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乳腺癌手术论文乳腺癌医学论文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本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的治疗效果与改良根治术相似,满足了女性形体美的要求。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改良根治术 乳腺癌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和改良根治术等手术方法是当前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1月至12月在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的8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6~67岁,平均(36.5±5.4)岁。患者均经B超、钼靶X线、术后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乳腺癌,且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和双侧乳腺癌的患者。 1.2 研究分组根据患者当时采用的手术方法分组,其中保乳手术患者41例,改良根治手术45例。保乳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8.4±6.1)

岁,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平均年龄为(35.7±7.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1.3.1 保乳手术组保乳手术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患者乳腺肿瘤的直径<3 cm,肿块距乳头>3 cm,且肿块与乳房的大小比例一定,没有腋窝淋巴结的肿大,病灶局限没有弥漫钙化,患者有保乳的需要。手术方法:首先,以肿瘤为中心选择放射状或沿乳晕切口,将距离肿瘤3 cm以内的腺体根据肿瘤情况行乳腺段或乳腺小叶切除。之后,对切缘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若切缘检查为阳性,则表明肿瘤尚未切除干净,需要继续扩大范围进行乳腺的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腋下淋巴结清扫从腋静脉至背阔肌,术后防止引流管,缝合皮肤后加压包扎。 1.3.2 改良根治术组根据乳房大小及肿瘤所在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横梭形或纵梭形切口。一般应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做切口,皮肤切开后将皮瓣游离,自内下向外上分离出乳腺及深部的胸大肌筋膜,切至胸大肌外缘。解剖锁骨下血管,行腋窝胸大肌和胸小肌淋巴结的清扫术。术后冲洗创面,放置引流管,缝合皮肤,包扎切口和腋下。 1.4 术后综合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常规进行放疗和化疗。放疗在手术后1~5 d内进行。对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采用45~50 gy 的全乳照射剂量照射患侧乳腺及胸壁,对瘤体床追加10~15 gy照射;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 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

后1例。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根据患者术后病理,腋下淋巴结受累情况及复发情况予以caf、tef,bp,pf及pdf 方案化疗。 2 结果 本组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皮瓣坏死、臂丛神经损伤、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至19年。2例死亡,1例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在第二癌术后16月死亡;l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术

乳腺癌超声诊断论文

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b超诊断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以及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50例b 超诊断的乳腺癌均经手术后追踪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误诊5例。超声发现<1cm有5例(其中误诊2例),双腋下未见淋巴结肿大;1-2cm20例(其中误诊3例),有5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cm以上25例均双腋下可探到肿大的淋巴结回声,其中5例同侧锁骨上有淋巴结肿大。声像图表现边缘不规则、呈蟹足样改变、血流显示、纵横比>1,30例阻力指数>0.7,20例内部回声有微小的钙化,其准确性为90%。结论乳腺癌的声像图为低回声、边缘不规整、呈蟹足样改变、微小钙化、穿支血流、阻力指数>0.7是乳腺癌最主要的声像图表现。 [关键词] 乳腺癌;超声检查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300-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ultasound in breast cancers. methods the sonographic appearances and ultraso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cancers in 5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results in the 50 breast cancer detected by ultrasound, 45 cases were confirmed diagnosed after operation, and 5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the tumors ≤1 cm were in 5 cases ( of which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 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单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9 1%、70 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 5%和14 7%,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单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引流;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乳腺癌是女性乳房常见的肿瘤,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历来是外科临床的一个难题。我院普外科2006年7月—2006年10月对1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的传统

“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①试验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的患者共19人,均为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9 6±7 8)岁,体重45~70kg,平均(53 7±8 9)kg,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和手术方式比较,均无差异(P>0 05)。 1.2方法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的患者在缝皮前自术区外下至腋窝顶部及术区内下至内上方胸骨旁各置橡皮引流管一根,沿途多剪几个侧孔,缝合皮肤后吸成负压,创面于腋窝、锁骨下区分别用柔软纱布填充,最后纱布垫敷盖伤口,胸带适度包扎,无须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固定,术后引流管接中心负压吸收,持续负压吸引5~7d,压力-300~-500mmHg,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单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的患者在缝皮前只于腋窝处旋转引流管1根,皮瓣及切口用绷带和大量纱布垫加压包扎,术后引流管接引流袋,引流量少于每日20ml后拔管,术后5 d换药。 2结果

