7 )“这首歌里面整首都没有发( 4 653212 32165 ,56561235 ,,65321 啦索咪来哆,咪来哆啦索,索啦索啦哆来咪索,啦索咪来哆来。 记———随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浪—今——朝。精品资料

看吧,整首都是这样。看这个字——

“勾”这个字的外框,表示是用勾的指法 大家把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自然弯曲,中指轻轻向掌心“勾”一下,就是这个动作,而这个字就表示用中指勾的是第四根弦!然后是另一个指法,“挑” “挑”的简写,就是它的末一笔,“匕”字去掉上面的东东,换上大写的数字,表示这根弦用挑的指法。 挑的动作是怎样呢?大家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余三指不用故意翘起,做个——自然的兰花指形状。想象第二根弦上面落了只小虫子,用食指将它挑飞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味(一) 在那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兴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别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稳、恬静已慢慢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日子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寻回了那颗最确实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那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味。"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刻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往常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情况,可我总是爱迟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执,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确实感到很羞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味到了我们的时刻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将来,我要多利用这些时刻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妨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日子中的缺点,也使我渐渐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分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肃静,才发觉是我心里向来所追找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别仅教我们弹琴和说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记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别开丰富的人一辈子阅历!古琴——能够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能够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浸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别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蔼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珍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同意,去实践,去体悟。学古别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日子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心里,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味(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关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那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慢慢被大伙儿觉得稀奇了。这是什么原因? 任何一具民族、一具国家,别管是对历史负责,依然对以后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爱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宝,是五千年文化的积存,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刻去考虑人一辈子考虑以后考虑那些我们如今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咨询题,他们之因此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专心的去观看了那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双眼,我们被局限到了一具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大的乾坤。如果我们考虑咨询题只从自己动身,那么看到的基本上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假如把我们置于一具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可不能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觉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具人假如知道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不少。文化是一具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具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具历史长河中,或是

中国古琴艺术史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长吹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古琴入门教学视频古琴零基础入门课程初学古琴指法图教程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 ?的最小值为( ) A .14 - B .12 - C .34 - D .1-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r ,OB r ,OC r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r 与OA r 的夹角和OB r 与OC r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r ,OB r ,OC r 表示出来。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清夜吟古琴谱、简谱 减字谱

清夜吟古琴谱、简谱+减字谱 下面是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清夜吟古琴谱、简谱+减字谱。 希望您会满意。 清夜吟古琴谱、简谱+减字谱清夜吟背景资料据吴僧文莹《湘山野录》等书记载,隋代贺若弼所制宫声十小调中就有此曲。 宋代颇流行,苏东坡有:“清风终日自开帘,明月今霄独挂檐。 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应合爱陶潜。 的诗句,介绍了这一琴曲的意境。 清夜吟记谱者介绍王迪,(1923~2005),我国著名古琴家、民族音乐学家。 她自幼受业师承于九嶷派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深得琴艺真传,后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研究五十余年、曾任北京古琴会副会长,因琴艺精湛、学术深粹、人品敦厚,受到人们的敬重。 王迪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音乐学院走出的第一代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为抢救、挖掘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精粹竭尽心力。 她曾参加编著《古琴曲集》、《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古指法考》、《中国乐器介绍》、《广陵散初探》、《中国古代歌曲70首》、《中国民歌222首》,以及《音乐百科词典》琴人、琴曲、琴歌部分,并编辑出版《管平湖古琴曲集》和《中国音乐大全》中我国九大琴派已故著名演奏家的录音资料。

