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3正面影响:·再生能源产业:新的机会·太阳能电池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作为永续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中方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原则。

第二章从地球科学到全球变化科学

1.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和人为),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称全球变化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

2.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包括冰雪圈有人称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行星地球。地球系统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 三是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由这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系统称地球系统。

3.快变化系统:大气、陆面、上层海洋。认为从气候角度看,这是现在最活跃的研究内容,这个系统的变化尺度是从几个月→几年→几百年;

4.慢变化系统:下层海洋、冰川雪盖、内地圈。认为这个系统主要与地球固体气候发展史有关,这个系统变化的尺度比较长。

5.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中运行的机制,是目前最主要的内容(即研究地球系统中各主要组成成分如大气圈、水圈、陆圈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6.全球变化科学思想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2G. Garland 1982年IVGG主席,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3 H.Friedman 1983年美国科学院物理、数学、资源委员会主席,他第一次提出“Global Change”的术语。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科学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4 T.Malone 1984年ICSU副主席,他将全球变化第一个付诸实施研究。

7.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加剧3球臭氧层减少4土地退化和沙漠化5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6海洋环境恶化7、“绿色屏障”森林锐减8生物种类不断减少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8.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其他结论:1气温和海温(海平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一半)2对流层气温(1950年代以来,地表以上8km的大气层平均每10年增温0.1oC)3海平面上升,海洋热储增加

9.沙尘暴成因分析(自然人为)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人为原因

第三章从黄土沉积看全球变化

现认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相遇沉积成黄土”,其形成过程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在黄土高原上空相遇交锋,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自动附集形成的黄土沉积。

1黄土与古土壤: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的黄土主

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区的外缘,表明黄土沉积时期当地属于干寒草原环境,而古土壤发育时期则对应温暖的森林或森林草原环境。

2黄土剖面反映全球变化特征的科学依据迄今为止,黄土高原许多剖面已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引人注目的有洛川、西峰、兰州和宝鸡等剖面。黄土层代表了干冷及粉尘堆积速率大的时期,古土壤则表明当时气候较为暖湿,粉尘堆积速率小。岩性、磁性地层、标志层等的对比表明,塬区的黄土堆积,几乎是连续的很少有次生改造现象。

3黄土剖面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对比(氧同位素反映的古气侯变化)根据海洋沉积不同的时代有孔虫介壳中的氧同位素比例,即可测出有孔虫生存的海水温度。

第四章全球变化中的ENSO事件

ENSO事件是EL NINO(厄尔尼诺)和SOUTHERN OSCILLATION(南方涛动)的总称。

1、EL NINO现象特征:“厄尔尼诺”的起源:一是指年度性的暖洋流远离秘鲁海岸,其次指该地区偶然出现的强烈增温现象。另一个术语La Nina有时被用于形容该海域海水变冷的阶段。世界上各热带地区的雨量与EL NINO有密切关系,如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印度绝大多数地区季风雨量占全年雨量75—85%,孟买在85%以上,季风雨量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在EL NINO年,印度季风雨量明显减少,一般少于20%,对我国而言,EL NINO出现时,副热带高压常呈不规则变化,高压带偏南时,东北低温;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高压偏北时,长江流域洪涝。

2、ENS O成因分析:A ENSO的时间尺度BENSO空间尺度C ENSO事件的出现取决于海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全球变化的特征

1.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现代地质学已确定出地球的年龄约46亿年,有确凿同位素测年和化石定年的地球年龄是46亿年。在地球系统中各要素变化的时间尺度不同,所以在时空上构成多尺度的耦合系统

2.全球变化的五种主要尺度:1)百万年到几十亿年2) 千年到万年尺度3) 十年到世纪尺度(全球变化的主要尺度)4) 天到季节尺度5) 几秒到几小时前两种称长时间尺度,主要是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时间尺度;后两种主要是大气海洋和生物科学感兴趣的研究尺度;中间则是全球变化最感兴趣的、最复杂的变化尺度过程。

3.地球演化的年表:地学界认为在地球演化史中,地核、地幔的形成过程长达几十亿年,大气和生命的形成也在这个时间尺度内。

4.地史发展阶段特点:1)地球形成至今约有46亿年,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地球的天文时期;第二阶段为地球的隐生宙时期;第三阶段为地球的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距今5.9亿年至今。2)前寒武纪又称前古生代,可见在地球上大量出现生物以前,地球已经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在这样一段极为悠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地壳的最初形态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奠定了以后地史发展的基础。