什么是子宫颈癌

宫颈癌: 一、什么是子宫颈癌?为什么要开展宫颈癌普查? 子宫颈癌是指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其死亡率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 我国宫颈癌的发病趋势是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农业人口高于非农业人口。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在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多万女性死于宫颈癌。我国每年新发现的病例为13.15万人,约有3万名妇女死于宫颈癌。宫颈癌已经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常见病,住居全球女性癌症发病率之首。著名影星梅艳芳死于宫颈癌,年仅45岁。因此,宫颈癌已对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国家适时启动了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免费对35—59岁妇女进行宫颈癌、生殖道感染检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及时检查已被公认是早期癌症防治中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由此说明,开展普遍性的妇女宫颈癌检查是关注和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宫颈癌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 关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宫颈癌与下列因素有关:1、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2、宫颈癌与性交而传染的某些病毒如:(1)人类疱疹病毒Ⅱ型;(2)人类乳头瘤病毒;(3)人类巨细胞病毒有一定关系,也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诱因。 三、宫颈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白带增多,黄色有异味,接触性出血。 四、子宫颈癌是可防又可治的吗? 子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女性肿瘤的第二位。 宫颈癌患者年龄分布于34—48岁,其中40岁以下者占33.3%,40—48岁者占66.6%,宫颈癌严重威胁中青年妇女的生命和健康。 宫颈癌并不可怕,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关键是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终止其向宫颈癌的发展,其治愈率可望达到100%。 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后随访非常重要,定期和规范的随访可防止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35—7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乳腺癌罕见。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乳晕异常。 只要广大女性能有较强的防癌意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认真做好自我检查,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相信癌症绝不是不治之症。 乳腺癌的病因是什么? 乳腺癌的病因一: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至1倍。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二: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如果其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癌的妇女,自身

子宫颈微偏腺癌

子宫颈微偏腺癌 ·检查结果:(右侧卵巢肿瘤)巨大囊肿一个,5500g,大小30×23×12cm,多房,表面光,囊内含清液,粘液感,囊内外壁光滑,囊壁厚0.1cm,外附1条输卵管长8cm,直径0.5cm,伞端开放,切面无殊。已剖开全子宫,11×6×3cm,浆膜面光,切面见浆膜下1个肿块,大小1.5×1.2×1cm,肿块切面灰白色,漩涡状,质硬,边界清。肌层厚2cm,宫腔深9cm,下段内膜见一赘生物,1.3×0.8×0.8cm,余内膜光,厚0.3cm。颈管处见一赘生物2.5×1.5×1cm,其余颈管切面呈蜂窝状,最大呈不规则空洞直径1.5cm,外口重糜,外口直径4.5cm。左附件:输卵管长9cm,直径0.5cm,伞端开放,切面无殊。卵巢3×2×1.5cm,切面见一囊腔,2×1.5×1.3cm,囊内含清液,囊内壁光滑。·诊断结果:子宫颈微偏腺癌,浸润深部间质,局部接近颈管外侧缘,累及子宫内膜,浸润肌层约1/2。·(右侧)卵巢粘液性囊性肿瘤,局部腺上皮异型,可见核分裂像。·子宫浆膜下平滑肌瘤。(右侧)输卵管组织。(左侧)卵巢组织。(左侧)输卵管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宫颈肿瘤:ER(少数细胞+),PR(-),CEA(+++),CK20(-),CK7(+),Vimentin(-),P16(-),Ki-67(+<10%)。右卵巢肿瘤:CEA(部分区+),CK20(-),CK7(+),P16(-)。

