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HEREDITAS (Beijing) 2007年4月, 29(4): 449―454 ISSN 0253-977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3534575.html,

研究报告

收稿日期: 2006-07-29; 修回日期: 2006-09-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 30270099)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 IRT0453)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270099) and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No.IRT0453)]。

作者简介: 廖进秋(1981—), 女, 四川人, 硕士, 专业方向: 小麦遗传育种。E-mail: liaojinqiu630@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3534575.html,

通讯作者: 杨瑞武(1969—), 男, 重庆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小麦族系统学研究, 小麦资源评价。E-mail: yrwhqr@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13534575.html,

DOI: 10.1360/yc-007-0449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 和5S rDNA 基因位点FISH 分析

廖进秋1,2, 杨瑞武1, 周永红2, 辻壽本3

1.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 雅安625014;

2.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都江堰611830;

3. 鸟取大学农学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室, 日本鸟取680-8553

摘要: 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以45S rDNA 和5S rDNA 基因为探针, 对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和矮兰麦(T. turgidum L. cv. Ailanmai)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高秆波兰小麦(T. polonicum L. High)和矮兰麦的45S rDNA 和5S rDNA 基因位点高度一致, 都显示4个45S rDNA 和6个5S rDNA 基因位点; 矮秆波兰小麦(T. polonicum L. Dwarf)的45S rDNA 基因位点与高秆波兰小麦和矮兰麦也一致表现出4个位点, 而其5S rDNA 基因位点有8个。同时讨论了rDNA 基因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在种间和种内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波兰小麦; 矮兰麦; rDNA 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FISH analysis of 45S rDNA and 5S rDNA genes in Triticum poloni-cum L.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LIAO Jin-Qiu 1,2, YANG Rui-Wu 1, ZHOU Yong-Hong 2, Tsujimoto Hisashi 3

1. Biology and Science College ,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Yaan , 625014 China ;

2. Triticeae Research Institute ,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Dujiangyan , 611830 China ;

3. Laboratory of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Science , Faculty of Agriculture , Tottori University , Tottori 680-8553, Japan

Abstract : Using the method of double 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we had analyzed Triticum poloni-cum L.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with the probes of 45S rDNA and 5S rD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highly consistent in T. polonicum L. High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both having four 45S rDNA loci and six 5S

rDNA loci. In T. polonicum L. Dwarf, there were also four 45S rDNA loci, the same as that in T. polonicum L. High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but there were eight 5S rDNA loci. At the same time, we discussed the reason of interspecific and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rDNA in locus number and location between T. polonicum L.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Keywords: Triticum polonicum ; T. turgidum cv. Ailanmai; rDNA gene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波兰小麦(Triticum polonicum L., 2n=28, AABB)是小麦属二粒系的一个重要种, 属四倍体裸粒栽培小麦, 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和埃塞俄比亚, 多与

硬粒小麦混生。在叙利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外高加索和中国等地也有少量种植[1,2]。波兰小麦是我国新疆的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之一, 具有穗大、粒

450 HEREDITAS

(Beijing) 2007第29卷

大、品质好、分蘖力强等优点[2]。新疆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是四川农业大学颜济、杨俊良等发现、采集并保存的国内外唯一的一份具有矮秆特性的四倍体波兰小麦, 是四倍体小麦中除矮兰麦之外的珍稀矮秆资源, 株高约70 cm, 是小麦育种的一种新型天然四倍体矮源[3,4]。矮兰麦(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2n=28, AABB)为中国所特有, 四川省和河南省的农民称之为蓝麦, 是四川省过去的一个裸粒栽培四倍体小麦品种, 具有矮秆、多花多实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资源之一[1]。

在高等真核生物中, 核糖体执行着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功能。一个完整的核糖体由大亚基60S和小亚基40S组成, 构成核糖体亚基的主要成分是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5]。rDNA是编码rRNA的基因, 有两种即45S rDNA和5S rDNA, 它们都是简单多基因家族中的基因, 一般以串联方式前后相连。真核生物的rRNA基因在细胞核仁中进行转录时先产生一个45S的前体rRNA, 然后被核酸酶降解, 形成成熟的18S、28S和 5.8S rRNA, 而5S rDNA作为一个独立的转录单位,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较分散[6]。

45S rDNA和5S rDNA在小麦族植物中的定位已在普通小麦(T. a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簇毛麦(Dasypyrum villosum (L.) Candargy)、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Host) Barkworth & D. R. Dewey)、大麦(Hordeum vulgare L.)等中有少数报道[7~11]。利用45S rDNA和5S rDNA位点不仅可以鉴定导入小麦遗传背景中的外源遗传物质, 也可用于小麦族植物系统演化关系的分析。此外, 也有少数的研究者采用原位杂交等技术探测了45S rDNA和5S rDNA位点在小麦族植物, 大麦、中间偃麦草等物种中数目及位置变化的多态性[12,13]。

本文利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对波兰小麦和矮兰麦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分析, 检测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在波兰小麦和矮兰麦中的位点数和分布情况。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波兰小麦(T. polonicum L., 2n=28, AABB)有高秆和矮秆材料各1份, 均采自新疆吐鲁番; 矮兰麦(T. turgidum cv. Ailanmai, 2n=28, AABB)来自四川简阳。材料均由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提供。1.2方法

1.2.1 染色体制片

取种子于室温下发芽, 待根长到1~1.5 cm时, 剪下根尖并置于冰水混合物中, 在4℃冰箱中预处理24 h, 卡诺氏固定液Ⅰ(无水乙醇:冰醋酸=3:1)固定24 h, 置室温下1~2天, 4℃冰箱中保存。

固定后的根尖用45%醋酸软化20~30 min, 45%醋酸压片,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 选择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制片, ?84℃冰冻揭片, 空气中干燥后, 常温保存备用。

1.2.2 探针的标记

含5S rDNA的探针p Lr5S来源于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 (Lam.) Tzvel.)[14], 含45S rDNA的探针p Ta71来源于普通小麦[15]。p Lr5S和p Ta71均由日本鸟取大学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提供。p Lr5S用PCR方法以Rhodamine-5-dUTP标记, p Ta71用随机引物法以FITC-12-dUTP标记。p Lr5S标记为红色, p Ta71标记为绿色。

1.2.3 杂交

杂交液(Formamide 5 μL, 50% Dextransulfate 2 μL, 20×SSC 1 μL, Probe DNA 2 μL)于100℃条件下变性10 min, 迅速转入冰上保持5~10 min, 备用。

将染色体制片在0.2 mol/L NaOH溶液(溶于70%酒精中)中变性5 min, 然后在70%, 90%和100%酒精中各脱水5 min, 空气中干燥。按每片10 μL将杂交液加到经预处理过的染色体制片上, 加盖片封片, 37℃杂交过夜。

1.2.4 杂交后的漂洗与信号检测

杂交完毕后, 揭去盖玻片。在室温下2×SSC中洗5 min, 在42℃的2×SSC中洗10 min, 然后在室温下2×SSC中洗 5 min, 迅速吹干, 加10 μL 10 μg/mL的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盖上盖玻片, 在OLYMPUS BX61荧光显微镜下, 用不同滤光片多重叠加曝光照相, 图像经Meta imaging series 5.0软件处理。

每个材料选取10~15个细胞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2实验结果

2.1 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的双色荧光原位

杂交

45S rDNA在矮兰麦染色体上检出4个位点(绿色), 且都位于带有随体的染色体短臂核仁组织区

第4期廖进秋等: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451

(nuclear organizer region, 简称为NOR), 杂交信号强弱较一致。5S rDNA在6个位置上有检出(红色), 其中有2个位点位于随体上与45S rDNA在相同的染色体短臂上, 两者之间的距离说明二者是独立分布的。此外, 有1对染色体仅短臂上有45S rDNA, 有2对染色体短臂上只有5S rDNA, 其中的1对5S rDNA较其他位点的荧光信号弱(图1:b)。

2.2高秆波兰小麦45S rDNA和5S rDNA的双色荧

光原位杂交

在高秆波兰小麦中, 45S rDNA(绿色)和5S rDNA(红色)的位点数和分布情况与矮兰麦高度一致, 但是其5S rDNA的杂交信号中有一对比矮兰麦的杂交信号强(图1:d)。

