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问题分析

在上课时听到同学讨论有关生态博物馆的问题,也激起我对这方面的兴趣。现在,我结合资料表达我的看法。

一、生态博物馆的含义及特点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概念于1971年诞生于法国,其倡导者是法国的两位博物馆学家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 henri riviere)和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他们在法国介绍博物馆发展新方向时首次提出此概念,表达了人、文化、自然环境必须紧密结合的新思维。

里维埃定义生态博物馆说:“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第三代生态博物馆随之产生,它以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为主体,更多体现了文化性的思想原则。而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基本上都属于此类型。

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用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对比的方法,阐述了生态博物馆特定的形式和内容:

传统博物馆——生态博物馆

藏品——遗产

建筑——社区

舞、芦笙舞的功能性认同与态度的差异,表现出文化神圣性与表演性的分离。

我认为,只有身为实践者的文化主体,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依靠力量,也只有文化主体自觉、自愿、自主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保护才有了最扎实、最牢靠、最深层的根基。尽管外界纷繁复杂,只要抱着对自己文化的尊敬,我相信他们的文化将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2、继承与发展的矛盾

正如第一个问题所说,对于文化和经济相对弱势的地区,我们或许可以指导其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阻碍其发展,但最终决定权在他们手里。人类最终接受外界思想,获得经济发展,抛弃落后的行为方式等等这些,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让他们的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继续留存:一方面,文化遗产不同于器物收藏,不能将其隔绝、封闭起来研究,也不能凝固地、静止地加以保护,而必须让其让其开放,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这样,这种文化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对于某一特定文化遗产,文化主体毫无疑问地具有优先的或权威的解释权,所以,对于文化的发展走向,文化主体也应具有绝对的自我选择或自由支配的权利。

就像在梭嘎生态博物馆筹建之初,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与挪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之间就有过一场关于长角苗女孩该不该读书的问题的争论:杰斯特龙先生主张不该读,理由是担心现代知识污染了这个完美的文化;但苏先生则认为该读书,只有通过读书让她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才能提高保护自己文化的能力。而我认为,好奇心和获取知识是人的天性,接受教育也是人权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优美的文化而让他们放弃公民的基本权利。

还有另一个类似的问题。陇嘎村寨位于山岭之中,长期缺水,平时用水都要从几里路远的山

下背上山来,针对要不要引入自来水上山的问题,建馆之初人们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长角苗妇女因为长期背水,为保持平衡,练就了一幅独特的站姿与走姿,因而不同意引入自来水。而我认为,若这种身姿只是背水引起的,那么它再美也是病态的,我们不能因为要保持长角苗妇女的身姿,就让她们长期地背水,这首先是不道德的,其次也是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相悖的。

所以我的意见是,只有文物是静态的反映某一时间断面的文化状况,活生生的生活场景都必须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力,不容剥夺;我们不能因为要保留“传统”而牺牲创造传统的人的利益。其实,任何传统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变更、积累而成的,我们做的只应是尊重作为当事人的文化主体的选择与意愿,让其自主抉择发展路径。

3、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在许多民俗旅游地区,地方政府常常只关注眼前利益,积极发展经济,热情倡导旅游开发,使得商业气息弥漫,以至于最终影响了文化魅力,破坏了文化氛围。这一方面影响了当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文化遗产来说,还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对于生态博物馆,我也有这方面的担忧。民俗旅游收入毫无疑问现在是,而且长期会是与梭嘎类似的一些生态博物馆的主要收入之一。如何在充分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可持续地发展展示旅游,是值得思考的。以我目前思考出的浅见,在不破坏文化环境,不过多地干扰社区居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模式,尊重居民的人格个性的前提下,可能不会对当地文化有致命影响。

其实,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云南西双版纳傣园、“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等民族村寨旅游成功经营的背后正是投资企业对文化保护的重视与实施。我们可以通过开发旅游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而民族风情的旅游中最有价值的也就开发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示民族文化的美感,塑造民族文化的精品。

三、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1、制订当地人民普遍同意的对博物馆长远发展有利的准则。

现在,梭嘎生态博物馆社区已拟订了《管理办法》,并规定了性质、任务、管理和开发。另外,他们还组建并成立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章程。由于“乡规民约”符合传统的习俗,能在居民中产生直接影响,在执行中效果显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特殊形式。

2、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评价和推荐。

组织和动员强有力的队伍,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全面的分门别类的调查、整理、研究,把蕴藏着的丰富宝藏发掘出来,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正在内的民族艺术的研究。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

