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起源、形式以及现成原因,掌握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有关知识。

2、通过欣赏《我爱你中国》等歌曲使学生了解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的感受与了解。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

四、教学用具:CD播放机、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前音乐邓丽君的《水调歌头》导入课堂

听到这首歌曲我们马上联想到苏轼写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这首歌运用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

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带给我们的美。

(二)、探究式讨论“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相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1)、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起源?(欣赏《枫桥夜泊》)

(2)、音乐与诗歌为什么能够相结合?

(3)、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有哪些表现形式?

A,配乐诗朗诵;B,富有诗意的器乐作品;C,声乐(歌曲)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文学的不断丰富,音乐艺术的逐步完善,音乐与诗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春秋时期《诗经》,东汉的《相和歌》都是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音乐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热爱音乐,音乐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启发了他们的智慧,撞击出他们创作灵感的火花。唐朝的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如:《琵琶行》等作品。

民乐《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而创作的。

(三)、了解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特点。

到了近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很善于采用一种用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了,这种固定的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并产生了多种样式,即声乐体裁。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声乐体裁的有关知识。

歌曲是综合的艺术体裁,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歌曲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歌曲所具有的极高的审美价值,完全可以起到修复

人类心灵的作用。歌曲带给人们的是全方位的艺术享受,优美的

旋律使人能够产生高尚的想法,丰富人类的感情,促进他们理解

人类情感的深邃内涵,达到心灵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契合。

①、根据声乐演唱的形式分为:独唱、齐唱、对唱、合唱、轮唱、重唱等

②、根据不同题材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讽刺与诙谐歌曲等

③、根据歌词的歌谱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分节歌与通谱歌曲

以上三点是我们以前所了解的,现在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声乐体裁的两个内容:

一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分

为:群众歌曲、艺术歌曲

二是,当描述重大题材表现复杂的感情时,诗歌分为多个章节从不同

角度,不同层面来表现艺术形象,便创作了一些大型的声乐体裁:大

合唱、组歌、清唱剧

(1)群众歌曲

内容大多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它体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人民对社会的关心。

特点:其曲调以雄壮豪迈居多,音域不宽,结构整齐,节奏鲜明,歌词通俗易懂,易于上口。其演唱形式一般分为齐唱或轮唱,也有合唱,它的发展与现代的革命斗争有密切关系如:法国《马赛曲》、中国《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

(2)艺术歌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特点: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深刻体现歌词的内容,感情细腻优美感人,抒情性强,伴奏在渲染意境和刻画形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菩提树》、《沁园春·雪》等。

(四)、欣赏与体验(欣赏歌曲片段,判断其所属类型)

(1)、《我爱你,中国》(重点欣赏)

(2)、《马赛曲》(片段)

(3)、《菩提树》(重点欣赏)

(4)、《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片段)

(5)、《在希望的田野上》(片段)

(6)、《我亲爱的》(片段)

(7)、《乘着歌声的翅膀》(片断)

(8)、《夜曲》(片段)

(9)、《我们走在大路上》(片段)

(10)、《春江花月夜》(片段)