2.3矮秆波兰小麦45S rDNA和5S rDNA的双色荧

光原位杂交

矮秆波兰小麦的45S rDNA(绿色)基因位点和分布情况与高秆波兰小麦和矮兰麦的表现也一致, 而其5S rDNA(红色)基因位点有8个, 比高秆波兰小麦和矮兰麦多出2个位点, 且独立位于一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图1:f)。

3讨论

3.1 45S rDNA和5S rDNA的定位

Hutchinson和Miller[16]准确的将圆锥麦(T. tur-gidum L.)的45S rDNA定位在随体染色体1BS和6BS 上。Fominaya等[17]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将圆锥麦(T. turgidum L. cv. Calvin)的8个5S rDNA分别定位在1AS、1BS、5AS、5BS上。其中1BS上同时有45S rDNA 和5S rDNA存在, 45S rDNA位于次缢痕而5S rDNA 位于随体上, 剩下的6个杂交信号中, 较强的位于5BS, 较弱的位于5AS上, 而位于1AS上的杂交信号几乎看不见。Dvo?ák等[18]将普通小麦中的5S rDNA定位在1BS、1DS、5AS、5BS和5DS上, 而未能检测到1AS上的信号。Mukai等[7]利用原位杂交技术不仅证实了Dvo?k等的结论, 还检测到了位于普通小麦1AS上的5S rDNA位点。

45S rDNA在小麦族植物小麦、簇毛麦、大麦等的定位中, 毫无例外的都位于次缢痕上, 即核仁组织区(NOR)[7,10,12], 即使在非小麦族植物如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中也不例外[19]。45S rDNA 与随体染色体总是一起出现[20], 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本研究表明, 在矮兰麦和波兰小麦中, 45S rDNA均位于1BS、6BS的核仁组织区(NOR)。矮兰麦和高秆波兰小麦的5S rDNA高度一致, 分别位于1BS、5AS、5BS上。而矮秆波兰小麦的8个5S rDNA 杂交信号分别位于1AS、1BS、5AS、5BS上, 比矮兰麦和高秆波兰小麦多了1对位于1AS上的5S rDNA位点。另外, 3者第5同源群上的5S rDNA杂交信号较第1同源群上的都强, 这与前人的结论相同。因为第1同源群上的5S rRNA基因的间隔序列较第5同源群上的短[18, 21, 22]。

3.2 45S rDNA和5S rDNA在种间、种内存在的变异

在小麦族植物中, 45S rDNA和5S rDNA在种间、种内都存在着很大的变异。闫玲等[11]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对不同种的大麦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5S rDNA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呈现动态变化。赵丽娟等[12]同样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不同大麦品种之间进行了研究, 发现 45S rDNA和5S rDNA在染色体上的位点都表现出变化, 并认为rDNA位点的差异可能是供试大麦品种间特异性所决定的。Li等[13]对45S rDNA在中间偃麦草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探测到45S rDNA在不同倍性的中间偃麦草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变异。

在矮兰麦和波兰小麦中, 主要的45S rDNA的位点数和位置表现高度一致, 都位于1BS、6BS的核仁组织区(NOR)。Jiang和Gill[23]将圆锥小麦的次要45S rDNA定位于1AS、1BL和5AL上。Dubcovsky 和Dvo?ák[24]的研究表明, 在小麦属植物中次要的45S rDNA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 并且核仁组织区(NOR)也的确发生了位置的变换, 但是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的重组。Schubert和Wobus[25]证明了次要的45S rDNA位点利用原位杂交是不能检测到的, 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只能检测到在植物种间、种内主要的45S rDNA位点在核仁组织区(NOR)增减的多态性, 而不能检测到核仁组织区的位置移动情况。因此, 利用45S rDNA基因作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来探讨小麦属物种间的多态性较困难。

Fominaya等[17]发现圆锥小麦的5S rDNA杂交信号为8个, 比本实验中的矮兰麦在1AS上多出2个杂交信号, 说明5S rDNA在不同的品种间存在着差异, 这与赵丽娟等[12]在大麦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波兰小麦中, 矮秆波兰小麦也比高秆波兰小

452 HEREDITAS

(Beijing) 2007第29卷

图1波兰小麦和矮兰麦的45S rDNA(绿)和5S rDNA (红)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图

a, b:矮兰麦; c, d:高秆波兰小麦; e, f:矮秆波兰小麦。a,c,e: DAPI; b,d,f: FISH。

Fig. 1 Double 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of Triticum polonicum L. and T. turgidum L. cv. Ailanmai with the probes of 45S rDNA (green) and 5S rDNA (red).

a, b: Triticum turgidum L. cv. Ailanmai; c,d:T. polonicum L. High; e, f: T. polonicum L. Dwarf. a, c, e: DAPI; b, d, f: FISH.

第4期廖进秋等: 波兰小麦和矮兰麦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FISH分析 453

麦在1AS上多出2个杂交信号, 表明5S rDNA在波兰小麦的种内也存在着变异。圆锥小麦和波兰小麦种间5S rDNA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变化。因此, 5S rDNA在种间、种内都存在着较大的变异, 与45S rDNA相比较, 5S rDNA的遗传变异较大。

3.3 5S rDNA的变异原因

在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的1AS、5AS上都有5S rDNA位点, 只是位于1AS上的杂交信号较弱, 这可能是因为该位点是低重复的序列(360 bp)[18]。矮兰麦5AS上的5S rDNA杂交信号比波兰小麦的弱, 可能也是由于拷贝数较少而导致杂交信号变弱。

多倍体小麦的A染色体组供体为乌拉尔图小麦(T. urartu (L.) Dorof. et A. Filat.)和一粒小麦(T. monococcum (L.) Dum.)。Dvo?ák等[18]已经报道了5S rDNA位于两者的1AS、5AS上。在小麦属植物中5S rDNA位于第1、第5同源群上, 在本实验中, 只有矮秆波兰小麦在1AS和5AS上具有5S rDNA位点, 而矮兰麦和高秆波兰小麦只在5AS上具有该位点。Scoles等[11,22]通过对小麦属中几个种的研究, 认为5S rDNA结构的变化可以由转录间隔区的重复和缺失来解释。并且在圆锥小麦、普通小麦中A染色体组的1AS、5AS上都有5S rDNA位点[7, 17],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矮秆波兰小麦具有正常的A染色体组。而在矮兰麦和高秆波兰小麦的1AS上未能检测到5S rDNA位点, 可能有以下原因: (1)两者在1AS上的5S rDNA位点发生缺失; (2)物种之间发生相互易位的时候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 从而导致了1AS上的5S rDNA位点丢失; (3)核苷酸序列的扩增使得5S rRNA 基因低拷贝化使其不能被检测到等。

Badaeva[26]认为可移动的遗传元素可能促使了rDNA位点的跳跃而产生新的rDNA位点。Hanson等[11,27]认为产生的rDNA新位点是由于rDNA位点从有rDNA位点的染色体上易位到了没有rDNA位点的染色体上的结果。但是, rDNA要重复自己或自己的相关序列的可能性必须是在有转移的可能性的基础上[13]。在小麦族植物的进化过程中, 5S rDNA基因位点的变化可以反映进化过程中基因发生改变的一些痕迹。矮秆波兰小麦与高秆波兰小麦的5S rDNA基因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ONG Yu-Chen, ZHENG Dian-Sheng. Genetic Recourses

of Wheat in China.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0, 43―46.

董玉琛, 郑殿升. 中国小麦遗传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 2000, 43―46.

[2] YANG Rui-Wu, ZHOU Yong-Hong, ZHENG You-Liang,

HU Chao.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gli-

adin between T. polonicum and T. petropavlovskyi. 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2000, 20(4): 1―5.

杨瑞武, 周永红, 郑有良, 胡超. 波兰小麦醇溶蛋白遗

传差异及其与新疆稻麦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20(4): 1―5.

[3] YANG Rui-Wu, ZHOU Yong-Hong, ZHENG You-Liang.

Analysis on chromosome C-banding of dwarf polish wheat (Triticum polonicum). J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1, 19(2): 112―114.

杨瑞武, 周永红, 郑有良. 矮秆波兰小麦的C-带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2): 112―114.