5。地质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大循环现在认为地球史上的冰期、间冰期是全球变化中非常重要的循环变化阶段:1) 从全球冷暖变化角度来看,地球自无脊椎动物生命存在以来的6亿年历史实际上是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出现的历史。在这6亿年中,地球上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和两次大间冰期。第一次大冰期:距今7.4—6.5亿年,称震旦纪大冰期;2) 据地质学界根据冰碛物年代确定,三次大冰期经历的时间长度累计不超过2000万年,但间冰期累计时间长度至少达5亿年以上,表明地球自无脊椎动物存在以来的6亿年中经历的绝大部分是间冰期。

第六章全球变化的三大循环过程

主要是生物、水分和能量三大循环过程:

1.生物循环过程:它的重要性在近年研究中才逐步认识到,它与地球表层各圈层、化学和生命等紧密相联。生物循环包括:1) 陆地和海洋生物参与的C、N、P、S元素的循环;2) 上述循环进一步在大气作用下发生的循环;3)地球表层生物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生物循环过程重要性具体是:1) 地球大气本身最近20亿年来的演变,是受生物圈控制的。当今大气中的氧气几乎都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2) 陆地植物通过各种作用把C、N、P、S等固定在土壤里。动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死后遗体分解也参与C的循环。3) 生物参与全球变化的速度惊人,有证据表明距今30-40亿年时的地球大气气温相当稳定。4) 地球上1/3以上化学元素都参与生物循环。全球碳循环:地球上碳和氧循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地球大气中氧气的存在对许多有机物的新陈代谢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氧化还原过程,有机物在反应中也改变了氮、磷、硫等其它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2. 能量循环过程(第二大循环)这个过程主要是太阳辐射与地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收入部分是由地表和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所组成,而支出部分则是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则是随纬度增高而由正值转变负值的,是引起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环流和洋流产生的基本原因。

3全球水循环反映了以下特点:1) 全球96%的水在海洋,86%的水是海洋蒸发的,大气从海洋上空携带水汽输往陆地,以降水形式落下,以冰雪堆积在陆地表面的水量超过了地下水水量。2) 陆地水分通过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回到大气,还有的存在土壤表面。3) 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①截流;②根部吸收;③以蒸腾送回水分进入大气。

水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1) 水是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介质2) 水汽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吸收地表长波辐射,加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3) 水的相变─凝结和蒸发在天气和气候变化中扮演主要角色4) 水是C、N、S、P等主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主要载体;5) 水是地球表面各类物质输送和土壤岩石风化侵蚀作用的主要作功者;6) 水界是生命诞生、延续、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7)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水和能量循环方面②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相对于海洋来说,陆面的作用表现了地貌的复杂性、植被的多样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全球变化的复杂性。

第七章从冰雪冷圈看全球变化

1.第四纪变化的几个重要事件:1)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2) 第四纪冰期南北半球冰流扩张的范围:西利亚冰流因降水少,面积最小。3) 三是11000aBP的Y ounger Dryas(新仙女木期)全球急剧降温事件:全球最后一次冰期(称末次冰期)4)全新世暖期的出现

2. 全新世与小冰期气侯特征:更新世晚期,地球气侯转暖,世界各地冰川退缩,在最后一次冰川作用之后以来的时期称为冰后期。(2)欧洲与俄罗斯的小冰期:欧洲小冰期有三个冷期俄16世纪-17世纪初最冷(3)北美小冰期两代个循环:17世纪末冷,18世纪第10年代之后气温回升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9世纪开始迅速下降,在19世纪30—40年达到最低值,然后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上升 2.0℃(4)南半球的小冰期南非小冰期可分为两个时期,即1300—1500年及1675——1850年。

3.极地冰芯反映的全球变化特征东方站冰芯记录的过去15万年以来冰期—间冰期的变化表明:1) 反映出南大洋(55°S)海面温度和全球变化相吻合2) 南极冰芯冷期时冰内杂质远远高出间冰期。3) 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基本上和大气圈内温室效应气体的富集有关。冰期最冷时,大气中CO2浓度比现在低30%。

第八章树木年轮反映的全球变化特征

在季节差异明显的地区,温暖或温润的生长季树木生长快,细胞大而细胞壁薄,形成较宽的浅色早材;寒冷或干燥的季节树木生长缓慢,细胞小而细胞壁厚,形成较窄的暗色晚材;早材和晚材合起来为一个年轮。一般情况下,树木每年向外生长一个年轮,松、柏等针叶树种和一些阔叶树早晚材差异显著,因此具有十分清楚的年轮。

