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2010年总第42卷第9期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伤寒论》中有很多对失眠的描述,如“不得眠”、“不得卧”、“卧起不安”等。六经辨证主要用于论治外感疾病,笔者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对失眠证治进行探讨,兹分述如下。

1从太阳辨治

《伤寒论》太阳病病因为外感风寒,病机为营卫失调。因“壮者之气血盛……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故营卫失调是失眠产生的重要条件。营卫失调可因外感风寒而引起,亦可由情志失调,起居失常,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故失眠证若具备营卫失调的病机可从太阳病论治。

1.1卫强营弱致失眠营为阴,卫为阳,二者互根互用,“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相偕而行。太阳病卫强营弱是因脾胃虚弱,卫气不固,营阴失守。其表虚乃因胃中津气不足,影响膀胱气化,敷布于体表的卫气因之不足。“卫强”乃是与营阴相对而言。卫气虚浮,卫不入营,营阴虚弱,营卫失常,故致失眠。症见失眠困倦,胃纳较差,或易怕冷,自汗或盗汗,舌淡胖苔薄白,脉缓。治宜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法半夏、菖蒲调和营卫,健胃安神。若兼肾阳不足,卫气虚浮,冷汗较多,脉缓弱者,疗以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汤合四逆汤调和营卫、温肾摄阳。若为卫阳受伤,心阳浮越而不得眠,心中悸动不安者,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益卫敛神。

1.2膀胱蓄水致失眠膀胱为太阳之府,“统营卫而主表”。若胃气虚弱,可影响到膀胱正常气化。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失常,水气内停,敷布失常,小便不利是其常见之症。水气停于膀胱,影响膀胱之气敷布营卫之功能,营卫失调,从而影响睡眠。此外,水气停聚,津不上承,上焦虚燥,燥热内生,扰乱心胸;因此虚燥为水气内停所成,故渴欲饮水,加重水气停聚,越饮越渴,甚则水入则吐。膀胱水停而致失眠的症见:心烦失眠,小便不利或短赤,口渴欲饮,饮不能解,或有发热怕冷,舌淡嫩苔白水滑,脉浮数,治宜五苓散。方中猪苓、泽泻通利小便以利停水;茯苓、白术健脾胃以燥湿,茯苓还可安神;桂枝通阳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散营卫。2从阳明辨治

阳明之府为胃、大小肠,以胃为主。《伤寒论》阳明病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太阳病误治,损伤津液,表邪化热入里;一是阳明本身感受外邪使胃肠的功能失去正常,其病机是“津伤胃燥,阳热偏盛”。《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胃中津液损伤,阳气失去制约而亢胜,阳亢之气可上扰胸膈而致失眠;或热聚于胃,胃失和降而致失眠;或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秽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

2.1热扰胸膈致失眠阳明病热扰胸膈,为下之过早,胃虚不化,邪热内陷胸膈;亦可由原先存在的热聚胸膈未经误下成,见“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治用栀子豉汤清热解郁除烦。方中栀子清热解郁,又可通利小便,引热而出;淡豆豉宣胃以散浮热,两药相合以清热除烦,宣通胃气,运用时增竹叶、甘草、麦冬等。《伤寒论》太阳病篇亦有栀子豉汤证,为发汗吐下之后损伤胃气,邪热内陷而成,虽与阳明之栀子豉汤证发病原因不同,但病机和临床表现相同,故均可用栀子豉汤进行治疗。

2.2胃热失降致失眠若阳明病胃中阳热偏盛,津

《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

张毅之王评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失眠也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卫强营弱致失眠,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膀胱蓄水致失眠,治以五

苓散。阳明辨治:热扰胸膈致失眠,治以栀子豉汤,胃热失降致失眠,治以调胃承气汤;邪热结肠致失眠,治以大承气汤、少阳辨治:胆郁化火致失眠,治以小柴胡汤等。三焦失枢致失眠,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太阴辨治:寒湿停聚于中焦,治以理中汤加味。少阴辨治:阴虚阳亢致失眠,治以猪苓汤;阳虚阴盛致失眠,治以四逆汤加味。厥阴辨治: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致失眠,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