前言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90年代开始在贵州实践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先后在贵州、内蒙、广西、云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建设大多选择了民族文化丰厚,居民生活却极为贫困的落后地区,它们的建设往往承担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重任。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却一直缺乏这样一个生态博物馆。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一直被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首次正式进入中央文件。“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国家保证”的形式进行了确定。加快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在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同问题。回顾改革开发30年,我们曾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鉴于前车之鉴,未来的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早在2003年8月,建设“绿色长三角”就已达成共识。在《关于“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沪、浙、苏三地就首次提出借“世博会”良机打造“绿色长三角”。当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的“绿色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对外开放县,而且安吉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畲族等特色多样性民俗文化赋存地、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条件,为建造生态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能在安吉建造一个成功的中国生态博物馆,其影响不仅会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而且将扩大到整个东部乃至全国,从而更大的发挥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的要求,安吉县结合自身“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特别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提出在安吉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设想,并希望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能有别于其他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思路,无论是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内容、功能还是运营管理模式,都能有所突破创新,特别是内容与功能上,不能将保护与展示的内容局限于现有的各类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遗产,而要将整个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纳入其中,使生态博物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一章理论研究 1.1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博物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在法国诞生,这就是“生态博物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博物馆在政治层面上具有人权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在文化层面上倡导文化多元主义特别是弱势文化社区的关注,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注重当代新发展的多种学科与人类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交流的有机结合。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世界迅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 1.1.1国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1)不断进化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在后工业社会里,环境科学的崛起和生态观念的传播,震撼人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研究概况?(《哲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邹爱兵 (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 90年代以来,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学界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范畴,并对这一范畴的思想内容展开了讨论。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生态文明的涵义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生态生产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 还有一些学者虽未给生态文明下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但依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破除自我中心论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或者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与地球表层的共存,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人类应形成一种“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从而使人类的一切活动既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实现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二、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问题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是一种经济价值观,生态文明则要求形成一种“人—自然”系统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均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人类倡导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最终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一种是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一种是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是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而生态文明则是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其价值观的。 三、关于生态文明的地位、作用及独立性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正从兴盛走向衰亡,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将逐渐取代工业文明,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大文明,大文明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要形态,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未来社会整体文明中的一种。 传统的和现实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把生态文明看成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对此,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自身独立的内容,它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把生态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一个内容而否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反映现代新文明的客观实际和生态时代的本质要求,无论是从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还是从现代文明建设的新的构成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生态文明及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生态博物馆