树木年轮可提供时间分辨率为年或季的全球变化信息,是重建几十到几百年尺度全球变化的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在温度起主导作用的森林北界或山地森林上限地区,低温年份年轮窄,高温年份年轮宽;在水分条件为限制因素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宽轮对应于多雨年,窄轮对应于少雨年。在树木年轮中的缺轮、伪轮等异常变异年轮,有时可以用来反映冻害、虫灾、火灾等异常环境事件。

第九章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

一、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受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黄道和天赤道交点的变化就是岁差,黄赤交角影响地球上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的气候差异程度的大小,黄赤交角越大,冬季和夏季的差异越大。黄赤交角变化对极区影响最大,若黄赤交角减小,极地地区变暖,反之,极地地区更为寒冷。二、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思想可以追溯到17世纪。19世纪末期科罗尔对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地球轨道变化可能影响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冰期。20世纪早期,米兰柯维奇对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假说,他认为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的周期变化改变地表的日照量,足以导致冰盖的大规模进退,是形成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主要原因。二、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他认为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的周期变化改变地表的日照量,足以导致冰盖的大规模进退,是形成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主要原因。夏半年日照量的减少是冰期形成的主要因素。米兰柯维奇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变化的驱动因素,反映了第四纪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高度相关性。

第十章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印度板块北推与欧亚板块发生俯冲挤压引起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由此青藏高原逐渐隆起,导致亚欧大陆连成一片,又因巨大的海陆差异,导致了季风环流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的表现:

1、对西风带的分流作用:它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天气和气候,也影响到其四周广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因它对气流的阻挡、绕流爬越等机械作用,使大气环流受到影响,冬季当西风带移到青藏高原的纬度位置时,它的下部被高原阻挡,高原西侧(约为东经60°处)分裂为南北两支,绕高原南北两侧东流,形成东亚地区突出的两支西风急流,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受汇合气流影响,日本南部成为世界上最强的西风急流区所以高原隆起使西风带的范围向南扩展,其南界可达北纬15-20°,导致了冬季风可以向南扩散得更远;

2对东亚季风环流的屏障作用:青藏高原不仅阻挡西风带天气系统的东移,而且还直接阻挡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低层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使西北内陆地区冷空气聚集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而且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的途径偏东,使东部地区冬季风更加猛烈。在夏季西南风受高原阻挡,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在其东南边缘进入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我国西北则成为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区。

3、通过热力作用深刻地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冷高压中心,这个冷高压中心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增大了冬季风的势力。夏季,青藏高原上空温度比四周同高度自由大气为高,在高原低层形成热低压,大大增强了印度低压的强度,在200mb以上(1万米以上)高空形成了全球最强大的高温和高压中心,使我国南部盛夏经常处在热带气流控制下,台风活动频繁。总之,我国东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均与青藏高原密切相关。当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高压位置偏北,则对应着长江流域大范围严重干旱;偏南则对应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4、对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当青藏高原不存在时,西伯利亚高压并不在今天的位置,当时在拉萨附近有一强度较小的反气旋系统,高原抬升后这一反气旋北移并加强从而形成西北利亚高压。高原抬升同时可导致西风带的弯曲,并在东亚和北美形成两个大槽。美国W.F.Ruddiman等认为,由于北美西风槽的形成将加强携带水汽的反气旋系统北移的程度,因而有利于高纬地区形成冰盖。因此可以说青藏高原引起的环流变化对米氏天文周期变化有放大效应。研究表明大致在2.5MaBP前后,青藏高原已经上升到某个高度阀值,它除了导致西伯利

亚高压形成和加强外,也同时促进北半球高纬区冰盖的形成和扩大,而西伯利亚高压也通过一系列作用,如大气粉尘浓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冷空气频繁南下使中纬度区降温等,促使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冷,从而对冰期气候起了正反馈作用。1.6MaBP前后,青藏高原可能达到另一个高度阈值,促使冰盖进一步扩大和西伯利亚高压的进一步加强,并使得黄土堆积量增加,古季风环流与北半球冰盖的耦合变得更加明显。