关键词失眠六经辨证中医药疗法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0)09-0001-02

1

2010年总第42卷第9期

液损伤严重,邪热不能透发于外,内结于胃,形成津伤胃热,胃失和降,胃中邪热壅盛,影响胃气的正常通降,“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阳明胃府失降,胃中火热上扰心胸而致失眠。《伤寒论》第207条云:“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症见:心烦失眠,上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燥微黄,脉数,治宜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以除胃中邪热,胃热除,上焦火热自降,失眠可愈。

2.3邪热结肠致失眠若阳明津液进一步损伤,邪热进一步亢盛与肠中粪便相结,邪热深伏,津液缺少,胃肠气机壅滞不通,秽热上扰心神,故见烦躁不眠,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身热不扬,手足微有汗出,舌红苔厚黄燥,脉象滑数或沉迟有力,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以清热通便,如《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气汤”,以除肠中秽热,不治失眠而眠自愈,为“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3从少阳辨治

少阳为枢,其府为胆和三焦,以胆为主。胆为甲木,具生发疏泄之性,散布相火以温暖周身,可条达一身气机;三焦为枢机之府,通行元气和津液。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到少阳转枢,形成胆气郁结和三焦失枢病理转机,导致失眠。

3.1胆郁化火致失眠若太阳病误治失治,损伤胃气,三焦失枢,或外感邪气直接侵犯少阳,均可导致胆气郁结化火,扰乱心神,致心神不宁而失眠。若为胃虚胆郁者,可见心烦失眠,嘿嘿不欲饮食,喜呕,胸胁胀满,或见往来寒热,太阳穴部位疼痛等症,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细,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若兼有营卫不和者以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若胃不虚而胆郁者,症见心烦失眠,伴口苦、咽干、目眩,耳部胀满不适或听力下降,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宜黄芩汤加柴胡以清泻胆热而宁神。若少阳枢机不利,痰热内扰而致失眠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2三焦失枢致失眠少阳三焦失枢,多由脾胃虚弱,通降失常,而致三焦枢机不利。三焦失枢,气液代谢失常,水饮内停,阳气内郁化火扰神,故见不寐。如《伤寒论》第147条所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因阳热内郁于上焦,故见心烦失眠;中虚水停,故见胸胁部胀满结硬,小便不利,口渴;水热郁蒸而见头汗出,正邪交争故见往来寒热,舌尖红苔白水滑,脉弦,治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法夏、菖蒲以和解少阳,温脾散饮,安神定志。4从太阴辨治

脾属太阴之脏,《伤寒论》太阴病的病机是脾阳

虚衰,运化失常,寒湿停聚。太阴病所导致的失眠主要为寒湿停聚于中焦,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土虚肝郁,心神失养,导致阴阳气血运行失调从而导致失眠。症见心悸失眠,腹部胀满不适或疼痛,按之则减,纳差或伴呕吐,大便溏薄,或泄泻,舌淡胖嫩,苔白水滑,脉沉弱或缓,治宜理中汤加菖蒲、远志、茯苓温脾安神。

5从少阴辨治

心肾为少阴之脏、水火之宅,心主血脉而藏神,肾主水而藏精化气,精神相合,水火即济则阴阳平和而寤寐有常。《伤寒论》少阴病为心肾受伤而阴阳气血精神俱衰,往往会导致睡眠的失常。

5.1阴虚阳亢致失眠少阴病心肾阴阳气血皆不足,心肾阳虚是少阴病重点内容,而阴虚化热者乃是少阴病之变局。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至心火偏亢,或心血亏耗,心阴失养,益可致心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而瘦少苔,脉细数者,治宜黄连阿胶汤养阴清心火,而不眠自愈。若肾阴不足,引起膀胱气化失常,以致水热内结,阴虚有热,上焦虚燥而致失眠,症见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水气犯肺则咳,犯胃则呕;津不上承,上焦虚燥则渴,治宜猪苓汤育阴利水除烦。

