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

唱风格

姓名:

学号:

学院:艺术学院专业:音乐学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2)

一、黄自的生平以及作品整体艺术风格 (3)

(一)黄自的生平 (3)

(二)主要作品及整体的艺术风格 (4)

二、《玫瑰三愿》的风格特点 (5)

(一)创作背景 (5)

(二)作品分析 (6)

(三)演唱风格 (8)

三、《思乡》的风格特点 (9)

(一)创作背景 (9)

(二)作品分析 (9)

(三)演唱风格 (11)

四、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注释 (15)

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这些音乐家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黄自,他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其作品从交响乐、器乐曲、声乐曲等涵盖面十分广泛,即使在现在的音乐界,很多音乐人也会演绎黄自的音乐作品。

鉴于黄自对我国音乐事业的贡献,本文将从黄自的生平以及作品整体艺术风格、并以《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探讨黄自的音乐创作特征及其演唱风格,为相关部门研究黄自的音乐作品提供必要的理论,促进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黄自音乐教育事业艺术特征演唱风格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famous musicians in Chinese modern music his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sic career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Huang Zi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im as China's music educatio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in his short life, he created many popular classic songs, his works from the symphony, instrumental music, sound, etc which is very extensive, even in the music industry now, the song from Huang Zi is also often many musicians perform.

As China's music career,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Huang Zi since the life and work as a whole art style, and with "rose three wishes", "homesickness" as an example, the features of yellow since music creation and its singing style, Huang Zi for related departments to study the music works provide the necessary theor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

Key words:

Huang Zi music education career artistic features singing style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引言

黄自(如图1),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也是中国最早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工作者,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教育家。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刚刚起步,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园丁开始辛勤的耕耘,为中国的音乐界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即使在现在的港澳台,仍然有黄自的学生,如今的他们在华语乐坛都占有一席之地,但不管他们攀登到多么高的艺术巅峰,黄自仍是他们最尊敬的老师,也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人们将他的作品和他高尚的人格都放在一起铭记,他的作品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都被人们所敬仰。

图1 黄自肖像

黄自的一生虽然短暂,即使他的作品并不多,但他的作品所涉及的面却十分的广,而且黄自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当代的高校音乐教材里,黄自的作品是必选的。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家,黄自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穷尽其一生,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留下宝贵的教学案例。

黄自所创作的作品里数量最多的是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代表了他的创作风格以及艺术成就。黄自创作的音乐歌曲里,《玫瑰三愿》、《思乡》被看成是经典,而且《玫瑰三愿》传唱度最广①,本文也将以这两首作品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同时也通过对黄自的生平以及其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贡献的描述,给中国现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音乐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音乐

①陈娜《.黄自艺术创作的中国风——从《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中探析》第 8页青春岁月,讲述黄自一生为音乐教育所作出的贡献。.

本科毕业论文

文化。

一、黄自的生平以及作品整体艺术风格

(一)黄自的生平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上海)人,他是中国三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①。

1904年,黄自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黄自的父母从小就对他严格教育,并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下,黄自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他的高尚人格。幼年时期,黄自就表现出对音乐和文学的热爱,最突出的表现是黄自在古典诗词歌赋上的天赋,这也为黄自赢得了音乐小才子的美誉。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黄自即使得到人们的夸奖,也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学习的念头,一生都在不断学习是黄自对自己短暂的一生最好的诠释。而这种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的热爱,也对黄自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更培养了黄自的爱国主义情怀,为他创作的爱国主义歌曲奠定了基础。

小学毕业以后,黄自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清华学校,这所学校是中国当时最好的一所学校,即“留美预备学校”。通过在这里学习,黄自接触到了西方的音乐,他对和声和钢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好学习让黄自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而也正是这段学习经历,黄自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足,让黄自萌生了终身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念头。1924年,黄自进入欧洲柏林音乐学院深造,主修音乐理论作曲以及钢琴专业,两年后他又考进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直到1929年大学毕业时,黄自学到了丰富的西方音乐知识,为他今后的艺术创作增加了西方的元素。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黄自是一位有着极高音乐理论修养的艺术工作者,这些学习经历都为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能。

黄自是个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有志之士。学成后,他没有留在国外,而是回到了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在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任教期间,他开设了和声学和键盘、高级和声学等十几门音乐课程,课程囊括了音乐学科所有的专业类型,在这个期间,他培养了许多中国近代音乐人才,其最出名的学生代表有贺绿汀和刘雪庵,以及江定山和陈田鹤;我国老一辈的音乐家周小燕和丁善德都是黄自的得意门生。我们之所以这样评论黄自的教育成果,他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先行者,是中国

①X谢萍< 黄自与中国艺术歌曲自>,黄自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音乐领域里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从他的音乐创作实践以及揭示音乐的本真存在方面可见,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音乐教育事业的指路人,他开创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先河①。

黄自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黄自用他的音乐温暖了很多深受战乱的人们,他创作的歌曲更是鼓舞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军人,可以说黄自用他的作品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他的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更是一种坚强的力量。黄自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的作品却让他成为音乐史上不落的星星。