5、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全球变化的季风形成机制: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的巨型地貌,它的隆起必然会对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影响,估计会产生6000m/s的明显减速。这必然对洋流和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此外还与板块之间产生反馈关系。研究表明高原隆升过程为:1) 早第三纪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沿雅鲁藏布江产生一条巨大的缝合带,但此时只是地壳厚度增大,高原并未隆升;2) 隆升期,“山根”上浮,导致大面积整体隆升,形成高原巨型地貌综合体,压缩期持续时间最长,约从始新世中期到上新世中晚期,隆升期从上新世末和第四纪开始,大约始于3- 2.5MaBP前。这种隆起一开始就是很强烈的,“风云”突变形成亚洲季风,西域砾岩和玉门砾岩开始堆积,风成黄土被冬季风从西北荒漠中吹出,沉积于荒漠外围的黄土草原地带,终于形成黄土高原。与此同时,赤道高空东风激流形成,它从夏天的青藏高原获得动力,西向运行到北非下沉,促使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形成。

6、青藏高原敦德冰芯记录与5ka温度变化敦德冰帽位于祁连山海拔5325m,冰帽面积57km2。1987年测得10m处年平均冰温为-7.3℃,是进行冰芯研究比较理想的地区人类对全球变化起重要影响:1. 人类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大量CO2温室气体效应或负温室气体效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引起地表下垫面变化,进一步引起全球大气和气温变化的影响。3. 人类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和破坏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工业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2)CO2的排放主要贡献是煤,第二位是油,第三位是天然气;3)1991年全球CO2的分布,最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北美占25%,欧洲占21%,亚洲占25.8%,中国占全球的10.8%(为全球第三)。

臭氧及臭氧洞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目前对臭氧洞的形成有以下解释:①大气动力解释:南极的冬季是极夜,接受不到太阳辐射;南半球的行星风系活动较弱,使南极平流层的大气与周围地区动量、热量和质量交换很少,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大气本身却以长波辐射的形式不断往外释放出热量,使南极平流层形成一个环极涡旋②太阳活动解释:太阳活动形成南极臭氧洞的机制是:随着太阳活动峰年和临近,宇宙射线明显加强。使大气中NO3和其它奇电子氮化物的含量增加,通过下列化学过程破坏南极臭氧层的:NO2+O3→NO3+O2 ③大气化学过程解释:Farman等人认为正是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含氯化合物(主要是氟里昂,包括CFCL3和CF2CL2等)破坏了南极的臭氧,因为南极独特的低温环境使臭氧对氯特别敏感。④南极臭氧洞形成的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当人类排放的氟里昂达到大气平流层后被光分解,产生HCl和CLONO2,这些气体的分子被大量的含硫粒子吸附,随着大气环流被输送到南极地区平流层,并被贮存起来。6)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气候变化人类为了农耕、畜牧和其他生产活动大量焚烧和砍伐森林,至今被破坏的森林面积估计已达到地球陆地面积的20—30%。

第十一章从全球变化看我国气候和环境问题

1、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格局

1)基本格局和气候特点: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地域辽阔,东西和南北分别跨越60个经度和50个纬度。地势西高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和高原面积很大,有世界著名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四大生存要素(大气、水体、土壤和植被)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联系。我国主要有以下三种气候:①东部季风区气候②西北干旱区气候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地形阻挡(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及青藏高原),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不易抵达。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全年干旱少雨,是我国最干旱地区。③西南高原区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4000m以上,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不大,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2)我国生存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复杂多变性表现:A 气候:从空间上看,不仅在宏观上形成东部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和西部高原气候,而且具有从热带到寒温带的多种气候带;加上地形分割,同一纬度上,气候更是千差万别。B 地表水体:?我国大陆地表水体被分割成三大自然区,每个区内几乎都有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冰川点缀其间,形成十分复杂的自然水体。C 土壤:我国土壤种类繁多。D 植被:我国天然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②时间上的易变性

3)我国生存环境的敏感带过渡带”或交错群落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

4)我国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对外界扰动的承受能力很差,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多,发生频率高,损失大。

5)我国人类活动的强烈性工业发展除了造成三废污染、酸雨等局地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外,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大量使用,向大气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直接改变了大气成分构成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2、我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及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1)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初步估计:急剧增加2)我国土地退化严重:土地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等过程。

3、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未来世界的战争与和平取决于城市的管理者!”。按国际规定,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为超级城市1)半个世纪内,超级城市从两个增加到22个2) 世界人口每周增加一百万。城市增长速度最快的在亚洲。

