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夏 宁1 邢 锋2 朱 立3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 核工业东北地质局二四八大队;3 清华大学)摘要:用几种方法开展了青岛地区的环境放射性调查与评价。发现青岛地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水平高于山东省及世界平均水平,但总体上放射性核素辐射水平正常。尚未发现对人居环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和现象,整体天然放射性环境是安全的。

关键词:天然放射性 环境地质调查 γ剂量率放射性核素氡

1.前言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的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平缓,属于海洋性气候。

该地区属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的第二隆起带,位于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与郯城—庐江断裂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东侧。主要构造是北东向展布的平缓宽阔的褶皱,有两条较大的断裂。

由于长期隆起,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规模巨大的侵入岩体,主要是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青岛地区土壤中U、Th、Ra、K的比活度均高于山东全省及世界平均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水平是由其基岩核素水平决定的。青岛地区为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分布区,其土壤覆盖层较薄,许多房屋直接坐落在花岗岩基岩上,基岩种类不同,其核素浓度差异明显。因此,岩石中核素水平对居住环境影响很大。

我国八十年代以前,对放射性的研究,主要用于找矿、找地下水、地震预报和研究地质构造等。八十年代以后,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质,尤其是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国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院士在《我国天然辐射水平和控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因此习以为常。但从辐射影响的角度看,不论是天然辐射,还是人工辐射,对于持续小剂量照射,只要剂量水平是相同的,其影响也应大体相同”。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搞清天然放射性核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为本地区进一步开展放射生态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和作用、以及补救战略和减轻危害等工作奠定基础,积累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青岛地区国土资源提供支持。

2. 调查区范围

调查工作区四个角点的坐标为:

左下角为: 36o00’N,120 o 15’E;

左上角为: 36 o 20’N, 120 o 15’E;

右上角为: 36 o 20’N 121 o 00’E,;

右下角为: 36 o 00’N,121 o 00’E。

包括1: 50,000青岛幅,胶县幅,沧口幅, 黄岛幅,沙子口幅,王哥庄幅共六个图幅的陆域面积,包括原野和市区。

环境辐射场由陆地伽玛辐射及宇宙辐射组成,评价陆地辐射所造成的吸收剂量率时需要减去宇宙辐射影响的成分。因此,还定期测量了宇宙辐射的水平。

3.测量点的布设

原则上实行网格布点,根据剖面测试及城市目前格局等实际情况,确定网格大小。根据本测区岩性、构造特点布设测量点,测点尽量垂直地质体。遇异常情况(高点、异常点)时,重复测量,并向周边地区加密追索。

3.1 在人口居住密集区、沿海旅游观光区等,按100 m x 100 m网格布点。遇障碍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相邻点的间距不大于150m、小于50m。

3.2 在市区沿路网布点,测量道路时,如铺路材料基本相同,路旁情况也基本相似时,按250 m x 250 m网格布点。遇障碍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相邻点的间距不大于300m、小于200m。在市郊沿路网布点,与上述情况相同时,网格放宽至500 m x 500 m。

3.3田野、荒郊及人口稀少地区以及盐滩,,按500 m x 500 m网格布点。

3.4无人居住山区,按穿越法进行测量,点距250m-300m。

3.5在构造带,按垂直于构造带的方向测量;岩性变化复杂区按100 m x 100 m 网格布点。以上两种情形在现场测量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密布点,直至加密到5m x 5m。

3.6测氡时,构造带和异常区布设短剖面,线距50m -100m,点距5m-30m。

设计书中,调查区共布点12000个,2003年已完成青岛幅陆域面积160平方公里5500个布点的测量工作。

4.测量方法

开展了现场地质环境观察、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量、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测量、土壤氡浓度测量和少量的放射性地化取样等工作。

4.1地质定位、描述、环境观测及现场采样

现场用GPS定位,要求误差±15m。手图采用1:1万地形图,要求误差±10m。如GPS与手图不一致时,要复查并找出原因。定位时,均采用北京54坐标系,如遇GPS 盲区,以手图为准。并记录经、纬度,实际误差。

地质描述和环境观测录入掌上电脑。掌上电脑记录的选项内容,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等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化描述,现场记录时采用选择填入。

样品采集力求覆盖全区各种岩石类型和松散层。每类岩石样品采集应均匀分布全

区露头。测区主要岩石(沉积岩、火山岩)及松散层(海积层、冲洪积层、残坡积层、土壤层等),原则上每类采集不少于20个样品。

4.2 γ剂量率测量

本调查选用能量响应较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CKL-3120χ-γ剂量率仪,严格执行国家标准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现场γ辐射剂量率的测定。

4.2.1 γ剂量率仪性能检查

a.项目开工前,CKL-3120χ-γ剂量率仪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b.每日工作前后,在选定的固定点上进行测量,测量方式与野外测点上的测量方式一致,以此作为仪器的长期稳定性检查。剂量率仪校准源的偏差应小于15%,固定点测量值偏差应小于20%。

