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辩论赛:名人是否应该免试进入名牌大学

辩论赛:名人是否应该免试进入名牌大学

应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辩题正方是名人可以免试上大学,不是是名人就可以免试上大学。不是说所有名人,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是可以的,一部分名人免试上也叫可以。

我们今天说应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允许是指许可、不反对,而在今天这个辩题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应允许名人免除高考或与高考类似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从而进入名牌大学就读。那么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以,对于那些在自己的某个领域有着突出能力和特长的名人、偏才或怪才,一次统一的考试并不能作为量化其水平的标准,我们应给予他们另外一条迈向学习殿堂的通道,给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好的促其发展。

其次,从名牌大学的角度出发,允许名人免试就读是体现大学精神的自主性与丰富人才招揽途径的必要条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倪明选曾说过“人是绝对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大学的职能,就在于培养通才、发掘精英或天才。”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涵盖不了这样的职能需求,所以名校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自主筛选机制,以或免试或特招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真正做到因人而招,因材施教,发展学子的潜能。当然,我们也要将这种自主放入程序的规范内,就如自由应放入法律的框架里一样,保障公平,有序顺利的实现这一权利。

最后,纵观社会,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校不仅仅只是为名人提供一个就读与发展的机会,推而广之,它同时开辟了更多元化的教育考量方式,使一些综合素质强,抑或在专才上有偏、怪之才的学生,能有更多向上流动的空间。正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建立现代教育评价制度,加大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将考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保持一种开放、轻松的心态去包容这一切。这样的择人机制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在自主的轨道上奔向新的天地,基于此,我们不应该去反对,相反,社会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促其海阔天空。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得到了官方或广大公众的高度认可、喜爱的人;名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他们肯定他们既不缺“名”,也不缺“利”,只要他们一出场,就会有高额的出场费,就会有很多的粉丝。换句话说,他们不需要上名牌大学,不需要拿什么高等学历,照样可以红得发紫,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比如说在文艺界的或者体育界的明星,有很多人都没有高等学历,更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

如果名人不满足于现状,而是选择了就读于名牌大学,要为自己充电,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下高等学历和学位,那么这是好事,大好事,我们应当支持他们,鼓励他们,不是吗?至于是免试还是考试入学,这不是关键(反正他们有的是钱,自费学习的学费不是问题),关键是只要能够跟的上,能够拿到他们想要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就行,即便是拿不到证书,

吧?也许她当运动员时确实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然而退役后的邓亚萍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要知道她进清华大学时英语水平几乎是零,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经济学恐怕更不会在行吧?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竟然拿到了三个学位:学士、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邓亚萍自己说:“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2009年4月起,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你难道还认为邓亚萍这样的名人不该免试就读名牌大学吗?难道不为邓

亚萍的这种任何困难都难不倒的精神所鼓舞吗?

考试成绩不是恒量一个人的唯一手段,国外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并没有用考试成绩来限制学生能否入学。我周围的一些朋友到国外留过学,他们说在写personal statement 时要回答一个问题:你来我们学校能够给学校带来什么。如果你是石油大亨的孩子,你可以给学教捐一大笔钱而不经过考试就能入学,但学校不会因为这个就给以颁发学位证书,你也要修够相关的学分,写出合格的学位论文才能毕业,这一点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是名人,要么捐钱给学校,要么给学校争名誉,总之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可以免试上大学有些名人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造诣,我们就应该容许他免试上。就比如一些名人作家,当初没考上大学,可是文笔确实出色,就应该有通融的余地。而一些明

星,运动员之类的

人通过另外的角度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当然这种可以是有限度的,合理的。歌星再入音乐学院或从事一些相关专业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只是为了拿张文凭,炫耀一下大学还给大开绿灯,这就是不应该。正方这么说回旋余地就很大了。

