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生态学非常好的资料

城市生态学非常好的资料

城市生态学非常好的资料
城市生态学非常好的资料

1 城市与城市生态学

1.1.2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

表现为:

空间上城市规模的扩大

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 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

方式的现代化 城市人口增长 : (以前 )自然 (目前)机械 城市问题: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工业、建筑的高度集中 , 带来 了一系列的

~~。当城市人口膨胀到一定程度,城市扩大到一定规模时, 势必造成城市用

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 染、生态条件恶化,

并导致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 社会弊病。

1.2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

1.2.1 城市生态学

经典的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对象主要

是:

—将某一环境及其中的生物群体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目的是阐明生态系

统的 机制。现代生态学强调的这种机制 , 主要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

流动。

城市生态学 (urban ecology ) —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 是以城市

空间范围 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

是城市中生 命成分的主体 , 因此也可以说 ,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

居民与城市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城市

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人口的生物特征、行为特征、社会

特征研究 ) 城市物质代谢功能及其与城市环境质量之间关系 (城

市物流、能流及经济 特征研究 ) 城市自然生态变化与城市环境的互

动影响 (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的演变 过程研究 ) 城市生态管理

与调控 (城市交通、供水、生活废物处理及其中的物质、能 量利

用 , 社会、自然和谐 , 系统动态调控方法研究 ) 城市自然生态特

征的指标体系及城市合理容量

2 生态学有关概念与原理

2.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无生命类

(1)太阳辐射能

(2)无机物质(包括 O2 N2, CO2 H2O Fe 等)

(3)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

2.生命类

( 1)生产者( 2)消费者( 3)还原者

2.2 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物个体 (个体生态学 生物种群 (种群生态学 生物群体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学 autecology)

population

ecology )

synecology) ecosystem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分类(1)气候因子(光能、温度、空气、水分等)

(2)土壤因子(土壤的结构、性质和肥力等)

(3)地理因子(地形地貌、海拔、坡度等)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改造、破坏等)

2.2生态因子及其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则

1.综合作用原则

2.主导因子作用原则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原则

4.阶段性作用原则

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原则

2.3生态平衡及其反馈调节机制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指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当处于这一状态时, 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 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 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仍在不间断地进行, 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群落演替的实例—从湖泊演替为森林

一个湖泊经历一系列演替后,可以演变为一个森林群落,大体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裸底阶段

2.沉水植物阶段

3.浮叶根生阶段

4.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5.森林群落阶段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于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森林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1. 地衣阶段

2. 苔藓阶段

3.草本植物阶段

4.灌木阶段

5.森林阶段

3城市气候学

3.1影响城市气候的因素

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即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

1 大气污染物多, 云雾多, 透明度小;

2 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此为建筑物遮阴所致, 主要取决于街道走向, 及建筑群高度与街道宽度之比: H/D

北墙冬半年完全荫蔽, 夏半年一天两次日照, 但时间不长; 南墙每天一次, 但随太阳赤纬增加而减少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城市气候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在中高纬度或低纬度地区,这一现象均普遍存在。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同一时间城市和郊区气温的对比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周期性日变化: 夜晚强, 白昼午间弱年变化: 冬秋两季比夏春两季表现更明显, 可能归因于冬季城市取暖耗能较多释放大量人为热量

周变化: 明显受工休日周期影响, 周末弱, 周内强

非周期性

1)临界风速:风速大则热岛效应小,超过临界风速时则消失

2)云量:强热岛大多出现在无云的天气状态下

3.5 城市的湿度、降水及水分平衡

城区年均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比郊区低欧洲几座城市年平均湿度的城乡差异

维也纳柏林特利尔科隆弗罗茨瓦夫慕尼黑

(20 年平均)(14 年平均)(2 年平均)(3 年平均)(9 年平均)(4 年平均)城乡绝对

湿度差(Pa) -20 -20 -50-40-50-25

城乡相对

湿度差(%) -4 -6 -6 -6-6-5.5

城区比郊区雾多,能见度低

城市多雾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人为造成的大气污染,颗粒物质为雾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城市中鳞次栉比的建筑物群,增加了下垫面的粗糙度,减少了风速,为雾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风速条件。又由于城市热岛环流,郊区农村带来的水汽,使低空辐合上升凝结成雾的机率增大。