(二)主要作品及整体的艺术风格

黄自十分热爱的他的工作,在教学上勤勤恳恳,但他更热爱伟大的祖国。在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还进行了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并创作了爱国音乐作品。如九一八事变后,他先后创作了《抗敌歌》、《九一八》等一批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用音乐鼓励抗战中的中华儿女,用他的歌曲温暖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黄自创作的那些爱国主义歌曲,不论是节奏上的铿锵有力,还是在演绎时和声复调的写作方法都被看成是一种经典,自然天成层次分明的结构更给人耳目一新,歌曲传递出来的振奋人心的力量以及满怀希望的气势,让聆听和演唱的人都会满怀憧憬。黄自的抗战歌曲易学易懂,容易传唱,而且饱满的爱国情感都会随着歌词而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有人曾评论黄自的音乐,那是一种精神的炮弹,投向敌人,温暖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在这期间,黄自除了创作爱国主义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进行了很好的传承教育,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清唱剧《长恨歌》等一系列艺术歌曲,其中以《思乡》、《玫瑰三愿》最为人所熟知,在黄自的音乐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且在音乐教育上,他认为音乐教育得从孩子开始培养,他不仅关注中国高等学府的音乐教育,更加重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他编写了许多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歌曲,以及社会性题材的歌曲,发表了许多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黄自创作的音乐作品大部分是艺术歌曲,这也最能体现其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风格上他追求的是清新雅致,而与精湛的技法相配,再加上清晰句法的完美融合,让黄自的艺术歌曲至今都在音乐界传唱不衰。在艺术创作上,黄自严格要求自己,他对自己的音乐作品要求必须是节奏和句法等都要与歌词相呼应,同时还要有伴奏、和声的使用,黄自认为和声以及伴奏都是用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天成,体现了黄自重视和声织体形象性。

①艺术歌曲为歌曲的一个品种,“艺术歌曲”这一词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分类说明中,艺术歌曲是“歌曲”的一大门类

本科毕业论文

五声音阶很少被用到艺术歌曲里,但是黄自的艺术歌曲却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他用西方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歌曲的艺术魅力,当我们在聆听黄自的艺术歌曲时,都能切身感受他艺术歌曲的魅力,以及独特的民族传统韵味,他的作品还有西方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黄自喜欢用上下阙的诗词题材来谱曲填词,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大都有精美的前奏诗词和上下阙间的停顿,让人即使到了最后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句法清晰、结构严密,是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的一种很好的继承,当代中国的学者大都愿意将黄自所创作的歌曲以及和其创作方式很像的艺术歌曲都统称为“黄自”歌曲。

黄自,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热爱的音乐才子,一位爱国的音乐教育家。在词曲之间关系的处理,黄自将音乐的音调和节奏以及诗词的声调与韵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而为了能更深入了解黄自的创作特点,我将以他的代表作品《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来分析他的创作特征。

二、《玫瑰三愿》的风格特点

(一)创作背景

《玫瑰三愿》是黄自最著名的一首代表作品,创作于1932年,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钢琴伴奏的抒情独唱曲目,其诞生的时间是淞沪会战结束,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是黄自与当时著名的词人龙沐勋(人称龙七)合作的。当时龙沐勋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看到学校内的玫瑰凋零,境况十分凄惨,联想到当时中国人民处在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玫瑰三愿》由此诞生,而黄自在看到这首词的时候,更是感慨万千,他将这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词谱成曲,也就有了后面轰动整个音乐界的《玫瑰三愿》①(如图2)。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图2 《玫瑰三愿》谱例

《玫瑰三愿》刻画了一位柔弱的女子不满命运的安排①,即使身在痛苦中秋娿依然憧憬着阳光明媚的生活,并希望能得到别人关爱的一种心境,歌曲旋律优美、词曲完美结合,情景交融,虽然说是表现一位女子的感情世界,但却是当时无数中国人内心最真实的反映,那个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位备受压抑的女子,但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没有失去信心,同时更加不会失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对生活依旧是乐观,积极向上的。不管是速度上的要求还是力度上的精准把握,这首歌的技术含量很高,为演唱者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作品分析

《玫瑰三愿》为二段体结构,音乐节奏明朗安静,是典雅也是抒情的,在这样优美的疾走中表达出玫瑰想要怒放、留住美好生活的愿望,在第一段是温柔的吐露心声,并配有宁静的绽放,而在第二段却稍微显得急切,这个时候的节奏就有些急促,感情似乎要从内心最深处迸发出来,演绎的时候要带有伤感却不能失去对生活的美好的憧憬。

《玫瑰三愿》A段是叙事性的段落,以E大调为主,音乐用“玫瑰”为起始点,优美中带有感伤,第二句中的首句“烂开在碧栏杆下”,这里把玫瑰描述得更加鲜艳、绚丽。B段是以玫瑰的“三愿”转入,是整首歌的一个重点,转入C小调,表达玫瑰愿望

本科毕业论文

的时候,旋律发展变得平静舒缓,直到“妒”的出现才开始改变,这里黄自采用了六度大跳来彰显歌曲的节奏,伴着旋律的下行,节奏开始变得紧张,演绎的时候要将其迫不及待想要说出的话的那种感觉给表现出来。

图3 《玫瑰三愿》A段简谱

图4 《玫瑰三愿》简谱

“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这句话是之前一句的变化移位,这里应该是比较温柔的、音乐格调是恳切和优美、并是温柔,展现了玫瑰可爱的一面,“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可以说是整首曲子的高潮,无限感慨的情怀在此刻舒展,音乐是激情和凄婉的,在这里应该唱出整首曲目的最高音,并将这个较高音区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的放慢下来。