总结:全球变化自1983年美国H.Friedman首次提出“Global Change”概念开始全球变化研究现状可总结如下几点:1、初步确定了全球系统的整体观2、围绕着一些重大问题,已建立了一批国际性合作计划,绝大部分已进入到运行阶段,有的已进入具体执行阶段,不足之处是这些成果还未来得及总结,以便及时提供给有关国际组织。3、为从整体上了解全球系统,已从多方面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观测计划,过去10多年来获得的大量数据有力推动了国际联合计划的

发展和实行。4、总的全球系统模型的建立还比较远,但已发展到海—气耦合模型,海—陆耦合的单项模型也已达到一定程度。5、交叉学科的队伍正在形成,许多高校、研究所均有此机构,青年人很多,很少保守。6、现在的问题是我国观测资料缺乏7、应抓紧开展国内多学科年青人的合作和交叉,以便将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亚洲和中国是全球活动最显著的地方,CO2,CH4,硫酸盐气溶胶排放量最强,季风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并对生物能量水循环起重大影响,从季风入手开展研究应是我国特色和重点。

引起全球变暖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全球变化(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全球变化12-15年真题 全球变化12年真题 一、概念题: 1、季风及季风系统 答:一般来说,季风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产生季风的环流系统称为季风系统。 2、小冰期 答: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 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3、末次冰期最盛期 答:末次冰期最盛期指第四纪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最盛期中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出现距今18 000年前后。全球性气温降低到最低,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C左右,高山及高纬度地区的冰川推进到最大范围,北美大陆的覆冰面积高达60%,冰盖厚可达3千米,一些地区冰盖扩延至北纬40°以南;欧洲和西伯利亚也有巨大的冰盖。 4、H einrich 事件 答:地质学家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物中,普遍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含量高,而有孔虫含量较低的层位,相应的这些层位形成时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下降、劳伦泰冰盖东部边界产生大量冰山流,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融化过程,因此这6次事件被命名为Heinrich事件。 5、黑碳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答:由于黑碳气溶胶在从可见光到红外的波长范围内对太阳辐射都有强烈的吸收效应,所以对区域和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2000年的IPCC报告指出,黑碳气溶胶能够导致正的辐射强迫,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溶胶对地球的冷却效果。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减少黑碳和有机碳的排放比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更能减慢全球变暖。随雪花从天而降的黑碳加速了青藏高原冰川的融化;而且,融化的雪水并不能带走黑碳,因此黑碳排放对青藏高原西北部冰川的融化有相当贡 献。I 6、硫酸盐气溶胶的气候效应 答:硫酸盐气溶胶作为一种细颗粒物,可以通过直接气候效应和间接气候效应影响气候。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地气系统净吸收的太阳辐射通量,影响辐射收支平衡。间接效应分为第一间接效应(又称云反照率效应或Twome效应)和第二间接效应(又称云生命期效应或Albrecht效应)。第一间接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可以减小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厚度,散射更多的太阳辐射。第二间接效应是指由于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云滴间的碰并减少,因此减少了降水,延长了云的寿命。 硫酸盐同时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和致酸物质,能引起大气污染、酸雨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流层硫酸盐主要来自于自然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硫(SO2 )。IPCC(2007)报告指出,硫酸盐气溶胶的源排放约72%来自于化石燃烧,2%左右来自于生物燃烧,海洋浮游植物排放的二甲基硫约占19%,火山排放约占7%在对流层,2 /3以上的SO是人为排放的(包括工业活动、化石燃料的燃烧及生物质燃烧等)。硫酸盐气溶胶的前体物SO污染在我国大多数城市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9462829.html, 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变化与中国外交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42期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不过,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策略和态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面对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 1965年秋天,亚洲地区的局势变得十分紧张,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毛泽东提出,请陈毅出来向中外记者讲一讲。当时,他正在外地,得知毛泽东这一指示后立即往回赶,在回京的火车上,就开始准备起来。 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回到北京后的第二天,即9月29日,就举行了一次大型的中外记者会。那天,偌大的一个会场被三四百人挤得水泄不通。答问时,陈毅讲到了十几个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在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记者们所提各式各样的问题,陈毅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滴水不漏。 这次记者会持续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面对美国人的战争威胁,陈毅横眉怒目,发出阵阵吼声: ——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但我儿子会看到。他们会坚决打下去的! ——请记者不要以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销! 这几句传颂了将近半个世纪、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掷地有声的硬话,被誉为这位诗人外长“铁铸的诗句”。这一时期,陈毅这种豪迈磅礴的气概,几乎贯穿在他每次对外谈话中。 在这次招待会上,陈毅发表的独具特色、威武刚烈的讲话,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气概,也最充分、最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战略态势。他的表现异乎寻常,原因有三:一是苏联在边界大量屯兵,中苏关系紧张;二是1962年,我国和印度真枪实弹打了一仗;三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 面对面会晤缓解紧张局势