(11)、教师钢琴伴奏,自弹自唱《桥》

(12)、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

(五)、师生共同小结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大全[1]1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大全 一歌颂祖国类 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响曲2 6 义勇军进行曲 7 五星红旗 8 黄河钢琴协奏曲 9 乡之音1 10 乡之音2 11 乡之音3 12 十送红军配乐13 青春中国配乐14 黄河号子15 我和我的祖国16 长城谣17 黄河牵着我的手18 江山无限19 爬雪山20 同一首歌21 长江之歌22 娘大哥他回来了23 龙魂24 大梦敦煌25 缔造者26 西江月·井冈山27 满江红·和郭沫若28 七律·占领南京29 蝶恋花·答李淑一30 菩萨蛮·黄鹤楼31 沁园春·雪32 重上井冈山33 长征34 相聚中华35 高歌向明天36 在灿烂阳光下37 希望的中国走向未来38 祖国万岁39 好时代40 人民公仆 41 春风不忘42 党旗更鲜艳43 时代最强音44 在灿烂阳光下45 在你旗帜下46 歌声永不落47 在欢腾的大地上48 祖国颂 二亲情乡情类 1 白发亲娘 2 大别山 3 老父亲 4 妈妈的歌谣 5 母亲0 6 母亲 7 那就是我 8 前门大碗茶 9 亲爱的爸爸妈妈10 夕阳红11 烛光里的妈妈12 忆江南13 思乡14 千年祈15 二泉映月 三爱情心情类 1 天浴梁祝提琴 2 何茫然 3 走进春天配乐 4 陆游唐婉 5 沈园故事 6 哀怨的大提琴 7 悲怆的大提琴 8 悲伤的大提琴 9 悲壮的大提琴10 沉重的大提琴11 舒缓的大提琴12 忧伤的大提琴13 振奋的大提琴14 悲曲15 不了情16 苍凉遒劲17 苍序曲18 常驻我心19 故事20 款款柔情21 乱世佳人22 每当你离去时候23 秋日私语24 人鬼情未了25 人面桃花26 殇殇27 思乡曲28 万水千山总是情29 味道30 我的美丽与哀愁31 我等候你32 无悔33 无极34 无尽的爱35 心安神宁36 眼熏在你眼里37 洋溢的爱38 以吻封缄39 隐私40 雨和泪41 月光小夜曲42 真诚和感动43 只有你44 钟爱一生45 长亭怨慢46 爱情飞蛾47 爱与愁交给谁48 离情别绪49 夜夜相思 四自然诗意类 1 白菊曲 2 秋菊曲 3 冷菊曲 4 碧雨翠丝 5 哈罗 6 航行 7 荷塘月色 8 良宵 9 旅程10 旅行11 绿洲笛韵12 美好时光13 破晓14 日光海岸15 森林狂想曲16 田纳西华尔兹17 田野小曲筚篥18 温柔海19 仙境20 雪花的快乐21 雪人22 烟火23 远古之迷24 月河25 月神26 满天春色27 满园春色28 千年冰29 水晶杯30 水晶球31 水晶枕32 水晶柱 五草原马头琴 1 不落的太阳 2 草原梦 3 草原之夜 4 大草原 5 父亲的草原 6 嘎达梅林 7 美丽的草原 8 蒙古人 9 牧歌10 诺恩吉雅11 色楞格河12 森吉德玛13 提琴在西北草原14 天上的神云15 天堂16 赞歌 六强烈节奏气势磅礴 1 百战英雄 2 苍龙鼓 3 冲天炮 4 德久鼓 5 等待 6 风雨人生 7 鼓古事记 8 鼓诗 9 海燕伴奏10 浩浩乾坤11 激烈磅礴12 甲午海战13 千古英雄14 十跪母重恩15 问天16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流行歌曲与诗歌文化 陆政豪18556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柳永的《雨霖玲》(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由古月、刘家昌、翁清溪等著名曲作家谱曲与诗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加之有婉约清新唱腔的邓丽君演唱,使得这些曲目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曾被《音像世界杂志》评为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可谓评价之高。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由何占豪作曲,用的是李商隐《无题》前四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脍炙人口的好歌。 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三国演义》电视剧将词谱曲,杨洪基演唱,为电视剧增色不少。 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歌曲中引用了古诗直接谱曲,在诗的前半部分,也可以看作是对李白的《静夜思》做的全新注释。 著名音乐人宋柯曾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诗新唱还是意译古诗,都是适用了经过上千年有中国特色检验的文学精品,它们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群众基础。借用古典诗词来表现流行歌曲的主题和内容,既给予了流行歌曲一表现空间,广泛的也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找到了一条将歌手推进众人的捷径。”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意境是诗词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营造意境是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歌词作者来说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决定了一首好歌的成败。反之,有独特完美审美意境的曲词,一定是一首好歌。 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副南国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任性的温馨。 “月亮”,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草稿)