探寻生态博物馆之根——论生态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在中国的实践 生态博物馆来自于法语“écomùsée”,是20 世纪70 年代在法国产生的一个博物馆概念,也是一种新的博物馆形式。前缀“eco”来源于“ecology”,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指现在的生态学学科概念,而具有更为宏观的意思,即把文化遗产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保护。自法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克勒索—蒙西(Le Creusot-Montceau)由雨果·德·瓦兰(Hugues de Varine)在1971 ~1974 年建立以来,全球已经有400 多座生态博物馆,分布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东欧、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中国等地。我国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引入来自于挪威,第一批生态博物馆是1995 ~2004 年由挪威和中国签署的文化合作项目资助,在贵州四个风格迥异的民族村落建立的生态博物馆群。随后,在我国的广西、内蒙古、云南等地纷纷建立起一批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发展也在21 世纪的最初十年达到顶峰。 1 从传统博物馆到新博物馆 新博物馆学的到来标志着传统公共博物馆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多,出现了很多新的博物馆形式,比如生态博物馆(ecomuseums)和露天博物馆(open air museums)等。这些新博物馆形式侧重于区域性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和社区参与。一方面,民俗博物馆、社会历史博物馆、遗产中心等挑战了国家博物馆和其他国家批准的公共博物馆的传统博物馆形式。同一时期出现的遗产旅游和博物馆形式多样的增加都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也表露出博物馆的功能从教育性向娱乐性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博物馆加强了对社区参与和本土文化的重视。比如很多人参与遗产旅游并不是为了简单的休闲娱乐,而是把这些博物馆和遗产地当做本社区遗产的一部分,这样参观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使新博物馆形式更具娱乐性,但教育功能仍然继续发挥其作用。例如,在社会历史博物馆中,出现一种新的身份“演绎者”,即穿着传统服饰的真人表演,用以展现特定历史场景。演绎者的出现一方面增加了博物馆的娱乐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2 新博物馆运动的背景和主要类型 新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对,它是基于传统博物馆之上的扩展和延伸,而不是对传统博物馆的全盘否定。新博物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遗产运动,但是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运动。 环境保护运动对博物馆的影响主要是博物馆开始关注展品原居地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同时环境保护运动也是产生于同一时期的遗产运动的来源。遗产运动不仅对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还推动了新博物馆形式的演进。遗产运动开始,人们对遗产的关注不仅在遗产本身,还同时关注遗产的原生地。博物馆对遗产和遗产原居地同时保护的需求,也就是对遗产和遗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的保护。这就要求博物馆首先要打破传统博物馆围墙的空间概念,博物馆的保护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器物,而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社区的保护,表达了博物馆更深层次的空间观念 生态博物馆(ecomuseums)。生态博物馆是新博物馆中使用程度最高、发展最快,同时也是受到误用最严重的概念。生态博物馆概念最初提出是在1971 年博物馆理事会第九次常规会议上,由当时的主席雨果·戴瓦兰提出,并总结了区分传统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博物馆= 建筑+ 收藏品+ 公众+ 专家生态博物馆= 地域+ 遗产+居民+记忆。随后由里维尔(George Henri Rivière)发展成系统的理念。根据里维尔的总结,生态博物馆主要扮演三个角色:首先,它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社区以及社区环境过去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博物馆设计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报告 广东省某市城市博物馆设计 1.前言 博物馆为藏品保管、陈列展览、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等业务活动而专门设计修建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曾几何时,在寻常百姓眼中,还是高贵深沉又充满神秘感的博物馆类建筑,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休闲和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场所。那曾经的距离感正在渐渐削减,那期盼的亲和力也正在建筑师的关注中越走越近———对博物馆建筑布局中的人性化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对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接受了现代建筑原则,一切以使用效果为前题,建筑设计完全服从功能要求,从而根本改变了博物馆建筑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涌现了一批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博物馆建筑。这些新颖的博物馆建筑除了使用功能完善,且有良好的现代化设施外,建筑设计趋向于同环境结合,使博物馆建筑与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相互融合,既美化了城市,也美化了博物馆内外部的视觉环境。博物馆事业的高度社会化,促进了现代博物馆在保存、展览、研究、教育、文化休息、游览观光等方面向综合、多功能化方向的发展。 2.博物馆的定义及设计原则 2.1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在不同的国家或组织有不同的定义: 博联定义,博物馆是指像公众开放的工艺、美术、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是没有常设陈列室的图书馆除外。 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

生态文明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入一场严重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面临严峻挑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成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学术界围绕人类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指出生态文明比工业文明更具理性的哲学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更高级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1)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即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2)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从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转变;(3)目标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目标转变;(4)伦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转变,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因而把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和终极关怀扩展到非人的自然界,并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道德地位,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 有的学者认为,关于社会文明,有两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每一文明形态都有其特定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并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文明的兴衰。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者们认为:生态文明把人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 关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性选择;认为生态文明的终极价值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认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强调平等,拒绝中心论。 2.1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及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文明的功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并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社会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这四种文明有机统一的大文明,而生态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论者指出,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单独的文明,而是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态文明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高一个层次,但绝不是简单的三种文明相加。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依赖。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障,精神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是前提。生态文明支配着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支配着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又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统为一体,并使三种文明相互影响。还有论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攻略

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对于70、80后的上海人来说,恐怕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小时候父母带我们过去,回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做了好几天噩梦,那阴森恐怖的灯光氛围,那哈密古尸和一具具的恐龙骨架,还有半截的狮子老虎标本,无不让人觉得心惊胆战。 好在现在的自然博物馆已经完全了改变了风格,不再令人恐惧,更多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从孩子们恐怖梦魇华丽转身成为了知识乐园。 自然博物馆新馆造好已经很长时间了,之前由于一直很热门,担心人多拥挤,所以一直没去,直到2016年底,才有了第一次接触。去之前知道里面有许多预约项目,需要事先做些功课,所以提前看了不少游记和评论,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博物馆有APP和公众微信号,都可以提供一些预约,不过一些热门项目,比如说4D电影,网上预约似乎都已经关闭了,需要到现场领号,不知道是不是偶然情况,还是今后一直如此。为了参与这些预约项目,我们一家赶在9点开门前就到了博物馆,那天下着下雨,所以开馆前排队的人不算多。 检票后,第一时间冲到入口处左手边的直达观光电梯,下到 B2层,出电梯后往左手边,去到人地之缘展区入口处,那里有工作人员设摊发放4D电影预约券,有各个场次可以选择,我们选了10点半和11点,时间上正好可以衔接上,也方便