·鉴别诊断宫颈微偏腺癌需要鉴别:①宫颈多发纳氏囊肿(最重要的鉴别疾病),MRI表现为多发囊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弥散加权成像)未见弥散受限高信号,囊壁光滑、完整,其分隔清晰,注射对比剂之后,囊壁及囊内容物均未见明显增强,并且多发宫颈纳氏囊肿没有明显的阴道排血或者排液; ②宫颈癌合并坏死囊变及出血时,T1WI及T2WI可能均为混杂高信号,但DWI(弥散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且易出现盆腔及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③子宫内膜样腺癌多合并坏死,但较少出现囊变,因为囊性、实性或者混合型成分的存在,在T2WI像上呈明显高信号,发病年龄较为年轻(多小于35岁);④宫颈炎,在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少数情况下合并宫颈潴留囊肿,有时鉴别较为困难;⑤宫颈内膜异常增生合并囊性变时,子宫内膜异常增厚并出现描绘成地图状的实性成分,此在T1WI及T2WI均呈明显高信号;⑥子宫颈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坏死时,鉴别较为困难,因其肌瘤典型的T2WI 低信号消失,但子宫肌瘤多有瘤蒂存在,且有正常的宫颈包绕子宫肌瘤;⑦LEGH(子宫颈内腺体小叶样增生)其位置相对较高,接近于子宫峡部,不仅出现一个特征性的多囊性病灶,并且其伴有内部小的实性成分,属于良性病灶,基本上无恶变可能。感谢北京中医医院李俊秋主持读片

乳腺癌与宫颈癌

乳腺癌与宫颈癌 早期症状 1、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虽然在乳房部尚未能够触摸到明确的肿块,但常有局部不适感,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有时会感到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 2、早期乳房内可触及蚕豆大小的肿块,较硬,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3、乳腺外形改变:可见肿块处皮肤隆起,有的局部皮肤呈橘皮状, 甚至水肿、变色、湿疹样改变等。 4、乳头近中央伴有乳头回缩。乳房皮肤有轻度的凹陷(医学上叫做“酒窝症”),乳头糜烂、乳头不对称,或乳房的皮肤有增厚变粗、毛孔增大现象(医学上叫做“橘皮症”)。 5、乳头溢液:对溢液呈血性、浆液血性时应特别注意作进一步检查。 6、区域淋巴结肿大,以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多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已属晚期。⑴ 晚期症状 1.乳腺癌发生的部位:乳腺以乳头为中心,做一十字交叉,可将乳腺分为内上,外上,内下,外下及中央(乳晕部)5个区。而乳腺癌以外上多见,其次是内上。内下、外下较少见。 2.乳腺肿块症状数目:乳腺癌以单侧乳腺的单发肿块为多见,单侧多发肿块及原发双侧乳腺癌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一侧乳腺癌术后,对侧乳腺发生第二个

原发癌肿的机会将增多 3.乳腺肿块形态和边界:乳腺癌的晚期症状有的可呈扁平状,表面 不光滑,有结节感。但需注意的是,肿块越小,上述症状越不明显, 而且少数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可因浸润较轻,呈膨胀性生长,表现为光滑、活动、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不易区别。 4.腋淋巴结肿大:作为乳腺癌首发症状少见(除非隐匿型乳腺癌)。大多提示乳腺癌病程进展,需排除上肢、肩背、胸部其他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病理检查可助确诊。 5.乳腺癌硬度:乳腺癌肿块质地较硬,但富于细胞的髓样癌可稍软,个别也可呈囊性,如囊性乳头状癌。少数肿块周围,有较多脂肪组织包裹触诊时有柔韧感。 自我检查 1、从正面、侧面等各个角度,观察皮肤是否有溃烂或凹陷,乳头是 否有分泌物等。 2、将双手举起,观察乳房是否有凹陷。并从正面、侧面等各个角度观察乳房的形状。 3、除了自转和公转法之外,也可以采用水平的方向,从乳房的外侧向内进行抚摸检查。 4、用拇指、小指之外的三根手指头,大范围地抚摸乳房。可以将乳房视为太阳,手指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式活动。 5、将右手放下,左手伸入腋下,看看是否摸得到淋巴结。抓住乳头,检查是否有分泌物。