城市的大雾阻碍交通,使航班停开,增加城市交通事故。大雾阻滞了空气中污染物

的稀释与扩散,加重了大气污染。城市雾还减弱了太阳辐射,不利于人类与其它生物的生活。城市的降水与水分平衡

1)城市水分收入比郊区大

城市水分收入比郊区大, 首先在于城市中的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 一般比郊区多5%~15% 。形成城市降水较多的原因有三:

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

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

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

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3.6 城市大气污染与城市气候的关系城市中大气污染物和污染源

污染源固定源:燃料燃烧、废物焚化、工业生产流动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城市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分类成分

烟尘,粉尘碳粒,飞灰,碳酸钙,氧化锌,氧化铝

硫化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化氢,硫醇

氮化物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氨等

氧化物臭氧,过氧化物, 一氧化碳等

卤化物氯,氟化氢,氯化氢等

有机化合物甲醛,有机酸,焦油,有机卤化物,酮等

4城市土壤与生物群落综上所述,城市土壤具有较高污染物(重金属、有机物等)含量。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废物是引起土壤污染最重要的物质来源

污染物质通过人类向水体排放或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灌溉而进入土壤。此类引起的土壤污染最普遍进入大气,以飘尘、降尘的形式淋洗入土壤废渣、垃圾

等固体废物堆放,或作为肥料施用而进入土壤

4.2 城市生物群落

1 生境特点

生存空间狭窄: 群落在条带状或斑块状存在自然光照少, 人工光照多: 夜

间照明导致。24h 持续光照, 一方面有利于植物生长, 另一方面也对植

物生长产生间接不利影响: 主要体现在植物更易于受到大气污染和早霜的伤

害, 这一现象被称为光污染

小气候:温度高、湿度低、风速小, 造成物候期较郊区提前土壤:盐离子浓、紧实度大、质地较粗

生境类型

表面蒸发蒸腾强烈生境: 公园绿地, 绿化良好而宽阔的街道, 河流湖泊周边, 夏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 冬季较周围区偏冷, 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空旷干燥生境: 未绿化的宽阔街道和广场, 高温、干旱, 不适于耐旱性差植物生存

封闭狭窄生境: 狭窄的街区、被高大建筑物环绕的小空地; 夏季气温低, 风速小; 冬季暖, 小气候条件良好, 适合许多生物生存

人类活动产生的特殊生境:

屋顶(干旱, 阳光充足, 瓦松生长) 建筑物外墙(越老越利于植物生长) 路旁

(污染严重, 改变种间竞争关系, 地衣/苔藓生长受抑) 铁道侧(热条件好,喜城市植物可沿此分布很远)

2 城市植物群落的区系特征

城市植物—通常指仅限于城市地区出现的植物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以建筑群密集地段为最佳生境,在城市以外地带缺失或即使存在,但只选择该地带内

有限的特殊生境的种类,这类植物通常被称为喜城市环境种(urbanophile

plant),如野大麦(Hordeum murinum), 大蒜芥(Sisymbrium altissimum)

等生活的最佳生境局限于城市环境,或者说是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环境,

即城市或乡镇附近,在城市以外地方亦可存在,这类植物被称为城市环境中

立种(urban neutral plant), 如大车前(Plantago major), 黄花柳

(Salix caprea)等

那些明显回避城市生境的植物(多为典型的森林植物), 即使他们有时也出现在城市地区,但并不能被认为属于城市植物,通常他们被称为厌城市环境种

(urbanphob plant)

3 城市环境下的植物群落城市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结构简单: 水平变化多为均匀结构; 垂直分层多为单层或双层结构。

如草坪、公园绿地、行道树群落均属此类种类组成单纯并相似: 城市植物群落往往是为特定目的如绿化观赏而营造的,而观赏价值,在世界各地人们心目中有其共通

之处城市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对光、温度、大陆性和土壤反应的平均指示值明显向高值区移动而对湿度和氮素营养的指示值倾向于向低值区移动