试论汉语诗歌和音乐合与分的变迁 【内容提要】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诗歌与音乐共生的一刻,同时注定了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其根源在于诗歌是语言艺术,而语言本身就是声音形象与概念的二元组合。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如同音乐之瞬间的消失是一种宿命,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也是一种宿命。乐府的采诗过程所造成的诗歌传播与存在方式的改变,为诗歌和音乐的分离作出准备:诗歌从口头向案头的转换为诗歌内在音乐系统——“文气”,以及外在声音系统“平仄”创造了条件,“文气”以及“平仄”系统的产生都是案头创作的结果,是对于声音和意义的精心构造,它们的出现使得诗歌成为一种沉默的歌唱。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四声的发现以及对于平仄系统的不断严格化,使得诗歌语言在内部建立了自己的规范。于是,“文气”以及“四声”从内外两个方面宣告了诗歌的独立,使得诗歌内部以四声为物质基础的“形”与以“文气”为筋骨的“神”完全齐备,诗歌通过语言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形神兼备的律化世界。对于永恒的追求,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关键词】诗歌、音乐、诗乐套语、诗乐共生、《诗经》、乐府、文气、四声

【正文内容】 一、诗歌的原生态——诗乐短语 词语在被诗歌挑选的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先于诗歌而存在的音乐结构,诗歌语音结构模式是先于诗歌语言,乃至于先于具体诗歌和音乐而存在的音乐模式。 诗和音乐最初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声律》中也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也。”诗乐共生,这是对于中国诗歌和音乐起源的描述。上古时代没有记乐谱的方法,也没有严格划分的音阶,在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声音的载体,使得歌曲得以发生与传递:“《音初》讲四方之‘音’,此‘音’就指的民歌,其概念是包括了曲调和语言在内的。”①《燕燕歌》及《候人歌》作为汉语诗歌的发生神话,说明音乐形式在其发生之始,是以简约的口头语言为其载体,并且由此而得以显现。这一时期的音乐与语言同在,没有抽象的节奏和旋律,节奏在诗歌对于停顿以及韵律等等语言现象的运用中得以实现,旋律则通过诗歌语言音调的曲折实现;反之,诗歌语言生来就处于音乐形式之中,其每一个音节都有赖于音乐化组合与连接。因而,在诗歌语言中,句逗产生于音乐节奏,音乐和诗歌的共生也自觉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声之曲折,诗歌和音乐实为一体。 汉语诗歌的发生不是一音节一音节的堆砌,对于诗歌的具体发生状况,C.H.王在《钟鼓》一书中进行了具体的考察,指出早期诗歌和音乐的基本形式是对于几个词语的反复吟咏:“口头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便是诗歌语言由一些短语组合而成的,类似于马赛克结构。”②这一现象被作者称为“马赛克”,并以此分析中国早期口语诗歌《诗经》,指出:“我为《诗经》形式下如下定义:诗歌套语是不少于三个词的结合体,它们同时组成语义单位,通过重复或者由于处于同一个或多个诗歌韵律中,被用来表达诗歌的主题。”②如果说《诗经》作为口头文学是语义单位的连缀,那么作为“北音之始”的《燕燕歌》和“南音之始”的《候人歌》,则体现了诗——乐套语的原生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诗歌作品最初形态是口头存在,并以动宾或主谓为其基本结构的。从诗歌单位短语的诞生到它们的组合、连缀,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程。在音乐性声音的重复之中,词语也随同音乐一起重复,反之,在词语重复的过程中,由语调所衍生的乐曲也一同回环往复,音乐存在于词语之中,节奏就是词语音节本身,这些音节的延长和重复就形成朴素的旋律。诗歌短语的最初连缀方式,就是对于这一种或几种诗歌短语的不断重复与组合,成熟时期的音乐只不过是将这种声调与节奏

与音乐相关的诗词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 写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 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 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 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 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 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

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 飞湿寒兔。 首诗共十四行,用了十四个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些意象中,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诗的一连串意象扑面而来,不免使人眼花缭乱,加上语言晦涩,初读让人觉得不知所云,细

细品味,逐渐清晰: 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弹奏,可以想见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正是人意气风发之时;由于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接下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

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我们形容一个人美,说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 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弹到清脆之处,似听到昆仑山玉石破碎和凤凰的鸣声;弹到婉转之处,仿佛莲花上的露珠滴落,幽兰也发出笑声;弹到凄