[4] LIU Guang-Xin, ZHOU Yong-Hong, ZHENG You-Liang,

YNAG Rui-Wu, DING Chun-Bang.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of dwarfing polish wheat (Triticum turgidum concv.polonicum)from Xinjiang, China. J Si-

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2, 20(3): 189―193, 197.

刘光欣, 周永红, 郑有良, 杨瑞武, 丁春邦. 吐鲁番矮

秆波兰小麦形态与细胞学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0(3): 189―193, 197.

[5] GONG Zhi-Yun, WU Hsin-Kan, CHENG Zhu-Kuan, GU

Ming-Hong. Physical mapping of the 45S rDNA and 5S rDNA to rice prometaphase chromosome.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2, 29(3): 241―244.

龚志云, 吴信淦, 程祝宽, 顾铭洪. 水稻45S rDNA和

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遗传学报, 2002, 29(3): 241―244

[6] ZHU Yu-Xian, LI Yi.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Bei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115―116.

朱玉贤, 李毅. 现代分子生物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4, 115―116.

[7] Mukai Y, Endo TR, Gill BS. Physical mapping of the 5S

rDNA multigene family in common wheat. J Heredity, 1990, 81: 290―295.

[8] Appels R, Gerlach WL, Dennis ES, Swift H, Peacock WJ.

Molecular and chromosomal organization of DNA se-

quences coding for the ribosomal RNAs in cereals. Chro-

mosoma, 1980,78(3): 293―311.

[9] Reddy P, Appels R. A second locus for the 5S multigene

family in Secale L.: sequence divergence in two lineages of the family. Genome, 1989, 32(3): 456―467.

[10] PEI Zi-You, YUAN Wen-Ye, SUN Shan-Cheng, SUN Yu,

Tomita M, Yasumuro Y. Double color FISH of rRNA genes

454 HEREDITAS

(Beijing) 2007第29卷

in wheat relatives of H. villosa and Th. Intermedium.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 Sinica, 2002, 17(1): 6―10.

裴自友, 袁文业, 孙善澄, 孙玉, 富田因则, 安室喜正.

簇毛麦和中间偃麦草rRNA基因位点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2, 17(1): 6―10.

[11] YAN Ling, DINH Yi, CHEN Xin-Ping, SONG Yun-Chun,

FANG Cheng-Xiang.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of 5S rRNA genes in wild relatives of barley from Qing-Zang

plateau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J Wuhan Botanical Re-

search, 2000, 18(6): 443―448.

闫玲, 丁毅, 陈新平, 宋运淳, 方呈祥. 青藏高原近缘

野生大麦5S rDNA基因染色体原位杂交定位. 武汉植

物学研究, 2000, 18(6): 443―448.

[12] ZHAO Li-Juan, LI Li-Jia, QIN Rui, XIONG Huai-Yang,

SONG Yun-Chun. Location of 45S and 5S rDNA on barley

chromosomes and FISH analysis for 5S rDNA on extended

DNA fibers. J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2005, 23(1):

15―19.

赵丽娟, 李立家, 覃瑞, 熊怀阳, 宋运淳. 大麦45S和

5S rDNA定位及5S rDNA伸展纤维的FISH分析. 武汉

植物学研究, 2005, 23(1): 15―19.

[13] LI DY, RU YY, ZHANG XY. Chromosomal distribution of

the 18S-5.8S-26S rDNA loci and heterogeneity of nuclear

ITS regions in Thinopyrum intermedium (Poaceae: Triticeae).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4, 46(10): 1234―

1241.

[14] Kishii M, Tsujimoto H. Genus-specific localization of the

Tai I family of tandem-repetitive sequences in either the

centromeric or subtelomeric regions in Triticeae species

(Poaceae) and its evolution in wheat. Genome, 2002,45:

946―955.

[15] Gerlach WL, Bedbrook J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ibosomal RNA genes from wheat and barle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79, 7: 1869―1885.

[16] Hutchinson J, Miller TE. The nucleolus organizers of

tetraploid and hexaploid wheats revealed by in situ hy-

bridization. Theor Appl Genet,1982, 61: 285―288. [17] Fominaya A, Molnar S, Kim NS, Chen Q, Fedak G, Arm-

strong KC.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opyrum distichum

chromosomes using doubl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

tion, RFLP analysis of 5S and 26S rRNA and C-banding of

parents and addition lines. Genome, 1997, 40: 689―696. [18] Dvo?ák J, Zhang HB, Kota RS, Lassner M.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5S ribosomal RNA gene family in wheat and related species. Genome, 1989, 32: 1003―

1016.

[19] SHE Chao-Wen, LIU Jing-Yu, SONG Yun-Cun. CPD

banding patter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45S rDNA sites in tomato. Acta Genetica Sinica, 2005, 32(10): 1101―1107.

佘朝文, 刘静宇, 宋运淳. 番茄的CPD带型和45S rDNA

位点的鉴别. 遗传学报, 2005, 32(10): 1101―1107.

[20] Lapitan NLV.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higher plant

nuclear genomes. Genome, 1992, 35: 171―181.

[21] Gerlach WL, Dyer TA. Sequence organization of the re-

peating units in the nucleus of wheat which contain 5S rRNA genes. Nucl Acids Res, 1980, 8: 4851―4865. [22] Scoles GJ, Gill BS, Xin ZY, Clarke BC, Mclntyre CL,

Chapman C, Appels R. Frequent duplication and deletion events in the 5S rRNA genes and the associated spacer re-

gions in the Triticeae. Pl Syst Evol, 1988, 160: 105―122.

[23] Jiang JM, Gill BS. New 18S.26S ribosomal RNA gene

loci: chromosomal landmarks for the evolution of poly-

ploidy wheat. Chromosoma, 1994, 103: 179―185.

[24] Dubcovsky J, Dvo?ák J. Ribosmal RNA multigene loci:

nomads of the Triticeae genomes. Genetics, 1995, 140: 1367―1377.

[25] Schubert I, Wobus U. In situ hybridization confirms

jumping nucleolus organizing regions in Allium. Chromo-

soma, 1985, 92(2): 143―148.

[26] Badaeva ED, Friebe B, Gill BS. Genome differentiation in

Aegilops. 2. Physical mapping of 5S and 18S-26S ribo-

somal RNA gene families in diploid species. Genome,

1996, 39: 1150―1158.

[27] Hanson RE, Islam-Faridi MN, Percival EA, Crane CF, Ji

YF, Mcknight TD, Stelly TD, Stelly DM, Price HJ. Dis-

tribution of 5S and 18S-28S rDNA loci in a trtraploid cot-

ton (Gossypium hisutum L.) and its putative diploid an-

cestors. Chromosoma, 1996, 105: 55―61.

小麦草和生食疗法治疗癌症

小麦草和生食疗法治疗癌症 小麦草和生食疗法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现任德州大学安德森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雷久南博士推介的治疗癌症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 凡癌症患者,若能真心忏悔,戒杀、放生,遵行生食和服用小麦草汁,就是最严重的癌症,一年之内也可能会好。初期患者,最短几个星期就会好。笔者的亲戚、朋友中俱有如法实施而得愈的例子。 下面是我们遵一新加坡医师——雷博士的弟子指导,在为亲戚实施过程中的作法和体会,供读者参考: 一、小麦草疗法。它是以小麦草汁当药,用来口服和直接灌肠。 1.灌肠是清洗肠内毒素。比较实用的方法是:用一个“百事可乐”的空瓶,盛十分之九的凉开水或矿泉水,再用一汤匙小麦草汁兑一玻璃杯“回春水”(小麦泡发酵的水),掺入瓶内,不盖瓶口,放在装有清水的桶内,不让水进入瓶口内,大约两小时以后,盖上瓶盖,在桶内浸十小时(最好晚上准备)。次日早晨,空腹喝完瓶内的水,一气喝不完,停一会再喝,直至喝完。然后仰卧再床上,口里念着:空、空、空、〃〃〃〃〃〃,心里产生意念,想象头是空的,上肢是空的,胸、腹、下肢至脚全是空的,似乎全身都象浸泡在水里一样。这样在床上大约躺20~30分钟,再起床做气功。这是一种在室内做的简易气功甩手运动:不穿鞋、袜,取掉身上的金属物,方法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站着,下肢紧缩,脚趾象爪一样抓地。肛门上收,上身全都放松,舌头轻抵上颚,两眼平视,两手下垂放在身旁,手掌心向后,这时向后慢慢推至70度时就放松,收自然摆回来,每推一次,数一下,初练的人可练一百到两百下,然后渐渐增加到一千下。喝了很多的水,必然小便也多,每次解小便时(大便也一样)必须叩齿(即上下牙咬住),小便时要屙一下,停一下,不可一下屙完。 2.口服方法。开始一汤匙小麦草汁兑半杯“回春水”,两天以后慢慢增加到四分之一杯小麦草汁兑四分之三杯“回春水”。每日服三次(早、午、晚各一次)。