中生植物居多, 但大多数具有旱生植物特点,绝少有湿生植物具有较高比例

的常绿植物耐践踏、竞争力较强、种子易于广泛散布

5城市生态系统

5.1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系统基本结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涉及到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主要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系统构成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

生产系统

流通系统消费系统

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科学财政生活服务

教育金融

建筑业

文化物资物质供应

新闻交通

能源产业

出版商业医药卫生

矿业印刷外贸

城市的基础设施城市水源、自来水厂与输配水管网、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道路、桥梁、隧道、公共交通城市煤气热力厂及输配管网、电力输配网邮电通讯

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安全防御:防洪、消防、抗震、控制地面沉降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与人体生理机能比拟

5.2 城市人口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

城市人口类型

增加型: 人口向该城市集中, 城市规模在扩大

减少型: 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城市吸引力下降

静止型: 人口相对保持稳定,城市活力后劲不足

人口的自然结构

性别结构: 是否均衡, 决定着城市内部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变动方向年龄结构:

部分地决定着城市人口群体再生产的速度, 决定着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力数量,

影响着对社会生活消费物品的需求量

质量结构: 主要是指人口的先天素质情况, 如发育属于正常还是畸形, 有否残

疾, 比例多少等?

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人口的社会分布、职业构成、民族组成等。可被分为三大类:基本人口: 工矿交通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在册人员, 对城市规模起决定

性作用

服务人口: 指为本地区服务的企业单位、文教、医疗和商业单位的在册人员被抚养人

口: 未成年、未参加工作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城市规划部门一般将人口比例控制在

基本人口: 30%~40%

服务人口: 15%~20%

被抚养人口: 45%~50%

5.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 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集中的较大场所, 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空间地域综合体该空间地域综合体是自然实体和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实体的有机统一: 占有一定空间, 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等要素要素间存在物质—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输入)和废物处理(输出)要素间相互作用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可将城市看成是一个(马世俊等, 1984):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SENCE, i.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

各种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和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脉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及文化观念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自然系统: 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雨露、植被、土

壤、动物等自然景观要素

经济系统: 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贸易、金融、建筑、通讯、科技等社会系统: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诸方面,如衣、食、住、旅、医等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文化、艺术、宗教、法律等上层建筑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 土地利用的空间排布形式

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智力结构

劳动力~ —劳动人口中不同职业劳动力所占比例,反映城市的经济特

点和主要职能

智力~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部分,能反映城市的文化

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并往往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营养结构:

为一特殊的倒三角形(见下页图)

(a) 自然生态系统(b)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比较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身兼数任: 生产者、消费者、主宰者

城市生态系统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

放的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

复杂系统

5.4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组织社会生产, 方便居民生活

1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原生次生有用最终自然界加工转化,便于输送或贮存做功利用转移至产品中或投入到使用中51 开始

能量流动的性质

1)遵循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 在流动中不断有损耗, 不能构成循环(单向

性); 2)能流的特点体现在物质流中: 除部分热损耗由辐射传输外, 其余的能量均由物质携带。但是能量在流过每一个能级时,并不服从所谓的“百分之十

律”(10% law)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可从资源货物流、人口流等方面分析: 人口流: 城市人口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常住人口流:

出生/死亡

迁入/迁出规则或不规则的市内流动: 合理的城市布局可以使居民的上下班时间缩短, 也会使居民生活感到方便

3城市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信息(information, message—) 就是指消息,是对某一事物不确定性的度量,或者说指对某事物知道和了解的程度。一个事物越复杂,它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就越多,要想了解该事物,就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信息虽无形,但却有价信息具有三个作用:

传递知识: 通过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图象、指令、信

号等,可以传递和散播知识,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传递情报: 战争时

代的军事情报, 和平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情报, 都要依靠灵通

的信息传递。掌握了情报, 往往就会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节省时

间提高效率: 信息出时间, 出效率。据国外资料报道,交通部门采

用调度通讯,可使运输能力提高50%以上; 基建部门利用电信指

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5%以上。日本有人计算, 靠电话及电报

传真进行业务联系,可节约交通能源60%

5.5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

1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动态发展过程中, 自身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一种状态:

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各个组成部分比例结构合理系统的输入

与输出均衡,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各经济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社会

