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
物质与微粒粒子模型

老师姓名张猛学生姓名刘子茹教材版本浙教版

学科名称科学年级八年级上课时间2011年2月20日10 :00-12 :00 课题名称粒子模型、符号

教学重点 1.模型与符号. 2.物质构成 2.原子结构

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及例题

(一)模型与符号的作用及区别

模型的作用:建立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符号的作用:使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更加方便。

符号与模型的区别:符号仅用一些字母或者汉字来表示某种事物或者某种量,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必然的共同点,仅起到代表作用。模型则与所表示的事物或事件有一定相同点和联系,可以通过观察模型了解实际物体的情况。

举例:符号:前面所学习到的速度V,体积V,质量M,-------

模型:地球仪,地图,人体解剖图,飞机模型,G=mg

例题:

1.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

A地球仪;B t;Cρ;D 细胞模式图;E地图;F S=vt;G W.C.; H O2

2.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见课本)

读图:书本P3图1-2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

(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

(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化而已。

(二)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回顾: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两种气体体积只比是1: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从微观角度解释电解水过程

1.物质的组成:物质可以由分子构成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由分子构成:大部分气体,水,有机物。

由原子直接构成:金属,石墨,金刚石

2.分子由原子构成,相同或者不同的原子互相组合构成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不同或者个数不同,所形成的分子的性质就不同。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

举例:水与双氧水。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区别与相同处:

举例:金刚石,石墨

3.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4.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5.分子的运动:所有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6.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

1.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如分子,也可以是由不同种原子,如分子;3.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种类有、和,这些由同种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性质是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构成物质时原子的不同的。

4.原子与分子的主要区别是:

A原子质量小,分子质量大;B原子体积小,分子体积大;

C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D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E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小结: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3、组成分子的原子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决定的。

5、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三)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结构发现的过程

时间模型类型科学家内容

1803年道尔顿模型道尔顿(英国)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小球

1897年汤姆生模型汤姆生(英国)发现电子,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

1911年卢瑟福模型卢瑟福(英国)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

1913年分层模型玻尔(丹麦)电子在固定轨道上分层运动(绕着原子核)

现代电子云模型电子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次数多,有的区域次数少

卢瑟福:实验过程

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

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

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

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

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2.原子核内部结构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看课本第14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2002年初,美国制成了第一台磁冰箱,其效率比普通冰箱效率高30%以上,生产磁冰箱所用的材料中含稀土元素钆,钆元素的一种原子其核电荷数为64,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为。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电子

例:1.如图是水中通电后分子发生变化的模型,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由构成,每个水分子由构成。

(2)化学变化过程中,填写下表:

化学反应中的变化种类数目

分子

原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原子核带的电荷数又叫;

由于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所以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的质量可以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有些原子中可以没有,不同的原子中一定不同;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4.下列基本粒子中最小的是:;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基本粒子是:;相同的原子中数一定相同。

A分子 B原子 C质子 D中子 E电子 F夸克

二、同步练习

1、关于分子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粒子

D.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糖在水中自然溶解

B.湿衣服晾干

C.校园内到处可闻到桂花香

D.今年春季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

3、关于液态氧和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

B.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C.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D.它们是不同种物

4、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200毫升,这说明()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可分解成原子

5.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差别很大,这是由于()A.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B.原子组成的分子不同

C.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 D.原子的质量不同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7.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其主要论点有:

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

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③同类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从现代的观点看,这三点中不正确的是()

A.②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8.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氧气 B.水 C.铁 D.氢气

9.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一,而构成分子的粒子则是()

A 中子

B 电子

C 原子

D 原子核

10.构成原子核不可少的微粒是()

A 原子

B 质子

C 中子

D 电子

11.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氢元素

B 氢分子

C 氢原子

D 氢离子

1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13.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根据是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粒子()

A 全部穿过或发生很小的偏转

B 全部发生很大的偏转

C 绝大多数穿过,只有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极少数被弹回

D 绝大多数发生偏转,甚至被弹回

14.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黑、白粒子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15.已知镭的原子序数是88,原子核质量数是226,试问:

⑴镭核中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⑵镭核带的电荷量是多少

⑶若镭原子显中性,它的核外有几个电子

16.下图是碳酸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

上课情况:

课后需再巩固的内容:

课后小结

配合需求:

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教研主任签字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和含义;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知识网络】 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特征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构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成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特征:同分子的特征相似 物质原子质子(带正电) 构成原子核(带正电) 结构中子(不带电) 构核外电子(带负电) 成 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 离子分类阴离子 【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性质”是指化学性质。分子有什么化学性质,由这种分子聚集成的物质就有什么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所以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分子的聚集状态决定的,单个分子不能表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水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水呈液态,水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水呈气态,水分子规则排列,不能自由移动时水呈固态(冰)。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或原子团构成。 2.分子基本性质: (1)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一滴水(约0.05 g)中约有1.7×1021个水分子。 (3)分子间有间隙,且不断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用此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等。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氢分子能与氧分子反应,而水分子不能与氧分子反应。 【要点诠释】 用分子理论解释物理、化学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变; 通电氢气+氧气,在此反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

4物质的粒子模型(答案)

第4章物质的粒子模型 1.物质存在的状态称为物态。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3.物质的粒子模型 ①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由数量巨大的、体积十分微小的粒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粒子构成。 ②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 ③物质的粒子之间都有间隙。 4.两种不同的物质相遇,它们的粒子互相进入对方粒子间的间隙中,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表明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科学家以粒子模型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 ①固态:粒子排列有序,结构紧密;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小,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粒子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②液态:粒子排列不很整齐,结构较紧密;粒子之间的间隙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小;粒子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移动。 ③气态:粒子排列不整齐,结构松散;粒子之间的间隙很大,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几乎没有;粒子可自由移动。

6.固体、液体和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相比,气体粒子之间的间隙最大,固体粒子之的间隙最小。因而,在相同的条件下,固体、液体和气体受压时,气体最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7.气体粒子不断地撞击容器内壁,产生气压。在同一空间里,气体粒子数量越多,气压越大;温度越高,粒子运动越剧烈,气压越大。 8.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大气,气体粒子不断撞击地球的表面,从而产生大气压。 9.无液气压计可以用来测量大气压强。当大气压强增大时,气压计内金属盒的厚度会减小;当大气压强减小时,气压计内金属盒的厚度会增大。金属盒厚度改变,带动指针转动,从而显示气压的改变。 10.物体在水中沉或浮是由物质的种类/物质的密度决定的。 11.质量相等、不同物质的物体,体积一般不相同;体积相等、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同。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质量也大,其质量与体积之比相同。 12.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密度=质量/密度。密度的单位是克/厘米3(g/cm3)和千克/米3(kg/m3)。 13.要测一块长方体固体的密度,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用电子天平测出它的质量,然后用质量除以体积就可以得到它的密度。 14.当固体、液体和气体放在一起时,密度小的物体浮在密度大的物体之上。例如木块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木材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15.热空气的密度比冷空气的密度小,这是因为空气受热时,空气粒子的运动剧烈,使粒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密度减小。热空气会浮在冷空气之上,这就是热气球上升的原因。 16.物体受热时,粒子运动加剧,粒子之间的间隙相应增大,形成了物体受热膨胀的现象。物体遇冷时,粒子之间的间隙减小,物体收缩。 17.如果加热程度相同,气体膨胀最明显,液体次之,固体最不明显。 18.受热时,双金属片会弯曲,原因是不同金属的膨胀程度不同。恒温器利用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的原理,控制电路的开关,从而控制温度。 19.人们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设计成不少元件或产品,如:温度计、日光灯、双金属片恒温器等。热胀冷缩也造成危害,如电线不拉紧是为了防止天冷电线收缩时,不至于因两端固定而被拉断,类似的例子还有路面留伸缩缝、蒸汽管中间有伸缩管等。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小结等内容)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实验一: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 的化学性质 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分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实验二: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区别实验一:化学变化实验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1)定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微观角度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与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分子原子 不同点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新 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没有变成 其他原子。 相似点质甚微,体甚小,有间隙,永恒运动,同种性相同,异种性各异。相关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注意分子比构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说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不同的分子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 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例2.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1—2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出和,分裂出来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例3.如图1—3是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2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模型与符号之后,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打算从复习入手,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初探

