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河包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河包镇是荣昌中北部商贸重镇,与大足县的季家、三驱、龙石等镇接壤,同荣昌县的铜鼓、观胜、仁义、古昌等镇相邻,安岳—大足—荣昌公路横穿境内,距县城 22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24公里,距重庆航空港及水运港93公里,距成都航空港240公里,距铁路客货运站22公里。

1.1.2历史沿革

1950年设河包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0年建镇。1997年,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4.5万,辖土地、核桃、大石、石马、汉王、金牛、卢家岩、转龙、青龙、海月、黄檀、经堂、三块碑、高冲、月光、槽子、长五、法华、回龙、狮子、观音阁、百昌、安龙、弥沱、天宫、柏杨、小湾、雷抬、梁家坡、得胜、龙潭、大兴、永兴3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2年辖街道居委会以及核桃、石马、金牛、转龙、海月、黄檀、经堂、长伍、法华、弥陀、天宫、雷抬、龙潭、大兴、狮子、观音阁16个行政村。2007年辖核桃,转龙,黄檀,白塔,雷抬,经堂6个村和社区。

1.1.3行政区划

河包镇位于荣昌县北部,距县城22千米。面积66平方千米,下辖3个社区,3个村,人口45358人(2008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211人。核桃,转龙,黄檀,白塔,雷抬,经堂6个村和社区。境内有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市级保护文物白塔。

1.1.4道路交通

镇域内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安岳—大足—荣昌公路横穿境内,现对外公路主要有荣河路、铜河路、河龙路、河大路、河古路。主要为泥结石道路,安岳—大足—荣昌公路为柏油路。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河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年总积温6482摄氏度,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温度的总积温5633摄氏度,无霜期327天,月极端最高温度39.9摄氏度(1972年),月极温最低温度-3.4度(1975年),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度,为265天。年平均日照时获得1282小时。

1.1.6自然资源

◆土壤

土壤主要为低山黄泥和暗紫泥,PH值为4.8—8.2,质地沙壤至重壤,有机质0.65—4.58%。

现有耕地35726亩,其中田28580.8亩,土7145.2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1亩。农作物播种面积32745亩,其中粮食作物26856亩,经济作物4329亩,蔬菜1560亩。总的来说我镇城镇用地发展充裕但用地有起伏。

◆矿藏

河包镇矿藏资源主要为天然气,现镇域内已有六个天然气井。天然气储量丰富。对我镇的村镇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5000万立方米。

工业年用水总量为300万立方米。

城镇人口用水20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3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600万立方米。

以上年共需水量60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河包镇场镇生活用水由仁义镇山奇水库取水,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濑川河在其境域内经过,水量丰富,但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镇域内北部有三个小型水库,南部有仁义镇的三奇水库,总体来说,河包镇水资源丰富,但存在着一定的水质性缺水情况。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动物

鸡、鸭、肉兔、生猪、白鹅、山羊等

◆畜牧业资源

河包镇畜牧业资源以主要是猪、牛、羊、兔、鸡、鸭、白鹅为主。

◆地质灾害

据河包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旅游资源

河包镇境内目前有白塔(宋代)、斜塔(清代)、真原堂(清代)等古迹。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4533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率为9.32‰。死亡率为5.87‰。,自然增长率为3.4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3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6:100

(7)民族构成:全部为汉族。

(8)城镇人口

规划区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460人,占总人口的27.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473人,占总人口的72.5%。

◆社会事业

(1)城镇建设

1. 做活做旺边贸经济,提升场镇经济体量

加强农贸市场建设,扩展边境贸易,主要吸引大足季家镇、山驱镇、龙石镇村民到镇内进行商品交易,增加农贸市场营业额。增强自身经济力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 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增大集镇规模容量。

加大农村新村建设力度,鼓励有经济实力者到远觉落户,鼓励农民进镇建房、购房、办企业、落户,增加非农业人口,促进商贸流通,繁荣边贸市场。进一步加快集镇道路、绿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管力度,做到“座商归店,游商归市”,场镇卫生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基本杜绝了场镇“脏、乱、差”现象。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卫生的远觉社会生活环境。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镇区内扩大现自来水厂规模,扩大燃气储配站规模、新建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站等。

(2)教育、文化

1.深化教育改革,狠抓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全面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2008年全镇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

现有中学2所,用地面积24418㎡,在校学生2463人,住校生1620人;小学9所,用地面积44966㎡,在校学生3089人,住校生650人。

2.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

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体育事业投入,力争在6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一批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农民体育生活。

全面配合实施荣昌县广播电视节目“万户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农村改厕项目,完成500户无害化的改厕任务。