4.2.2 γ剂量率现场测定工作质量保证

a.测点位置尽可能选择周边5米内无建筑物的平坦地点。

b.探头距地面1m高,测点距附近高大建筑物的距离需大于30米,并选择在被测对象中间地面上1米处。

c.仪器设置为10秒/次,3次为1个循环,1个测量点进行10个循环。10次测量值间的变异系数应小于15%。

d.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水平与地下水位、土壤中水分、降雨的影响、冰雪的覆盖、放射性物质的地面沉降、射气的析出和扩散与植被的关系等环境因素有关,测量时应加以注意,记录清楚。

4.3 地表放射性核素浓度测量

据前人研究成果,青岛地区地表土壤中铀镭平衡系数为0.99—1.2,表明该地区铀与镭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可以采用FD-3022微机四道伽玛能谱仪直读含量方式测量,本次测量执行地矿行业标准DZ/T0205—1999《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进行高精度测定。

4.3.1 FD-3022微机四道伽玛能谱仪“三性”检查

a.每年项目开工前,到核工业放射性勘查计量站对所有仪器进行精确性检定,检定合格方可使用。

b.检定合格后,按《规程》对仪器进行高精度短期稳定性检查。然后对各台仪器的测量一致性进行高精度比对测量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野外测量。

c.选择一处读数相对稳定、环境影响较小的点,作为工作区的基准点,并测量基准点上的标准值;每天出工前和收工后,在保持相同的测量时间和几何条件下,各台仪器在基准点上进行检查测量,分别读多组数据,并取其平均值与基准点的标准读数

对比,要求各道含量值相对误差不超过±15%。若有超差现象,则重复检查测量,检查不合格的仪器停止野外工作;若收工后发现仪器不合格,则该仪器的当天测量结果作废。以此作为仪器的长期稳定性检查。

4.3.2放射性核素浓度现场测定工作质量保证

a.测点位置尽可能选择周边5米内无建筑物的平坦地点。

b.将仪器探头置于地面,采用GPS手持卫星定位仪确定测点坐标。

c.每次读数的测量时间选定120秒,每点读数三次,三次读数之间允许误差为:铀含量≤±1.5×10-6;钍含量≤±2.0×10-6;钾含量≤±0.5%;总道含量≤±10%。

4.4 土壤氡气测量

采用FD-3017 RaA测氡仪,按核行业标准EJ/T605—91《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进行现场测定。

4.4.1 FD-3017 RaA测氡仪性能检查

a.每年项目开工前,到核工业放射性勘查计量站对仪器进行测值检定,取得合理的校准因子后方可使用。

b.每日出工前,检查仪器校验系数和阈值旋钮的刻度位置;工作前后用工作标准源(Pu239α源)对仪器进行检测,检测计数的相对误差应小于10%,作为仪器稳定性检查。

c.开工前,选择1—2条剖面进行多台仪器测量,对比测量结果作为各仪器的一致性检查,各仪器的测量结果综合相对误差应不大于30%。

4.4.2土壤氡浓度现场测定工作质量保证

a.布点密度原则上同地表核素测量,但在人工覆盖(如柏油路、水泥硬化地面、各类地砖铺面和人工松散堆积物)和浮土厚度不足0.5米的地段不进行测量。

b.测点应选择浮土出露大于10平方米的地段中心,以保证测量的氡浓度具有客观

性。

c.测点上采用GPS手持卫星定位仪确定测点坐标;取气深度0.5米;抽气体积选定1.5升,抽气时间不少于30秒。

d.测量时,高压加电时间为2分钟;测量读数时间为2分钟;每测点测量一次。

5.调查区天然放射性环境分布水平评述

5.1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水平评述

5.1.1调查区γ剂量率区域分布特征

a.调查区γ剂量率测量结果表明:区内绝大多数地段γ剂量率小于10×10-8Gy/h;区内出现的偏高点的γ剂量率值一般小于15×10-8Gy/h,也属于天然放射性正常值范围,基本上属于区内各类花岗岩岩性的正常反映。

b.调查区海岸带由于砂、泥质海滩的覆盖屏蔽,基本上呈现较低的辐射水平,大

多数地段γ剂量率小于8×10-8Gy/h。

c.区内分布着大量γ剂量率偏高点,测值一般介于10—15×10-8Gy/h,其分布规律大致与区内构造和岩体展布特征相同,即呈北东向断续展布;偏高点展布有三条带:四方北岭——李村,青岛山——双山,辛家庄——山东头。这三条偏高点带基本上分布在区内的几条大断裂带上,这表明偏高点的产生与断裂活动有关。

d.野外地质观察和有关地质资料表明,区内几处γ剂量率测值较高(介于12—15×10-8Gy/h)的点,均与构造附近花岗岩体内正长斑岩岩脉的产出有关。

5.1.2调查区环境γ射线辐射水平综述

综合上述,青岛市区及其周边天然辐射水平,属于一般本底水平,与国内外一般地区的水平相比呈中等天然辐射水平。未发现明显的人工放射性污染或天然辐射高本底地段。全区γ剂量率测值最高点位于王家麦岛北部的正长斑岩脉上,其测值为17.63×10-8Gy/h;最低点位于麦岛北部海边,测值仅为 3.77×10-8Gy/h;平均变异系数为15.81%,γ剂量率变化不大,天然辐射水平较为均匀。