图5 《玫瑰三愿》简谱

这首曲子最高潮“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在这段的时候,聆听和演唱的人仿佛看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到了玫瑰花那种不舍的心情,以及玫瑰花对美好生活的留恋,拥有永恒不衰的生命是玫瑰花的心愿。旋律不断重复和发展,情绪也相应的被推向高潮,而“好教我留住芳华”时,旋律已经要转入低音区,钢琴的弱奏弦以低沉、依恋而带着感伤结束,就像是慨叹身世。要演唱这首曲子,需要完全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注意歌唱意识的发挥,才能切实演绎好这首曲子。

图6 《玫瑰三愿》简谱

黄自的作品注重歌唱情感的表达,《玫瑰三愿》作为其代表,更是包含着其忧国忧民的感情,他对自己祖国饱受蹂躏深感痛心,但是却又无能为力的痛苦,这写些感情都被很好的融入在音乐里面了,对于演唱者把握这首歌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参考。

(三)演唱风格

作为黄自最著名的经典代表作,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注意研究这首歌本身所特有的感情发展路线,以及在情绪、力度上的变化,要用悠长、连贯的气息,并且用正确的歌唱意识演唱这首曲子。

一开始“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要用轻柔的声音,给人感觉是一种低唤,要用温柔的语调去讲述这首歌曲,气息上应是轻柔和舒缓,同时要注意对气息的调整。在第二句“烂开在碧栏杆下”,歌唱者要完全打开自己的腔体,在感情上要表达像是一栏欲滴的玫瑰花在眼前的开心。演绎这首歌时,在唱这“三愿”的时候,要处理好每一愿的关系,力度把握要注意顺序,用是先强到弱的,通过气息控制去讲述玫瑰花的温柔、凄婉。

跨越一个八度是其中以“红颜常好”中的“好”字,这个时候就要做好气息转换的准备了,要随时将气息保持到高位置,让声音的流畅、饱满得以保证,如果要完美的演绎这首歌,声音上就得注意流畅和饱满,在最后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的“好”音区

本科毕业论文

偏低,气息较难下来,这个时候气息和头腔要共鸣一致,保持基础一致,气息上的沉稳是演绎这首歌的重要保证。

《玫瑰三愿》是一首重视歌唱技艺,以及强调对歌唱意识的把握原则,歌唱者在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应全面了解,才能唱好这首歌。

三、《思乡》的风格特点

(一)创作背景

《思乡》,创作于1932年4月24日,是由黄自作曲、韦瀚章填词的。这首曲子风格十分雅致,结构规范特别严谨,充分体现了黄自的创作特征。这首歌的创作同样是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贫穷落后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时代,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不聊生。黄自是一个爱国音乐家,他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于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这首《思乡》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黄自的无奈、心酸在这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图7 《思乡》的谱例

(二)作品分析

黄自在创作中十分注意表情达意的作用,即我们经常说到的歌唱意识的作用,他善于用变化音来加强歌曲的表现力,他娴熟的使用各种不同的变化音,而且每次都能采用不能的艺术效果,在《思乡》这首歌曲上,变化音是其最重要的特色。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思乡》①(如图8、9)第一段的第一句“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在这首出现了F和G,小二度变化音,变化音显得更加有特色,而歌词讲述的是是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绿色,摇曳的柳丝显得风情万种,变化音在这里很好的展示了出来。

图8 《思乡》的第一段谱例

图9 《思乡》的第一段谱例

第二段第一句:“万种闲情,满怀别绪”,对半音的连续使用让这首歌更扣人心扉,也让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厚,旋律由高向低展示出来创作者高超的创作技艺,还原a #c-D向小调转移的倾向,这个时候的音乐色彩就是忧伤的灰色,“万种”与“满怀”的加强传递杜鹃声的哀鸣,“惹起”表达了思乡的愁绪,高潮“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让情感在瞬间堆积起来,旋律下行的使用,“问落花随渺渺微波”充分体现了,而在“是否向南流”上的六度大跳又让主调回归,主人公忧伤无助的愁绪在杜鹃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①熊卫,王宏《.黄自艺术歌曲及演唱风格研究——以歌曲<思乡><春思曲>为例》第3页.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本科毕业论文

图10 《思乡》的第二段谱例

《思乡》作为半音化和弦的代表,塑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形象,这首词以景抒情,从杨柳轻拂联系到了离别,听到杜鹃鸣啼就想到游子还未回到家乡,通过上线起伏的分解和弦伴奏音色类型,表达了思乡时的苦闷和忧郁的气氛。从第21小节开始,伴奏回流到缠绵的琵琶音型,用传统的音符书写回到故乡的热切之情。

(三)演唱风格

《思乡》,黄自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十分讲究歌词韵律和歌曲的韵律,节奏十分紧凑,是一首具有鲜明特色的歌曲,在演绎的时候要将文人的思乡愁绪表达出来,发挥歌唱意识的能动性,让声音的力度与感情、色彩随着音色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句“柳丝系绿”音色要以轻和弱为主,气息要平稳,直到“清明才过了”才加强音色,在演绎歌曲的时候要突出柳丝摇曳的姿态,到了“独自凭栏无语”,演唱者的情绪要做下调整,根据对歌曲的理解,适当的减弱音色,抒发内心的感叹,“更那堪墙外杜鹃啼”上行递进,“墙”字上对音调有要求,需要用到高音F,音色随着情绪的加强而加强,“一声声道,不如归去”时,将音色减弱和放慢,在演绎的时候像是对自己说,表达出无奈的感情。