(3)卫生、体育

2008年底,全镇共有总户数13430户,比上年增长405户,增长率为31.1%;总人口453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5‰。当年出生人口408人,死亡人口357人,计划生育率达95%。

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镇辖区在岗职工工资 16800元、比上年增长15.3%。据抽样调查,全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0元,比上年增长15.8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57 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568元,同比增长8%。

救灾救济工作扎实推进:核灾准确率达95%以上,全年共下拨救灾5万元,对重灾户的救济实行现场发放,解决了灾民的基本生活困难。五保工作卓有成效。新建敬老院1所。全年统筹五保金36万元,五保老人口粮人均100公斤以上。低保工作应保尽保。全年共审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享受户100户次,124人次,发放低保金30万元。扶贫福利健康发展。

现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点8个,村卫生点设备简易。

体育设施:篮球场7个,无足球场,乒乓球台较多,广场有健身器材。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1.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结合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环保目标责任书和全县环保大会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镇2008年环保工作专题党政会,将环保工作纳入全镇的目标责任。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本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切实加强环保工作理念,履行好环保工作职责。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的镇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与镇各村、镇属相关企业签订了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

2.大力推进实施环境保护“四大行动”

A、在控制城区扬尘污染,加强场镇裸露垃圾与建筑工地的管理中,镇政府投资5000元,购置垃圾桶,为场镇居民集中收集垃圾提供方便,避免裸露垃圾长期暴露街道提供了保障。同时与施工项目单位签订了环境保护责任书,督促施工单位长期保持文明施工,并定期对其进行检查。

B、在饮用水源保护的工作中,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同时镇政府按照县环保局的要求,对我镇濑川河流域所有网箱养鱼、放养畜禽进行整治,防止进一步污染濑川河流域。

C、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近年来,我镇逐步发展了一些养殖大户,为防治养殖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镇经济发展办与养殖户签订了环保责任书,监督养殖户在发展生产前,要建设污染物处理系统,禁止污染物直接向外排放,开展全镇生态养殖示范创建工作。

D、在推进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污染防治工作中,镇政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业和个人采取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措施和原则,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的噪声污染扰民问题。

3.夯实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加强环境综合管理

在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首先

坚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今年我镇所有建设项目,均到县环保局进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的办理,保证了从源头上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二是逐步完善并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今年,我镇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坚持杜绝对污染企业的引入,严格环境准入关。三是对我镇所属企业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健全排污总量台帐。

2008年我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对环境安全构成隐患的行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整治,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在推进环境保护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1.8社会经济

◆2008年,河包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314.5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5543.42万元,第二产业2636.33万元,第三产业2134.7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0%和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659.5元,比上年增长22%。

◆农业

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543.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黄籽油菜、笋用竹、蚕茧、花木、瘦肉型猪出口创汇和粮食深加工4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推进较快,调减粮食播种面积4682亩,新增多经基地面积0.25万亩,繁育瘦肉型种猪0.42万头。农产品商品率、优质率分别提高到4.8%和7.5%。业主制农业、订单农业发展迅速,订单总值达1500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实施退耕还林0.6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在农产品方面,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蚕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在养殖业方面,出栏肥猪达到5.6万头,增加18%;小家禽产量5.4万只,增加35%;大牲畜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镇完成林业总产值386.8万元,增长25%。全年新造林面积424.79亩,育苗60亩。

畜牧业稳步提高。全年完成牧业总产值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渔业生产发展平稳。全年实现渔业总产值634万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水产品产量378吨,增长18%。

乡镇企业快速增长。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4116万元,比上年增长48%;营业收入实现13779万元,增长33%;利润总额1405万元,增长281%;当地入库税金131万元,增长35%;实现增加值4139万元,增长47%。

◆工业

200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636.33万元,比上年增长31%;完成增加值650万元,比上年增长37%。

◆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成效显著。投入建设资金500万元,新改建公路 50余公里。

邮电通讯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25万元,比上年增长5%。邮电业务收入5万元,比上年下降3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0.3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0.65万户,分别比上年增 5.6 %和 16 %;宽带网120户。

◆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投资增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3226万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244万元,增长25%;更新改造投资10102万元,比上年增 25%;房地产开发投资680万元,增长30% ;其它投资200万元,增长20%。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967.8万元,增长20%;第二产业投资6613万元,增长37%;第三产业投资3645万元,增长18%。

◆旅游

利用镇中的白塔(宋代)、斜塔(清代)、真原堂(清代)等古迹,发展旅游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农贸市场

海月市场占地8亩,工业品市场占地3亩,菜市场占地2亩。

1.1.9基础设施现状

◆城镇供水现状

河包场镇供水设施建于90年代,规模小,设施老化陈旧。取水由仁义镇三奇水库,占地面积1.5亩,镇自来水厂日取水能力240立方,日最高供水量600立方,用水人口2400余人,户数600户。