5.2 地面放射性核素(U、Th、K)浓度分布状况评述

5.2.1调查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区域分布特征

5.2.1.1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区域分布特征

a.调查区内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平均值为28.16Bq/kg,分布呈东西两大单元,以北东向的青岛—李村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值明显偏高,除海滩地带,测量值略高,一般大于25.0Bq/kg,相比属于偏高地区;断裂带以东,除东部沿海新城区外,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值一般小于25.0Bq/kg,明显低于西部。总体上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与山东省和世界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平均浓度(分别为

30.3 Bq/kg、25.67Bq/kg)属于正常地区。

b.调查区西部基岩岩性是正长花岗岩岩体,岩体内分布着多处238U浓度偏高(测量值一般大于40.0Bq/kg)点,这些点的展布趋势在空间上与正长花岗岩岩体的展布特征相一致。这表明本区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的增高与岩性有关。

c.调查区东部基岩岩性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其238U浓度偏高(测量值一般大于

40.0Bq/kg)点较少,偏高点集中分布在东中的部的沿海新城区,且展布空间位置与二长花岗岩岩体中次级断裂及其伴生的正长斑岩岩脉的产出位置相一致。表明本区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的增高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d.调查区沿海地带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一般较低(小于20.0Bq/kg,),但在各类酸性岩脉产出地段,则有明显偏高。

e.调查区的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偏高点多分布在城市建筑密集区,这与这些区域内有大量外来的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偏高有关。

5.2.1.2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区域分布特征

a.调查区内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一般小于70.0Bq/kg,沿海地段尤为明显。但与山东省和世界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平均浓度(分别为40.0 Bq/kg、24.49Bq/kg)相比属于偏高地区。

b.区内有多处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偏高点(232Th浓度为70.0—120.0Bq/kg),其分布规律大多呈北东向断续展布,与花岗岩体内的断裂构造的展布规律相吻合,这反映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放射性核素232Th的局部富集。

c.个别的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偏高点出现在正长斑岩岩脉发育地段,如麦岛和山东头南部海边礁石上,这两处的232Th浓度偏高与岩浆活动造成局部岩石成分不均匀有关。

5.2.1.3地面放射性核素40K浓度区域分布特征

a.调查区内地面放射性核素40K浓度一般为500—1200 Bq/kg。与山东省和世界地面放射性核素40K平均浓度(分别为622.0 Bq/kg、391.1Bq/kg)相比属于偏高地区。

b.调查区内地面放射性核素40K浓度偏高点集中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浮山及其周边地区,明显与花岗岩体内部大量的正长斑岩岩脉的出露位置相吻合,这表明在酸性脉岩的侵入活动中有明显的钾化现象,形成了核素40K浓度的富集增高。

c.调查区内海滨砂、泥滩和河流两侧第四系覆盖上明显偏低,一般小于600 Bq/kg,只是由于覆盖的屏蔽作用所致。

5.2.2 调查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分布水平综述

a.综合调查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测量结果,由于调查区的地质背景是燕山晚期崂山超单元花岗岩岩体,且岩体内分布有断裂构造带和大量酸性岩脉,使得青岛市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与山东省和世界地面放射性核素平均浓度水平相比总体属于偏高区。

b.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受岩性和城市建筑环境双重影响。正长花岗岩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明显偏高;城市建筑密集区域由于外来建筑材料和测量立体角影响,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也有偏高现象。

c.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主要受断裂构造带影响,断裂构造影响带内,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明显偏高,表明构造活动促进了核素232Th的富集。

d.地面放射性核素40K浓度明显受花岗岩体内钾化程度影响,钾化的酸性岩脉出露地段40K浓度明显增高,区内的浮山及其周边地区尤为明显。

e.调查区内沿海、沿河地段由于第四系覆盖屏蔽作用,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明显偏低。

f.值得注意的是:麦岛南侧的正长斑岩脉形成的礁石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明显偏高。

5.3土壤氡浓度分布评述

5.3.1调查区土壤氡浓度区域分布特征

a.调查区的土壤氡浓度普遍偏低,大多数地区土壤氡浓度介于170—10000Bq/m3,属于土壤氡浓度较低地区。

b.调查区出现几处氡偏高点(土壤氡浓度介于10000—22500Bq/m3),大多出现在青岛—李村断裂构造及其影响带上。如青岛山与太平山之间的中山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四方泓诚体育场及其周边区域,这表明断裂构造为氡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在地表形成了土壤氡富集。

c.沿海边原垃圾场后经人工填埋形成的陆域,其地表土壤氡浓度显著偏高,如团岛西侧前海沿地段,这是由于垃圾中的有机质对放射性核素238U、232Th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在填埋层下形成了氡的富集。