5.2阳虚阴盛致失眠少阴病,心肾阳虚,精神失养,神机不用而致失眠。阴寒内迫虚阳,阴阳相争则心烦失眠;“阳气者,精则养神”,故又见精神困倦;阴寒内盛则无热,四肢逆冷;肾阳不足,膀胱蒸腾水液乏力,故小便清长;阳气虚弱,无力鼓动气血,故脉象沉弱,可用四逆汤加肉桂温补心肾以益神机。6从厥阴辨治

肝属厥阴之脏,内寄相火。厥阴病的病机是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虚实相因。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而致失眠,可出现心中烦热难耐,自觉一股热气上冲,口渴欲饮而不能解渴,但又不能多饮;胃气虚弱,肝失疏泄,则有饥而不欲食,胃中嘈杂不适,食后呕吐;脾肾不足,则兼有下利。本证所致失眠,证情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寒热错杂。治用乌梅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若证情较为单纯,仅有上热中虚,而无下寒之证,可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乌梅、酸枣仁治之。

失眠一症常常缠绵难愈,治疗甚为棘手,通过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失眠进行辨治,无疑是有益的探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一作者:张毅之(1979-),博士研究生,从事《伤寒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0-03-11

编辑:吕慰秋

2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doc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内容,具体内容: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 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多梦、精神恍惚等阴虚肺燥、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酸枣仁 酸枣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的功效,适合有烦躁不安、惊悸怔忡、烦渴、盗汗等心肝阴血不足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合欢皮 合欢皮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适合有郁闷不乐、烦躁不安、健忘等情志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柏子仁 柏子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肾经、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有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惊悸、盗汗、便秘等

血不养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珍珠母 珍珠母是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其性寒、味咸,可入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有头目眩晕、耳鸣心悸、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灵芝 灵芝,有益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心气虚或气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国药植图鉴》记载,灵芝"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现代研究证实:灵芝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耗糖量,增强心肌及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能降血脂、调节血压;有良好的安神定志作用,所以对长期失眠有明显的临床改善疗效。 治疗失眠的五款药膳 桑椹大枣汤 桑椹15g,大枣50g煮汤吃。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珍珠汤圆 珍珠粉0.3g,枣泥50g拌匀,加糖适量,包入糯米粉中做成汤圆20个,每次10个。经常吃可缓解精神紧张,有助于改善失眠。 五味鸽蛋 五味子50g煎汁、鸽蛋30枚,煮熟去壳后放入五味子汁中略煮,然后浸泡在汁中2天。每次吃鸽蛋3枚,食前煮沸一下。一日1~2次,连服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 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有的学者,目之为

“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 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 《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六经病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 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则发热恶寒。伤风,则鼻塞恶风。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又曰不恶寒而作渴,皆为在经。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而呕。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咽干,或腹痛手足温,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时时腹痛,又咽痛三证。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经皆受病也,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阳经传来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阴经自中之寒,此则为真阴证矣,当用四逆汤辈温之。 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 点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 点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大约凌晨1点——7点“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 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肾经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酸枣仁粉怎样吃治失眠