小麦育种进展

09级种子科学与工程1班赵信林20092423 一、小麦育种中各项技术的应用。 1 、转基因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虽然转基因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要获得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小麦仍很困难。基因枪法是转基因的主要方法;花粉管通道法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具有较好的效果;农杆菌法的转化效率仍有待提高。应用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性状的改良主要包括:抗病性、抗寒(冻)性、抗旱性、抗穗发芽以及品质性状。 2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将QTL定位,并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遗传动态进行跟踪,进而提高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2.2 构建遗传图谱遗传图谱的构建是对基因组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小麦育种和分子克隆等应用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鉴定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分子标记技术在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鉴别外源染色体片段,还可以对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进行标记和定位。 2.4 种质资源鉴定传统的种质资源鉴定方法是建立在表型与杂交基础之上的,不同程度上均带有一定的人为性,而且耗时耗力,效率与准确度均不高。分子标记的引入应用为这一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种质资源鉴定的成效与准确性。 2.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目前 小麦的许多重要性状都已获得了分子标记,包括与抗病、抗逆有关的质量性状和与产量、品质有关的数量性状。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利用这些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3远缘杂交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高,现有种质源显得日益贫乏,利用近缘种属导入有利基因,创造新的种质资源,是目前小麦育种的一项重要工作。小麦族近缘属植物中具有多种多样的、普通小麦所不具备的而为育种发展所需要的重要性状基因,如蛋白质含量高、抗病、抗逆等优良性状.通过远缘杂交,把小麦近缘属植物的有益基因转移到小麦中去,克服或弥补常规育种遗传资源不足的缺点,是提高小麦育种水平的有效途径。小麦远缘杂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培育出了一系列小麦新品种。 4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 用普通小麦与太谷核不育株杂交或回交, 其后代仍然会出现一半可育株和一半不育株, 可育株不再分离为不育株。优良的可育株经过选择稳定后, 可作为良种加以利用, 可免去人工杂交。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回交, 一方面亲本的绝大数优良基因较为容易继承; 另一方面, 亲本个别的优良基因也容易获得选优汰

自从种了芽苗人家芽苗菜-我再也没有买过菜

芽苗人家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 自然生长:不打农药、不必化肥、不必生长激素 养分安康:易吸收、促进消化、能改善慢性疾病 油腻味美:可榨汁、可凉拌、可清炒,鲜嫩可口 这麼好的芽苗菜,看看都有哪些品种,养分价值又有多高呢? 养分价值 品种 ▼豌豆苗 ▼小麦草 ▼空心菜 ▼萝卜芽苗菜 ▼荞麦苗 ▼香椿芽苗菜

芽苗菜品种这麼多,而且养分液高,但是看到商场里的价钱,就…… 不过我们可以本人在家入手种哦! 后期预备—选种 1、人选,挑选个大、丰满,无虫眼、无损伤的种子; 2、挑选,用大眼洗菜筐筛筛,留下好的、平均的; 3、水选,将种子放在水里,留下沉底的,飘在水面上的是瘪种; 4、风选,用簸箕扬起来挑选。 后期预备—容器 洗菜筐、塑料餐盒、泡沫盒、脸盆、菜盆,只需是平底的都可以,底部没有筛眼的,要钻一些漏水孔,一定要清洗洁净、无油污。 纸巾可用餐巾纸、白纸、毛巾、纱布、包装纸,脱脂棉,稍薄一些洁净无油污的都可以。 后期预备—盆底基质 虽爲水培,除了用湿纸巾,还可采用不同的基质,来坚持湿度。 1、在铺好的纸巾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珍珠岩颗粒,再平摊种子,加盖纸巾,一天只需浇2次水,早晚各一次。 2、铺上薄海绵再收获,一天只需浇水1次。 3、也可以用洗净的河沙做基质。

芽苗菜种植示例 豌豆水培 浸种催芽:种子经常带有细菌,普通从市面买回的种子,用温水浸泡法就足够了。 消毒时,将种子放入55度左右的热水里,疾速搅动,待水温降至30度时,再泡8个小时。 收获:将泡发好的种子平均地放入筐里摊平,不要叠加,再盖上一层纸巾,再浇水。 管理:放在黑暗通风处,也可以在下面再盖上一层不透光的东西,每天用喷壶喷水3-4次。 待长出芽苗时,可以放在有光线的中央(室内可见光即可),不能间接晒太阳。 采收:待芽苗长到10-15厘米左右,就可以采收食用了,剪的时分从根部下面留一节,几天后会再长出芽苗。不要等叶片张开后再采收,曾经纤维化的叶片,口感不佳,很难嚼烂。 花生河沙培 种类选择:选择小粒花生种类,要用颗粒丰满、大小分歧、无损伤、发芽势强、发芽率高的当年产的新种。 浸种:先将种子停止淘洗,将浮在水面的种皮和杂质去掉。然后放在20℃的温水中浸泡12-17小时,两头淘洗换清水1次。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第二节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 的遗传与选育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小麦分布广,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耕作制度差别很大,各地小麦生产发展也极不平衡,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 因为任何一个品种都是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成培育的。因此优良品种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新育成的品种必须要能够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求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生态条件,争取高产、优质,同时克服不利的生态条件而争取稳产。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同一生态区域内的很多品种,形成一种生态类型,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能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品种适应该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和各种自然病虫灾害的能力,因而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发育正常,并对不利条件、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抗、耐性,以及保持产量相对稳定等优良性状,表现出高产、稳产。 生态区域(生态、耕作制度)品种生态类型 要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首先要了解我国小麦的品种种植区划及

与之相适应的品种生态型特点,因为作物品种种植区划是以经济、自然(气候、土壤、生物)、栽培、管理条件和品种生态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的,它是制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 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和育种目标 小麦品种种植区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气候、土壤、生物等),耕作栽培水平和社会经济要求等的差别,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不同的小麦生态类型区,使同一区内各种条件较为一致,所用的品种类型也相对一致,以便育种、引种,并因地制宜地运用耕作栽培技术。制定育种目标,还应当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点和缺点,了解现状、分析问题,为品种选育提供科学指导。 可见,任何一个小麦品种,在生产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因此在制订育种目标时,首先必须根据品种种植区划,充分考虑生态条件和生产发展要求,研究当地品种生态类型的优缺点,据以制订正确具体的育种目标。即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育新品种。 (一)我国小麦品种种植区划 由于我国小麦分布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类型和生产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种植区域。比如:l961年出版的《中国小麦栽培学》,根据自然条件(特别是年平均气温、冬季气温、降水量及其分布)、耕作栽培制度、小麦品种类型、