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初探 作者:延国浩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7年第06期 粒子物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已经被人类发现的粒子多达400多种,为了物理研究的方便,科学家们按照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关系,将粒子分为参与强相互作用的强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轻子和用来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媒介子三大类。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两类。强子的内部由夸克组成,夸克有6种,分别为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顶夸克。 电子是最早发现的轻子,随后电子中微子、μ子和μ中微子、τ子和τ中微子成为目前发现的六种轻子中的其他五个。每一种中微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物质,中微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大多数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核裂变)、太阳发光(核聚变)、天然放射性(β衰變)、超新星爆发等。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粒子问题时,需要联系的知识主要有核反应、核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德布罗意波长、微观粒子的动能、动量等。 例题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联合美国、俄罗斯等地研究机构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于2006年正式启动,并于2012日3月8日宣布,发现一种新的中微子震荡。利用你在高中物理知识中学到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大亚湾核电站中,核反应堆释放的核能被转化为电能,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中子轰击重核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核反应方程式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许多核反应中的一种,其中n为中子,X为待求粒子,a为X的个数,则X为,a=。以mu、mBa、mKr 分别表示235092U、141056Ba、9236Kr核的质量,mn、mp分别表示中子、质子的质量,c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则上述核反应过程中放出的核能ΔE=J。 (2)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中微子与水中的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0n)和正电子 (+0+1e),即中微子+11H→10n++0+1e,可以判定中微子的电荷数为。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 +0+1e+-0-1e→2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J。

八年级科学下册2_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①小组合作法:上课之前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 1 页 共 1 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 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离子、原子(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 分子的基本性质:小、轻、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基本性质的运用:“分子在不断运动”解释:溶解、升华、挥发、液化、气味等。注意: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加速。“分子之间有间隔”解释:体积变化、三态变化、溶解、热胀冷缩等。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对于中性粒子(原子、分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对于任何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得电子带负电(粒子失电子后不一定带正电,得电子后不一定带负电) 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只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普通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无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就是一个质子。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不变。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 42-、CO 32-、NO 3-、OH -、ClO 3-、PO 43-、NH 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③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 Mg 2+ Al 3+ 、H+ NH 4+2+ *阴离子:O2- 、OH - S 2-、Cl - SO 4 2- CO 32- NO 3-、PO 43-、ClO 3- 总结:(1)分子既能构成非金属单质(如:H 2、O 2、N 2、等),又能构成非金属化合物(如HCl 、CO 2、H 2O 、NH 3、等)。(2)原子只能构成单质(如所有金属、稀有气体、碳、金刚石、石墨、硅等)(3)离子只能构成离子化合物(常见盐、碱、碱性氧化物都属离子化合物)判断离子化合物的方法:凡 含金属元素或NH 4+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4)不带电的粒子:原子、分子、中子;带正电的粒子:阳离子、质子;带负电的粒子:阴离子、电子。

第2讲构成物质的粒子

第2讲构成物质的粒子 1.(2012年广东揭阳)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 ..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20 mL酒精和2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2012年广东广州)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A.NaCl B.NaNO3 C.CaCl2D.KCl 3.(2011年广东清远)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Na+比Na稳定;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⑤B.②④ C.①③④⑤D.全部 4.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 C.属于一种原子D.属于一种元素 5.(2010年广东湛江)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原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6.(2010年广东揭阳)“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索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不同分子性质不同D.分子间有间隙 7.(2010年广东)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8.(2011年广东揭阳)从下列图片中不能 ..获取的信息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9.(2010年广东湛江)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10.(2012年安徽)取一张滤纸条,等间距滴10滴紫色石蕊溶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下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入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点 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仰望星空,我们难免会浮想联翩:地球比月亮大,木星比地球大,太阳又比木星大, 那么宇宙中最大的星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沉思:大的对立面就是小,那么这 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又是什么? 很多人像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事实上,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些问题已整整思考了 两千多年。直到今天,科学家还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等特性。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分子及其他一些微观粒子板书: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件显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

讲述:水的汽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是物理变化 而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提问:你能用直观的方法表示上面两种变化的区别吗? 课件显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提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讲述: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从上述水的两种变化的模型中你能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吗?还能说 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吗? 讲述:物理变化一一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地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读图:下面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讲述:一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读图:各种各样的物质 填图:水由____________ 构成 金刚石由一一构成 铜由_____________ 成