乳腺癌和宫颈癌

两癌筛查培训讲稿 一、乳腺癌 根据WHO的统计,每年全球新发乳腺癌病例超过一百万,欧美发达国家平均不到十个女性就有一人患乳腺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越来越高。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是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超过全球增长速度的一倍,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恶心肿瘤发病率的首位。 据介绍,乳腺癌作为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 乳腺癌已成为治疗技术取得最多进展的疾病之一。“筛查是狙击乳腺癌的第一道关卡。手术、内科治疗、放疗、靶向治疗的‘携手作战’,不仅让早期乳腺癌治愈率达90%以上,也让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照样能活得长。 二、宫颈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妇女死于宫颈癌,其中我国约为5万人。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通常在35岁以后,高峰年龄在41至49岁之间。宫颈癌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6倍。 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并明显趋向年轻化。我国现有宫颈癌患者四十万人,死亡率达11.30%,已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死亡概率,成为城市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我国平均每年有新发病例约13万左右,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8%。在已婚女性的妇检中,50%-60%有不同程度的阴道炎和宫颈炎,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由宫颈炎发生为宫颈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7倍。 在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宫颈筛查工作尚不完善,因此宫颈癌发生率是发达国家的6倍。每年大约有20万妇女死于这种疾病。宫颈癌已严重威胁到中青年女性的健康和生命。99.6%的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起 据鞠教授介绍,诱发宫颈癌的因素包括:行为因素,如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口服避孕药、吸烟、多孕多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养不良及配偶性混乱等方面;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资料显示:99.6%的宫颈癌是由HPV感染引起);以及遗传易感性,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宫颈癌可能存在着家族聚集现象。早期宫颈癌的治愈率可达100% 宫颈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现代医学证实:宫颈癌是唯一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完全治愈的癌症,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防治的关键在于: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终止其向宫颈癌的发展。如能落实防治措施,宫颈癌的治愈率很高。WHO母婴妇女保健培训中心主任、原妇产医院院长陈宝英教授介绍说,宫颈癌从早期的炎症发展到恶性的癌变需要6到8年的时间,如果好好把握住这段时间,现代医学手段完全可以把癌变检查出来,早期宫颈癌的治愈率可达100%。 据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副教授陈晓玲介绍,由于宫颈的生理解剖位置较深,当其发生癌变时,病人往往不能通过自我检查发现,致使许多宫颈癌患者一直到疾病的中晚期尚无症状,导致了癌组织的扩散。所以要想早期发现宫颈癌,就必须借助医务人员的帮助,进行最新的病理诊断——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以提高宫颈癌普查的早期检

子宫颈腺癌的早期表现及治疗方法

作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虽然从筛查预防治疗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宫颈癌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宫颈癌里的两大主角宫颈鳞状细胞癌与腺癌的发生及疾病治疗中所面临的一些细节问题,仍是我们临床需要进一步了解并需要解决的。在第二届东方妇产科学论坛上,非常有幸就《子宫颈腺癌与鳞癌的临床差异》采访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张国楠教授。 追根溯源,子宫颈腺癌与鳞癌的致病高危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总体说来,不管是鳞癌还是腺癌,引起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很多是相同的,当然其中也会存在一些差异,主要高危因素之一,即HPV 感染的类型不一样:腺癌更多是感染HPV18亚型,而鳞癌主要还是感染HPV16亚型。当然它们也有共同点,就是混合型感染都会导致宫颈腺癌发生的增加。 另外,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吸烟,避孕药物的应用等,事实上这些影响因素并不大,主要还是HPV感染。还有就是从发生的年龄来看,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子宫颈鳞癌的发生率比例是比较高的,大概占到90%。到了90年代,宫颈腺癌的比例不断增加,可以达到20%左右,而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女性发生宫颈腺癌的比例在逐渐增高。 临床表现相差无几,病理诊断终究才是“金标准”。 宫颈癌的早期表现并无明显差异:有相关文献显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痛等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的比较,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而妇科检查中宫颈赘生物、宫颈桶状增大、宫颈光滑、子宫增大所占比例,是宫颈腺癌略高于宫颈鳞癌的。事实上,腺癌和鳞癌的临床表现因为没有非常明显区别,不能做到望表知里,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从妇科检查来说,肉眼也是基本看不出来它们两者区别,因此诊断宫颈癌还是依靠病理诊断这样一个“金标准”来做出最精确的诊断。 宫颈管骚刮是一直需要不断提醒的问题。 子宫颈腺癌和鳞癌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差异性,但是总体来说宫颈腺癌术前正确诊断率是低于宫颈鳞癌的,相当比例的早期宫颈腺癌患者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这可能是导致术前漏诊的重要原因。宫颈癌的术前诊断比较关键,虽然肉眼不是主要方法,但是也可以帮我们初步辨别,宫颈上有新生物了,警惕宫颈癌的发生。下一步应该就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活检,从诊断的误区来讲主要还是涉及到准确的取材以及病理医生精确的病理报告。目前大家也比较关注的免疫组化也给我们临床提供了不少的帮助。那从临床诊断误区来说,鳞癌和腺癌发生的部位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鳞癌主要集中在外转化区,而腺癌往往生长在宫颈管里,所以从取材方面来说可能腺癌更容易被漏诊有,所以,我们倡导,对于宫颈癌除了通过阴道镜下取材活检,一定要注意宫颈管骚刮的问题,以免腺癌被漏诊,避免一叶障目的问题。 术式不断完善,给更多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一个机会。 因为近年来对于年轻有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对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不管是什么类型,首先要做到准确诊断宫颈癌类型及临床分期,进一步决定治疗策略。从最早经开腹手术,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