第三节 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第三节小麦品质的检验方法 一、籽粒硬度的测定(研磨时间法) (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小麦及其他谷物籽粒的硬度。 (2)方法提要本方法利用小麦籽粒的研磨特性来测定其硬度。因为硬麦研磨后得到粗的颗粒粉易于从磨体间隙中流出,而软麦研磨后得到细的颗粒粉不易从磨体间隙中流出,故研磨一定数量不同硬度的小麦所用时间不同,硬麦时间短,软麦时间长。此方法称为研磨时间法(ground time),简称GT法,以秒数表示小麦的硬度。数值越小,籽粒越硬。 (3)仪器设备使用国产ZL 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牡丹江市机械研究所和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联合研制)或联邦德国布拉本德( Brabender)公司制造的微型硬度计(micro-hardness Tester)。 ZI_Y-1型自动粮食硬度计的结构和技术参数:‘ ①结构仪器包括主机和天平两个组成部分。主机由锥形磨体,磨隙调节环,传动机构,电器控制,时间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如图2-2所示。 ②技术参数厂_一 380V:圆锥50Hz磨隙可调o.0~1.50mm。电源380V±10%,50Hz,具有水冷却系统可保证磨体工作温度稳定(要另配恒温水浴或使用自来水龙头供水)。 天平:称量范围0-20g,精度±0.Olg。 时间测量:液晶数系显示000.0~999. 9s,精度±0.1s. ③安装。将仪器从包装箱中取出,将底座⑩与主机用6个M8螺钉连接起来,将电源导线与天平信号导线分别接入相应的插孔,天平放在主机下部。将仪器安装在靠近水龙头的地方,但不得靠近振动大的振源,以防影响仪器精度。使用前检查仪器是 (4)样品制备选取有代表性的小麦样品种子,去杂后按四分法缩分,取样量不得少于30g。样品种子要干燥,含水量相对一致。 (5)测定步骤 ①接通电源,将电源开关(12)置于“l”的位置,此时电源开关上指示灯亮,液晶显示器⑤显示数字,天平上的取少灯(13)亮。 ②将天平的一个托盘对准仪器磨体的下斜口,并调整天平的水平位置。在另一天平托盘上放4g砝码。 ③将磨隙调节环的螺丝③放松,把刻度调节到6.O的位置,拧紧固定螺丝。 ④将仪器后面的冷却水管分别与恒温水浴的出水口和入水口连接,或与自来水龙头连接,向仪器通入恒温水20min。 ⑤在正式测定样品前,为了预热和清理仪器,取非供试小麦20g,投入进料口④ 中,按下磨起动钮⑧,研磨完后,按下磨停止钮⑨,使仪器处于待测工作状态。 ⑥按下液晶显示器清零钮(14)使显示器显示ooo.O。 ⑦用精度为0. lg的天平(用户自备)称量6g供试样品,放入仪器进料口④中。 按下起动钮⑥,磨体开始转动,计时器也开始工作。当粉碎物由磨体下口流人天平托(PSD)。此法比较准确,应用最多。研磨功耗法使用硬度一结构仪测定研磨小麦时所需要的力和功,需与粉质/阻力测定仪( farinogranh/resistograph)配合使用。此法更为精确,但用样量大,每次测定需要50g,且费工时。研磨时间法即本书引用的方法,其准确性较差,但有快速,微量的优点,适于大批样品,特别适于育种工作者使用。d.近红外法,它可以快速测定谷物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等。在1680nm处的反射光密度与研磨时间法的GT值或研磨细度法的PSI值都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用来测定小麦的硬度,已有应用的报道。 ③用研磨时间法测定小麦硬度,其结果会受到样品含水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的影响。

油草种植的技术

油草种植的技术 第一,光照和土壤:大叶油草喜充足阳光,也较耐荫,是很好的疏林草坪草。在稀疏乔木下种植,上有树木遮荫,下有草,是供游 人休息活动的最佳场所。大叶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冲积土和较 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最好,在干旱沙土等较干燥环境下生长不良。 第二,修剪:因为大叶油草匍匐茎蔓延迅速,草坪会变得密集而高,而且秋季会开出高而粗糙的花穗,所以作为休息活动草坪、疏 林草坪和运动场草坪,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修剪。 第三,浇水:作为进行休息活动用的草坪,经常受践踏,而且地毯草的根系浅,不大耐旱,所以要让草恢复和生长得好,在干旱时 要注意浇水。 第四,施肥:作为活动用南方草坪,由于践踏较频繁,为了让大叶油草坪恢复和生长快,在春夏秋三季可各干施一次氮肥,每100 平方米150克,施后立即浇水。对于受损太严重的草坪,应当暂时 禁止游人再进入,让其恢复良好。 千金子,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细长须状,簇生。秆 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节明显,节间长,着地之节处,易再生根。叶片扁平或多少卷折,线形,长7~25厘米,宽0.3~0.6厘米,先端渐尖,全缘,稍粗糙,叶鞘无毛,叶舌长0.1~0.2厘米,膜质,多细裂成纤毛状。枝梢生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分枝及主轴均 微粗糙,分枝长达6厘米;小穗绿白色至带紫色,长0.2~0.4厘米,具花3~7朵;颖膜质,不等长,具1脉,背脊粗糙;外稃具3脉,先 端锐尖,无毛或下部具短毛;花药长约0.5毫米。颖果,椭圆形,长 约0.1厘米。花、果期8~11月。 该草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喜光,也较耐阴,再生力强,亦耐践踏。对土壤要求不严,能适应低肥沙性和酸性土壤,在冲积土和 肥沃的砂质壤土壤上生长最好,但在干燥的高丘上生长欠佳。由于 匍匐茎蔓延迅速,每节均能产生不定根和分蘖新枝,因此侵占力强。

小麦常规育种的主要环节

小麦常规育种的主要环节 小麦常规育种方法程序主要包括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三大基本环节。 一、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是硬性纲领,在特定历史阶段是不变的,而对于小麦组合配制和后代选择技术却有不同流派,不同育种单位根据自己经验和知识形成了适合自己并有特色的育种方法。 二、关于亲本选配及组合数量 在现阶段育种目标要求下,配制组合数量取决于对亲本熟悉的数量。在充分掌握亲本特性前提下尽量多配组合,没有熟悉或者没有合适亲本宁愿不配组合。亲本是育种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引进和创造亲本材料,育种才能是有水之源,而实现育种目标的设计要靠对亲本性状的熟悉掌握。亲本来源除了当地主推品种和外引品种外,还有自己创造的中间材料。一些优良性状只有被转至综合性状好的背景中才能被生产所利用,因此不断创造综合性状好的中间材料作亲本并不断提高的过程,其实就是育种的过程。 为了提高育种效率,根据育种单位现有的土地、人力和物力,必须考虑杂种各世代的种植和选育规模。首先是配置和保留杂交组合多少的问题,尽管育种家都很慎重地选配亲本和配置组合,但组合成功率依然很小。尤其象小麦这样已经高度改良的作物,其组合成功率大约在1/200—1/300。对杂交组合的数目不同育种家有不同的见解,一种是以多取胜,一种则强调精选和少配组合。在实际工作中杂交组合的多少应根据育种目标难度,所掌握亲本的多少和对其了解的深度,以及各育种单位的经济条件而定。目前我国大多数小麦育种单位每年配置的组合在200—300左右。 三、亲本组合方式 在一定育种目标内能用单交实现的就不用复交,因为复交后代基因型更复杂,更难以选择,纯合也更慢。但在2个亲本无法完成育种目标时,就必须采用3个或3个以上亲本来完成。采用复交时,一是要注意当地丰产品种的使用频率,二是要注意F3代亲本的利用。举个例子:比如育种目标是高产的优质小麦品种,

小麦育种试题库

作物育种学各论 小麦育种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产量潜力 2、环境胁迫 3、营养品质 4、一次加工品质 5、二次加工品质 6、伯尔辛克值 7、洛类抗源 8、完全异源双二倍体 9、双二倍体 10、收获指数 11、抗逆性育种(小麦) 12、T型不育系 13、化学杀雄剂 14、(小麦)避旱性 15、(小麦)免旱性 16、(小麦)高光效育种 17、(小麦)冻害 18、(小麦)寒害 19、(小麦)异附加系

20、(小麦)异代换系 二、填空题 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2、在小麦矮秆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和。 3、在小麦矮化育种上,最广泛采用的矮源是日本的赤小麦,其具有矮秆基因、 ;另外一个是,其具有矮秆基因、 ,其引入美国后作为杂交亲本育成创世界高产记录的品种。 4、在生产上,所应用的小麦类型有三类,最广泛的是采用;在一些国家近年开始推广,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仅在少数国家种植。 5、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和构成,所谓产量构成三要素。 6、根据小麦具体品种的穗部形态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多少,我国北方冬麦区一般将小麦划分为、、。 7、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决定于其构成因素、和的协调发展。 8、.一般而言,我国冬麦区自北向南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南方多为大穗型品种,北方多为品种。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的遗