全球变化生态学复习资料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3正面影响:·再生能源产业:新的机会·太阳能电池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作为永续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中方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原则。 第二章从地球科学到全球变化科学 1.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和人为),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称全球变化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 2.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包括冰雪圈有人称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行星地球。地球系统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 三是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由这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系统称地球系统。 3.快变化系统:大气、陆面、上层海洋。认为从气候角度看,这是现在最活跃的研究内容,这个系统的变化尺度是从几个月→几年→几百年; 4.慢变化系统:下层海洋、冰川雪盖、内地圈。认为这个系统主要与地球固体气候发展史有关,这个系统变化的尺度比较长。 5.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中运行的机制,是目前最主要的内容(即研究地球系统中各主要组成成分如大气圈、水圈、陆圈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6.全球变化科学思想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2G. Garland 1982年IVGG主席,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3 H.Friedman 1983年美国科学院物理、数学、资源委员会主席,他第一次提出“Global Change”的术语。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科学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4 T.Malone 1984年ICSU副主席,他将全球变化第一个付诸实施研究。 7.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加剧3球臭氧层减少4土地退化和沙漠化5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6海洋环境恶化7、“绿色屏障”森林锐减8生物种类不断减少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8.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其他结论:1气温和海温(海平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一半)2对流层气温(1950年代以来,地表以上8km的大气层平均每10年增温0.1oC)3海平面上升,海洋热储增加 9.沙尘暴成因分析(自然人为)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人为原因 第三章从黄土沉积看全球变化 现认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相遇沉积成黄土”,其形成过程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在黄土高原上空相遇交锋,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自动附集形成的黄土沉积。 1黄土与古土壤: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的黄土主

全球变化及应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 (年) 1 2016YFA0600100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 过程和要素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3500.00 5 2 2016YFA0600200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 同化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居为民2800.00 5 3 2016YFA0600300 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 平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 吴炳方2800.00 5 4 2016YFA0600400 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 归因及预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马柱国2800.00 5 5 2016YFA0600500 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 域气候重建 南京大学鹿化煜2800.00 5 6 2016YFA0600600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 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 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陈文2500.00 5

7 2016YFA0600700 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 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2654.00 5 8 2016YFA0600800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 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韩士杰2500.00 5 9 2016YFA0600900 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10 2016YFA0601000 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 天津大学肖化云* 11 2016YFA0601100 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12 2016YFA0601200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厦门大学黄邦钦* 13 2016YFA0601300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2586.00 5 14 2016YFA0601400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 增汇模式 厦门大学张瑶2500.00 5 15 2016YFA0601500 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800.00 5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第二章 全球变化的主要特征与过程 一、全球变化的时空谱特征 全球变化在事件与过程的时空上构成多尺度的耦合系统。 可见,要认识这些事件和过程的性质,就必须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上对它们进行研究。 1.全球变化的时间尺度 从时间尺度上看,全球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间尺度: (1)几百万年至几十亿年 (地质历史时期)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地球行星演化规律与进程的控制,基本为不可逆过程。包括的事件有:S Min Day Year(a) Centary 104a 106a 109a 特征时间尺度log(s) 全球 104 103 102 101 100 局地 特征空间尺度 (公里)