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子宫颈黏液腺癌88例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颈黏液腺癌88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9T17:20:31.33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5月作者:杨俊芳 [导读] 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舟曲县人民医院杨俊芳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88例患者中,宫颈管型70例、微小偏离型11例、肠型2例、绒毛管状腺癌5例;I期38例(Ibl期24例、Ib2期14例),Ⅱ期32例(IIa期10例、IIb期22例),Ⅲ期18例。宫颈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仅为28%(10/36)。10例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其中7例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确诊:5例为宫颈管型,2例为微小偏离型;2例经诊断性锥切确诊:1例为Ib1期宫颈管型腺癌,1例为Ib1期微小偏离型腺癌;1例I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经宫腔镜下大块组织切除活检确诊。结论宫颈细胞学检查对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宫颈黏液腺癌早期容易漏诊,尤其是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宫颈管搔刮术、诊断性锥切及宫腔镜检查有助于其诊断。治疗方式是影响宫颈黏液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妇科;子宫颈;粘液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5-YS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至2018年收治的8例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预后情况,为宫颈黏液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收集本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宫颈黏液腺癌患者88例,占同期宫颈腺癌的49.7%。88例患者的年龄范围24至78岁,中位年龄为44岁。 1临床分期 按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标准,I期患者38例(Ib1期24例、Ib2期14例),Ⅱ期32例(Ⅱa期10例、IIb期22例),Ⅲ期18例(ma期1例、Ⅲb期17例),Ⅳ期0例。 2病理类型 所有病例的病理诊断均依据WHO(2003)标准分类,经免疫组化染色[ER、PR、p53蛋白、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p16蛋白、细胞角蛋白(CK)7、CK20、尾型同源框转录因子2(CDX2)、波形蛋白(vimentin,Vim)、癌胚抗原(CEA)、CA]鉴别并排除转移性肿瘤,并再次经本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复阅切片,其中两例复阅后排除出本研究(1例为腺鳞癌,1例为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纳入本研究的88例宫颈黏液腺癌中:宫颈管型70例,微小偏离型11例,肠型2例,绒毛管状腺癌5例。 3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和活组织检查 采用传统的宫颈细胞涂片方法进行细胞学检查(即采用妇科木制刮板刮取宫颈及宫颈管内的上皮细胞,均匀地涂抹在玻片上),细胞学结果采用Bethesda系统分类法。88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因外院病理检查提示宫颈癌,直接行切片会诊;34例患者因肉眼可见宫颈病灶直接行宫颈活检,而未行细胞学检查;余36例行宫颈细胞学检查。36例宫颈细胞学结果:正常或炎性反应26例,2例提示不典型腺细胞,8例见癌细胞。有10例患者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7例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确诊:5例为宫颈管型黏液腺癌,2例为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2例经诊断性锥切确诊:1例为Ib1期宫颈管型黏液腺癌,1例为I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1例Ib1期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患者因反复阴道排液,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病变,分段诊刮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内膜中度不典型增生,而行宫腔镜检查,镜下见宫颈管及子宫峡部异常增生物,行病变部位大块组织切除活检而确诊。 4治疗方式 88例患者中, 45例Ibl~Ⅱa期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其中8例为单纯手术治疗,13例因宫颈局部肿瘤较大术前辅以1个疗程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37例因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脉管癌栓或切缘阳性等高危因素存在而术后辅以放疗和(或)化疗。39例(主要为Ⅱb~mb期的患者)以放疗为主,放疗方案:采用60Co体外盆腔前后野对穿照射,腔内治疗采用坶2Ir后装照射。全盆照射每周5次,每次2.0Gy,盆腔中心总剂量为30—40Gy;盆腔四野照射(中央遮盖)每周4次,每次2野,前后交替,每次2.0Gy,宫旁总剂量为15—20Gy;腔内后装照射每周1次,A点总剂量为35—42Gy;其中7例为单纯放疗,32例辅以同步化疗(方案为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每月1次)。4例患者因经济困时难1个疗程化疗后放弃治疗。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6结果 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88例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60.0%。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治疗方式与预后有关。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情况。45例Ib1~lIa期手术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卵巢转移。将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治疗方式纳入预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治疗方式与预后相关(P=0.013)。 不同病理类型宫颈黏液腺癌各临床分期的分布。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1Ib~Ⅲb期患者占其所有患者的7/11(Ib1期2例、Ib2期2例、11b期3例、Illb期4例);5例宫颈绒毛管状腺癌患者中仅1例为IIb期,其余4例均为Ib1期。 7讨论 本研究36例患者行宫颈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率仅为28%(10/36);10例经反复细胞学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均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最后经宫颈组织大块切除活检及宫颈管搔刮术或宫腔镜检查、诊断性锥切才确诊。尤其是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早期更容易误诊或漏诊。本研究11例宫颈微小偏离型腺癌中,7/11为中晚期患者;4例患者(Ib1期2例、Ⅱb期1例、mb期1例)表现为异常阴道排