图11 《思乡》的第二段谱例

第二段“惹起了万种闲情,离怀别绪”,伴音上行要求是不和谐的,人内心不和谐的情绪,心情忧郁,音色从加强到”问落花“的问字时,要达到整首曲子的最高音G,到这个点的时候,用饱满结实的声音将情绪完美释放。同时最好“随着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采用的是先抑后扬,让游子的心情充分得到释放。

以歌曲《玫瑰三愿》、《思乡》为例浅析作曲家黄自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结束语

黄自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一生都不曾远离这个他的音乐世界,他曾说过“我们要发展中国的音乐,不能抄袭外国的作品,更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中国的音乐必须有中华民族的血统。”演绎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的时候,就得做到把他歌曲里所要表达的感情融入进去,《玫瑰三愿》如此,《思乡》也是如此,可以说黄自所创作的每一首歌曲都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反映,有赞扬伟大的祖国,有叹息同情那个时代的人们,更有有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情愫在里面,这也是黄自的艺术歌曲为什么那么值得我们去领悟的最重要原因了。

作为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我也自豪,我们的国家有这么伟大的艺术家;我也感动,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依旧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在今后工作的每一天里,我会用这样的一种精神去努力,去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陈娜.黄自艺术创作的中国风——从《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中探析[J].青春岁月,2012,(8):81.

[2]巴音巴特.试论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以《思乡》为例[J].民风(科学教育),2013,(4):350-350.

[3]魏艳.论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风格及二度创作[J].音乐大观,2014,(8):56-57.

[4]裴振屹.基于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视角下的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研究[J].黄河之声,2014,(19):81.

[5]李昕.黄自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3):116-120.

[6]徐哲.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7]熊卫,王宏.黄自艺术歌曲及演唱风格研究——以歌曲《思乡》《春思曲》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116-118.

[8]宋湘锴.近代音乐的怀旧者——听《怀旧》忆黄自[J].音乐创作,2013,(11):108-110.

[9]杨莉.论黄自清唱剧《长恨歌》的文学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z1):290-292.

[10]汪晓庆,王瑞.简约其形,创新其思——黄自《天伦歌》的音乐语言及其结构逻辑[J].音乐艺术,2011,(2):28-33.

[11]谢萍.黄自与中国艺术歌曲[J].湖南社会科学,2012,(5):199-201.

[12]徐哲.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13]刘雅丽.浅谈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关系的处理——以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为例[J].中国音乐,2007,(2):225-226.

[14]黄敏学.已逐霓裳飞上天——黄自音乐思想的发展轨迹与历史影响[J].人民音乐,2014,(11):52-55.

[15]宋湘锴.近代音乐的怀旧者——听《怀旧》忆黄自[J].音乐创作,2013,(11):108-110.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某某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到课题研究和论证,再到论文的编写和修改,每一步都得到了指导老师关心。某某老师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我,是我学习的榜样,让我的知识层面又有所提高,谢谢您对我学习的帮助。

注释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艺术歌曲为歌曲的一个品种,“艺术歌曲”这一词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分类说明中,艺术歌曲是“歌曲”的一大门类;德国出版的音乐大百科《古今乐典》中“Lied”这个词条把歌曲分为三大类:Kunstlied(艺术歌曲)、Volkslied(民歌)和Kirchenlied(教堂歌曲).因此,艺术歌曲是歌曲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由欧洲传入中国的声乐艺术体裁,有其相应的创作方式和特定的表现手段,以及重诗情表现的音乐风格和严谨的形式结构特点.在艺术歌曲中,音乐和诗歌融为一体,歌唱声部和钢琴结合为一体,它是以诗歌为歌词,以音乐表达诗歌的情绪和想象的独唱歌曲.我国艺术歌曲创作从1920年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实践和探索之路,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歌曲也随之得到空前的繁荣.

歌曲内所用到的曲谱都来自中国曲谱网。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谭盾的生平简介 谭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他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时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运用民间曲调,中国宫廷音乐,庙堂赞歌等原始素材,给人清新、别致的感觉,获得了1983年德里斯顿·韦伯尔作曲比赛二等奖。被新闻界、艺术界称为“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国后,数家知名乐团聘他为乐团作曲,并出任BBC交响乐团(苏格兰)驻团作曲兼副指挥,1988年在美国举办了个人作品音乐会,这是中国音乐家在美国首次举办的音乐会。 1995年,吴子牛导演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邀请谭盾为影片作曲。1997年,谭盾为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纪念活动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动了中国乐坛,乐曲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和领土的完整,表达了世界华人对统一的企盼。2000年,谭盾为李安电影《卧虎藏龙》配乐,拿下第七十三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第二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月光爱人)、第五十四届英国学院奖最佳音乐、第二十六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音乐、第五十八届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等无数奖项,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后,大导演和大制作纷至沓来,谭盾的音乐才华也得以一次次地展现。2003年张艺谋的《英雄》虽然褒贬不一,但仍凭谭盾的音乐无可争议地夺得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项。2006年,冯小刚的古装大戏再次邀请谭盾“坐镇”,经管影片本身难以讨好观众,但音乐却是一个亮点。事实再次证明了这个世界级电影配乐大师的功力。 谭盾的音乐风格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中国民歌的体裁及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歌有大概的了解。 2、初步掌握民歌的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体会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略) (二)欣赏与简要说明: 1、引入:课前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民歌。让同学们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引出课题《中国民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有关于我们国家的民歌的知识。(出示课件) 2、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民歌?民歌即民间歌曲。 民歌的产生: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情况。 3、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及特点: 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 在内容上,包括劳动、爱情、诙谐、说古论今的,歌词大多即兴而成。 在种类上,有搬运号子(如“装卸号子”)、船工号子(如“川江号子”)、农事号子(如“舂米号子”)等。 欣赏《川江船夫号子》。(播放音乐,同时出示《船夫号子》的曲谱片段。学生思考讨论) 介绍《船夫号子》:《川江船夫号子》是四川嘉陵江上船工所唱的劳动号子。它包括了:“平水号子”、“浅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 劳动号子的特点: 1)、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音调、情绪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每种号子的节奏、音调和情绪都随劳动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2)、劳动号子中经常使用衬词。(如:哎嗨哟……) 3)、劳动号子一般都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山歌: 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 山歌的种类: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山歌,其特点比较高亢、粗矿。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山歌,其特点是抒情性较强。