农村居民点主要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天落水为畜牧用水。

◆现状水资源状况

河包镇境内有五座水库和濑川河。其中小一型水库一座:观音阁水库,小二型水库四座:汉卫水库,金牛卉水库,卢崇岩水库,琼湾书库。

◆各水库情况

观音阁书库:高库容11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2万立方米

汉卫水库高:高库容77..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7.8万立方米

金牛卉水库:高库容76.4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2.9万立方米

卢崇岩水库:高库容31.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1万立方米

琼湾书库:高库容24.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8万立方米。

◆城镇排水现状

河包镇城镇污水现状主要以排污管道直接向河流排水,预计2010年将启动河包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河包镇区排水现状是通过水田向河流直接排水,只有新建街道路为500mm排污管道排入濑川河。

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为自由排放入农田、水塘。

◆近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近期将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垃圾转动站建设工程、扩大自来水厂规模和天然气储配站规模及完善各种管道建设工程。

近期将启动濑川河堤保护工程。

◆城镇供电现状

目前河包镇有一个35KV变电站,供电网已全部覆盖河包辖区,供电电源为仁义镇110KV变电站。

镇域内共有59台变压器,规模为30-200KVA.

◆城镇燃气现状

目前镇区内主要以天然气,煤气罐、电为燃料,镇区设有天然气管网。镇区现有一天然气储配站,规模较小。天然气为河包镇本地所产。

农村居民主要以煤、柴、电为燃料。

◆城镇邮政现状

河包镇现状有邮政所一个,职工六人,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河包镇目前村村通广播电视,现有用户5520户,占总户数的41.1%。

◆城镇通讯现状

河包镇目前现有通讯主要是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辖区内现有固定电话3000余户,共有通信基站24个,其中移动12个、联通12个,营业厅16个,年营业额1160万。

1.2.镇区现状

1.2.1镇区人口现状

2008年人口主要数据:河包镇2008年全镇总人口45338人,其中农业人口4312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镇区常住人口2460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3.45‰。城镇化率为4.88%。

2.2.2镇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镇区建设现状

城镇现状用地规模为29.58公顷,建设用地为2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126.64平方米。

居住建设:

居住建设情况不一,光明路基本上为居民联建住房,自建住房,房屋多为两楼一底。光明路房屋多为五楼一底,为光明小区建筑,质量较好。濑川路房屋多为历史悠久的穿逗、砖木结构房屋,很多属于危房。其他建筑多为自建、联建房。

公共建筑:

政府办公大楼为四楼一底,其余为附属设施。集贸市场现有3个,均为小型市场。卫生院一处,房屋四楼一底。学校两处,中学和小学,房屋多为砖混结构,两楼一底居多。

市政设施:

供水为从七公里水厂送至场镇,主水管管径为200mm,支管为管径40mm的钢管,覆盖整个镇区。天然气管网除濑川路外,基本覆盖整个镇区。基础设施配备不完善,急需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转动站等。

道路建设:

道路多为7—12m宽的混凝土路面,混凝土厚度0.2m,道路两侧为人行道,宽度从2m--9m不等。濑川河北侧道路基本形成网络,濑川河南侧主要为“1”字型。

绿化建设:

在道路两侧栽种行道树,在光明路人行道宽的地方栽种花草等。

加大农村新村建设力度,鼓励有经济实力者到河包落户,鼓励农民进镇建房、购房、办企业、落户,增加非农业人口,促进商贸流通,繁荣边贸市场。进一步加快集镇道路、绿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河包是我家,建设美化靠大家”等活动。加大城管力度,做到“座商归店,游商归市”,场镇卫生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基本杜绝了场镇“脏、乱、差”现象。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卫生的河包社会生活环境。

◆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建筑造型千篇一律,色彩单调,城镇形象缺乏活力和特色。

(2)城镇道路系统性差,尤其是濑川路老街区部分道路过于狭窄,道路绿化及停车场等附属设施严重匮乏。

(3)城镇的商贸及公共服务设施仍集中在老镇。原有的文体设施严重不足,新的文化娱乐中心尚未修建。

(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环境质量较差。

(5)市政管网系统性差,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有效治理,使镇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6)镇中居住建设中穿插建设有工业用地,且没有防护隔离带。居民住环境较差。

附录一:河包镇城镇总体规划资料收集调查表

表1-2:城镇近期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表(2008年)

表1-3:城镇劳动人口职业构成表Ⅰ(2008年)