d.石老人一带的火山岩地层上,由于岩石本身放射性核素浓度较低,加上覆盖较薄,土壤氡浓度呈现低值场。

e.张村东部地区为花岗岩体的风化残坡积层,土层薄且颗粒松散,土壤中的氡浓度明显被大气稀释,故形成了一片土壤氡浓度低值区。

5.3.2调查区土壤氡浓度分布水平综述

a.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总体上土壤氡浓度不高。土壤氡浓度偏高区较少,一般分布在地表屏蔽条件较好的草坪和绿地上。

b.由于调查区大多数地段覆盖较薄,一般小于1.0米,虽然花岗岩体放射性核素(U、Th)浓度偏高,但是地表储气条件较差,造成土壤氡逸散。使得土壤氡浓度普遍偏低。

c.调查区内地表覆盖较厚(>1米)的断裂构造上,形成了土壤氡浓度几处偏高区。

6.调查区天然放射性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初步认识

6.1γ射线辐射水平对环境的影响

青岛幅主要包括人居比较密集的市区,通过对其进行较密网度(100米×100米)的环境γ剂量率测量,基本上取得了非常详细的环境γ剂量率资料,根据前述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市区的γ射线辐射水平基本上是正常本底(γ剂量率平均值为9.36×10-8Gy/h),未发现明显的人工放射性污染或天然辐射高本底地段。虽然,由于整个市区分布在γ射线辐射水平较高的燕山晚期的花岗岩体上,与已公布的全国(γ剂量率平均值为6.2×10-8Gy/h)和山东省(γ剂量率平均值为6—7×10-8Gy/h)天然γ射线辐射水平相比偏高,但是,仍属于天然辐射本底外照射水平变化范围之内。其构成的公众照射所致居民年吸收剂量为0.33—1.54mSv,平均年吸收剂量仅为0.82 mSv,低于1999年ICRP 82号建议书所建议的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1.0 mSv。因此,可以认为青岛市区γ射线辐射水平对人居环境没有显著影响,天然γ射线辐射环境对公众是安全的。

6.2放射性核素(U、Th、K)浓度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浓度的详细测量,其测量结果和资料分析表明:青岛市区地面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明显比已公布的全国和山东省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其中,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浓度平均值为28.60Bq/kg,略低于全国平均值33.0Bq/kg和全省平均值30.9Bq/kg;地面放射性核素232Th浓度平均值为60.25Bq/kg,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41.0Bq/kg,是全省平均值25.6Bq/kg的两倍多;地面放射性核素40K浓度平均值为1083Bq/kg,是全国平均值440Bq/kg和全省平均值599.2Bq/kg的近两倍。可见,青岛市区的地面放射性照射剂量主要来自核素232Th和40K,前者的浓度偏高明显与断裂构造的活动有关,后者则与花岗岩体内的钾化程度呈正比。根据调查区内地面放射性核素(238U、232Th、40K)浓度平均值计算的离地1米高处的空气吸收剂量率为9.52×10-8Gy/h,由此推算出公众照射所致居民年吸收剂量为0.83mSv,这与环境γ剂量率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综合上述情况,虽然青岛市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但未形成放射性核素浓度高背景区,尤其是作为γ射线辐射外照射贡献较大的放射性核素238U(226Ra)浓度并不高,因此可以认为:青岛市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形成的辐射环境仍属于正常的本底范围,是比较安全的。

6.3土壤氡浓度对环境的影响

本次调查所进行的土壤氡浓度测量自2003年4月—9月,历时五个月,并对重点地段进行了重复测量。整个土壤氡浓度测量结果如前所述,初步认为青岛市区的土壤氡浓度普遍偏低,仅在局部断裂构造上和海边人工填海地段出现几处偏高区,这与青岛市区整体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是不一致的,这是由于土壤氡浓度受气候、覆盖厚度、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青岛市区三面环海,终年海风习习,区内绝大多数地段覆盖较薄,且均为花岗岩残坡积风化层,土质松散,这些因素明显造成了土壤氡的逸散,使得土壤氡浓度偏低。因此,调查区土壤氡浓度的测量结果并不能表明区内氡浓度对人居环境无影响。在分析整理土壤氡浓度测量资料时,可以发现在断裂构造带储气条件适宜地段,一般会有土壤氡浓度增高现象,前人对青岛地区室内氡的检测结果表明:本区室内氡浓度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地下建筑内室内氡浓度明显偏高,这与室内屏蔽条件好和青岛地区建筑多采用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的花岗岩类建材有密切关系。

综合上述,青岛市区地处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的燕山晚期崂山花岗岩体上,虽然土壤氡浓度偏低,但是氡气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存在的。屏蔽条件好的建筑物室内氡主要来自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的花岗岩类地基和建筑材料,特别是坐落在为氡的运移提供了通道的断裂构造上的建筑物,较为容易形成室内氡的聚集。因此,作为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的地区应重视氡气对人居环境的影响,特别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制定的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最大限度的减少氡气对人居环