后面的参观安排。 之后,在同一楼层找到探索中心,预约一些互动项目,本想预约化石考古,结果工作人员说9岁的芋艿太大了,不适合。于是预约了恐龙拼图和小小博物家,后来孩子反馈还是不错的。另外有个触摸海水池的,本来想约的,结果忘了,也算是小小遗憾。所谓触摸海水池,并不是说摸下海水,而是可以摸摸海水里的生物,还是挺有意思的。 再说下对展馆的感受,总体来说非常不错,内容比原来的老馆丰富了很多,天人地理、人文历史、爬虫鸟兽无所不包,孩子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成年人也不会觉得无趣。展馆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项目也很多,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如果细细看看的话,其实一天是逛不完的,我们走马观花逛了一下,也一直到下午4点30分才结束游览。 预约的4D电影都是免费的,《宇宙大爆炸》视频制作精良,采用球幕电影的方式,和儿童博物馆内的电影很像,但是座椅会动。《逃出白垩纪》4D效果做得更好,还有下雪什么的,可惜时间短了一点,画面分辨率差些。另外,在探索中心的矿石展区附近还有一个3D影院,也不错,不需要预约,但是要排队,每30分钟一场。 再说《小小博物家》这类互动项目,是类似课堂的形式开展的,每次一个小时,开始怕时间长了孩子受不了,结果问了孩子,说很有趣,做了一些游戏,还有奖品,所以带孩子去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1)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展开,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剧烈。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越来越恶劣。如何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思考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城市的面积也在逐渐增大。城市的增长以及工业的进步对于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恶劣的环境不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每年世界上都会有城市的居民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换上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生态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当务之急。 1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以及世界人类居住聚集地,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全靠城市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困扰着人类的矛盾。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来源,但是在人类进行工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的建造以及交通道路的铺设对于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干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开始对城市的生态产生严重的影响。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的物质资源消耗量增大,逐渐造成资源匮乏的现象。而人口的增加又造成了交通的拥堵,越来越多的汽车的投入使用导致废气排放量增大,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不仅城市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制约,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因此,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应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也就谈不上发展,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城市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样的高度,两者相辅相成,全面发展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营造一个优美、清洁、宜居的城市环境,使人们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生产与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国内外主题公园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主题公园作为现代旅游产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利用自然生态与艺术加工共同构建而生成的典型的形象产业(杨艳蓉,2004)。从我国第一座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获得巨大成功以后,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主题公园建设的热潮。在这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主题公园逐渐发展壮大,但是,不论从全国范围的宏观管理角度,还是从具体的主题公园开发与建设角度,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通过在“中国期刊网”以“主题公园”为篇名进行搜索,共得到文章153篇。这些文章涉及城市规划与研究、地理、园林、商业经济、旅游等诸多种类,但其中只有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如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年份与文献分布如表一: 表一显示了搜索到的153篇文章的年份分布。可以看出,对主题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7年以后。综述发现,此前只有少数学者就主题公园的布局与效益进行了研究。此后的几年间,学者们对主题公园的研究日趋多样化,并逐步深入起来,研究对象扩展到主题公园的影响因素、布局选址、建设开发、发展趋势等等。尤其是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主题公园纷纷上马又纷纷落马的现实,该方面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学者们给予了主题公园个案的研究以极大关注,此外,研究逐步深入,广度逐步拓展——剖析主题公园现状、存在问题及误区类的文章数量较多,(李兆华,2006;芦宝英,2005;曾实文,2005;文立玲,2002)。规划设计及营销方面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并逐步关注主题公园与其它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开始应用起来。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更是反映了上述趋势和特征。 下面拟对文献研究的主要方面综述如下: 一主题公园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 主题公园与区域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游客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同时,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和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和竞争,影响着游客的决策行为(保继刚,199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 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2文明。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

3要建设生态。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 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 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 4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5明程度”。(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6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 7(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8(1)儒家生态文化;(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 星期天,我们嘉兴晚报小记者来到上海自然 博物馆参观。 一大早,我们先来到教室等带队老师的到来。老师来后,我们排好队坐上大巴车,踏上了去上 海自然博物馆的旅程。在大巴车上,我感觉很是 无聊。我东瞅瞅,西望望,想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我看到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吃东西,还有的 在玩电子游戏……。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 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我像是被关了 多年后终于获救的“犯人”兴奋的从大巴车上“冲”下来。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感觉和坐大巴车的感觉截 然相反。博物馆里好玩,有趣,关键是可以学到 许多新知识,仿佛给大脑又可打开一个新的关卡;而坐大巴车很无聊、没劲。 从大巴车上下来后,导游给我们先介绍了一 些博物馆的外部特征及参观时的注意事项,然后 我们的参观之旅就真正开始了。 我们首先参观了“起源之谜”展区。这里有 许多发明家发明的望远镜,显微镜展品,还有很 多关于地球是怎么出现的,宇宙是什么,生命是