乳腺癌论文

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 姜燕 摘要:[目的]为了促进乳腺癌病人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术后对21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及早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结果]179例病人患侧上肢功能完全恢复,32例可以生活自理,总有效率为96.8%。[结论]手术后及早对患侧上肢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肢体尽早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功能锻炼;方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乳腺癌根治术对病人患侧上肢的组织结构破坏严重,常常导致患肢功能活动受限,肩部僵硬,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规范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促进肢体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我们自2007年6月起对乳腺癌手术后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功能锻炼,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5月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共218例,均为女性,年龄30~74岁,平均50.6岁;左侧乳腺癌123例,右侧乳腺癌95例;手术方式:乳腺癌根治术13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81例。 2 方法 2.1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当被确诊为乳腺癌后,病人对形体改变常表现出焦虑、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担心切除一侧乳房会影响工作和操持家务,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情绪,以文明、普通、大众化的语言、丰富的知识与病人交流,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思想顾虑,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去配合医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血液淋巴回流,减少肢体肿胀,使之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2.2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 2.2.1 术后病人取平卧位6小时,将患侧上肢屈臂过肩内收位,腋下垫纱垫,胸帯加压包扎。将枕头置于患侧肩下、胸壁及上臂下,其支持作用。6小时后病人可取半卧位或半坐位,保持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制动3天,避免外展上臂。 2.2.2 一般在术后第一、二天即可开始做前臂、肘关节屈伸运动及掌握的动作,如伸屈手指、翻转手掌、握拳、屈腕和屈肘等动作。每天约5—6次。 2.2.3 术后第三、四天患侧上肢前臂做前后、左右、上下摆动,但不宜长时间下垂。每天约3—5次。 2.2.4 术后第五天,解除胸带包扎后,可用健侧手托起患侧肘部慢慢向前上方抬举,使之超过头部,尽可能伸直。每天2—4次。 2.2.5 术后第六天可用患肢的手指顺着墙渐渐向上滑行,逐渐提高,俗称爬墙或爬杆,每天3—4次。 2.2.6 术后第七至十天,使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做梳头动作,先同侧,再逐渐至对侧,以摸到对侧耳廓为止。每天3—4次。 2.2.7 手术第十天左右拆线,可根据体力、伤口愈合情况,以肩关节为轴心用患肢逐渐做上肢抬举、旋转、外展等各种运动。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需循序渐进。每天3—4次。 2.2.8 术后第13~14天练习患侧手掌至颈后,开始时低头位,逐渐达到抬头挺胸,即患肢内收、外展、内施、外施、向前抬高伸展,逐渐上举等活动。 2.2.9 术后第15~30天行吊环运动,经上肢抬高上举,肘关节伸直并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