传力。 9、小麦每穗粒数是由和构成。高产条件下,每穗粒数可以由较少的和较多的构成,也可以由较多的和较少的构成。 10、在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增加是最重要而可靠的指标。 11、我国小麦与国外小麦相比,具有如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12、在育种过程中选用适当的测试方法对小麦品质改良至关重要。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小,应多注意的性状,测定方法应,便于单株选择,结果准确。 13、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1923年从澳大利亚引进,1942年西北农学院用其为亲本,育成的,到1959年推广面积600万h㎡,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史上面积最大的品种。 14、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我国小麦品种是共认的抗性最好也最为稳定的抗源。 15、意大利育种家N.Strampeli将作为早熟矮秆亲本育成一系列中秆的推广品种,不但成为意大利小麦育种的骨干材料,而且被许多国家引进利用。 16、小麦矮化育种中,日本用达摩小麦杂交育成。在美国,O.A.Vogel 用其为亲本与Brevor杂交,1961年育成创世界小麦高产纪录的冬性半矮秆品种。 17、小麦现代品种的收获指数已从古老品种的0.3~0.35提高到0.4~0.5,甚至更高。不少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极限,想进一步提高产量,必须注意

家庭种植小麦草的简便流程如下

家庭种植小麦草的简便流程如下: 0、浸种。将小麦种用清水(自来水即可)浸泡12-24小时。 1 、播种。将小麦草种子均匀撒播到铺垫有保湿纸的育苗盘中,散平不重叠为宜。保湿纸用质量好点的卷纸(三四层)即可;育苗盘可以是盘子、水果篮、洗菜筐,奶粉盒、牛奶箱(剪至4.5厘米高)等。 2、洒水。用喷水壶或毛刷蘸水均匀喷洒,水要充分浸湿纸巾,但不积水或有少许积水。

如下图: 4、每天继续喷洒2-3次清水,第四天如下图:

5、此时可不再覆盖报纸,充分见光,第五天长势如下图: 6、每天继续喷洒2-3次清水,第六天如下图:

继续洒水,第七天如下图: 继续洒水,第八天如下图: 第九天如下图:

第十天如下图: 第十一天图: 哈哈,可以采收了!当芽长到10-12厘米,刚顶心叶而心叶又未钻出时,即可采收。

以上图片均由店主卖菜翁小伙100%实物拍摄,盗图必究! 小麦草榨汁法: 将小麦草离根部约1厘米以上部分采收下来,用清水洗净,然后把水沥干。 小麦草压汁可用、绞肉机、蒜捣子等。另外将洗净的小麦草直接放入口中咀嚼,吞下草汁,吐出草渣,更是简便方法。 或将已洗好的小麦草用布包起来放在砧板上或木板上,用菜刀背敲打之后,拧出汁来。如此反复敲打及拧汁3次后把包布打开,倒少许温开水使小麦草渣湿润后再包起来敲打拧汁。再一次打开包布加少量冷开水敲打拧汁后即可饮用,但是这种方法既费时费力,所能得到的小麦草汁分量也不太理想。 也有人用果汁机打汁,要将速度调在最低速,将100克的小麦草汁加350毫升的水,约打30秒至1分钟,打匀过滤后方可饮用。 饮用法: ①小麦草在冰箱中,能够保持一星期的有效成分。但是榨出来的小麦草汁要即刻饮用。因为小麦草汁的有效成分,只能保持30分钟。 ②小麦草汁略带草味,可以添加些蜂蜜、水果汁、菜汁与其他饮料加以冲淡。最好不加糖,因其本身已有天然的甘醇和芳香。 ③每天饮用85~170毫升新鲜小麦草汁便可以增加抵抗力,应付现代生

小麦转基因研究进展

转基因小麦研究进展及前景 摘要: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报道以来,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的小麦遗传转化弥补了经典小麦育种的不足,突破了可利用基因库的限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讨论了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进展 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将小麦野生近缘物种中的有益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栽培品种,对其抗性、品质、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双亲亲缘关系较远造成杂交不结实、杂种不育、杂种后代长期分离、预见性差,使该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植物转基因技术被证明是进行外源基因定向转移独特而有力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改进了传统的育种方法。通过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按照需要,将有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即目的基因进行人工重组,在离体条件下转入宿主细胞进行复制、表达,定向改造植物,可以打破基因流的界限,而且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小麦是举世公认的最难转化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且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经过许多学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逆性(如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例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小麦已经通过安全性试验;抗草胺膦转基因小麦、抗咪唑啉酮转基因小麦、高蛋白转基因小麦、抗虫和耐镇草宁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抗蚜虫转基因小麦、抗小麦黄花叶病毒转基因小麦,以及抗白粉病、赤霉病和黄矮病的转基因小麦正在田间释放[1,2];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转基因小麦[3]、转Trx-S 基因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系已进入中试阶段[4]。近年来,中国在小麦转基因方面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并获得了一批具有抗病虫、抗逆境及改善品质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部分品系已经进入环境释放阶段。本文概述了小麦转基因研究常用遗传转化技术及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小麦转基因技术 小麦转基因技术是指用人工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 导入小麦细胞,使之稳定地整合、表达并遗传的综合技术。小麦转基因技术可根据转化目的基因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第二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如PEG法、电激法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第一类方法。 1.1 花粉管通道法 中国学者周光宇1974 年提出的DNA 片段杂交假说是花粉管通道法的理论基础,他于1983 年建立了花粉管通道法,该技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 送入胚囊中尚不具备正常细胞壁的合子。利用该法进行基因转移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中国。1992 年,周文麟等通过花粉管法将C4作物的DNA 导入小麦,获得了具有C4作物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后代[5]。随后,曾君祉等利用该法将带有GUS基因的pBI121 质粒导入小山3号,获得 5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4.7%[6]。阎新甫等将抗白粉病的大麦DNA导入花76,既获得了符合遗传规律的稳定抗病后代,还明确了抗白粉病基因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7]。Ziberstein A 等将质粒DNA 涂于授粉的柱头,提高了转化频率,并完成后代分析和分子鉴定[8]。成卓敏等将大麦黄矮病毒GPV 株系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品种,获得了抗黄矮病毒GPV 的转基