河包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7

(和平)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镇域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 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地处桂北山区,位于三江县的东南部,东与高基乡毗邻,南和融安县板榄镇交界,西与丹洲镇接壤,北和斗江镇相连,距县城古宜镇39公里。 二.历史沿革 和平乡民国时期属丹阳区合水乡,解放后并归丹洲人民公社,改乡建制后于1987年10月由丹洲乡和斗江乡划分出来成立和平乡,乡政府驻地和平街,距县城39公里,是全县成立最晚的乡镇。和平乡居住着壮、汉、瑶、侗等5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以上,是三江县的“壮乡”。 三.政区体系 和平乡下辖六溪、清江、和平、板六、大寨5个村委会,44个自然屯,72个村民小组。 四.交通状况 和平乡村村都通了等级公路,100%的自然屯修通了公路。2003年修通的和平至板榄四级路南下可直达融安,2008年又改建成油路;2005年竣工的扶平至和平柏油路北接斗江直通209和321国道;2007年修建的和平至六溪水泥路西接209国道通往丹洲。 五.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三江侗族自治县属于丘陵地带,山多平地少,山地是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大、分布广。和平乡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竹林资源,同时也拥

有岩溶洞资源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气候:三江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近十年来年平均气温18.3℃,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7.3℃,极端最低气温5.2℃。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39.5℃。活动积温为5691.481%以上。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334.3小时。平均无霜期320天,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太阳辐射量为89.69千卡/平方厘米年,雨热同季,寒署分明。 (三)水文:三江县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30.2毫米,水资源总量2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005立方米。和平乡降水量年降水达2200多毫米,春夏降水量较多,秋冬降水量较少。 六.资源条件 (一)土地资源 三江县属红壤地带,县内大部分土地属丘陵地貌,红壤类极为普遍。和平乡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适宜林木特别是竹木的生长。全乡土地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51亩,其中水田面积3351亩;森林面积14万亩。 (二)农林资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和黄壤地带,历来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和平乡林木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全乡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2%。和平乡共有毛竹面积12000亩,是三江县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农业以种植水稻、早地作物和养殖猪、牛等家禽为主。 (三)生物资源 和平乡境内野生动物资源有:野猪、果子狸、山羊、蛇类、山鸡、野兔、竹鼠、穿山甲、鳖、龟等。 (四)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有:铁、锰、硅、石灰岩、高岭土等。 (五)旅游资源 乡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大明滩生态漂流、三帘瀑布、大地岩洞、和平花街、上花仙女岭、六溪钓鱼山庄和万亩竹林等风景点。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尤店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区域位置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北隔淮河与驻马店市正阳县大林乡、皮店乡相望,西濒浉河与高店乡毗邻,南与县城新区、龙山乡、楠杆镇接壤,东与东铺乡相邻,省道开武路(开封-武汉)穿境而过,是罗山的北大门。全乡总面积87.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万亩,辖双楼、李湾、田堂、顾寨、方湾、罗洼、罗塘、鱼台、管塘、沈湾10个行政村和尤店、李店两个社区,205个村民组,现有31650人,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北李店集镇。 1.2自然状况 尤店乡毗邻县城新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尤店正变成一片投资的热土。 地质地貌: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垄岗丘陵,北部为平原,沿河多系河滩地,大部为淮河冲积平原,最高点鱼台村钓鱼台山,海拔155米,最低点方湾村方湾组,海拔45米。 土地资源:区内地质北半部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以农田为主,沿淮河多为沙滩地,绿地园林分布在乡区四周,路田林网密布,并呈网格状分布。南部为垄岗丘陵,地质相对贫瘠。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河沙,地质储量35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为15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北部沿淮河中心线南侧。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2800万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沙壤土为主,沿淮河的砂资源非常丰富。主要有黄岗土、

白散土、粘土、灰潮土、两合土等土属。 气候、水文:属亚热带季风性和暖温带气候的交汇地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冬夏风向变化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1、气候: 尤店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带内。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14.3 ℃(1987年);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 41 ℃(1959年)。作物生长期年平均256天,无霜期年平均257天,最长277天,最短22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20.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06天(一般为2月18日~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1149.7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897.5 毫米(2008 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606.6毫米(2001年)。 2、河流水系: 水资源:尤店乡北依淮河,西濒浉河,后浉河改造,南湾干渠贯穿全境,灌渠境内总长13.8公里。淮河自方湾村方湾组入境,向东流经顾寨、田堂、李湾,双楼5个行政村,由双楼村东湾组出境,境内河道总长11.2公里,历史上淮河泛滥成灾,给南岸村庄和群众造成严重灾害,耕地大量减少。 尤店乡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2012年)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环卫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厕所一览表