一辩稿

开明宗义,何谓名人。广泛被知道、被谈论的,在某一学科领域行业有过贡献的,颇具影响力的,并且得到社会和历史认可的知名人物。这几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称之为名人。并不是说哪位同学光着屁股在北京化工大学飞奔一圈就成了名人。名人最核心的一点是被社会、人民所认可。让我们宏观地分析这个辩题。应不应当。谈的是一个观念和态度问题。从独立论证的角度来说,有这种观念和态度本没有错,是完全可以提供这样机会的,是应该的。只是在这种观念下,如何管理操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但是显然这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辩题之内。而反方说不应该,就是一棍子打死。所有名人都不能免试,免了就违法,免了就违背公德,这样的观点无法立足。

我们说应该。标准有三,1对名人的人生有积极作用2对名校有积极作用3对国家教育的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在此之下,我方提出三点。

第一,谈必要性。名人在某一领域之所以有过人的本事,那是因为他比别人倍加努力,付出的甚至是整个青春。当回首往事,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儿时读书的欢乐;审视现在,他们发现没法融入这个信息急速更迭的世界,书到用时方恨少;思考未来,他们需要提升综合素质和求生技能,需要由专才走向通才。学习可以让受益一生啊。

第二,说可行性。名人有需求。名校有需求。教育部也有相关的规定什么情况可以免试。为什么非要通过招生考试呢。名人与名校共赢。名人与名校交相辉映,形成了教育领域的壮丽风景。

第三,更进一步说。名人免试进名校,其实是一种人才的教育理念。

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引领着整个国家人才的发展走向。而名校是领跑者,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国家人才的发展趋势。允许有突出才能的名人进入名校,这向世人传达了一种时代的召唤和强音,我们不仅需要能考试的人,我们更需要在某一领域有卓越才能的人才。我们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三百六十行的行行英才,我们高等教育的大门永远为您大大敞开,只要你得到国家、社会、人民的认可,。

同时名人的到来也让这些百年名校蓬荜生辉。

这是我们每一位国人愿意看到的美好景象啊。谢谢大家。

今天讨论最核心的焦点在于 对于社会上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这一现象 我们作何评判。我方认为 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作为一条道路 它存在了 并且有人走的很好 我们就应当承认它的价值。

下面 我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我方这一观点。

第一 从合理性的角度来说 它体现了社会需要 也契合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允许名人免试就读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名人之前的突出表现和其练就出的意志品质为其继续在其他领域创造成就奠定基石。而社会的稳步发展需要名人群体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持续的发展前景。再者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培养人才,这恰恰又迎合了高校发展的需求。由此 社会需求在先 名校职责在后 免试就读机制的出现自然合理。

第二 从公平性的角度来说 它能更深层次地保证公平公正。联系到这一机制引发广泛讨论的大多为体育明星 他们因训练需要放弃了自己入学就读的最佳时机。在历尽艰辛 得到认可后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 遵循人人都有受教育权这一原则,向他们提供这一平台给他们一个学习机会 更彰显了其公平化与人性化.

与此同时 若让丧失正常学习机会的名人与普通学生一同高考 于名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而免试就读从名人的特殊性出发 在结构上完善了高校的入学机制 深化了录取机制的公平。最后 从积极性即现实效益的角度来说 它对于名人、名校至全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名人上大学 提高了名人本身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 有利于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名牌大学也彰显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 发扬了人才多元的思想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形成名校与时代潮流的紧密互动。名人功成名就后的回归校园也给当今社会大众浮躁的心态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倡导了教育为本、终生求知的价值观念 引领了正确的社会导向。综上所述 我方坚持认为 应当允许名人免试就读名牌大学。

最后,从积极性即现实效益的角度来说,它对于名人、名校至全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名人上大学,提高了名人本身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有利于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名牌大学也彰显了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发扬了人才多元的思想,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形成名校与时代潮流的紧密互动。名人功成名就后的回归校园也给当今社会大众浮躁的心态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倡导了教育为本、终生求知的价值观念,引领了正确的社会导向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其实质是拷问我们的教育如何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上海市部分中小学校。调研发现,只要教育能真正回归素质教育的本源,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就能形成创新人才辈出、杰出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20多年后的今天,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学校普遍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为数不少的家长仍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教育改革如“老牛爬坡”,高考“指挥棒”仍然是制约素质教育的最关键因素。