巴赫音乐创作及风格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小溪”,但在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眼中,这个名字更像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高山,无法完全触及的海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是几百年来巴赫音乐家族的第五代,基督信仰和音乐艺术,是这个家族给予巴赫的丰富产业,也是他日后达到艺术巅峰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1700年入教堂唱诗班学习;1703-1708 年担任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教堂的管风琴师;1708-1717年担任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后升为乐长;1717-1722年担任安哈尔特-克腾的宫廷乐长;1723-1750年担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在莱比锡的27年是巴赫音乐创作最旺盛,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23首为世俗题材)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强力推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巴赫一生虽然没有离开过德国,但通过抄普学习的习惯,涉猎了当时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谈中国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提要: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人们日益忽视了它。为了使民族文化的瑰宝再次复兴,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利用教育的手段唤起人们对民歌的热爱,乃至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中国民歌是中国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它有3个基本特征: (1)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 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 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 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曾经的广为流传是和它的特点分不开的,通过民歌,劳动人民可以抒发感情,记录生活。它沉淀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但是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民歌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世界总是符合多数人意愿的,总是体现人民大众的需求的。民歌的没落说明了我们的人民大众已经脱离了用民歌来抒发感情的生活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批劳动人民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脱离了传统的种田放牧的生活方式。而且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地域性特征被逐渐淡化,民歌就失去了发展的沃土。还有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至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小。而青年人在还没有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化,致使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些现象都说明以前的适于民歌生存发展的条件已经没有了。所以民歌逐渐走向了没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民歌,使这些艺术瑰宝能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民歌的命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我们的国粹京剧,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文言文,我们的地方戏曲不都一样在没落吗?民歌的没落就是传统文化的没落。而传统文化没落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一旦青年人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就能热爱这个民族的文化,从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我们的民族文化又使我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教育改革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同样也是中国民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本途径。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3830889.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

小调 即小令。与中调、长调对言。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简介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并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农村小调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特别是反映农村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者居多;城市小调则涉及城镇小手工业者、商人、市民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乞丐等的生活,以及娱乐嬉戏、自然风光、生活知识、民间故事等。小调表现感情细腻曲折,形式较规整,表现

手法丰富多样。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小调分为抒情歌、诙谐歌、儿歌和风俗歌四类。 特点 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作曲家和作品-中国