二、益阳市中心城区现状垃圾收集站一览表

三、城市环境卫生现状 一、现有环卫人员构成 现有环卫工作人员1751人,由在编人员和临时工组成。在编人员421人,临时工1330人。 二、环卫设施设备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厕所142座(含公园、沿江风光带、车站、加油站公厕),其中一类水厕7座、二类水厕37座、三类水厕98座;已建成垃圾中转站42座,其中压缩式30座,行吊式12座;小型垃圾围点(垃圾斗)1398个,果皮箱3472个;环卫车辆149台(含市场化清扫保洁公司作业车辆,未含单位和小区清运车辆),其中洒水车28台,垃圾运输车62台,清扫车16台,装载车6台,其它工作用车37台。 三、管理模式 市设立市环境卫生和渣土管理处,赫山区、资阳区设立赫山、资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赫山、资阳两区环境卫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高新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相对独立,高新区城管办下设城管大队和环卫处。各街道设城管中队。各级市容环境卫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市区财政预算。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全部实行了环卫责任承包。 四、垃圾收集处理方式 日清运垃圾约450吨。垃圾收集清运采取1:垃圾从各垃圾产生点由人力收集至中转站或垃圾压缩车收集点,再由清运车辆清运至益阳市白鹤山垃圾处理场。2、手拖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3、挂臂式收集清运车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4、垃圾压缩车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 垃圾收集清运至白鹤山垃圾处理场后作卫生填埋的无害化处理。 五、公厕、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 公厕分布状况:资阳区68座、赫山区64座、高新区16座;垃圾中转站分布状况:资阳区8座、赫山区20座、高新区15座。现有环卫设施主要分布在桥北片和桃花仑片,高新区北片环卫设施配套很少,高新区东片和高新区西片为城市规划新区,几乎没有环卫设施。其中桥北旧城区环卫设施主要是沿五一路、资江路周边区域布置,环卫设施比较陈旧落后,桃花仑片环卫设施分布不均匀,呈北多南少趋势,另外两个工业园区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偏少。 六、现日清扫面积 现日清扫面积716万平方米(含背街小巷150万平方米)。 七、垃圾清运路线 资阳区: 五一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马良路——资江一桥——金山路——花乡路 赫山区: 滨江路——粮运路——金山路——花乡路 滨江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龙洲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秀峰西路——金山路——花乡路 团圆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桃花仑路——大桃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萝溪路——益阳大道——花乡路

江南镇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1 江南镇概况 (1) 1.1概述 (1) 1.2历史沿革 (1) 1.3自然地理 (1) 1.4旅游资源 (2) 2 经济社会发展 (2) 2.1行政区 (2) 2.2经济发展 (3) 2.3社会事业 (4) 3 人口 (5) 3.1人口 (5) 3.2镇域人口结构 (5) 3.3人口流动情况 (5) 4 建设用地现状 (6) 4.1镇域土地利用现状 (6) 4.2镇区土地利用现状 (6) 4.3各类市场建设情况.................................................................................. 95 道路交通现状 .. (9) 5.1镇域交通 (9) 5.2镇区交通 (9) 6 绿地系统现状 (10) 7 市政基础设施 (10) 7.1给水工程系统 (10) 7.2排水工程系统 (10) 7.3供电工程系统 (11) 7.4通信工程系统 (11) 7.5燃气工程系统 (11) 7.7环卫工程系统 (11) 8 环境保护现状 (11)