境的影响。

7.调查区(青岛幅)天然放射性背景对环境影响的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本年度调查工作历时一年,取得了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理,基本上了解了调查区(青岛幅)的天然放射性背景的特征、环境辐射水平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a.由于地质构造背景所决定的调查区,天然放射性环境辐射水平属于正常背景水平中的偏高地区。

b.环境γ剂量率测量未发现明显的人工放射性污染或天然辐射高本底地段。环境γ辐射所致居民年吸收剂量平均值为0.82 mSv,低于1999年ICRP 82号建议书所建议的公众照射年剂量限值1.0 mSv,环境γ辐射属于较为安全的地区。

c.调查区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明显比已公布的全国和山东省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其中,放射性核素232Th、40K浓度明显偏高。但是,由地面放射性核素浓度推算出公众照射所致居民年吸收剂量为0.83mSv,这与环境γ剂量率测量的结果完全一致。

d.调查区的土壤氡浓度普遍偏低,这是调查区覆盖不厚、土层松散形成的土壤储气条件不好所造成的。由于调查区处在放射性核素浓度偏高的燕山晚期唠山花岗岩体上,且有较大的断裂构造存在,氡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地处构造带上通风条件不好建筑物内,比较容易出现氡浓度的聚集增高现象,应予以防范。

e.总体上调查区的天然放射性背景比较正常,本次调查未发现明显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因素和现象,整体天然放射性环境是安全的。

7.2今后工作的建议

a.本年度工作仅局限于1:5万青岛幅的160平方公里部分青岛市区,地质背景和人居条件单一,尚不能对整个青岛市的天然放射性环境辐射水平作出总体评价,应继续对青岛幅外围地区开展调查工作,以切实科学的做出更加合理的评价意见。

b.氡浓度分布规律的调查应进行多对象多手段的测量,力争查明青岛市潜在的氡污染来源,为科学防范提供可靠的依据。

c.结合城市郊区外围的调查,正确评价天然放射性对不同人居环境的影响规律,为城市科学规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潘自强,2001,我国天然辐射水平和控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辐射防护》,第21卷,第5期,257-268页。

2、江山,安徽省石煤区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辐射防护通,20(1) 24,2000

3、李仁友,王玉秀,1999,环境辐射有关问题的讨论,《四川环境》,第18卷,第2期,15-19页。

4、赵亚民、刘华、吴浩,2001,人为活动与环境中的天然放射性,《辐射防护通讯》,第21卷,第1期,3-6页。

5、潘自强,1997,《辐射防护的现状和未来》,原子能出版社。

6、尚兵、王作元、高印平等,1995中国甘肃东部地区居民窑洞中的氡浓度《辐射防护》,15(6) 461,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Environmental Geology of Natural

Radioactivity in Qingdao

Xia Ning1 Xing Feng2 Zhu Li3

(1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2 Northeast geological bureau 248 unit of atomic industry; 3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for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of Qingdao were made by using several methods. The radiation level of radioactive nuclide in soil of Qingdao is th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in the other area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world, but it is generally accorded with standard.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natural radioactivity is safe, because we have not found the factor and phenomenon of clear influence for the environment of life and inhabitation.

Key Words:natural radioactivity,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γ radiation dose rate, radioactive nuclide, niton.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综合污染指数

精心整理培训资料—2 各类环境要素评价方法 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1、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修改单(环发[2001]1号)规定的浓度限值 Coi—i项空气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n—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污染物项数。 根据全省各地空气污染的状况和特征,结合空气常规监测项目情况,计入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参数为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12个城市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计入综合污染指数,其他市、县、区以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计算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⑵空气质量达标评价由单项污染物水平和级别以及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进行评价,其中年均 单项污染物级别由环境空气质量的年均值标准确定;综合的空气质量级别的确定为最差一个单项污染物级别即为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一级和二级)为达标,超过二级标准(三级和劣三级)为超标。其中一级为空气接近良好背景水平的优级,二级为空气有一定程度的污染物存在但影响程度尚可接受的合格水平,三级为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危害性程度,劣三级为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⑶污染负荷系数法 为: 1 2 9:00 3、降水评价方法 降水酸度(pH值)以pH=5.60作为划分酸雨界限,一般将pH<5.60的降水称为酸雨。用降水pH 年均值和酸雨出现的频率评价酸雨状况。 三、沙尘暴评价 (总站生字﹝2004﹞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印发<沙尘天气分级技术规定(试行)>的通知》 31号)规定进行评价。详见表3-7。 表3-7 沙尘天气分级颗粒物浓度限值单位: mg/Nm3