近年来,上海为培养创新人才做了不少探索。上海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中小学课程改革,创造性地把创新人格教育融入知识传授中,引发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是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宽松环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人,不论什么身份、资格、

教育背景,只要能为社会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都应得到社会认可。要正确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在全社会造成重实际、重素质、重创新的好风气。要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风气,让人人有条件成才。要破除不良社会文化心理,倡导由“重物轻人”向“人才为本”转变,倡导由急功近利向尊重规律转变,让创新人才拥有舒展自由的心灵空间。

培养创新人才,还要回归素质教育本源,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精神、严谨诚实的创新品德、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中学培育“创新苗子”;以研究型大学为重点,联合科技机构和生产组织,重点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我们要在“不拘一格降人才”上取得突破,推行个性化培养制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这就需要建立现代教育评价制度,加大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破除将考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招生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正方一辩应该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

主席、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

(阐述概念)我方认为,我们应该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所谓名人,是指在某一领域拥有出众的才能,并为社会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一类人。我们可以把这些名人分为几种。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有突出贡献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的名人,比如国家或国际竞赛的获奖者,又比如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并很有发展前途的名人,读大学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二种是在非学术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他们的学术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很高,甚至会低于一般同龄人,但他们利用自己在别的方面的专长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他们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错过了在大学学习的美好时光,我们应该还他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享受一个普通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而对名人们来说,读大学究竟有何作用呢?我方认为,读大学可以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增长文化知识,并提高名人的良性影响。而正如刚才所说,名人的文化水平并不一定很高,与同龄人相比,在应试方面他们处于劣势,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凭借自己专长领域的特殊才能,而免去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这也就是我方所说的免试。(我方观点)针对我方提出的以上观点,我方认为对方辩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第一、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对普通考生来说不公平;第二、大多名人基础太差,无法适应大学学习进程,读大学纯粹是为了混张文凭。

下面让我方一一为您解答:首先说到公平问题,我记得冰心老人说过,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于它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每个名人都曾经默默地付出自己,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很多,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连一个上大学的机会都不能得到,这对他们来说还算是公平的吗,这样的公平还有什么意义吗?再说到名人文化基础太差,读大学为混张文凭的问题,诚然,有些名人因为失去了很多教育机会而导致文化水平偏低。但是,他们在其它方面培养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也用到了大学的学习当中,他们有能力来接受这个挑战。

综上,我方认为,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符合社会资源分配公平的原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做法,是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正方二辩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大家好.现在由我来指出对方几个明显的逻辑错误:

1,对方把名人局限于一些文化基础较低的人,难道名人就不可以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吗?

2 从情感道德上来看,对方辩友认为,名人读大学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是注重文凭

而不是注重能力。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名人读大学难道就一点作用也没有,就纯属是一种浪费?另外名人读大学就一定能混到文凭?我看不好说!

3从制度法律角度来看,对方辩友认为,名人读大学对普通人来说不公平,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名人付出的努力可能比你还多,作出的贡献比你大,凭什么我们就不给他一个接受教育的权利呢?而且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世界冠军可以免试进入大学深造。名人读大学又怎么会是法外施恩呢?

下面我从理论判断方面来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

1我们一直实行的高考,虽然说体现了教育公平,但也让一大帮天才学生在大学校门外游荡。因此,这些年来,有识之士一直提倡给特长生一个成长的空间。如果我们强求让丁俊晖去参加高考,去与苦读十几年书的学生竞争,丁俊晖自然不占优势。这种教育观念之下,一大帮天才只能泯然于众人。这与我们一直呼吁的给天才一片成长天空,不是背道而驰吗?