安化县江南镇建设规划(2012—2025) 基础资料汇编 1江南镇概况 1.1 概述 江南镇位于安化县中部,雪峰山北麓余脉,东临小淹,南界洞市,西抵田庄,北至龙塘。介于东经111°21′~111°33′,北纬28°21′~28°32′之间,东西宽12.4公里,南北长10.6公里,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3人。 1.2 历史沿革 江南镇始开发于明朝永乐年间,即公元1420年左右,历经数代艰苦创业,沿河一带修筑房屋,始形成江南镇街道雏形。明末清初,杂性人家入迁,在此安居乐业,江南的集市贸易也开始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洞市乡、陈王乡、龙塘乡、田庄乡的重要商贸集散之地。历经清代和民国三百余载,在人们的苦心经营下,至解放前,江南镇已拥有二十余家黑茶精制加工行和二百余家商店,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 江南镇历来为基层政府机构的所在地,1950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建制镇,辖五街三村,即东胜街、沙坪街、民主街、人字街、日新街、良塘村、李家村和二房村。1952年,江南镇属安化第三区,良塘、李家、二房三村划归赤竹乡,五街并为东胜、解放、日新、光明四街。1957年,撤区并入江南乡,更名重阳镇。1958年改为江南公社重阳大队。1960年恢复重阳镇,后改为江南镇,列为全县九大建制镇之一,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成立革委会,取代镇人民政府。1980年恢复江南镇人民政府,所辖四个居委会即东胜居委、解放居委、日新居委和光明居委。镇政府机关设在现在的江南镇农电站办公楼。1986年,江南乡并入江南镇,辖四个居委和26个行政村,建立镇管村的机制,镇政府机关迁至江南乡乡政府办公址。1995年撤区并乡,又将陈王乡、江南区公所并入江南镇,2008年,洞市并入江南镇。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1.3 自然地理 1.3.1 地形地貌 江南镇地处安化县中部,地貌类型主要为中低山及山间盆地。镇内土地类型复杂多样,总体上表现为山地多、耕地少、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境内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 1.3.2 气候条件 江南镇的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冬有短寒,夏有长热,春温多变,秋旱凉爽,光照充盈,水热同季,历年平均降雨量达1687.7毫米,常年平均气温16.2℃,无霜期达280天,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日照为1356小时,相对温度81%,最大积雪深度250毫米。据记载,1974年2月1日,冰冻最长天数为15天,冰冻厚度为50毫米。由于江南地区的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因而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盛产棕片、茶叶、竹木、油茶、花生、红茹、黄豆等。江南镇属寒武系地层,一般地基层承耐力为10~30吨/m2,适宜承建各种建筑物,虽属地震6度烈度区边缘,但历史上无地震记载。 1.3.3 水文资源 江南镇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中资江横通东西,流经镇内。麻溪、思贤溪、渭溪三大水系流经镇境,汇入资江。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崔庙镇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 第一章镇域概况 崔庙镇位于郑州市西南25公里处、荥阳市南部12.7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82.89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282个村民组,256个自然村。总户数14731户,总人口50859人。古往今来,一直是荥阳市南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方圆百里内农村与城市农产品和工业流通的经济重镇。崔庙镇地处伏牛山系嵩山余脉向豫东过渡地带山区边缘,地势为四面高,中部低,沟壑纵横,坡地毗连,平原散割。属暖温带季风性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崔庙东接贾峪,南邻新密市袁庄、米村、尖山,西毗刘河、庙子,北连乔楼。地处荥阳、巩义、新密三市交汇处,属城市空档地带,是具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型城镇,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北依国道310线,豫S232省道纵贯镇区西侧徐庄工业区,须刘公路从镇域中心横穿而过,是省道、县道公路交汇中心,纵横交织的公路贯通全镇各村,形成了连南贯北的发达的交通网络。 崔庙镇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旧石器时代有中华第二洞之称的织机洞记载着人类先祖活动的痕迹。宋代千尺塔屹立大周山顶。位于万山顶端,原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长城”遗迹位于群山峰间,美丽动人的传说佐证了崔庙浑厚的文化底蕴。 崔庙镇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达,发展后劲充足。国家勘探资料表明:崔庙镇民用及工业用煤储量在3.6亿吨以上,煤层气16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约1080万立方米左右。水资源总量中地表水490万立方米左右;地下水总量660万立方米。近年来,崔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据资源、区位优势,狠抓优势产业,实施优势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材开发、机械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经济格局,拥有工业企业近300家,从业人数12500多人。其中煤矿企业10家,年产原煤近200万吨,石材企业120家,年产量达600万吨。 崔庙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门类齐全。经过20年的建设,镇区三横四纵道路全部高标准改建完成。四条环镇柏油公路依区而过,2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捷。工商、税务、农行、信用社、邮政、网通、移动、联通等服务网络遍布全镇。电力丰裕,通讯发达。商贸市场繁荣昌盛,镇容镇貌整洁美观,环境卫生清新宜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正常。 2007年,与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20亿元,建设日产2X1.2万吨水泥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2亿元,利税4亿元,税金1.8亿元。该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一条日产1.2万吨的水泥孰料生产线,并配套年产400万吨的水泥生产设施和一个18MW的低温发电机组。该项目是目前国际和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2亿元,税金超亿元,并可安排600多人就业。同时可直接拉动区域内运输、电力及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繁荣,壮大经济实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第二章历史沿革 金兴定六年(公元1222年)设乡建制,为敦义乡,隶属郑州荥阳县。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为曹固堡,隶属荥阳县。1912年(民国元年)为曹固乡,至1941年(民国三十年)先后更名为荥阳县西区、第七区、第三区、第五区;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更名为崔庙镇。1948年解放后,隶属荥阳第三区;建国后,1954年并县,为荥阳县第三区;1956年分为