清之处,长安十二个城门的气温都变冷,宫中的皇帝也为之动情,整个长安笼罩在寒光之中;弹到悲伤之处,致使女娲补的天也再度破漏,秋雨也怆然而下,似乎看到李凭在教善于弹箜篌的成夫人,技艺精湛的神仙也要向他学习,那音乐感动得老鱼也跃出波涛,渊中的瘦蛟也舞动起来;月宫里的吴刚也听得难以入眠,依着树发呆,就连玉兔也不知寒

诗与音乐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5625772.html, 诗与音乐关系研究 作者:朱哿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古时诗是歌,歌也是诗;今时诗不是歌,歌仍为诗。诗和音乐在古时本为一体,经过不断的演变成彼此独立的艺术领域。但诗与音乐还有着联系,《当你老了》这首歌,它的歌词内容便是一首诗。诗与音乐都是以声音为材料,节奏为命脉的艺术形式。诗与歌的结合对两种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音乐相似性具体结合意义 诗歌即诗与歌的结合,诗可为歌,歌词也可为诗,诗与音乐两种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一家。它们都是与原始的劳动相伴而生,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分分合合,但始终有着万千联系。诗三百可入乐,亡后有骚、赋,骚赋不便入乐便出现了古乐府,之后到唐朝又生发出新乐府,宋有小词,元有曲。在我国古代的不同时期都有诗与音乐相结合的痕迹。 一.诗与音乐的相似性 诗的词句有如音乐般的优美,音乐中的歌词又是充满了文学韵味,音乐中包含着诗,诗中蕴藏着音乐,两者相互连接渗透。诗与音乐之所以能够默契的合二为一,是由于两种艺术之中有共通性。 第一,两种艺术都是以声音为材料的艺术,不同于绘画的线条,建筑的几何图形。音乐与诗都是通过声音来建构本身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材料就是声音”,只有通过声音音乐才得以形成,而对于诗来说,在早起的文学产生过程中也是通过讲故事等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下来。而在当代诗歌虽多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但诗歌还是多以朗诵的方式为主。 第二,音乐与诗都是以节奏为命脉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原来都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诗歌的朗朗上口正是由于它的内部有节奏的起伏,在沈约的“四声八病”规范了诗歌的写作方法之后,诗歌便更加讲究用字的声调与节奏的变化。 第三,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黑格尔在《美学》中把诗与音乐定为是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上绵延的艺术。不同于在空间上排列的建筑、绘画与雕塑,它们是空间的艺术,可以在空间分布上一目了然,而时间的艺术是在这一刻来,在另一刻已经过去,它在永恒的时间中不断的流逝,因此要使得不被遗忘,便要求此种艺术有节拍整齐和平衡对称,音乐和诗歌便是如此。 第四,诗歌和音乐都给欣赏者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的空间。正是由于两者都是时间的艺术,不同于空间的艺术可以让欣赏者直观的看到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和诗歌,我们看不到它们真实的样子,音乐中谱写的世界不会直接呈现在欣赏者的眼前,而是通过悦耳的旋律节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h1 一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案设计)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启东陆莺燕) 【课题】黄河大合唱 【课型】音乐鉴赏课 【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选用】湘教版——音乐鉴赏,第五单元《音乐的体裁》之第一章节《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请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与其他媒介去搜集有关《黄河大合唱》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做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让学生带着相关资料和认识、思考或问题来上课。 