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

00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初试考试大纲:

660 普通地质学A

一、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如下:

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与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

二、考试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3、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地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2)重力

(3)地磁

(4)地热

(三)地质作用

3.1 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

(2)地质作用的类型

3.2 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

(2)地震

(3)岩浆作用

(4)变质作用

3.3 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四)、地质年代

4.1 化石

(1)化石的形成

(2)化石的类型

(3)常见的化石

4.2 地层

(1)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4.3 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年代

(五)、矿物

5.1 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

(2)晶体与非晶体

5.2 矿物的化学成分

(1)矿物的化学成分

(2)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壳中元素的关系(3)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4)矿物中的水

5.3 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5.4 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2)矿物的力学性质

(3)矿物的其他性质

5.5 主要矿物介绍

(1)矿物分类

(2)矿物命名

(3)主要矿物类型

(六)、岩石

6.1 岩浆岩

(1)岩浆与岩浆活动

(2)岩浆岩的成分

(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4)岩浆岩的产状

(5)岩浆岩的类型

(6)岩浆的起源和岩浆的演化

6.2 沉积岩

(1)沉积岩的成分

(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4)碎屑岩类

(5)粘土岩

(6)碳酸盐岩

6.3 变质岩

(1)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2)变质岩的成分

(3)变质岩的结构构造

(4)变质岩的类型

(七)、地质构造

7.1 岩层的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1)岩层产状

(2)地层的接触关系

7.2 褶皱构造

(1)褶皱和褶皱要素

(2)褶皱的形态

(3)褶皱的组合

(4)褶皱的成因与研究

7.3 断裂构造

(1)节理

(2)断层

(八)、板块构造

8.1 大陆漂移

(1)大陆漂移说概述

(2)大陆漂移说的证实8.2 海底扩张

(1)海底扩张说的提出(2)海底扩张说的证实8.3 板块构造

(1)板块构造的概念

(2)板块边界类型

(3)板块的运动

(4)大洋演化

(九)、地球的起源与演化9.1 大爆炸宇宙说

(1)大爆炸宇宙说

(2)大爆炸宇宙说的证据9.2 太阳系与地球的起源

(1)太阳系的起源

(2)地球的起源

9.3 地球的演化

(1)地球内热的演化

(2)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

(3)生命的起源(十)、地质图读图

(十一)、地层柱状图编制(十二)、地层剖面图绘制

三、考试总体要求

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岩矿特征、构造体系和地史演化过程等基本现象,并能结合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

四、考试形式及总分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819 沉积岩石学

一、适用专业

本《沉积岩石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专业(一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沉积岩石学》是岩石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沉积岩的形成作用、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等内容。由于沉积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它是地球气候、环境和地质作用的直接记录,是了解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沉积岩(包含尚未固结的沉积物)又是石油、天然气以及被誉为“21世纪新能源的”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的主要赋存载体,它在地球能源勘探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调查和观测技术的发展,沉积岩石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学科发展成涵盖沉积岩、沉积环境、沉积过程、现代沉积作用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沉积岩石学》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研究方法,并具有初步利用《沉积岩石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地质科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范围

综合考察沉积岩的形成作用、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以及沉积岩对地球气候对构造环境的响应。

四、考试要求

1. 掌握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沉积物来源、沉积和成岩作用

2. 掌握沉积岩的颜色、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3. 掌握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各类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分类命名以及主要岩石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异同

4. 掌握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主要识别标志,常见沉积相特征及其相模式

5. 掌握沉积岩石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6. 了解沉积岩对地球气候以及构造环境的响应。

五、考试形式及总分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821 地震勘探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基本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地震勘探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术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地震勘探的实践能力。其中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包括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等,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研究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绪论: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发展史,地震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

2、地震波动力学:地震波的形成与弹性常数,纵横波的形成及其传播,弹性波传

播过程中的介质效应,地震波的反射、透射与弹性分解面上的能量分配,实际地质岩层中的地震波,面波及其特征

3、地震波几何运动学: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反射波运动学,连续介质中地震波运

动学,折射波运动学

4、地震波频谱与地震勘探仪器简介:地震波信号及频谱特征,地震信号的激

发,地震信号的接受,典型数字地震仪原理简介

5、陆地与海洋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陆地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观测系统及图

示法,海洋地震勘探

6、地震组合法原理:简单线性组合,组合检波的形式及其特性,海洋漂浮电缆内

组合检波特性

7、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动静校正原理,共反射点多次迭加原理,多次叠加特性,

多次迭加参数的选择,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

8、地震波的速度: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几种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测

定,迭加速度的求取,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9、反射地震资料的解释及资料解释实验:地震时间剖面的形成及其特点,复杂地

质构造处的地震波,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界面倾角、界面深度与测线方向的关系,时间剖面上的偏移校正问题,反射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地震层序与岩性解释简介,综合解释与研究

10、三维地震勘探:陆地三维地震勘探,海上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地震数据的处

理,三维地震数据的显示,交互式三维地震解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11、地震勘探新方法技术:地震模型技术,地震多波探测技术,亮点与AVO技