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物理变化:只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西瓜(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5)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三、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3、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4、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四、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构成物质的粒子练习(含答案) 1.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 ..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20 mL酒精和2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 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有一些物质,它们中的一些原子集团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集团的是()。 A.NaCl B.NaNO3 C.CaCl2D.KCl 3.下列关于Na、Na+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①核电荷数相同;②核外电子数相等;③Na+比Na稳定;④质量几乎相等;⑤质子数相等。 A.①②⑤B.②④ C.①③④⑤D.全部 4.分析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A.都属于阳离子B.都属于阴离子 C.属于一种原子D.属于一种元素 5.将深色的衣服和浅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深色染料中的()。 A.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原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6.“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为搜索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用了许多搜救犬。搜救犬能根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不同分子性质不同D.分子间有间隙 7.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B.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D.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8.从下列图片中不能 ..获取的信息是()。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受热运动速率加快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9.最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的,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这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易失去电子 B.相当于一个氢分子的质量 C.不显电性 D.在周期表中可与氢元素占同一位

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化学试题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D.原子的体积及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是由电子决定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电子数不同 4、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遇难同胞中,有很多人不是被石块 压死,而是在废墟里漫长的等待中严重脱水而死,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水由氢、 氧两种元素组成 ( ) A.水是化合物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 2H ) 2H+ C.水由水分子构成
A.镁原子结构图中 x=8 B.氯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17 C.镁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 D.镁和氯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MgCl
例 5。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5、下图中的符号表示 2 个氢原子的是
H2
2H2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C.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5.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水 C.金刚石 D.水银(Hg) 8.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A.H2O——1 个水分子 C.3Fe3+ ——3 个铁原子 ) B.Na ——1 个钠离子 D.2H ——2 个氢元素
+1
)
A. 1.
B.
C.
D.
是某元素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相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该粒子是阴离子 C.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 B.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12 D.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有 8 个电子
13.(2009·南京中考)原子序数为 94 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之和为 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 145 C.质子数为 94 B.核外电子数为 94 D.核电荷数为 239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 )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单质、又能表示一种原子和一种元素的是( A、Cu B、O2 C CH4、 D、N 4、下列能表示两个氮原子的是( ) +2 A、N2 B、2N C、2N2 D、 N 5、下列物质中 Cl 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HCl B、Cl C、KClO3 D、HClO

22、下列物质中,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是 ( ) A.CaCO3 B.Al2(SO4)3 C.Al(NO3)3 D.Fe(OH)3 19、科学家已经发现的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式是 C70,下列关于 C70 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为840 C.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 B.属于化合物 D.是一种新元素 ) )
A
B
C
D
【典例 2】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9.(2009·肇庆中考)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的有关信息,则下 中错误的是( ) 列说法
2、葡萄糖是重要的糖类物质,其化学式为 C6H12O6,下列有关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一个葡萄糖分子由 6 个碳原子和 6 个水分子构成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2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根底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根底。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根底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根底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微观粒子模型建立试题

(2014北京高考)1、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的U形导线框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直导线MN在与其垂直的水平恒力F作用下,在导线框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速度v与恒力F方向相同;导线MN始终与导线框形成闭合电路.已知导线MN电阻为R,其长度L恰好等于平行轨道间距,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忽略摩擦阻力和导线框的电阻. (1) 通过公式推导验证:在Δt时间内,F对导线MN所做的功W等于电路获得的电能W电,也等于导线MN中产生的热量Q; (2)若导线MN的质量m=8.0 g、长度L=0.10 m,感应电流I=1.0 A,假设一个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计算导线MN中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v e(下表中列出 (3)(即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的剩余部分)的碰撞.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给出一个合理的自由电子的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出导线MN中金属离子对一个自由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的平均作用力f的表达式. 例2、一段横截面积为S的直金属导线,单位体积内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的质量为m,电子的电荷量为e。该导线通有电流时,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 (1)求导线中的电流I。 (2)按照经典理论,电子在金属中运动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外加电场(可通过加电压实现)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发生定向运动,便产生了电流。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将动能交给金属离子(微观上使其热运动更加剧烈,宏观上产生了焦耳热),而自己的动能降为零,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开始加速运动(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电子沿电流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加速运动一段距离后,再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电子在两次碰撞之间走的平均距离叫自由程,用L表示。请从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角度,结合能量转化的相关规律,求金属导体的电阻率。

浙教版-科学-八下-《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设计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