【教学内容】 1、聆听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感受、分析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能够简述作品的思想内涵,充分领会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l、乐于聆听和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音乐,体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魅力。 2、通过“交流与展示”、“听赏与体验”、“思考与反馈”、“探究与总结”等形式,感受并分辨作品中不同的声乐表现形式。 3、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作品中“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了解作品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教学重点】听赏并分析《黄河大合唱》主要乐章。 【教学难点】探究《黄河大合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具体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多媒体屏幕上播放黄河雄伟壮观的图片及动态视频,播放背景音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片段。 2、师:今天,我们将要欣赏一部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设计意图:播放汹涌澎湃的黄河场面,意在营造课堂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导课形式直截了当,直入主题。) 二、新课教授 A、交流与展示 生:分组交流,请小组代表进行陈述: 1、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诗人光未然。 2、讲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3、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的名称等。 师:对学生的交流和陈述进行概括和总结。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借助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展示交流,能促使学生自觉了解学习的内容。学生参与面广、态度积极,不但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能缓解课时少、课容量大的矛盾。) B、听赏与体验 1、《黄河船夫曲》(第一乐章) ⑴播放合唱片段。 ⑵提问该曲表现了何种内容、情景?采用了何种演唱形式? ⑶该曲运用了什么音乐素材? 生:聆听音乐,分析和讨论作品的艺术特色。 师:此曲运用了船夫号子的音乐素材、以混声合唱的表演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聆听的艺术。教师有针对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2、《黄河颂》(第二乐章)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近年来似乎已成了“显学”,在诗、词、曲,以至《诗》、赋的学术会上,每每要提到这个问题,作为专题的学术会,也许今天是第一次吧。参加者这么多,而且有许多中青年学者,是很使人兴奋的。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所以这个提法是不是可以修正一下?或者可以说:“诗歌中诗与乐的关系”,或者直接说:“诗与乐的关系”。我个人则习惯于分为两句来说,一句是:“歌唱中‘文’与‘乐’的关系”——歌唱,就是“文”与“乐”的结合;再一句是:“韵文与音乐的关系”——虽然任何韵文(甚至散文)都可以付诸歌唱,但是在现实中,是有一些韵文体裁及作品并不为歌唱而写作。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文著,参加过多次有关的学术会,可以说,都是这个内容即 探讨“韵文与音乐的关系”;相应地,所有这些文著的作者、这些学术会的发起者主持者和几乎全部的参加者都是“文界”的学者。譬如关于所谓“声诗”、关于“词与音乐的关系”等,都是文界人士提出并予以研究的。这个课题,当然不只对于文界,同样地也应对于乐界。音乐界,也有研究“乐”与“文”的关系的,但主要是在今天创作歌曲时“音乐形象”与“歌词意境”或“旋律”与“语音”的关系之类;很少进入到像文界研究“文、乐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至少没有充分展开我国民族音乐与传统韵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出现这个现象也是自然的。我国是“诗文之邦”,几千年来,民族传统韵文发展的高度和深度,远胜于音乐——这是我国与外国譬如欧洲诸国很不同的历史实际。也许只消看一个现象就可明白大概:歌唱是“文、乐”的结合,在我国是把其中的“乐”遗(忘、舍)弃了而成为留传千古的“(韵)文”——“诗”、骚、赋、乐府、诗、词、(南北)曲等;而欧洲诸国呢?