10 2、沙尘天气持续时间达不到规定时间者,其分级下降一级; 3、未达到分级标准的其它沙尘现象统称为“受沙尘天气影响”。 四、地表水评价 限值进行比较,以该断面(或河流)污染最重因子的类别作为该断面(河段)的水质综合类别。 ⑵地表水域功能标准 根据陕西省地表水域功能标准进行水质超标状况评价 ⑶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污染分担率来计算和评价各水域(或河流)间的污染程度大小和污染年际变化(污染指数计算,采用第Ⅲ类标准值)。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5-07-15T15:51:06.7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4期作者:高晶 [导读]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 高晶(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4-004-02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周围事物即自然环境的优劣,主要包括整体环境中与自然资源相关联的各种要素。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以人类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适宜度。 我国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因地制宜的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合理评价,并总结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影响。叶亚平等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环境因子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评价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就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采取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的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按照人的意志, 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的适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是在城市聚居的人类为了生存,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发展的人工化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生产活动能够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恰当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研究并说明该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及其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开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 20 年以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都有扩大的趋势。此外,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必然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诸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 " 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生产),农业生产引起的 " 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等生态问题的层出不穷,导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迅速的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 年,全球总人口达到 69.74亿,城市人口为 36.32 亿,达到 52.1%。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达 668 个,城市地区人口已达 5.6 亿,城市化进程基本达到后期阶段。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使得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工厂,汽车尾气,家庭炉灶)、水体污染严重(生产,生活污水)、城市垃圾超标(食品垃圾,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明显、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城市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生态平衡,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人类本身正常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开始逐渐被人类重新重视起来。因此,应建立不同分类标准的生态环境因子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展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和严谨评价,是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路径,同时对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学者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从不同的等级和角度分别对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并相继建立了各项有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国外诸多学者把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发展现状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即(CSD)。1994 年英国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建立了一百多个关键指标同时又提出四个一般指标,并将指标应用于 " 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中。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研究,颁布了一套环境法 --《瑞典环境法典》。同时瑞典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优先制定了环境保护经济法,即对环境污染实行收费和征税。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美国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相继颁布了 26 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废弃物品管理、大气污染治理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匈牙利制定了环境法案,使消极环境保护转变成经济环境保护,主要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心,同时还建立了 " 国家环境管理研究项目 ",并给予专款经济资助。 20 世纪 80 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城市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大量涌现。届时我国对生态环境开始了初期探索,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逐渐走进人们视线。目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是国内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何东进,洪伟等对景观生态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式提出了独特见解;刘建军,赵智刚等运用密切值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厉彦玲选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由于这些评价方法受到特定场合和应用方面的限制,因此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或是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逐渐拓展,技术方法和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围依然狭窄、理论与实际脱离、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 1972 年被正式提出,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被人们关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既要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可使子孙后代的需求被削弱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经济。该理论注重于正确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损害后代人享受优质资源与环境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要求当代人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依靠周边自然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城市的创建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来发展城市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同时影响了自然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调查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污染物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大,使得监测工作的任务艰巨,难度加大。因此,应选出具有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目录 前言 (1) 一、任务由来 (1) 二、目的任务 (1) 三、评估依据 (2) 第一章矿山建设概况与矿山工程分析 (3) 一、矿山建设概况 (3) 二、矿山工程分析 (6) 第二章评估工作概述 (9) 一、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9) 二、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 三、评估级别与评估区范围 (13) 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15) 一、气象、水文 (15) 二、地形地貌 (16) 三、地层岩性 (16)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19) 五、工程地质条件 (21) 六、水文地质条件 (24)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8)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 (29)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 (29) 二、现状评估结果 (29)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估 (34) 一、评估内容、评估影响因素选取与评估方法 (34) 二、预测评估结果 (34) 第六章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估 (49) 一、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特征 (49) 二、评估原则与评估指标的确定 (50) 三、综合评估结果 (51) 四、矿山选址、规划布局方案优化建议 (54) 五、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估 (55) 第七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58)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原则 (58) 二、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58) 三、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61) 四、采空地面塌陷监测方案 (62)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64) 一、结论 (64) 二、建议 (66) 主要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照片 (67)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文章從济阳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济阳县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为济阳县今后工程建设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是与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适宜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 1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济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面积约1076km2。地理坐标:东经116°51′54″~117°27′13″,北纬36°46′37″~37°14′54″。 1.1 地层 济阳县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西地层分区的泰安地层小区北部,区内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近系、石炭系、二叠系及奥陶系。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地层[2]。 1.2 构造 济阳县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Ⅰ)济阳坳陷(Ⅱ)惠民凹陷(Ⅲ)跨济阳坳陷(Ⅱ)和鲁西断块隆起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最大的断裂为齐河-广饶大断裂,位于济阳县中部,是一条隐伏断裂,是鲁西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线[3]。 1.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济阳县在地貌单元上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系黄河冲积松散土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资料,在济阳县西南一带,在0~30m深度内,可分为粉土和粉质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4]。 2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1 地壳稳定性评价 山东省境内较大的活动断裂如郯庐、聊考断裂,严格控制着强震的发生,济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江苏地质,30(1),17—20,2006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刘建东1 ,杨泉宁1 ,薛怀友1 ,张发明 2 (1.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18;2.河海大学地质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探讨了将S WOT 态势分析法应用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具体步骤。通过长江江苏段过江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的实例,从地质体本身的优势、劣势,外部条件的有利(机会)、不利(威胁)等4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最后得出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关键词: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态势分析;S WOT;长江岸线;过江隧道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474(2006)01-0017-04 收稿日期:2005-09-26;编辑:齐运铎 作者简介:刘建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方向的研究. 0 引 言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国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来,结合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城市选址规划等,该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评价理论上,不同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各种理论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思路正逐渐趋于一致,这就是将地质环境视为内部由许多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自然单元,每一单元具有相对均一性,高级单元的性状用低级单元的综合指标来表征,评价时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评价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可比指标,然后按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加权综合,用环境因素质量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每个单元的环境质量。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模糊聚类、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对推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进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又都不十分完善。 在江苏省沿江岸线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我们尝试使用了态势分析法(S WOT ),对不同的规划用途,从地质体本身固有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对地质体或工程建筑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利的威胁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评价对特定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态势分析法原理 态势分析法又称S WOT 分析,S WOT 四个英文 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 )、劣势(W eakness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从整体看,S WOT 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 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 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态势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对长江沿岸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首次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地质环境优势、劣势、威胁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判定对某一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等级,从而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结论。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Fuzzy-Grey理论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以湖北黄石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为例》 1、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所采用的资料,系由《湖北省黄石市总体规划》中“基础资料汇编”部分提供的数据(有个别监测点数据不全,由于模型需要采用模拟数据代替) 2、选用了SO2、NOx、TSP、降尘4个评价因子构成评价因素集K={k1,k2,k3,k4},同时选取了1988—1993年的监测数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建立五级评价标准。 3、对于黄石市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各污染因子在各监测点的权重,可用超标加权法公式(9)确定。式中的xik第i因子在第k测点上实测数据可由表2查出,yij第i因子在五类分级标准上的均值、yij第i因子在第j类上的标准值可由表1查出。再将计算结果在同一监测点上进行归一化处理,就可计算出各评价因子在各监测点上的权重。 公式(9)