怎么出现的,等等只是信息。穿过“起源之谜” 展区,我们来到了“生命长河”展区。这里有许 许多多动物标本,有熊、狼、鸟类、猴子……., 但我影响最深刻的是恐龙。只见一只巨大的蜿龙 吊在半空中,摇晃着又长又粗的脖子在那叫着。 看完这些标本,我们来到了有蛇、蜥蜴、蝴蝶、 水母的地方。那些蛇和蜥蜴就像死了一样静静地 趴在地上;鱼和水母很有趣,鱼儿们摇晃着尾巴,一会儿在珊瑚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在水里打闹、 玩耍。看完这些,导游将我们领到“生存智慧” 展区。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小动物们的聪明才智。 比如,一只小鸟为了吃到躲在树洞里的小虫子, 会找一根带杈的数值将小虫子捅出来;兰花螳螂 为了躲避天敌,会将自己伪装成兰花的颜色……。看到这些我们小记者们都赞不绝口,议论纷纷, 那场面热闹极了。再往前走,来到了“走进非洲”展区。这里有许多非洲的动物,大多数都是肉食 动物。这里还有许多娱乐项目,但我最喜欢玩 “点松果”游戏。由于时间不早了,我们看完 “走进非洲”展区后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每个展区都非常有趣,希 望下次有机会再去参观。

浅论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

关于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一.八大公害事件的现状以及主要来源 (一)现状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中有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它们依次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事件、痛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目前这八大公害事件的危害依旧存在,大气污染、引起人的各种身体疾病层出不穷、各种疑难杂症难以根治、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无比沉重的负担,现状十分严峻。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二)主要来源 自工业革命也来,人们对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化的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但是由此带来了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工业废料、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等等通过大气、土壤、水等各种途径经过循环、富集而害于人体,最终产生了灾害,导致了这最为突出的八大公害事件。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二.分析固体废气处理中的四种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启示 (一)四种技术优缺点 1、新加坡垃圾岛实例---将垃圾倒入大海,锁在大海中 如果用传统方式处理垃圾,空间将很快用完,于是可以将目光转向大海。缺点:高昂的成本、资金以及人力,从长期来看,建立新的人工岛,意味着要大兴土木,对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上升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得不偿失。优点:但是却能够使得垃圾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人间的天堂,可以完全替代垃圾填埋区。运动自然的预警系统,使得这里变成了绿色天堂,更能让人们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实马高岛便是一个实例,使得这里竟然成为了度假胜地 2、等离子体气化法、查普曼两步法 一种能将垃圾转变为免费电能的高科技系统。运用这项技术分解垃圾,在用生成的气体发电。缺点:这一技术对许多地方来说难度太高,技术含量以及管理难度,难以推广。优点:这一技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提供了全方

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

仡佬族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中国仡佬族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概况: 项目建设单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 1996年,原务川自治县文化局与务川自治县广播电视局合并为“务川自治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务川自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内设机构:局办公室、台(电视台)办公室、广播电视股、文化体育股、宣传法规股、稽查队、总编室、采通部、技术部、播出部;现有干部职工44人,其中:局机关21人,电视台23人,平均年龄为36岁。行政编制11人(局长1人,体育中心主任1人,副局长2人,副主任科员3人,科员3人,工勤1人),其余均为事业编制(其中电视台副台长1人)。具有职称的16人,

占43﹪。 (三)项目法人代表及简历: 项目法人代表:李举富 李举富,男,1965年8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贵州省广播电视学校,党校本科文化,199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分配到县广播电视局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局办公室主任、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台长、台党支部书记;1996年11月至1998年11月挂任砚山镇党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计划生育、蚕桑生产,挂包毛田管理区;1998年11月至2001年12月任泥高乡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办公室、畜牧业发展、挂包青坪管理区等;2001年12月至2004年3月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任县委正科级组织员、组织部副部长,分管基层组织建设、远程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等工作。2006年10月以来,任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主持全面工作。 (四)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 遵义市建筑设计院 二、申请报告编制依据 1、贵州省2004版工程定额;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 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 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 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