水培芽苗菜种植

水培芽苗菜种植步骤:7-15天可以吃!营养丰富,超越任何蔬菜,被誉为天然维生素长寿菜!方法温度决定发芽率! 种子回去泡8-12个小时,香椿泡24个小时,先清洗干净种子,用最大号的一次性水杯或者碗放一半或者1/3种子再装满水,4-6小时换一次水保持种子里的氧气,泡种子时可以少加一点白酒,给种子消毒,促进发芽,防止后期霉变.用育苗盘或者底部带孔的洗菜筐里铺2-3层育苗纸或者珍珠岩,喷湿,铺种子不能太密不能重叠,上面盖1-2层育苗纸喷湿,放在黑暗地方避光发芽,每天早中晚喷一次水。冬季室温低的可以盖毛巾保暖。夏天在盘子边放几瓣蒜防虫,开始几天长的白色小毛毛是根须,不是坏掉了,等苗长到3-5厘米了去掉上面的纸,见光,在室内长到8-10厘米的剪掉吃,长太高了下面的老了,不好吃了,炒鸡蛋,做汤,红烧炒肉都可以,用开水煮一下凉拌。室温高时注意通风透气,盘子底下不要积水,积水种子会坏掉。一般的7-10天可以吃了,豌豆摘上面的嫩苗吃,可以摘2-3次,其他的只吃一次。有的长的快,长的高,有的长的矮,但是营养价值各不相同。豌豆,小麦也可以种土里多摘几次上面的嫩苗吃,其他一次。香菜要先把种子压裂缝,再泡!香椿比豌豆萝卜发芽慢,20度以上,5-10天发芽,20多天可吃,别着急.黄豆芽绿豆芽要一直遮光到收获。 萝卜,豌豆,麻豌豆,空心菜,荞麦,油葵,黑豆,小麦(榨汁),这些长的快点,高点,其他的长的矮点,营养价值各不相同!豌豆麻豌豆黑豆100克种一盘,其他25-50克种一盘。一定要按店里的香椿介绍种!网上说松柳是山黧豆有毒的。建议不要买松柳。没贴标签的香菜是淡黄色圆粒,黑豆是黑色豆子,油葵是黑色小瓜子,板蓝根是黑色叶子状,其他都有标签。 小麦汁属于碱性食物提高免疫力,纤维质促进消化,并含有一种特殊的抗癌防癌物质A!铺纸水培7-10天收1-2次!种土里可以收2-3次!小麦草一盘用大约60克小麦,1斤种9盘,7-10天收一次,一盘苗榨半杯汁,想每天喝就多种5-10盘。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 姓名:漆海龙 学号:3115701060 摘要: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最为困难的作物,加上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随着基因枪的问世、新的选择标记基因和高效启动子的运用,1991年以后小麦转基因研究开始增多。目前小麦遗传转化尽管有多种方法, 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转化方法尚不成熟, 因此建立合适的转化方法是小麦遗传转化成功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小麦基因枪转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几种重要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麦遗传转化, 基因枪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 正文: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约占谷物蛋白质的38% ) .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30%. 小麦面粉约含70%~ 80% 的淀粉.通过遗传转化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定向改良,从而创造新的小麦品种。与国外小麦相比, 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 但是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麦贮藏蛋白缺少优质蛋白质亚基。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地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 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 进而提高烘烤品质. 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 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蜡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小麦转基因研究大多采用授粉后13~14 d 的幼胚为受体材料,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E35S 等启动子和bar、nptⅡ、EPSPS 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剂一般使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 和Glyphosate 等,成功利用的农杆菌菌系包括ABI、Agl1、c58C1、LBA4404 和CP4 等。总之,小麦转基因研究涉及报告基因或标记基因较多,目的基因较少,所用的受体基因型大多是Bobwhite。因此,拓宽小麦遗传转化的受体范围,完善农杆菌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将一些控制抗病、优质、抗逆和抗虫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麦,是今后小麦转基因研究的重点。 小麦遗传转化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 所谓的小麦遗传转化就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麦, 整合在染色体上, 并获得携带目的基因后代的过程. 与其他作物相比, 小麦转基因成功的例子较少, 转化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组织培养植株的再生频率低, 而且建立稳定的小麦再生体系比较困难. 另一个原因是小麦基因组比较大, 具有17 Gb, 而且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用于制造面包、具有烘烤品质的小麦, 95%是六倍体, 其他的则是四倍体硬粒小麦.另外,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也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小麦转基因最常用的方法仍集中为基因枪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 ) 、农杆菌介导法(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虽然也有一些其他转化方法的报道, 比如: 聚乙二醇法( polyethyleneglycol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protoplasts ) 、电击法( electroporation) 、碳化硅纤维介导法( silicon carbide whiskers) 、激光微束穿刺法( Microinjection) 和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ion irradiation) 等, 但随着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的不断改进, 这些转化方法已经被逐步淘汰. 现在基因枪法( microprojiectile bombardment ),农杆菌介导法(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和花粉管通道法( polly tube pathway ) 是小麦成功转化的基础方法, 以下主要介绍这三种方法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及影响因素.

神奇的小麦草(正文)

现代生机饮食理论是谁发明的? 近年以来,采用“生机饮食”方法来治疗各式各样疾病的人不断增加,这种疗法的神奇功效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科学家的注意与重视。 这种生机饮食疗法的提倡者是一位来自东欧的美国人安·威格摩尔(Ann Wiqmore)博士,她创造出了一套“以麦草汁当药,以新鲜芽菜及蔬果当食物”的生活方式,除了医治了自己的重病,起死回生之外,后来还藉此救活了无数的人。 安·威格摩尔生来命苦,童年在战乱中长期颠沛流离,后来逃到美国定居。她在二十一岁结婚,三十二岁时怀孕,分娩困难,子宫长了瘤,几经辛苦才有惊无险,母女平安。 可是不久之后她就患了严重的“血毒”,医生宣布她再无生存机会。但是她并未绝望,反而潜心默想天下间的道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有机耕种(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种植方式)和自然方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当时她生活贫苦,住在波士顿市,当地没有健康的食物,连新鲜菜也很少买得到,她为了维持生活,就在市内河边采集野草来生食,天天只吃生的野草和自己烘的面包以及马铃薯。 说也奇怪,过了八个月,她的重病居然大有起色。原来她的外婆原是个出色的草药医生,在她小时战乱当中(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和德国在她的乡下打仗),全村缺粮,这位老人家不辞辛苦,到野外采集一些草类及种子,不但使村民不致饿死,还救活了许多病人,同时,外婆又不断用生草药替家人村民敷伤口,功效卓著。 安·威格摩尔记起多年前外婆教她的一些草药知识,加上 1

外婆给予她的榜样与信心,在医好自己以后,又埋头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一天,她读《圣经》时读到一段说:有个患病的国王听从上天的指示,到野外像牛一样采集青草来吃,终于复元。于是她更相信青草有不可思议的保健功能,就着手收集各式各样的种子来试种,终于发现最理想的是小麦的幼苗。她自己大量吃,健康即时增进。 她开始榨小麦草汁给一些重病的人试饮,教他们生食新鲜蔬果,一个个癌症,麻疯患者重获健康,再过正常生活。 她自己在五十岁时健康极差,患了直肠癌、气喘等病,于是戒除一切熟食,三年之后,不药而愈。现在她活到八十多岁,仍然精力充沛,不停地工作,推广自己创立的这种饮食方式。她的联络地址是 Ann Wiqmore Foundation,196Commonwealth Avenue,Boston,MA02116-2903 USA。 小麦草汁有什么营养价值? 小麦草早在西元1939年便由美国医学协会于《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发表,证实小麦草乃是一种十分珍贵的食物,当小麦草被选为美国太空人的指定浓缩营养食品时,小麦草的卓越营养价值便再一次获得学术界的肯定。 在1930年至1980年期间,许多学术界人士纷纷对小麦草的种植、营养价值和医疗特质,进行极尽深入的研究实验,其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学家,包括:查理士施奈伯博士(堪萨斯城市)、克赫拉博士(威斯康辛大学)、安.威格摩尔博士(波士顿的希波克拉底研究所的创办人)、厄普·托玛斯(G.H Thomas)(新泽西的沃田BLOOMFIELD化验所)、雷久南博士(德克萨斯大 2

小麦的育种过程

小麦育种计划 2012级生工6班 X x x 作物遗传育种学

小麦的育种过程 小麦的栽培: 1整理土地 全班同学一起整理有学校分配的试验地。首先在实验室借来需要的工具。锄头和铲子,然后一起将地翻一遍。该填土的地方找一些土来填上,将排水沟挖好。确定的行距20cm,株距10cm,人行过道50cm挖好,畦高15cm垒好,等待播种。 2选择良种 根据所处的地区选择合适的种子,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的产量。由老师选择种子然后发给我们栽种。 3种子处理 一般种子里都有一些成熟差、破碎、秕粒、虫蛀、霉烂和 带菌的种子。还混有其他作物种子、杂草种子、虫卵杂质等。因此,播种前一定要剔除,使种子整齐一致,提高纯度和净度,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减少杂苗,减轻病虫危害。既可节约用种,又可达到苗全,苗壮提高产量的目的。播前晒种也对小麦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适时播种是一项关键性措施。让种子在低温下先扎根后出苗,则根系发达,抗倒伏,早分蘖,是形成壮苗的重要措施。为小麦延长生育期创造条件,且穗分化的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形成大穗。因此,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播种时要求在精选好

种子的情况下做到行直,播量准确,下籽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播种深浅一致,播种后待土壤松散时碾平。播种深浅也对麦苗影响很大。如果播种过深,出苗缓慢,种子中大量的养分消耗在出土过程中,则幼苗黄瘦细弱,分蘖晚而少,根系不发达,影响地上部茎叶正常生长。播种也不宜过浅,否则遇到干旱,影响次生根的发育,后期易发生倒伏。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历史播种记录,总结一定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深度进行播种。这次实践我们的小麦已经过了最佳的播种时期,所以更需要好的播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按照10cm株距,20cm行距来播种,这样既能让小麦生长的更好,又能让长出的麦苗具有视觉上的美感。 5科学施肥 在播种时可在种子种混一些肥料进行播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春小麦三叶期至抽穗期是吸收氮素最多的时期。为满足这一阶段对氮素的需求,在二叶一心期追施肥料最为适宜,可提高分蘖成穗率,促使苗壮早发,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追肥采用速效肥,如尿素、磷酸二铵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小麦各时期对肥料的需求状况,适时适量的进行施肥,到争取让肥料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6合理灌溉 小麦的需水规律是:苗期少,中期多,后期逐渐减少。出苗后需水少,以后随植株长大需水量增加,到抽穗期达到高峰,灌浆期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概要