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2 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1) 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水,土地)

土地资源

前已述及, 我国城市与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相比, 人均用地面积偏小。就本国来说, 也有差异:

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均占地情况

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 大城市的用地按104 人/km2 或1 人/100m2 的标准来规划, 比较实际, 也比较合理。据此, 我国制定了

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2) 城市容量

城市容量—在一定自然背景基础、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 城市所能供

养的人口数量

对于一个未城市化的原始地区, 其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 人口容

量相对很小。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 人口容量随之增强一般认为, 城市容量主要分成以下三个方面:

城市生产发展人口容量: 城市容纳劳动力人口的最大数量城市生活

条件人口容量: 住房、市内交通、供水、供电、商业网点、学校、

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等综合起来能够容纳的人口数量城市生态环境的

人口容量: 城市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处理生活及工业垃圾的

能力

3)城市生态平衡的标志

就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高度有序: 生态协调,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表现为城市三个效益达到最佳, 城市各子系统间协调有序, 比例适当: 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自我补偿能力之间的平衡人口数量与城市基础

设施的平衡生产发展与生活消费之间的平衡

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不同于城市生活水平的概念, 生活水平多以货币和实物的数量来反映。生活水平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但是单纯的、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并不能全面反映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还包括以心理上的满足与满意程度为准则的感觉评价城市生活质量的(8 字)目标:

舒适: 生活、居住、工作、休息的满足与满意

方便: 居民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分配的水平和

质量

和谐: 物质、精神、社会政治生活之间的有序, 人与人(社会)、人与物

(自然)之间的融洽; 城市结构与功能, 自然与人文景观美之间的和谐

康乐:居民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涉及医疗保健、文化享受、旅游休

憩和社会安全感等

3)走向生态城

生态城(ecopolis)—高效、和谐的理想人类居住环境: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高效利用, 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态城标准: (天人合一)地尽其能—生态环境改善, 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共存共荣

人尽其才—由自发的人走向自为的人, 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身心健康得

到有力保障

7 城市园林绿地及绿化

7.1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

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自身的平衡, 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这一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在正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 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和三废。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

自我消弭的能力, 即: 通过存在于系统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如稀释、

扩散、挥发和沉淀, 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中和、分解与降解等达到净化的目的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系列生态效应, 对污染物质起吸收、减弱和消除作

用, 综合调节城市环境; 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

全的要求

1 现代城市绿地的沿革城市绿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我国在二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 当时的京城咸阳就沿着道路种植行道树。到了唐代, 都城长安已

是“绿荫十二街”, “青槐夹驰道”了。唐朝还在长安城东南隅秦、汉、隋代宜春园和芙蓉园的基础上大兴土木, 开辟了景色明媚、游乐盛况空前的曲江风景区。在国外, 如古罗马、古巴比伦以及中世纪的欧洲大都市, 也都有许多占地

广阔、风景宜人的园林

国内外园林绿化的发展历史, 经历了三个时期:

自然萌生阶段—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囿

人工创意阶段—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要为目的的宫苑、寺园绿化生态绿

地阶段—以改善城市环境状况和满足景观美化效应双重目的的园林绿地建设

2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光合作用效应比较

吸收有害气体

有害气体虽对植物生长不利, 但在一定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对他们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

例如植物叶片表面可吸收SO2。正常植物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S, 当植物处于被SO2污染的大气中时, 其含量可为正常含量的5~10倍。一般地说, 对SO2 抗性越强的植物, 吸收SO2 的能力也越强; 阔叶树对SO2 的抗性比针叶树强。臭椿吸取SO2 能力特别强, 超过一般树木的20 倍

另外, 夹竹桃、罗汉松、龙柏、银杏和广玉兰等也有极强的吸收SO2 的能力。从另一些实验中也证明, 不少园林植物对于氯气、氟化氢、氨以及汞、铅蒸气等也分别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因此, 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地区附近, 选择与其相应的具有高吸收和强抗性能力的树种进行绿化, 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气是有很大意义的吸滞烟尘和粉尘

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烟尘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枝叶茂密, 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由于叶子表面粗

