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过度反应_中国经济_缩长_之解释

过度反应_中国经济_缩长_之解释

过度反应_中国经济_缩长_之解释
过度反应_中国经济_缩长_之解释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 1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1.0分)1.0 分 A、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联系是普遍的 C、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不包括(1.0分)1.0 分 A、人的禀赋不同 B、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一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模式中的第一个“P”是指(1.0分)1.0 分 A、私人 B、社会 C、企业 D、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典型案例是三线建设 D、“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1.0分)1.0 分 A、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C、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私人成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1.0分)1.0 分 A、所有权 B、承包权 C、经营权 D、处置权 8关于经济学,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是一种知识体系 B、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C、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是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描述最恰当的是(1.0分)1.0 分 A、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监督效率很高 D、无法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1.0分)1.0 分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 1)简单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只要超过半数,决策即可通过。 2)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必须高于半数以上相当大的比例,如2/3、3/5、4/5。 3)最优多数规则:当且仅当两者相等时,人们无法再通过任何方法来进一步降低总成本, 这时就是实现了总成本的最小化,也就是最优的多数规则。 4)统一税制——不论收入水平的多少,每个人都要缴纳同样数量的税收。 5)比例税制——每个人按照相同的收入百分比纳税。 6)累进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越富有的人,其纳税额占自己收入的比重越高。 7)累退税制——对富人课税较轻;越富有的人,其纳税额占自己收入的比重越低。 8)柏拉图式的政府,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 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课税,用来支付政府人员工资; 9)专制君主政府,与公仆政府相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国家机器; 10)官僚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个官僚机构工资收入的最大化; 11)所谓的民主政府。指社会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国会,政府的决策是各种利益 集团对抗、妥协、讨价还价的结果。 12)公共行动费用的分散性——是指赋税负担的分散性。政府开支的增减对普通选民的影响 不大。 13)利益分配的相对集中性——选民中的某些人却能从维持或增加政府开支的行动中得到 许多好处,并且他们为此支付的税收成本与此相比简直是微不道的。 14)官僚,在这里指的是各级政府机构中任职的个人。 15)社会贴现率:政府采用的贴现率被称为社会贴现率,核心问题是这一贴现率与消费者和 生产者所面对的利率的关系。 16)时间价值法——当人们能够节约时间,并将这部分时间投入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中去,时 间就可以带来金钱。 17)生命价值法——公共支出的某些项目有助于减少道理交通事故,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 康水平。 18)税收定义:由政府机构实行的、不直接偿还的强制性征收。 19)直接税,是由个人或企业直接负担的税收。(如各种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税、 房产税、遗产及赠与税等等。) 20)间接税,是对商品和劳务征收的税。(如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销售税、关税等。) 21)从量税—以数量为基础而征收,如以重量、容积、面积大小等为标准计算征收。 22)从价税—以价值为基础而征收,如增值税、所有的直接税。 23)人头税—征税的多少与纳税人有关,与任何税基无关。 24)累进税—如果随着收入增加,税收占收入或财产的比例也相应增加。 25)累退税—是指高收入纳税人交纳的税收在其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 26)税基——指承担税收的对象,如所得、财产、支出等。 27)存量——指某一点上某个变量的量值。 28)流量——指在一个时期内所积累的变动量。 29)通货膨胀——政府通过发行大量纸币,用来购买商品与劳务,使货币贬值。 30)一次总付税——又称总额税,即不论人们做了什么都必须支付的一种税。 31)帕累托有效税制——对于既定的收入水平,没有人能在不损及他人的前提下过的更好。 32)功利主义福利函数——选择最大化个人效用之和的帕累托有效税制结构。 33)罗尔斯主义福利函数——关注社会上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选择令处境最差的个人效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民日报国纪平2014-09-30 【注:雄文!中国崛起,已势不可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其理不可以一概。天下将兴,其积必有其源。】 (一)“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 1949年10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第四版刊登了驻香港记者关于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今天,生机勃勃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5岁华诞,国际舆论以更加轻松的笔调讲述着中国故事。 韩联社写道,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秋天访韩中国游客有望大增,韩国化妆品和免税店股价大幅上涨,中国游客青睐的电饭锅和幼儿用品生产企业股价也在上涨。路透社文章称,随着中国国庆长假临近,9月份中国黄金进口量增加,整个国际黄金市场正在紧密关注。 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总有一天会改变面貌,想必这并未超出《泰晤士报》那位记者的想象力。不过,这位前辈可曾料到,有朝一日中国的国庆节将给世界各大媒体的经济报道供料? 21世纪的中国故事又何止于经济话题。 9月24日的北京秋高气爽。天安门广场,工人们挥汗如雨装点着国庆巨型花坛。人民大会堂,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因为习近平主席的到来而高潮迭起。秘鲁前总统加西亚的发言本来说好8分钟,可这位《儒学与全球化》一书的作者竟足足讲了15分钟——