2特招生的招录,本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偏才、怪才的存在是客观的。当年钱钟书、吴晗,数学糟糕,文史拔类,清华破格特招,至今传为佳话。一些非学术界的名人,如体育明星,他们从小刻苦训练,为国家取得了卓越的贡献,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我们现在给他一个机会,难道也是不公平,不合理?

3名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形象,外国人了解中国很多都是从那些转播的电视节目上了解到。因此。让他们去上大学,不仅仅是对于他们自身,对于改善我们国家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应该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

正方三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大学录取的公平就是择优而入,刚才对方辩友说名人免试读大学对普通人不公平,这说明对方辩友严重忽略了名人的特优之处!学校考试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吗?而人无完人,所谓人才也就是某领域的专才,这不就是学校设专业的原因吗?名人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为什么还需要考试这种形式?再说,如果普通人比名人更优秀,他也可以去当名人啊,也照样可以免试读大学啊!吃不到葡萄总说葡萄酸~!对方还说名人没有资格读和他所从事事业无关的专业。那么请问,我们电商的同学在进大学之前又对电子商务了解多少?我们一开始也是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不也是从零开始的吗?为什么我们都有学习新的陌生专业的资格,而名人没有,难道就因为他们出了名,这理由也太荒谬了吧!大学是一种变相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的名人的学识虽然没有到达标准,但是丰富的人生经验却是无价之宝,他们免试入大学可以创造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氛围,鼓励更多的学子去参加社会实践。现在请允许我从现在的教育制度方面阐释我方的观点。请问对方辩友,在你们10年寒窗苦读中,难道你们没有为频繁的考试而抓狂吗?难道没有埋怨过现在以考试作为硬指标的教育制度?难道没有希望过自己也能免试读大学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为现在的教育制度一直跳不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框框,才出现学生心理压抑、人格畸形、头脑机械的情况!而“名人免试入大学”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刺激教育制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方式。我方所说的应该让名人免试读大学,何尝不是拓宽了教育深造的途径?又何尝不是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导向呢?现在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才需要通过“让名人免试入大学”这一举动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刺激教育制度的改革,造福千千万万的有特殊才艺的学子。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当然我们也没有示弱。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辩题我们应该从①社会发展及需要②教育制度方面,来客观的看待。其次我很遗憾的指出反方辩友的几个错误:

一、情感道德角度,有些人没有上过大学但在某些方面有所造诣就应该允许他免试上大学。名人比如说体育明星,当初没有上大学但现在有能力而且做出了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再入大学进行专业化的训练为什么不可以!还有一些作家当初没考上大学,可是文笔确实出色,就不应该有通融的余地吗?

二、资源方面,我再次强调一遍名人免试读大学是不占用资源的。名人进入大学没有占用正常的招生名额,相当于大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又多帮国家提高了名人的素养、知识和能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这不是占用资源,而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呀!

三、公平方面,“十全十美”存在吗?没有一样东西或事情是十全十美的。那么生活中也不是时时事事都公平的。既然让名人免试读大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和国家荣誉的提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呢?而且反方辩友将名人与应届考生作比较被来就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比较应该建立在两个平等、参照系统同一的情况下,才能比较。表明上看莘莘学子挤独木桥而名人只凭一个名声来看,似乎太悬殊。但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凭资本。考生以成绩为资本,名人以血汗和专业才能为资本。再说了名人进校就一定是那些胸无点墨的人吗?

我方还将从以下方面论证名人应该免试读大学:

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社会的前进缺少不了尖端的人才,无论是文艺体育,还是文学科学,都需要专业的人员(也就是这些领域里的名人)来推动和提高。难道你们要把这些名人拒之门外吗?举例

二、教育制度:我们不能要求更改教育制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制度存在弊端,大学的校门不能只有“高考考分”这一张通行证。新加坡大学为什么仅凭张孟苏一个助人为乐的举动,就录取她了?是因为她有素养。中国人民大学为什么可以免试录取“东方神鹿”王军霞呢?是因为她有能力。他们能在这一方面做好,为什么不能在其他方面做好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应该允许名人免试读大学。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