则可以将歌唱中的“文(词)”丢在一边而把其中的“乐”独立出来成为器乐曲(这种情形只出现于我国的“琴”,但是,琴恰恰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在我国,韵文形成有如上所述 的众多文体的篇章构成和句式、格律结构;音乐呢?似乎从未产生过“乐体”、“乐式”的观念(古代没有);而欧洲恰相反,乐体、乐式,从乐句、乐段、和声、对位到乐章、乐曲、交响曲、歌剧等,规范而且完整,而其“文(词)”呢?除所谓“十四行诗”之外,他们的韵文是没有(形成)确定、规范的”文体”的。是不是这样呢?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诗歌朗诵配乐大全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大全 一、歌颂祖国类 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响曲2 6 义勇军进行曲 7 五星红旗 8 黄河钢琴协奏曲 9 乡之音 1 10 乡之音 2 11 乡之音 3 12 十送红军配乐 13 青春中国配乐 14 黄河号子 15 我和我的祖国 16 长城谣 17 黄河牵着我的手 18 江山无限 19 爬雪山 20 同一首歌 21 长江之歌 22 娘大哥他回来了 23 龙魂 24 大梦敦煌 25 缔造者 26 西江月·井冈山 27 满江红·和郭沫若 28 七律·占领南京 29 蝶恋花·答李淑一 30 菩萨蛮·黄鹤楼 31 沁园春·雪 32 重上井冈山 33 长征 34 相聚中华 35 高歌向明天 36 在灿烂阳光下 37 希望的中国走向未来 38 祖国万岁 39 好时代 40 人民公仆41 春风不忘 42 党旗更鲜艳 43 时代最强音 44 在灿烂阳光下 45 在你旗帜下 46 歌声永不落 47 在欢腾的大地上 48 祖国颂 二、亲情乡情类 1 白发亲娘 2 大别山 3 老父亲 4 妈妈的歌谣 5 母亲0 6 母亲 7 那就是我 8 前门大碗茶 9 亲爱的爸爸妈妈 10 夕阳红 11 烛光里的妈妈 12 忆江南 13 思乡 14 千年祈 15 二泉映月 三、爱情心情类 1 天浴梁祝提琴 2 何茫然 3 走进春天配乐 4 陆游唐婉 5 沈园故事 6 哀怨的大提琴 7 悲怆的大提琴 8 悲伤的大提琴 9 悲壮的大提琴 10 沉重的大提琴11 舒缓的大提琴 12 忧伤的大提琴 13 振奋的大提琴 14 悲曲 15 不了情 16 苍凉遒劲 17 苍序曲 18 常驻我心 19 故事 20 款款柔情 21 乱世佳人 22 每当你离去时候 23 秋日私语 24 人鬼情未了 25 人面桃花 26 殇殇 27 思乡曲28 万水千山总是情 29 味道 30 我的美丽与哀愁 31 我等候你 32 无悔 33 无极 34 无尽的爱 35 心安神宁 36 眼熏在你眼里 37 洋溢的爱 38 以吻封缄 39 隐私 40 雨和泪 41 月光小夜曲 42 真诚和感动 43 只有你 44 钟爱一生 45 长亭怨慢 46 爱情飞蛾 47 爱与愁交给谁 48 离情别绪 49 夜夜相思 四、自然诗意类 1 白菊曲 2 秋菊曲 3 冷菊曲 4 碧雨翠丝 5 哈罗 6 航行 7 荷塘月色 8 良宵 9 旅程 10 旅行 11 绿洲笛韵 12 美好时光 13 破晓 14 日光海岸 15 森林狂想曲 16 田纳西华尔兹 17 田野小曲筚篥 18 温柔海 19 仙境 20 雪花的快乐21 雪人 22 烟火 23 远古之迷 24 月河 25 月神 26 满天春色 27 满园春色28 千年冰 29 水晶杯 30 水晶球 31 水晶枕 32 水晶柱 五、草原马头琴 1 不落的太阳 2 草原梦 3 草原之夜 4 大草原 5 父亲的草原 6 嘎达梅林 7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起源、形式以及现成原因,掌握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有关知识。 2、通过欣赏《我爱你中国》等歌曲使学生了解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特点的感受与了解。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 四、教学用具:CD播放机、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前音乐邓丽君的《水调歌头》导入课堂 听到这首歌曲我们马上联想到苏轼写的一首词《明月几时有》,这首歌运用了音乐和诗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 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带给我们的美。 (二)、探究式讨论“音乐与诗歌交融”的相关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1)、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起源?(欣赏《枫桥夜泊》) (2)、音乐与诗歌为什么能够相结合? (3)、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的有哪些表现形式? A,配乐诗朗诵;B,富有诗意的器乐作品;C,声乐(歌曲)