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的现状及建议 2002-12-17 14:03:09 1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现状 河南省的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处于徘徊状态, 90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发展。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初期育成的主要品种豫麦 14、豫麦 23、豫麦 28等,在产量和品质上仍有一些不足。 90年代中后期以来育成了一大批优质小麦新品种,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品种类型的多样化。①强筋类优质面包小麦豫麦 34、豫麦 35、豫麦 47等,其中豫麦 34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豫麦 47的面包体积超过 800ml ,二者均与加麦附近。②适宜做优质面条、馒头的中筋偏强类型豫麦 49、豫麦 54、豫麦 55等。③蛋糕、饼干专用优质软麦新品种豫麦 50、豫麦 60,其中豫麦 50的稳定时间为 1.05分钟,评价值 88.29。④选育了一批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如丰优 7号、郑农 16等。这些品种的育成,标志着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工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也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在蛋白质质量与面筋指数方面仍处于落后局面,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品种不过硬面包小麦品种, 就蛋白质而言, 在量和质方面大多是以量取胜,虽然籽粒蛋白质含量能达到 15%以上,但面包体积仅达 750立方厘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来看,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在 31.6%- 37.2%、面筋指数在 12-84之间,而法国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为 22.6%-36.1%、面筋指数在 86-100之间, 虽然我省小麦粉的湿面筋含量高于法国小麦粉, 但面筋指数大大低于法国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 这是法国小麦粉的烘、焙品质优于河南小麦粉的根本原因。饼干、蛋糕用弱筋小麦品种, 其粉

小麦育种讲义

小麦育种讲义 农学院李宪彬 14.1 概述 一、我国小麦生产简况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在北方地区是主要的细粮作物。由于苏联的解体,我国小麦栽培面积和总产居世界首位,面积2000-2500万公顷,单产200-250kg/亩,总产1亿吨左右,占世界总产的1/5。1978年青海香日德农场3.91亩春小麦,培创出亩产1013kg的高产纪录。2008我省冬小麦产量的最高亩产量773.86kg。据山东省农技总站统计,在2009年10亩高产攻关田中,“济麦22”实地收获48个点,平均产量689.5公斤/亩,有22个点产量超过700公斤/亩,其中滕州级索镇千佛阁村实地收获3.46亩,平均亩产789.9公斤,比历史冬小麦最高单产提高了16.04公斤。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至海南岛,北到漠河,西起新疆、东抵沿海诸岛均有小麦栽培。从5~12月均有小麦在播种,从4~9月都有小麦在收获。 二、我国小麦育种概况●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这与采用优良品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措施都有关系。其中品种改良对总产的贡献:占40-50%(甚至50%以上)。●品种具有对病虫害及环境胁迫因素的抗耐性,使小麦总产保持稳定增长。 14.2 小麦育种目标 一、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区划根据《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金善宝主编,1983年)一书的生态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三大麦区和十个相应的生态地区和生态类型。 . (一)北方冬麦区 1. 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黄土高原类型 2. 黄淮平原中熟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黄淮平原类型 (二)南方半冬性和春性麦区 3.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熟秋播半春性麦区(长江中下游半春性麦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 4. 四川盆地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四川盆地半春性麦区)------四川盆地类型 5. 云贵高原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云贵高原半春性麦区)------云贵高原类型 6. 华南山丘早熟秋播春麦区(华南山丘春麦区)------华南山丘类型 (三)春麦区 7. 东北平原早熟春麦区(东北平原春麦区)------东北平原类型 8. 北部中熟春麦区(北部春麦区)------甘蒙高原类型 9. 新疆冬春麦兼种区------新疆盆地类型 10. 青藏高原春麦区------青藏高原类型 ●生态区划的意义:★地区间引种调种的理论依据。引种时应考虑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在生态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区间引种容易成功,而在生态条件不相似的地区间引种不易成功。★育种单位所在地区制定育种目标的理论依据;★为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黄淮平原中熟冬麦区------黄淮平原类型★属于该生态区的地区有:除胶东半岛外的山东省大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部、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中部(关中一带);甘肃天水地区。★黄淮平原类型品种特点:生育期220-250天,其中:出苗—拔节160-190天;拔节—抽穗20-40天;抽穗—成熟30-40天。冬性—弱冬性;幼苗生长习性:匍匐,半匍匐;春化阶段发育时间较长;对光照反应中等到敏感,穗分化时间较长;抗条锈、白粉、叶锈、赤霉病;白粒,多硬质。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18T15:35:11.40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石绍华 [导读]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307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 1.前言 小麦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物。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的基因分子水平进行充分的研究,把提高农作物产量问题归结到基因水平,找到相关的控制基因并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小麦转基因的概述 2.1小麦转基因的原理 具有外源物种基因的小麦叫做转基因小麦,一般通过基因工程获得。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对各种不同生物的DNA进行重组,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其在受体细胞内持续稳定繁殖,从而获得大量新物种的技术。获得转基因小麦需要具备3个要素:小麦受体、目的基因和转化方法。受体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是否有演变为杂草的可能,是否有敏感源和是否有毒等等。转基因的目的也应考虑进去,例如,选择合适的受体小麦是生产转基因小麦口服疫苗的关键,合适的受体小麦可以 使疫苗兼具表达量高、耐储藏和适宜于口服等优点。又如,为了利用转基因小麦处理土壤污染,则尽量选择大型小麦,以提高处理污染的效率。目的基因的选择也是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截取需要表达的特性对应的基因。 2.2小麦转基因的方法 小麦转基因方法可分为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法三大类。生物学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病毒介导法等;物理学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和电激穿孔法等;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法、脂质体法等。在上述多种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常用的还有基因枪法。 3.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3.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为的将目的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转入靶细胞中,达到优化目标产物的目的。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农杆菌介导法和我国科学家周光宇提出的花粉管道法。 3.1.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利用农杆菌感染目标小麦,将目的基因转入小麦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农杆菌介导法最大的不足就是能否转化和转化效率极大地受寄主小麦基因型的限制,单子叶小麦因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所以转化更加困难。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农杆菌介导法在玉米、水稻、大麦和小麦(Cheng等,1997)等单子叶作物的遗传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998年,刘庆法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开展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研究工作。1999年,夏光敏等再次报道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工作,部分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达到了5.9%。从2002年开始,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以每年8~10篇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06年累计发表相关论文达到40余篇,约占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总数的15%。 3.1.2花粉管通道法 花粉管通道法是利用小麦的双受精,人为的把目的DNA导入小麦子房,通过细胞的分化变化进而导入小麦细胞的基因组中。关于花粉管通道法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1994年后通过该法进行小麦转基因的研究报道以每年10篇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目前,国内已报道的花粉管通法小麦转基因研究达120余篇,约占国内小麦转基因报道总数的41%。可见,花粉管通道法已经成为我国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3.2转基因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 3.2.1品质改良 1989年新疆农科院和中科院新疆化学所用新疆大赖草总DNA通过花粉道法转化栽培春麦761,选育了大穗,多粒,高蛋白,抗病的优良品系,经鉴定发现大赖草高度重复序列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缪军等,2000);王广金等(2002)将麦谷蛋白HMW-GSIDX和IDy10基因导入小麦,选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品系21K867;刘根齐等(1994)将两粒白粒小麦DNA导入红粒植株,选育出保持原品系其他优良性状的白粒改良新品系75(198)。 3.2.2抗逆性改良 小麦抗逆性的改良,根据我国现状,现在主要集中在对抗非生物胁迫的研究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小麦的抗逆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NAC是小麦中抗旱的响应因子,通过前人对改基因在其他小麦上的研究,该实验室通过EST标签筛选,同源比较成功从小麦基因组中提出该基因(2012),以及对其做了序列分析,对以后从该基因的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 4.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4.1转基因小麦的应用范围 4.1.1抗病基因工程 小麦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尽管现已培育出大量供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但其仍不断遭受病毒、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小麦晚疫病和小麦病毒病。 4.1.2抗非生物逆境基因工程 除了有害生物威胁,小麦种植还会受一些非生物逆境如低温、干旱、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抗非生物逆境机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