4、在单因素评价矩阵D(k)(k=1,4)及评价的权重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可得到多目标综合决策评价矩阵D,从表5的评价矩阵中挑出列最佳局势Sij,其意义为在第i监测点上的大气环境质量最靠近第j级标准。 5、结论是按照最佳局势,将上述9个监测点分为:1、6为安全级;3、4、5、7、8、9为污染级;2为重污染级。而同在第IV级标准下的5个监测点之间,我们可将带有模糊概念的五个等级映射成数值。设等级映射向量C=(3,2,1,-2,-3)。用综合矩阵D中的评价向量Di在C~上的映射,即下式: Mi=C·DTi,其中Mi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 0.016 0.333 M1= (3,2,1, -2, -3) 0.608 =11277 0.043 同上,M2= -2117,M3= -01458,M4= -01604,M5= -11341,M6=01205,M7= -01673, M8=01431,M9=01046. 从综合值的评价来看,在各测点中,第1测点的M值最大,其环境质量较好;而第2测点的M值最小,其环境污染情况相对较严重。同时进一步分析,表面上看,第9测点的最佳局势可定为第IV级,但从等级映射综合值来看,它与属于第III级的第6测点相差无几,这说明它实际上介于III、IV级之间,应将其划归第III级。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大,自然界的环境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其环境特点与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建立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更好的对矿山地质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矿山事业的不断发展。 标签: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已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有160多种是具有资源储量的,且其中有20多种位居世界矿产的资源储量排行榜上。但是,由于人类没有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致使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还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破坏了矿山的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分析,以期为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2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 2.1地质环境评价技术的总流程 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就必须具有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矿山地质的环境现状、开采条件及状况进行仔细调查、分析,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针对所调查出来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环境现状评价、综合评价及预测评价。最后,应该提出相关的地质环境防治与保护措施,促使矿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1]。 2.2评价的对象 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是以其构成中的评估区来作为最基础的评估单元,把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了矿山的地质灾害,破坏及占用土地资源,废渣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影响地下的水系统及矿山废水等四类。评价体系是将以上这些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总体危害、影响程度等因素,与评价的原则和指标相结合,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 2.3地质环境评价的原则 系统、合理、科学的指标是对地质环境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与保障,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最主要的依据。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原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

附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 (试 行) 二○一一年三月 —3—

目 录 一、基本规定 (6) (一)评价指标 (6) 1.水质评价指标 (6)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 (二)数据统计 (6) 1.周、旬、月评价 (6) 2.季度评价 (6) 3.年度评价 (6) 二、评价方法 (7) (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 1.断面水质评价 (7) 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 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 (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 1.水质评价 (9) 2.营养状态评价 (10) (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 (一)基本要求 (12) (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 —4—

(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 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 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 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 —5—

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 (一)评价指标 1.水质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 1.周、旬、月评价 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 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 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内容

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省国土资源厅 二○○六年元月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2) 2 术语 (2) 3 评估工作任务 (4) 4 评估工作主要容 (5) 5评估工作级别划分 (5) 6评估工作程序 (10) 7 各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11) 8评估工作技术要求 (12) 附录 A (标准附录)人居因素分级表 (11) 附录 B(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 (12) 附录 C (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 (14) 附录D(标准附录)矿山建设规模分类表 (14) 附录E(标准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16) 附录 F(标准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16) 附录G(标准附录)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标准 (17) 附录H(标准附录)报告书及图件要求 (17) 附录I(提示附录)报告编写提纲 (21) 附录J (提示附录) 矿业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分类表 (23)