酸枣仁粉怎样吃治失眠 酸枣仁粉是可以用来治疗睡眠,这种方法可能很多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并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其实如果想要用酸枣仁粉来治疗睡眠的话就可以用温水调匀以后食用的,这种方法还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是觉得难以下咽的话还可以在当中放入一些其他的食材,这样的话味道肯定相对来说会更好一些的。 酸枣仁研磨成粉可用于治疗失眠症,同时还能有效补肾益气、安神健脾,对健康益处多多。酸枣仁粉怎么吃?酸枣仁粉服用方法非常简单,可以直接加沸水冲调来服用,此外,酸枣仁粉也可用于熬粥,煮汤等。一般早晚空腹服用,坚持一段时间就能见效。 做法一: 材料:酸枣仁粉60克,大米400克。 做法: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再把酸枣仁粉倒入煎煮,待米熟烂时即成。 用法:早晚空腹服食,每次1小碗。 疗效:养阴,补心,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的心烦不眠等症。 做法二: 材料:酸枣仁15克,枣皮(山茱萸肉)15-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山萸肉洗净去核,再与酸枣仁共煎,取汁去渣,入粳米同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用法:每日1-2次,10日为l疗程。 疗效:补肝肾,养心安神。适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肝肾不足所致的夜寐不安,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带下,遗尿,小便频数等。 做法三: 枣仁粉小米粥 材料:小米50克,黑小米50克,酸枣仁粉30克,蜂蜜适量 1、小米、黑小米淘洗干净。 2、将清洗干净的小米、黑小米放入锅中,加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黏稠。 3、加入酸枣粉煮5分钟,出锅时放入蜂蜜即可。 疗效:补脾润燥,宁心安神,治疗纳食不香、夜寐不宁、大便干燥等症。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酸枣仁有显著的镇静和催眠作用以及抗惊厥作用。酸枣仁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抑制正常小鼠自发活动,使之活动次数减少,可抑制苯丙胺的中枢兴奋作用,明显增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人睡动物数。其催眠作用主要是延长慢波睡眠的深睡阶段,可使大鼠慢波睡眠深睡阶段的平均时间延长,深睡的发作频率增加。 枣仁镇静安眠的有效成分是皂甙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枣仁皂甙的镇静催眠作用虽不如安定明显,但其效果比安定更持久、平稳,而副作用小,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机制的安眠成分。酸枣仁总皂苷、酸枣仁总黄酮都能明显减少小鼠的自发活动,协同戊巴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脾运失常;一

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辨证分型 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高虹等将失眠分为脾胃失调、筋肉疲劳、肾阴虚3型;裘昌林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实证分为心火亢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热扰心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孙巧云等一。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徐厚平。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

《伤寒论》的深层奥秘

《伤寒论》的深层奥秘 ——疾病一元论探源之二 韦刃 关键词:平脉辨证阴阳会通 张仲景的《伤寒论》蕴藏如下三层结构:辨证论治、平脉辨证、阴阳会通。 仲景之后,唐宋以来,历代《伤寒论》注家数百、论著不下千种。在如此众多的研究者和论著中,受到广泛重视、被研究得最多的,只是“辨证论治”这个层次。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是《伤寒论》的浅层结构,非其精华所在。 《伤寒论》的辨证法,其精华部分主要是平脉辨证的时空整合法,这是一种针对整体“气”运行状态,以维护和重建机体“自和”力(扶正、强生)为目的的诊疗方法。 《伤寒论》的深层结构——平脉辨证、阴阳会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这就是《伤寒论》这部经典遗产的继承工作,一直停留在浅表层次的主要原因。 一、辨证论治 1.后世医家及《伤寒论》注家都重视辨证论治(即平症辨证论治)平症辨证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认识疾病的方法,也是在传统中医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被广泛运用的辨证方法。目前中医临床中使用的多种辨证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平症辨证的基础之上。 《伤寒论》一书,也比较重视这种辨证论治方法,在全书的398个条目中,不涉及脉诊的辨证内容占了大部分(231条)。“平脉辨证”虽然是《伤寒论》一书的主导思想,但是,由于存在许多同脉异治,异脉同治,甚至舍脉从证等相反的例证——如同一“浮”脉,有以麻黄汤论治者(第51条),有以桂枝汤论治者(第45条),也有以五苓散论治者(第71条),还有以猪苓汤论治者(第233条);又如,同一“迟”脉,有以寒论者(第333条),有以阳气内陷而结胸论者(第134条),也有以谷瘅论者(第195条),甚至还有以大承气汤诊治者(第208条)——因而,给人们留下了《伤寒论》一书,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印象。 辨证论治的方法,也为历代绝大部分《伤寒论》注家所重视:从唐代的孙思邈首先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开始,一直到清代的徐大椿,仍用“随证立方”这种彼此雷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中间虽然经过众多的研究者作了细密的探索,结果是,花费了一两千年的时间,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了“以方类证”的出发点上。对《伤寒论》的继承,至今为止,一直停留在这一浅表的层次上。 2.辨证论治方法的局限性: 由于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的控制系统,局部器官的功能过程(异常为症候)受控于连续整体的能量(营卫运行与气化过程)过程,能量过程又受控于稳态控制(即阴平阳秘的权衡态)过程;这就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具有很难跨越疾病表面现象的局限性。古今中外,医学临床上经常发生的,对疾病错误的认识和治疗,几乎都是由这种表观局限的辨证诊疗方法造成的。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六经气化学说