269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的meta分析

269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的meta 分析 伊喜苓,林蓓,朱连成,张宇华,张帆,齐跃,王冬冬,张淑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沈阳110004) 摘要:目的总结1980至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及我院建院以来诊治的子宫颈微偏腺癌(MDA )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 法 分别以子宫颈微偏腺癌和子宫颈恶性腺瘤的中、英文作为检索词,检索1980至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并结合我 院诊治4例子宫颈MDA ,进行meta 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44.66岁,中位数年龄43岁;临床表现以大量 阴道排液或阴道不规则流血、 接触性出血为主,约占报道病例的88.83%;病理检查见浸润子宫颈深部肌层的大量黏液腺体,腺体浸润深部血管及神经组织;治疗方式上以手术为主,术后辅助放、化疗;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在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 在临床上,应高度警惕子宫颈MDA ,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免疫组织化学以及MRI 检查,以便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子宫颈MDA 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子宫颈微偏腺癌;恶性腺瘤;meta 分析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8-4646(2009)05-0369-03 Meta -analysis of 269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1870年,Gusserow 首次将子宫颈微偏腺癌(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 MDA )命名为子宫颈恶性腺瘤(malignant adenoma of cervix ,MAC ),1975年,Silvergberg 等[1]提出此肿瘤虽具有良性的形态学特征,但却拥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与恶性腺瘤这一命名相矛盾,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其本质特征,提出使用子宫颈MDA 的概念。其发病率约占子宫颈腺癌的1%~3%[2], 发病年龄25~72岁[3]。因MDA 在人群中非常罕见,故尚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目前虽报道的病例数不断增多,但仍以个案报 道为主。本文对国内外74篇文献报道的265例以及我院诊治的4例MDA 子宫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进行meta 分析,以期获取证据。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分别以子宫颈MDA 和子宫颈恶性腺瘤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Medline 数据库在1980至2008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临床病例报道进行检索。1.2 纳入标准及入选病例 纳入的病例有一般临床资料介绍和明确的病理诊断。子宫颈MDA 诊断标准:2003年WHO 将子宫颈MDA 归于子宫颈黏液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偏离型。其诊断以病理为标准,病变组织由大部分小 YI Xi -ling ,LIN Bei ,ZHU Lian -cheng ,ZHANG Yu -hua ,ZHANG Fan ,QI Yue ,WANG Dong -dong ,ZHANG Shu -l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hengjing Hospital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 )of cervix in the published articles during 1980-2008and the cases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since 1883.Methods With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or malignant adenoma of cervix as key words ,we retrieved the published articles of MDA of cervix during 1980-2008.A meta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the 4cases of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age of onset was 20~78years ,and the aver - age age was 44.66years ,median age was 43.88.83%of the cases show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massive vaginal apocenosis or irregu -lar vaginal bleeding ,bleeding after contact.Massive mucus glands infiltrating deep tunicae muscularis of cervix were seen in pathological ex -amination.Glands infiltrated deep blood vessles and nervous tissue.The treatment method was mainly operation assisted with post -op radio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Clinical stage and operation method we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gnosis.Conclusion In clinical ,we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MDA of cercix.If necessary ,cervical conizat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MRI 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o early di - agnose and treat and thus elevate the survival rate of MDA of cervix patients. Key words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 ;malignant adenoma ;meta -analysis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2003225004-2)(2005225007-2); 沈阳市科技攻关项目(1053125-1-54-1) 作者简介:伊喜苓(1983-),女,医师,硕士.通讯作者:林蓓,E-mail :linbei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b991202.html, 收稿日期:2009-01-22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第38卷第5期2009年5月 Journal of China M edical University V o l.38N o.5M ay 2009 36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