糙、有绒毛或黏性分泌物, 当空气中的尘埃经过树木时, 便附着于其叶面及枝干上。经过雨水的冲洗, 又能恢复其吸滞能力。草地不仅和树木一样具有吸附灰尘的作用, 并且还可固定地面的尘土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绿地可以减少空气的含菌数量, 这一方面是由于绿地上空灰尘减少, 从而减少了黏附其上的细菌; 另外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具有分泌杀菌素的能力, 如悬铃木、桧柏、白皮松、雪松等都是杀菌能力较强的绿化树种

净化水体

据研究, 树木可以吸收水中溶解的物质, 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如在通过30~40m 宽的林带后, 由于树木根系和土壤的作用, 1L 水中所含细菌的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 在栽有芦苇的水池中, 悬浮物要减少30%, 氯化物减少90%, 有机氮减少60%, 磷酸盐减少20%, 氨减少66%, 总硬度减少33%

净化土壤植物的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 从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些植物根系分泌物能使进入土壤中的大肠杆菌死亡改善小气候

降低气温: 测定表明, 在炎夏季节林地树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

3~5 C。有垂直绿化的前墙表面温度比纯粹红砖墙表面温度低7 C 左

右。炎热夏季时, 人在树荫下和在直射阳光下的感觉差异很大。这

种温度感觉的差异不仅仅是3~5 C 的气温差, 而主要由太阳辐射

温度决定。茂密的树冠能挡住50%~90% 的太阳辐射热调节湿度:

空气湿度过高, 易使人厌倦疲乏, 过低则感干热烦躁。一般认为最

舒适的相对湿度为40%~60% 。绿化植物能大量蒸腾水分, 可以提

高空气湿度。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36%, 公园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27% 。即使是在树木蒸腾量较少的冬季, 因为绿地中的风速较

小, 气流交换较弱, 土壤和树木蒸发水分不易扩散, 所以绿地的

相对湿度也比非绿化区高10%~20%

通风防风: 1)大片林地的存在, 可以造成绿地与其周围地区的温度

差异, 进而造成区域性的微风和气体环流。绿地中的凉空气不断向

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流动, 从而调节气温, 输入新鲜空气, 改善通风

条件。2)带状绿地的作用与其设计密切相关。如带状开敞绿地, 若

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 则具有良好的通风效应。若绿化林带与冬季

主导风向垂直, 则具有良好的防风效应, 既可降低风速, 又可减少

风沙, 改造局地气候

降低城市噪声

树木能降低噪声, 是因为声波投射到树叶、树枝上后被反射到各个方向, 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减弱。减轻噪声效果最好的树种是那些枝叶茂密, 叶片较肥厚并具有较长叶柄的乔木和灌木。这些特征的结合, 有助于叶片的摆动和振动。粗大的树枝和树干也能够使声波发生偏转和折射。就平均情况而言, 30m 宽的林带可减弱频率为1000Hz 的声波6~8dB(A)

2) 城市立体绿化的内容

立体绿化内容丰富多样, 在城市的不同建筑立面上以及空间位置中, 均可布设。一般立体绿化可分为墙面绿化、阳台绿化、棚架绿化、篱栅绿化、屋顶绿化、桥梁绿化、立体花坛、护坡绿化等

与园林绿地的功能相适应如行道树的选择应该注重考虑以下特点:

适应多种土壤, 耐干旱、耐瘠薄, 抗污染性强, 病虫害少易繁

殖, 易移栽, 耐修剪, 寿命长, 不易萌发根蘖出芽早, 落叶晚,

绿化展叶期长落果少, 不飞絮, 无异香恶臭, 不妨碍街道环境卫

生枝繁叶茂, 冠幅较大树形、叶形美观尽可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注重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在公园绿地上为了达到“鸟语花香”的效果, 除了一要注意不同植物花、果的色泽与味道外, 还要注意到动物与植物的食物链及传粉、授粉的关系, 充分考虑到这些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规律

总之,根据城市绿化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是园林建设的核心问题。一般应符合适用、美观和经济的原则,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并注意结合生产

生态城市园林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融入自然的原则

“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现实与未来协调发展的原则绿与美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性—做到适地适草