控规基础资料汇编20140318

目录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2) 二、地理区位及自然条件 (3) 三、社会经济概况 (4) 四、土地利用现状 (7) 五、建筑物状况 (11) 六、道路交通现状 (12) 七、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4) 八、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15) 九、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18) 十、环境保护现状 (18)

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 一、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2015)》 规划提出皖江地带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承接发展粮油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引进和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发展饮料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与东部地区对接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 2、《铜陵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15)》 规划对铜陵市循环经济农业示范园的功能和建设重点作了如下阐述: 功能定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农产品深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 建设重点:①形成“五中心三轴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五中心是指荣光村、沈桥村、高岭村、城山村、考涧村五个中心村;三轴是指规划的主干路1、主干路2、主干路3;五区是指现代生态农业生产区、生态高效养殖区、农产品物流加工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森林生态保护与休闲度假区。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供水系统建设、电力电信设施建设。 ③创新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按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思想和“4R”理论,采用现代园区的建设理念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构筑循环产业体系,实现功能区内小循环,功能区间中循环,试验区内大循环。重点建立五种循环新模式:农业内部循环新模式: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秸杆气化;农业产业循环新模式:农产品加工+沼气+养殖、加工+养殖+沼气;现代农业物流循环新模式:仓储+加工+流通、仓储+加工+沼气;生态农业循环新模式:生态保护+休闲度假;土地增值循环新模式:村庄规划、整治+土地利用。 3、《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2006—2015)》 规划将园确定试验区的功能定位为:试验示范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生产加工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观光功能和培训教育功

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班级:104653 学号:105040650051 姓名:苟武林 指导老师:王丹

目录 潦河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 1 镇域基本情况 (1) 1.1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1) 1.2自然环境 (1) 1.3历史沿革 (1) 2 现状人口 (1) 2.1现状人口概况 (1) 2.2劳动力状况 (2) 3 镇域经济发展情况 (2) 4 居住现状 (2) 4.1居住概述 (2) 4.2乡镇住宅类别 (3) 4.3住宅配套设施 (3) 5 社会事业 (3) 5.1行政办公事业 (3) 5.2科学、文化与教育事业 (3) 5.3卫生事业 (3) 6 工业和仓储现状 (3) 6.1工业用地 (3) 6.2仓储用地 (5) 7 基础设施建设 (5) 7.1道路交通 (5) 7.2给排水现状 (5) 7.3电力、通信及有线电视 (6) 7.5供热工程规划 (6) 7.6环保现状 (6) 7.7防灾工程规划 (6) 8 绿地系统现状 (6)

1 镇域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镇域范围 潦河镇位于南阳市境西南部。其辖区东与溧河乡以白河为界,南靠陆营,西与镇平县彭营乡接壤,北与王村乡为邻。总面积76. 25平方公里,辖潦东村、潦西村、王营村、崔营村、闫庄村、张茂庄村、胡庄村、姚营村、元西袁营村、清凉寺村、王陈庄村、西粱庄村、大陈营村、吴集村、刘谢营村、中庄村、上范营村、李庄村、丁奉店村、大周庄村、小周庄村、大官庄村、小官庄村、前宋马营村、后宋马营村、辛店村26个村委会,80个自然村 1997年总人口601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988人。主要为汉族,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等兄弟民族。 1.2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潦河镇地处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有新店岗自北而南延伸,海拔145米,西部海拔110米。 气候特征:潦河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110-120天,冬季时间110-135 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703.6-1173.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白河、段长8公里;潦河,段长10公里;沐垢河,段长12公里 1.3 历史沿革 历史上该镇辖区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新店的毛笔、宋马营的柳编制品、清凉寺的陶器、西梁庄的苇编、上范营的稿荐都久享盛名。现在潦河是辖区的中心集镇,80年代以来,集市贸易繁荣,逢集可上市2万余人,商业、服务业沿南邓公路两侧兴起。新店、于刘营、吴集、新集4个传统集镇的开发建设也取得新的进展。 文物古迹有张茂庄村北汉墓、新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潦西村委会潦河遗址。 2 现状人口 2.1 现状人口概况 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结果,林坛镇全镇人口30776人,共7702户。其中镇区人口2464人,共684户。