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 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六气运行于皮

伤寒论讲义课后题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两种? 2.简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成就。 3.“伤寒”的涵义是什么? 4.怎样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与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的关系如何。 5.何为传变,影响传变的因素有那些?何为合病,并病,直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太阳病脉证提纲? 2.太阳病基本类型有几种?各自病因病机及脉证表现特点如何? 3.如何判断疾病的阴阳及寒热真假属性? 4.如何判断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怎样正确理解太阳病欲解时? 第二节太阳表证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症脉症、病机、治法、方药。 2.如何理解53、54条之营卫不和? 3.简述桂枝汤的煎服法。 4.桂枝汤和麻黄汤各有那些禁例?如何理解? 5.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证各有几种?分别简述其脉症、病机、治法和方药。 6.据46、47和55条,简述太阳表证衄血之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7.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何以宜麻黄汤而不宜下? 8.简要鉴别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9.据31、32条,简述葛根汤的应用依据。 10.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脉症、病机、治法、方药,比较二者的不同。 11.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不同情况? 12.简述太阳表郁证的几种类型。 第三节太阳里证 【复习思考题】 1 蓄水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2 胃津不足之口渴与蓄水证口渴有什么区别? 3 分析蓄水重症出现“水逆”的机理 4 蓄血证根据轻重缓急不同,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如何? 5 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6 如何鉴别瘀血身黄与湿热发黄? 7 蓄血证兼表,应如何辩治?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疗效观察