在传承和发扬古琴九疑派演奏风格,继承、总结、完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琴学遗产,尤其是琴歌的挖掘、整理和制作、推广方面,王迪先生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参加查阜西先生带领的古琴采访小组辗转全国各地,对古琴资料及琴人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除收集到很多散失在民间的琴谱外,还收集到七首琴歌,由此深感发掘抢救琴歌艺术已是刻不容缓,遂决心致力于琴歌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她尝试琴歌的打谱工作,发掘整理了《黄莺吟》、《长相思》、《胡笳十八拍》等琴歌,其中《胡笳十八拍》曾在195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演唱会上吟唱,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陆续整理了数百首琴歌。 1990年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古琴名家汇香江活动;1983出版《琴歌》一书,收录琴歌五十余首,在海内外琴界影响广泛。 1991年至1992年应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邀请赴美讲学;2001年在台北举办“琴歌琴韵音乐会,两次赴台湾演出和讲学;经多年辛劳,王迪先生陆续从《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东皋琴谱》、《松声操琴谱》、《张鞠田琴谱》等二十余种历代流传较广的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并请专人以简谱、琴谱、歌词三行格式逐一缮写,以便于演唱和弹奏。 遗憾的是,尚未及最后甄选并编排目次,王先生便于2005年因病匆匆离世。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4CD) 风潮唱片-《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专辑中文名:中国音乐馆-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1-秋鸿 演奏:吴文光、戴晓莲、唐健垣、许键等 制作人:乔建中、吴文光、吴钊、刘立天、萧梅等 音乐类型:民乐 版本:台湾风潮唱片BPCD-95003 发行时间:1994年 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专辑介绍: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清代徐谼在<谿山琴况>中,描绘了古琴音乐的美学境界,是无限,是深微,是不尽之意、无穷之味。所以古之文人雅士喜於怀里操琴,於清澹、恬逸、和雅的琴曲况味中,追求心物合一、主客合一的艺术意境。 “中国古琴名家名曲”系列专辑,即是中国当代著名琴家融合现代名琴、名曲放意之作。吴兆基、吴剑、郑珉中、许健、龚一、成公这……等名字,吟猱于唐琴、宋琴、元琴、明琴等名琴间,玩味着秋鸿、潇湘水云、文王操、忆故人、胡笳十八拍……等名曲的清雅与澹逸。名家荟萃、名琴悦赏、名曲雅集、这是中国古琴历来最难得的盛会,是琴乐艺术一

次珍贵的历史性留声,更是中国文化的无价瑰宝。琴家简介: 吴文光:1946年生于江苏常熟,幼年随父亲——虞山派一代宗师吴景略习琴,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及中央音乐学院本科。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研究中国音乐史和古琴艺术获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获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先生的古琴演奏,于继承古琴的优秀传统外迭有创新,技巧纯熟,功力深厚,风格豪放而细腻多变,体现出古琴艺术深刻的美学内涵。 戴晓莲:1963年生于上海,9岁开始随广陵派宗师张子谦习琴,深得其传,吴景略、吴文光、姚炳炎、林友仁等名家学习,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先任职于该学院报编辑部,兼古琴教师。 唐健垣:1946年生于香港,美国康州民族音乐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香港演艺学院,师承吴宗汉、王忆慈伉俪(梅庵派),孙毓芹、吴景略等名家学琴,极具个人演奏风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静、完整。 许键:1923年生于河北磁县,1942年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就读,1954年入北京民族音乐研究所迄今。师从管平湖先生,是九嶷派传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古琴知识100题 -- 古琴知识100题 -- (多选或单选题) 1、中国“琴棋书画”四艺之中的琴是指什么乐器? A、钢琴 B、古筝 C、古琴 D、扬琴 2、古琴的名称有很多种,下面还有哪种也是对古琴的称呼? A、瑶琴 B、玉琴 C、七弦琴 D、古筝 3、以下哪一位不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A、管平湖 B、查阜西 C、刘天华 D、吴景略 4、下面哪一首古曲不是古琴曲? A《平沙落雁》 B《阳关三叠》 C《梅花三弄》 D《十面埋伏》 5、我国最早的刻本琴谱《神奇秘谱》是刊刻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代 D、明代 6、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探测飞船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收录的是哪首古琴曲?由谁演奏? A《潇湘水云》吴景略 B《梅花三弄》张子谦 C《流水》管平湖 D《胡笳十八怕》杨宗稷 7、《高山流水》是下列春秋战国时期哪位圣贤弹奏? A、齐桓公 B、孔子 C、伯牙 D、屈原 8、《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请问她是哪个朝代的人?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元朝 9、古琴底板上有两个出音孔,大的叫龙池,小的叫什么? A、龙沼 B、凤池 C、凤沼 D、韵沼 10、古琴在传统文人眼里是修身养性之雅器,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而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者是谁? A、桓谭 B、嵇康 C、蔡邕 D、马融 11、古琴的减字谱是以下哪位琴家进一步完善与推广,将文字谱简化并沿用至今。 A、陈康士 B、董庭兰 C、崔钰 D、曹柔 12、减字谱中记录最粗略(较模糊的)是下面哪一项内容? A、指法 B、弦序 C、节奏 D、徽位 13、联合国于1997年通过了关于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拨器乐,是在什么时候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A、2001年5月 B、20XX年11月 C、20XX年10月 D、20XX年11月 14、据《史记?五帝记》载,尧赠送给舜的两件信物是? A、剑 B、玉 C、琴 D、絺衣 15、古琴按音有多少个? A、24个 B、85个 C、147个 D、203个 16、古琴一共有多少个泛音(包括暗徽)? A、25个 B、36个 C、79个 D、119个