“儒家文化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他们对自然、文化、家庭、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解。这个过程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更加繁荣,中国人民更加团结,社会共识更多。” (二) 向前走的人们,不应忘记曾经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 回首我国近代史,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 “在赤日炎炎下,久旱无雨的黄土高原一片死寂,没有绿色,树木光秃秃的,树叶被摘光了,树皮也被剥净了。路边横着骷髅的死尸,没有肌肉,骨头脆如蛋壳,稍有一点肉的立即被吞噬掉了……”美国记者斯诺曾长期在旧中国考察,他在书中真实记载了当时中国大饥荒的景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充满英雄气概的政党。毛泽东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庄严宣告:“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解读中国经济 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在此书以前,我一直对“经济”类的书籍敬而远之。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点主要是文史哲,经济类的一直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对“经济”的许多现象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也是只求表面意会,而不作深究。但是当我接触的事情越多时,现实告诉我必须踏出这一步,不然,就永远限制于自己既定的知识和认识框架内,无法突破出去。庆幸的是,我踏出的这一步,是林毅夫的这本《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想必不少人已经有所听闻,在此姑且不谈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他是透彻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 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到了近代却这么狼狈?他不太相信文化决定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就看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人口多,市场统一,农民和手工业者试错机会多,所以科技更发达,经济也更繁荣。至于为什么中国近代衰落了,乃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进步更多地来自科学家和实验室,中国由于科举这个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徘徊不前,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以1978年为分水岭,前后发展,至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差距这么大?中国工业底子薄,积累少而人口多,选择这条路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走的非常艰难。这条路一经选择,中国的经济框架就注定了: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于是政府刻意压低利息;重工业需要进口外国材料,于是人为提高汇率;重工业不能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利润薄,于是一需要垄断,二需要刻意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资。 全书下来,让人识得特别是改革以来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识得“提出问题、援引即有理论、查找理论缺陷、提出新的理论”这样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模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楚认识自己和别人,找到比较优势,遵循这个比较优势,利人利己!双赢的技巧并非相互的让步,而是找到对于双方重要程度不同的要素进行交换,例如巴以“土地换和平”,其实正是“比较优势”这个经济理论在发挥着作用。