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06-27T17:49:13.41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罗红云 [导读] 可以得出:酸枣仁汤可有效改善甲亢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并提升其睡眠质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湖南省永州市中医院内四科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甲亢失眠患者12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治疗加酸枣仁汤治疗及单纯常规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及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酸枣仁汤可有效改善甲亢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并提升其睡眠质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 关键词:酸枣仁汤;甲亢失眠;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甲亢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疾病,患病后患者精神极度亢奋,出现失眠症状,长期失眠导致患者精神抑郁,烦躁,正常的休息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下降,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临床尝试通过中医进行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1]。为了研究酸枣仁汤治疗甲亢失眠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对120例甲亢失眠患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甲亢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72岁,平均(56.13±3.1)岁;对照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83岁,平均(54.02±3.5)岁。全部患者病程在(3.1±5.6)年。全部入选患者无其他严重肝肾疾病,精神正常,可进行有效个沟通交流,对治疗及本研究有一定的了解,配合度及耐受性较高。排除有严重组织或器官器质性疾病,精神异常,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愿配合治疗或本研究,中途转院及死亡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两组患者基本无差异(P>0.05),对比结果有效。 1.2治疗方法设定一个疗程的时长为4周,全部患者接受的护理干预无差异,此后,对照组患者继续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继续接受酸枣仁汤治疗,方见:酸枣仁60g,川芎15g,茯苓15g,知母10g,甘草6g,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在此方上进行加减,痰热内扰型甲亢失眠者加鲜竹沥60g,法夏12g,胆南星10g,陈皮10g;痰扰心神型甲亢失眠者加当归15g,红花12g,桃仁12g;肝郁化火型甲亢失眠者加山栀子15g,柴胡12g,香附10g;心胆气虚型甲亢失眠者加珍珠母6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心脾两虚型甲亢失眠者加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温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分别于午睡及晚睡前服用。 1.3观察项目和指标(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烦躁等不良症状完全消失,睡眠时间在7h以上或较原来时间增加3h以上;有效:患者烦躁等不良症状较治疗前有所缓解,睡眠时间有所延长,但不足7h或增加时长不足3h;无效:患者烦躁等不良症状及睡眠时间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甚至失眠症状有所加重。(2)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数越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经过一个疗程不同方法的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8.33%,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讨论 甲亢患者内分泌发生紊乱,神经系统过分兴奋发生失眠,失眠又加重机体内分泌紊乱症状,恶性循环,损害机体健康[3]。甲亢在中医学属于“瘿脖”、“心悸”范畴,失眠属“不寐”范畴,中医讲究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功能紊乱导致的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甲亢患者久病体虚,阴阳气血虚弱,实虚夹杂,上扰神明,患者出现失眠表现;阴虚阳亢,津液损耗,患者心烦难寐;阴阳气血虚弱,患者表现为夜寐不安[4]。 酸枣仁汤为中医传统组方,主要适用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患者,其中酸枣仁味甘、酸,性平,能滋养心肝,安神,敛汗,具有补中益肝,坚筋骨,助阴气之功,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功,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之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具有渗湿利尿之功,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安神养血,调和阴阳之功[5]。《本草纲目》中记载酸枣仁: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酸枣仁中以皂苷、黄酮为主要成分,催眠,镇静,安神效果良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欧阳光明创编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分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再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单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毕业论文; 实习期间我把《伤寒论》细读了一遍,现将自己读《伤寒论》的体会,简述如下: 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通的有机体系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

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不一,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伤寒论》中早已建立了相关标准,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各篇名称即可昭示。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作方法论述者采用“辨脉法”、“评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用“辨xx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括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4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3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标准。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首先将疾病分为六大种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立提纲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9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9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44。其所立六经提纲条文,即是“病”的诊断标准,在辨治过程中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诸多“证”的诊断标准,如太阳病中,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之证,分别制订了各

酸枣仁治疗失眠偏方

酸枣仁治疗失眠偏方 酸枣仁市场货源走销一般,行情保持平稳,现市场河北98货255-260元,95货245-250元,河南98货250-255元,95货240-245元。该品市场库存还有量,近期货源需求不旺,预计后市行情平稳。 酸枣仁汤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酸枣仁汤是东汉张仲景创制的名方,是治疗失眠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方由酸枣仁18克、甘草6克、知母12克、茯苓6克、川芎6克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临床可见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等症。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治宜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使肝血足、心神宁、虚烦除,诸证得解。中医认为,肝藏魂,内寄相火,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酸枣仁粥 炒酸枣人20克,牡蛎30克,龙骨20克,大米100克。先煎酸枣仁、牡蛎、龙骨,过滤取汁备用。大米加水煮粥,待半熟时加入药汁,再煮至粥稠,代晚餐食。 酸枣仁茶 每天早晨8点以前,取绿茶15克用开水冲泡两次,饮服,8点以后不再饮茶;同时将酸枣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临睡前取10克用开水冲服。连续服用3~5天,即可见效。茶叶能提神醒脑,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振作,思想活跃,消除疲劳,所以对失眠者白天精神委靡、昏昏欲睡的状况有调整作用。酸枣仁有养心安神、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促进失眠者在夜间进入睡眠抑制过程有良好的效应。一张一弛,一兴一抑,效果显著。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伤寒论条文