王光祈四川人社会活动家中西方音乐有一定地了解,写了各种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总地作曲等著作和乐理书籍,留学过德国,喜欢歌剧戏剧之类地,成立过音乐学会,成员还有当时很年轻地毛爷爷,可惜年,出头就病去了,.可是您老作地曲子呢,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地学者,只能说您能理解和总结,确实没听到什么曲子. 聂耳,来自云南地聂守信(不是捏手心哈),耳朵特别灵,改名聂耳.抗日救亡歌曲,最出名地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毕业歌》,《救亡歌》,数十首歌,岁加入中国唱片厂主持音乐工作,可惜岁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其他劳动歌《开矿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歌》,抒情《铁蹄下地歌女》,儿童歌《卖报歌》,器乐合奏《金蛇狂舞》、《昭君和番》、《扬子江暴风雨》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萧友梅,广东中山香山县人,和孙中山是一个县地.日本德国留学学音乐,都是在好学校读地,莱锡比音乐学院啥地,在北师大,北大艺术系当老师,又和蔡元培一起创建了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上海音专,很多优秀作曲家是其弟子,冼星海,李焕之,贺绿汀,江定仙.发展音乐教育,大量理论文章《和声学》,《中西方音乐比较》.还有专集《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小提琴,手风琴各种西洋乐器学习地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作品还是有地,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问》 器乐作品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这个霓裳羽衣舞,在长安城唐明皇组织创作地大型歌舞,为商调作品,为祭奠道家鼻祖老子作地宫廷乐舞,杨贵妃还当过领舞地,可是那也是各种活跃于我怏怏大唐地民族乐器,您老改成钢琴曲,是要让贵妃娘娘跳芭蕾吗?另一首曲子,我也没听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您把贝多芬地小夜曲改成四重奏,他老人家能同意吗? 大提琴曲《秋思》,连这个都会.哈哈,想起了大提琴家马友友. 合唱曲《别校词》,果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就是弦乐没竹笛吹走地好,竹笛类乐器又不如人地嗓子唱得好,而女生地嗓子又比男地好,所以别校词是毕业季地女生地合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来自东土大唐地张若虚地长诗,后面有人还续出来另一首,然后您老就又改编成套曲.这是大唐地诗词也不放过改编了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下面重点讲述他地俩个学生,由于李涣之,昨天下午讲过了,没记错地话应该是写套曲和交响,歌剧.另外两个特别出名地是来自广东地冼星海(家贫,获得萧资助,考分不够,多次辅导帮忙学习,安排在图书馆工作学习)和来自湖南地贺绿汀.萧老师年就去世了,刚把学生培养起来.以前老师和学生关系好,在于老师不但认真培养学生,还在事业上提携学生,所以感情又不同.以前教师能量很大,能上得了各种场合.现在就是教书匠,能力差别也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贺绿汀,年以岁高龄去世,作为一个湖南人,最早参加过广州起义,受共产党影响比较多,一直追随我党,所以其音乐在国内地位也很高,绘画上,还可以编排话剧也不很不错,相当于现在地制片,导演,编剧,幕后音乐全部都要自己做,那个时候地人基本都是全才,当然作品肯定比不上现在专业团队,多剧同事开工.那个时代地知识分子,一面要拿枪保家卫国,也要搞自己地艺术创作.所以也创作出来革命歌曲和战斗歌曲,同时也要适合传唱大合唱,起到鼓舞军心地目地,有时候也会描写劳动人民地生活,由于上海电影事业发达,同时贺老先生也受聘当时地电影公司,很多曲子,生活在上海地很多作曲家都兼职做这个地,后面会讲到地黎锦晖也兼职电影音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最早出名地在俄罗斯音乐作曲比赛中,出了中国风味地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 歌曲:《天涯歌女》、《秋水伊人》、《四季歌》、《春天里》、《保家乡》、《上战场》、《游击队歌》、《嘉陵江上》《牧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清流》《谁说我们年纪小》《恳春泥》《心头恨》 电影音乐:这些电影大都是当时电影巨星胡蝶,周璇,有些还有江青演地,《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乡愁》、《船家女》《曙光》《中华儿女》、《青年中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管弦乐《新民主进行曲》、《晚会》、《森吉德玛》 大合唱《一九四二前奏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 . 冼星海名字命名了一所音乐学院,位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可惜广东人热衷于经商,对音乐兴趣一般.不过选秀地明星刘惜君是星海毕业地.聂耳死后,继承聂耳,风格和聂耳一致,救国《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黄河之恋》,《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大合唱》等.交响《第一交响“民族解放”》,《第二交响“神圣之战”》,交响组曲《后方》、《满江红》.《黄河大合唱》章,光未然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 班级:12楼宇姓名:季梦寒学号:123030911 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但是这门课的大部分时间的课堂氛围都不是很活跃,老师本人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有些无趣和沉闷。对于这个问题,吴勇老师并没有拿出有效措施。 总而言之,我在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我觉得中国民歌所表达的感情直白,热烈。能让人感受到民歌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古诗词赏析之思乡诗》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古诗词赏析分类练习题(思乡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3分)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 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诗句的画面加以描绘。(3分) 1

1、思乡(怀乡 2、诗人舟过荆门,眼前,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三、阅读下面的五代词,完成小题。(5分) 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3分)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思乡”二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思乡小词。词中写岸边烟雨朦胧,花瓣伴着雨滴飘落水中,鹧鸪几声啼叫,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借景抒情,为下文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做铺垫。 2、C 四、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5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及《玫瑰三愿》的演唱 分析 摘要 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受到西方音乐艺术的熏陶,中国民族音乐越发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对于与西方音乐艺术的融合,对歌唱艺术的中西合璧,以突出中国歌曲在内涵上的感染力,这些问题是作曲家们孜孜追求的民族音乐创作要点,黄自是这些音乐家中的一个代表。黄自先生以34个春秋的短暂一生,尤其是在回国后仅约十年的音乐活动中,其对专业音乐专业化发展奉献了一生心血,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对我国音乐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功勋卓著的,至今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仍然被人们广为传唱。身为一位受人景仰的作曲家,用创作的作品证明了丰富的学识涵养与敏感的艺术直觉,这两种事物看起来有明显反差,实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能够实现艺术的聚合,验证了中西方文化是可以在求同存异中融合发展。从其创作作品类型来看具有代表性的是抒情歌曲,《玫瑰三愿》是其中一朵最眼力的奇葩,对艺术歌曲演唱具有尤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玫瑰三愿》