蔡家坡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章 概况 一、地理位置 蔡家坡地区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内,北靠碛雍塬,南依秦岭山脉,渭河穿境,依山傍水。规划用地介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47公里,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距离适中,既易于受到大城市的带动,又避免受到中心城市对产业吸纳的影响,是陇海线上东联西安、西接宝鸡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交通 规划用地所在的蔡家坡地区交通非常便利,陇海铁路、西宝中线、西宝南线、西宝高速公路在东西方向穿越该地区,陇海铁路还在蔡家坡镇、阳平镇设客货站,这几条道路分别都是关中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轴线,南北方向有蔡五曹(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公路贯穿始终,与关中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联系便利,均可半日内往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三、区域概况 蔡家坡地区包括蔡家坡镇、五丈原镇、曹家镇、阳平镇、马家镇、安乐镇,总人口22.02万人,现状非农人口5.33万人,占总人口的24.2%。 第二章 历史沿革 一、工商重镇——蔡家坡 蔡家坡原称田家坡,因北宋末年凤翔知府蔡钦葬于北坡而得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贾云集,历来是陕西西部著名的工商业重镇。民国之前就是当地重要的商贸集镇。1937年,陇海铁路通车宝鸡,设蔡家坡火车站。宝鸡市经济重心南移,中心由风翔转移至现宝鸡市,蔡家坡镇得益于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先后建立起雍兴实业公司纺织厂,西北机械厂等企业,以后蔡家坡镇企业逐渐增多,成为岐山县的工业集中地。建国后至今,依托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公路的便捷交通优势,蔡家坡已发展成为关中西部岐山县、凤翔县、眉县、陈仓区(除虢镇外)等周围县区的中心城镇,成为重要的工商业重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蔡家坡镇工业基础更为雄厚,是周围县区中工业文化最浓的城镇。 131 .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secret

温岭市石塘镇总体规划 (2001—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城科规划设计事务所 2002年6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一.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 1 二.历史沿革................................................... 1 三.自然地理................................................... 1 四.资源状况................................................... 1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一.经济发展状况 ........................................... 2 二.人口状况................................................... 2 三.附表.......................................................... 2

第一章 基本概况 一. 区域位置及行政区划 新石塘地域范围包括撤扩并前的箬山、钓浜、石塘三镇,位于浙江省南部台州湾南端温岭市东南松(门)石(塘)半岛。东经121°35′北纬28°16′,北临松门镇,离温岭市20公里,东南西三面环海,距上海至福州、广州航道1海里。镇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总人口76373人,辖60个行政村。 二. 历史沿革 石塘历史悠久,原为东海海滨岛屿,清朝时因水道渐淤,石塘逐渐与大陆相连,形成半岛。宋元时黄岩第六十六都,乾隆六十年归太平县所辖,嘉庆时为石塘庄属五都。民国时称石塘镇,属松门区。1948年曾与箬山合为石箬乡。1951年属石陈区,箬山分离为乡,石塘镇为区政府所在地。1956年石陈区撤消,改属松门区。1958年称石塘营,属松门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石塘镇,1979年11月属石陈区。1992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把原石塘镇、车关乡和上马乡的金星、盐南、盐北、后沙扩并成新的石塘镇。2001年,温岭市城镇体系调整,原石塘、钓浜、箬山三镇合一,成为目前的石塘镇。 三. 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温岭市地质构造属浙闽地质的东南边缘,位于我国东南部新华夏系第一级构造复式第二隆起带南端的东南侧。燕山期总的属隆起剥蚀区,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石塘东南部的剥蚀平原被抬升,经侵蚀切割成山地,这些山脉直通海洋,经长期风化,侵蚀合海浪冲击,切 割较深,坡芭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 岸。其西滩涂平坦,淤泥松软,泥质肥沃。石塘属沿海丘陵,全镇被山体分隔,山多为荒山 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以红壤为主,由近代海积物形成,含盐量较高。 2、气候及水文 石塘镇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四季分明,冬温夏凉,雨量充沛,阳光适宜,早春回温迟,秋季降温慢,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1℃,最热月八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温度3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6.3℃,极端最低温度-5.9度。年平均降雨量15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58天,年平均雾日数56天,年日照数1840.5小时常年风向为东北偏北。由于风大,陆地年蒸发量1427.5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度600毫米,同时境内山体小,集雨面积少,植被破坏严重,储水条件差,水资源贫缺,生活用水不足。 主要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夏末和秋季的台风,其次为干旱、暴雨。 3、植被 石塘山体多裸露岩皮,植被浅薄稀松,境内缺少成片茂盛的树林。 四. 资源状况 石塘镇海洋渔业资源丰富,主要有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滩涂围垦、海盐生产等,其中海洋捕捞产品中,主要有带鱼、绿鳍马面屯、大黄鱼、中国毛虾、乌贼、鲳鱼、蓝点马鲛等浅海滩涂现养殖有蛏子、泥哈、抟哈、牡蛎、对虾等,浅海岩礁的野生生物品种有50余种,为国家一级渔港,浙江渔业重镇,台州渔业第一镇。 石塘三面环海,旅游资源丰富: 有雷公山、老公头山、狮子山等山石景观;洞下沙滩、三蒜等沙滩景观;有大小蚊虫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