学习古琴的心得体会

学习古琴的心得体会 时间转瞬即逝,这个学期选修了《古琴演奏技法与鉴赏》,听到老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传授中国古代古琴的历史,一些古人弹琴的技巧,古人对弹琴的感受,使我受益匪浅。古人说:读史可以明鉴,但是在古琴方面,聆听琴声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 想要弹我琴,弹出动人心弦的琴声,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练好指法。指法——顾名思义,现在有一把琴,你要如何弹出美妙的琴音,离不开的就是你的两只手,十指,当然,十指未必每首琴曲都必须用到。但是作为弹奏的基础,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有牛叉的才艺演出用脚弹奏,这个可以排除在外了! 纵观古琴史,如何想要弹出一曲动听的琴音,弹琴者在这当中占据了主导的作用。首先弹琴者坐姿要得体,弹琴更要得体,要强调感情的重要性。所以,对于一个出色的琴师,她要把琴曲当做自己的孩子,知音,注入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去对待她们!第二:要弹琴如歌,重视作品的曲调性。一首琴曲有她自己的基准,基调,我们弹琴要遵循琴曲的语调,不能本末倒置。古人常说:对牛弹琴,意思很明显,对于不懂曲调,不懂琴音的的听者来说,即使弹奏的不知是否有曲调,我们仍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在这里要虚心学学弹奏的曲调!第三:弹琴要按节奏谈。一个良好的节奏才能谈出令人难忘的琴声。第四:弹琴还要调节气息。一个人只有稳定的气息,他才能弹奏出一首成功的琴音。第五:弹琴要炼骨。何为炼骨?炼骨一词,在不同的发面有

不同的解释。作为古琴,炼骨就是掌握弹奏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比如高音与低音间的过渡。第六:弹琴要学会取音。只有熟练地了解琴音,才能恰到好处地取得琴声的节奏与音感!第七:弹琴要明白琴谱的道理。知道琴谱的作用,意义。感情的最终从哪里获得?最后,弹琴要辨别门派。不同历史时期,每个古琴名人都有不同的门派。他们代表这这一时期的琴声,代表着这个时期的古琴发展的主体方向。因而,每个时期的琴音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弹琴是需悟性的,需要点时间和过程。有人可以学的很快,一年流水梅花,有人三年弹个平沙。其实这些好比速生杨树和黄花梨的区别,前者适合如方便筷子,后者需洗洗考量制成传世器具。没有那个是一定正确的,只是满足了不同学琴者的需要。 弹琴需多读书,多亲近自然。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弹琴亦然。关于琴谱,我个人觉得从少儿学古琴,琴学备要打好基本见识再从晚清看起,古文的解释和文字的识别和体会有一点积累后再入明代琴谱比较顺手。 琴器,有张好琴可以促使你提高学习古琴的兴趣,一张好琴光听听散音看看外形就是一种享受。至于对音色的鉴赏力,我个人来说是学琴一年之后的某一天去郑州买琴挑了一会又挑挑弹弹一下午,之后开窍了。当然这不是一下午就可以练就的,之前北京,苏州,乌鲁木齐也扒拉了很多琴。只是没有鉴赏力,浪费了很多机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