2、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文学的不断丰富,音乐艺术的逐步完善,音乐与诗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春秋时期《诗经》,东汉的《相和歌》都是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音乐与诗歌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都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诗人都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热爱音乐,音乐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启发了他们的智慧,撞击出他们创作灵感的火花。唐朝的白居易就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能弹琴,会唱歌,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如:《琵琶行》等作品。 民乐《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而创作的。 (三)、了解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的特点。 到了近代,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已经很善于采用一种用固定的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样式来表情达意了,这种固定的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并产生了多种样式,即声乐体裁。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声乐体裁的有关知识。 歌曲是综合的艺术体裁,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歌曲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歌曲所具有的极高的审美价值,完全可以起到修复

中国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中国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 01.黄鹤楼-崔顥(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02.江南-汉乐府相和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3.北方有佳人-李延年(汉) 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04.有谁知我此时-聂胜琼(宋) 鷓鴣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 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 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 05.忆江南-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06.釵头凤-陆游唐婉(宋)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07.声声慢-李清照(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08.如梦令-李清照(宋)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09.人面桃花-陈蝶衣(唐五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0.相思意-卜算子李之仪(宋)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1.物是人非-李清照(宋) 武陵春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云水-王晋填词《云水禪心》 空山鸟语兮 人与白云栖 潺潺清泉濯我心 潭深鱼儿戏 风吹山林兮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大全最新最全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配乐最全 一歌颂祖国类 1 共和国之恋 2 我像雪花天上来 3 红旗颂 4 长征交响曲1 5 长征交响曲2 6 义勇军进行曲 7 五星红旗 8 黄河钢琴协奏曲 9 乡之音 1 10 乡之音 2 11 乡之音 3 12 十送红军配乐 13 青春中国配乐 14 黄河号子 15 我和我的祖国 16 长城谣 17 黄河牵着我的手 18 江山无限 19 爬雪山 20 同一首歌 21 长江之歌 22 娘大哥他回来了 23 龙魂 24 大梦敦煌 25 缔造者 26 西江月·井冈山 27 满江红·和郭沫若 28 七律·占领南京 29 蝶恋花·答李淑一 30 菩萨蛮·黄鹤楼 31 沁园春·雪 32 重上井冈山 33 长征 34 相聚中华 35 高歌向明天 36 在灿烂阳光下 37 希望的中国走向未来 38 祖国万岁 39 好时代 40 人民公仆 41 春风不忘 42 党旗更鲜艳 43 时代最强音 44 在灿烂阳光下 45 在你旗帜下 46 歌声永不落 47 在欢腾的大地上 48 祖国颂 二亲情乡情类 1 白发亲娘 2 大别山 3 老父亲 4 妈妈的歌谣 5 母亲0 6 母亲 7 那就是我 8 前门大碗茶 9 亲爱的爸爸妈妈 10 夕阳红 11 烛光里的妈妈 12 忆江南 13 思乡 14 千年祈 15 二泉映月 三爱情心情类 1 天浴梁祝提琴 2 何茫然 3 走进春天配乐 4 陆游唐婉 5 沈园故事 6 哀怨的大提琴 7 悲怆的大提琴 8 悲伤的大提琴 9 悲壮的大提琴 10 沉重的大提琴 11 舒缓的大提琴 12 忧伤的大提琴 13 振奋的大提琴 14 悲曲 15 不了情 16 苍凉遒劲 17 苍序曲 18 常驻我心 19 故事 20 款款柔情 21 乱世佳人 22 每当你离去时候 23 秋日私语 24 人鬼情未了 25 人面桃花 26 殇殇 27 思乡曲 28 万水千山总是情 29 味道 30 我的美丽与哀愁 31 我等候你 32 无悔 33 无极 34 无尽的爱 35 心安神宁 36 眼熏在你眼里 37 洋溢的爱 38 以吻封缄 39 隐私 40 雨和泪 41 月光小夜曲 42 真诚和感动 43 只有你 44 钟爱一生 45 长亭怨慢 46 爱情飞蛾 47 爱与愁交给谁 48 离情别绪 49 夜夜相思 四自然诗意类 1 白菊曲 2 秋菊曲 3 冷菊曲 4 碧雨翠丝 5 哈罗 6 航行 7 荷塘月色 8 良宵 9 旅程 10 旅