公共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考5)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也就是说,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21) 政府失灵:是指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供给水平不能使个人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具体体现在供给数量过多、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表现在:信息有限;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成本过大) 公共选择:是使用经济学的一系列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研究在既定的社会公众偏好和政治程序下,政府的决策是怎样制定出来的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和改进决策结果。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相关决策程序的研究,是用经济学的工具揭示公共产品供应和分配的政治决策过程。 用脚投票理论:以自由迁徙为前提,每个居民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不断迁徙,只有当其个人迁徙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一致时才会停止寻找最佳的地方政府的努力而定居下来,迁徙的根本目的是在公共产品与货币收入中进行选择。 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集团。它与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益集团的领导人并不执掌政治机构的权力,但他们通过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和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外溢性、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收益或受损。包括正的外部效性和负的外部效性。它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一个重要领域。 国家预算:是指政府,也即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全部公共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换言之,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的主要功能有: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政策取向;对政府规模的控制;是监督和调节国民经济、实施反周期的宏观调控的有力武器。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关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其享受者以对社会尽义务为前提,是社会保障的主干部分。 林达尔均衡:即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主动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劳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劳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在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拉弗曲线:在一定限度以内,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因为税源不会因税收的增加而等比例地减少;当税率超过了这个限度,继续提高税率,则税收收入不但不能增加反而会下降。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P193)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者其他文明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学技术上有着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也有数百种之多。曾有中国学者在考察中国与欧洲的发展之后,提出近现代西方科学,工业革命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中国科技、文化、体制与思想的成果基础上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按常理来说,中国的发展应是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而不是落后。针对这个问题,李约瑟本人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努力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缺乏实践精神,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最特别的一点是他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有力的批评了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 除了他本人的解答之外,后人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数十种解释。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答案也不尽相同。但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是离不开经济的,而经济发达和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又密切相关的。因此,李约瑟之谜的答案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是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封建时代,中国人闭关自守,大力推行小农经济,致使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中国领先世界时,世界上的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的原因,处于相对封闭的隔离阶段。而当西方国家领先时,世界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具有相互影响性,全球化逐步提高,但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仍旧闭关自守,统治者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切断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致使中国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自亚当 ?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把自由贸易作为 促进国家繁荣的政策来提倡,事实上,国际贸易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很有益的。结束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后,中国逐渐开放港口,和其他国家进行良好的贸易往来,使得滞后多年的中国经济逐渐复苏。 中国在经济繁盛时出现了下图的情形。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道路的理解,认同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中国道路”,就是指我们坚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开辟出这条道路,到江泽民同志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再到胡锦涛同志总结“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这条道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内容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成熟,已经初步制度化、定型化了。“中国道路”在本质上讲,是要探索和走出一条后发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传统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进入新世纪以后,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上升,而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东南亚各国仍然发展乏力,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拉美国家出现严重危机。这种巨大的反差,使那种认为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才是最完美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效仿的唯一模式的观点受到质疑,世界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必须对它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核心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代人努力奋斗的结果。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是一条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道路,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可以为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提供有益经验和启示的独特道路。它的历史起点是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它的理论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它的发展方向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它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它的基本内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要理解今天的中国道路,就要理解当初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要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还要理解建国以后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搞清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公共经济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公共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概念和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二、填空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_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主要是: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等。 3.政府干预手段包括: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及财政手段。 三、不定项选择 1、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基本职能是( ABD )。 A、资源配置 B、调节收入分配 C、组织生产与销售 D、经济稳定与发展 2、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D ) A、垄断 B、信息失灵 C、收入分配不公 D、经济波动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 ABCD ) A、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围 B、规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通过转移支出 4、创立财政学的是( A ) A、亚当·斯密 B、威廉·配第 C、凯恩斯 D、拉弗 5、西方最早的财政学著作是( B ) A、《国富论》 B、《赋税论》 C、《政治经济学原理》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四、简答: 1、何谓公共经济学?其容是什么? 答: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指政府及所属部门)收支活动及其对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其容主要包括:市场缺陷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支出理论;税收基本理论与税收制度;公债理论;多级财政等容。