术,VSP技术,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海洋浅层地震剖面法

12、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概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概念与发展,数字处理的任务与

分类,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13、信号处理基础:一维付里叶变换,二维付里叶变换

14、反褶积:反褶积概念,反褶积方法--最小平方反褶积、地震子波的求取和处

理、预测反褶积

15、动静校正:动校正--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动校正量的计算方法、动校正的实

现、高保真动校正,静校正--静校正的基本概念、自动统计静校正

16、速度分析:速度谱--速度谱的基本原理、振幅叠加速度谱、相关速度谱、用计

算机计算速度谱的实例,速度分析应用--速度扫描、速度谱参数选择及资料解释和应用、倾斜地层的连续速度分析

17、叠加和偏移:叠加--般水平叠加、自适应水平叠加、弯曲测线水平叠加,偏移

--偏移处理技术、时深转换

18、目标处理:常规目标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

前深度偏移处理,目标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

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

19、特殊处理:反演性特殊处理--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反演,属性特殊处理-

-地震属性分析、相干体数据处理、可视化数据处理。

三、考试形式及总分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827 石油地质学

一、考试性质

闭卷考试

二、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

试题总分150分,其中包括: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60分)。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石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利用石油地质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简单的石油地质学问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油气成因论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及演化

天然气成因判识及形成机理

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

油气源对比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储层

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

陆源碎屑岩储层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特殊岩类储层

第三章石油天然气盖层

盖层类型及其封闭机理

生储盖组合划分及其意义

第四章石油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

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

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

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

流体势分析

第五章油气聚集与成藏

圈闭和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

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第六章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

复合油气藏与特殊油气藏

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

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第七章石油地质学理论进展

深盆气地质理论

煤成烃的形成机理

低熟油气形成机理

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天然气水合物

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一、考试内容

(一)、主要测井方法与原理

1 自然电位测井

1.1 自然电场的产生

1.1.1 扩散电动势的产生

1.1.2 扩散吸附电动势的产生

1.2 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

1.3 影响因素

1.3.1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浓度比值的影响

1.3.2 岩性的影响

1.3.3 温度的影响

1.3.4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的影响

1.3.5 地层电阻率的影响

1.3.6 地层厚度的影响

1.3.7 井径扩大和泥浆侵入的影响

1.4 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1.4.1 划分渗透性岩层

1.4.2 估计泥质含量

1.4.3 确定地层水电阻率

1.4.4 判断水淹层

2 普通电阻率测井

2.1 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2.1.1 岩石电阻率与岩性的关系

2.1.2 岩石电阻率与地层水性质的关系

2.1.3 岩石电阻率与孔隙度的关系

2.1.4 岩石电阻率与含油饱和度的关系

2.2 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

2.2.1 均匀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

2.2.2 非均匀介质中的电阻率测井

2.2.3 电极系

2.3 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

2.3.1 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

2.3.2 电位电极系理论曲线

2.3.3 视电阻率实测曲线认识

2.3.4 影响因素

2.4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

2.4.1 岩石的视电阻率读数

2.4.2 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

3 侧向测井

3.1 三电极侧向测井

3.1.1 三侧向测井电极系

3.1.2 测量原理

3.1.3 资料应用

3.2 七电极侧向测井

3.2.1 七侧向电极系

3.2.2 测量原理

3.3 双侧向测井

3.3.1 双侧向测井电极系及电场分析

3.3.2 测量原理

3.3.3 双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4 微电阻率测井

4.1 微电极测井

4.1.1 微电极测井原理

4.1.2 微电极测井曲线

4.1.3 微电极测井资料应用

4.2 微侧向测井

4.2.1 微侧向测井电极系及电流分布

4.2.2 测量原理

4.2.3 微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4.3 临近侧向测井

4.4 微球形聚焦测井

4.4.1 微球形聚焦电极系

4.4.2 测量原理

4.4.3 资料应用

5 感应测井

5.1 感应测井原理

5.2 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

5.2.1 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

5.2.2 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

5.3 感应测井曲线

5.3.1 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

5.3.2 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 5.4 感应测井资料应用

5.4.1 划分渗透层

5.4.2 合理地选取感应测井读数

5.4.3 确定岩层真电阻率

6 声波测井

6.1 岩石的声学特性

6.1.1 岩石的弹性

6.1.2 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6.1.3 声波在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特性

6.2 声波速度测井

6.2.1 单发射双接收声速测井仪的测量原理

6.2.2 影响时差曲线的主要因素

6.2.3 井眼补偿声速测井

6.2.4 声速测井资料的应用

6.3声波幅度测井

6.3.1 岩石的声波幅度

6.3.2 声波幅度测井

6.4 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

6.4.1 裸眼井中声波全波列成分

6.4.2 声波全波列测井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的信息

6.4.3 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的应用

7 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7.1 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7.1.1 核衰变及其放射性

7.1.2 伽马射线和物质的作用

7.1.3 伽马射线的探测

7.2 自然伽马测井

7.2.1 岩石的自然放射性

7.2.2 自然伽马测井的测量原理

7.2.3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2.4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应用