The style of Huang Zi's art songs and the analysis of "three roses" ABSTRACT Chinese art song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century in 20s, when China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art songs, has been to the national music style and the western China art form perfect together, to achieve the art of singing "Western coexist", make better performance to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hina songs, more rich appeal, thinking and creation of numerous composers, one of which is yellow. Mr. Huang Zi in the short life of 34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back only about ten years in music activities, h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 many people still sung art songs. As a composer he, by virtue of their artistic intuition and knowledge conserv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the two, seemingly great contrast, but the essence of art interlinked together with his art, to realize the connection of western music culture. Mr. Huang Zi's lyrical songs are a part of his artistic creation. His "rose three wishes"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hinese art song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study of Huang Zi and Rose's "three wish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inging of Chinese art songs. Keywords: Huang Zi Art song "Rose three wishes"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我国民歌小调有哪些种和特点?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山歌中国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一般是指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等劳动中,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编唱的民歌。大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山歌的音乐极富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性最强的品种。山歌的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南方有“客家山歌”、“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江浙山歌”、“弥渡山歌”等;北方有“信天游”、“山曲”、“花儿”、“慢赶牛”、“爬山调”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藏族的“哩噜”,壮族的“欢”、“加”、“伦”以及彝、瑶族、黎族、畲族的各种山歌等。草原的“牧歌”,水乡的“渔歌”,平川的“田歌”或“田秧歌”,都与山歌的性质相类似。山歌的风格有的悠扬秀丽,有的豪放粗犷。各地山歌都有一些代代相传的曲调,歌者即在这些曲调上即兴编词歌唱。其曲调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乐段结构常见的有2乐句乐段、4乐句乐段,多为单乐段的反复或变化反复。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曲式结构比较多样、复杂,有两个或四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简单乐段结构,如《小白菜》、《都山小调》;有三个或五个乐句构成的奇数乐段结构,如《爱二娃》;有在四句的简单乐段后加衬词连接句,再将尾句加以重复构成的六句乐段。这是河北民歌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如《献花》、《三杯酒》等;有比较复杂的两段体结构,如同《荣莉花》;也有多对上下句组成的多句体结构,甚至有几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构成的大型套曲,《王婆骂鸡》。此外,还有许多因内容而异,较为自由或独立的调结构形式。小调在河北各地是一种流传较广的民歌体裁,但是,各地的风格不同,例如在大行山一带,由于与山西地理上的接近,这里的小调风格就与山西民歌相似。承德地区东部和唐山地区北部的小调,则近似东北民歌风味。河北东南部的卫运河与漳河流域流行的小调,又与山东民歌、河南民歌互为影响。河北小调的内容,相当广泛而丰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外族侵略的激昂悲壮的战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热情奔放,娱乐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多种多样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各地流传的小调,同时还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有着密切地渊源关系,互相渗透,互为影响,如张家口地区的,“二人”,就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民歌、小调为素村或利用民歌填词,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民歌,也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周总理来到俺们村》等等。劳动歌曲:人们在劳作场合演唱的歌曲。领唱形式在我国民间的集体劳动歌曲中经常采用,如劳动号子等。回答者:冷眼看结果 - 助理二级 11-16 23:19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

一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发展的高峰阶段,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 三位代表人物中最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旋律爽朗活泼、明白流畅、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轻松,又不乏高贵的气质,呈现古典乐派的理想境界,这些种种因素使他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也被世人称作“交响曲之父“。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被世人称作“音乐神童”。他的音乐是自然的流露,从不矫揉造作,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最大贡献是在歌剧领域,“诗必须服从音乐“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确立了18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为当时乐器及近代协奏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创造了极富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莫扎特无论是在思想意识的独立上还是在音乐语言个性化(尤其是后期)都比海顿前进了一大步,给贝多芬很大的启示。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被世人称为“乐圣“。他将紧密的音乐动机进行扩展,又保持全曲的严谨统一;扩充了展开部,使它成为烘托作品内在的矛盾、动力性张扬和戏剧性冲突的重心,钢琴曲上的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他解放了音乐艺术,表达了精神实质,作品展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的精神历程。旋律上继承了海顿式动机展开的手法,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了简洁、粗狂、质朴、热情的特征。节奏频繁的变换造成的不平衡感,和声与调式上的不稳定逐渐扩大,配器上重视发挥铜管和木管的作用,这些手法造就了贝多芬音乐强烈的气魄,其音乐中的革命性因素,自由冲动的戏剧效果,使他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路先锋,启迪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