造山造陆导致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演变、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的演变、生命的起源等。(2)几千年至几十万年(第四纪的晚期和人类历史时期)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地球轨道参数(如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等变化的影响。属于可逆事件。包括的事件有: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海面的升降、伴随冷暖干湿的大气成分的改变、古土壤层的发育、生物中的分布、迁移和灭绝,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3)几年至几百年(年际、年代际到世纪)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化、ENSO等自然因子和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等认为因子的控制和驱动。包括的事件有:全球气温的趋势上升、气温、海温、降水量、径流量、植物物候期及生长季节等的准周期性波动和突变,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植被带的可能移动。 (4)几天至几个季度(数天到一年之内,本质是季节的更替)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辐射量输入的年循环驱动。使地球系统中形成以年为变化周期的时间变化事件。 (5)几秒至几小时(一天以内,本质是日变化,周期性十分规则) 该时间尺度的事件受太阳辐射量输入的日循环驱动。包括的事件有:风温压湿的日变化、地表植物冠层与大气界面上的分子扩散和湍流交换、物质交换过程。 2.全球变化的空间尺度 可分为4个特征空间尺度 (1)全球尺度(空间范围在20 000公里以上,地域单元大约为半球至全球尺度) 特征事件有: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环流和洋流,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地球和生命的起源等。这些事件对应的时间谱相当宽泛(从年至几十亿年),并且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湿相互影响的。如温室气体和臭氧层的破坏湿近百年的事情,但它们对季节、年际、几十年至上百年的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2)区域尺度(100公里-20 000公里,地域单元为:大陆、大洋、陆地上的自然带和自然区及海区等) 特征事件有:季风、大型天气过程(台风、气旋反气旋)、海流、ENSO、岩石圈板块构造运动与造山运动、冰期-间冰期交替、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土壤的形成。这些事件对应的时间谱相当宽泛(从年至几十亿年),并且不同时空尺度的过程湿相互影响的。如青藏高原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全球变化: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变革,四个主要表现: 1、地球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地球是一个以变化为特征的行星 3、人类正在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4、可持续发展观 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 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2、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 3、改变人类的观念、促进应用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 科学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以地球系统为基础 2、以发生在各种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为核心 3、人类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力,也是全球变化影响的承受者 主要科学问题 变化:地球系统是怎样变化的? 驱动力:地球系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响应:地球系统对自然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响应的? 后果:地球系统变化的结果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的响应是什么? 预测:如何预测地球系统未来的变化?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率及其自然与人为原因辨识。 ②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及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③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④全球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 ⑤全球变化的观测、监测和数据融合。 ⑥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制和改进及全球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成就: 1、建立了一批与全球变化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基地。 2、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研究力量 3、初步构建了全球变化观(监)测网络框架 4、发展了气候系统模式及其分量模式 5、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学术成果 未来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方向与任务。 1、全球变化的事实、过程和机理研究。 2、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法律对策 引子: 1.全球变暖北极人工造雪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雪花纷飞中度过“白色圣诞”如今已成一种奢侈。传说中圣诞老人的故乡--位于北极圈内的芬兰拉普兰地区也受此影响,人们在这里观赏纯正雪景的机会逐渐“融化”了。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一段时间内北极圈地区的气温比英国内陆气温还要高,到处可见屋顶掉落融化的积雪,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圣诞老人的家乡拉普兰。为了给孩子圆梦,英国人不惜花费高价赴拉普兰完成圣诞老人故乡之旅。但如果圣诞老人的故乡没有雪,孩子们的梦想也就无法实现 2.十大自然景观濒临消失全球变暖催生末日游热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全球变暖催生了一个“副产品”,也就是度假者和旅行社所说的“末日游”,人们赶在珍贵的自然景观消失之前,希望能够看上最后一眼。 “末日游”最先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游客以这种新方式感受地球正面临的危险,他们率先前往阿拉斯加州、巴塔哥尼亚、北极和南极正在融化的冰河;太平洋正在下沉的岛屿和正在消失的大堡礁。英国游客随后跟了上来。旅行杂志《美国西部旅行时代杂志》的编辑肯·夏皮罗表示,这种现象是今年旅游业最显著的趋势。他说:“我将这称作末日游,它得到了很多旅游业人士的响应。我们从旅行社或旅行代理商那里听到这些消息,很多人根据周围环境面临的危险程度选择旅游目的地。” 十个濒危景观 南极洲:盖勒冰架和拉森冰架的面积正在迅速缩小。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非洲最高山脉乞力马扎罗山顶终年堆积着白雪,但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积雪融化,它们有可能在15年内完全消失。 北极冰盖:北极冰山和冰盖的融化与全球变暖有关,这一现象将给北极熊等生物的栖息地带来严重威胁。 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每年3.5英寸)将在100年内让这些印度洋上的小岛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威尼斯:这座意大利水上城市正在沉入亚得里亚海,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会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阿拉斯加:据美国旅行社的报告显示,该国有数千人动身前往阿拉斯加州不断缩小的冰河和不断消融的永久冻土层。 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水升温导致颜色鲜艳的珊瑚礁褪色,到2050年,这一现象有可能会杀死95%的活珊瑚虫。 奥地利基茨比厄尔:这里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滑雪道的故乡,这些滑雪道分别在位于阿尔卑斯山较低处的滑雪胜地。温度上升威胁着这些胜地的长期发展,今年是1250年来它们遇到的最温暖的一年。 加拉帕哥斯群岛:水温上升导致珊瑚虫退色,造成海洋生物死亡。 巴塔哥尼亚:南美冰河面积也正在迅速缩小。 全球变暖的概念及危害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地球系统科学 院、所、中心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级别2014级 学年一年级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赵志军 学号112014318001287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1月 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全球变化和灾害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和对自然的破环引起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氧化碳和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温度升高,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受到海水淹没的危险。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受到影响等等。而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全球变化 一般认为: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1]全球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全球变化产生一系列诱导变化(全球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大气系统改变——局部气候和天气状况——降水的变化等等)。全球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方面对人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看法;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等地球因素的影响在天文因素的辅助下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人类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规律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在某些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引发巨大灾难。 1.2 全球变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和大气成分的微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全球快速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千年以来最快的,全球气温平均值从1880年到1980年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令狐采学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