浅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_姚欢

艺术天地 浅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姚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摘 要:诗歌和音乐自诞生之初,便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发展、更迭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艺术殿堂中相辅相成。音乐性作为诗歌的审美特质之一,在诗歌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都存在着诗歌与音乐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渗透、互补共生的范例。本文通过论述诗歌与音乐的互融性、诗歌与音乐的通同性以及现当代两者的结合来阐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关键词:诗歌;音乐;互融性;通同性;审美特质 作者简介:姚欢(1991-),女,浙江金华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级艺术学理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142-02 在原始社会,诗、乐、舞同源而生,三者相互结合、浑然一体。《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了葛天氏之乐,具体歌词虽已失传,但大致情景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起舞,一边还歌唱着与狩猎、畜牧、耕耘、播种、祭祀等劳动与生活的歌。这里显示出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历史渊源。 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紧密相连,从《诗经》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大多诗歌都可合乐而歌。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出现了依据曲谱进行创作的歌词,再到元、明以后的剧曲与散曲,尤其是七言律诗的韵、辙、抑、扬、顿、挫与歌曲的旋律、节奏、起、承、转、合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与音乐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朝前发展。 一、诗歌与音乐互融性 中国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中国诗歌有“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欧根?希穆涅克在《美学与艺术总论》中也提到,文学的语言,特别是诗歌的语言,都与音乐分不开。贝多芬、肖邦、舒曼运用音乐揭示的人类斗争、叙说的英雄史诗、勾勒的人物性格,与大诗人笔下精妙绝伦的诗句相比毫不逊色。可见,诗歌中蕴含着音乐美,音乐中具有诗歌性。 作曲家从诗歌作品中获取创作灵感的例子不胜枚举。崔新和朱昌耀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创作了同名的二胡随想曲;徐景新、陈大伟、陈新光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势感染而创作了古琴曲《大江东去》……当音乐家不断从诗歌作品中汲取营养时,不少诗人、作家也从音乐中获得灵感。比如白居易的“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行》)、韩愈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广阔远任飞扬”(《听颖师弹琴》)等都是以音乐为题,书写音乐体验。 从生活体验到情感表达,音乐都与诗歌融为一体,产生无限艺术魅力。诗歌作品中语音的和谐、音调的抑扬、句式的节奏所产生的音乐美使抒发的情感更加强烈,刻画的形象更加生动,作品也更具感染力。音乐通过诗歌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不仅能提高音乐家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丰富其想象力与情感体验的能力,又能使其作品具有更深的思想深度。 诗歌不仅对音乐创作有影响,对音乐演奏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钢琴家傅聪具有很高的诗词修养,他对诗歌的热爱使他从更广阔的艺术意境中去体会音乐的美。他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意大利的钢琴家、评委阿高斯蒂教授这样评价道:“只有古老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一语道破了傅聪能演奏出“肖邦的灵魂”的原因。 二、诗歌与音乐的通同性 诗歌和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深厚的内涵。此外,两者还具有一定的通同性,主要表现在节奏、韵律、情绪及意境当中。 节奏是艺术领域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诗歌与音乐的共同命脉。节奏的快慢、旋律的高低起伏和人的心灵相通,暗合人生命的律动,抽象的音符之所以能转化成可以让人感知的情感,正是因为音符组合成了节奏和旋律,才成为众人所欣赏的音乐。许多著名的乐曲就是靠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来打动人心的。无节奏无以成诗,节奏旋律也是诗歌传达情感的有效手段。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道,声音、节奏是文章的第一要事。诗歌的音调节奏,是补充诗意、展示诗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韵律可以让诗意更加充分饱满,让诗情更加震撼人心,甚至可以激起人平静、快乐、痛苦等情感。 韵律是一个合成概念。韵,乃和谐之音,即反映人们内心情感的音乐。律亦指旋律,是语言节奏、音乐节奏和情感节奏的对应。诗歌讲究韵律,这种韵律与音乐的旋律一样,都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诗歌和音乐都能通过韵律或旋律唤起人内心对美的渴望,当它被音乐或是诗歌唤醒后,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的奇异感觉和不死渴望,这就是审美。《春江花月夜》清新、优雅的诗境借助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来表现。随着韵的转换、平仄的交替、节奏与旋律回环往复、韵律的起伏变化,诗情的抑扬高低、诗歌意境的婉转优美,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诗歌和音乐的韵律之美,其作用不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抒情是诗歌和音乐的第一生命。《诗?大序》中明确点明了诗、乐、舞的抒情性,《乐记》中也有对诗、乐、舞三者皆自本心的记载。详尽委婉曲折的感情过程,构成回环往复的意脉流动,揭示出主体情感的变迁,造成“此中有人,呼之欲出”的美学境界,这是好诗的必要因素。谢眺的“黄鸟度青枝”和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都是描写鸟的诗句,杜甫诗中那种对春天浓浓的热爱之情呼之欲出,更能打动读者。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它们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艺术语言的被理解,更在于透过艺术语言所传达的情感被接受。对于一首诗歌或乐曲而言,内在情感不可或缺,有了情感,才会有好的作品,这也是诗歌和音乐的力量之所在。 凡是优秀的作品都蕴含一定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读者和听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才能得其要义,诗歌和音乐似乎都在试图做到这一点。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钵,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相近独徘徊”,短短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 14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