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以及它的

1 请回答大屏幕播发的音乐作品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创作的这部作品的体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体思想? 贝多芬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第九交响曲》创作于1819─1824年间,与《第八交响曲》整整相隔了十年之久。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了《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亲自指挥乐队演出。由于他的耳疾严重恶化,已经完全听不见演出后满场如雷般的掌声。当时贝多芬谢幕竟达五次之多。听众无不以感激、震惊和仰慕的心情热烈鼓掌、欢呼。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少有的盛况。总谱于1826年出版。《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全部创作的高峰和总结。《第九交响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拓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雄伟颂歌。整部作品的基本形象是,通过悲剧性的痛苦斗争,走向胜利和欢乐。其中有苦难、有战斗;有炽烈的热情、也有严肃的沉思;有痛苦和忧郁,也有愉快和希望。全由合乎逻辑地将“欢乐主题”作为整个作品思想发展的终点,尽情加以颂扬。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着首要的地位,恩格斯称之为‘革命英雄主义艺术的典范”,可谓是一阙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表现了理想中英雄的斗争与生活;第五《命运》交响曲中英雄与人民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而走向胜利;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英雄与大自然的水乳交港;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向世界宣告了他的理想的目标:全人类的友爱与大同。贝多芬的交响曲乐思广阔,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发展性、戏剧性和统一性。 门德尔松最早“成熟”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和《赫布里底群岛》(1830-1832)展现出他的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旋律风格,标志着标题性或描写性音乐会序曲创作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后来的作品中他的视野大为扩展(交响曲、协奏曲、清唱剧、合唱音乐、室内乐、钢琴曲、管风琴奏鸣曲、歌曲),但在“技巧”或表情方面却未见有多大的进展。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所共有的精练、美妙与和声上的规规矩矩在《以利亚》的伯明翰首演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为维多利亚中期的音乐趣味定下了规范。但是他也大胆探索,那首被低估了的《宗教改革交响曲》(No.5,D小调)中不同寻常的结构和瓦格纳风格的先兆就证明了这一点。钢琴独奏《无词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以致使人无法一首又一首地连续聆听,但其中充满令人悦意的创新。他为《马太受难曲》所作的那次著名的演出大大推动了巴赫音乐的复兴;而自从他指挥布业大厅乐队后,他的盛名开始蒸蒸日上,管弦乐演奏也因他的指挥而确立了新标准。 2 请说出印象主义乐派的代表人,并简答这种乐派的风格及两部代表作品。 印象主义音乐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全名: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牧神午后》是一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第三节 中国民歌风格色彩分布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由于各区域,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风格在色彩上相距甚远。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因此大部分西北民歌粗诳,豪放、极富阳刚之气,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残酷和艰难,西北民歌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怆的艺术之美。 嘎达梅林 1=F 4 4 蒙古族民歌 南 方 飞 来 的 小 鸿 雁 啊, 不 落 长 江 不 呀 不 起 飞 , 天 上 的 鸿 雁 从 南 到北飞,为 了 追 求 太 阳的温 暖, 要 说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的 土 地。 造 反 起 义的 嘎 达 梅 林 为 了 蒙 古 人 民 的 幸 福。 蒙古族是音乐的民族,千里草原是民歌的海洋,每一个蒙古包是每一位蒙古同胞的口耳之间,永远飘动着不绝如缕的上辈人传给他们的歌。蒙古有三宝:草原、骏马和蒙古长调,他们的歌声中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饱含苍凉的悠长。这悠长的歌声,就象是奔驰的马群,漫步的羊群,滚滚的流动。 牧歌 1=G 4 2 蒙古族民歌

蓝 蓝 的 天 空 上 飘 着 那 白 云, 白 羊 群 好 象 是 斑 斑 的 白 银, 撒 云 的 下 面 盖 着 雪 白 的 羊 群。 在 草 原 上 多 么 爱 煞 人。 在整个西北,新疆的民间音乐,是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从1000多年唐代开始,新疆地区就是中外音乐交融的前站。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与中国音乐体系,也有一些俄罗斯的韵味。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维吾尔音乐史诗性的作品,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送我一支玫瑰花 1=C 4 2 维吾尔族民歌 你 送 我 一 支 玫 瑰 花, 我 要 诚 恳 地 你 要 骄 傲 轻 视 我, 你 就 瞧 瞧 谢 谢 你, 那 怕 你 把 自 己 看 做 傻 子, 我的 本 领, 我要是 选 上 一 个 更 好 的 小 伙, 我 还 是 照 样 看 得 上 你。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聂耳的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从聂耳的生平与音乐创作两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几首聂耳的音乐作品。并从其创作的风格与特点出发,宏观阐述革命战争年代音乐以及音乐家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 聂耳创作风格特点历史地位 聂耳是我国一名伟大的音乐家,在其短暂一生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有反映旧社会工人阶级工作、生活和斗争的,如《大路歌》、《码头工人》;有反映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特别是描写广大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如《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塞外村女》、《飞花歌》;还有许多的爱国歌曲的创作,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聂耳的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奠基人。 一、简介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紫艺(又子义),原籍是云南玉溪,于1912年生于昆明。不幸的是他在1935年7月17日游泳时淹没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中,终年23岁。 聂耳的成长历经着封建军阀混战、“五卅运动”等事件,在这种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环境下,使聂耳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思考,他于1928年秋,加入了当地的共青团。在成长中,他找到了自己奋斗目标的人生观——“打倒恶社会,建立新社会”(见聂耳中学作文《我的人生观》1928年于《聂耳专辑》第一辑),而逐渐走上艺术的道路。 1931年,他进入了里黎锦晖领导的“明月歌舞剧社”,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开阔了艺术视野,专业技能也能有所提高,像他的小提技巧和作曲理论等。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认识到“不论你从哪条路跑,你对于哲学的基础不稳定,终于是难得走通的”;“新的脑子的培养不是用一个模型一套便一次铸成永不腐败的。它正如一棵嫩小的植物,随时需要合理的灌溉。……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这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立足点”(见聂耳1931年8月16日的日记,载《聂耳全集》下卷) 聂耳的爱国热情在接踵而来的“九一八”事变中得到了激发,并推动了他对提高自己的觉悟的迫切要求,在1932年时,他参加了中国左翼“剧联”的剧评小组,最终离开了与自己理想相去甚远的“明月歌舞剧社”,并放弃演奏小提琴,而要做“革命音乐”,为劳苦大众作曲。 二、浅谈聂耳的音乐创作 聂耳在1933年与田汉、任光等人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成为了左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并且以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创作了大量的展现中国人民生活风貌以及反映中国人民心声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近代音乐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1933年开始,聂耳就开始用音乐去表达一个阶级的心声,也真正的投入到革命音乐的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影片《母性之光》的插曲、《开矿歌》以及《卖报歌》等。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主要是他能够用音乐完美的表现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如《大路歌》(田汉词)、《开路先锋》(孙师毅词)、《码头工人》(百灵词)、《打长江》(田汉词)等。`这些歌曲深刻地揭示了我国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