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 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

全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摘要从CO2 浓度升高、CO2 浓度与温度升高以及 CO2 浓度与水分变化的协同作用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中国未来需要拟加强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大气中 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大气中 CO2 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 /mol增加到 380 μmol/mol,并且还以每年 0.15%的速度增长[11,12],预计到 2050年,可增加到 550μmol/mol(称为 CO2 倍增 ),同时温度将升高 1℃~2℃[13],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 CO2 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1 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1 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1],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 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另外,气温升高冬种面积将扩大,北方夏收和南方小春作物将增产。冬季气温升高对我国的农业意义更突出,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我国冬种面积约占可以冬种的耕地面积的 40 %,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因此冬种面积将扩大,夏收和小春作物产量将会增长,这也是利用有利的冬季弥补不利的夏季的有效措施。 1.2 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 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2],粮食产量的 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 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 75亿 kg[3],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现为水分增加产量增加。小麦对降水量的反应表现出缺水和过多都影响产量。水稻的栽培是“以水定稻”,北方水分减少使水稻减产,降水量变化对南方晚稻生产影响极大。晚稻生育期增加水分,可以改善伏旱期的水分供应,减少产量的损失;降水量不增加或减少,由于温度升高,生育期缩短,晚稻将严重减产。甘薯、高粱、谷子在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的过程中由于抗逆性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化复习资 第一章: 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 1.硬件条件 2.社会需求 (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3)臭氧层被破坏(4)土地沙漠化(5)水的污染(6)海洋环境恶化(7)森林锐减:(8)物种濒危(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一、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 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 (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三、全球变化科学内涵 全球观点全球尺度,所有时间过程,人类的作用 四、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主要意义 1.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举措 2.有利于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应用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 3.推动世界科学进步 第二章 7、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 (1)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过程 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 决定了气候系统的加热率。影响因素有三: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强度、地球轨道要素; 地球的行星反射率:云、冰雪、植被等; 进入地球系统中的太阳能在其中滞留的时间:某些微量气体,其与温室效应相联系 大气和海洋环流, 水文循环与气候系统中的反馈过程 水循环过程:控制地球温度和云层的形成、输送和消散,及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气候过程:控制着陆、海表面和大气的相互关系,引起气候系统中一系列重要的反馈过程。

水汽反馈:总体为正 云辐射反馈:可正可负 冰雪圈反馈:大气热量平衡中的冷却作用,正反馈 海洋的反馈: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系统有重大影响 (2)固体地球系统与岩石圈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过程,陆上风化与侵蚀堆积过程,海洋沉积过程 (3)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全球碳循环 (4)人类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过程。 人类生态系统的构成(组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 根据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方式的不同,人类生态系统存在着三种类型:采集-狩猎系统、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其中农业系统、工业城市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8、全球变化的驱动力按来源分为三种类型:地球外因素,地球内力因素以及地球系统自身相互间的影响和反馈。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外因素:P48 (1)太阳活动(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 化:偏心率、岁差、黄赤交角。米兰柯维奇理论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变化。(3)地外物体的撞击作用 驱动全球变化的地球内力因素: (1)海陆分布变化(2)高海拔的山地或高原的隆起(造山运动)(3)火山活动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板块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形式的变化、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均能引发进一步的过程,导致全球变化。 11、全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1)土地覆盖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最直观的表现。(2)大气圈组成成分 12、地球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与全球变化P64 第三章 13、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 产生影响(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14、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十大方面:(1)人类的健康与工作能力;(2)住房建筑工地新住宅区;(3)各类农业;(4)水资源开发和管理;(5)林业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