历年中国GDP增长率

历年中国GDP年增长率与GDP世界排名 7.8%!2012年中国GDP增速“破8”。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公布数据,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7.8%”是进入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也是最近20年来“倒数第二”的经济增长速度。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国经济在内、外(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继续发酵等)夹击下遭遇前所未有的“稳增长”压力,前三个季度的增速第次由8.1%、7.6%和7.4%“连降三级”,算上2011年“中国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的经济寒冬说一时甚嚣尘上。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GDP增速已升至7.9%,“7个季度增速放缓”彻底成为“历史记录”。 多年来,“保8”一直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名词和指引,因为经济增长和就业超稳定的正相关联系,结合历史经验,当中国GDP增速低于8%时被认为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因此“保8”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而现实是,中国虽然每年都制定8%的增长目标,实际上都会“超额”完成,就连被认为最难“保8”的2009年,在“4万亿”等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GDP也实现了9.2%的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1年,中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10.7%。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2012年GDP已超过50万亿元),如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与过去已大不相同。中国经济进入转型的“深水区”后,发展的内涵也出现了新变化。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中国不再“保8”,设定了年均GDP增长7%的新目标,就是出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考量和开启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规划要求。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中国道路的经济解释》期末考试 一、 单选题(题数: 40,共 40.0 分) 1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是( 1.0 分) 1.0 分 A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B 、联系是普遍的 C 资源禀赋是一次性的 D 可持续发展理论 2鼓励一部分人先富的原因 , 不包括( 1.0 分) 1.0 分 A 、人的禀赋不同 B 、市场经济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C 先富的人群可以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税收 D —部分人先富是符合市场经济逻辑的 3PPP 模式中的第一个“ P ”是指(1.0分)1.0分 A 、私人 B 社会 C 、企业 D 政府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 ) (1.0 分) 1.0 分 A 20932+ B 、02559 C 、扣扣 D 、百度 5关于我国重工业道路的选择 ,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1.0 分 A 、原因是民国后期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B 、为了发展重工业,不得不损害农业利益 C 典型案 例是三线建设 D 、“大跃进”标志着重工业道路的失败 A 、通常是没有道德风险的人 B 、为了发现偷懒,监督投入比较高 C 监督效率很高 D 无法 保证监督者的公正 9在我国历史上 , 政权得到农民拥护的经济基础是( 1.0 分) 1.0 分 A 、给予足够资金补贴 B 给予农业技术指导 C 解决土地和温饱问题 D 保护劳动,减免赋 6下列会增加社会成本的是( 1.0 分) 1.0 分 A 、维护社会信用体系 B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本全部由本人承担 7 下列不属于农地“三权分置”中“三权”的是( A 、所有权 B 、承包权 C 、经营权 D 处置权 8 关于经济学 , 错误的是 () 。 ( 1.0 分) 1.0 分 A 、是一种知识体系 B 、研究对象不具有不确定性 一门一级学科 8对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监督者 ,描述最恰当的是( C 私人成本不是本人全部承担 D 私人成 1.0 分) 1.0 分 C 可以做为方法论来解释社会现象 D 是 1.0 分) 1.0 分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 (2)社会边际效益 (3)社会边际成本 (4)净边际效益 (5)外部效应 (6)负的外部效应 (7)正的外部效应 (8)外部效应的内在化(9)矫正性的税收 (10)矫正性的财政补贴(11)公共物品或服务(12)效用的非可分割性(13)消费的非竞争性(14)受益的非排他性(15)林达尔均衡 (16)拥挤性的公共物品(17)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18)简单多数规则 (19)政治均衡 (20)单峰偏好 (21)中间投票者定理(22)互投赞成票 (23)特殊利益集团 (24)消耗性支出 (25)转移性支出 (26)创造性支出 (27)可控制性支出 (28)非均衡增长模型(29)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30)公共预算 (31)零基预算 (32)复式预算 (33)机会成本分析 (34)成本—效益分析(35)支付能力原则 (36)税收 (37)课税客体 (38)超额累进税率 (39)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40)受益原则 (41)支付能力原则

(42)均等牺牲(43)比例牺牲(44)最小牺牲(45)税收的额外负担(46)税收的额外收益(47)税收中性(48)税收成本(49)税收的奉行费用(50)从量税 (51)从价税 (52)直接税 (53)间接税 (54)关税 (55)税制结构(56)主体税种(57)税本 (58)税源 (59)拉弗曲线(60)分类综合所得税(61)社会保险税(62)特种财产税(63)生产者剩余(64)消费者剩余(65)税收额外负担(66)税收效应(67)税收中性(68)税收的替代效应(69)税收的收入效应(70)无差异曲线分析(71)税收转嫁(72)税收归宿(73)税收负担(74)辗转转嫁(75)混转 (76)消转 (77)税收资本化(78)局部均衡分析(79)一般均衡分析(80)负债有害论(81)可转让公债(82)预付税款券(83)公募拍卖方式(84)平价发行(85)到期一次偿还法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读书笔记 《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是由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着,该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别人对该书的评价中都说这本书通俗易懂,可是对我来说仍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文章只是我浅拙的观点。 这本书以李约瑟之谜、东亚奇迹、农村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休克疗法等方面来讲述自生能力理论,比较优势战略和要素理论。 在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他从科举制的角度探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家思想主要是对道德,行为,思想方面的深度探究,而科举制从汉代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种感性认识对于西方那种崇尚理性认识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讲求思想上的追求,注重内心的修养,崇尚以形养神,而西方一直是以科学,自由为理想,这一点就与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等有关。那么以实验和数字为主的科学就无法再中国古代有较大的发展。由此,便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成果能那么辉煌但是却无法有近代科学的出现。同时,度过中国近代史的都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举制更是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性,也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发展。那么这也是中国近代的衰落的原因之一。因为经济的落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侵略者的大炮炸开,由此无数的不平等的条约,领土被瓜分,主权遭到破坏,往日的泱泱大国已变成侵略者眼中的大肥羊,等着仍人宰割。在那个时候,中国GDP已由世界的30%降至5%,在此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爱