适树, 按各类绿地的功能要求, 制定科学的绿化结构方案、混交或配置方式, 使所搭配的树木花草能组成相对稳定的人工群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功效艺术性—注重树木花草配置, 讲究疏密、层次、色彩、季相变化、空间组织等, 力求美观大方

生产性—除考虑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外,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降低绿化建设管理的成本, 加强绿化的卫生防护作用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补充和答案(复习资料).doc

什么是城市化 ? “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篇) 城市 集中居住人口达两万以上的地点?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居民 城市化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 城市的优越性和人们的认识 ?城市的密度越大,多样性越丰富,对机动运输的依赖性就越小,对资源的需求越小,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小。。。。效率就越髙。。。。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生态系统也如此。 ?人类的聚集和追求:食物、住所、安全、好奇心、爱情、性、繁衍后代、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实现(金钱地位)、娱乐的动力和时空距离的影响: ?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大城市机会更多?城市化是人类的进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特别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和复合机器 ?“城市是人类为实现最大交换量和最小交通的创造物”(David Engwight);交换的内容包括一切:观念、商品、食物、金钱、友谊、希望、恐惧、基因一人类文化、经济、遗传和进化的一切东西。是一个交换中心和集散地。--还包括科学技术、信息, 还有文明和犯罪。 城市化的几大过程 一、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二、城市化是地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三、城市化是城市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四、城市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空间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 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 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1、大城市的辖射作用 ?2、城市间交通线的导向作用 ?3、小城市的向心作用 三、技术的进步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转换与演进的主要力量 ?2、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力职业结构 ?3、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经济増长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1、人和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人工生态系统 2、服从人类滯要为第一性的人工环境建设

城市生态学大纲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1.1 生态学的发展 1. 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类 1.2 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演替、生态平衡、干扰、稳态机制 1.3 生态学一般规律及实际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城市化(概念、特点、标志、利弊、标准)、存在问题、城市化所带来问题、城市污染、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3.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概念 3.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2)它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3)它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它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它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城市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反应;③城市 化对人群的影响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4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3.5 城市生态学研究重点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4.1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概念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1. 过度强调均衡发展,将(A)市场竞争力。(单选) A削弱 B增强 C不改变 D不确定 2.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D)。(单选)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B空间层次性 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D以上都是 3. 属于二次能源的有(D)。(单选) A海洋能 B小水电 C地热能 D氢能 4. (B)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单选) A2000 B2002 C2004 D2008 5. 在生态公正前提下的社会公正,就是(ABCD)。(多选) A财富不能为少数人积累和占有 B不能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6. 新疆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BC)。(多选) A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以其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实行从价计征 B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实施减征资源税的政策 C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暂按综合减征率的办法落实资源税减税政策 D对有色金属从价计征 7. 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有(ABCD)。(多选)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生物资源 8. 有经济学家称:“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判断) 正确 9.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现代政府采用市场竞争的逻辑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发明。(判断)

正确 10.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判断) 正确 11. 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发展包括所有的发展方面,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判断) 错误 12. 新能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答) 答:(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13.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填空)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填空) 15.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填空) 1. (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单选) A绿色文化 B绿色富国 C绿色惠民 D绿色发展 2. (B),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单选)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征服自然 3.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C A1;2 B1;5 C1;10 D2;5 4. (C)可以通过影响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来影响大气的污染程度。(单选) A相对湿度 B地理位置 C日照强度 D大气运动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起源: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的 学科之一。 3.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观察描述为主(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24节气等),个体特征。 ②初创阶段——19世纪,个体、种群2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标志 性著作有二: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不久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③形成阶段——20世纪前半叶。 ④发展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后。 4.形成阶段的特点: 1 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到了极成熟阶段,并在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进展。 4 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6 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 5.发展阶段的特点: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拓宽了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生态学向其它学科领域扩散或渗透,促进了生态时代的产生,以至生态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 6.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7.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 8.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如城市中动植物、水、光、清洁空气、能源、土地及分解者微生物等。 9.城市绿地:市中最具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游憩功能的地块是生长成片绿色植物的绿地。 园林上来说: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 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0.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11.环境: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12.环境问题:广义上:是因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只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