伤寒论讲义第三版 概述 (一)作者生平;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后人称之“医圣”。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今之河南南阳人。 (二)成书时代背景;约成书于公元200-205年,宦官、外戚掌权,封建割据,政治昏暗,战争频起,灾疫连年。 (三)版本及流传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魏王叔和整理编《张仲景方论》 ↓唐孙思邈编《伤寒论》(《千金翼方》九、十卷,现存最早版本) ↓(1065)宋治平本《伤寒论》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国内已无原刻本) ↓(1144)南宋成注本《注解伤寒论》 ↓(1545)明代汪济川校订本《注解伤寒论》 ↓(1599)明赵开美的复刻本 分述 一、学术渊源 1、基础理论继承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 2、诊法源于《内经》、《难经》。并修正取舍 3、药学理论源于《神农本草经》、《胎胪要录》 4、方剂理论来源于《汤液经》及当时散在的验方 5、张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成就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剂,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三、伤寒的涵义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若从广义看,“寒”者“邪”之义也。“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乃至疫疠之气),一个共同特点:发热。狭义伤寒:为广义伤寒中一种,外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四、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生理性概念,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各经又可分为手足二经,概括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六经病:病理性概念,机体感受外邪后表现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六组不同证候。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一) 六经辨证 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贯穿在《伤寒论》全书的始终。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六经辨证是对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类病证。 各类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独立病证。(二)六经病的传变 1、传变的概念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2、影响传变的因素 1)正气的强弱; 2)感邪的轻重; 3)治疗的当否。 3、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1、由表入里,2、由实转虚,3、阳证转阴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到此为止,《伤寒论》10篇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洁本”,条,112方子,其中的主要的内容我们就算谈完了,我们大体也就是讲了300多条左右的条文,其中有100多条是一级重点,必须掌握的,剩下的内容呢,就是一般的了解的或者一般的熟悉的,我们整个回忆一下,整体回忆一下《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以六经分症为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病分为六大类:首先是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气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而发生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气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气伤人体体表的阳气,体表的阳气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大类:一类是汗风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一类是汗汗孔只关而不能开的,无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由于中风本身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而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表虚、表实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一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而是祛邪为主。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用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用麻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又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用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谈到了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麻黄汤的使用禁忌证,和麻黄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一大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太阳病有汗的应当用桂枝汤,禁用麻黄汤;太阳病无汗的应用麻黄汤,禁用桂枝汤。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一种中间的状态:病人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你说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用麻黄汤呢,又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气,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方子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小汗方: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和桂二越一汤,别看这三个方子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方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用一个方子,经方和后世的时方相混合、两个经方或者三个以上经方相混用,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他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当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里的时候,就可出现膀胱的腑证。太阳腑证有气化不利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有血热互结的,我们把它叫做太阳蓄血证;太阳蓄水证,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了,膀胱气化无力,排出废水的功能发生障碍,出现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不利、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出现口渴、消渴,渴欲饮水;膀胱气化不利、下焦气机壅遏,出现了少腹苦里急,同时它可以兼有脉浮、脉浮数、身微热这样的表证。这是典型的一组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少、下窍不利、水邪上逆,可以阻滞中焦气机而兼见心下痞;水邪上逆使胃失和降,可兼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仲景把它叫做“水逆”。这在治疗上都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而对太阳腑证的血分证来看那是血热互结于下焦,这时如果是血热初结,热势重而且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话,症状见到了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我们就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兼以化瘀。如果是血热瘀结、瘀血重,而瘀血病势比较急,热邪已经收敛了,临床症状见到了其人如狂或者发狂、少腹硬满,那我们就用抵当汤来破血逐瘀;如果瘀热互结,热虽有,但热势非常轻微,瘀血虽成形,但是瘀血的病势非常和缓,症状仅仅见到有热少腹满,用抵当丸化瘀缓消。抵当丸这个方子在《伤寒论》中可看作是消法的代表方,太阳本证就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