前言 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容包括:总则、术语、评估工作任务、评估工作主要容、评估工作级别划分、评估工作程序、各级评估工作的基本要求、评估工作技术要求和附录。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A、B、C、D 、E、F、G、H为标准附录,I、J为提示附录。 本技术要求编写组织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人:顺泉、龙服忠、罗仕康、邱业惠、贵仁、佐海、徐水辉、平、东霞。 本技术要求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夏 宁1 邢 锋2 朱 立3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 核工业东北地质局二四八大队;3 清华大学)摘要:用几种方法开展了青岛地区的环境放射性调查与评价。发现青岛地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水平高于山东省及世界平均水平,但总体上放射性核素辐射水平正常。尚未发现对人居环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和现象,整体天然放射性环境是安全的。 关键词:天然放射性 环境地质调查 γ剂量率放射性核素氡 1.前言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的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平缓,属于海洋性气候。 该地区属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的第二隆起带,位于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与郯城—庐江断裂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东侧。主要构造是北东向展布的平缓宽阔的褶皱,有两条较大的断裂。 由于长期隆起,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规模巨大的侵入岩体,主要是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青岛地区土壤中U、Th、Ra、K的比活度均高于山东全省及世界平均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水平是由其基岩核素水平决定的。青岛地区为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分布区,其土壤覆盖层较薄,许多房屋直接坐落在花岗岩基岩上,基岩种类不同,其核素浓度差异明显。因此,岩石中核素水平对居住环境影响很大。 我国八十年代以前,对放射性的研究,主要用于找矿、找地下水、地震预报和研究地质构造等。八十年代以后,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质,尤其是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国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院士在《我国天然辐射水平和控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因此习以为常。但从辐射影响的角度看,不论是天然辐射,还是人工辐射,对于持续小剂量照射,只要剂量水平是相同的,其影响也应大体相同”。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搞清天然放射性核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为本地区进一步开展放射生态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和作用、以及补救战略和减轻危害等工作奠定基础,积累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青岛地区国土资源提供支持。 2. 调查区范围 调查工作区四个角点的坐标为: 左下角为: 36o00’N,120 o 15’E;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规划,有效调整城市职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说明、分析和评定。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首先能够使得决策者与公众等明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其次,找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变化的内在原因,并由此制定相关对策;再者,能够逐渐使得决策者、公众等明确在自然环境、灾害、污染、人口、科技、教育、福利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等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误区,并由此逐渐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真正内在涵义。并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全面调查城市生态环境,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资料,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汇总成城市生态环境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因素和造成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根据评价任务和目的选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参数,制定质量标准,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各评价要素质量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所在。 1.2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内容:(1)各评价要素质量变化引起的环境生态效应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的生态变异、生理功能异常、减产、不结实直至死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2)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状况影响,如儿童的发育状况,健康状况,成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等等;(3)经济效益分析,以货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小的尺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害进行经济损失估算。 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动态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2016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方案 方案 编制指南 编制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16年12月

前言 根据《土地复垦条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矿山企业必须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作,为了切实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矿山企业负担,将现由矿山企业分别编制的《土地复垦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合并编制。为指导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特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 本指南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方案信息表,第二部分编写提纲,第三部分编写技术要求,第四部分方案格式。

第一部分 方案方案信息表信息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方案方案信息信息信息表表

第二部分 编写提纲 前言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任务的由来 二、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三、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四、方案适用年限方案适用年限 五、编制工作概况编制工作概况 第一章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矿山基本情况 一、矿山简介矿山简介 二、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矿区范围及拐点坐标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 四、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 第二章第二章 矿区基础信息矿区基础信息矿区基础信息 一、矿区自然地理矿区自然地理 (一)气象 (二)水文 (三)地形地貌 (四)植被 (五)土壤 二、矿区地质环境背景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水文地质 (四)工程地质 (五)矿体地质特征 三、矿区社会经济概况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四、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土地利用现状 五、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重大工程活动 六、矿山及周边矿山及周边矿山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第三章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和土地损毁评估土地损毁评估 一、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资源资源资源调查概述调查概述调查概述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闫满存李华梅文启忠李保生 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年第14卷第4期 Vol.14 No.4 1999pp371-376 摘要: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分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题,计算机、GI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给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带来新的学科生长点。 关键词: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GIS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371-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YAN Mancun,LI Huamei,WEN Qizho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S,Guangzhou510640,China) LI Baosh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m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Guangzhou510631, China) Abstract:Th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aimed at providing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and also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From the two layers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of geo-environment the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would be divided into single disaster's and multidisasters' dangerous evaluation,regional stability(include crust and geostructure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environment quality,and the risk and easy-damaging evalution of single disaster and multi-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eo-environment .This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the multi-decision-making problem which deals with multi-layers and multi-facto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r、G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would be a new developing branch i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coming years. Key words:Geo-environment system;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Economic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GI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