国志士为华夏名族的伟大复兴为之奋斗一生。国富民强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提出的,经济才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这本书中,林毅夫先生认为经济的发展由要素,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所决定,在经济学中,主要的要素有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产品呈现供给的刚性,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而非可以大幅度增加效能,制度也具有刚性,具有消极被动性,大多时候只能根据变化的现实,被动改变以适应现实,所以技术才是最关键。当代国家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占主导位置,各个国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竞争也成为科技的竞争,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由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亚奇迹中的国家也是很好的发展科技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这几个东亚经济体,被称为“东亚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着实令世界惊叹。但是,这些国家的成功是否是发展中国家所应遵循的可行替代路径,我想,各个国情不同,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味遵循前路,没有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创新,相信是很难有出路的。正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学习苏联,我们只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和错误的评估,最终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后果。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一个不同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为了能快速且一步到位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强国、自立的目标,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这种赶超战略是值得肯定的,它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超额完成,奠定了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1)

1)帕累托效率是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也就是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2、外部效应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即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决策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MSB,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MSC。 结果:价格失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 3、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4、公共支出(Public expenditures)指政府部门在一个财政年度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耗费的资金总和及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过程。公共支出数额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模和深度,反映公共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5、预算决策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指因这样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 预算决策的效率评估就是要以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即评估和比较同样一笔资金由公共部门和由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 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私人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这笔资金的预算决策是具有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效率的。 6、公共收入(Public revenue)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 《解读中国经济》是林毅夫世界银行卸任归来带回的三本著作之一。 全书的主脉络是纵横双向解码中国经济,还原给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鲜活画卷。纵向看中国经济的沉浮,从19世纪前的辉煌到近现代的衰落,再到如今的兴起,在历史长河中辨析演变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横向按城乡或部门剖析,由于推行重工业化战略,造成了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由来与改革按照两条线索讲述:一条线是农村的改革,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改革后相关的问题如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转移,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另一条线则聚焦城市改革问题,分析了1978年前后城市改革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城市改革的难点和出路。然后分专门章节回顾国企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最后讨论了时下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新农村建设、公平与效率等,并总结反思了经济学界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 了解经济学理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用来解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是如此合适,可面对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失灵”了呢?林毅夫说:“理论应该能够用来解释和预测现象,若不能如此,则说明这个理论有根本的缺陷。”他提出应修正经济学隐含的假设——企业具有自生能力。不能假定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是在发展和转型问题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时,必须把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具体考虑变量,这样,经济解释就会迥然不同。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相应地,与企业的自生能力相联系的还有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技术结构,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被领袖或精英定位为短时间建立与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一样的产业,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载体——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市场中将无法生存,如果要强行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就必须靠强大的有形之手,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来补贴、保护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而导致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不断涌现。结果必然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解读中国经济》对许多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例如,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独步天下,而现代则落后欧美,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林毅夫给出了视角新颖的解答。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奇技淫巧’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分析问题时,林毅夫也给出了多种解释及争论。例如对1959-1961年的农业大灾害,目前有三种解释: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民公社规模太大而导致激励下降。林毅夫在分析了三种解释的逻辑合理性之后,用经验检验的方式,对比一个有趣的现象:从1953年到1958年,从个体变为集体,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从1978年到1984年,从集体又恢复到个体,农业生产率依然提高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与农业危机相联系,他提出了新的解释。书中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令人读罢掩卷,有豁然开朗之感。 虽然是对中国经济的解读,但本书内容并不局限于星星点点的经济问题,而是全方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