7.3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7.3.1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地质基础

7.3.2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原理

7.3.3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

7.4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7.4.1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找窜槽位置

7.4.2 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检查封堵效果

7.4.3 检查压裂效果的放射性同位素测井

7.4.4 放射性同位素载体法测定吸水剖面,计算相对吸水量

8 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

8.1 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

8.1.1 岩石的体积密度

8.1.2 康普顿散射吸收系数

8.1.3 岩石的光电吸收截面

8.1.4 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的能量

8.2 密度测井

8.2.1 密度测井的基本原理

8.2.2 密度测井资料的应用

8.3 岩性密度测井

8.3.1 岩性密度测井的基本原理

8.3.2 岩性密度测井资料的应用

9 中子测井

9.1 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

9.1.1 中子和中子源

9.1.2 中子和物质的作用

9.1.3 中子探测器

9.2 超热中子测井

9.2.1 超热中子测井的基本原理

9.2.2 超热中子测井资料的应用

9.3 热中子测井

9.3.1 热中子测井的基本原理

9.3.2 热中子测井资料的应用

10 脉冲中子测井

10.1 中子寿命测井(NLL)

10.1.1 中子寿命测井的基本原理

10.1.2 中子寿命测井的应用

10.2 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

10.2.1 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的基本原理

10.2.2 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的应用

10.3 中子活化测井

10.3.1 中子活化测井的基本原理

10.3.2 中子活化测井资料的应用

(二)、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理论与方法

11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

11.1 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

11.1.1 储集层的分类特点

11.1.2 储集层的基本参数

11.2 测井系列的选择

11.2.1 泥质指示测井方法的选择

11.2.2 微电阻率测井方法的选择

11.2.3 电阻率测井方法的选择

11.2.4 孔隙度测井方法的选择

11.2.5 裸眼井测井系列及实例

11.3 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

12 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 12.1 岩性的定性解释

12.1.1 根据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识别岩性

12.1.2 用孔隙度测井曲线重叠法识别岩性

12.1.3 划分渗透层

12.2 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

12.2.1 确定单矿物岩性储集层的孔隙度

12.2.2 确定双矿物岩性储集层的岩性和孔隙度

12.2.3 确定三矿物岩性储集层的岩性和孔隙度

12.3 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

12.3.1 交会图法识别岩性

12.3.2 双孔隙度交会图法解释岩性和孔隙度

13 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

13.1 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

13.1.1 油层最小电阻率法

13.1.2 标准水层对比法

13.1.3 径向电阻率法

13.1.4 邻井曲线对比法

13.1.5 不同时间的测井曲线对比法

13.2 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

13.2.1 确定纯地层的含水饱和度

13.2.2 确定泥质底层的含水饱和度

13.3 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

13.3.1 曲线重叠法

13.3.2 快速直观显示含油性的其他方法

14 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

14.1 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

14.1.1 一般概念

14.1.2 裂缝性储集层分类

14.1.3 泥浆侵入特点

14.2 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

14.2.1 地质倾角测井

14.2.2 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

14.2.3 电阻率测井

14.2.4 长源距声波测井

14.2.5 阵列声波测井

14.2.6 环形声波测井

14.2.7 放射性测井

14.2.8 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

15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

15.1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简介

15.1.1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

15.1.2 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

15.2 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

15.2.1 泥质地层的“双水模型”

15.2.2 CYBERLOOK解释的基本方程

15.2.3 CYBERLOOK解释的输入、输出和工作流程

15.2.4 CYBERLOOK解释成果图

15.3 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

15.3.1 泥质砂岩的解释模型

15.3.2 泥质砂岩的解释方程

15.3.3 解释参数的选择

15.3.4 SARABAND解释方法

15.3.5 成果显示

15.4 复杂岩性解释(CORIBAND)

15.4.1 预解释

15.4.2 选择参数和解释模型(交会图分析)

15.4.3 逐点解释

15.4.4 成果评价与成果显示

15.5 最优化解释(GLOBAL)

15.5.1 最优化解释的一般原理

15.5.2 GLOBAL程序流程

15.5.3 成果显示和质量控制

928 地史学

一、考试性质

地史学是中国海洋大学为招收地质学一级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型)而设置的业务课程考试科目,属学校自行命题科目,考生可另行选择与之相当的业务课程沉积岩石学。该课程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地史学理论知识和能力,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基本要求

地史学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掌握地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水平,分析和判断地史学基本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准确把握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正确理解地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地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3、准确分析和处理地史学的实际资料;

4、熟练运用地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地质历史发展的实际问题;

5、了解地史学及相关学科最新动态和重要进展。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笔试,闭卷,所有题目按试卷要求回答。

2、试卷分数:满分150分。

3、试卷结构及题型比例:试卷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基本概念题(30%)、理论分析题(40%)和应用分析题(30%)。

四、考试内容

1、绪论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地史学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争议事件及其意义。

2、地层形成和沉积环境

基本概念(包括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作用),相分析及其主要方法、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与地层学基本原理,古地理分析。3、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